多元文化下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探究

多元文化下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探究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在每一个时期都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很多作品都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各种形式的文化现象、文学作品不断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这使得我国的古代文学逐渐式微,很多人不喜欢读古文,甚至读不懂古文。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宣传、保护和传承力度,应该成为新时期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多元文化;古代文学;传承;发展

我国古代文学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它对我国人民乃至整个国家的精神层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传承已经变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在社会生活中,引导人们自主阅读古文,充分强化古代文学对其内在精神的塑造,有利于提升传承古代文学精髓的能力和水平。

一、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

我国古文学作品在形式上较为多样,在内容上也十分丰富,其中涵盖着各个领域的知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探索价值。站在结构模式与知识内容上看,古代文学关系到了各个方面的传统文化。例如,其中包含的有关哲学的著名作品有《道德经》《论语》《庄子》等,包含的有关史学的著名作品有《左传》《史记》《汉书》等,包含的有关科学的著名作品有《水经注》《齐民要术》等,另外还有有关日常文学的日记、小说、游记类的作品。我国古代文学多样化和丰富性的原因就在于文学本身就具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特征,并且我国古代文学在古人一代接一代的传承创新中,已经变得更为丰富,涉及医学、政治、军事、艺术、舞蹈、美术、音乐、宗教、历史等多领域的知识内容。可以说古代文学是我国的文化宝藏,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二、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传承古代文学有利于拓宽文化发展的渠道。我国古代文学在记载和传承的过程中,大都是采用文言的方式书写和讲述的。这种方式与现代的语言讲述和文字书写有一定区别,在面对面语言讲述与文字书写的传播上有一定的困难。而现代社会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屡屡创新,这为古代文学作品在传播和发展上开拓了新的道路。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民众也能利用不同的途径来搜索和学习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从而有效缩减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困难程度,能有效激活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传承之路,为后续古代文学的研究和利用带来帮助。

(二)传承古代文学有利于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的形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与维护,我国古代文学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现代社会中,它们不仅仅是书籍和文字,更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核心。现代社会,外国文化不断涌入,传承古代文学有利于消除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带来的冲击。现代人应该充分学习我国古代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遵循我国特有的发展道路,逐渐构成独有的文化特色,使我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发展得更加壮大。在构建民族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正确的是非观和判断力,对古代文学不可生搬硬套,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和现代文化有机整合,发展、利用对现代社会有利的因素,进而构成自由化、民主化、潮流化的民族新文化。

三、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

(一)将古代文学在当代进行合理转化。世界正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各国文化在不断地摩擦融合下衍生出新的文化形式,并且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自身独有的文化特点。古代文学因为现代各种文化的影响,在发展和传播上遇到了瓶颈,基于此,发展和传承古代文学需要对古代文学开展适度的转化工作。相关单位应该针对古代文学开展深刻探究、分析,汲取其精华,然后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这样能使大量优质的古代文学作品更好的传承下来,并有效融合到现代文化中,为其发展衍生提供帮助。在对古代文学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应该做好几方面的准备:第一,应该综合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古代文学开展综合性探究,分析古代文学的进步历程,将其中精华内容和糟粕内容进行分离,对优质部分进行传播与转化,深度归位到初始文化环境中,寻找文化传承的推动力。第二,应该和外国文学有机结合,在结合期间找出发展衍生的机会,让我国古文学更具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封闭国门很难得到良好发展,并且外国文学中也有好的、能为我们所用的东西。我们应该在外国文学和我国古代文学中找到契合点,汲取外国文学中的精华,完成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将我国古代文学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

(二)以丰富情感感受文学作品。传承和发展古代文学,需要品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在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品读、理解时,不仅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深刻研究文学作品,而且还要求读者在品读期间投入自身的情感,利用丰富的情感来全面感受文学作品的内容。因为古代文学在创作中,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内容都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有一定联系,作者常常将自身的经历、情感融合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因此,对读者来说,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才能有效协助读者更充分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其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出门在外,渴望和家乡亲人团聚的情感:中秋节是举家团圆的欢庆日,但是作者却不能回家,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渴望之情,在月夜皎洁月光的映衬下更显得深切、突出。读者在品读文学作品时,还可以把自身的经历和情感融合到作品中去,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和情感,了解文章的价值所在。例如,学习王安石的作品《十五》时,从诗句“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中便能够体会到母亲对外出打拼的孩子的牵挂之情,在月圆的夜晚有杜鹃的叫声传到母亲耳中,即刻引起了母亲的牵挂之情。这首诗体现了母爱的纯真和伟大。母亲是一个家的精神支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在阅读此类文学作品时,可以把自身经历和情感注入文学作品中,通过自身对母爱的认识和感知来深刻品读文学作品。

(三)融入多媒体技术,让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重焕新生。现代社会,坚持使用纸质书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是因为纸质书不便携带,另一方面是人们的阅读时间少了,各种多功能的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各类信息轰炸式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这种情况下,推广古代文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将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设备、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利用手机等网络终端普及性高、携带方便的特点,通过移动阅读来推广和普及古代文学。移动阅读的容量大、维度广,通过移动阅读来推广有关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内容,能够促使更多的人去认识我国古代文学,提升品读、研究我国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将有声阅读的优点展现出来,利用生动有趣的动画、讲解短片等来帮助读者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在推广移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客观的对传统书本阅读方式与电子书移动阅读方式进行正确评价:我们赞同移动阅读的优点,但同样也应该承认传统书本阅读的优点。总的来讲,就是要认识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取长补短,将纸质书籍阅读方式和移动阅读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

1.纸质书籍能够涵盖的内容是有限的,并且携带相对来说不够方便,但是其带给大家的阅读感受是移动阅读无法比拟的,并且有助于深入解读的开展,这和我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品读标准完全一致。同时,纸质书籍通过先人的总结与校对后更显学术性与思想性。另外,纸质书籍在反复品读时,便于标注和翻阅,这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认识到纸质书籍的优势后,就可以利用扫描等技术将纸质书籍转化为电子书籍,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寻找高质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对有批注的古代文学作品要尽可能的呈现其原貌。另外还可以研发一些小程序,方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书写和保存自己的批注、心得等内容。

2.移动阅读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方便,有助于促进读者对零星时间的运用,但是其劣势也是很多的。例如,在移动阅读期间极易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精力很难集中,导致阅读更具零星化。另外,移动阅读中的内容不够齐全,很多经典名著目前并未录制其中,并且错误率较高,在古代文学作品的研读上收获不大。再者,从阅读内容来说,人们更喜欢娱乐性的内容,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大多属于学术性较强的作品,内容非常严肃,这在吸引读者眼球方面具有较大的劣势。为了使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化社会中重新燃生命之火,也可以完善、优化电子版的古代文学作品,将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碎片化,以适应读者阅读时间的零星化。同时,还可以将古代文学中的一些内容做成读者容易接受的动画、短片、知名学者讲解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当然,能够阅读纸质书籍时,还是提倡阅读纸质书籍。综上,为了提高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效率,古代文学要与现代教育紧密相连,将古代文学在当代进行合理转化,最大限度地保留古代文学的精华,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充分保障。将古代文学与当代生活相融合,让其能够在新时代得到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文化自信的建设,还能够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雷正莲 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