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理论论文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2-05-15 05:24:32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范文1

关键词:意象;文化积淀;瓦尔登湖;梭罗

1.引言

“意象”概念的发展源远流长,在中国,“象”首先是作为天地万物可观之象而存在,`《系辞·上》开篇有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1997:76);而后对意象这一概念又进行了发展,分别提出了“得意忘言”和“意以象尽,象以言著”,集中阐述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而真正将“象”从哲学、宗教论域引入到文学批评理论当中去的是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提到:“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1958:1)这里作者已经把自然之象作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在西方,“文学意义的“象”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文艺理论所使用的术语‘eilōn’(2005:134)汉语解释为“意象”、“像”。此后柏拉图提出的理念或理式 (idea 或 eidos)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行动之象”进一步论及了文学之“象”这一概念。然而“意象”这一概念真正成为西方美学界一个基本的美学范畴始于二十世纪西方意象主义诗歌的兴起。意象主义的发起人之一的庞德认为:“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1984:202)在这里西方的意象具有心理特征其含义是可变的。由此可见,“意象”的发展源远流长,它具有民族性和历史延续性,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瓦尔登湖》中的意象类别及特征

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创作的《瓦尔登湖》于1854年第一次出版,迄今为止已经出了近一百五十多个版本,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与《圣经》等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二十五本书”。目前国内对梭罗及其《瓦尔登湖》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对于《瓦尔登湖》作为文本在中国的翻译情况的研究还略显不足,只有少数几篇论述文章,如李毅于1984年在《对〈瓦尔登湖〉中译本的几点意见》中分析了徐迟译本的语言层面,指出了徐迟在翻译时所犯的错误;孙胜忠于2004年在《从文化传译看梭罗Walden的三个中文译本》中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照,从文化传译的角度指出了三个译本(徐迟、吴明实、王光林)中在神话、典故和出处等方面的疏漏和错误;此外还有几篇硕士论文用现代翻译理论来探讨《瓦尔登湖》在中国译介的。迄今为止,还鲜有对《瓦尔登湖》中意象汉译作系统的论述。本论文尝试以多元系统论为研究方法,以描述翻译学为讨论依据,以《瓦尔登湖》中意象的类别为基点,来探讨徐译《瓦尔登湖》中意象所采取的策略以及采取这一策略背后的动机。

下表所列为《瓦尔登湖》中的意象按其来源所进行的六种分类以及各自所占的数目和百分比:

由上表可知:其中动物类意象所占比重最大为27%;位居其后的分别是其他类意象和自然类意象,分别占22%和19%;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类意象和颜色类意象各占12%和6%,其所占比例虽小,却对理解原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瓦尔登湖》中出现的动物类意象多为可爱型的、正面的。比如画眉(thrush)、云雀(lark)、杜鹃(cuckoo)、小鸭子(duck)和小老鼠(mouse)等等。这主要与作者那平和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关。对于植物类意象,同样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有代表虚假的雏菊(daisy),外表悲伤的柳树(willow),爱情的玫瑰(rose),代表纯洁的百合(lily),代表和平的橄榄(olive)代表痛苦的苦艾(wormwood)代表忠贞的紫罗兰(violet),代表青春的苍松(pitch pine),代表慷慨自由的枣树(date tree)以及代表“长盛不衰”的棕榈叶(palm leaf)等。

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是西方文化发展的两大源头,是西方文明发展过程西方文化所独有的文化瑰宝。希腊罗马神话的一大特点就是神的拟人化和象征性。也就是说,每个神的背后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作为基督教经典的《圣经》同样积淀在西方人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中,同希腊罗马神话一样,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因此,西方人经常借助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来以古喻今,以人喻事,以古事喻理。《瓦尔登湖》中出现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类意象共97例,每一个意象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有《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以色列在旷野中得到的神赐“天粮”(manna),希腊神话中曾杀死纳米谷中的雄狮,九头兽,亚马逊女王,三个身体的怪牛等的英雄赫拉克勒斯(Hercules),文艺女神缪斯(Muse),以及罗马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帕尔茜(Parcae)等等。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中出现的意象最大程度上的突显了意象的文化积淀性这一特征。

作为《瓦尔登湖》中比例最小的意象类别颜色类意象,同样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即文化积淀性特征。比如在西方,红色(red)代表热情如火,蓝色(blue)代表忧郁,白色(white)代表纯洁等等。

3.结语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色彩的客观对象,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因素,某意象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固定且独特的文化含义,能够被不同时期的作家所袭用;被不同时代的读者所理解。意象是“自原始时代以来,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经验长期积累,积淀在每个人无意识深处,其内容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普遍的,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1986:59),这也就是精神分析家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换言之,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形成一种具有了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符号,因此,对于不同的民族,意象承载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即“言外之意”、“象外之音”。作为文化传递者的译者,要想把原语文化体系中意象的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译入语文化中一一彰显出来并非易事。(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Thoreau,H.D.Walden and Other Writings.Torento:Bantam Books,1962.

[2]Wellek,René & Austin Warren.Theory of Literature.London:Penguin Books,1956.

[3]卡尔·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M],转引自张龙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

[4]李毅.对《瓦尔登湖》中译本的几点意见.外国语,1984(6).

[5]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孙胜忠.从文化传译看梭罗Walden的三个中文译本.上海科技翻译,2004(1).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多元系统理论 鲁迅 翻译策略

一、多元系统理论简述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 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 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文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即一个网络系统。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可以划分为经典文学、非经典文学;、儿童文学;原创文学、翻译文学等一系列互相对立的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但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而且这些系统处于相互对立和不断的斗争中。在不断的斗争中,中心和边缘的位置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中心地位的系统会向边缘移动,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系统则有可能占据大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既可以是主要的,又可以是次要的,视当时该文化里其它文学系统的状态而定。通常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的地位也可以发生转化。佐哈尔提出,在以下阶段或条件下,翻译文学可以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1)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完全确立,即文学还处于发展初期。(2)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弱势时。(3)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转折、危机或真空时。

根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其结果是译本的“充分性”不足,“可接受性”增大;反之,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是参与创造移入语文学中的一级模式,这时,译者的主要任务就不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而是译者不顾一切地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在这种情况下,译文在“充分性”方面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最大。也就是说,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倾向于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时,译者则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二、鲁迅翻译策略的多元系统理论阐释

1.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翻译的时代背景

鲁迅的翻译活动从1903年翻译雨果的随笔《哀尘》开始。当时的中国处于晚清时期,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仍盲目地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实际上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已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而且体现在文化,尤其是在文学上。西方的文化和文学变得繁荣,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作家及作品。相反,在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中国的国力衰败,加上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被推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和文化也几乎进入停滞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学习西方。而学习西方当时最可行的办法便是翻译西书。起初,他们把西方的强大归因于其先进的科技。随着与西方列强的进一步接触,他们觉得是西方先进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使其繁荣。最后他们意识到文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和文明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梁启超等人的大力倡导下,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认为文学,尤其是小说有改良社会、唤醒民众的作用。于是大量的文学作品得到译介,由此,文学翻译活动便活跃起来;到了五四时期,人们高举“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大旗,通过翻译改造中国的旧文化,使翻译活动达到了高潮。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来看,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剧变,在文化和文学系统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文化曾经在世界文化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到了清朝,中国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甚至已经停滞。另一方面,随着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其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文化也繁荣起来。因此,中国文化逐渐落后于西方文化,在这个新的文化多元系统中也处于落后地位。中国的文学多元系统也不能继续保持其原来的中心地位,而在这个大多元系统中逐步走向边缘。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时,翻译文学会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所以从晚清到五四前后,中国的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

2.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鲁迅的第一部翻译作品是1903年从日文转译的雨果的随笔《哀尘》,后来他又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路易斯・托仑的《造人术》。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受当时翻译风气的影响,鲁迅在翻译这几本书的过程中采用的基本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即“意译”的方法:对原文任意删改,用文言文进行翻译,并借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比如他在翻译《月界旅行》时,就把原来28章的小说改成14回;《地底旅行》原文有45章,翻译后仅剩下12回。后来谈到这些翻译时,连鲁迅自己也说“虽说译,其实乃改作”。

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代表了鲁迅翻译策略上的一个重大转变。从这本书的翻译开始,鲁迅就放弃了之前的“意译”方法,而采用了“直译”。在《域外小说集・序言》当中,鲁迅说:“《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特收录至审慎,译亦期弗失文情。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这里的“近世名人”指的就是林纾。这句话不仅表明了在翻译《域外小说集》时,鲁迅(以及周作人)采用的译笔质朴,还表达了鲁迅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当时的译意风尚的不满。所以在翻译时,即使人名和地名,也是直接的音译,而不是改用中国人名地名。此外,他又加入著者小传,并把小说中的一些典故,加以括弧注解,一些不太重要的资料,以及“未译原文”,都录在书末的“杂识”中。这样忠于原著的译法,与当时流行的“意译”法有很大的区别,代表了鲁迅“直译”的主张。在此后的翻译实践中,鲁迅坚持用直译的方法。1924年,在为译作《苦闷的象征》写的《引言》中,鲁迅说:“文句大概是直译的,也极原意一并保存原文的口吻。”在1925年为所译的《出了象牙塔之后》写的《后记》中他又强调:“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在理论方面,他也多次对他的翻译方法进行论述和争辩。1929年,鲁迅在《〈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译后附记》中写道:“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去了原来了精悍的语气。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的‘没有出路’――了。”1935年在《“题未定”草・二》中更是明确地提出:“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如果还是翻译……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可见,自《域外小说集》之后,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鲁迅都坚持“异化”的翻译策略。

之前提到,当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时,译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而是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因此他们往往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在鲁迅从事翻译的时期,中国的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按照多元系统理论,译者应该采取“异化”策略,但是鲁迅在翻译初期仍是采用的“归化”策略,这是不是说多元系统理论解释不了鲁迅翻译这一“特殊现象”呢?事实上,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从边缘到中心都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而且译者对一个国家文化地位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当鲁迅意识到中国文学的落后地位之后,便放弃之前的“归化”策略,转而采用“异化”的策略,这正论证了多元系统理论关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内的文化地位制约译者翻译策略的正确性。

三、结语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基本确定了翻译文学跟译入语文化文学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关系,并认为翻译活动实际上是由译入语文化里的各个系统所决定的,从而为翻译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翻译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因素,以及为什么他会从意译转向直译,并坚持主张异化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3]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鲁迅.“题未定”草[A].翻译研究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5]鲁迅.域外小说集序言[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王宏志.民元前鲁迅的翻译活动――兼评晚清的意译风尚[J].鲁迅研究月刊,1995,(3).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范文3

一、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由以色列当代著名文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埃文-佐哈尔(Even-Zohar)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该学派主要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研究,认为文化因素对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8年,埃文-佐哈尔出版了《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在本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根据该理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也就是由符号主导人类交际形式,诸如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等,须视为系统而非又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较充分地理解和研究。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大的“多元”系统。要全面并充分的理解各个系统,就必须将其置于多元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中来研究。后来佐哈尔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中。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作为整个文化和社会系统的次系统,文学系统是各种文学子系统的集合。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研究翻译文学,就必须将其置于大的文学系统中来研究。

二、多元系统理论指导下翻译策略的选择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作品时要考虑其文化因素。翻译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过程涉及最少两个文化系统,即源语文化系统和译入语文化系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考虑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对译入语文化的作用取决于其在译入语文化中所占的地位。翻译文学在多元文化系统中是处在中心位置还是边缘位置,又决定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归化或异化。佐哈尔认为,翻译文学作为文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可以占据中心位置,也有可能处在边缘位置,这与当时该文化系统中其他文学子系统的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各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和依存,同时也存在矛盾和斗争。正是由于各个系统的地位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原创文学与翻译文学是文学这个多元系统中一对对立的子系统,翻译文学在三种情形下会出现繁荣,甚至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1.当某种文学系统还没有明确成型,也就是说,文学还处于“幼嫩的”形成之中的阶段;2.当文学处于“边缘”(在相互联系的各国文学中)或者处于“弱势”地位,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3.当文学中出现了转折点、危机或者文学真空的情况。佐哈尔认为,翻译文学地位的变化会引起翻译策略的变化。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时,往往是创新的力量,这时译者就不再套用本国文学中已有的规范和模式,相反,译者会打破本国文化的传统模式,而遵守源语文化的规范,采取异化策略;而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这时译者注重的是译文的“可接受性”,所以多遵守译入语文化已有的模式及规范。

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慎重考虑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以及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并以此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译者必须从原语中寻找蕴含的文化信息,并且在译文中反映出来,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不偏离原文的文化内涵,又要使译入语读者能准确地理解其意义。因此,对文本进行文化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多元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翻译就充分地体现了文化因素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其英译本中,当属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的英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最具影响力。但是,杨译本多采用异化策略,保留了大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信息;而霍克斯译本以译文读者为导向,多采用归化策略。

杨宪益夫妇对中国传统文化带着敬仰和崇尚之情,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感。而且杨译本是受外文出版局的委托,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它把《红楼梦》译本定位于英语文学系统的中心位置,在处理文化信息时更加注重对文化信息的考究,更加忠实于原文。而对霍克斯来讲,由于受到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的影响,在翻译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都处在边缘位置,译成英语的中国翻译文学在英语国家的文学系统中,也同样处在边缘位置。因而霍克斯在翻译时就很可能相应地将《红楼梦》的英译本也定位在文学系统的边缘位置。

例如,对书中端阳节的翻译,杨译本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赛龙舟的文化意向,将其译成Dragon-Boat Festival;而霍克斯译本只是点出了这个文化意向的时间是midsummer,他更注重的是译文的可接受性,因此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多元系统理论使很多翻译学者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翻译文学,因此这一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分析之中,它其实同样适用于指导商务翻译实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商务英语也逐渐得到发展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因此,商务英语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系统。商务广告翻译成功与否取决于对译入语的消费者产生的影响。例如,商标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因此,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从而占领市场。

(一)Rejoice 飘柔;Heads&Shoulders 海飞丝;Safeguard 舒肤佳;7-ups 七喜。

以上的例子均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它们都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文化特点---中国人比较喜欢喜庆的事物。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在大的文化系统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因此这种采取归化策略的翻译正反映出了译入语文化中已有的模式和规范。与直译相比,更具有接受性。

(二)Kentucky 肯德基;Mc Donald 麦当劳 ;Nokia 诺基亚;Motorola 摩托罗拉;Cadillac 卡迪拉克;Pierr Cardin 皮尔卡丹。

以上的例子均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与中国人当时普遍的心理是有很大关系的。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事物被引进到中国,同时中国人在心理上也更乐于接受西方新鲜事物。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将外来文化放在了文化系统中的中心地位来考虑,采用了异化的方法,保留原文的语音效果,使其听起来更具异国情调,更有“洋味”。因此异化的翻译策略非常好的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从而占领市场。

四、多元系统理论指导翻译的不足之处

虽然多元系统理论从文化层面指导翻译研究与实践,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但其理论自身也并非完美,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首先,是其理论中评价性术语的界定问题。佐哈尔提出了翻译文学系统在文学系统中占中心地位的三种情况,提到“边缘”和“弱势”,但是对其应该如何界定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其次,多元系统理论只强调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客观文化因素,而忽视了作为翻译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主观因素。比如,有时尽管翻译文学处在文学系统的边缘位置,根据多元系统理论译者应采取归化策略,但是假如译者在翻译中带着某种目的,如引进异国文化,他反而会采取异化策略。因此,翻译策略的选定并非完全取决于翻译文学在文化系统的地位,还需考虑其他因素。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来华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2015年来华留学生创历史新高,统计显示,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以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会对来华留学生产生较大助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崛起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状况

教育技术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蕴涵着全新理念、新的思维类型和新的思维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会取得实效。信息技g在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正在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同为语言类教学,英语、日语、俄语的多媒体使用情况良好。但对外汉语教学基本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状态。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甚少,计算机、投影、DVD、网络短片、新闻片段、电影、动画等手段运用较少。有一些即使运用了现代技术,也还停留在生词展示PPT,课文语言声音文件MP3等技术层面,有一些使用停留在为使用而使用的程度,没有基于学生的某种智能,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还没有太明确的智力支持。

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能在最新理论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智能,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深入实际语境当中,学习到原汁原味的语言,并能够亲身体会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魅力。

本研究有利于留学生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扩大留学生规模,推进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和学校品牌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有利于中外学生多元文化的认同和与世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士的和谐相处。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的支持与启示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也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这将传统教法中抽象难懂的书面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系统,极大地优化了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大脑产生多重刺激,它在媒体技术的作用下,帮助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语言场景中学习语言知识、获得语言技能[1],从而使学生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

以往学术界多强调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目前看来学术界的多元智能理论更能有效地支持现代教育技术。1983年和1999年,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分别出版了《智能的结构》与《智能的重组――21世纪的多元智能》(又译为 《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完整地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2]。加德纳本人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非常明确而强调性地表述为: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ecial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 际 关 系 智 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3]

加德纳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理念,他主张“情景化”评估,改进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令人耳目一新,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突破。1994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莫非教授面对围绕多元智能理论而展开的一系列试验研究结果,发表文章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育家辨认和培养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一直不被承认和没有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开发和试验了新的课程、新的活动、新的评估方法和教学方法,对美国各级学校有深远的影响。”[4]在当前汉语教学改革之际,大部分教师对学生汉语评价体系颇感困惑之时,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四、多元智能理论下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多元智能理论特指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转变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学观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

这些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动画、静态视频、动态视频和声音等,人们在接受这样的信息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交互性。教学中,教师摆脱了单纯口授,或局限于应用传统媒体,如挂图、板书等进行讲授的方式,充分借助现代视听媒体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汉语教学。

学习汉语拼音时,我们可以利用运动智能让学生动起来,画四声。学习汉字时,外国学生接触汉字之初,会把汉字当作图画,这完全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把汉字当作图画来教,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对图形的敏锐感觉,从字感教学入手学习汉字。

以舞蹈为载体进行的语言和文化的融入式教学,也十分生动有趣,增加了词语的形象性、语境的真实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围绕舞曲主题《找朋友》将教学分为:找朋友;我找到了我的朋友;行礼、握手;好朋友、再见。教授语言时,依照循序渐进、步步明确的原则,学生很容易学会说生词、做动作,学会问候、告别。同时教授舞步,学生能说出“一二三四”的节拍和“左手、右手”的指令。此外,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所营造的特定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语言、逻辑数理智能,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等智能,用对应汉语的身体运动语言、汉语对话、汉语歌曲、汉语表演,积极参与到汉语教学中,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并有所创造。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

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在任何一种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外国留学生对汉语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很生疏,教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从学生拥有的语言、逻辑数理智能,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等智能出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让课堂学习中较为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输出,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多样性,增强教W过程中的双向积极性、与语言文化的融合性。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

语音教学历来是教学难点,发音部位难以用语言描述,多媒体素材和设计软件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的可能。舌位图可以扫描绘制,将要学的音在舌位图上标出来,增强了直观性,学生利用自然观察智能,容易直观形象地看出发音部位和发生的变化。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比如越剧《梁祝》、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的电影片断为学生学习《琴弦上的蝴蝶》和《康熙大帝》提供了直观教材,一小段电影会给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对话的平台。实践证明,情境创设得好,学生讨论交流的兴趣就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模块最具弹性,教师可根据学习者身份信息中的不同智能类型赋予相应的课程学习内容[5]。加德纳对课程教学的建议指出:“有关内容可以由多种方式展现,如:教师、书籍、软件、硬件或者其他媒体。在很多情况下,对以上展现模式的选择,会导致所得到的教育经验是否成功。”[6]

(三)评价考核观念的变化

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评级体系,使学生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考核,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考察。教师应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对学生汉语水平的测试,关注其8个方面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还处在介绍的阶段,各地的实验状况很不平衡,需要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研究的具体问题还很多。总之,正确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可谓任重道远。”[7]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多渠道的,传授方式是多样化的,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途径学习教学内容。[8]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多元智能的发挥。由于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应注意多种媒体有效整合,形成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这样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学生智能上的差异。[9]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汉语学习应更多地突破标准化智力测验,设置多样化考题,以考察学生在运用多种智能后交流沟通的能力。

五、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汉语言专业外国留学生受益,对国外开设中文系或中国学专业的汉语老师也会有启发。多元智能理论下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研究使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的指引下走进课堂。多元智能理论下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会使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变化。多元智能理论下现代教育技术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直接的收获是留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以及汉语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培养出拥有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以及宽广的胸襟,既了解东方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也能以欣赏的态度汲取中华优秀文化与价值观念,获得与中国人合作、交流能力的对华友好人士。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项目。曾经在2016年8月26日新西兰梅西大学国际会议以及2016年12月10日复旦大学国际会议上宣读。)

参考文献:

[1]郑艳群.技术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创建[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2):14-18.

[2]沈致隆.对话加德纳:“多元智能”我们不能简单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4-08-05.

[3]Gardner.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Mythsand Messages[J].Phi Delta Kappan,1995,(3):202-209.

[4]沈致隆.亲历哈佛[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6.

[5]杨南昌,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3,(3):48-50.

[6][美]H.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7][8]范绪锋.多元智能理论应当怎样借鉴?[N].中国教育报,2003-12-27.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生态论;复杂系统;方法论;多元化;减商化;去货币化

中图分类号 X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028-02

生态思想(ecological thoughts)就是用和谐的生态观去观察世界,用生态化的方法去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与生态关系,使自己的行为恪守生态伦理道德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即生态意识)。生态化(ecologicalize)是把广义的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生命体,把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关系和社会关系当作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和谐纽带。生态论(ecologism)就是运用生态思想去探索世界,研究并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理论与方法。显然,生态论是一种方法论,是以生态观来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一般方法。生态论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论,在继承系统论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基础上,融入了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技术[1-5]。

1 生态论与系统论

从认识论的方法角度看,生态论是继神论、机械论、系统论之后的一种认识论。神论(theism)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神创造的,神可以将他的意志或意思通过某些个别的人、某些事迹或事件、某些经典传达给世人。机械论(mechanism)把整个自然都解释成一个在运动中、完全受制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的客观存在的体系。系统论(system theory)把世界理解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在研究世界时,从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方面重点研究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表1)。

像系统论继承了机械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与方法一样,生态论也继承了系统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与方法。生态论在分析研究世界时,在使用系统理论的同时,更加着重从研究对象的“生命”特征入手,分析其成长、消亡与再生,以及代谢、进化等“生命”过程。如果说系统论与机械论是将数学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其他科学,那么生态论则是在引入数学与物理学方法的同时,还将生态学与生物学方法融入到其他学科研究中去。

生态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生命”观念。生态论认为,任何系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命体”,其不仅具有系统论中所具有的特性,还具有一定“生命”特征,如生命周期性、代谢性、进化性[2]。

2 生态论方法

2.1 代谢分析

代谢分析就是对复杂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进行分析。分析时可以将复杂系统理解为一个复杂网络(超图),这样就可以使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和代谢动力学分析方法,将表示代谢流的复杂网络转换为状态·关系向量,采用时空动态分析(TSDA,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of Event)方法进行分析[6]。

2.2 场分析

场(field)是指系统在一定的时空内的分布,包括其所占的时空位置,以及与环境其他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宏观上,通过场分析,可以了解系统的场的范围(宽度和重叠度)、强度和作用时间,进一步分析系统的竞争与共生情况。在微观上,可以对系统内各子系统进行同样的场分析。

2.3 生命周期分析

生命周期的概念应用很广泛,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社会等诸多领域经常出现,其基本涵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Cradle to Grave)的整个过程。系统理想的生命周期可以用动态的PDCS表示。

P(Plan)即计划,包括系统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系统活动计划的制订;D(Do)即执行,就是具体计划的实施运作;C(Check)即检查,就是评估计划执行的结果;S(Study)即学习,对评估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发扬,对于失败的教训要避免重现,并将学习结果遗传到下一轮计划中。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叫做PDCS循环。

2.4 系统健康评价

系统健康(system health)是指系统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可以持续发挥完善的功能,并且安全可靠。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是系统健康的基础;发挥完善的功能是对健康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只有安全可靠的系统才是健康的系统,安全性差、可靠性低的系统会对其他系统造成伤害,也会危及系统本身安全。

系统承载力(system capacity)是指某一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该系统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输入或输出能力。系统承载力是反映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当外界压力超出系统承载力时,系统就处在不健康状态,甚至会导致系统崩溃或消亡。因此,对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可以从系统承载力分析着手。

2.5 系统健康管理

系统健康管理(system health management,SHM)就是指人类按照系统的健康状况,在遵从系统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7]。

3 生态论研究展望

生态论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一种方法论,如果将生态论与系统技术、现代数学技术相结合,就可以使一些难以数学化的学科数学化,从定性分析研究转入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并可以借助现代计算工具进行模拟分析。如将生态论引入社会学,结合社会物理学研究成果,就可以对人类社会进行精细模拟计算;将生态论引入生物学,结合现有的虚拟细胞技术,就可以建立精细的人工生命模型,对生物体尤其是人体进行精准模拟;将生态论引入有关企业科学,建立精确的企业运转模型、产品流通模型等,对企业的实时监控与实时动态模拟,实现对企业的精准管理。

此外,将生态论引入中医科学,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可以揭开当前中医诸多疑团,帮助中医的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将生态论引入人工智能科学,结合当前思维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建立更为稳定可靠、维护扩展方便的大型人工智能模拟系统。

4 经济生态化

4.1 经济学的困境

经济学(economy)的实质是研究管理人类生产活动的科学。人类生产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由于经济学至今还是采用机械论的研究方法,将人类生产活动一元化,将人类生产活动指标货币化,使经济学模型无法描述人类活动状况,致使不同角度的经济学研究结论之间相互矛盾,甚至与人类生产活动实际情况相反。更有甚者,使用这些研究结果进行决策导致重大失误的事例时有出现,轻则导致达不到预期目标,严重的导致企业破产,甚至国家经济崩溃。

经济学研究与经济发展决策,要尽快摒弃目前的机械论方法,引入生态论和系统分析技术,积极运用当代数学技术,开辟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并将其运用到经济发展中。为此,笔者认为,就经济发展而言,亟需从多元化、减商化、去货币化3个方面着手,开展经济生态化研究与应用。

4.2 多元化

经济多元化(pluralism)是指2个方面的多元化:经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即摒弃传统的机械论经济学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生态论方法论,积极运用当代系统学、数学、物理学、生态学理论与技术,开展经济研究,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经济发展多元化,对一个地区或国家而言,采取发展模式(developing mode)多元化、产业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等多元化发展战略;就一个具体的企业而言,则采取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区域多元化等多元化运行战略。

4.3 减商化

商业可促进劳动产品流通,并没有使劳动产品增值,但是这种无增殖的劳动在人类社会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在过去交通、信息不发达年代,商业为促进劳动产品交流乃至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当今社会交通、信息极为发达,再加上存在商业垄断,使商业获利更加容易,利润空间更大,从而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也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发展。同时,也正是交通与信息的发达,尤其是互联网与物流网的快速发展,为减商化提供了基础。

减商化(reduce-commercial)就是减少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商业活动,从而提高人类社会总劳动中的有效劳动比率,让更多的人或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提高劳动产品价值的劳动,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或娱乐。

4.4 去货币化

去货币化(non-currency)是指摒弃目前过度依赖货币调节来管理人类社会的方法,按照人类生产活动实际规律,择更加科学、高效、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手段来管理人类社会。

该研究的去货币化不是指彻底抛弃货币,因为人类社会的劳动产品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货币在一定的范围存在。这里的去货币化是指减少劳动计量、社会发展分析与决策等中的货币化成分,按照人类社会经济规律实际,选择多元化因子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人的社会活动进行和谐化管理。

5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和谐发展初论[EB/OL].(1999-01-18)[2012-04-20].省略/bbs/dispbbs.asp?boardID=5&ID=1005.

[2]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0-04-13)[2012-04-20].http://blog.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58716.

[3] 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EB/OL].2008-01-11)[2012-04-20].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4] 张国庆.简论生态观[EB/OL].(2007-12-09)[2012-04-20].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2300.

[5] 张国庆.简论生态观、生态思想与和谐思想[EB/OL].(2008-01-11)[2012-04-20].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4.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范文6

关键词: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内涵;框架模型

作者:黄松,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桂林。541001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2-0179-005

一、引 言

地质遗迹是地球46亿年演化历史的遗存,是具有极高美学价值和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遗产和旅游资源。为了保护与合理开发珍稀的地质遗迹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正式启动了“世界地质公园计划”(UNESOD Geopark Programme),并将地质公园界定为“以稀缺性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深厚人文底蕴的综合性公园”,同时强调建立地质公园在“保护地质遗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地质公园已成为当今旅游市场上的生力军。地质公园研究得到国际学术组织的高度重视,成为倍受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并在中外学者的努力下积累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逐步推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对于地质公园研究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系统集成方法论的出现是20世纪人类方法论的重大突破。同机械论方法不同的是,系统集成方法着眼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立在这种联系基础之上的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系统集成方法的应用因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牛顿机械论在认识复杂系统方面遇到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倍受科技界、产业界的关注,并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此,本文尝试将系统集成理论引入地质公园研究领域,从地质公园系统的结构入手,从概念、定位、属性、与狭义系统集成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界定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的内涵,进而构建包含宏观目标层、中观单元层和微观过程层三个层次的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理论框架模型,试图以此回答何为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地质公园研究为何需要系统集成、地质公园系统集成集成什么等关键性问题。以期实现地质公园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尝试,为地质公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先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二、地质公园系统结构

我们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所谓结构,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亦即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结合方式和秩序。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实质,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递。

地质公园系统作为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特殊的结构组成。概括起来,地质公园系统是一个由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四个子系统构成的结构严密的复杂系统,其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在地质公园系统结构中,资源、开发、保护、管理作为四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要素构成了系统的内部要素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包含了四者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方式,也隐含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组成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相对次序。地质公园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相关因子之间时刻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维持着地质公园系统动态平衡和稳定。

三、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的内涵界定

(一)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的概念

地质公园系统集成(GeDpark system Integration)是将地质公园视为一个由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性复杂系统,为实现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目标,充分整合、调控地质公园系统中各相关子系统及其要素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有机集合的完整体系,其要义可概括为:增强整体功能,提高有机关联,把握过程变化,重在协调匹配。

(二)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的定位

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是把地质公园视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从系统角度把组成地质公园的各子系统及其要素集成起来,从战略角度把地质公园的资源、开发、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实施与控制集成起来,从而推动地质公园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目标的实现。

(三)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的属性

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的属性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全局性。表现在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从地质公园系统的整体出发,着重对影响系统全局的资源、开发、保护、管理等核心集成单元进行集成;综合性。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涉及资源集成、开发集成、保护集成、管理集成等集成单元,单纯针对某一单元的优化均无法实现地质公园系统整体最优,而必须采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对各集成单元进行综合集成;复杂性。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复杂性是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客观存在的基本属性;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具有不同的特征、性质和内容;动态优化性。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系统工程,强调对地质公园系统的持续整合和调控,并以地质公园系统整体功能最优为最终目标;进化适应性。是由地质公园系统的自组织性决定的,表现在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在适度的弹性范围内可进行调整,以适应地质公园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与狭义系统集成的联系和区别

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与狭义系统集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与狭义系统集成都运用了系统集成的哲学思想;都涉及各个集成单元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是对地质公园系统这一特殊类型系统的集成,而狭义系统集成是指对工程技术系统的集成;地质公园系统是一个由资源子系统、开发子系统、保护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而工程技术系统则是一种纯粹的物理系统;地质公园系统集成需要运用综合集成,而狭义系统集成只是一种技术集成;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理论属于软科学理论,而狭义系统集成理论属于硬科学理论。

四、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单元及其耦合关系

(一)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单元

与地质公园系统的资源子系统、开发子系统、保护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相对应,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单元由资源集成(Resoutses Integration)、开发集成(Development Integration)、保护集成

(Protedtion Integration)、管理集成(Managrment Integration)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实现地质公园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目标的各种资源要素(地质遗迹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等)、开发要素(总体布局、形象策划、市场营销、产品设计、设施建设等)、保护要素(地质遗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环境保护、其他资源保护等)、管理要素(地质遗迹管理法律体系、地质公园管理模式、地质公园投融资体制、地质公园管理信息系统、地质公园教育科研体系等)的集成。

(二)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单元的耦合关系

空间耦合关系:堆栈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内存中开辟的一个按照后进先出原则组织的一个专用区域。本文将其引入地质公园研究领域,用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堆栈(图2)对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资源集成(RI)、开发集成(DI)、保护集成(PI)、管理集成(MI)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进行直观表达:资源集成(RI)属于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的基础集成,位于在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堆栈中的最底层;开发集成(DI)和保护集成(PI)属于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的应用集成,位于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堆栈的核心部位;管理集成(MI)属于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的组织集成,位于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堆栈的最顶层。

逻辑耦合关系:基础集成是地质公园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资源保障。基础集成除了有组合的含义。更有集中、突出重点之意,基础集成的过程是不同类型资源相互激发和协同作用的过程,是实现地质公园中各类型地质遗迹资源,以及地质遗迹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等其他资源有机整合,从而创造地质公园综合资源优势的过程;应用集成是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以保护、开发为核心内容的实施操作。从应用集成内部来看,包括开发集成和保护集成两部分,是开发集成和保护集成各要素的有机整合。从整体来看,应用集成处于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承上启下的核心位置,既是对基础集成实施的保护、开发操作,又是对组织集成措施的响应;组织集成是地质公园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措施保障,是实施基础集成与应用集成的关键。组织集成不仅是其内部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同时还通过有效的沟通实现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资源集成、开发集成、保护集成、管理集成等各个集成单元之间的有机整合。

五、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框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