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

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将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将这一教学目标贯彻落实。历史作为初中教育阶段开展人文教育和德育的重要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品德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汲取到更多有益的成长养分,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从现实意义、现状和策略等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华优化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启示。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的现实意义

1.1有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以核心素养为主旋律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各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初中历史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任,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探寻全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方式,实现对历史课堂的优化,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我们都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不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包含了大量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美德和民族精神,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可以让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中的文化内容、思想情感、民族精神等进行充分、深刻的理解,进而有效落实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2有助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

在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极大的促进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在新课标中,鼓励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大胆创新,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被引入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提升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被初中历史教师重新重视,并将其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1.3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重视,要求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积极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现结合,借助学科教学的优势和便利,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初中历史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深挖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合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并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方面

虽然目前多数初中历史教师都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纷纷探索更为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方式,但所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答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程度不足。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但不过任何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都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才会在教师的心中变得更加的牢固。显然多数初中历史教师并未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贯彻落实新型的教学观念,依旧是以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由于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在教学实践中,不会过多的去钻研如何去实现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只是在历史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随带着提到传统文化的内容,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2.2学生方面

古语有云“好学者不如乐学者。”,这也印证了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或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也同样如此,只有当学生乐于去学习,才能从中获得更多有益的收获。但根据对初中生传统文化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后,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兴趣并不高。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业压力大。与小学阶段相比,学生在进入到初中后,不论是课程量还是学习难度都上升了一个层次,学习节奏也变得更加的紧凑,很多初中生在完成学科内知识的学习时都会感到比较吃力,更加没精力放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钻研上;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尽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起来,很多国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被传入到我国,并受到了初中生群体的热爱和追捧,如日韩文化、欧美文化等,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多学生却嗤之以鼻,甚至认为传统文化的封建的、迂腐的,不值得学习。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导致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以为然,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序开展。

2.3家长方面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还明显不足,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家长被誉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言行举止、个人修养、思想观念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及家庭氛围的影响。因此,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兴趣不高,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程度不足等问题的出现,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由家庭因素导致的,比如,部分家长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没有帮助,因而不会鼓励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更别说主动为孩子提供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再加上部分学生家长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不足,在家庭教育中,未能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对于孩子也难以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使得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途径

3.1挖掘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领会传统文化魅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也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并将其与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去发掘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度思考和探究,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对“文字的演变”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一改以往历史课堂上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方式,而应充分挖掘本课时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和过程中,让学生在了解文字演变过程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文字演变的特征,引发学生对汉字的深入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2创设教学情境,研究传统文化内涵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初中历史教材中有编录的内容都与学生现实生活背景有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很多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进而限制了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多数初中历史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将历史知识知识直观化、生动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创新教学情境的方式,将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内容置入于特定的情境中,以便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和把握,进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不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增强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和直观性,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情境中,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在对“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该课时的目标主要为让了解学生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感受开放交流的重要性,懂得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并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成就。但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少的对“丝绸之路”的作用形成深刻的理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进行理解。首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影视作品和纪录片中关于丝绸之路的片段,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将学生代入到“丝绸之路”的特定情境中。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情境内容进行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深化对“丝绸之路”历史作用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丝绸之路”对于是我国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和风采的重要途径,并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3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践行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并非在课堂上简单讲解就可以完全传达给学生的,还需要通过开展相应的历史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丰富对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感悟,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渗透效果。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实践活动,并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其中,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在对“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从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则可以结合本课时的主题和教学内容,适当的开展历史传统文化实践探究活动。比如,以明朝的文学作品为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探究任务,即搜集和整理明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并选择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该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历史文化的时代特征等进行分析和探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明朝时期文学作品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涵养。

3.4融入地域传统文化,丰富教育内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而各地区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因此,初中教师也应意识到这一点,并地域文化内容和特色也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以此来丰富历史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这样也可以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更具亲切感和亲和力,让学生更好对去理解和接受,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和需求,组织学生去到当地的历史遗迹博物馆或历史文化馆等长多进行参观,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区域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形成更加直观的认知和感受,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3.5提升教师文化底蕴,强化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教师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传统文化底蕴能够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当初中历史教师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时,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会灵活的调取传统文化内容,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传达给学生。因此,身为初中历史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首先,教师应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用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才华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样在历史课堂中,教师才能秉承着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则,带领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客观、辩证的评价,让学生正视历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渗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和研究,并针对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历史教学的特征和规律,通过深挖历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开展历史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活动、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等措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作者:乔磊 单位:高邮市南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