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思考

摘要: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融入古代文学作品,也是古代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双方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双赢。文章概括了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文章考察了古代文学作品和茶文化的关系;剖析了从两晋、唐朝、宋朝、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茶文化在漫长历史河流中的结晶和沉淀,感悟中华民族先祖对茶文化的寄托、思索和升华。这些内容也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丰富的思想素材和文化意象,助力人们实现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茶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茶是大自然馈赠和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绝佳的饮品。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传统茶文化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受到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的影响,使得各地茶文化存在一定差异。茶饮品逐步发展为茶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人雅士的贡献非常之大。他们把回味甘醇、清冽鲜亮的茶水,逐步演绎为具有丰富意蕴的茶文化,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茶语”。这些茶语涵盖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事实上,这些茶语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是传递茶文化、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基本载体。

1我国茶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1.1茶的起源与扩散

为了充分而深入地探讨古代文学作品和茶文化的关联性,首先要清晰梳理茶文化和茶元素自身的发展过程。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茶叶发源于周朝,发展于汉代,兴于唐代,盛于宋、明。茶的起源涵盖了药用说、饮用说和食用说三种假说。食用说指的是,人们把茶叶揉碎,将其当作“羹汤”的一种食材,和其他调味品混合后融为美食。饮用说指的是,人们最开始使用茶叶时,主要是进行煮泡,以得到品质更高的饮用水。古人之所以采取这种烹练方法,是因为古代饮用水时,缺乏非常成熟的过滤技术。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叶大师,他在《茶经》中这样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古代传说中,神农氏遍尝百草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茶”作物的药用价值,这种观点受到学界最大的支持。南北朝时期,茶的受众和种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在中国南方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他们通常把茶当作一种饮用品。此时北方地区尚未找到这种饮品的发展空间。在《洛阳伽蓝记》中,王肃的“饮品革命”打破了“酒和茶”的地位争执。饮茶现象慢慢地变成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共同的生活习惯。茶不仅是一种日常的功能性饮用品,而且逐步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符号意义。

1.2茶文化逐步形成和发展

唐玄宗开元年间,众多文学作品中茶的意蕴和韵味被逐步延伸,茶文化逐步形成并兴旺起来。在中国南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中,古代中国既对外输出茶叶、丝绸、瓷器等多种商品,而且茶文化也与茶叶同时向外输出。《茶经》中提出了“精行俭德”,即要求人们高度重视和践行自律的品德,在茶文化的影响下自觉地进行道德自律。由此一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茶德”为核心的茶文化,它非常注重人自身的群体价值,协调社会成员的关系。到唐玄宗时期,茶慢慢有了深远的意境。赋诗作对成为文人骚客的吟诵对象,他们开始钟情于“酒”和“茶”,纷纷以这两大饮品为自己的“文学意象”,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在它们身上耗费无尽的笔墨。茶和酒一样,慢慢地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酒常被引用在具有仪式色彩的场合,茶则不然。酒很早就被采用为诗文的意象。“酒”和“茶”,相比,酒价格昂贵,且会迷人心智。但茶价格低廉,能使人明目清醒,二者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酒作为佛教五戒之一,自然无法在佛教这里找到突破口。但是,茶作为一种和俭清雅、自然清新的饮品,受众广泛。茶树的种植也非常适用于寺庙的环境。因此,逐“茶禅一道”的思想逐步盛行起来,并被贯穿始终,茶文化从中国南部到中国北部,“茶道”逐步打通和理顺了佛教的空间脉络。其中,《茶酒论》还指出,茶叶是“百草之首”“千劫万劫,诸佛相钦”,通过茶的口吻和酒进行争斗,宣示着茶文化成为了佛教逐步走入世俗空间的一个重要手段。外传佛教和道教在唐朝时期都得到迅速发展,而且随着道教逐步出现,统治者存在一定的宗教偏向,极大压缩了佛教的发展空间。因此,佛教逐步以茶文化为载体,并与茶文化彼此影响,夯实了佛教文化传播的经济基础。无数雅客文士受到茶文化的吸引,越来越趋近于佛教空间。皎然和陆羽都属于佛教中人,王维、杜甫和李白等,慢慢地把层层构建起来的茶文化丰富内涵推广开来,并渗透到当时的知识阶层,在唐朝文学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文学创作活动,使作为日常饮品的茶,在唐朝独特的审美趣味下,在广大文人雅客中形成了文化共识。

2古代文学作品和茶文化的关系考察

自从茶文化和古代文学作品结合后,双方形成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联性。古代不少诗词大家、文章高手用妙手神笔,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因此,它们为茶文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载体。不少古代文学作品中,由于渗透了茶文化的丰富内容,因而无形中延伸了文学作品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古代文学作品和茶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双方实现共赢,此即古代文学作品与茶文化有机融合的一个关键原因。自古以来,茶就是很多墨客雅士尤为钟意的表达意象,因为它留住了大自然馈赠的原汁原味,易于抚平这些墨客雅士躁动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创作更优美的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大批与茶关系密切的经典文学作品。它们以巧妙的情节设置、优美的文字表达和鲜明的人物性格,集中地展现和表达式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不断发展,人们越发深刻地认识和把握饮茶活动的内涵,从纯粹地品味茶饮品提高到把握茶文化丰富内涵的高度,希望能在人与茶叶进行无声的交流和精神的传递。饮茶断然不可类似于牛嚼牡丹花,因为那样是不尊重茶,也表明人缺乏充足的茶文化修养。在饮茶的整个过程中,应该深入透彻地把握茶文化,深入体验饮茶的过程,又能够和传统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要深层次把握茶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在饮茶中受到古代文学作品和茶文化的双重洗礼。一言以蔽之,从茶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来看,与茶相关的茶文化表述和呈现历经了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从简单、概略、浅显到日益复杂、详细、深刻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具有特定文化的“茶语”表达,伴随着古典文学作品共同成长。因而,古代文学作品也为多姿多彩的“茶语”表达提供了载体。与此同时,这些“茶语”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韵味,成全了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学追求和审美意蕴。

3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解读举例

3.1两晋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解读

从两晋时期来看,茶文化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它的容量、体量和厚度都持续开拓。尽管两晋是我国历史朝代中非常短暂的阶段,然而它们却拥有非常发达的茶文学。两晋时期的茶诗,起到了开宗明义的作用,处于茶文化开创性的历史地位,与茶相关的散文和小说取得了很大发展。这些茶文化作品见证了两晋时期的文学繁荣时期,出现了多种类型的“茶语”。张载创作的茶诗《登成都楼》,把茶当作非常重要的关照对象进行刻画,展示当时茶贸易的繁荣景象。左思创作的《娇女诗》描写了煮茶的整个过程,而且把茶当作自己的文学对象进行书写。总体来看,这个阶段的茶诗已然超越了《诗经》中纯粹的植物名称的层面,茶在诗人的文学作品中展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两晋阶段的“茶语”逐步显示出了诗人的关怀和文人的思考,展现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意蕴。而且当时既有茶诗,又出现了不少散文和小说。其中,干宝创作的《搜神记》、陶渊明创作的《续搜神记》等,都描写了茶人采茶的相关情节。此类文学手法既可以表明两晋时期盛行一时的茶文化,也意味着茶逐步变成了一种文化载体,“茶语”的意象表达尤为深刻,文化象征比较特殊。两晋时期,杜育写出了《荈赋》,它也是将当时茶事完整地记录下来的第一部大赋。在这部作品中,茶被提高到了文化高度,赋予其显而易见的“茶语”,极大地影响了后世茶文化和文学作品的融合。

3.2唐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诗风盛行、国力雄厚的阶段。此时我国的茶文化越发兴盛、繁荣起来,它也被誉为“诗国”、“茶乡”。茶文化和文学作品,在这个繁华盛世中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吟诵茶的各类诗作活动络绎不绝,涌现出与茶文化相关的大量篇章和诗句。唐代还出现了不少谈论茶的很多专著和大家。其中,陆羽撰写的《茶经》享有很高的成就与文化影响力。它填补了我国茶文化领域缺乏系统化论著的状况。从《全唐诗》来看,与“茶”有关的诗达到了112首。很多诗人都在诗作中吟咏茶,其中白居易创作的茶诗享有盛名。唐代文人经常相邀出行、啜香、咏茶、描写熙熙攘攘的茶会盛况,赞美茶叶的质洁。李白的咏茶诗《赠玉泉仙人掌茶》有着十足的仙气,其中“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刻画了悄然除尘、灵动缥缈,俗世气息没有一星半点,但风骨和神韵却尽在其中。因此这首咏诵茶受到后世爱茶人的青睐。字字句句均颂扬了饮茶的诸多妙处。这些用词都显得非常有仙气,例如“乳窟”、“山涧”、“清溪月”、“白鹤”等,构建了彼此融合的意象群,为全诗创设凌霄九天之上的美妙意境。它为咏茶营造了难得的生长环境。后两句就很鲜明地点出饮茶的妙处。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创作的茶诗数量最多,能够看到他非常热衷于茶文化,也展现了他的生活旨趣。白居易左迁江州司马时,收到了好友从蜀地捎寄来的明前春茶,为表答谢之意,特地创作了《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其中有“搅麴尘”、“煎鱼眼”的说法。诗中有不少专业的烹茶词汇,“绿芽十片”指烹煮茶过程中要经历的一系列工序,直到最后茶叶成为团状,又被称为片茶。“火前春”指的是代寒食节,即此处的明前春茶。“鱼眼”指的是煮茶过程中,水刚沸腾时冒出的气泡状。这些语言形象地刻画了雅人煮茶的美好乐趣。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提到自己谪居江州,受到好友寄来的新茶,于是乎聊以慰藉。虽然作者写的是烹茶之形态,然而却寄托了本身的一种情怀,爱茶人即为质洁德高之人。因此诗中充满了茗之涩苦以及谪居凄苦。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唐朝很多茶诗的文学气息比较浓厚,然而茶语茶言也非常特殊化、艺术化,语言表达非常成熟。它是茶文化和古代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是茶文化的文字表达使然,也有着这些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和品质象征。

3.3宋词中的茶文化

宋词吟唱茶文化,通常都有极其深刻的意味。作者在曲调填词的过程中,为丰富的思想情感因素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因而茶文化在宋词中的渗透尤为细腻。茶文化变成了作者赞咏茶的茗香、描述茶的意趣、抒发品茗心境的有效意象。苏轼在《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情”,将简单美妙的品茶过程和国家的动荡形态相对比,使烘托效果极为显著。辛弃疾《减字木兰花》中这样写道“僧窗夜雨。茶鼎熏炉宜小住。却恨春风”,从茶、从窗、从雨、从作者身边的所有生恨,这恨从无形转变为有形,把无穷无尽的意味变成了定量的情感。从此处可以看出,不少宋代诗词以茶为意象,既传递了作者品茶过程中的忧思与风味,又刻画了品茶过程中的心态。虽然茶是自然馈赠的精华,然而作者向其赋予当时当地的特定心态后,使作品呈现出一定的情感方向和艺术风格,抒发自己喜怒哀乐的心绪变化。唐朝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可谓空前;宋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顶峰。茶文化已经深深地刻进了文人儒士的骨子里,变成了其生命中无法割舍的重要内容。宋朝撰写茶词、茶诗的名家比较多,然而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看,苏轼均首屈一指。他在自己的茶诗中记录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平生遭际;刻画了父子情深、君臣关系;表达文学哲思以及人生感悟。概括地说,在大量词人、诗人的不懈努力下,宋朝文学作品中的“茶语”,快速发展、空前繁荣。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向度日益深化,更注重细节描写和精准刻画,兼具鲜明的艺术性和科学的规律性。

3.4明清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解读

明清两代,小说逐步成长为文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有着诗词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不少长篇小说中融汇了戏剧。诗词、故事等大量内容,变成了传统文化融合汇聚的一个重要艺术载体。明清时期小说作品中,出现了丰富而多元的茶文化。它既涵盖了唐朝时期对茶的其它称呼,如“麦粒”“雀舌”等茶名的延续,也使用大量的茶歇后语、茶谚语、茶成语等多种语言表达。从明清小说中关于茶文化的语言表达来看,不少作者常常将“茶诗”、“茶联”等当作开篇诗词或者小说回目使用。如此一来,这些小说以独特的茶文化内容、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很多读者。《风月梦》的一个回目是“吃花酒猜拳行令打茶围寻事生风”。《情梦柝》同样存在着茶文化方面的回目。一些小说中采取茶诗、茶词等作为开头和回目,不但可以增强小说作品的文学性,又丰富了它的生活趣味和市井气息。一些小说中借助各种故事,畅谈饮茶之道。以《红楼梦》为例,其中有不少关于茶的谈论,例如“下雪天收取梅花之上的白雪,将其埋入地下,为招待贾母一行所用。”曹雪芹在小说中引入了饮茶之道,既充分展现了茶文化应有的向度,又表现了其亲民色彩。作者通过饮茶之道专业的故事情节,有意寻求雅俗间的均势。《红楼梦》中关于茶叶的一些“茶语”,很好地证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除了与茶文化相关的情节和回目,一些小说把“茶语”演绎为“茶风”、“茶俗”。明朝时期烟水散人创作的《桃花影》、清朝时期白云道人创作的《赛花铃》中,均牵涉了喝茶之道和饮茶习惯,并将它们当作宏观的叙事背景予以刻画。

4结语

从上文分析可知,从茶叶种植到茶文化逐步丰富起来,经历了漫长而有意义的过程。茶文化和古代文学作品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代文学作品是传承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使者,在传播茶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文化赋予古代文学作品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使读者树立高尚的道德追求,存储悠远的文化记忆,彰显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品质。古代文学作品中与茶相关的歌赋、诗词等,能够拨动读者的心灵脉搏,滋养渡河的审美情趣,陶冶受众的高尚品格。

作者:吴聪聪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