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范例

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范文1

如上所述,旅游文化教学对于旅游人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做好旅游文化教学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积极作用是当前教学工作者思考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旅游文化教学问题发表如下几点拙见。

1.结合旅游热点问题阐释教学内容。

任何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旅游热点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也最能反映旅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把旅游热点问题融入到旅游文化教学活动中,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首先,旅游热点问题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这种方式可以把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及时地运用到旅游实践中,使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最后,通过旅游热点问题可以将课程内容直观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接收。

2.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容易使他们陷入迷茫,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因此,课程教学要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或解释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恋爱、就业等诸多问题,教学中要尽量把这些问题引入到课程中,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教会他们正确地待人接物,从而完成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播基本知识外,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所谓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技术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教学手段。过去传统教学中往往仅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所占比重特别小,甚至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属于一种单向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的参与性较差,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旅游文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实践考察学习。例如讲到古代陵寝文化,可以带学生考察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昭君墓、成吉思汗陵等景区;讲到宗教文化可以到呼和浩特市区的大昭寺、席力图召等实践学习;涉及到建筑文化的内容,可以尽可能地带学生参观一些古建筑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直观、深入地学习到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这种考察绝对不是观光式的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学习,考察的整体设计由学生制订,考察过程尽量由学生组织,考察后要请学生自行制作PPT,进行课堂讲解评论。总之,通过实践教学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锻炼各种实践能力。

4.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效果依赖于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当前高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只有使用当前最先进的、最时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做一次详细的教学调研就会发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未必效果不好,而采取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未必事半功倍。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讲好一门课程,究竟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内容、师生之间沟通状况、教学器材和教学环境而定。因材施教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来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旅游文化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重要课程,传统的讲授法依旧不可或缺,但要灵活地配以案例教学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当然,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丰富,知识广博,需要通过制作PPT、展示图片资料、播放教学光盘、链接互联网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课程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总之,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适时、恰当、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形成自由、生动、开放、活泼的文化学习课堂,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语

文化教学范文2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成为了当前多文化视角下的时代主题。英语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社会思想和文化传播。但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状况来看,还存在教师文化素养水平偏低,导致文化教学缺失,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文化教学的开展,教师对教材的不合理利用,影响教学效果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开展[1,2]。因此,如何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英语不仅是一门交际工具,更是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大学英语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灌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英语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文化的渗透。不利于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进而阻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文化素养水平偏低。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英语教师文化素养严重不足,导致文化教学缺失。老师对文化的讲授也仅仅是依靠书本获取,对各国文化的认识层面不高,文化感知能力薄弱。因此,很多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未能真正带领学生去解读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地域风俗、异国风情及情感意义等,导致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显得尤为空洞无趣、乏味,学生没法在时代语境下很好地学习英美文化,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盲区。

2.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文化教学的开展。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很多高校依然将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测评学生对英语掌握程度的主要指标。在该教学压力的驱使下,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学生的四、六级过级率。因此在英语课堂上,老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课文,分析阅读中的知识点和语法,或者做一些听力测试,并反复加强词汇记忆训练,很少涉及中美文化的传授,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教师对教材的不合理利用。大学英语教材中涵盖着丰富多样的英美文化气息,意在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也能够多了解西方文化。但在实际教学中,英语老师只是着重于对教材内容中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西方文化的导入和渗透。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将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所积累的英语知识点只能应付于英语等级考试,在实际文化交流中却陷入了困境。

三.优化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途径

1.提高大学英语老师的文化素养。大学英语老师作为大学生英美文化学习的引导者,其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准确地将知识和文化共同传播给学生。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培训、国外进修深造、讲座交流等方式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或者专门引进一些外籍教师,与本土教师共同承担教学。

2.改革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文化传授的重要渠道,英语教师必须好好把握课堂教学,善于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引入西方文化,或者是通过文化知识讲解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有创造性地用英语表达自己国家的文化风俗。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各个国家,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

3.利用现有教材,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相对比较丰富,汇聚了语言、人文、自然及社会文化等学科信息,课文内容涵盖了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内容,能够很好地将各国文化差异进行展现。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文化意识培养为导向,在知识讲解中多渗透一些英美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社会交际能力。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对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方面应当不断改革创新,积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2):89-91.

文化教学范文3

本文简要叙述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中西茶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同时从课堂导入、创建情景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渗透至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当中,以期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同时能够更为熟练地运用英语知识。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文化教育;茶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生对英语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以便学生对英语知识更为理解。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若不了解文化间的差异,便不能正确应用英语。茶文化是最能体现中西文化之间差异的文化之一。教师通过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区别引入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令学生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为了解,英语知识的掌握也更为纯熟。

1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对文化起到重要的影响。大部分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最为重要的体现之一,如果没有语言的存在,也就没有文化的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言是对文化的反映,故而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其形成既包含了这一民族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也包含了该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综上所述,文化与语言之间既互相影响,也相互作用,所以理解文化便需先对语言有一定了解,而要真正做到了解语言,还需学习其民族文化。故而教师在教授大学生英语的过程中,也必须将文化渗透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形成历史不同,所用语言不同,所以要做到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英语,并不容易。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人在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如下问题:即使两者所用的语言均为英语,但也容易产生诸多误会。如中国人喜欢关心别人,若客人来访,会说:“您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转换为英文便是“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但在西方,西方人更倾向于他人夸赞其年轻、强壮,中国人关心的言语往往会被其理解为质疑自身身体状态,有可能产生不悦。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输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以避免在之后运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发误会。

2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

茶在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还衍生出茶道这一文化。中国人饮茶以热茶为主,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煮茶以及饮茶的流程,而整个过程也为人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以及闲适的气氛,供人们在煮茶以及饮茶的过程中探讨交流,显得极为和谐。人们对茶的了解以及依赖也无分等级与层次。中国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茶依然已然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物质。事实上,中国人饮茶的目的在于茶道,将伦理、哲理、道德均融入饮茶的过程当中,从而形成了茶道,透过茶道,中国人可以修养心性、品味人生,从而形成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茶道属于中国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别,其更倾向于感性思维,所以茶道并没有特殊的公式或是物质进行定义,往往凭借个人悟性无止境的贴近或是理解。对中国人来说,饮茶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解渴,更多的是领悟其内在文化。中国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而茶文化也受到三者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茶道精神。中国古代人普遍认为茶可以助兴以及清谈,进而与天地沟通,故而,儒家通过饮茶以证廉洁,道家通过饮茶以求和静,佛家则通过饮茶以悟佛理,中国的茶早已超出其物质本身价值。西方人在饮茶方面与中国人差别较多,以美国人为例,其大部分人更倾向于饮冰茶,而非热茶。其在饮用之前,先将冰块放在茶中,或是将茶放置在冰箱当中冰镇,之后取出。这样的茶闻起来更为清香,解暑效果良好,饮用更为爽口,一瞬间觉得身体清凉。然而,西方人饮茶,其目的是为了解渴,所用茶叶也以速溶茶叶为主,故而少了一种感情在其中,没有中国茶道的高雅以及悠然,情调大大降低。西方国家也有将饮茶衍生为一种文化的国家,英国便是其中之一。饮茶是大部分英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其所表现的精神与中国文化有所不同,其饮茶强调的是绅士风度以及礼仪,而非悠闲以及随意。最初,英国人只是皇族于家中使用高级的茶具饮茶,随后逐渐发展为朋友之间聚会的平台,即茶会。随着这一活动的逐渐普遍,英国人设定了更多礼节性的规定,如对茶会中所使用的茶具、烛台以及插花灯的要求。同时要求茶会需要伴有一定音乐以及悟道。通常情绪下,英国的下午茶会安排于下午4点至5点之间,要求配有一定的甜点。时至今日,英国人的下午茶更偏向于吃点心,而茶仅作为一种辅助饮料存在。由此可见,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中国人追求的是饮茶过程中的精神内涵,而西方人更追求茶叶本身的价值,即使是英国茶文化,也只是将饮茶视为一种礼仪,之后逐渐转化为餐饮,同中国的茶道文化完全相悖。

3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不牢固,运用不熟练,之后的学习也难以进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词汇意义,还应教授学生如何在交流过程中加以运用,教授学生西方文化的交际模式,避免学生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在教授大学英语课程时,便可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入教学当中,通过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单词。教师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忆词汇,并对词汇的使用有一定了解。如教师可在课堂当中询问学生:中国较为常见的茶都有什么类型?学生会回答绿茶、红茶等类型茶。之后教师提问学生,绿茶用英语怎么表示?部分学生回答:greentea。教师继续提问:那么红茶怎么用英语表示?部分学生便会按照绿茶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即redtea。此时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告知学生红茶的英语表达为blacktea。同时向学生介绍,西方人更为注重茶叶本身的颜色,而中国人更为注重茶汤的颜色。红茶茶叶颜色较深,逼近黑色,故而西方人称其为blacktea,直接翻译为“黑茶”。而红茶茶汤颜色偏红色,故而中国人称其为“红茶”。教师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使学生理解红茶被西方人称为“blacktea”的原因,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教师通过该方式教学,也可令学生的记忆更为牢固。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利用中西茶文化引申新的单词,如教师在教授中西茶文化过程中,便可问学生,茶属于什么类型的饮料?对茶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便能回答:茶属于软饮料。此时,教师继续提问,软饮料用英语怎么表达?若学生不清楚如何表达,教师可引导学生:柔软的英语表达方法为soft,而饮料的表达方式为drink,所以软饮料的表达方式为softdrink。教师以中西方茶文化入手,较为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也为之后学生的听力练习以及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

3.2创建实际情境,锻炼学生能力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即英语成绩颇为良好,但实际应用能力低下,具体表现为无法与西方人流畅地进行交流,听力能力较低,难以即时理解对方意思。除此以外,部分学生还存在所用英语与实际情境不符,或是出现中文式的英语的现象。尤其以英国为例,英国将饮茶视为一种礼仪,与中国对茶文化的追求完全不同。所以学生如果对英国茶文化了解程度不够,其英语用语便容易出现问题,缺乏得体性,无法在实际情况中使用。作为教师,应积极将西方饮茶文化介绍给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英国茶会使用较为频繁的用语,以此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以便于学生之后的学习以及相关研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的茶会,令学生直接感受英国茶文化。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英国茶会的资料,并根据资料设计对话、服装以及部分情境装饰。其次要求学生上台进行表演,还原英国茶会的状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确认对话的合理性,保证对话中英语语法等方面的正确性。比如,学生将黑茶同样翻译为blacktea,教师便需进行纠正。其二,文化方面,部分学生虽然对话方面没有错误,但其部分流程或是文化方面存在问题。如西方人在吃下午茶时,服装类型为smartcasual,虽然不用着正装,但也不可以穿着牛仔裤或是套头衫等过于休闲的服饰。而部分学生有可能穿运动鞋或是凉拖鞋进行表演,这显然不符合西方文化,及时应当给予指正。除此以外,部分学生在搅拌茶叶时,会发出较大的声响,这也不符合英国对礼仪的追求,教师应告知学生:勺子需放置于杯中6点钟方向附近,之后手握茶托,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勺子,几次过后,勺子依旧停留于6点钟位置,将其拿出,放置于茶托之上。切记不要洒出茶汤,也不可在勺子还留在杯子当中时,饮用茶汤。其三,礼仪用语。中国人为表示亲昵,往往忽略“请”,“谢谢”等用语,但西方人并非如此,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please”以及“thankyou”等礼貌用语的使用。同时,不可提到“13”以及“3”两个数字,学生在设计对话时也应注意。教师通过创设实际的情境,指出学生英语使用方面的错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知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也令学生对西方文化有进一步了解。

作者:张晶晶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文化教学范文4

中英茶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并且这一差异也反映在语言上。只有较好地区别这些不同之处,英语文化教学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文化和语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统一。要想真正学好并精通一门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十分关键。本文首先对语言与文化的定义以及关系进行了说明,然后从茶文化历史、茶俗以及饮茶喜好方面阐述了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并就基于茶文化角度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各国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知识时只是从词汇、语法和听力等着手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仅从英语知识的角度入手进行教学还不足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教师应该从文化教学出发,帮助学生架构知识体系,并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辨析

1.1语言与文化的定义

现代语言学家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学者的认同。这也正是语言的定义。世界上有5000多种语言,语言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语言结构的差异。语言结构包括语音符号和书写符号在内,语言之间的差异也主要在这两个方面得到体现。语言主要被人们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和语言不同的是,文化没有明确的定义。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文化的看法和理解。比如,我国战国年间的《易传•贲卦》对文化的理解是:“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则认为文化是一个包含艺术和道德方面的集合体。泰勒的观点使人们开始重视精神文化层面,这对于以后的文化研究有着较大的影响。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这就是现代社会对文化的定义,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1.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统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只有学习一门语言,才能够掌握与该语言相对应的文化知识。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应该注重语言技能的传授,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文化知识的讲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权威人士的看法,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两大方面。物质文化主要是人类社会的物质产品文化,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领域。而精神文化是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意识形态的集合体。语言随着文化的形成而形成,属于精神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其他方面相比,语言更为特殊。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打个简单的比方,俄罗斯人说俄语,西班牙人说西班牙语,而我们中国人说汉语。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的语言系统有着较大的差异。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看见该民族的文化特征。第三,语言是文化的传播途径。由于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所以语言交流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举例来说,现代人们没有亲眼目睹过古代人类的祭祀活动,但是他们通过历史文献、电影故事和口口相传等方式能够了解古代祭祀活动。这也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语言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第四,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不可分割。语言和文化同等重要。从网络词汇的变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语言和文化的共生性。

2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分析

中英茶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并且这一差异也反映在语言上。只有较好地区别这些不同之处,英语文化教学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中英茶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下面主要从茶文化历史、茶俗和饮茶喜好这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2.1茶文化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的发源地,因此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我国古代就出现众多有关茶文化的记载,比如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就是其中之一。相比之下,英国在18世纪初才开始接触茶叶。在英国,茶从最开始作为王公贵族的专属品到后来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饮品。英国的茶文化历史较为短暂,但是英国和中国一样也是世界上的茶叶消费大国。

2.2茶俗

茶俗属于民间风俗,是茶文化的体现。茶俗的内容较为丰富,贯穿在人们的茶事活动中。中英两国的茶俗也有所不同。我国有着多种饮茶风俗,并且各地的茶俗也有所不同。众多茶俗类型中,敬茶、擂茶、三道茶、迎客茶以及留客茶等茶俗为我们所熟知。茶被作为睦邻友好的象征,同时也被作为我国古代结婚礼仪的一部分。英国同样有着较为丰富的茶俗形式。比方说,英国有上午茶和下午茶的说法。上午茶通常安排在上午10点,而下午茶则多在下午5点。英国人偏爱红茶,他们的下午茶中红茶更为常见。当然,英国还有茶座和茶会等茶事活动。

2.3饮茶喜好

中国人喜好绿茶。我国现当代的饮茶风俗主要以冲泡为主。中国人通常习惯于在饭后饮茶。相比之下,英国人的饮茶喜好和中国人大相径庭。红茶是英国人的偏爱。他们习惯于在红茶中加入牛奶或者糖。这种特殊的饮茶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使茶的品味得到了提升。英国人饮茶的时间多在上午10点和下午5点,他们通常会在冲泡茶叶后再在茶水中加入其它调味品。

3基于茶文化角度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外交流日渐增多。英语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国内还掀起了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由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所以要想从真正意义上习得一门语言,就需要掌握与该语言相对应的文化知识。要是仅针对语言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是大家所公认的。有很多不了解英语文化的英语学习者曾经闹出了很多笑话。比如,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朋友家做客,夸赞朋友妻子长得很好看,妻子自谦的回答“哪里、哪里”被其丈夫翻译成英语中的“where”,结果闹出了天大的笑话。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要想真正学好并精通一门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十分关键。以下对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3.1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角度开展教学

从中英茶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英文化的差异。文化教学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事实上是文化的体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会对他们的言语表达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通过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他们的文化质地,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中的语法和表达等。很多学习者没有认识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所以他们在英语交际中会出现很多尴尬状况。汉语中讲究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并且按照先时间后地点的语序进行排列,英语则正好相反。除此之外,汉语中还讲究因果顺序,这和英语也是不同的。为什么英汉表达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事实上与思维方式有着较大的关系。要是不注重思维方式的理解,英语学习者说出的英语就会成为Chinglish(中式英语)。

3.2从生活习惯出发进行教学

中英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大有不同。生活方式是当地文化的反映,是文化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教师应该从英国人的实际生活习惯出发进行讲解。由于英国是茶叶消费大国,居民有着饮茶的习惯,所以教师可以拿英国人饮茶习惯作为例子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英国的茶文化图片或者视频,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英国茶文化,并从中发现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学生就会弄懂“afternoontea(下午茶)”以及“blacktea(红茶)”的由来,并展开对英国茶文化的学习。从饮茶习惯的角度入手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与之相关的地道词汇和英文表达。

3.3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语言现象

英语语言现象是对文化语境的反映。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忽视了语言现象的文化解读,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学生文化认知结构的构建。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文化语境层面解读语言现象,并在该过程中完善自身的文化认知模式。从语言现象本身出发,学生可以把握语言的基本内容和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蕴。教师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并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认知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需求。英语中有多种语言现象,比如同音异义、谐音和连音等。这些语言现象不仅反映了英国人的幽默感,同时也较好地反映了地域文化特色。

4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于语言习得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应该注重语言技能的传授,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文化知识的讲解。由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文化知识的忽略,导致很多学生所学的英语都十分不地道。他们在外语交流中经常说出一些连老外都听不懂的英语表达,很显然这对于跨文化交际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有必要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比如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角度开展教学以及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语言现象等。

作者:张瑞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德娟.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82-83.

[2]乔洁.中西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3):132-133.

[3]李亦桃,朱晓东.英语中“茶”话探微———兼议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07(6):211-213.

文化教学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

在一般人的意识中,往往主观臆断地认为在语文学科中只有文化知识,但是那些只是表现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隐藏在语文的文化知识当中,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本文将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进行简要分析。

1传统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是指在鸦片战争之前,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的氛围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结果。它不仅影响着每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同时它在一脉相承的过程中,在每个历史时期有各具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方面,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学习的是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在作家的作品中必然渗透着传统文化的色彩。

2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2.1礼仪教育:《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令人动容,整篇文章感人至深。在语文课本中有程门立雪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的就是对老师的尊敬。《陈情表》更是中国孝道的集中体现。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很多礼仪教育。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精神财富。2.2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最为有名当属孔孟之道。孔子的《论语》与孟子的《孟子》中提及了很多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例如: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以及孟子的人应有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在《鱼我所欲也》中强调人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尤为重视尊老爱幼,善养浩然正气,给人挺拔轩昂的印象。这些都是道德方面的具体体现。[1]2.3诗文中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想要从语文教材中感受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就得从古诗文下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很多。2.4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语文教材中的名人名言,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例如:屈原的“亦余心之善兮,虽僻远亦何伤!”中高喊出从不妥协,从不气馁,生命不熄战斗不止的奋发精神。2.5纳谏、用人以及取信于民的治国之道:爱民,清正廉洁,勤俭的为官之道;以史为鉴,眀乎得失,严明法纪,依法治国的法制传统。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蕴藏在语文课本中,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语文教师如何把这些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们。

3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3.1在教材中深挖传统文化因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微缩品的语文教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文化一直贯穿其中,形成了独特的群体意识,华夏子孙在其滋养下奋发前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教材中挖掘这些隐藏的传统文化因素。因为只有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才能教育出具有高尚品格的优秀人才。例如:在文天祥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谭嗣同的经邦济世的人生追求;杜甫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而这些传统文化需要语文教师通过查阅资料、探讨研究等手段得来,最后采用不同的方式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常见方式有分析作家作品、欣赏影视作品以及情景带入等。教师只有认真仔细的研究教材,才能挖掘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3.2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阅读经典: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同时语文课上应试知识的教学才是现代语文的主要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完成传统文化的教育完全是天方夜谭的事。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读经典。在阅读课上,可以让学生在笔记本中抄录一些阅读中的成语,对于不懂的成语,孩子回家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而在课外生活中,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成语故事,因为这样既了解了一些精彩的人物故事,同时也可以掌握更多的成语。只有成语的积累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得到稳步提高。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是我们灵魂的依托。3.3纠正观念: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纠正观念是前提条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的把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教师需要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找到课本内容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同时语文不只是教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更需要道德文化、哲学文化以及伦理文化的滋养,依靠传统文化的渗透,语文教学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文化渗透这把刻刀,刻出教材中作品的风貌,刻出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但这些事情的前提是教师纠正观念。

4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来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中国的精神文明才会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文化教学范文6

一、教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西方哲学、心理学的一个流派,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等学习理论流派长期论争而进一步发展的产物。[1]其哲学渊源可以追溯至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詹巴蒂斯塔•维柯(GiambattistaVico)、近代德国知名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和20世纪美国富有影响力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Dewey)。建构主义的心理学渊源则与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和前苏联早期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Vygotsky)的研究和理念密不可分。[2]到了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认同、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流行,对当前的各种学习与教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中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习环境和教学环节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帮促者和评价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主动参与、互动协作、探究磋商等方式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对师生角色的转变指明了方向,对教学过程的实施提供了相应的教学原则,并倡导采用多种教学与学习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情境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互动教学、问题式教学(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等,同时主张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评估。[3]

二、教学实践

(一)创设真实教学与学习情境,进行文化体验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人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4]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优化教学和学习环境,创建真实情境。与其他教学资料相比较,英文电影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主题的广泛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交际场景的真实性和多样性,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真实的学习情境。英文电影涉及的主题广泛,教学中主要提炼其中的重大西方文化题材,选取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西方文化主题,针对每个主题选取文化内涵丰富、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例如校园生活类中的《死亡诗社》《生命因你而动听》和《蒙娜丽莎的微笑》,社会伦理类中的《阿甘正传》,婚姻类中的《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社会问题类中的《飞跃疯人院》《费城故事》等都蕴含了众多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如:文学、艺术、历史事件、婚礼与葬礼文化习俗、嬉皮士运动、艾滋病患者及同性恋等话题。而影片本身的真实场景可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犹如身临其境般感知学习内容,激活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在文化体验过程中加深了对影片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的理解与内化。

(二)围绕主题呈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式学习“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5]。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6]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该能够引发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兴趣,且要富有挑战性,适时设置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有助于将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回忆、整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进行新的建构,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现有知识和能力。例如学习者可能对同性恋人群进行过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其中有的肤浅、有的片面、有的是“刻板印象”,有的甚至是错误见解,此时可通过设置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来激发其学习兴趣。电影《费城故事》的主题之一就是同性恋,笔者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容易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中国人和美国人,哪个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更高?很多同学脱口而出“美国人”,当被问及“为什么”时,很多人说因为美国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国家。这是学习者基于先前的经验和知识得出的结论,虽看似合理,但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美国作为一个最初由清教徒建立起来的基督教国家,美国同性恋者为争取自身权益斗争了近百年,其中也不乏歧视、迫害同性恋者的事件发生,右翼基督教徒甚至把同性恋看作是罪恶,是违反《圣经》和上帝的意旨的,各种激进的反对同性恋的活动时常上演。但美国国内同性恋者维权运动从未停止过,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与争取,目前美国仅有5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化。对于中国而言,虽然目前尚未从法律层面承认同性婚姻合法,但由于没有普遍信仰的宗教,公众对同性恋者的态度相对中庸温和,不会从道德的层面去谴责同性恋者,除去特殊年代,也没有迫害同性恋者的极端事件发生,只是认为同性恋荒诞、可笑,甚至为其不能“传宗接代”感到可惜。经过生生、师生互动协作,讨论总结,学习者在“冲突”中更新了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消除了“刻板印象”,实现了对知识的新的建构。

(三)搭建脚手架,进行支架式教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邻近发展理论”认为,在智力活动中,儿童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建构主义者从维果茨基的理论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又称“支架”,比喻对学习者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而这种“支架”在发展学者对问题理解能力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6]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搭建好“脚手架”,实施“支架式教学”,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通过适时帮助与支持,帮助学习者消除问题解决和现有能力间存在的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的认知发展逐步引向更高的水平,最终达到撤去支架目的。教学过程前期的问题热身、背景导入,可以将学生引入主题情境,使学生有一定的信息输入,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及社会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电影中反映的文化信息。教师应该提前预想到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并适时给予指导。受学习者当前知识结构和经验影响,对于影片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学习者在解读内化过程中必定存在片面或遗漏,对于影片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教师应给予相应解析,加深学习者对西方深层文化的理解,促进多元文化的学习与比较。例如《飞越疯人院》所展现出的:美国喧嚣的60年代,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等文化知识点都需要教师给出适当的补充或梳理,最终引导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观点。#p#分页标题#e#

(四)改变评价方式,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意义建构过程,单纯的纸笔考试并不能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应采取多元评价方式进行评估。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是以笔试形式,考查对所学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或对相关问题的观点,例如:根据所解析过的相关影片总结陈述美国60年代的特点;评价嬉皮士运动;评述越南战争带来的影响;你如何评价美国和中国公众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差异;根据校园生活片阐述新时期中国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学生应该培养的品质以及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些问题不是考查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而是开放性问题,考查学习者在对所学文化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性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设定一系列评价指标,如:课堂出勤、学习主动性、课前资料搜集、课上注意力、课堂活动参与程度、课外自主学习、作业完成的质量、小组展示中的贡献等,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新的评价方式更全面、公正,使学习者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并对自己的行为及时进行反思,有利于下一步学习中改进提高。

文化教学范文7

中西方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将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比较引入英语跨文化教学实践中,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方法密切结合,促进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作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让中西方文化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作为中西方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培养英语跨文化应用能力;如何通过中西茶文化学习为契机,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习俗,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质量,现已成为当代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历史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归纳为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语言交际差异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际手段就是两者的语言形式,茶叶相关的语言内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情况。总的来说中西茶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茶文化语言交际范围较广,涉及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或各个文化领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语言交际范围较窄,并且数量较少。我国茶饮及茶文化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而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我国,但只是随着16世纪中西方茶叶贸易的发展流传至欧洲各地,直到17世纪在英国及法国贵族或统治阶层的推动下,舶来的茶文化才与西方语言逐渐结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阶级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词汇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贵族型词汇比比皆是,直到19世纪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与我国相比语言应用范围较窄。其次,茶文化语言交际在我国文化中以质朴和简单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应用多发生了阶级性或暗示性的“喻义”或“转义”现象,茶文化语言交际的内涵与西方社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尤其西方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物质文化的推动,让茶文化语言在交际中成为特色文化内容,甚至某些词汇摆脱了东方文化内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语言交际方面差异外,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行为、价值观方面的差异。首先,中国茶文化中茶叶主要由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构成,尤其推崇非发酵性绿茶为主,在茶具上以瓷为主,包括:茶壶、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样。而西方茶叶以红茶为主,种类较少,茶具以维多利亚贵族特点为主,崇尚华贵瓷器活银质茶具,包括:茶虑、茶碟、点心盘、餐巾等凸显物质条件奢华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饮方式上,中国注重茶的单纯,以清饮为主,而西方为增加口感和个性,以“混饮”为主,同时在饮茶时间上,中国并无固定时间要求,而西方对饮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规定,并其饮茶成为重要的餐饮内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层面上,我国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学思想为思想精华,茶文化的内涵被提升到道德等价值观层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我国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阶级思想为主,以茶凸显统治阶级的财富和生活方式,彰显贵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2.1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适应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练掌握和应用西方语言技能的文化参与者。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对于我国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者来说,为他们认识西方茶文化及创建茶文化交流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国文化学习者在我国文化内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茶文化带来的茶叶相关语言交际差异带来的冲击,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战,对中西方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客观的反思。因此,通过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学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语言、物质、行为、精神层面的差异为契机,接受、理解、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进而在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认识西方社会,正确认识文化现象和语言应用的价值,促进跨文化意义的提高。

2.2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英语跨文化学习者来说,不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多元素材,而且让英语学习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适应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内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让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比较中,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正确客观的认知和理解,并对以西方文化审视我国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形成对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当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文化冲突也非常普遍,难以避免,但是通过两种茶文化与英语学习的结合,可以让英语学习者认识到中西文化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茶及茶文化的对比,尽量减少文化冲突,并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做出应有心理预警和准备。

2.3形成英语跨文化教学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茶叶种类、茶具、饮用方式、价值观念上的种种差异,已经让茶文化成为凝聚了文化和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英语跨文化学习中,中西茶文化无时不刻的渗透着西方文化重要内容,尤其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可减少语言学习的心理负担,增加对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间的比较,让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容易确定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茶及茶文化导入设计安排英语文化学习内容,将文化学习内容具体化到各种茶文化的实际案例中,进而实现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双管齐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途径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内容五花八门,不能简单的在英语课堂上生搬硬套,必须着眼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对现有英语文化学习进行改革,要想让茶文化对比进入课堂,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异,确定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内容涉及语言、茶叶、茶具、茶饮、价值观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难形成系统化的跨文化学习体系,同时茶文化信息量过大,可能会影响英语认知层面教学的质量,所以必须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学习的具体内容,对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学的方向予以明确。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对比,茶叶物质、茶叶行为、茶文化精神为辅助的理念。英语跨文化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是其学习的主要目标,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强调中西茶相关语言应用差异,同时用茶叶对比、饮用方式、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或调解英语学习的辅助性内容。其次,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与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结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不能随机参考,必须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目的,从课程导入到课程内容都要认真、科学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结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提高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方法上将茶文化对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释法。茶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属于较为陌生的文化范畴,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西方茶文化属性及学生文化程度,对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语言及文化知识进行注释,尤其特殊词汇和行为进行跨文化性对比。如“中国清茶、英国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进行适当注释。其次,中西茶文化实践教学法。中西茶文化虽然为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关资料对比,很难强化中西文化差异和学生的理解。因此,必须开展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实践训练,在茶饮及茶叶相关活动中对茶叶语言、词汇、茶会、茶俗等内容进行训练,组织学生参与到茶文化的氛围中,并对中西茶文化感受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促进对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体对比法。茶文化在我国和西方虽然属于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代英语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必须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适应学生的现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让传统茶文化彰显时代色彩。

4结语

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却在语言、茶叶、饮用方式、茶俗、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在跨文化教学的实践中,正视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契机,探索如何以文化现象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和传承中西茶文化的精华,又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实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王云羡 胡玉辉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吕春.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4(1):13-14.

文化教学范文8

关键词: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中西

茶文化对比中国是茶与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吸收了我国几千年本土精髓,涵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我国虽有着悠久茶的文化历史,但在西方茶文化影响下,有必要让大学生了解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加强了对跨文化教学的重视,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培养高质量跨文化交际人才,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需展开中西茶文化对比。在当前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模式、方法等因素影响,使得学生不能准确区分、深入了解中西茶文化差异,基于此,必须采取有效策略解决现状,提高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整体水平。

1中西茶文化的主要差异

1.1茶物质差异

物质文化是茶文化的直观体现,主要包含茶叶、茶具等物质形态,从中西茶物质来看也有着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茶叶差异。我国是最早生产茶叶的国家,至今为止几乎拥有全球所有茶叶品种,主要有绿茶、红茶、花茶、黑茶、黄茶、乌龙茶等品种,绿茶在我国相对更受欢迎,中国人十分喜爱绿茶的清香、口感。相比之下,西方拥有的茶叶品种较少,西方人更喜欢喝红茶,部分西方国家并不生产茶叶,茶叶只能通过进口,相比较绿茶的清新,西方人更喜欢红茶的浓郁口感,因此,红茶在西方国家相对更多。其二,茶具差异。我国自从生产茶叶后,不仅注重茶叶品种与口味,对茶具的选择也比较严谨。我国茶文化在多年沉淀中深受道家、儒家等思想熏陶,有着天人合一的崇高思想观。茶具大多为陶瓷材质,进入现代后,造型、色彩多样的茶杯、茶壶出现在人们视野,但也和茶文化崇尚的淳朴、自然相协调。中西方审美差异巨大,且西方国家深受宫廷风影响,使其茶具的造型、色彩都洋溢着华丽之气,材质上也大多为金属或进口瓷器。其三,饮茶口感与时间差异。我国在饮茶时比较注重茶叶的原本味道,通常都用热水泡散直接饮入,只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会添加辅料。而西方人在饮茶时更注重复合性口感,往往会在茶水中添加糖等物质来削弱茶本身的苦味。国人在饮茶时并不会有时间之分,任何时间段都可以有饮茶行为,没有硬性的时间要求,饮茶是一件日常事宜,而西方人对于饮茶专门设有固定时间,如早茶、下午茶等,将饮茶作为重要或大型社交活动的内容。

1.2茶语言差异

茶语言是茶文化不可缺少的载体,中西方茶语言同样也有着较大差异。首先,从我国茶语言现状来看,与茶相关的字眼、词汇数不胜数,且已涉及多个文化领域和阶层,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所接触、但在西方国家茶语言的涉及范围比较狭窄,十七世纪受茶叶贸易的影响,茶叶在进入西方国家后只销售给上层人士,这便使得茶语言大多集中在上层社会,且数量比较少。其次,从语义来看,我国与茶文化有关的语言几乎都与茶产业、茶种植、喝茶、传统哲学相关,有着极强的本土特征和文化底蕴。在西方,由于受不同国家本土语言影响,使得中西茶文化语义存在较大区别。比如,“红茶”在我国只代表一种茶叶品种,但将其翻译为“blacktea”后,既可以是茶叶品种,也可以是动词。随着中西茶文化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语言也变得愈加丰富,且具有独特的社会特性,这给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阻碍,因此,在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应加强中西茶语言差异比较。

1.3精神思想差异

在我国茶文化多年发展中,已经和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深度融合。一直以来,茶文化都以儒家、道家及佛教思想为核心,发展至今已上升至道德层面,其中蕴含的精神思想更是影响着国人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取向,我国茶文化的思想核心为天人合一,强调了人和自然和谐、统一共处。举办的各种茶活动目的在于感受茶文化,可以使人在饮茶、沏茶过程中体验茶礼,深度了解茶文化中蕴含的传统哲学理念,从这一角度来看,和西方茶文化精神思想有着极大区别。在西方国家,茶文化的精神思想偏向实用主义,且具有较强的资产阶级性,通常社会上层人士会通过茶活动来体现财富和权利,如“Teaparty”(茶话会)。

2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中西茶文化对比价值

2.1可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其涵盖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艺等多种内容。当前,在国内外经济交流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国文化也随之产生互动,我国虽是茶的故乡,但面对西方茶文化时仍然遭受着一定冲击,所以稳固中国茶文化地位十分必要。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中产生重要作用,同时也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职责。要想实现该目标,就必须让高职学生认识和了解中西茶文化差异,这便需要在跨文化教学中重视中西茶文化对比。在传统高职英语教学中,与茶文化有关的内容较少,且没有着重强调茶文化内容,这便使得高职学生不具备茶文化传播与传承意识。而通过展开中西茶文化对比教学,可引导学生站在全新角度看待茶文化内容,了解中国茶文化内涵及本质,并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正确区分和看待中西茶文化差异,为茶文化传播与传承奠定基础。

2.2可培养学生文化对比意识能力

引导高职学生对比中西茶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中西精神、物质、语言等多种文化形成认知的过程,这对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十分重要。高职学生即将面临就业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不具备文化对比意识和能力,会严重阻碍国际顺利交流。跨文化教学中的中西茶文化对比,可以使学生在正确认识、接受中西茶文化差异基础上,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保障,避免交际困难或因文化认知错误造成的不便。我国茶文化中涵盖了本土物质、语言、精神思想等文化内容,具有较强的民族特征,但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当地茶文化也与本土人的性格、审美等密切相关。因此,学生在认识中西茶文化差异时可促进西式思维生成,培养良好的英语语言习惯,提高跨文化交际顺畅性。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中西茶语言差异,使高职学生可以掌握一些西方茶语言词汇,并通过了解西方茶活动掌握西方茶语言特征及应用技巧,以此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理解能力。

2.3可构建多元化教学课堂

跨文化教学课堂中的中西茶文化对比资源十分丰富,这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有着发挥多元课堂构建价值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着教学内容。要想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茶文化对比能力,就必须从多个角度让学生对中西茶文化有深入了解,教师需采用多样化方式和内容实施教学。例如,要想让学生认识中西茶文化起源和发展,并从中看出差异,教师就需站在全新角度融入与中西方文化、社会发展、语言特征、茶产业发展、饮茶方式等有关的内容。并且,茶文化本就具有趣味性和丰富性特征,无论中国茶文化还是西方茶文化均包含着众多文化要素,是各个国家物质、精神、行为等多要素的共同组成。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可以增强教学内容趣味,吸引学生关注,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相应实践,从而转变传统跨文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弊端。

3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中西茶文化对比现状

3.1教学模式较陈旧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正处于改革阶段,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部分教师还未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束缚,在引导学生进行中西茶文化对比时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只讲解语法等相关内容,没有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探索茶文化差异,学生接收到的教学内容较浅显,不利于培养高职学生文化对比思维能力。站在传统教学视角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可以起到一定的教学成效,但现如今,传统教学模式早已不符合当代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是我国人才输出重要机构,肩负着国际人才培养职责,英语跨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一定地位。如果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便会阻碍跨文化人才培养,不利于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差异。并且,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可以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写作、阅读等能力,但却无法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这便使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将课堂中学习到的茶文化知识加以应用,也不能准确听懂对方所表达的含义。

3.2教学方法较单一

教学方法和中西茶文化对比教学质量直接相关。从我国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来看,有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致使中西茶文化对比不深入。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等方法施教,没有在课堂中为学生打造自主探究、实践平台,即使在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时,也大多采用口头讲解方法,这使得英语课堂十分枯燥乏味,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对英语跨文化教学丧失积极性。随着全球各国文化交流愈加密切,对国际跨文化交际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跨文化交际势必离不开文化支撑。茶文化作为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重要内容,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又有着较多差异点,这对于跨文化教学而言是一大契机。因此,教师必须关注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发挥跨文化教学中茶文化差异对比的文化传播传承、文化对比意识能力培养等作用。

4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中西茶文化对比引导策略

4.1注重茶文化内涵挖掘

中西方茶文化涵盖多种文化内容要素,且存在差异的文化内容较多,不同文化内容形成都有特定社会背景,都拥有丰富内涵等待挖掘。在引导学生对比中西茶文化差异时,教师除了直观展示中西茶文化内容外,还应注重茶文化内涵挖掘和讲解。可以从文化背景、价值观、生活行为等方面入手,使学生可全面了解文化差异,为之后跨文化交际注入动力,这也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效果的有效举措。例如,在学习“teatowel”(茶巾)、“teatray”(茶盘)、“teaboard”(茶盘)等英语词汇时,教师就可结合西方国家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精神思想等挖掘文化内涵,使学生认识茶文化形成与人类意识形态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西方茶文化物质形态,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茶文化英语词汇后,再结合我国茶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内容,如“茶杯”、“茶壶”等,使中西茶文化之间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差异,也可以播放中西茶艺视频,促使学生认识中西方品茶流程差异所在,从中渗透各个茶艺步骤内涵。通过这种引导策略,可以有效增强知识印象,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力。

4.2拓宽茶文化对比资源

虽然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本就涵盖一些茶文化对比内容,但这并不足以满足学生跨文化能力素养提升需求,为解决该问题,教师需加强茶文化对比资源挖掘与引入。在此之前,教师必须更新跨文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全面提高中西茶文化对比重视。教师可以引入英语经典茶文化文学作品,使学生在阅读书籍时能了解西方茶文化实际情况,并找寻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例如,可以引入《维莱特》、《匹克威克外传》、《匹克梁梅》等文学著作,这些都是茶文化经典代表作,诞生于西方真实社会、文化、物质背景下,与西方国家茶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联,可使学生从西方作家笔下了解真实的西方茶文化现状,为学生探索中西茶文化差异提供有力帮助。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入与茶文化有关的影视作品,由于影视作品中有直观的人物对话情景,可以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提高口语能力。例如,可引入《唐顿庄园》,该影视作品中有涉及饮茶场景,且剧中与下午茶相关的剧情描述较丰富,可为学生了解西方茶文化提供有力途径。在观剧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之间模仿影视作品中的茶文化片段,以此来加深茶文化知识印象与认识,使其进一步找出国内外茶文化差异。

4.3组织开展课堂茶文化活动

要想发挥中西茶文化对比价值,首先要做的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营造活跃课堂,使大部分学生缺乏中西茶文化对比兴趣,基于此,教师应尽量多的为学生组织课堂茶文化活动。教师可以以小组方式组织茶文化活动,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完成中国、西方茶饮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将所有制作步骤用英文进行阐述。例如,某个小组选择制作“Blacktea”(红茶),教师便可让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以英文讲解红茶制作步骤。如“(1)Preparetheteasetandboilingwater,Placetheteaorblackteabagintheteaset(准备茶具和开水,将茶叶或红茶包放到茶具中);(2)Pourboilingwaterintotheteaset(将开水倒入茶具);(3)Removetheteabagandaddthemilk(取出红茶包再放入牛奶)”。待学生讲解完,教师可以让制作中国茶饮的小组学生讲解制作步骤,从而使学生快速了解中西茶饮制作区别,也可以从该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力。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