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管理范例

土地经济管理

土地经济管理范文1

关键词:新形势;土地管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前言

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已经有着多年的经验,管理效率也获得了稳步的提升,但是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消耗高,产出较低,不利于土地价值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要明确当前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强土地管理效率,使得土地管理能够真正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管理问题

农村土地管理作为我国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直接关系着土地管理效果。在具体农村土地管理活动中,往往存在管理力度不足、部署不到位、政策教育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土地价值的发挥。从农村土地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农村人民普遍文化程度不足,村民委员会执行力欠缺,组织机构不够严密,缺乏科学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的土地管理制度,导致土地管理效率的仍然以传统的村民自治管理为主。其次,农村普遍缺乏对土地的合理应用理念,农民相应的防灾知识以及安全知识不到位,政府的宣传工作没有严格落实起来,导致农村土地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农业用地相对来说产业化程度不足,耕地的效率低下,而且农民本身缺乏对我国国策的基本认识,不能够做好农田资源的保护工作,破坏农田以及侵占农田的违法行为比较多,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的价值无法有效发挥出来。我国农村土地整体利用规划严重不足,乡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不严密,土地征收工作不科学、不规范,对农民的利益缺乏系统的考虑,严重影响农村土地管理效果。

(二)城市土地集约经营利用重视程度不足

在城市土地规划过程中面临经济效益和新常态的冲突时,政府往往会优先选择土地应用的效益,忽略了土地应用的持久性和可行性。土地管理部门在实际土地应用的过程中忽略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很多工作人员也缺乏对土地集约利用知识以及土地管理知识的了解,往往局限于上行下效,集约利用以及规划管理的意识较差,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导致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冲突严重,难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

三、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对策

(一)明确土地管理工作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有效的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需要明确当前土地资源的社会需求以及经济需求,并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合理选择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土地布局的空间。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获得最高的经济成效,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下的人口结构、经济形势、地理环境以及交通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展开深入的研究与调研,明确土地资源的最合理的运用方式。树立行之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目标,加强对土地资源应用的监督和管理,避免重复投入问题和不合理应用问题,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对原有耕地和林地的影响,对低效土地加强改造,并提高新增用地效益,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工作,确保土地资源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避免土地资源应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实现土地资源应用的绿色化和科学化。

(二)加强耕地保护

在新形势下,土地管理活动中必须要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工作,随着经济新常态理念的提出,原有的土地流转制度、宅基地审批制度、土地征收制度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都需要进行升级和改革。相关人员需要结合政策的特点,树立起耕地保护的意识,建立起针对耕地保护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范,通过制度约束用地行为鼓励农民耕种,对于放弃耕种的农户,要恢复收取农业税,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效果,建立健全相关监督机制。从而能够实现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然后,还需要加强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有利的政策和标准提高农民进行耕地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探索农村产业用地创新的新途径,强化国家耕地保护质量,提高农民的耕地保护能力。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智能技术的迅猛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集成无线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3S技术实现农业的远程诊断可视化、在线预警以及精准感知等智能化管理,有效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根据土地管理的具体特点以及相关要求使得土地经济与农业经济完美的契合到一起,实现土地经济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互利互助与共赢。比如,可以在价格机制与市场环境许可的条件下适当地增加粮食交易的价格,使得种植人员能够提高经济收入,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耕地的保护。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进行探究,指出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相关对策,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管理的价值与作用,通过完善高效的土地管理政策与方针,协调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伟,张飞,郭杰,欧名豪.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的增量建设用地区域配置研究[J/OL].江苏农业科学,1002-1302.

[2]上官明宗.新经济形势下土地管理创新探讨[J].低碳世界,2017(20):104-105.

土地经济管理范文2

[关键词]区域土地;管理制度;农民经济利益;宏观经济;微观经济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施区域土地管理制度来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利益[1]。我国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土地资源利用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实施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度,这其中特别对土地整理了根本策略,从而保证了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到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我国开始了农业合作社的新形势策略,来推进从互助组,从最初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最后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农业发展路线,做到了政社合一的制度,因此农民的土地私有从个人所有转为了集体所有制度。在这期间土地整理的主要要求为土地权属关系的整理[2]。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全国农村发展了农业科学大赛运动,在此期间许多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把现有的农田分批次分期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从而实现了粮食大丰收的景象。到了80年代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土地整理的内容又集中在土地权属调整方面。如今我国农村已经进入机械化大生产的先进模式,区域土地管理制度需要以提高农村经济利益为发展路线进行针对性创新。

1农民经济宏观利益的影响研究

区域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中对农民的经济利益产生宏观影响主要为,通过规范农民土地承包制度和减少建设征用土地量权两种方法来大面积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1.1规范农民土地承包制度

所谓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民个人或农村集体通过正规的法律途径向国家申请土地种植许可证,并最终得到土地所得经济收益归为承包人的权利。农民承包的土地经营权主要包括农民个人或集体土地行使所有权来对乡村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即为农牧渔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通过法律的规定,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同时,承包人对自己承包的农村土地资源拥有了合理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从而拥有了自主经营种植业、畜牧等农村经济项目的权利。如果未经依法批准,则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业的操作,进而保证了承包土地的用途合理性[4]。区域土地管理制度创新降低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限制因素,促进形成一个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市场。如今已发展为大批量的农村个体户大棚,来取代传统一个企业家大面积承包的现象,让广大农民都成了农场主,从而既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其自身经济利益。

1.2减少建设征用土地量

有关土地建设征用权的由来是因为土地为农民经济利益的根本来源。因此,针对土地被征用为建设用地必须要具有合理可靠的法律依据。有关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或行使权的相关内容,都必须以中国宪法为准则,其中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必须以农用土地的占有或使用为目的为依据,进而形成合理合法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同时在农用土地上营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使用也必须具有相关的法律章程。比如针对各种娱乐场所、工程设施、实验基地以及公寓等集体所有的土地用作建设用地时,需要农村、村企业或者镇子上的村公共设施或公益事业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可,方可执行。针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用地使用权问题,必须严厉禁止挪为私用。即使为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农村、村企业,如果因为破产或合并等而丧失了土地的合法使用权,间接造成了村企业建设用地标准由其所在自治区或直辖市按照乡镇企业的不同行业和经营规模给予救助。此外,如果以其合并一方已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但未严格限制自然保护区内的建设或将国有土地私自占为个人财产,那么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就必须要先通过征收将私自占有土地没收,重新返回为国有土地资源,并要给私自占有土地的非法承包人相应的法律处罚,以此来保证中国广大农民的最基本经济利益。

2农民微观经济利益的影响研究

区域土地管理中对农民的经济利益产生微观影响的就是宅基地的利用问题[5]。所谓的宅基地就是农民居住和生活的地点。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民在自家宅基地上自主建造住房及其附属生活设备,造成了很多农用基地的浪费现象。为了避免将耕地、林地过多用作宅基地,从而造成农民经济利益减少的现象。创新区域土地管理制度中,对于宅基地土地使用权的相关管理内容必须尽快落实,其执法过程中主要依据的原则为:第一保证农户占有的宅基地面积完全符合规定的人口数目;第二必须坚决执行每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并且宅基地使用权人必须仅限于居住,不能将宅基地变为用于他途;第三必须确保需要住房转让的人员清楚:宅基地使用权一旦转让,绝不可二次申请;第四严禁城镇居民在自然保护区购置宅基地。宅基地土地使用权的申请必须经过县级或以上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批,并根据集体经济组织合理安排宅基地的数量和大小,并且合理高效地组织农户重新分配以前利用不合理的宅基地[6]。在重新分配宅基地期间,如果有村民不予配合或恶意违反农村宅基地处理原则且严重影响分配工作的正常进行,则必须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必须严格执行针对宅基地使用的相关法律,才能做好大力提高国家土地的利用率,避免了农村个体户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行为,从而改善了农民的微观经济效益。

3结语

本文针对农村经济利益中的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建设征用权和宅基地合理利用三个创新路线对其经济利用的影响情况,来探究最适合当下土地区域管理的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文利,王文华,赵玉静,等.助力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对农村思政教育的思考——以廊坊市农村思政教育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2):48-50+63.

[2]王琦,苏俊杰,蒙飞雪,等.“三权”促“三变”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分析——以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8):144-145.

[3]邹英,刘杰.农民再组织化与乡村公共性重构:社会范式下集体经济的发展逻辑——基于黔村“村社合一”经验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06):94-100.

[4]黄鑫,覃一般.大力推进农机合作社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合浦县闸口镇惠东农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思考[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8(04):19-20.

[5]马行智,魏晋,唐永金.市场经济视域下西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与对策分析——基于四川省绵阳市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2):53-57.

土地经济管理范文3

关键词:土地管理模式;土地改革;农业经济

发展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建立和深化,逐渐促进农业发展。但是现如今,农业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完善和处理。根据相关人员对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调查,需要对土地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此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农业与经济的匹配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模式无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1.1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模式的运用需要借助政府的行政手段进行,以此保护土地管理模式运用的有效性,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土地管理和保护责任都会在政府行政过程中得到体现。但是此种管理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会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对其进行弥补和完善。首先,现阶段的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其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和干扰,会影响土地管理的专业性,管理效果得以弱化,致使土地管理方式不健全,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无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土地管理部门的行政区域划分不明确,使其在进行决策时会出现界限混乱的情况,造成法律法规无法深入规范管理模式。

1.2土地管理中产权不明确

土地管理产权不明确,其主要表现方式为土地产权代表资格不确定,缺少人性化管理方式,并且管理效果混乱,还存在一定的土地流转方面的问题。此类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因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完善和深化,无法保障土地管理效果,致使农民在土地管理和保护过程中逐渐失去积极性。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模式,政府干预力度较大,致使农民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在此种情况下,农民的基本权益会受到危害,进而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而农民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会将土地进行流转或闲置,采取其他方式增加自身收益。最终致使农村用地存在有地无人种、有权无人管的情况发生。

2改革土地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2.1建立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管理体系

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规划进行合理编制以此形成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土地的运用得到统筹安排,增加土地运用的结构性和规范性。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推出的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自身规章制度,使土地管理中的问题得到整治和完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土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进行管理需要采用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约束。法律法规的施行,能够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管理力度,使各个规章制度在管理中得到深化和利用,因此,在土地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体系和制度,还要运用法律手段提升土地管理的规范性,为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2.2落实土地产权,深化社会保障制度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流转中存在较大问题,导致农民在损失土地的同时没有得到补偿,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将土地的所有权归还于农民手中,即使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也有补偿可得。此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生存,但是,由于其户口原因,在城市中享有的权利较少,其具有的土地经营权会随身携带,不愿转出,致使耕地压力扩大削弱土地管理的有效性,进而出现耕地浪费的现象。为解决此类问题,我国各省各市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为外来人口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使其享有福利权利,使其存在一定的经济保障,以此促进农村土地管理效果,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帮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将土地管理下放到农民的手力,以此提升农民管理土地的积极性。只有将土地管理的权责落实在农民的手中,方能提升农民的实际参与度,积极有效地提升土地利用率,促使土地的管理效果与农业经济发展效果同步发展。

2.3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社会经济如此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为保障土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应运用科学的方法优化其配置方式,使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进而节约土地资源,保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效果,以此促进农业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使农业经济得以显著提升。首先,研究人员要根据土地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动态管理方式和常态预警方式,以此对土地资源配置的情况进行实时评估,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其次,相关人员应对市场进行调查,应用价格机制和调控,保证土地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发挥原本的使用价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2.4开展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农业发展的实效性

在土地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对土地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和管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土地信息服务平台,以提高数据运用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得土地管理方面的数据处理和决策都具有准确性和针对性。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使得土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从全局出发,分析土地管理需要和经济发展需求统筹规划,明确目标,以信息化建设为媒介,促进土地资源管理在提升农业经济过程中的实效性。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的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都能够在土地管理中进行融合运用形成一体化信息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的土地资源管理,需要建造相应的管理方式。首先,土地资源相关计算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导入实际数据,保证计算的精准性和全面性。其次,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还能针对传统土地管理中无法计算无法测量的数据进行全面管理和计算,保证土地调查和规划的有效性、科学性。此种土地管理方式不仅能保证数据计算的有效性,还能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土地经济管理范文4

在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但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加强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是解决我国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分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农村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相关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新形势下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业结构不断完善。但同时,我们应清醒的看到,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二者的不平衡影响了我国“三农”发展的步伐。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加强发展。

1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一号文件”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财政投入,加快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引导,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1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1.1.1政策措施不配套。目前,很多地方出台的扶持农业发展政策大部分集中在农产品补贴、农机具补贴等财政补贴上,各地出台的具体指导农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政策的引导、目标的规划与制定的不到位,使农业管理效率不高。

1.1.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不透明、支出不公开,村民对村级财务不知情,财务审查制度缺位。在村级资产管理上,不能充分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使用,一方面容易造成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容易滋生腐败。

1.1.3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但在实际的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乡镇政府管理松懈,政策宣传不到位,很多农民缺乏土地流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土地得不到集中利用,制约了经营规模化程度的提高。

1.2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农村经济管理涉及到财务监督审核、农村土地管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方面面,不仅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还关系到行政执法等环节,因此,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和情况。而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行使职权时无法做到依法行政,在发生诸如土地流转合同纠纷、集体财务公开审计等问题时,缺乏足够的依据和举措,导致管理效率不高。

1.3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农业从业者素质不高。虽然很多农民的祖祖辈辈都是跟土地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对本地的地质、气候以及农作物的特性十分了解。但由于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低,无法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新管理理念,不能用新的技术来创造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专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并重的工作,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财务、审计、管理等知识,还要有跟农民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虽然乡镇政府都设立了专门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并配备了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农村财务,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2新形势下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对策

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无法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匹配,这将延缓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改革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2.1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力度

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财政投入也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但仍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土地流转的流转费过低,无法刺激农民流转的积极性,合作社等组织的扶持和补贴资金不高,不能有效扩大集中化经营的规模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必须一方面提高补贴比例,另一方面通过贴息贷款、小额放贷等形式,增加信贷投入的比例,让农民有钱办事。其次是化解债务,优化财务运行体制。在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村村级集体收入入不敷出。沉重的债务负担的解决是村级财务体制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集体资产出租、简化组织机构、降息减负等方式来减低债务负担,使村级集体能够正常运转。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要推行村级财务的民主化运转,发挥广大村民对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作用,增加公开透明度,让每一笔村级财务收入和支出都在“阳光下”运作,探索实行村级会计专业模式。政府要根据自身职责,加大对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职能,防止出现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的现象,使管理职能与农村工作相适应,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2.2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职能行使

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经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配套的法律法规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具体的、全方位的法律法规能保证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民的意愿,适应时展的要求,通过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来指导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发展高效、绿色、集约的现代化新农业。要发挥职权的同时,注意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降低农民负担。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为纲,制定本地具体的、可执行的土地管理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出台农村财务管理和审计管理办法,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序进行。

2.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2.3.1要加大对农民的素质提升。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是“三农”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首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文化水平决定了土地经营者对农村经济发展理念的认同与否。其次,要加大对农民技术水平的培训。通过到田间地头实地操作、远程网络平台、集中授课培训等形式,将最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理念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加快高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2.3.2要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要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综合能力。经济管理者要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还要多深入群众,真正了解农村村级集体的运作。同时,要充分发挥监督和审计作用,要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及时的解决问题和困难,确保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

2.3.3强化政府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制度的制定者和监督者,政府必须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对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要定编、定岗,确保人员的稳定性,并明确相关人员特别是领导的职责,建立问责机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的重要手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要从农村社会存在的土地流转、财务审计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出发,通过加强管理力度,完善相关法规,提高管理水平等有效措施和手段,来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从而不断加快新形势下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张庆 单位: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李丽美.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思考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

土地经济管理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步入正轨。在经济建设与发展当中,农业经济建设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面建设新农村,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国家已经积极出台和推行各种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资力度。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是保证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2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2.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相对滞缓

想要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建设完全、全面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机制十分重要。但是,在我国农业经济当中,由于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局限,土地经营权难以集中,大多数农村土地都是以小农式经营模式出现,加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从事农业的主要人群变为妇女和留守老人,缺乏新技术和掌握新技术的专业农民,导致我国当前农业难以向大规模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2.2农业产业金融体系和产销联结机制建设效能较低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当中,管理者缺乏系统管理观念,难以科学合理系统地安排农业金融产业,导致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换速度缓慢。同时,由于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水平滞后,用于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资金远远不够,造成严重的金融资源流失。

3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新机制

首先,为了保证农村土地的合理化利用,当地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和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确定,建立全新的土地流转体系,推动原有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规范农村土地使用,建立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集约化、高效化农村土地系统,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土地权益。同时,还需要积极制定和推行更多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提高农民的受益,减缓劳动力向城镇流失的问题。其次,积极发展农村生产资源集约化经营模式。传统的小农式经营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劳动力、土地资源利用的浪费。所以,将传统的小农式经营模式转化为农村生产资源集约化经营模式,是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集约化的农业经营模式还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通过与农业产业企业的合作,加强农民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产销联结效能。

3.2优化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结构

首先,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受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大多数农业经济管理者更加偏重于对农作物、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的管理,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民经济收入不高。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想要提高农民受益,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就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加大农产品的生产,开拓销售渠道,力求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其次,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农副产品的加工是提高农业产品价值、提升农民受益的关键。单纯的初级农产品销售很难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地农业经济管理者应该切实引进更多全新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严格监督农副产品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保证农产品质量,保证产业销售链,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优势,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3.3提升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首先,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想要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管理者还需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针对当前农业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例如建设农业电网、防护林网、农机道路网等,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田稳产效益。其次,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种类越来越多,将农业机械运用于农业建设当中,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消耗资本,促使我国农业经济朝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不但需要加大培训专业机械化农业人员,还需要加大农机市场的投入,确保农业机械器具安全,保证售后工作。同时,政府也需要对农机购买提供一定的补助,减少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顾虑,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上,国家还需要注重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可以从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新机制、优化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结构、提升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装备水平等方面入手,充分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康绍大,陈金香.基于农业经济视角探讨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的优化方向[J].农业经济,2016(1).

[2]范力军.黔东南州特色农业发展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6).

[3]贾俊敏.优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农业经济,2016(9).

土地经济管理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乡村农业经济管理优化

1概念和意义

1.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

事实上,农业经济管理是根据当下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农产品市场自然浮动规律,通过合理的规划使用农业生产力来不断提高,进一步带动农民的积极情绪。但其最根本目的是想借助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经济产出来保证当下农业发展的最大需求。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旗帜下,只有灵活运用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而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1]除此之外,农业经济管理的稳定和农业发展的有序性,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良好的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充分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根据当前农业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

不断改进和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划分,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极大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序性。农业经济管理对于真实反映各地农业发展状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通过在农业发展规划中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经济发展滞后,从而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的迈进步伐。

2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2.1有利于迈进现代化管理趋势

中国正在加快现代化的脚步,从而实现经济大发展的重大目标。但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浪潮。因此,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更加适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规律、市场浮动变化,对于农业资源能够实现有效的合理利用。[2]通过科学的经营生产模式来充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信息。在未来现代化管理将是农业生产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

2.2有利于迈进信息化管理趋势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应用的部分。中国农业经济虽然在规模上较大,但在形式上却过于分散。对此,通过信息技术则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对于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和巩固其稳定性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农业经济管理向信息化发展是必须也是必然的方向。

2.3有利于迈进产业化管理趋势

为了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逐步产业化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将变得越来越具体化和标准化。随着国家农产品基地的逐步扩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标准化、推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将是农业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

3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需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维,从以往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循序渐进地转变成精细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格外重视农业经济的质量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完善农业建设。如今正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传统的生产方式不再适用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利用国家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形成相应的经济规模。再加上,农业产业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农业又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特点形成适合的产业,从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近些年来,“互联网+”运用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农业经济管理也应当跟紧时展的步伐,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农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的利润。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一些好的农产品推向国外市场,这样也能为农业现代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4存在的问题

4.1缺乏相对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

一般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统称为小农经济。如今处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若是依旧采取该管理模式,显然无法促进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无法满足当代人的实际需求。[3]但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青年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老人与妇女,这部分群体在体能和专业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而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便是缺乏相对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无法较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所以才会导致缺乏大量的青年劳动力,使得农民慢慢融入城市,以至于农田闲置,土地资源浪费。

4.2缺乏科学合理的金融体系和产销联合机制

当前一些农业管理人员并未在金融体系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以至于农业产业机构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以往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走向了密集化的管理模式。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其中依旧还有部分农业经营人员的管理创新意识有所欠缺,在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未能充分了解当地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也没有制定详细、可实施的规划,不利于产销联合机制的优化。如果长期如此,就算国家制定再多惠农政策,也无法提高农业收入,更不能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4.3农业科技水平有所缺乏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力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根据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力有所欠缺,具体如下:首先,缺乏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机械化水平不高,而农业机械设备等又与农业生产力有着较大的关系。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有一些农村地区的农业机械设备的运用严重不足,不利于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缺失农业知识文化。当前一些政府并未对当地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导致农民缺乏一定的种植技术和创新意识,这也会阻碍农业的发展。最后,农业发展缺少相应的科技创新,导致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5解决路径

5.1制定符合农村发展的机制

当地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机制,并在原有基础进一步的创新。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青年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城市,这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农村流转工程的优化力度。对此,首先,需要在确保农村土地有效权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农村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同时当地政府还要尽可能地优化农村土地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以此来提高农村征地制度的完善,并采取科学规划的管理手段管理那些被城乡建设征用的土地,从而确保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和科学。其次,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土地集约化,提高农村的合法权益。政府也需要在农民自主自愿和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对农村流转土地的管理。最后,借助土地流转的方式,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合理地运用农村闲散的资金,为农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提高社会规划的质量。

5.2制定金融体系和产销联合制度

想要较好地制定金融体系和产销联合制度,便需要建立与之相关的产业结构。具体如下:首先,建立丰富多样的农村产业结构。如当地政府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建立相应的产品销售和生产。其次,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的生产速度,以此来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价值链。[4]如农产品经营者需要重视农产品的加工,并且还要积极主动地推广农产品的保鲜、包装、运输等技术,从而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价值链。最后,建立符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农产品产销制度,并科学合理地规划,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5.3采取土地流转制度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农业工作的效率,并制定出科学合理且可实施的土地流转制度,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农村土地资源得到集中化的使用与管理。当然,相关部门中的工作人员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确保制度能够较好地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作用。其次,在实施土地流转制度后,相关部门最好能够采取统一化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还能使农业经济朝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最重要的是,实施土地流转政策,能够扩大我国农业工业生产的面积,政府部门也能对其进行集中且高效的管理,从而促使我国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整合。

5.4提高科技创新的力度

加强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关键一步。首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系统,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将重点放在了农产品的生产上,从而忽视了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对此,为了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则需要优化传统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地完善农业结构,不仅要使其符合当代新农村的发展需求,还要提高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构建。农业经济工作人员,需要完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并引入现代化设备,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最后,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意识。[5]当地政府需要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相关部门也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讲解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技术,并引入现代化设备,借此来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6结论

土地经济管理范文7

1.农村居民维权意识弱。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征用农村土地、土地信访案件不断增加。这些情况都是侵占农村居民利益。我国惠农政策在一些地方未严格落实,一些人员以权谋私,挪用农业补贴。农村居民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解决,而村民的维权团队也无法发挥实际功能,不懂得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和执政资源,存在无组织状态,难以从根本开展权益保障。

2.公共事业服务缺乏。在建设新农村阶段,我国政府提出需做好农村的公共事业基础建设。这样能够缩小城乡的差距。农村公共事业能够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而我国农村近年来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公共事业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有了明显进步。但是,物质和财力缺乏的农村,一些村委会和乡政府没有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受到财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和城市经济发展距离拉大,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新经济时代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创新

1.构建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首先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构建高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较强责任心的工作队伍。经济管理人员需参加更高层次学历教育,并加强现代经济规律把握与运用。相关领导干部也要注意引导和示范,促进政府人员创造性学习。同时,经济管理团队还应有稳定性,做到合理定岗、定编和定员,保证有专业人员参与农经管理工作,健全问责制度。

2.对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加强认识。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了社会稳定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各地政府应当加强认识,将农村经济工作归入议事内容中。家庭承包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需加强完善和稳定,土地承包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凡是涉及农民利益的工作需加强监督。在防范农村经济管理问题时要开展审计监督。各级政府要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

3.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法规。调解土地纠纷、农村财务审计和监管农村负担都是强政策的行政执法工作。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尽管有相关的法规支持,但农村经济管理的法规较少。我国政府需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顺利开展农村经济管理执法工作,保证农村经济秩序稳定。

4.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我国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总体而言依旧偏紧。土地流转和合作组织建设的财政扶持低,委托的经费少,农村经济管理难以运转。政府应当健全农村的信贷管理,及时放宽农村贷款。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资金前期投资,而这主要渠道是银行信贷投入。故此要规划好支农资金额度和比例,构建硬约束机制,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商贸投入是农村经济重要增长点,要深化农产品的价格改革,提升农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相关部门要解决科技部门和农业部门分散管理现象,以技术指导农村经济组织的运行,为农村经济组织骨干提供现代化专业培训和管理理念。5.完善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各级乡政府需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协调和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乡政府需强化经济管理服务职能,从根本上凝聚村民意志和代表村民利益,调动群众参与经济事务管理中。需实施村务公开,构建管理人员责任制,村内重大问题要进行讨论,落实好民主监督。农村领导干部要做好调查研究,发现并解决问题,关心民众疾苦,为群众排忧。构建新农村是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这对农村的市场经济完善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三、结束语

土地经济管理范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农村;优化策略

新农村是我党提出的一个全新的高层次概念,代表着农村面貌、农村群众以及农村产业的改变。从实践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产业模式优化已经进行到一定程度,农村经济活力显著增强,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一、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向

(一)信息化发展趋向

近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跨时展,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这一重大背景下,许多信息化技术已经悄无声息地在农业经济中得到了非常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和群众开始应用各种类型的信息化技术,农村信息交流水平显著提升,获取相关市场信息的能力显著增强,这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例如,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可以提高市场信息的获取便捷程度,优化农业经济体制,让农业经济在正确的道路上保持前进。

(二)可持续发展趋向

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决策,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指导思想,并且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需要对其进行持续地改革和优化,要突破传统农业经济的束缚,尽可能地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和谐,增强农业经济的生态效益,从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产业化发展趋向

目前,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口号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创业,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趋向越来越明显。同时,在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农业与工业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农业发展更加集约化、标准化,农业生产的产业模式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和不足,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村经济发展正当其时。

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看,还有许多问题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如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农业生产缺乏创新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高效开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是农业经济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许多管理制度甚至已经缺失,这显然不利于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如果再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创新将成为纸上谈兵,难以实现且无实效。然而,目前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都存在缺失的问题,管理人员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关键意义,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不够明显,创新力度显然不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当然,有部分地区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制度还不够合理和完善,运行存在一定的漏洞,无法有力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从根本上讲,就是没有紧跟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制度制定得过于抽象化和理想化,无法发挥预期的作用。

(二)农业经济的创新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都不高,尤其是在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村经济就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与外界的联系非常少,导致了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创新不足的问题。实际上,创新不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农业生产设施不够齐全造成的。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对农业提供了大批资金,培养了许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总的来看,这些措施对农业经济创新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许多农民的意识仍然比较传统,对于新的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和品种的接受度还比较低。另外,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关系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但需要高额的管理和维护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当地的经济负担,导致技术创新无法落实到位。当然,经济管理还需要创新金融体制,但农村金融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真正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许多隐性漏洞,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个就是产业结构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较为复杂,工作量巨大。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和调整,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但是,权威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并没有注意到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重大效益,没有主动地挖掘、发现产业结构的问题,当下存在的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许多工作人员都十分关注农产品的产量和生产水平,忽视了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结构的单一化倾向突出,很难充分满足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另外,许多农副产品的产业结构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而这些产品的结构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效益。因此,如果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将会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对策

如上所述,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深入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新科技在农业产业和经济中的深入应用、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由于当前农村劳动力人口非常少,大量好的土地被闲置,农业资源严重浪费,对此,相关部门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改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以当前的农村特征为根据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最大化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发挥土地价值。具体来看,就是要立足于广大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基本事实,在落实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积极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和管理工作,构建一套全新的、适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土地流转模式、制度和体系。基层政府部门还应当完善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协调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的转换机制,严格规范管理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的信息化管理,切实地保护农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其次,各地政府还应当努力探索可推动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化的运行模式,以农村土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前提,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充分激发土地利用的积极性。

(二)推动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者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好基础,从本质上看,我国农产品生产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局限于水利、灌溉等方面,设施不够齐全且利用率较低。针对这些问题,农业经济管理者应当建立常态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机制,从道路、供电、供水、产业区建设等方面着手,切实地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其次,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还应当加大对农业机械的研发、投入和应用,借助现代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后,农业经济管理者还必须积极引入懂农业科技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乃至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都离不开人才,因此,管理人员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持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力国家发展大局的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地与各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入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进一步推动科技和农业的融合。

(三)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产业结构问题的制约性愈加突出,对此,为了充分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就必须深入优化、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第一,全方位地分析农村当前产业结构,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调整策略,及时去除与农村地理条件不合的产业,尽可能地降低产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充分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运作机理,主动发现当前产业结构的不足和缺陷,积极地聘请专业人才分析、判断当地适宜的产业,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产业结构和模式。

四、结语

总之,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自建国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状态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在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任务的背景下,当地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功能和关键意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惠农政策,加大力度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业的发展,为农村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伟,蔡冬梅,刘霞.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营销界,2021(08).

[2]魏学成.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8).

[3]苟中康,胡健.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山西农经,2021(02).

[4]武绍丽.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新农业,2021(02).

[5]李虹贤.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现代商业,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