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双证课程改革研究

数控技术专业双证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控技术应用已经成为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加工手段。本文针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进行改革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教材开发、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改革措施,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能达到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的水平,能获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并提高通过率。

【关键词】数控技术应用;“双证”课程

1前言

职业学校推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双证书”制度,是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自2008年以来,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如何开展“双证”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想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根据对广东、梧州与本专业相关企业企业调研,岗位有做绘图员、程序员、调机员、操作工等等,大部分岗位都是操作工,所以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是中级车工(数控车工)、铣工(数控铣工),针对本专业岗位需求对学校原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和进一步修订,突出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改革中,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考核要求纳入到教学环节中去。为了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学生实训基地建设。以下就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论述。

2“双证”课程体系构建

2.1构建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依托近年来本专业申报并建设的“2014年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6年自治区数控技术应用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2016年广西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针对课程改革项目与基地项目建设的“双管齐下”,利用几个基地对专业设备设施等“硬条件”和课程资源、师资培训等“软条件”进行建设和提升,结合“双证”改革专项研究课题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发出适合本专业的“双证”课程体系及考核内容,遵循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努力提高本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编程、操作技能及中级工技能鉴定的通过率。通过调研、走访及教学实践等途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后,我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新修订了中级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即适合于本专业的“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工作素养及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一体化相结合、校企合作相结合的职业岗位模块化进行培养。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体系结构的具体设计如下:2.1.1中级层次数控专业以数控车削与数控铣削岗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2.1.2“基础认知—核心技能锻炼—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2形成教材开发模式,开发相应教材。针对本专业“双证”课程改革要求,结合“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调整课程方案,形成了“基础认知——核心技能锻炼——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与深度合作企业及骨干教师“双向协作—共同评价”的教材开发模式;已经开发了《零件数控车床加工》《零件数控铣床加工》等教材及指导书;更接近企业职业岗位的技能能力专项要求,同时也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本专业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以“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为核心,“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并根据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开发职业素质显性课程,并结合校园践行传统文化并发扬工匠精神、学生社团活动、各类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隐性课程,着力提升学生作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强化职业实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学校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行“双证”制,为了达到职业能力,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目前已完成本专业“双证”试点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及《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中级工技能鉴定训练》等课程的标准和考核方案并实施。在“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利用“一、二、三”教学模式,即一年级模块实践,二年级轮岗实习,三年级顶岗实习,加之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另外改革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认真进行“双证”中职业资格的考核。

3.1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结合以职业工作素养及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一体化相结合、校企合作相结合的“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制订了相应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具有工作过程系统化特色的“一体化”具体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形成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专业核心课及实训课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共同促进本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密切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的课外生产实践活动,利用“一、二、三”教学模式,进一步细化本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成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学生成为主体。

3.2行之有效的考核与评价。结合“双证”制课程改革,教学评价应结合“职业岗位模块化”人才培养要求,特别是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职业道德考核,并利用“一、二、三”教学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对应工种模块进行技能点“过关制”;并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最终形成该工种的考核成绩,决定学生成绩是否合格。相关工种(车工(数控车工)、铣工(数控铣工))考核鉴定方式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核主要采用鉴定机构统一命题笔试方式为主,专业课模块知识题库考核为辅;操作技能考核采用职业素养评价及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过程考核方式,其中职业素养评价占30%、现场实际操作考核占70%。由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综合鉴定考核,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均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核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行“双证”制教育的关键条件。需要明确教师研究方向,并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学徒制”以老带新,聘请合作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互学互助,充实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着力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及技能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4.1明确教师研究方向,提高“双师”型教师。以学生鉴定工种为基础,把教师团队分解到各个工种车间进行实习课程指导,确定教师发展研究方向,分批到相关“产教融合”的深度合作企业进行相关工种的企业“轮岗实习”、顶岗实践使教师能考取更高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引进企业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各工种技师、高级技师作为专(兼)职教师,既能够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水平,还可以为学校带来更新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行业标准、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要求,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特别是CNC编程工艺上,通过不同软件新版本新加工工艺要求,从产品研发设计到调机试制过程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教师队伍整体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加强,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实践教师与企业专家有效互补,专兼教师沟通交流,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化和建设。并积极参评教育厅组织的“双师型”教师等级认定,进一步落实和优化师资队伍,提升专业品牌形象。

4.2“学徒制”以老带新,提高教学能力。对于新聘到校的青年教师,学校教务与教研部门组织专门的岗前培训,采取“学徒制”以老带新,聘请校内或者企业专业技术的工程师、相关工种的技师、高级技师给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扶指导,重点传授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企业实践的新动态新工艺,树立“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并组织相应的公开“示范”课,一起参与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的校内外技能比赛,教师与学生,指导教师与被指导教师,老生与新生都以“学徒制”形式来指导相关竞赛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技能水平。青年教师在上岗时,指导教师帮其明确以相关工种课程讲授为主的专业发展方向,争取教师多年积淀的宝贵教学经验得以传承。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资源,提高教学能力。

5注重校企合作,提高课程改革内涵

实习场所是实施“双证”制教育的基础条件。在校内,加强实践教学比例,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工种的模块考核。还要建立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工学一体化”“一年级模块实践,二年级轮岗实习,三年级顶岗实习”教学模式,而且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毕业后才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学生在校、企之间的“零过度”。接受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改革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生产实习指导书等教学资源,引导真正做到校企合作新形势下“产教融合”及“学徒制”合作模式的新高度。为此,我专业与多家当地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其中我校与梧州市当地的精密压铸件加工、宝石加工、模具制造等公司深度合作,在校生通过在当地或珠三角各工业园区企业的“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接触企业产品工艺、程序编写知识、新产品试制及数控机床调试等培训课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更快成长为该企业技术员工,今后毕业能更好进入对口就业的通道。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团队的努力下,“一体化”课程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完成出版教材、校本教材及实训指导书若干并已用于日常教学实践中。

6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改革总结

经过近年来对本专业学历+职业证书“双证”制度改革实践。通过调整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完善实习实训条件、提升“双师型”教师团队、优化校企合作模式等措施。在“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利用“一、二、三”教学模式及后期本专业的教学诊断和持续改进可以不断深化改革成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双证”课程改革内容。通过“双证”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数控专业学生的编程、操作技能及中级工考工通过率。数据表明,近几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相关工种初次技能鉴定考核通过率从之前的61.82%提高到85%以上;近年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参加省部级技能大赛获奖从之前的9人次提高到17人次以上。经过“双证”课程改革实践,能实现学生如学习成绩合格,可同时获得学校毕业证书和相应职业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水平。并能大幅度提高学生考证初次通过率,从而提高学生“双证”的毕业率,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7结束语

“双证”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过程,对应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精神。通过本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双证”课程改革研究,并结合本校部级、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的联合建设,把整个专业资源重新提升和整合,结合区位优势和特点修订出符合本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发展的课程改革资源。从而提高本专业技能鉴定和毕业证书“双证”通过率,完成“双证”课程改革研究的内容,最终输送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助力中国制造。

作者:朱庆军 禤杨成 文天全 单位:广西工商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