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制药技术范例

化工制药技术

化工制药技术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行业的发展除了我国大环境的变化之外,还有技术和管理因素的参与。若要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作为基础。但是建筑行业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产品质量的控制标准上更为严格和细致,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技术管理工作与施工的进度、工程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筑行业中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工程事故的出现与技术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也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合理控制施工成本,安排施工进度,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1.1管理秩序较差

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建设前要专业的设计人员会首先完成工程的施工设计工作。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规划完成工程的建设。但是当前很多施工人员并没有严格按照工程施工计划操作,对施工方案中的要求控制不严,从而使得施工计划与实际施工操作中出现了较大的出入。监理部门没有对这一现象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导致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施工人员的实际水平还有待观察。这种状况下,施工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施工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规范的要求,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此外,在监督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监理单位的现场监督人员没有对每一个施工环节予以严格监督。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出现了相互推卸责任的问题,从而使得施工现场的监督制度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而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1.2施工技术有待改进

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施工技术有很大的关系,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施工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会对工程建设和施工的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当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我们必须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依然有很多技术上的不足,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需要有所提升,在设备管理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只有采取积极的对策应对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保证施工的质量。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优化分析

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改进,在工程建设和施工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其加以完善。

2.1完善技术管理机制

若要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们必须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施工技术管理机制。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工程的质量与施工技术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创建优良的技术管理机制对优化施工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监理单位和监理工作者必须要采取科学的策略,积极推动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此外还要在制度中明确各环节责任的归属,合理分工,责任到人,不同管理部门之间要形成良好的沟通效应,做好协调工作。管理人员要充分体现自身在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寻求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2创建更为严格的建筑安全标准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需要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日益发展,行业也更加壮大,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其主要是由于技术管理力度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施工技术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必须要设置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建筑设计以及安全标准设置的基本原则和成熟经验,从而更好地完成安全管理工作。

2.3加强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的建设

管理的质量与制度的创建和完善是密不可分的,建筑工程做技术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针对当前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管理的水平,使管理工作的效果得以充分显现。在施工技术管理中主要包含两个侧重点,一个是施工人员,一个是施工技术。在实际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综合管理,将管理责任充分地落实,从而形成一种更加完备的问责制度。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技术管理的质量。

2.4推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若要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就一定要做好管理工作。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建筑行业中也出现了很多更加先进的技术。在工程建设中要不断引入新的施工技术,同时监理人员还要监督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情况,避免新技术应用中出现质量问题,进而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技术管理者要根据技术的类型培养适应新技术的施工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在建筑施工中更好地保证施工的质量,实现技术管理的最终目的。

3结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技术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工程技术管理质量越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就越高。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建筑行业的发展对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监理单位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有效提高,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化工制药技术范文2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我国建筑领域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智能化技术和建筑电气工程的结合,是保障工程质量满足人们对建筑电气工程要求的重要保障,通过从理论层面深化研究,能进一步丰富相应理论,为实际智能化技术应用提供有益发展思路。

1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特点和重要性

1.1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特点

从当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情况能看到,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智能技术的灵活性上,这和传统控制器操作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控制器是需要人员控制,这就会造成在实际工作当中容易出现失误,而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就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控制更为严谨灵活,也能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减轻工作人员工作量,在无人情况下能响应数据以及信息技术等。再者,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特点当中,控制力强的特点也比较突出。设计控制模型产生不稳定参数变化,这就需要把握对象控制过程,在智能化技术应用下能够结合下降以及响应时间进行变化,从而保障性能和控制对象的协调发展。另外,智能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一致性特点也比较突出,能结合不同类型数据处理输入陌生数据形式,完成预估,从而满足电气工程自动化要求标准。

1.2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重要性

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也是人工智能技术,是讲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等进行综合起来的应用技术,其功能体现在图像和语言识别系统等方面。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当中的应用,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目标。建筑行业作为高耗能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建筑电气工程的运用水平,只有从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建筑领域的良好发展。当前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节能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能源的节约,这也是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能够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通过智能化的技术科学运用就能使得资源合理化利用,从整体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现状和应用

2.1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现状

当前我国建筑电气工程中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是阻碍建筑电气工程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智能化技术应用创新性不够。建筑电气工程中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要充分注重创新理念的融入,这样才能将智能化技术得以良好的发展。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进步,而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理论高于实践,这是发展中的问题,要将创新的理论得到落实,提高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水平,才能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的良好发展。其二,智能化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建筑电气工程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低的现状比较突出,而整体来看智能化技术水平还处在初期阶段,在实践应用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智能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对比较狭窄,没有实现全面的智能化技术应用目标,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2.2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中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体现在多方面,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能够对建筑电气设备故障得以良好预测分析,有助于提高建筑电气工程的良好发展。传统电气设备故障的诊断效率比较低,准确性不高,采用的方法步骤也比较繁琐,耗时也较多。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就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故障诊断方式,智能化技术对电气设备的诊断预测分析的功能比较强,诊断的准确率也比较高。建筑电气设备在发生故障的时候,通过计算机系统发出警报信息,就能对故障进行监控,通过将收集的数据信息反馈给智能化故障系统,并对故障实时分析,这样就能保障建筑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在建筑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中能发挥积极作用,建筑电气设备需要有自动控制以及保护系统,这样就能在出现意外的过程中自我控制保护,避免事故的发生和严重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定位功能,这样能对电气工程设备以及线路装置等定位,通过传感技术的运用也能对电气工程施工以及工作状况传输到计算机系统,采用计算机系统以及电机设备和电磁场的学科知识,对采集到的数据全面的分析,按照设定系统程序加以控制,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智能化控制的力度。另外,建筑电气工程中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在电气设备优化设计方面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建筑电气工程是重要工程内容,也是建筑的辅助工程,在整个项目中有着重要位置。电气工程在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情况下,对技术的应用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通过对智能化技术的科学应用,将智能化技术和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相结合,把智能技术当中的遗传算法以及专家系统结合应用,通过模糊逻辑以及神经网络的技术应用等,对电气设备升级,这样就能保障建筑电气设备的应用质量,从而提高建筑电气工程的整体水平。未来的发展中,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在范围上要进一步扩大化,将电气工程智能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够紧密的结合起来。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领域的迅速发展下,对建筑电气工的自动化的需求也愈来愈大,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是顺应时展潮流,是提高建筑电气工程质量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上文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从理论上对建筑电气工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希望能够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推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玲.建筑电气工程中的智能化技术探究[J].江西建材,2015,(13).

[2]肖凯文.探讨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J].科技风,2015,(07).

化工制药技术范文3

关键词:课程设计;能力;培养;工程设计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化学、药学(中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制药业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1,2]。目前,各个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一直是薄弱环节[3]。本文提出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设置课程设计,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方式。课程设计是对课堂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一个良好的运用和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其他相关基本知识解决指定设计题目。课程设计是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4]。在课程设计中,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和培养的能力如下:第一,查阅资料和搜集相关数据———培养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二,设计方案的选择,多方面考虑和衡量设计的各技术方案选择和经济性的权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设计能力。第三,准确进行计算———培养计算能力。第四,设计方案的结果表述———独立思考能力和绘图能力。第五,设计方案的介绍和阐述———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第六,课程设计一般采用学生小组设计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5-8]。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设计能力,因此,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和形式表达都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目标。具体实施过程和内容如下:

1课程设计形式

课程设计的形式采取学生分组的方式,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设计题目,各个小组的设计题目大同小异,将学生分组的目的是要求每个小组组员之间都有明确的分工,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整个课题的设计,达到真正激励每一个同学参与的目的。在对学生进行课题分组之前,首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情况及个别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特长,比如:绘图或者计算方面的特长,这样在进行课程设计分组时,能较好搭配分组,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很好的发挥。我们将一个自然班级分成5~6组,每组5~6人,小组内成员有相应的分工,每个小组选取一名组长,采取组长负责制,组长的任务是给各个组员分配设计任务,同时管理和协调小组的整个设计过程。

2课程设计内容

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和课程的培养方案进行设计,课程设计内容设置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的内容尽量选择综合性较强的设计类题目,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要综合考虑多门课程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还要考虑课程设计题目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中,分配课程设计题目———反应釜设计,在该课题设计中包含了化工原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制图及AutoCAD绘图等多门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在化工制图课程设计中,给学生分配化工模型及阀门等部件的设计及图纸绘制,该课程设计也包含了化工制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等课程知识的运用。因此,一个课程设计考核了学生多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对多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很好的总结和应用,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综合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课程设计的整个设置过程是通过教师下发设计任务书,学生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各项设计内容,各项设计任务的时间分配和完成地点由小组内部协商决定,整个课程设计方式比较灵活,便于小组成员的协调合作与沟通。课程设计的评定包括学生小组提交设计成果和教师进行课程设计评价等部分。任务书中详细说明课程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书及设计答辩PPT、图纸等内容。

3课程设计评价方式

学生小组完成设计题目后,除了提交设计任务书中要求提交的设计成果外,还要准备PPT进行课程设计答辩。每个小组分配15min左右的答辩时间,首先由小组组长进行设计阐述,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小组成员进行解答。教师根据小组设计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综合评定课程设计的总成绩。因此,整个课程设计成果的评价方式由答辩阐述、设计完成情况和答辩表现三部分组成。整个课程设计答辩过程是各个设计小组展示设计成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验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4课程设计在期末成绩中的占比

课程设计的进行一般在每门课程的理论课结束后进行,课程设计作为课程的一种形成性考核方式,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于有实验课的课程占据和实验课成绩大致相同的比例;对于没有实验课的课程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课程设计在一门课程中属于课程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式,也是检验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5结语

通过在制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中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及绘图能力,通过课程设计的实施,为学生工程设计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凤余,彭代银,王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06):98-101.

[2]李湘南.制药工程专业发展方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3):92-93.

[3]罗华军,龚美珍,胡滨,等.生物与化学工程产业人才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J].广州化工,2015,43(2):204-205.

[4]王宪龄,李肇进,殷鹏辉,等.加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教育的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5(6):408-409.

[5]孟宝英.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设计科研小课题的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6(2):45-46.

[6]孟艳秋,刘丹,杨桂秋.制药工程教育与GMP[J].药学教育,2003,2(19):9-20.

[7]姬乔娜,周兵,马玉龙,等.CAD技术在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4,21(42):229-230.

化工制药技术范文4

关键词:含油污水;处理工艺;关键技术

1含油污水的来源

含油污水的来源十分广泛,这直接导致含油污水的处理是一项庞大且持续的工作。目前来说,含油污水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造成含油污水的体量最为巨大的,就是石油开采。在石油产业相应的每个环节几乎都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虽然三次采油技术在石油的开采中不断扩展其应用范围,也切实改善了驱油的效果。然而却造成了含油污水组成因素的复杂化,增加了含油污水的处理难度。其次则是化工制药产业。在化工制药产业的生产中,对于化工原料的处理、原料反应的过程以及产物的分离都会使用大量的水以及润滑油,这就使得化工制药后期的生产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含油污水。再者,食品的加工生产过程中,因为需要对生产设备进行润滑和相当频繁的清洗,这些环节也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还有钢铁炼制行业,其生产设备工作前后都需要进行润滑和清洗冷却,需要大量的润滑油和水,这些处理过程也会造成大量的含油污水。

2含油污水的危害

含油污水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巨大,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其中存在的致癌物质会随着污水污染周围植物或者动物,对人体造成影响,导致人体的正常机能遭到破坏。具体来说,含油污水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对于江河湖泊的污染。科学研究表明,含油污水的密度低于水的密度,如果含油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之后会覆盖水面,从而隔绝了水体中气体和大气之间的交换,导致水体中氧含量急剧下降。而水体中氧含量的减少会对水生物的生长造成直接的影响,导致水中动植物的死亡,造成水体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利用。更加严重的是,如果含油污水直接污染到饮用水源,将会导致大规模的人体疾病,甚至直接引起群体性的食物中毒,危害巨大[1]。当含油污水不经处理倾倒在地面,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油污会附着在植物的叶片上,阻隔植物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含油污水的沉淀物会影响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这两种方式直接作用于植物,会导致植物大面积的死亡。更严重的是,含油污水如果经过河流流入湖泊或者水库,会对整个水系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通过生态循环,最终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3含油污水处理工艺

目前对于含油污水的处理工艺逐步在完善,根据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要对于含油污水中的水和油进行初次的分离处理。这一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含油污水的特点施加相应的处理工艺。比如对于颗粒较小的含油污水可以采用油水过滤器来进行水油分离;颗粒较大、凝固点较高的含油污水通过加热保温的方式来处理;在初次油水分离后要在加入絮凝剂、混凝剂等催化污水的絮化,减少对设备的堵塞的基础上采取气浮收油装置、滤罐过滤、微生物反应这几种方式来进行进一步的水油分离。完成了两步的水油分离操作之后,还需要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检测,如未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则需要重复进行处理,重复处理时不排除使用石英砂过滤罐或者活性炭过滤罐对水体进行进一步的过滤,直到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

4含油污水处理的关键技术

4.1混凝法

混凝法是指在含油污水中通过投放混凝药剂,使含油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油污脱离,并且凝结成矾花,随即可在重力影响下沉降来去除污水当中的悬浮油颗粒以及胶体油颗粒。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注意按照污水的实际水量添加相应的混凝药剂,在反应充分的情况下会生成稳定的絮状漂浮物。此时呈胶体的油粒负电荷完全消失,在重力的作用下絮状物渐渐下沉,从而达到水油分离的状态。混凝技术的使用除了要使用三氯化铁、硫酸铝等常见的混凝药剂,还需要建造专门的澄清池,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水油分离效果[2]。

4.2气浮法

气浮法主要作用于含油污水中较小的油粒和乳化的油粒,使其随着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上浮,以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根据其处理工艺中产生气泡的方法,气浮法分为溶气气浮法、电气气浮法和诱导气浮法三种。经过气浮法处理的含油污水,其含油量一般情况下可控制在30mg/L以内。气浮法的三类处理工艺主要操作及原理如下:溶气气浮法;溶气气浮法操作工艺一般是将含油污水和空气加入溶气罐中进行加压溶解,整个溶解过程大约需要三min,使得空气充分融入含油污水中,之后再将已经溶解了大量空气的含油污水加入上浮池,迅速减小压力,溶解了空气的含油污水会随着压力的减小产生大量的气泡,含油污水中的油粒随着气泡的上升一起上浮,从而完成水油分离[3]。电气浮法;电气浮法是需要直流电的参与,具体操作是将正负电极安装在处理含油污水中,接通电源后会发生电解反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污水中的乳化油粒以及细小油粒会被气泡吸附,随着气泡上升到水面形成油渣,再由人为参与将水体表面的油渣进行收集处理即可。诱导气浮法;诱导气浮法也叫布气气浮法,主要工艺是指借助仪器设备,如射流气浮、叶轮气浮、水泵吸水管吸气浮等,通过设备来搅拌含油污水,将比较大的气泡破碎成众多的小气泡,气泡在互相引力下重新凝聚,凝聚过程中带动污水中油污的黏结作用,从而使乳化的油污上升到水体表面再进行处理。诱导气浮法操作简单,耗能也比较小,所以应用比较多。但是诱导气浮法在运作过程中无法有效控制气泡破碎,因此会对含油污水中油粒的上浮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其在实际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突出。

4.3过滤法

过滤法一般应用于气浮法和混凝法处理之后。通过混凝技术和气浮技术处理,除随着气浮法工艺中部分油粒上浮处理后,含油污水中还会有一部分絮状的混合物沉降下来,此时就需要通过滤膜的阻隔作用将污水中的细小颗粒和絮状物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工艺效果[4]。经过过滤法处理的含油污水,其中油粒的含量可以降低至10mg/L以下。但过滤法在实际操作中较大的问题在于经常性的出现滤膜等过滤材料的堵塞。当出现过滤材料堵塞时,因为油粒的黏结性比较强,所以需要对过滤材料进行热水反向清洗或者空气反向曝气等方式来处理。

4.4微生物反应技术

微生物反应技术是指在含油污水中添加处理制剂,通过产生的微生物其自身的代谢功能以及其产物来达到水油分离的效果。微生物反应技术还有一个优点,在于微生物本身就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生态中本身就存在,在其作业完成后也不会产生危害生态的物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再者,微生物技术在含油污水处理时操作过程十分简便,相对于气浮法、过滤法而言没有复杂的数道工序,成本消耗也极为低廉,因此其应用比较普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微生物技术应用最多的是接触氧化法和A/O法。但是,即使是应用普遍、效果较好且具有生态效益的微生物技术,也不能通过单一技术的处理完全实现对含油污水的净化。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其面对成分构成复杂的含油污水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5]。因此,在含油污水的处理时,要检测其具体的成分、性质以及形成的原因,对处理技术加以综合,形成多层的处理技术相结合,才能保证对含油污水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4.5调质-机械分离处理技术

此项处理技术实际就是使用化学制剂破坏含油污水中油污颗粒的稳定性,从而打破油粒在水中的胶体状态产生脱水反应,使其产生絮状物并最终沉降成油泥,再利用三相离心机对其进行处理,一次来达到水油分离的效果。该项技术在对含油污水进行调质时,已经具有非常高效的溶剂萃取处理技术[6]。因此,在国际上,调质-机械分离处理技术都是关于含油污水处理技术中很成熟的一项技术。除此之外,调质-机械分离处理技术还可以在进行水油分离后进行回收,在石油化工产业的含油污水处理中,对于原油的回收可达到90%以上。

5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可持续发展逐渐落实到各行各业中。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各类生产活动中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企业、个人必须考虑和积极应对的问题。含油污水因为其来源较多、处理工艺复杂,因此在水污染处理中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因此,在对含油污水的处理过程中,必须对含油污水的来源、成分以及其所处的存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有充分的分析和认识,针对其具体的不同来选用相应的方式对含油污水进行处理。找到最佳的处理方式要考虑工艺的复杂性,对能源的损耗、回收再利用以及处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结合气浮技术、混凝技术、微生物技术、调质-机械分离技术等多项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多项技术综合利用,以期在处理后完全达到可排放的水质标准,减少资源浪费。也希望含油污水的处理技术,能随着实际应用的过程和更多专家的不断深入研究,逐步得到完善和成熟,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绿水青山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韵晗.含油污水处理工艺及关键技术分析[J].化工管理,2019(28):40.

[2]蒋书明.浅谈含油污水处理工艺及关键技术[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9):266-267.

[3]饶胜.含油污水处理工艺及关键技术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39(17):211-212.

[4]姚明,张宏波,张红言,等.含油污水处理工艺及关键技术[J].当代化工研究,2018(11):24-25.

[5]薛小博.含油污水处理工艺及关键技术分析[J].化工管理,2018(29):210-211.

化工制药技术范文5

[关键词]过程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体系;质量奖惩机制

目前医药领域对药品质量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同时药品管理规范的内容也不断更新与优化,使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得以全面提升,药品生产过程更加安全可控。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要在确保机械设备先进性与稳定性的前提下,对药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以此促进药品品质的有效提升。

1影响因素

1.1药品生产管理力度有待提升。1.1.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执行力度有待提升。在药品质量管理过程当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是药品生产活动得以有序与规范开展的重要保障,其侧重过程质量管理,是提高质量管理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实际药品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质量管理意识,且对GMP的文件内容的规范了解并不深入,因此部分制药企业未能严格遵照GMP的管理规定进行生产,对过程管理的控制并不严格,因此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效果并不理想。1.1.2生产工艺流程规范化不高。规范化的药品生产是药品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自身缺乏风险意识,未能按照生产工艺的标准要求进行药品生产,认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的部分指标不符对药品质量没有较大影响,甚至私自进行质量指标的修改,因此药品生产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1.2化学制药工艺有待完善。在运用化学制药工艺进行药品生产时,需要药品生产企业具备最优化的化学合成工艺路线,同时要对生产中所运用的试剂以及各项参数进行合理选择与控制,在药品合成时,如所使用的化学合成工艺路线缺乏合理性或参数控制不合理,都会影响药品生产质量,同时设备选择不适合,将无法进行药品质量的有效检验与控制。此外,如果药品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制药工艺相对较低,或机械设备自动化程度较差或使用的参数控制标准并不合理,都会影响药品的生产质量。基于此,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合理进行制药工艺的优化是当下化工制药企业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1.3药物自身特性的影响在进行不同种类药品生产时,使用的原材料及辅助性材料种类并不一致或材料质量存在差异,都会对药品的生产质量产生影响。从工艺层面来讲药品生产工艺有多道工序,药品生产过程极为复杂,同时药品种类繁多,因此其所展现出的药品特性也并不一致,药品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药品生产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2控制途径

2.1建立健全生产过程质量管理体系2.1.1建立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类文件是药品生产风险的主要控制依据,制药企业要建立药品生产内控标准,明确各类药品的生产规范,为药品的安全检验提供有力的依据,进而确保药品生产质量的全面提升。制定药品内控标准时要注意其应稍高于当前行业的药品质量标准。2.1.2实现物料管理体系的优化。在药品生产之前要对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主料及辅料采购标准进行明确,并对采购到的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合理进行物料的存储与管理,建立完善的材料采购与管理制度,以确保原材料的品质符合制药标准。2.1.3规范药品生产操作流程。生产企业应运用先进的制药管理技术,合理进行药品生产操作各个流程的风险评估,将之划分为普通风险及高风险两个不同的操作级别,针对高风险操作环节所制定的操作规范要更为严格,并对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要点进行细致明确,进而实现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2.1.4建立严格的药品检验制度。药品生产后要以检验制度为依据进行严格的药品质量审核,如发现药品质量不合格必须予以淘汰,禁止质量不合格药品在市场流通。

2.2合理应用过程分析技术。在药品生产领域过程分析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认可,目前国际上也开始应用此技术进行药品的生产。运用过程分析技术可以优化药品生产过程,在离线检验方法的支持下,可以对制药生产的过程及工艺进行有效改进,以此提升药品的生产质量。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是指其对重要的质量环节以及关键性的指标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进而设计出药品过程质量控制系统。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会应用过程分析仪以及过程控制工具而进行过程药品生产质量的过程分析。遵循质量风险理念,合理进行药品生产种类、工艺技术以及药品质量等各个方面的有效分析,并对生产工艺的提升与质量的优化之间的关联进行梳理,进而明确药品生产所有关键工序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进而预防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发生。目前应用效果较为理想的过程分析技术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该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此技术可以实现对药品生产操作多个环节的同步监测,同时还可运用数字化机械设备进行定量化监测,可对药品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过程数据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实现对药品生产中存在风险的合理控制。

2.3药政管理部门导向作用的有效发挥。在国家药品监管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并为此建立了相关的管理部门。然而目前行政监管仍是药品质量监管的主要方式,对企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方面的指导有所欠缺。因此,药品管理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职能作用,对企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有力指导,并对其制度建立的合理性进行有效评价,以本国的国情为依据,建立健全药品生产监管相关法律制度,促进药品生产监管体系的合理建设,并实现相关制度的优化与完善

2.4建立与实施质量授权人制度。对于制药工业企业来说,药品生产质量的主要负责人应是企业的法人,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是否可在市场上流通都要由制药企业的法人作出决定,因此法人是市场上流通的药品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重要决定因素。在药品生产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将生产技术人员作为主体,以免企业的领导人或其他部门的决策影响药品生产质量,应明确药品生产质量的具体责任人,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权责机制,并确保各项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以此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3结论

化工制药技术范文6

针对《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局限和问题,以开展“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目的,从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与创新方案。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竞赛能力均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

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教学改革

1学科竞赛在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

学科竞赛是高校推动教学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更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1-2]。“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公司协办,宗旨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结合现代医药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开展工程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发现和培养一批社会所需要的卓越工程师,推动中国大学制药工程和相关专业教育的发展。在其他方面,学科竞赛增加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更有直面社会的能力。

2课程教学现状

《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3]。该课程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为基础,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综合研究制剂生产实践的应用性工程学科[4-5]。其培养目标是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014年和2015年,本校分别组织了第四届和第五届“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通过比赛,我们发现学生在面对竞赛题目时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思路。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培养工程意识欠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着重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应用性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从何处下手解决,也不会使用技术标准规范等工程工具、图表等工程语言来表达设计方案和工程技术思想,这也往往是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应届大学生的原因。

2.2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需要存在差距

课程教材内容在编写上注重理论教学,重点讲授各个单元生产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及适用范围,都与生产实践有关,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枯燥,学生又缺少实践经验,难以理解,导致学习兴趣不高,而且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导致理论教学与实际制药生产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师讲授起来很辛苦,学生学习起来也很费劲,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2.3学生对新型制药设备缺乏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GMP认证制度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型制药设备不断面世,车间设计的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而现有的教材所涉及的大多数是传统的制药设备,以致学生较少关注有关药厂各种生产设备的发展变化,对新型制药设备缺乏了解,导致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社会、与实践脱节。

2.4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由于《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这门课程既有难度又有广度,涉及的知识内容很多,且都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应用性强,而药厂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情况又非常复杂,设备更新换代也很快,学生学习时感觉枯燥乏味,导致学习积极性差,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以致课堂作业和课程设计都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

2.5师资力量薄弱

制药工程专业是药学与工程交叉发展的应用学科,既要具备药学的特色,又要体现工程性质的特点,而学校教师大多数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缺少工程技术类的教师,使得制药工程专业局限于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生物药物、药物剂型等方面的研究。

3基于学科竞赛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作为各类学科竞赛中的重要赛事,它需要具备综合运用化工原理、化工制图、药剂学、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药工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安全、环保、经济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使用专业软件的能力,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方案所涉及的政策、地理、人文、经济等多重因素,从而提出最佳方案并撰写工程技术文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6]。为了提高学生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以“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为依托,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从而对该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3.1课堂教学改革

3.1.1教学内容的改革

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中往往包含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把这些新技术、新设备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如2015年第五届“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中提出了一个新型三合一设备的设计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制剂技术和制药设备发展的前沿知识,充分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指导教师要积极参加教指委组织的相关会议,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学习;同时指导教师团队也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如何使竞赛优秀作品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渗透到每个教学时间,把学科竞赛变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手段,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3.1.2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大多都是通过PPT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采用“满堂灌”和“一言堂”的讲授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又缺乏实践经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结合“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的特点,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的某些问题与所授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理论课程-设计竞赛”之间的无缝对接,把竞赛有规划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多给学生一些具体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把疑问记录下来,在下次的课堂上利用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对于一些疑难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3.1.3教学手段改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教师将获奖作品、比赛现场录像等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早地了解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学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此外,介绍一些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中常用软件的应用,如AutoCAD、3DMAX等,使学生逐步掌握工程技术中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这些实际竞赛作品的训练,加深学生对设备选型设计和工程设计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3.2实践方式的改革

3.2.1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项目由原来的综述转变为工程设计,以历年制药工程设计竞赛题目为背景,将往年优秀竞赛作品的部分内容作为工程设计供学生毕业设计选用,可以是无菌车间设计、原料药车间设计、制剂车间设计、洁净厂房设计、自动控制设计、三维厂区动画设计等等,丰富了素材题目,提高了毕业设计题目的更新率,同时通过这些具体的工程工艺设计课题让学生积累了许多课堂教学上学不到的生活常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由于“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的能力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7],因此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更为明确,更切合职业的需求。

3.2.2增强校企合作

依托制药企业,“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是以企业亟待解决的真实课题为竞赛题目,使学科竞赛的方向与社会、企业需求一致,使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训练,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与企业对接的平台。在竞赛期间,根据竞赛需要,聘请企业和设计院专家对学生竞赛作品进行点评;或引导企业参与,建立学科竞赛实践基地,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3.3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的特点,对《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课外实践反哺课内理论知识学习,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过去的教学将设备和工艺设计割裂开讲,知识点单一,且没有逻辑,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现在侧重如何进行工程设计之后,学生能将其课堂上所学知识放心地运用到作品设计中来,虽然也会出现错误,但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指导教师进行主动学习,对设计作品反复修改和不断实践,最终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2)提高了专业学习质量。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解答准备参赛作品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们学习动力增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教师传授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竞赛作品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准备参赛作品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在做项目和参赛过程中不再是无从下手,而是能够理清思路,并不断地进行完善,同时能够学习别人的创新思维,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开阔眼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4)提高了学生的参赛人数和学生的获奖率。2014年,我院组建了两支队伍参赛,每支队伍由6名学生和2名指导教师组成,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胜奖;2015年,报名参赛的队伍增加到8支队伍,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由此可见,学生参加“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的总数逐渐递增,所得奖项数量和高级别奖项也明显增加,表明学生对参加“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的热情和水平都有所提高。

4结语

针对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为手段,着重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方式进行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后我们将逐步完善学科竞赛的保障机制,以学科竞赛为平台,以赛促改,不断整合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实践模式,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作者:郭惠玲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轻工学部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59-60.

[2]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30-132.

[3]邹祥.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4):179-181.

[4]朱宏吉.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6.

[5]张珩,王存文.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

化工制药技术范文7

关键词:1+X证书;产业链;专业群;环境工程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全面绿色转型阶段,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纵深推进,环保与化工行业的技术协同需求日趋突出,产业深度融合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应运而生,强调与产业(链)的紧密对应性,基于严密的组群逻辑,围绕产业链主线布局组群专业,培养适应新产业形式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实施“1+X”证书制度,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通[1],实现人才培养面向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面向行业发展的适应性有机结合。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地方政府推进传统化工企业绿色升级改造、推进先进化工制造、大力发展以化学化工为基础的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系列政策背景下,企业对复合型化学化工、环保类人才需求旺盛,开展好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1+X”证书试点,将“1+X”、技能竞赛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有利于形成化学化工、环境保护协同的课程体系,促进“1”与“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与完善,使人才培养更加复合多元、跨界可迁移,对于全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支撑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以扬州某高职院校专业群为例,分析当前“1+X”证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产业链视域下专业群试点“1+X”证书措施建议,为专业教育教改和节能环保、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环境工程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基本情况

1.1专业群概况及服务产业链分析

以扬州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获立项建设的省级环境工程技术高水平专业群聚焦该省属于化工大省、正在推进全省化工绿色转型升级、先进化工制造等现实形势,以环境工程技术为牵头专业,将应用化工技术、药品生产技术纳入组群专业,培养环境保护与化学化工一线技术人才,在节能环保产业链的上游(规划设计与建设)、中游(生态环保工程运营及管理)和下游(化工、医药等产业)位置形成衔接与支持,在专业技术上形成互补。

1.2专业群人才培养设计

(1)培养目标培养面向节能环保产业以及石油及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操作与管理、检测分析等岗位,适应产业协同交融新形势,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安全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核心课程设置立足于服务该省传统石油化工产业及生物医药高新产业的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设置“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核心课程。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设置“化工DCS识用与操作”“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设备”“化工产品生产技术”“化工工艺学”等核心课程。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设置“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发酵工程”“GMP应用基础”等核心课程。由此可见,三大组群专业均不同程度涉及到化学化工领域知识,必须夯实学生“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化学基础;均围绕环境监测与治理、化学反应与化工生产等原理、实践过程,推进基于工作任务、职业技能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

2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1+X”证书现状及存在问题

2.1“1+X”证书现状

截至2020年12月,高职环境类专业及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等部分化学化工类专业已试点的X证书有“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智能水厂运行与调控”“水环境监测与治理”“地表水(河湖库湾)水质监测”,主要岗位是工艺控制、生产调度、设备运维、分析检测、方案编制。应用化工技术、药品生产技术等专业目前已试点X证书的有化工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化工精馏安全控制等,涉及化工、制药、轻工、食品、环保等行业企业生产操作、工程设计、工艺运行与控制、安全培训与安全管理工作领域。由此可见,现有环境类和化学化工类“1+X”证书主要是围绕“水处理、水监测”“化工操作与管理”,对学生的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以及化学工程设计、工艺操作、生产与安全管理的技术能力提出要求。

2.2存在的问题

(1)类型不足导致技能供需吻合度不够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与人才需求主要集中于工程、监测、咨询、管理、研发等领域,产业呈现链条延伸、领域广阔、技术交融的特征,同时现有化学化工类技能等级证书主要面向化学化工操作、安全生产管理,难以匹配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现实形势需要。因此,专业群的各专业现有的技能等级证书覆盖面存在一定的空白,技能培训与现实需求出现了一定的错位,导致已的“1+X”证书在产业链上、中、下游覆盖面不足,技术技能要求与需求吻合度不够充分。为此,需要开发更多适应产业行业企业需求的证书类型。(2)教改偏差导致1与X融合深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在开展“1+X”证书试点过程中,对“1”与“X”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在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过程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未建立起较强的对应关系,使得“1”与“X”并行推进,出现为了“X”而“X”,为了“考证”而“考证培训”的“证书陷阱”,存在被“X”证书及市场牵鼻子的现象。

3产业链视域下专业群试点“1+X”证书措施建议

3.1加强调研,推进改革顶层设计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区印发了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等文件,出台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环环相扣的配套政策。高职院校需要认真研读,结合发展规划,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主动对接政策和战略,将“1+X”证书试点融入院校发展规划。面向广阔的节能环保、化工绿色转型升级、先进化工制造等产业市场,高职院校专业群还需要问计问需于政府部门、环保与化工企业、毕业校友,了解当前的产业行业形势、需求及痛点、人才培养评价反馈,吸取标杆院校的优秀办学经验,在专业群办学政策支持、教学体系与培养方案设计、组群专业发展规划方面予以优化调整。通过调研,形成“学校有清晰的支持政策、发展规划;学院有明确的专业群建设路径、办学面向;专业群有可聚焦的内涵建设载体、指标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形成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1+X”证书导向的建设改革方略和路径图。

3.2对接需求,推进X证书开发

立足环境工程技术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着重从化工行业企业节能减排、检测分析、设备运维、工程设计、技术咨询五大类领域着手,分析人才需求的核心要素(素养、知识、技能)。例如,当前化工行业企业节能减排、检测分析涉及化学、环境两大类专业的交融,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能源计量与平衡测试、常规工业污染物(特别是工业废水、废气污染物检测分析)以及产品质量与成分检测分析、化工安全生产与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了解节能减排以及废水、废气处理工艺知识,优化设备维护,协助企业节能降耗及环保治理工程设计,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相应地,企业需要专业设置化工方向周边课程(例如化工原理、工业分析技术、化工环境工程、绿色化工与清洁生产等),围绕需求开设有针对性的实验训练项目(例如化学分析实验、化工废水检测与处理实验、工业废气检测与处理试验)。对接上述需求,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化工与环保企业、高校开展新种类“X”证书论证、开发及技能等级标准编制,形成多样化、覆盖全产业链的“X”证书供院校试点与考核使用,以适应节能环保产业业态及岗位领域细分的现实形势需要。

3.3对接需求,推进“三教”改革

在教学实践资源与课程建设方面,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学科基础现状,以及为适应环保检测、环保治理、化工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产品检验对检测分析与治理技术的需求,可整合环境、化工、药品生产组群专业的化学实验室,建设“环境与化工分析测试中心”,赋予“综合化学”课程教学、实验、科研功能,着力提升学生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化学基础;开设化工安全与环保、清洁生产等专业群高层方向课程,培养开拓型、创新型化工与环保人才。在教学方法上,从偏重理论或偏重实践转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2],注重将环保与化工、医药等行业企业项目实践任务、环境与化工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化工安全、环保与职业健康意识融入课程思政育人,形成“学-产/研-再学-再产/研”的素养、知识、能力三维目标螺旋递进式的新型实践教育模式。在教材建设上,重构优化教材内容,形成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知识树状脉络、技能递进螺旋,融入实际化工与环保项目案例、操作任务步骤,开发新形态教材。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开展教师企业实践跟岗学习或帮助化工、环保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教师对企业技术现状、人才培养需求以及X技能证书的认知,丰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具备课程重组与合作开发的能力[3],反哺课程教学,实现教师“保鲜”与课堂“新鲜”的统一。

3.4证书导向,重构“三全育人”体系

鉴于“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三全育人”在育人逻辑、目标、功能、内涵上的契合与互补的特征[4],坚持“五育并举”理念。以X证书为导向,融合学生学历教育及素养、知识、技能“三维育人”目标达成,重构“三全育人”体系,使“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三全育人”实现有效融合。在实施过程中,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媒体、管理育人等为抓手,将教职员工定位于“三全育人”体系各环节。教务、学工、团委、后勤等部门围绕学生的“德”“美”“劳”教育,开展基于职业技能或生活技能主题的劳动技能竞赛,让职业劳动思想、职业工匠精神融入日常管理和专题教育活动;专业所在学院、教务处、创业创新学院、团委等围绕专业X证书技能要求、环保与化工行业企业当前的技术需求,精心设计(修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精心开展专业知识技能竞赛、绿色化学与低碳环保创新创业比赛、校园环保科技文化活动,形成完整的协同配合、逻辑联系紧密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念,培育职业素养,递进式强化职业岗位技能学习、情境式体验企业运作、全程式参与项目任务实施。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社会亟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环保与化工人才。服务于节能环保、石油及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职环境工程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实施“1+X”证书试点制度,必将有效促进基于“1+X”证书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推进教育教改。现有环境类和化学化工类“1+X”证书存在类型不足导致技能供需吻合度不够、部分院校教改偏差导致1与X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为此,采取加强调研,推进改革顶层设计;对接需求,推进X证书开发和“三教”改革;以X证书为导向,重构“三全育人”体系等措施,打好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1+X”证书制度试点组合拳,推进职业技能培育与学历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下节能环保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环保与化工人才,为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韦莉莉.1+X证书制度的书证融通及其价值指向[J].职教论坛,2020(1):150-153.

[2]刘锐.1+X证书背景下“课证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化工管理,2020(28):15-16.

[3]覃川.1+X证书制度:促进类型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04-108.

化工制药技术范文8

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标准和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改革适应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科研与就业机会.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0引言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应用型理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性教学环节,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分析化学实验是理工科类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既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并分析判断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结果以及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验误差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对实验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建议.分析化学实验在完善应用性人才知识结构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可持续性学习.现阶段,实际分析工作的状况是样品的预处理,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要占一半以上的时间,另外对同一个样品的分析测定,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可供选择,关键要找到最佳的方法.社会生产中实际样品的检测方法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目前分析化学实验在教学中与社会实践对接并不充分,这就使得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缺乏解决各种实际样品检测的能力,即学生在学校被教授的课程训练与社会生产的要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基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生产实践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在实验教学中基础与实践两手抓,重点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第一位,为其毕业设计和未来的科研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内容

现阶段的实验教学内容简单,大部分都是偏基础性的实验,缺乏一些与地方经济及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实验项目,内容实用性不强,学用脱节,不能及时反映当今社会的发展.学生只需要按课本及教师课堂要求的步骤进行实验,根本不去查阅实验相关知识、深入研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实验课的兴趣,这严重影响学生在实验中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另外,化学师范、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等四个专业开设的实验内容基本上一致,缺乏对具体专业需求的考虑,很明显已经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部分实验项目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如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铜含量、可溶性氯化物的测定等实验中产生的重金属离子会对环境有严重的污染,不符合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化学理念.

1.2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以掌握基本操作、验证待测物的含量为目的.本着“灌注式”的教学理念,沿袭教师现场讲解实验内容,然后学生简单、机械地完成实验,基本上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实验原理、方法,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在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中也极易产生应付差事、浑水摸鱼的思想,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只会按图索骥,应用能力不足,缺乏实践意识,很难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至于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独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时都会受到严重影响[4].同时,在实验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所以测定的样品教材上多选用模拟样品,这样的样品成分简单,实验操作难度大大降低,实验结果也容易得到,而在实际工作中,样品成分一般都很复杂,需要繁琐的前处理步骤,但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往往忽略这一关键环节,使得学生对实际的分析检测工作缺乏了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轻视分析化学实验的想法,影响以后对待实验的态度.

1.3实验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同时也是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另外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还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之分,在这么多专业甚至是不同院系的学生实验教学中仅使用同一部教材,并没有针对具体的专业设置选择教材,同时对现有的教材研究也不充分,使得实验教学成效也大打折扣.

2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和探索

2.1实验内容的更新

陈旧的实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也有相应的要求,综合考虑必须对原先选取的实验内容进行适当修改调整,对部分经典实验内容予以保留,更新部分实验项目,增设一些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验项目.对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开设部分实验.师范专业的学生以后大部分要面对中学教育,而且现行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化学对于实验的设计性更加重视,作为中学教师要能培养中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完成目标实验,所以在师范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实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每学期开设2~3个设计性实验,这些实验在内容和方法上涉及四大滴定,主要的特点就是强调设计不同的方法完成目标物的测定,如酸碱滴定设计实验:NH3-NH4Cl混和溶液中NH3与NH4+的测定;络合滴定设计实验:硫酸铝中铝硫的测定;氧化还原滴定设计实验:HCOOH与HAc混和液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等.对于制药工程、化学工艺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以后面对的是药企、研究所等相关部门,需要增加与制药检验、化工生产相关专业的实践内容,所以化工制药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有针对性的选择部分与药物分析或化工检验相关的实验,如:阿司匹林药片中乙酰水杨酸含量的测定、胃舒平药片中Al(OH)3和MgO含量的测定、间接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铜含量、补钙制剂中钙含量的测定等.改革后的实验内容贴合专业培养要求,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综合基本操作训练和实验技能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教学体系中.此外,还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传导绿色化学理念,开发绿色化学,改进部分污染大的实验内容,减少试剂用量,让学生在实验中认识绿色化学,增进环境保护意识[5].如:在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铜含量实验中,将配制基准物质重铬酸钾的方法由原来的每人称取1.5g左右溶解定容在容量瓶里改为称取3份0.15g左右分别溶解在3个锥形瓶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六价铬的污染;在可溶性氯化物的测定实验中实行微量化滴定,将所有试剂尤其是硝酸银的称取量缩小十倍,极大减轻银离子的废液回收处理工作,对环境也减轻污染.

2.2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现教学理念从“授鱼”到“授渔”的转变,让学生从被动灌输知识变为主动参与实验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树立“学为主导、教为辅导、综合训练”的教学方法[6].为了解决教材多次选用模拟样品作为待测样的问题,在实验教学的初期,教师会增加每个实验章节课本上没有的背景知识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补充科技前沿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课本上的实验与各专业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一个经典的分析实验为例:在硫酸铵中含氮量的测定实验中,课本上只是简单地给出强碱滴定弱酸盐的实验原理,解释铵根离子不能直接滴定的原因,但是经过改革,在上课前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有谁知道化肥袋子上有两个熟悉的字是什么?尿素.这个时候学生心里会产生疑问,尿素和今天的硫酸铵实验有什么关系.此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尿素的分子式,将关于化肥生产以及有关尿素(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氮肥)的背景知识详细地为学生讲解,指出尿素出厂时一定要送检验室检测其含氮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使用的检验方法就是今天课本上的甲醛法,最后简述尿素的前处理过程,先转化为铵根离子,再用碱滴定.对学生阐明书上的硫酸铵样品只是一个替代物,就是为模拟实际尿素处理过后的样品,今天的实验实际上就是尿素厂检验室检测尿素含氮量过程的第二步骤,每一个同学都是检验员,认真检测化肥里的含氮量到底合不合格,决定其能不能流入社会.这样才真正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体会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刺激学生的成就感,此时的学生又怎能不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去呢,甚至最后几个实验可以让学生主动上台讲解实验背景.同时,也尽可能的把社会生产较前沿领域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以及部分科研成果的转化反映到实验教学中去.这种全方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使得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另外,所选择的专题设计性实验只提供实验主题、背景知识,让学生实验前充分预习,完全由学生独立进行文献检索获取相关信息,要完成的实验目标、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条件的确定、选择实验仪器试剂、实验设计和论证,最后制订出详细的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审阅,并在此过程给予学生一些意见或建议,包括给学生传授进行调查和获取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选择和分析,协助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然后由学生独立或相互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完成该专题实验项目.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学习,积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积极与企业接触,通过企业研修,才能在实验课讲解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帮助学生实现校企过渡,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实践教育,使教学改革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清晰的运作思路.笔者曾全程参与中药饮片企业两次GMP认证的检查,深刻感受到认证中关于实验室检验部分数据及其他实验室参数记录的严谨性、溯源性,结合分析化学实验中的数据记录与处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分析化学实验的严谨.通过这种联系实践的方式讲解,跟学生自身的利益结合,这样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生动形象,学生更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和企业实验结合讲解开设的实验课程,重量分析法实验和企业中药材灰分的测定结合,氧化还原实验和中药材中残留二氧化硫的测定结合以及山楂的含量测定中用氢氧化钠标液滴定其有效成分有机酸(枸橼酸),比现行实验书上单纯的用邻苯二甲酸氢钾代替有机酸的测定要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2.3实验教材的改进

为使实验教学内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重视体现专业建设、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实验应用等方面的先进性.按照化学与化工学院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材,师范专业选用北京师范大学等五所师大编写的《分析化学实验》(第5版);制药工程专业选用武汉大学等编写的《分析化学实验》(第5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选用安徽师范大学等编写的《化学实验》(第2版);材料化学专业选用南京大学等编写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4版).另外,针对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选择笔者参编的《基础化学实验》作为教材.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总结和探索,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实验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培养.2016年在安徽省首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化学竞赛(包括实验部分)中,我院学生取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的优异成绩.实验教学的改革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这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今后将继续深入实验教学改革,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继续努力.

作者:谢冬 李健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妍,包晓玉,张廉奉,等.“521”应用型本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5(3):55-57.

[2]刘海燕,孙红梅,王广慧,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1):72-73.

[3]张必清.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98(4):8-10.

[4]孙芹英,丁爱琴,吴缨,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4164-1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