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科技范例

化工科技

化工科技范文1

[关键词]新工科;化工;有机化学实验

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的实施,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构想,随后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纲领性文件先后出台,新工科建设的雏形初现。“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创新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特征[1-2]。因此,我校的化工专业必须考虑重庆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化工行业生产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重庆市内尤其是涪陵及周边化工、医药、材料等相关产业的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产业的发展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食品、环境、药学、材料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能力实践课程,也是一门将基础理论、基本操作与实验技术融为一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课程。首先,有机化学实验可有效配合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通过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合成、分离提纯、分析鉴定等实验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3]。再其次,通过以设计、创新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兴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有机化学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目前我校化工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实验项目主要有:有机化学的你操作(熔点的测定、薄层色谱、水蒸气蒸馏、重结晶、折光率的测定等)、有机化学的制备(如乙酸乙酯的制备、溴乙烷的制备、无水乙醚的制备、苯乙酮的制备、肉桂酸的制备等);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如从橙皮中提取柠檬烯、菠菜色素的提取和色素分离、从红辣椒中分离红色素)等内容[4-5]。总体来看,实验项目偏多,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实际应用较少。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和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对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6-7]。

1问题分析

在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实验项目没有结合当地产业,与生产、生活实际脱节。部分实验项目单纯根据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进行设置,没有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也没有紧密联系日常生产与生活实际,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用处,因此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2)验证性实验项目偏多,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目前开设的大部分有机化学实验项目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要用给定的仪器设备,“照方配药”,进行机械式操作,就可得出实验结果。这种实验项目的训练虽然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其主动性,扼杀了其创造力,使有机化学实验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不符合新工科发展要求。(3)部分实验项目没有体现“绿色化学”概念。大多数实验依旧是传统项目,使用了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药品,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也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和畏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4)实验项目大多是孤立的单元操作,而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大多数的基本操作实验项目是单列的、孤立的,不是在综合实验中进行的训练,这不仅浪费学时,也易使学生养成“照方抓药”的懒惰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化工专业都没有开设设计实验,不能达到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对于提高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解决问题的方法

(1)通过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筛选、增设“应用性”有机化学实验项目。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选择或开发新的实验项目,体现“应用性”特点。如指导学生利用有机化学知识,做生活中常用的洗洁精、洗手液、洗车液、洗指甲油剂、胶黏剂等较简单的日用产品,指导他们开展实验研究,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中筛选出操作简便、费时短、收率高的实验项目,作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项目。这些实验项目的开设,既能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用处和趣味性,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通过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开发“创新性”有机化学实验项目。在学生科研活动指导中,利用新工艺、新方法,设计一些新的有机合成实验。比如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昆虫信息素的合成、偶氮类染料的合成、一锅法合成咪唑离子液体、“研磨法”合成对甲氧基苯甲酸乙酯等。从学生科学研究的实验结果中,再筛选出适合学生实际和实验室条件的“创新性”实验项目。(3)通过植入“绿色化学”概念,开发“绿色化”有机化学实验项目。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分析,在不改变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将实验内容均改为微量或半微量。用原子经济型的、药品无毒无害(或低毒)的、药品用量少的实验项目,代替相同操作的、污染大的旧实验项目。(4)通过与企业单位开展合作,开发“综合性、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项目。通过与涪陵及周边制药厂、化工厂等企业单位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化学化工企业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筛选出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与我们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相匹配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如药物的多步合成实验、粗产品纯化实验等,用于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5)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结合新工科发展要求,修订教学大纲,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多步合成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3小结

综上所述,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我校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项目偏多、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实际应用较少等问题,开展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改革现有的实验项目将极大的丰富我校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实验的实用性、提高实验的安全性,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洪碧琼.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20,48(18):130-131.

[2]王强.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19,34(7):42-46.

[3]杨芳,纪克攻.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8,45(14):224.

[4]何树华.有机化学实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冯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250-251.

[6]刘永军,齐燕,于跃芹.新工科背景下有机化学教学尚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化工高等教育,2019,4:27-30.

化工科技范文2

关键词:新工科;工业设计;课程体系

为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经济发展模式,“新工科教育”理念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新方向。“新工科”理念给工业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1]。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工业设计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要秉持智能化、绿色化、协同化的理念[2]。因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应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整[3]。根据“新工科”理念,工业设计专业应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跨界融合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4-6]。新的产业形态使工业设计内涵不断拓展,工业设计人才应具备对产品功能、结构、外观、工艺、营销等全流程知识结构和创新设计的能力[7]。虽然,“新工科”聚焦需要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8],但是面向产业的特色工业设计教育才刚刚起步。2012年,工业设计专业确立了纺织装备工业设计方向。旨在依托纺织工程一流学科,面向纺织装备产业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特色课程体系,并将纺织装备、机械装备类专题设计等课程作为特色课程。然而,该课程体系是否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是否完善还需要进一步检验[9-10]。文章分析了该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从而加强了课程体系内部的相关性,并提出优化建议。

1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当前,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业设计特色课程群为主线,其他课程群为支撑(图1)。课程体系由五大课程群构成,共包含32门专业课程。该体系已运行9年。其设计初衷是在满足“通识性”工业设计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

1.1主干课程缺乏相关性且支撑力度不够

该体系在推动品牌课程培育、优化实践教学、促进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对近三年毕业生专业课程成绩的因子分析显示,体系的内部缺乏相关性且支撑力度不够。因子模型共包含八个课程公因子。其中,《机械装备人机界面设计》《机械装备造型与文化专题设计》《人机工程学》等14门课程能够合并为第一公因子。此外,《设计形态表现基础》《工业产品结构表达》《设计色彩表现基础》等6门课程能合并为第二公因子。其余10门课程共聚合为其余6个公因子。结果表明,部分课程对特色课程的支撑力度较弱,各个课程之间相关性也较弱,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偏离。

1.2人才培养方式缺乏多元化

虽然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在于面向工业产业培养设计人才。但是,也支持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发展。然而,目前未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通过对成绩公因子的聚类分析显示,将学生按照成绩分成高、中、低三类,成绩分布具有一致性(表1)。说明学生成绩差异可能由学生自身因素造成,课程体系可能未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上述问题制约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因此,需要根据“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拓展学生就业口径的目标。针对课程体系中对特色课程支撑力度的不足,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缺乏多样性等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的措施和建议。

2.1提升课程体系内相关性与支撑力度

首先,通过提升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强化课程群之间的联系和对特色课程的支撑力度。由于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中的设计项目缺乏联系,导致理论教学未能对设计实践指导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例如,当前《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设计理论课程,仍然沿用老旧教材进行案例教学。这些案例不适应当前纺织装备设计的特色方向。因此,建议同类设计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贯穿于设计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实现了设计理论对设计实践支持关系的强化。例如,在《设计心理学》课程中,可以增加用户对机械装备心理反应分析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机械装备产品的用户心理分析方法;在《机械装备人机界面设计》《机械装备产品创新设计》等特色课程中,可以应用该方法进行设计创作。其次,着重提升部分课程的支撑力度。目前,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群对特色课程支撑力度较低的问题最为突出。该课程群包括三门课程:《计算机辅助产品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产品三维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该课程群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计算机辅助制造》课程内容与《纺织机械产品造型专题设计》《机械产品造型创新设计》等专业特色课程考核脱节等。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应用工程软件完成后续专业特色课程考核的内容,特色课程失分集中在机械装备外观构件的工艺合理性、成本可控性上。这是由于工程软件的学习和掌握较曲面造型软件难度更大。并且,后续特色课程的考核内容未能考察学生制作工程图、工艺方案等方面的能力。改进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手段:第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群中,增加钣金设计、工程图制作、产品工艺报告等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特色课程相关的课程内容,获得解决后续特色课程设计项目中所涉及的工程问题的能力;第二,加强后续特色课程对工程设计的考核力度,要求学生除了提交设计项目必要的效果图之外,还需提交相应的零件分解图、工程尺寸图,以及相关的工艺报告等。通过上述两方面,能够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群和专业特色课程的联动,提升学生解决工业设计工程问题的能力。

2.2保障专业基础教学的多样性

专业特色的建设虽然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并且提高了其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但是,过度强调专业特色,可能会导致专业方向过度单一,致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学生成绩体现为成绩分布的一致性,弱化了人才培养效果的多元性。虽然能够将优秀毕业生定向输送给工业设计领域,但是不利于适应宽口径就业的人才流动趋势。后续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应本着“保障专业基础,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巩固专业理论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计算机辅助课程群三个课程群中基础内容的教学。尤其在低年级专业课程教学中,应适当减少纺织装备项目内容的案例说明,以及专业方向引导,保障基础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化工科技范文3

(二)建立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进展情况督办制度。对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主动与建设项目主管单位联系,帮助他们尽快做好用地选址工作,尽快完成重点项目规划预审、审查等前期资料准备工作。

(三)进一步细化年度新增用地计划指标管理。新增用地计划指标重点保障“四型经济”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用地,优先安排急需开工、前期工作到位的项目,对无立项,资金不落实,前期工作不到位的项目暂缓安排。用地计划指标按使用方向进行细化管理,特别投放到园区用于工业建设的计划指标不得转为其它用途,针对具体项目下达的计划指标不得挪用。

(四)全力做好空间规划编制。按照省市要求,11月底完成国土空间分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省政府“多规合一”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和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标准、一个平台、一套机制”的目标。做为主城区的一部分,由市政府统一编制了国土空间规划。部分紧紧围绕发展新型能源、数字经济、高端制造、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主导产业和加快建设活力之城、康养之城、文明之城、富强之城的要求做好国土空间规划。

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水平。认真谋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严格落实“三条红线”管控制度,加强各项规划的全面性、严肃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编制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在突出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同时,确保产业布局合理,尽量扩大空间规划编制的范围,为以后发展留下空间,打出提前量,避免留有死角,积极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接,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将我区规划项目全部纳入空间规划,打造出一个宜居宜业的。

化工科技范文4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近年来,国家为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台了新工科建设相关措施,从2016年6月教育部首次提出“新工科”到2017年6月,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的“三部曲”,确立了新工科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和具体实施内容,掀起了全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热潮,新工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以新工科为背景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随之展开[1]。新工科建设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工科建设是一个多路径、多模式和多内容的活动,一方面要主动设置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互联、机器人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2]。对于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来说,承担的是前者;而对于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农林类高校,由于师资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建设新工科专业比较困难,需要在现有办学条件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现有工科的交叉融合,推进传统学科的升级改造,是切实有力的发展方向。

一、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体思路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专业在学校整体学科发展布局中并不占优势。新工科建设的实施,为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平台,专业借助工程教育认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策略,按照“科研带动创新研究、竞赛引领实践能力提高、校企合作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培养思路,以林业智能化应用领域为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培养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和适应岗位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不断探索。

(一)厚植科学素养,以科研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校作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专业应建立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几轮修订,专业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和适应岗位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当前行业领域正处在结构性升级的过程中,行业领域对于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考研、就业还是创业,创新能力都是应具备的重要素质。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3],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中对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新工科所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以及人文通识课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另一方面专业以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将科研活动融入日常培养中,让学生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发现新问题。

(二)锤炼专业技能,以学科竞赛引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根据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显示,伴随人工智能、区块链、5G通信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相关工作收入、就业满意度等方面仍保持较高的水平。然而,大量高校毕业生却面临难就业、就业即失业的窘态。究其原因,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弱是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以上现状,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科竞赛列入教学和科研活动,建设学科竞赛育人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平台,把竞赛和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把竞赛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良性发展格局。通过挑战杯、ACM程序设计竞赛、CSP认证、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赛事,凸显了计算机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热点问题、解决行业问题的显著优势。

(三)适应社会需求,以校企合作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掌握企业先进的技术体系、快速适应企业文化和生产节奏,从而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在新工科背景下,为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满足学生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深化与企业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在课程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与企业对接,打造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中明确指出,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人才培养、一流本科教育、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以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加快建设发展新兴工科,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加快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4]。由此可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高新工科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下面结合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一些做法,谈谈专业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采取的一些举措。

1.制定OBE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适合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落实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提出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十项基本能力和素质。同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是挖掘某些优秀学生,而是通过评价所有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来评价专业办学的有效性。笔者所在专业实施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不等于分级教学,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突出工程教育认证的OBE教学理念,根据用人单位、毕业生、兄弟院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多方面的调研与反馈,精心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开放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保证课程设置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需求,又能体现新工科专业建设所需的扎实自然科学、专业课程和新工科课程的建设需求。在专业选修课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设置Web开发、林业智能化应用、大数据三个课程方向群,满足学生在升学、就业、创业等多方面培养需求。

2.探索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及加强产学合作、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积极与企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新工科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训、师资培训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向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所谓“请进来”,就是邀请优秀的企业、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入校园、进入课堂,为专业的师资培训、学生课程设计、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培养等提供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所谓“走出去”,就是专业完成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后,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提前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掌握企业前沿技术,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专业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和学分置换政策,鼓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提前适应企业需求。

3.以科研和学科竞赛为引领,搭建“育培研”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计算机类专业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任,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5]。我校计算机类专业每年有60%左右报考研究生,根据学缘特点和学生的未来规划,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成为迫切需求,为此,专业制定一系列措施以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

(1)建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助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是对本科生辅导员制度的有效补充,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指导、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就业等培养环节的指导具有重要作用。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配备本科生学业导师,大类期间实行班导师,负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学习方法指导、学科竞赛辅导与培训等工作;专业分流后实行学业导师师生互选,每位教师指导8~10名学生,负责后续专业学习培养、学科竞赛、考研就业等工作的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学生的兴趣特长为学生提供研究内容,以此学生可以申请大学生科研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者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建设“育培研”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为学生创新培养提供平台支撑。计算机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为学生创造研发、实践、创新的平台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为此,专业围绕人才培养定位,成立了ACM程序设计、电子设计、嵌入式与人工智能、Triz理论与创新、数字林业及应用、生物大数据、智能交通大数据、机器人等多个开放实验室,借助实验平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完成科研项目训练、学科竞赛等,在实践中既能收获专业技能,又能获得保研、考研、就业、创业所需的获奖证书、专利、论文、创业经验等衍生资源,为进一步适应工作和学习环境奠定稳固的基础。

(3)不断完善奖励机制建设,为吸引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动力。学校和学院了“本科生奖学金评选办法”“优秀本科生保研办法”“优秀本科生单列计划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文件中都将科研竞赛成果作为奖励标准,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活动;同时,国内很多高校开展的夏令营活动也将本科期间获得科研创新成果作为优秀营员的评定标准;在企业面试中,有过科研创新经历也会给面试锦上添花。通过制定的一系列奖励激励政策支持,学生参与科研竞赛的热情和参与度得到极大提高。

(4)采用“就地培养—人才引进—企业外聘”多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多元化人才培养提供高素质师资队伍。近年来,专业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种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专业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出国访学、国内高校交流学习、参加企业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视野;同时,专业组建课程团队,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尤其是引进新工科建设急需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信息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储备人才,形成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再次,聘用项目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参与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竞赛指导等实践环节培养,一方面弥补专业教师理论强实践能力弱的不足,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外延建设。

(5)借助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多元化人才培养提供专业理论保障。随着MOOC、“互联网+教育”等新形态的兴起,传统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互联网、移动设备日益普及情况下,传统课堂教学也面临变革。因此,探索工程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势在必行。为振兴本科教育,教育部实施了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专业以此为契机,鼓励专业教师加大在课程上的投入,通过建设一流本科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和线下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质量,从而消除水课,建设金课,为多元化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优质课程。

三、结语

化工科技范文5

1、狠抓科技项目申报工作。

在项目储备中,精选一批向国家、省、市申报。2015年,重点在省重大科技成果项目上实现突破,力争能够获批实施1项,实现零的突破;实施省级以上其它科技计划项目30项以上,获批项目资金不低于1500万元。

2、着力推动科技资质(条件)类项目工作。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新增省研究生工作站2家。

3、深入实施科技“六个一批”战略。

以创建创新型城市为方向,以“签约一批高校院所、打造一批创新平台、集聚一批领军专家、引进一批产业人才、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培育一批高新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批”科技创新推进计划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大苏科贷实施力度,扩大科技金融范围,为中小企业融资额度力争达到3000万元。

化工科技范文6

关键词: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近年来,在推进全面工程教育、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科高校做好实践教学环节对提升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化工、能源等非机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虽然众多高校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总结[2-4],但是目前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在教学质量提高上步步艰难。本文在近五年来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基础上,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师队伍、教学实施、课程考核角度分析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尝试探讨如何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一、教学目标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涉及多门教学课程内容,可以直接或间接实现的教学目标较多。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上,具体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定位不宜过泛,应更为具体、清晰。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教学实施以及学生成绩考核。不同院校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制定上会不一样,不过一般都会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标准、规范和相关工程手册的查阅使用能力;二是面向工程实践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工程分析、设计、计算、制图和表达能力;四是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5]。有高校将创新能力直接纳入该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4],然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该课程设计中的很多课程内容强调学生需要严格遵循设计标准或设计规范,即便课程设计课题为非标设计,这其中所涉及到的“创新”内容其实并不明显。另外有一些高校,在教学目标中着重强调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5-7],这一做法值得商榷。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里,该课程设计教学时长仅为一周,掐掉布置任务和最后答辩,学生实际完成课程设计仅仅只有4天左右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强调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是否会产生负面导向?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不等同于课程任务书。绝大部分学生虽然完成了相关前期课程的学习,但对于设备设计的认识还是较为抽象的。虽然设计任务书中一般都包括了设计基本条件、详细的设计步骤和设计计划安排等[2,5],但学生对完成这些步骤所需要的知识并未系统掌握。指导教师需要站在设计步骤这一条线的上方,根据课程设计不同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归纳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具体知识,按照课程设计计划安排主动逐步提前释放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课程设计进度和质量。课题应面向工程实际问题,且难度适宜。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课题一般包括塔设备、管壳式热交换器、反应釜和各类储罐等,这些课题可以来自于企业或设计所,设备设计条件应清晰、准确,不宜凭空捏造。在具体设备选择上,宜选择经典设备,慎用非标设备,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内容,且经典设备设计过程对学生的规范性训练更有益。绝大部分高校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时仅为一周[3-5,7-8],要慎选难度较大的管壳式热交换器或塔设备,否则极易导致课程设计进度的失控。虽然立式储罐或卧室储罐结构较为简单,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基本能在一周时间内完成。课题宜一人一题,且覆盖整台设备设计全过程。为避免课题单一,或者强调“团队协作”,将一台设备,如管壳式热交换器,按部件分成多组设计课题,由学生共同完成。或将Aspen、SW6等软件使用结合到课程设计中,直接使用软件来代替繁琐的计算过程,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热情,且让学生在设计工具使用上得以锻炼。然而这两种方式或许都不太合适。课程设计本质是训练每一位学生根据设计条件,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按照严格的计算步骤,通过规范的制图训练,让一台设备从无到有呈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因此课程设计课题内容确定时,应合理使用各类设计软件,慎用软件代替必要的训练过程,重视一人一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握大工程和复杂工程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今年两会期间说到: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放到课程设计上是同样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指导教师首先要能做到。虽然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了大三,然而绝大部分学生对设备设计依然茫然,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一台设备的选型、设计计算到出图,客观上讲,设计任务是较重的。这就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指导教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中的教师,大部分都直接来源于国内外院校中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虽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背景,缺乏严格系统的工程训练[9,10]。作为该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至少应具备以下两项基本能力:一是熟悉设备设计相关标准、规范和工程设计手册,要清晰了解设备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具体内容;二是要能从实际工程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项基本能力若不能达到,一方面指导教师不能站在一定高度上,从课程内容角度完成教学,导致整个课程设计进度被学生的工作进展拖累;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难以胜任课程设计中具体指导工作,甚至出现无法解答学生问题的尴尬现象。指导教师需要足够的责任心。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基础知识整体偏薄弱,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基本都是白天夜晚连续做,个别同学到最后甚至需要通宵赶工。而且一般高校都将课程设计安排在期末,恰值专业教师工作最为繁忙的阶段。因此,课程设计不仅仅要求指导教师科学组织教学进度,更需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能积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去,有预见性地及时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学生,避免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出现工作停顿或走弯路。

四、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然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计课时仅为1周时间。为了延长课时,部分高校[2,8]“拆东墙补西墙”,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就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将部分课程设计内容分散到了对应课程教学中,课程设计阶段简化为学生的实践过程和教师的生问师答式指导,这一方式值得商榷。很多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时长从48学时或40学时缩短到了32学时[5],而这32学时的教学包括了力学基础、工程材料、设备设计基本知识、典型化工设备介绍,本身教学任务相对较重,对于课程设计的教学也只能蜻蜓点水。何况有些院校的课程设计与《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并未安排在同一学期,甚至相隔1个学期[7]。从本质上说,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还是需要给予科学的教学时长,要想在1周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必须对课程设计的实施进行精心组织。课程设计应选择固定设计室,并配有教学投影设施,以便于有效开展课程内容教学和集中问题解答。设计过程一般至少分为三个阶段:设计计算与撰写计算说明书、制图和出图、答辩,指导教师需要及时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进度和质量。以本校的课程设计为例,要求学生最终提交纸质手写计算说明书和AutoCAD出图,学生的设计计算草稿、结构设计草图必须经过指导教师认可后,才可以开始CAD制图。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应根据设计步骤逐步释放,不宜一次性集中讲授。部分指导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习惯于在课程设计开始的第一天就把所有相关内容讲授完成,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寄希望于学生主动边自学边实践。指导教师在随后的课程设计中只是巡查指导、答疑和督促。这一方式将课程设计进度变成了学生的设计进度,容易产生两种负面现象:一是指导教师的提前引导成了被动答疑;二是学生出现严重分化,一部分主动性较强的学生能及时完成设计内容,而另一部分学生受自觉性和个人能力影响,出现工作停顿和观望现象。最终导致课程设计拖延,甚至变相“逼迫”学生抄袭。课程设计内容实施方案必须细化。以本校实践为例,将设备设计全过程分解为以下具体内容:介质物性和设计参数的确定、总体结构尺寸确定、材料选择、强度设计与校核、设备质量分析计算、附件及支座选型、装备图草图绘制、CAD制图、编写计算说明书。根据设计内容,严格细化指导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设计每一个半天里需要做的工作。每日上午的前2小时都安排为指导教师教学讲授,课程内容围绕学生当日所需完成工作的必备知识,以起到了引导作用。随后的时间主要是巡查和答疑,发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解答。答疑过程中一般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在相关标准规范或设计手册中查阅。同时指导学生每一天白天尽量开展进展性工作,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和指导教师沟通,而重复性工作可以安排在晚上独立完成。有必要说明的是课程设计计算说明的提交形式,一些学校[2]要求学生采用word版打印后提交,而本校依然要求采用纸质版手写。相对于电子版计算说明书,手写计算说明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更能强化学生设计计算能力,在演算草稿到计算说明书的重复劳动中,学生的工程思维得到了训练;二是纸质版手写计算说明书的质量能直接反映出学生课程设计的态度;三是在防止学生抄袭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五、课程考核

课程设计成绩考核应重过程、轻结果。课程设计的成绩考核一般包含四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计算说明书成绩、图纸成绩、答辩成绩[7]。根据专业和学生具体情况,可以在这四个方面成绩考核比重上有所侧重。课程设计成绩考核标准应在布置任务时就向学生公开,让学生知道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对待。平时成绩的评定不是简单的考勤,还应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频次和质量,重在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投入程度,以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表现出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的成长度。计算说明书的成绩评定应包含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标准规范应用是否准确,设计内容是否全面、计算说明书格式是否规范,以及语言表达(含专业术语)和书写质量。图纸成绩评定应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图纸表达是否完整,如明细栏、技术要求、标题栏、结构视图、各类标注等;二是图纸内容是否正确,如视图表达、线性选择、标准引用等;三是图面质量如何,如视图比例、视图布局、字体大小等。答辩环节中,指导教师可以采用提前准备好的问题进行,也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计算说明书和图纸有针对性地提问,考察学生对整个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掌握程度。

六、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课程设计配套课程和实践环节应完备。学生对设备的认知在前修课程、其它实践课程中应有重视。要尽量做到学生在开始课程设计之前,已经通过校外企业参观、实验教学、视频教学、仿真教学等方式接触过各类化工设备。另外前修课程体系必须完整,曾接触过教学班级《工程制图》虽为必修课,CAD制图课程却为选修课,而该课程设计又是必修课,最终导致课程设计过程中制图环节困难重重。课程设计资料及相关内容。早期课程设计资料采用纸质版供学生查阅的情况较多,然而一方面纸质资料数量有限,难以做到人手一份,另一方面各类标准规范更新较快,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做好设计资料的准备工作。宜采用电子版资料,通过课程设计QQ群形式共享给学生使用。由于课程设计课时较短,部分设计资料内容可打印后粘贴在设计室,便于学生查阅。抄袭。课程设计抄袭基本上包括三种方式:一是学生抄袭同学;二是学生抄袭学长;三是学生寻找代工(一般为网络购买)。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多一些时间走进设计室,在巡查过程中跟踪和督促每一位学生的工作进度,甚至在制图环节可以要求学生每日提供不同时间段的电脑屏幕截图;二是课程设计的课题选择要多样;三是要有方法能辨别出学生疑似抄袭情况,如计算说明书或图纸中一模一样的错误、图纸图面质量所反映出的制图能力与学生能力不符,甚至在一张图中表现出的制图习惯不一致。

七、结束语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不仅仅是对前修课程所学知识的巩固与综合应用,更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次规范性训练。毫无疑问,提高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质量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这要求指导教师面向工程,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规划课程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实施,让课程设计成为“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学生有“获得感”的“金课”。

参考文献:

[1]高铁红,张争艳,孙立新,等.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新模式[J].高教学刊,2016(20):170-171.

[2]李政辉,李庆生,姚忠.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2(1):47-49.

[3]吕奕菊,姚金环,王桂霞,等.“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思考[J].梧州学院学报,2016(3):74-77.

[4]杨梅,吴菊,金俊成,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类课程设计学生能力培养[J].广州化工,2015(3):180-181+199.

[5]庞明军,巢建伟,高光藩,等.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分析[J].教学研究,2014(4):97-99.

[6]江华生,陈树大.基与CDIO模式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化工时刊,2013(3):56-58.

[7]郑丽华,郝俊文,陈珏.化工设备机械工学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5(3):66-67+63.

[8]梁克中.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三峡高教研究,2013(4):21-22.

[9]刘敏,王慧锋,毛庆峰,等.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中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7(4):17-22.

化工科技范文7

(一)全力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统计工作。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不断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宣传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同时加大对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的解读和宣传,进一步落实国家支持企业研发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尤其是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意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经费统计填报相关工作人员填报水平,做到应统尽统,不漏报、不错报。力保R&D经费占GDP比重达1.6%,全年研发投入填报达到4.2亿元以上,有研发活动企业数达到48家。

(二)努力推进科技成果登记工作。

我局将积极主动与上级科技部门对接,争取上级科技部门支持,在对科技成果登记相关制度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县市区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对可在我县进行实施的、有效的科技成果登记激励引导方案进行研究。力争我县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可以顺利推进,科技成果登记质量高、水平好、成果优,并以此着力实现我县省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奖项的突破。

(三)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以落实创新政策为关键,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向科技创新倾斜。认真部署开展科技活动周,加大科普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大力宣传科技工作典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二是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抓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以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服务工业发展为重点,狠抓科技项目的实施、技术成果的推广和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动力。深入开展科技入园活动。通过机构、项目、品牌、技术、政策、服务“六入园”,全方位为园区企业搞好科技服务。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技术、人才要素向企业流动,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及产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申报力度,通过开展业务培训,逐个帮扶指导,督促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的落实,做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高新区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建设。力争全年高企新增5家以上。三是以科技项目实施为载体,加速成果转化升级。进一步凝结科技工作重点,加强规划指导,组织好国家、省、市、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提升园区企业科技水平。确保全年获批市本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四是以科技对外合作交流为平台,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发达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联系,拓展对外合作伙伴,大力推进我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化工科技范文8

2019年,由于科室各位同事充分沟通,配合默契,并善于发扬努力拼搏的精神,各项工作在总体上是卓有成效的。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尚存在一些问题和欠完善的地方。2020年监察科将继续严格土地执法,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切实维护土地市场良好秩序。

一是强化动态巡查工作,针对执法工作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继续加强与区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系,及时发现、制止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机制,将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在萌芽状态。

二是坚持定期报告、土地违法预警和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紧密联系,形成合力,寻求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的和共同责任长效机制。

三是加强与分局各相关科室的横向联系,提前掌握用地单位的动向,提前做好依法依规用地的宣传工作,及时发现、制止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四是认真做好2020年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提前动手、及早处置报告,认真组织整改查处,确保卫片执法检查工作顺利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