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与医药工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工与医药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工与医药工程

化工与医药工程范文1

一、培养医药化工人才的必要性

传统的医药工业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救死扶伤、保证人民健康为唯一宗旨,以生产出产品为首要目的。实现工业化生产时较少从化学工程角度去考虑设备与过程的设计、放大和控制,缺少化学工程研究。因此,我国制药工业中的化工过程比较落后于其它化学工业。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医药工业除面临新药开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外,还面临着竞争机制的挑战,特别是复关后面对的是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如不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现代医药工业,就会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能力。根据医药生产过程基本是化工过程的特点,要建立现代医药工业体系,提高生产操作水平,降低成本,减少能耗、物耗,就必须加强在医药工业化生产中的化学工程研究。

根据我系毕业生分配情况,医药行业尤其是制药行业与公司迫切需求医药化工方面的毕业生,虽然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分配至医药行业的科研、生产单位,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的不满足。分配到医药行业的毕业生也反映他们的知识结构上的不适应,需要花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药学方面的知识和特点进行熟悉和再学习。

二、发挥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培养医药化工人才

医药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特殊行业,理、工、医药学科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培养药学人才是加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医药工业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清华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即将成立的人文社科学院的综合性委属重点大学,具有雄厚的公共基础和机、电等公共工程基础。化工系的化学工程学科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之一,近几年来又着重在加强工程实践基础上做了不少努力。具有较雄厚的化学工程的反应、分离、过程优化设计等科研基础和教学基础,也是优势所在。同时我校还有相关的生物科学技术系、化学系。化工系也设有生物化工与制药研究所,并即将与国家医药局科教司联合成立国家医药局清华大学医药工程中心,因此也具备一定的开设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的基础课(如生物化学、有机合成)的能力。但目前尚欠缺开设有关药学和药理等专业课及实验的条件,需要兄弟医、药院校的协助。因此总的设想是在国家教委和国家医药管理局的统筹安排下尽快在我校化工系试办以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为特征的、同时覆盖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专业面较宽的5年制医药化工(或制药化工)专业,尽快培养一批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既有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又懂化学及生物制药的特殊原理及要求的工程型医药学人才。

三、办学方式

方式1:以清华大学化工系为主,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的师资、办学经验和条件,五年中前三年突出清华大学的特点,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优势,打好公共基础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第四学年开始,请兄弟医药院校、系的教师开设有关药学方面的专业课,并尽可能就近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系的实验条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本系这方面的师资和实验条件的建设。见习和生产实习均到制药厂进行,第五学年的最后一学期进行制药化工过程中的工程、工艺学习,以及少部分偏重基础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获得工学士学位。

方式2:在试办“医药化工专业”的同时还可试办第二学士学位,多途径培养多种类型的制药工程人才。在获得化学工程第一学位的同时,取得药学第二学位。在我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中,于第三学年开始选取一批优秀的志愿者,在修第一学位(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的同时,陆续选修药学专业的基本必修课。五年内同时修满两个学位的必需学分,并同时完成化学工程学与药学两方面的毕业设计(论文)者授予两个学位。此类学生第一学位为主,第二学位为辅,有条件者,两篇论文最好相结合。第一学位由清华大学化工系负责,第二学位由医药院校负责,合作对象待定。

化工与医药工程范文2

关键词:医药;工程项目;研究

医药是预防或治疗或诊断人类疾病的物质或制剂。医药也可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减少痛苦,增进健康,或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或帮助诊断疾病的物质。工程项目是以工程建设为载体的项目,是作为被管理对象的一次性工程建设任务。工程项目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目标产出物,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应符合质量要求。我国对于医药行业一直都非常重视,医药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得到关注。但我国医药工程存在管理层面还不够完善、发展尚不成熟等问题[1-4]。本文对我国医药工程项目建设的现状与改革措施进行研究。

1 我国医药工程项目建设的现状

1.1 医药工程项目咨询不完善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较晚,医药工程项目咨询行业起步更晚。虽然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正式颁布实施了GMP规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但我国医药工程项目建设咨询发展还是比较滞后。医药工程项目咨询主要包括项目设计阶段管理咨询、施工准备阶段咨询、施工阶段咨询、验收阶段咨询。我国医药工程的项目咨询策划专业人员较少,经常出现懂工程项目建设的人不懂GMP,懂GMP的人不懂工程项目建设,缺少复合型人才。大多数设计单位缺乏医药知识,极易造成项目设计和策划出现不可避免的漏洞,给我国的医药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医药工程项目需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评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从而建立专业的医药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和完善的关键点。

1.2 医药工程项目造价容易失控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有关工程造价管理问题[5]。目前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医药工程项目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工程投资的确定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工程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突破计划投资的项目比比皆是。各部门为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甚至降低施工要求,给医药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工程造价为核心的工程造价系列软件日趋完善,但医药工程项目造价还存在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信息采集处理方法落后等问题。

2 我国医药工程项目建设的改革措施探讨

2.1 建立健全医药工程项目咨询的相关对策

目前我国的医药工程项目咨询方面的发展很落后。为了更好地发展医药工程并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医药工程项目咨询建设方面的相关制度并引进国外的医药工程项目咨询方面的先进理念。同时开设必要的学科教学和培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邀请国内外的行业专家进行定期地指导培训和知识讲座,逐步引进吸收国外相关行业机构的成功经验。

2.2 对医药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严格控制管理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大多是阶段性的管理模式,特别是项目前期造价管理薄弱。造价业内人忽视了立项阶段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建设单位在立项阶段,往往从主观意愿出发,对工程立项缺乏科学的论证,估算不足,造成缺口。部分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作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对医药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以确保工程造价中的各项经济指标能够真正得以落实,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更加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造价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作为建设领域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工程造价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支撑,并主导未来工程造价管理活动的发展方向。

医药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医药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应在信息资源管理、信息采集处理方法进行加强。

3 讨论

当今的医药市场变化非常快,医药企业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赢得一席之地,就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项目管理作为医药企业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手段,关系到医药企业的良性发展。我国医药工程存在管理层面还不够完善、发展尚不成熟等问题。医药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到咨询策划、造价控制、施工安装、工程设计、验证、调试等等非常广泛的环节。这就要求医药工程项目建设必须采用管理信息,进一步增强医药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申丽莎,胡启飞,陈国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在我国的实施与展望[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0(01).

[2]张雪梅,董旭,周海洋.新版GMP认证实施后制药企业的质量管理[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3(03).

[3]周玟.医药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05).

化工与医药工程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药房;信息化;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14-01

1 医药管理的数字化现状

我国医药管理的数字化应用起始于80年代初期。它是伴随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由于行业管理规范,广大医药管理人员积极参与,使得我国医药界数字化应用开展得广泛并且发展迅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药房的信息化管理创造了机遇。药品信息化的管理,封堵了很多以往药品管理上的漏洞,降低了药品的亏损,简化了日常工作流程,提高了信息数据处理速度,规范了医师处方的书写,尤其是草药的电子处方,使药品名称规范、调剂更准确无误,有助于药房的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2 各药房的数字化应用现状

2.1 门诊药房数字化管理

门诊药房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工作是负责门诊病员的处方调配,负责病员的合理用药。门诊药房的数字化管理的有效运用,可真正达到改进医疗服务模式及业务流程,提供人性化服务的目的。

2.1.1 药品动态监控与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门诊药房使用条码体系,整合顺畅了信息流程。在信息流动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便捷地提取上一个环节产生的数据,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门诊药房的工作效率,通过数字化管理和科学的人事调配,门诊药房改变了常年窗口排队拥挤的现象。方便了患者,让病人在就诊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人性化服务。同时,借助移动技术、条码系统、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从而提高对药品的综合统计、分析和深度利用的能力,实现药品动态监控与管理,以提高服务、保障和管理水平 。

2.1.2 门诊药房的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可查询患者的就医全过程,包括时间、接诊医师和药师、处方内容、具体药品的生产厂家、批号、效期等,当患者在用药前、用药时、用药后通过各种方式咨询时,可以做到有据可依,及时答复,从而保证其用药安全、有效,同时也能防范不规范医疗行为,减少由于药师错误而引发的医疗纠纷,患者就诊实现全程数字化,通过计算机完成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等程序,大大缩短就诊时间,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

2.2 药房数字化管理

2.2.1 各子系统构成管理网络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房于1997年设计与开发了“肿瘤医院药房管理系统软件”,该系统将药库、调剂、收费、档案等几个子系统组成药房管理网络,对药房进行现代化管理。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各项系统设置及各项电脑管理,使药房数字化管理克服了传统的经验管理的弊端,增强了管理能力,逐步走上规范化、信息化的先进行列。

2.2.2 科室绩效考核的数字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房采用药品的数字化管理考核绩效工作。调剂室根据系统中“按操作者统计”中调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进行组内奖金二次分配,为奖金分配制度的落实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药品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工作积极性。

3 讨论与展望

3.1改进药房工作量统计功能

实现多方位的数据统计。处方剂数应实现自动统计,门诊及住院处方可分开。每种药品的使用频次,常用剂量等应实现排序及筛选功能。

3.2 我院新建药房数字化管理平台展望

药房数字化管理平台的统计系统具有按照药品品种、日期、医师、科室、调剂人员、收费类别、销售金额、销售数量等多种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及排序的功能,对药品的定期盘点、销售趋势分析、分类统计、采购计划等工作具有很大帮助。药房数字化工作模式可以使药师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医生及药师工作效率和质量。随着数字化工作模式的实现以及药学服务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以带动医院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和取药等待时间,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从而减小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为树立医院良好的服务形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明宇.医院门诊药房的数字化管理[J]. 中国医疗前沿,2009, 4 (18):121

[2] 刘向阳,张策,郝堂娜.探讨我院药房数字化工作模式与药师职业风险的关系[J].中国药房,2010,21(33):3163

[3] 陆婉琴,陈根余,董成代,等.计算机网络在我院中药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1997,8(6):265-266

[4] Patel J.Using game format in small groupclasses for pharmacotherapeutics case studies [J].Am J Pharm Educ. 2008,15;72(1):21.

[5] 吴永佩,颜青,蒋学华,曾仁杰,甄健存。医疗机构药剂师任职技术(准入)条件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6;17(19):1444-1447.

[6] Nykamp D, Marshall LL, Ashworth L. An active-learning assignment using nonprescriptionmedicines[J].Am J Pharm Educ. 2008 ,15;72(1):20.

化工与医药工程范文4

    第二,提升医药工程建设进度管理。可以根据医药工程特点来规划其建设进度,再三检查合同条款和施工计划的可行性,重点关注医药工程中不同种类、项目施工,确保相互制约的项目能够穿插施工,比如:净化厂房给排水、暖通工程就要交叉施工,尤其是工艺设备管道项目施工计划和管理,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其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因此建设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切实结合医药行业特点来周密制定计划,确保该工程保质保量定期完工。

    第三,加强医药工程质量管理。医药工程通用专项项目常规质量管理以外,还要重点关注GMP要求的专业性、关键性的质量管理项目,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工程满足GMP验收标准。同时要从净化装修材料质量到施工过程细节都要进行全面监控把关,对所有设备进场、物流废弃、通道设置等等都要确保其不会出现交叉污染,施工过程中各种功能管道更是要切实防漏,尤其是净化区更是要注意其空气质量和洁净度。

    第四,严格医药工程现场管理。做好医药工程现场管理,首先要科学制定其工作流程,比如洁净净化车间时,人和物体走动都会影响其空气洁净度,因此就必须要明确划分洁、污流线,设置好相应物流、人流通道,借助静压差压力表和独立压差计来控制空气流通,定时进行监控记录,确保不同区域之间空气质量都达标。新建的净化车间要先检查其温湿度、照度、换气次数、尘埃粒子、微生物等等HVAC系统的诸多验证项目,确保合格才能投入使用。车间建设完毕后也要定期进行风量检查和高效过滤。其次,GMP对医药净化车间环境和温度都有相应要求,对此管理人员也要再三注意确保空调能24小时持续不断运行,如果晚上车间停工,也要开启值班风机使得净化区有静压差避免外部气流倒入。当然如果室内有酒精或者粉末,就要设置带过滤器的直排系统。然后,对于净化区域地面洁净工程也有相应处理方法,例如水泥材质地面使用过久就会出现裂缝,这会影响其空气水汽,地面也会凸起,因此GMP净化车间底层地面最好做好防水处理,或者在其自流平下面加三层左右无纺布来避免其地面裂缝。最后,当前为确保其净化区空气洁净度基本都会采用三级过滤式空调,不管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过滤装置都有其相应材质布料,对此空调及相应过滤装置就要定期进行清洗、更换和检修,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要及时处理。

化工与医药工程范文5

首先,唐旭东院长代表中国中医科学西苑医院致辞,对与会领导嘉宾表示衷心感谢!他讲道:这是西苑医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天,是几代西苑人热切期盼、愿望实现的一天,是西苑医院在新的起跑线上奋力起步的一天。

中国中医科学西苑医院成立于1955年12月,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苑医院历届领导、几代专家和全体职工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形成了雄厚的中医临床优势,积累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在行业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但是,随着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扩大规模、增强服务功能的需求与原有建筑设施空间狭小、结构老化的矛盾日渐突出,陈旧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医院持续发展与患者就医的需要,整体改扩建迫在眉睫。

西苑医院自2000年开始筹划,2001年底提出第一个改扩建方案。2003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领导关于以一张白纸重新进行设计,建设一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我国传统建筑风格、代表中医药行业形象示范医院的要求,编制上报了《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2004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项目建议书呈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立项)的批复》;2008年4月,批复了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和概算,核定工程总建筑面积95225平方米,工程总投资87873万元。西苑医院改扩建工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体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对西苑医院的关心与支持;工程从规划、立项到破土动工,凝集着医院干部职工的心血与汗水,也凝集着各级领导的信任与期望。在此,我代表西苑医院,向多年来对我院改扩建工程给予关注与大力支持的各级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西苑医院改扩建工程的破土动工,一所崭新的西苑医院将在这里落成。在满怀信心与希望的同时,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西苑医院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很好地把握改扩建工程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领导的指示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建筑和功能设计,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特色,构建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于一体的人性化服务体系;加强与设计、施工与监理、审计单位的合作,全面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整体控制与管理,强化监督机制,确保工期与质量,在大力推进改扩建工程的同时,努力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现有条件下尽力改善就医条件,方便患者就医。

他表示: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直接指导下,在上级部委和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西苑医院改扩建工程一定能够顺利进行并圆满完成建设任务。我们要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把西苑医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的中医医院,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不辜负各级领导的信任与支持,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与重托,继往开来,再展宏图,为人类健康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曹洪欣院长致辞,他首先感谢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北京市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代表王国强副部长致辞,首先他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对前来出席奠基仪式的各位来宾和中医药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问候。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始建院于1955年,是我国政府建设的第一所大型中医医院,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建院50多年来,西苑医院在医疗科研教学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特别是中医药基础和I临床研究方面,是国内最为活跃、成绩最为显著的单位之一,获得各级成果奖180余项,孕育诞生了2名院士,2003年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首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不但是西苑医院的殊荣,也为我们中医药行业争得了荣誉。近年来,又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在医院发展中不断凸显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特色与优势,在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发挥中医治未病等方面也均取得了明显成绩。

希望,西苑医院整体改扩建工程按照发改委的要求,努力实现建设一座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的目标,同时,按照王国强副部长视察西苑医院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实施《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一五”与中长期发展规划》、《西苑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医院改扩建工程设计与医院医科教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目标,突出特色,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力争以改扩建工程建设为契机和动力,促进医院事业发展,更好地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改扩建工程实施中,要把优秀的规划和出色的设计变成真实的建筑,需要施工单位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精心地、一丝不苟地施工,打造优质工程。同时希望监理部门认真搞好质量监控,医院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四方面要各负其责,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研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质保量、按照规划进度完成建设任务,努力打造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一流的现代化中医医院。并希望西苑医院改扩建工程与北京城市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相呼应,力求为海淀区颐和园、圆明园两大皇家园林地区景观增添光彩,并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展示的重要窗口,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怀与社会各界的期望,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化工与医药工程范文6

新医改背景下的医药科技促进政策医药行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而国外纷纷出台了促进本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法律与法规,如美国的《国家创新法》、欧盟的《建设创新型欧洲》、日本的《医药、医疗器械创新5年战略规划》、英国的《英国研究与发展国际合作战略》、德国的《高技术战略》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颁发了多项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引导政策,2009年的新医改政策更加重视医药科技创新活动与广大群众用药的安全问题。从1999年开始,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与医药产业研发活动的法律与政策,如《医药科学技术政策(2002~2010年)》《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为促进药品上市前研发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2009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倡导“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努力攻克医药科技难关”“加快实施医药科技重大专项,鼓励自主创新”。在国际和国家科技促进政策的宏观环境下,大大激发了国内医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国内外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分析

国外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欧美国家医药研发市场专业化分工程度比较高,这与政府提倡专业化分工服务市场和积极的科技引导政策密切相关。2004年3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发表了《创新/停滞新医疗产品的关键路径上的挑战与机遇》白皮书,提出“核心路径计划”,呼吁通过全国的努力推进新药研发上的关键环节,改进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工具。2009年,欧盟发起了一项创新药物研究计划,将在7年内出资10亿欧元,而大型制药公司则提供等值资助以提供人员和设备。该计划的最大目标即是预测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核心路径计划”类似。欧盟创新药物研究计划,其实质就是为欧盟创新活动提供中介服务活动,以促进企业药物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加快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发展。英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居世界第二,占世界市场份额的一成以上,生物技术产业涉及多个领域,专业化分工需要加强合作的问题日益突出。英国良好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促进了英国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的发展。目前已拥有270家生物技术中小企业,约占欧洲生物技术公司的1/3,且在不断衍生。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分工的问题,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临近,对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可以为生物技术专业化公司提供管理、市场、法律、财务等服务;在集群的孵化器和科技园区内,具有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为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国内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医药研发活动是复杂的,不可能由单一的制药企业全部完成,客观上促成了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研发专业化的开展,制药企业不得不与众多临床研究服务组织(CRO)或者其他机构合作,并进行技术交易。国内外制药企业为了协调更多的CRO组织,尽量缩减信息传递等额外产生的成本,将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研发服务机构。目前,国外跨国公司在我国药物上市前研究的服务市场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渗透力,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姚晨等[1]通过查阅ClinicalTrials.gov网站数据库登记的有关内容,以2007年5月8日前所登记注册临床试验的检索结果为分析数据,发现在中国由制药企业赞助的临床试验有97个,其中58个是国际多中心试验,外国制药企业让中国参与更多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加快新药研发进程。刘雪梅等[2]经过调查发现,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共注册94个试验,其中71个为各种基金资助。中国中心注册试验总数不多,但97%为非赢利性机构资助,商业机构资助仅占3%;目前在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ICTRP)首批一级注册中心注册的中国主持的临床试验383个,仅占5%(383/8102)。由此可见,基于国外跨国公司专业化服务市场的渗透,以及我国新医改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引导政策,我国药物上市前研究的服务市场有待推进和大力发展。

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的发展问题

药物创新过程中分工的研究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3]在《对国民财富产生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中提出了分工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产业分工,是个人间分工与企业间分工的宏观表现。当前,新医改提出的医药科技引导政策目标,进一步强化了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分工进程。国内药物创新活动的加强,促进了药物研发专业化分工的出现,进而为药物上市前研究产业链出现奠定了基础。国内学者对医药创新系统性问题、协调合作和研发产业链构建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思路和成果与新医改政策目标相一致。金泉源等[4]认为,我国创新药物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研发队伍不稳定、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阮梅花等[5]认为,医药创新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需要政府机构、相关行业中的利益集团与行业中每个人、每个团队和组织加强合作。郭宗儒[6]提出了药物研发中的模拟创新,即研制药物的作用靶标是已知的,由于首创性药物未必充分优化,为模拟创新留有研发的空间,为上市前产业分工提供了思路。解育静[7]提到国内创新药物的来源地有3个方面,科研单位与制药企业合作,由制药企业出资,科研单位研究,共同报批新药。张晓兰[8]认为,我国新药研发需经历“三重门”,新药研发的主体是企业,从研发到产业化是企业发展的思路。蒋毅等[9]认为,我国应加强政府监管的规范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任正华等[10]探讨了专业化分工对于创新药物研发的意义,并提出了以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创新药物研发模式。区域医药研发分工水平和收益不同区域医药研发分工水平的深入发展,是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制度变迁方向相一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为了保证全国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实施,实行计划手段,一方面压低原辅料价格,另一方面抬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西部低廉的原辅料流向东部,导致了区域经济的收益分配不合理。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发展战略,强化了东西部的产业分工,医药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上的中西部市场主体主要提供原辅料,而东部的分工主体则主要侧重于技术研发与最终产品提供,这使得医药制造业分工主体在分工水平和收益分配上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虽然近年来政府提出发展中西部、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等宏观经济政策,但业已形成的医药制造业分工水平和收益分配不同的局面,使得东西区域药物创新水平迥异。基于新医改背景,实现药物上市前研发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由药物研发专业程度较高的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是减少东西部药物创新水平差异的有效举措。在国际医药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也是世界各国之间生产的专业化分工。通过国际医药创新分工,各国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节约成本,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药物研发和生产的国际化。近年来,一种新药全球平均研发成本由过去的5亿美元上升至12亿美元,为降低成本,许多欧美制药企业纷纷把新药开发中的非核心部分剥离出来,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中国因为相关人才密集、成本低廉,成为外资企业首选地之一。据专家介绍,一方面,中国拥有大批高素质且工资低的科研人员,一个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国内生命科学研究人员每年薪水大约为8000~10000美元,不及美国的1/4;另一方面,原材料、能源和其他配套设施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中国的药品研发成本约为美国的一半。因此,国际制药巨头们都将新药研发的非核心部分交予我国外包研发组织或制药企业来完成,真正核心业务仍集中在自己企业内部完成。要扭转我国制药企业在研发产业链上的被动局面,积极促进我国药物上市前研发产业发展,为我国药物创新活动添加活力。我国药物研发分工协作体系薄弱我国医药研发分工协作体系薄弱,主要表现为医药制造业内创新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不足,以及支撑医药产业创新的创新服务体系薄弱。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足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医药研发产业链条上的企业缺乏不顾内部资源与要素禀赋优势,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缺乏与技术相匹配的分工协作体系,使得医药研发产业重大药物创新领域难以取得突破;二是外资企业以合作或合资形式进入我国大陆地区,形成其内部固定的分工协作的上下游外资企业。虽然可使得被引进的外资企业在当地快速进入正常运作状态,但是其分工协作体系对当地企业而言相对封闭,对我国当地的企业医药创新活动关联十分有限,不能形成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目前我国支撑医药产业创新的创新促进体系薄弱。医药产业创新促进体系是由促进产业创新的要素交易平台、创新中介服务系统以及政策支持体系等构成。产业创新促进体系是产业分工深化的产物,由于产业分工发展较为深入,这一体系将对产业创新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虽然新医改提出科技创新的政策目标,但我国药物研发产业创新体系作为产业创新分工的组成部分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成果、资本要素、人力资本等的创新要素市场效率不高,不利于药物研发产业整体创新效率的提升。医药企业要充分抓住新医改政策的机遇,加强企业间药物研发的分工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