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与医药工程范例6篇

化工与医药工程

化工与医药工程范文1

一、培养医药化工人才的必要性

传统的医药工业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救死扶伤、保证人民健康为唯一宗旨,以生产出产品为首要目的。实现工业化生产时较少从化学工程角度去考虑设备与过程的设计、放大和控制,缺少化学工程研究。因此,我国制药工业中的化工过程比较落后于其它化学工业。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医药工业除面临新药开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外,还面临着竞争机制的挑战,特别是复关后面对的是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如不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现代医药工业,就会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能力。根据医药生产过程基本是化工过程的特点,要建立现代医药工业体系,提高生产操作水平,降低成本,减少能耗、物耗,就必须加强在医药工业化生产中的化学工程研究。

根据我系毕业生分配情况,医药行业尤其是制药行业与公司迫切需求医药化工方面的毕业生,虽然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分配至医药行业的科研、生产单位,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的不满足。分配到医药行业的毕业生也反映他们的知识结构上的不适应,需要花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药学方面的知识和特点进行熟悉和再学习。

二、发挥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培养医药化工人才

医药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特殊行业,理、工、医药学科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培养药学人才是加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医药工业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清华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即将成立的人文社科学院的综合性委属重点大学,具有雄厚的公共基础和机、电等公共工程基础。化工系的化学工程学科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之一,近几年来又着重在加强工程实践基础上做了不少努力。具有较雄厚的化学工程的反应、分离、过程优化设计等科研基础和教学基础,也是优势所在。同时我校还有相关的生物科学技术系、化学系。化工系也设有生物化工与制药研究所,并即将与国家医药局科教司联合成立国家医药局清华大学医药工程中心,因此也具备一定的开设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的基础课(如生物化学、有机合成)的能力。但目前尚欠缺开设有关药学和药理等专业课及实验的条件,需要兄弟医、药院校的协助。因此总的设想是在国家教委和国家医药管理局的统筹安排下尽快在我校化工系试办以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为特征的、同时覆盖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专业面较宽的5年制医药化工(或制药化工)专业,尽快培养一批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既有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又懂化学及生物制药的特殊原理及要求的工程型医药学人才。

三、办学方式

方式1:以清华大学化工系为主,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的师资、办学经验和条件,五年中前三年突出清华大学的特点,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优势,打好公共基础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第四学年开始,请兄弟医药院校、系的教师开设有关药学方面的专业课,并尽可能就近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系的实验条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本系这方面的师资和实验条件的建设。见习和生产实习均到制药厂进行,第五学年的最后一学期进行制药化工过程中的工程、工艺学习,以及少部分偏重基础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获得工学士学位。

方式2:在试办“医药化工专业”的同时还可试办第二学士学位,多途径培养多种类型的制药工程人才。在获得化学工程第一学位的同时,取得药学第二学位。在我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中,于第三学年开始选取一批优秀的志愿者,在修第一学位(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的同时,陆续选修药学专业的基本必修课。五年内同时修满两个学位的必需学分,并同时完成化学工程学与药学两方面的毕业设计(论文)者授予两个学位。此类学生第一学位为主,第二学位为辅,有条件者,两篇论文最好相结合。第一学位由清华大学化工系负责,第二学位由医药院校负责,合作对象待定。

化工与医药工程范文2

关键词:医药;工程项目;研究

医药是预防或治疗或诊断人类疾病的物质或制剂。医药也可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减少痛苦,增进健康,或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或帮助诊断疾病的物质。工程项目是以工程建设为载体的项目,是作为被管理对象的一次性工程建设任务。工程项目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目标产出物,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应符合质量要求。我国对于医药行业一直都非常重视,医药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得到关注。但我国医药工程存在管理层面还不够完善、发展尚不成熟等问题[1-4]。本文对我国医药工程项目建设的现状与改革措施进行研究。

1 我国医药工程项目建设的现状

1.1 医药工程项目咨询不完善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较晚,医药工程项目咨询行业起步更晚。虽然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正式颁布实施了GMP规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但我国医药工程项目建设咨询发展还是比较滞后。医药工程项目咨询主要包括项目设计阶段管理咨询、施工准备阶段咨询、施工阶段咨询、验收阶段咨询。我国医药工程的项目咨询策划专业人员较少,经常出现懂工程项目建设的人不懂GMP,懂GMP的人不懂工程项目建设,缺少复合型人才。大多数设计单位缺乏医药知识,极易造成项目设计和策划出现不可避免的漏洞,给我国的医药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医药工程项目需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评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从而建立专业的医药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和完善的关键点。

1.2 医药工程项目造价容易失控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有关工程造价管理问题[5]。目前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医药工程项目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工程投资的确定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工程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突破计划投资的项目比比皆是。各部门为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甚至降低施工要求,给医药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工程造价为核心的工程造价系列软件日趋完善,但医药工程项目造价还存在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信息采集处理方法落后等问题。

2 我国医药工程项目建设的改革措施探讨

2.1 建立健全医药工程项目咨询的相关对策

目前我国的医药工程项目咨询方面的发展很落后。为了更好地发展医药工程并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医药工程项目咨询建设方面的相关制度并引进国外的医药工程项目咨询方面的先进理念。同时开设必要的学科教学和培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邀请国内外的行业专家进行定期地指导培训和知识讲座,逐步引进吸收国外相关行业机构的成功经验。

2.2 对医药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严格控制管理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大多是阶段性的管理模式,特别是项目前期造价管理薄弱。造价业内人忽视了立项阶段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建设单位在立项阶段,往往从主观意愿出发,对工程立项缺乏科学的论证,估算不足,造成缺口。部分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作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对医药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以确保工程造价中的各项经济指标能够真正得以落实,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更加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造价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作为建设领域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工程造价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支撑,并主导未来工程造价管理活动的发展方向。

医药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医药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应在信息资源管理、信息采集处理方法进行加强。

3 讨论

当今的医药市场变化非常快,医药企业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赢得一席之地,就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项目管理作为医药企业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手段,关系到医药企业的良性发展。我国医药工程存在管理层面还不够完善、发展尚不成熟等问题。医药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到咨询策划、造价控制、施工安装、工程设计、验证、调试等等非常广泛的环节。这就要求医药工程项目建设必须采用管理信息,进一步增强医药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申丽莎,胡启飞,陈国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在我国的实施与展望[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0(01).

[2]张雪梅,董旭,周海洋.新版GMP认证实施后制药企业的质量管理[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3(03).

[3]周玟.医药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05).

化工与医药工程范文3

公立医院药房亟待进行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层面上的改革,调整经营战略,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医院药房经营管理理念,首先要从管理者向经营者转变[3],以市场为导向,明确经营的方向、重点和目的,制订相应的措施,选择最有利的方法来进行经营活动,优化管理机制,降低营运成本;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终极目标,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风险因素的存在;以价值链分析为手段,除对药学服务过程的成本实施管理外,将成本管理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向后考虑患者康复后的服务环节;优化用人机制,降低人力总成本;优化物流管理机制,降低物质资源成本;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及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

应用循证医学策略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MB)是以详实的科学证据为最佳的临床研究依据,从而谨慎、明确和确切地作出医疗决策,负责、明确、明智地利用已有最好证据来决定每个患者的诊治,目的是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循证医学已成为一种医疗新观念和提高医疗质量的新手段,用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保障患者获得医疗的公平性,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等。公立医院药房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是顺应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在循证的基础上制订最佳管理方法,在管理上从单一质量管理上升到整体服务质量管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建立和维系和谐的医患关系。药房管理中引入循证医学思维,就是追求一种情、理、法综合的管理手段,从而对人和物产生最佳管理效率和管理效能。在医院药房管理中搜集最客观、最科学的管理依据,建立管理效能和综合评价体系,充分考虑患者的利益,既能提高管理效益,又能降低医疗成本,使医院能够持续发展。

文化建设策略

公立医院药学文化是以药学服务为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等,是现时药学服务转型关键阶段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医院药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管理理论,要求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运用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塑造医院药学文化,使其与员工的价值观和信仰相一致,凝聚团队力量。要高度重视文化的功能,努力创造一个鼓励高绩效、高标准的氛围,切实增加医院药房管理中文化的含量,提高医院药房经营管理的文化品位,从而实现医院药房管理的飞跃。

营销策略

强化品牌意识品牌是公立医院药房的无形资产,是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的统一标识。品牌已成为人们挑选药房服务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个好的品牌就是一流技术和一流服务的象征。公立医院药房经营中要采用品牌战略,用品牌占领市场,创造出特有的服务模式,才能保证医院竞争力的持久发展。药学服务作为一种产品,不是实物,而是一种消费品。药师通过药品调剂、用药咨询,在医院服务流程中提供不可替代的药学服务,体现了药师行业的生存价值。但由于药学服务产品的无形,医院药师在服务中必须注意突出客观的有形证据,用有形证据反过来影响患者购买医院的服务。医院的牌子、服务的环境、药品质量、药师的形象就是有形证据,有形的环境往往昭示着内在的素质和品质。医院药学服务的优势在于,所有的药师都具有专业背景,提供安全用药指导与宣传、咨询服务是医院药房与社会药店服务质量的重要区别。用药指导与用药教育是医院药学服务技术含量的标志,也是药学技术服务的表现。药品经营策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得患者对医生、医院、药品有了比以往更多的选择权。为吸引更多的患者来公立医院药房购买药品,保证药品经营收入持续、稳定上升,需要确立适合于医院发展的药品经营策略。首先,应以顾客满意度为基础,采取有系统地建立顾客价值观并使其最大化的经营方法,即顾客价值经营。不提供过度服务,平等对待顾客的市场需求,改良产品和服务,提供疗效好、安全性高的药品,是吸引患者的主要手段。其次,提供差异化服务,由于消费者存在民族、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用药习惯、经济承受能力等差异,因此药品市场的购买力差异大,消费层次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基本用药目录和药品零加价制度,增设药师费,势必导致医院药房盈利能力和在医院中的地位下降。必须通过服务策略的调整,适应政策的变化,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药学服务作为一个产品,通过营销的方式卖给患者,是公立医院药房管理中的一个新理念。现行的药学服务是传统的、供销式的服务体系,药师完成了药品调剂,无差错、无纠纷即可。从营销的角度,药师的服务是以患者方便、合适、满意为标准,要让“顾客满意”理念成为宗旨,成为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利用药物经济学分析为患者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药物经济学是分析药物治疗模式对整个医疗系统及社会成本和效益的影响,评价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和各种临床药学服务的相对经济效果。开展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可对配伍用药、给药途径、给药频率等从经济学角度提供临床合理用药方案,使患者能获得最佳疗效,优化利用卫生资源。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药物评价,研究合理选择、利用药物,从经济学角度丰富了合理用药的内涵。利用公立医院药品量大且集中的优势,积极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药品的进货成本,最大限度地让利给患者,使医院药品价格从劣势转变为优势。建立完善的药物咨询服务了解顾客的潜在需求,满足客户的期望,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是公立医院药房的经营宗旨。从顾客的需求出发,最大程度地方便和解决顾客的咨询、建议和抱怨,并利用所获得信息,迅速改进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不断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群体提供更好的产品。及时为全院医、护、患提供新药介绍、药物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药学信息,实现药学资源共享,积极为临床一线服务。为患者提供咨询活动,在处方调配时向患者交待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讲解药械的正确使用方法;设立药物咨询窗口,提供专业、专科、详尽的药学服务;设立电话咨询服务项目,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深入社区、家庭,提供药学服务;利用医院网站开辟网上药物咨询服务等。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和药学监护对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和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是医院药师的职责,也是公立医院药房高于社会药店的专业技术职能,医院药学人员应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加强指导,对潜在或已出现的不良反应提供咨询,及时处理,收集相关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临床。药学监护的对象是所有患者,其工作目标是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和身心健康,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用药。因此,实施药学监护是更高层次的医院药学工作。全程化药学服务全程化药学服务强调药学服务是所有医院药师的共同责任,对整个社会的用药人群负有责任。药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主动为患者服务,从药房推进到病床、社区,体现在药物治疗的全过程,体现了“价值”管理的思想,即医院药学以消费者(患者)为中心实施药学管理和服务,进而开展药学价值的再创造工程,把药品供应链管理纳入药学服务模式中,将药学服务的价值链延伸至药品市场的物流中,价值共享和多赢。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医院应合理岗位配置,培养专业岗位“多面手”人才。公立医院药房是一个工作岗位繁多的部门,其中大多数为服务窗口部门,如何在药房人力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做到人力资源最大优化配置及按需流动,培养岗位“多面手”人是解决管理难点的好办法。人员在不同岗位灵活流动,提升了人力资源利用率,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优化及配置,挑选药学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参与药房管理,加大药房工作人员的再培养力度。应建立以知识能力与业绩为导向,以核心员工内部人才为主的评价体系,规范医院药房内部职位分类和岗位标准条件,结合员工岗位培训规划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和建立医院药房内部经营管理人才、临床药学人才以及其他人才等各类各层面人才的业绩、知识、能力测评指标。建立多元、复合激励措施,造就更多核心员工。对于一些专业技术骨干型人才,尊重其个性发展与组织发展相协调,鼓励和提倡他们向交叉专业、多个临床病区学习,甚至跨专业岗位实践发展,从而促进其挑战性、创新性进一步发展。

质量管理策略

改善内部管理,优化作业流程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医院药房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临床用药的选择越来越大,加大了药房供应保障的难度;二是医生处方和发药中的差错日益增多。为此,公立医院药房应重视控制药品发放过程的质量,优化流程,减少差错。医院《处方集》是一种不断修订的药物手册,它反映了医务人员的最新临床判断。《处方集》是在征求临床医生和医院药师意见的基础上,审定、评价和选择可获得的各种药物和制剂。这些药物被认为是最适合于患者的,只有《处方集》中的药物才能由公立医院药房供应。因此,医院《处方集》服务是保证药物使用质量和控制成本的重要工具。单剂量调剂是以单剂量包装的形式配发药品的制度,其最大优点是能减少差错,与其他发药制度相比更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同时也是所有药房发药制度中成本效果最好的。静脉注射液混合业务(intravenousadmixtures,IVAS)是根据临床医师的处方或医嘱,经审核确认无配伍禁忌后,在超净环境下,采用无菌操作方法,在静脉输液内添加其他注射药物的活动。静脉注射药物混合服务体现了公立医院药师控制药品质量的责任和能力。建立健全工作标准、作业流程,提高运作效能药房工作质量管理规范(goodpharmacypractice,GPP)代表了一种国际性努力,它汇集了各种药房实践的经验。国际药学联合会竭力倡导GPP,因为GPP使药房的许多任务具体化,反映了药学界领袖对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的全球性反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规章制度是用文字的形式,对各项管理工作和劳动操作要求所作的规定,是全体职工行动的规范和准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责任制度,是经营管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药品的采购、中西药调剂、制剂、中药材炮制、药品标准、药品质量检验等的管理以及药房管理的评估等都必须有章可循,且制度明晰,工作质量指标明确,易于规范化管理,其中合理用药咨询、临床药学等则是制订工作制度的难点与重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服务质量质量管理体系能使影响服务质量的所有过程得到控制,确保向患者提供合格服务,大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能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尤其是对各个工作环节及各部门之间的接口作出了明确规定,避免各部门间职责不清,接口不明等情况所导致的相互推诿现象,使各项工作更具操作性,使服务质量得到保证。进行风险管理,降低医院药事管理风险风险管理是经营单位或个人在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预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风险处理技术,消耗少量风险成本达到有效处理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当前对医院药事风险管理认识不够明确,管理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还比较缺乏。医院药事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医院药品质量风险、经营风险、临床药学服务职业风险。可采取优化医院药事管理制度,提高医院药事工作效率;确立药品经营策略;实施药物经济学评价,丰富合理用药内涵;重视药学服务质量,加强对患者人文关怀;充分利用医药物流体系,转移药事管理风险。优化信息流管理机制,提高信息使用效率信息工作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储存等工作。建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可以实现药房资源共享,使药房的流程更加科学化,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效率。如实现门诊就医患者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药师据此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指导。除了运用计算机管理门诊、住院药房、药库外,还应收集本院、本地区以及全国、全球的医药信息,建立与各科医师处方、医嘱指令计算机联网系统,将药学情报检索、药物咨询、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制剂标准规范等引入计算机网络管理,不断提升现代化信息管理水平。电子病案和健康记录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患者的医疗信息;医生工作站的应用及嵌入的合理用药软件使医生的处方更加规范,用药更加合理;基于PDA技术开发的患者管理系统及无线通讯技术的使用使临床药师在为患者服务时能随时获得患者的相关医疗信息;基于Internet技术开发的患者安全用药网络可以为患者提供自我药物治疗指导;药品自动调配系统和相关软件的使用,提高了药品调配的效率和准确性,并可以提供比口头用药信息交流更多的合理用药处方信息。

化工与医药工程范文4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育 德育 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1-01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属于非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而非专业特色工作方式虽然带有普遍性可操作性,但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较,缺乏因材施教,与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相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对我校来说,因该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依托,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进平时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去,丰富思想政治的工作内涵,开展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工作。

一、医药卫生教育渗透学校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1.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德育作为一个大概念涉及范围很广,可以指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教育,其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内容,方式多种多样。而中医药文化教育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中国哲学内容只涉及人道主义仁爱精神公益思想博容理念,因此从范围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较德育要狭窄的多,德育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中医药文化较教育是中医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医药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我们从事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我们职业成功的保证,职业道德就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每一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作为现代医护人员,其职业道德就是救死扶伤、热爱专业、廉洁奉公、关心病人、工作严谨、精益求精。而这一切和我们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一脉相承。中医药文化强调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致中仁和,大医精诚等等,都和现代职业医护人员的道德相吻合。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其实质就是古代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医药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中医药文化教育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现代意义。

从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学校德育关系和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关系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中医药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具有德育功能。中医药文化教育可以作为有特色的教育方式,渗透进学校的德育中去。克服传统德育工作中死搬硬套灌输说教等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渗透教育的内容

1.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中医药文化渗透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中医文化源流,中医药学的观念系统如世界观、生命观、疾病观、养生观、治疗观,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中医药学的方法论,中医道德精神等。

2.规制文化:规制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健康运行的制约导向因素。包括中医法律法规、中医药规章制度、中医伦理、中医药学运行的社会机制等。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在个体上的折射,是中医药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中医传统行为习惯、名老中医医德医风,始祖祭典、拜师带徒等中药传统礼仪,中医药行业各个领域不同职业序列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职业礼仪及形象等。

4.物质文化: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的中药资源、器具设施、文化典籍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信息,是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中医内容和重要载体。这些物质既有自然之物也有人造之物,人们在发现、营造这些物质的过程中,给其加载了许多中医药文化的主观信息。

中医药文化几千年来沉淀积累下来的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都是渗透教育的内容,都能在德育过程中把这些内容有机的融入并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发展作用。

三、渗透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主渠道作用,进行中医药精神文化的渗透。

所谓主渠道就是中医药学课程教育。我们要求中医药老师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中医药伦理教育,进行中医药精神文化的渗透。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结合中医药的起源、学术流派观点、医药名家救死扶伤的名人轶事进行伦理道德。例如“孙思邈大医精诚”、“范彬救人”、“何澄医德高尚”、“张仲景望诊侍中”。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程中,使教育更生动直观,取得良好的效果。

2.以医药企业文化贯穿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医药职业规则文化教育。

实践教学也是进行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每一项实践内容都包含着医药职业岗位职责与规范。加强校内实践环节的医药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实训老师在备课时必须结合企业的岗位的职责、专业特点,结合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中医伦理、中医药规章制度渗透中医药规则文化教育。如在我校中药房实习点,在实习中指导老师不仅要介绍药品的性状、产地、功效等知识,还要给学生增加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规则文化。中医药规则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严谨、规范、尽责、求真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渗透中医药行为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易于广大同学接受。我校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特性,在活动中渗透了中医药文化教育,强化了医药行为文化。如我校每年开展的医药科技节,在科技节中,不仅有各种操作技能大赛,还请老中医到校进行医德医风、中医药传统礼仪的宣讲,反映了中医传统习惯。这些活动的开展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充实了中医药的行为文化,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谦逊和蔼、待人热情等职业礼仪形象。

4.以中医药文化为背景,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强化物质文化渗透。

校园物质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丰富了环境,更重要的在这种物质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道德规范,把中医药文化渗透进校园文化中,更具有感召力,能使医药学生形成共鸣。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尝试,在教学楼、教师、宿舍统一悬挂中医药名人画像,名言谨句。几栋教学楼也以时珍、仲景、思邈古代名医大家等名字来冠名。学校在绿化过程中,也增加了一块药用植物园,种植了桔梗、桑树、决明子、无花果、万年青等药用植物。并且标以品名、产地、功效。这些物质文化渗透绿化、美化、亮化、药化了环境,学生在这环境中处处体会到了中医药风格。学生耳闻目染起到了影响熏陶作用。

总之,在医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目的依托中医药学校的优秀资源,开展以中医药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为特色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丰富具体易于接受。这有利于中医药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大医精诚恻隐之心,符合现代职业的道德观。不为良相,便作良医,形成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化工与医药工程范文5

关键词: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技术;医学建设;应用

引言

2015年5月份国务院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通过积极探索包括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在内的多种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通过强化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通过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这也为自动化设备与技术在药学建设的应用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自动化技术水平日渐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范围也日趋广泛,将自动化设备与技术应用于药学建设中有利于医疗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促进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药学建设中的自动化设备与技术应用具体表现在配套设施的建设、药房工作流程的重新规划以及空间布局调整等方面。目前已经有众多的医疗机构采取了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摆药以及药房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药品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符合现代人性化医疗服务的要求。由于缺乏相关的自动化药房建设和药品管理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的问题,自动化建设中问题的解决也是药学业内的关注重点。本文结合自动化药学建设的内涵和自动化药房的建设理念,就当前自动化设备技术在药学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可以为我国药学建设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自动化药学建设概述

目前自动化设备技术应用于药学建设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动化药房的建设,为了确保自动化药房的实用性、适应性以及对医药发展的促进性,在进行自动化药房的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空间布局、硬件设施配套软件设备、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内容。一是空间布局方面。目前常见的自动化药房主要包括整合自动化药房以及独立自动化药房两大类,其中又以独立自动化药房的应用较为常见,即在医院的某一个独立空间内建设的自动化药房[1]。而整合自动化药房则是将医院内急诊、住院处、门诊等整合为一个药房空间的前提下建设的,对于空间和技术的要求更高,因而在新建医院中较为适用。二是自动化硬件设施和配套软件设施的配备。药学建设中常用的自动化设备主要包括传送设备、轨道弹出掉落设备、智能机械手设备和在注射剂以及特殊包装药品中适用的自动提示设备等[2]。自动化硬件设备自带的软件需要与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对接之后才可以实现医师处方、药品费用等信息的传输共享。伴随着自动化设备技术在药学建设领域的应用日趋愈加广泛,自动化设备、软件供应商以及医院都对各自的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提高了配套软件的适应性和运行效率。三是自动化药房工作流程。不同医院在疾病诊疗上各有侧重,医院的规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药房药品的种类、数量、性质等差别造成了自动化设备选用上的特点,因而医院可以根据自身对自动化药学建设的需求合理对自动化药房的设备类型数量以及工作管理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图1为自动化药房的基本工作流程。

2自动化药房的理念

自动化药房实现了现代自动化设备技术与传统药学建设的结合,目前自动化药房的理念具体表现为中心摆药自动化、门诊药房自动化以及药品管理现代化。首先是中心摆药的自动化。现代化的药房对传统的中心摆药设备和方式进行了变革,引入了针剂摆药机和片剂分包机等自动化设备。片剂分包机可以根据相关的药师处方对病人的药品进行分装,并在外包装袋上打印出患者和药品的信息,摆药准确率和药房工作效率都大大提高。针剂摆药剂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与片剂分包机类似,通过单剂量摆药方式降低了药剂调配的差错率。自动摆药机摆药速度约为60包/min,在自动摆药机应用之前一个科室的摆药工作需要45min左右,而自动化药房只需要8min左右就可以完成,药房工作效率大大提升[3]。其次是门诊药房的自动化。图2为整盒自动发药机,这也是门诊药房自动化的重要体现。医院管理信息化是药房自动化实现的必要条件,患者在完成相关的缴费手续之后医生将电子处方发送至药房的自动摆药和发放设备上,自动化取药设备完成取药后由工作人员进行二次的核验之后将药品送至患者手上[4]。最后是药品管理的现代化。自动化设备技术的应用是药品管理现代化的核心环节,为了提高药品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加强流通环节的药品监控,合理控制药品管理成本投入,通过精确的药品数量管理促进医院人力和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5]。现代化药房的硬件设施配备包括快速出药系统、智能存取系统以及智能配发系统,具体如图3所示。

3自动化设备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高昂的建设和运行成本

自动化药房在建设之处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成本,一家三级医院药房的自动化改革建设的初期设备投入就已经超过500万元,很多小型的医院负担不起这高昂的费用[6]。除此之外较之国外自动化药房我国的门诊、急诊以及住院医疗的数量要高出很多,这使得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得到了缩减,加之高昂的设备维护保养成本和越来越高的医药人力成本,很多医院为了维持运行只能将这部分费用转嫁于患者。一般预计设备使用寿命7~8年,再加上每年3%的保养费,每年医院约增加80万~100万元的成本[7]。

3.2布局规划的不合理

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选用需要根据医院类型、规模的不同来进行的调整,但是很多医院在自动化药房设计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药品出入库通道以及药品窗口的设置上都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8]。除此之外为了适应社会公众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医院的药房也势必要进行扩容,这时就需要增加药品的库存数量以及相关自动化设备的配备,但是由于在建设之初未留有足够的空间导致这些都很难得到实现[9]。

3.3设备维护和应急响应的缺乏

自动化药房之下,药房运行对于设备的依赖程度显著提高,一旦设备发生问题将直接影响药房的正常运行,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目前很多医院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设备维修保养体系,导致一些隐秘的设备问题难以被发现,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寿命较短,更换设备的成本也比较高[10]。此外自动化设备往往是在电力的支持下运行的,当医院的电力出现故障时将导致整个药房系统的瘫痪,或者是单个的设备出现问题时如何采取措施都是应急响应预案应当考虑的,但这些都是目前药房自动化建设中所缺乏的。

4促进药学建设自动化的策略

4.1借助外势实现内部资源整合

充分借助外部力量和内部资源的整合,提高自动化药房的工作效率,降低自动化药房运行成本。首先可以对医院当前的药品供应形式进行改革和调整,充分利用除医院和药品企业之外的社会企业的资本优势,将药品运输、库存管理等业务外包,实现物流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的缩减,降低自动化药房的建设投入成本和部分的运行成本。其次在内部资源的整合方面主要是通过人员结构的精简来实现人力成本的降低,以达到整体经费的控制,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较之传统的药房设置可以通过自动化药房的建设提高药房的智能化水平,从而减少临床药师及物流人员的配备,为医院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表1为某自动售药机的基本参数,一台这样的设备每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一个人三小时的工作量。以700床规模的医院为例,自动化药房建成后仅需要设置22名临床药剂师和12名物流人员,教会传统药房可以减少人员25名左右,节约经费超过350万元[11]。但是当前医院的门诊、急诊以及住院医疗的业务量不断攀升,一旦超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负载相关的医务人员就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针对于此需要根据医院实际的情况合理布置自动化设备的数量,优化医院资源配置,对人员排班进行合理的调整[12]。

4.2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

为了提高自动化药房的效率需要在设计之初进行统一的规划,对于自动化设备的配置类型、数量以及建设规模和管理流程进行合理的设计。现有的自动化药房大多是在传统医院的药房基础上改造的,因而在进行改造之前需要根据医院的规模类型、药房所处的位置对自动化药房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13]。在新建医院的自动化药房的建设中有条件的可以将急门诊药房与住院药房进行整合,在保证药房功能性的同时提高医院空间的利用效率。为了保证药品出入库通道以及发药窗口有充足的的空间进行建设,需要在建设时就留有一定的空间,同时还需要留有自动化设备的摆放空间。一体化的自动化药房较之传统药房节约占地面积1.5倍左右,药房主要包括药品存储区、办公区以及建设留空区,具体如表2所示[14]。与新建医院的自动化药房相比,传统药房改建的自动化药房在选址、自动化设备摆放空间以及通道设置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限制,因而实际的改造效果要略差于新建的自动化药房。相关设备人员要综合考虑医院的需求、空间的大小来对不同类型的自动化药房进行规划布局。

4.3完善的设备维护应急预案

完善的药房意外事故应急预案和定期的维护措施是确保自动化药房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自动化设备往往构造较为精细,且故障的出现较为隐秘不易被发现,为了避免设备故障给药房工作带来不便必须要建立完备的设备维护保养体系,为了确保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效果,可以与设备的提供厂家建立相应的维修保养活动,为设备制定相应的维护档案和个性化的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的软硬件进行检修和维护,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概率,提高自动化药房运行的稳定性[15]。除此之外自动化药房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为了提高一线工作人员和药房管理人员对于这些意外情况的应对能力,需要建立多维度的应急预案,针对不同规模、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故障设置相应的应急方案,包括全面系统瘫痪应急方案、硬件故障应急、软件故障应急、高峰时段应急等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模拟演练,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确保故障出现时可以及时实现由自动化工作向人工药房操作的转变。

5结束语

化工与医药工程范文6

新医改背景下的医药科技促进政策医药行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而国外纷纷出台了促进本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法律与法规,如美国的《国家创新法》、欧盟的《建设创新型欧洲》、日本的《医药、医疗器械创新5年战略规划》、英国的《英国研究与发展国际合作战略》、德国的《高技术战略》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颁发了多项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引导政策,2009年的新医改政策更加重视医药科技创新活动与广大群众用药的安全问题。从1999年开始,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与医药产业研发活动的法律与政策,如《医药科学技术政策(2002~2010年)》《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为促进药品上市前研发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2009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倡导“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努力攻克医药科技难关”“加快实施医药科技重大专项,鼓励自主创新”。在国际和国家科技促进政策的宏观环境下,大大激发了国内医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国内外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分析

国外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欧美国家医药研发市场专业化分工程度比较高,这与政府提倡专业化分工服务市场和积极的科技引导政策密切相关。2004年3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发表了《创新/停滞新医疗产品的关键路径上的挑战与机遇》白皮书,提出“核心路径计划”,呼吁通过全国的努力推进新药研发上的关键环节,改进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工具。2009年,欧盟发起了一项创新药物研究计划,将在7年内出资10亿欧元,而大型制药公司则提供等值资助以提供人员和设备。该计划的最大目标即是预测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核心路径计划”类似。欧盟创新药物研究计划,其实质就是为欧盟创新活动提供中介服务活动,以促进企业药物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加快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发展。英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居世界第二,占世界市场份额的一成以上,生物技术产业涉及多个领域,专业化分工需要加强合作的问题日益突出。英国良好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促进了英国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的发展。目前已拥有270家生物技术中小企业,约占欧洲生物技术公司的1/3,且在不断衍生。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分工的问题,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临近,对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可以为生物技术专业化公司提供管理、市场、法律、财务等服务;在集群的孵化器和科技园区内,具有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为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国内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医药研发活动是复杂的,不可能由单一的制药企业全部完成,客观上促成了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研发专业化的开展,制药企业不得不与众多临床研究服务组织(CRO)或者其他机构合作,并进行技术交易。国内外制药企业为了协调更多的CRO组织,尽量缩减信息传递等额外产生的成本,将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研发服务机构。目前,国外跨国公司在我国药物上市前研究的服务市场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渗透力,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姚晨等[1]通过查阅ClinicalTrials.gov网站数据库登记的有关内容,以2007年5月8日前所登记注册临床试验的检索结果为分析数据,发现在中国由制药企业赞助的临床试验有97个,其中58个是国际多中心试验,外国制药企业让中国参与更多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加快新药研发进程。刘雪梅等[2]经过调查发现,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共注册94个试验,其中71个为各种基金资助。中国中心注册试验总数不多,但97%为非赢利性机构资助,商业机构资助仅占3%;目前在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ICTRP)首批一级注册中心注册的中国主持的临床试验383个,仅占5%(383/8102)。由此可见,基于国外跨国公司专业化服务市场的渗透,以及我国新医改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引导政策,我国药物上市前研究的服务市场有待推进和大力发展。

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的发展问题

药物创新过程中分工的研究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3]在《对国民财富产生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中提出了分工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产业分工,是个人间分工与企业间分工的宏观表现。当前,新医改提出的医药科技引导政策目标,进一步强化了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分工进程。国内药物创新活动的加强,促进了药物研发专业化分工的出现,进而为药物上市前研究产业链出现奠定了基础。国内学者对医药创新系统性问题、协调合作和研发产业链构建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思路和成果与新医改政策目标相一致。金泉源等[4]认为,我国创新药物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研发队伍不稳定、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阮梅花等[5]认为,医药创新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需要政府机构、相关行业中的利益集团与行业中每个人、每个团队和组织加强合作。郭宗儒[6]提出了药物研发中的模拟创新,即研制药物的作用靶标是已知的,由于首创性药物未必充分优化,为模拟创新留有研发的空间,为上市前产业分工提供了思路。解育静[7]提到国内创新药物的来源地有3个方面,科研单位与制药企业合作,由制药企业出资,科研单位研究,共同报批新药。张晓兰[8]认为,我国新药研发需经历“三重门”,新药研发的主体是企业,从研发到产业化是企业发展的思路。蒋毅等[9]认为,我国应加强政府监管的规范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任正华等[10]探讨了专业化分工对于创新药物研发的意义,并提出了以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创新药物研发模式。区域医药研发分工水平和收益不同区域医药研发分工水平的深入发展,是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制度变迁方向相一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为了保证全国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实施,实行计划手段,一方面压低原辅料价格,另一方面抬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西部低廉的原辅料流向东部,导致了区域经济的收益分配不合理。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发展战略,强化了东西部的产业分工,医药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上的中西部市场主体主要提供原辅料,而东部的分工主体则主要侧重于技术研发与最终产品提供,这使得医药制造业分工主体在分工水平和收益分配上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虽然近年来政府提出发展中西部、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等宏观经济政策,但业已形成的医药制造业分工水平和收益分配不同的局面,使得东西区域药物创新水平迥异。基于新医改背景,实现药物上市前研发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由药物研发专业程度较高的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是减少东西部药物创新水平差异的有效举措。在国际医药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也是世界各国之间生产的专业化分工。通过国际医药创新分工,各国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节约成本,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药物研发和生产的国际化。近年来,一种新药全球平均研发成本由过去的5亿美元上升至12亿美元,为降低成本,许多欧美制药企业纷纷把新药开发中的非核心部分剥离出来,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中国因为相关人才密集、成本低廉,成为外资企业首选地之一。据专家介绍,一方面,中国拥有大批高素质且工资低的科研人员,一个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国内生命科学研究人员每年薪水大约为8000~10000美元,不及美国的1/4;另一方面,原材料、能源和其他配套设施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中国的药品研发成本约为美国的一半。因此,国际制药巨头们都将新药研发的非核心部分交予我国外包研发组织或制药企业来完成,真正核心业务仍集中在自己企业内部完成。要扭转我国制药企业在研发产业链上的被动局面,积极促进我国药物上市前研发产业发展,为我国药物创新活动添加活力。我国药物研发分工协作体系薄弱我国医药研发分工协作体系薄弱,主要表现为医药制造业内创新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不足,以及支撑医药产业创新的创新服务体系薄弱。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足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医药研发产业链条上的企业缺乏不顾内部资源与要素禀赋优势,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缺乏与技术相匹配的分工协作体系,使得医药研发产业重大药物创新领域难以取得突破;二是外资企业以合作或合资形式进入我国大陆地区,形成其内部固定的分工协作的上下游外资企业。虽然可使得被引进的外资企业在当地快速进入正常运作状态,但是其分工协作体系对当地企业而言相对封闭,对我国当地的企业医药创新活动关联十分有限,不能形成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目前我国支撑医药产业创新的创新促进体系薄弱。医药产业创新促进体系是由促进产业创新的要素交易平台、创新中介服务系统以及政策支持体系等构成。产业创新促进体系是产业分工深化的产物,由于产业分工发展较为深入,这一体系将对产业创新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虽然新医改提出科技创新的政策目标,但我国药物研发产业创新体系作为产业创新分工的组成部分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成果、资本要素、人力资本等的创新要素市场效率不高,不利于药物研发产业整体创新效率的提升。医药企业要充分抓住新医改政策的机遇,加强企业间药物研发的分工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