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培训范例

数字艺术培训

数字艺术培训范文1

关键词:VR技术;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VR技术逐渐引入社会各个领域,VR技术受到相关领域的重视。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里提到“要将VR技术列入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开展,正式启动实施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全国高校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当前,VR技术的引入能够很好的辅助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能够为培养出更多社会应用型人才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一、虚拟现实(VR)技术基本内涵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简称VR技术,指的是由人、计算机网络和现实的世界等人工界面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的虚拟环境,人们在这种虚拟环境的三维环境中使人们不自然地对虚拟现实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的作用,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具有“3I+M”的基本特征即沉浸感Illusionof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构想性Imagination、多感知性Multi-Sensory四个基本特征。VR技术的这种沉浸感又被称为身临其境感。通过VR技术混淆其参与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他们在正常的环境中无法区分是虚拟和现实的存在,让一个人全心全意地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将虚假与真实混为一谈。交互性是指用户与虚拟环境中各种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能力。在VR技术支持的特定环境中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拾取一个球,感受它的存在和重量,并在将其放在地面上后将其弹起。构想性是指用户在虚拟世界中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即使发现现实世界中可能不存在的东西,在虚拟世界中我们也许能够见到它,这样人们就可以在想象的空间中观察和感受更多的领域,并能够创造他们能想到的任何环境。

二、传统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国家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行,社会对当下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理念、实训课程、授课模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数字艺术设计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课堂上,数字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以PPT,视频或媒体课件为主,课堂教授的数字艺术设计的表达手段主要以传统的平面布局,效果图和动画摄影为主,教授教学方法和视觉手段表现差,细节不能充分反映,不能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和所涉及的内容以老师为中心的讲和做,学生听,这是一种相对单向的学习模式,在这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有独立的学习方法和自主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案例过于陈旧,以及过多的经验性的总结,时代性的作品较少难以体现创新性

(二)实训课程课时量不足。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在课程时间上的限制,以及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理论和实践的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实践水平的培训课程仍然达不到理想的培养目标,而在随后的现场培训中,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能够发挥作用,但是仍然有很多技能无法实现,在学校期间缺乏实训,不够全面。虽然许多高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都设置了一些实训,但由于教师、场地等原因无法很好地正常有序开展,进而学生很难在实训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锻炼的机会。即使部分高校设置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训内容,但由于资金和设备等条件的制约与市场化的结合程度不高,实训的课程管理中缺乏系统的规划,进而导致了很多实训的内容上缺乏创新性,社会急需要通过一种预设虚拟实训项目来弥补这种困境,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市场的数字艺术设计方面的前沿信息,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设计知识,进而在实训课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三)授课模式过于单一,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在数字艺术设计授课的过程中当前主要的授课模式集中在老师教学生听的环节中,学生正在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很少。数字艺术设计是一门运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数字绘画、数字平面设计、数字视频、网络游戏等进行数字化和设计化的过程,综合学科和多项系统化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当下,特别是虚拟信息和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进行整合课程和课程优化升级,不断尝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合市场发展和需要的授课模式,变革过去原有的以教学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尝试着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操作环节。

(四)数字艺术设计工作环节缺乏完整性。对于教师安排的课堂中的游戏设计环节,学生在课堂上能简单进行CAD的方式进行设计构思,游戏定型工作等,但全新的用户体验要求及现实实践过程中的特征而言,这种简单的游戏设计过程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环节与应用环节上产生了严重的脱钩和不一致的环节。因此,在设计环节中缺乏完整的设计环节,学生的设计思维无法发掘,设计作品只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工作。这种通过简单的模仿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性,设计的作品很难体现出新意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的方案难以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在数字艺术设计环节中,特别是在进行设计的初期环节中,由于场地和条件的限制以及对学生安全性的考虑而言,数字艺术设计环节经常“纸上谈兵”,严重地忽略了“以人为本,以用户为本”的设计思想,在此基础进行的设计作品的创新十分困难,不利于提高设计水平。

三、VR技术支持下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入VR技术进行模式的创新,尝试将VR技术与设计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进而达到传统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VR技术与设计教育融合教学模式的新理念,构建虚拟现实与课堂教学、虚拟现实与实训教学、虚拟现实与自主学习相融合的全新一体化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模式。

(一)虚拟现实与课堂教学融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虚拟现实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模式是将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场景模拟与理论课程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以宁波大学为例,宁波大学与世峰数字联合开发了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系统,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一抹VR“黑板”进行任意黑板书写,自由表达。VR教学资源实现文本到图形的转换,插图和动画设计在数字艺术的设计中,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的网页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和数字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影视设计设计更具有生动性。此外,VR技术应用于构建具有直观表现,情境体验和吸引力的3D视觉VR教学资源和VR显示系统。通过详细分析和解释知识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在课堂上营造逼真的情境,营造强烈的沉浸感,丰富的自然互动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营造出3D虚拟数字化教学环境,虚拟数字环境可为学生带来一种沉浸感和互动感,确保学生在虚拟教学环境中身临其境,生动感官体验。VR教学突破了老师难以演示抽象知识的短板,给了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通过虚拟现实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验证VR技术在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二)虚拟现实与实训教学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虚拟现实与实践培训教学的整合模式是将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场景模拟与实践培训课程相结合,以节省教师的时间成本,保证学生参与实践训练的安全性。近年,数字创意产业被列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中10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浙江省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和“文化宁波”建设规划的推进“2020”,数字创意领域专业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和运输已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迫切需求。2018年,宁波财经学院VR(虚拟现实)研究所正式落成。它是浙江省第一所高校建立的VR学院,以满足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在实践教学中,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凭借虚拟现实的身临其境,互动的特点,可以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致力于学习环境,有利于完成技能培训。同时,学生通过手机APP和3D版实践培训教学预览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培训。而且当学生在实践培训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他们可以借助移动APP独立完成培训。

(三)虚拟现实与自主学习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虚拟现实与自主学习的融合模式,是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数字艺术设计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模式相比,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具有强大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对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学生,他们愿意接受和学习的学习模式。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将外部学习能力转化为自身学习能力,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宁波大学为例,虚拟现实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购置了虚拟现实设备,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的远程学习系统,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在远程系统中学习,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需要不受时间的限制进行无限重复和练习,通过远程系统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学校搭建了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学生和平台的“无限制的自学、无地点的重复学习”,以及为学生建设“无墙大学”提供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平台保障。二是利用网络仿真软件,以高仿真数字艺术设计不断创造虚拟现实教学环境。学生在其中学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虚拟现实环境和身临其境的情景所感染。对于各种刺激作用,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形式来激发数字艺术设计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探索欲望,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水平。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高仿真性和强交互作用,将极大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三是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实现“面对面”的学习互动体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各种虚拟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象在虚拟平台上来进行数字艺术设计的产品。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艺术设计平台的构建可以显示虚拟现实的全景模式。虚拟现实全景图可以在设计中进行设计,真实的空间布局检查合理化、交互路径等,可以直观地了解数字艺术设计的结构和绘图效果,使设计不断改进。

四、结语

数字时代,VR技术与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将成为不可逆的现实,在VR技术的支持下,借助VR学习环境,构建了一个基于课堂教学,实践培训操作和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自主学习的“三位一体”的融合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沉浸在学习和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中,进行互动和反馈,在这里,我们动员所有感官来倾听,嗅闻,记忆,理解和追求教育的真正含义,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我们应该深知,无论教学模式如何创新,始终都不能离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教育理念,只有以学生的需求,社会需求和国家的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有效地发挥VR技术来创造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字艺术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在设计思维和设计教育中得到不断的提高,获得更多的设计体验,提高自身的综合专业素养和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苏.数字艺术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70-72.

[2]张强.数字时代下VR技术带给艺术设计教育的嬗变[J].设计,2017,(07):102-103.

[3]尹立云.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引入虚拟现实(VR)的必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8,(05):154-155.

[4]黄梅荣,黄峰华.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3):179-180.

[5]孙浩,董是非,李成博.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研究[J].设计,2017,30(15):46-47.

[6]廖斯羽.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及应用[J].科技传播,2018,(1):127-128.

数字艺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理念;创新;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应打破陈旧的群众文化思维定式,致力创新与时俱进的群众文化理念。

1网上服务预约创新理念

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的网上预约,首先可使群众文化的服务更加公平、透明,每个想要报名参加培训、利用场馆、观赏演出等的公众,都可以在有效期内,上网点击报名;其次是简单、便捷,网上操作各类服务的预约步骤简单,省时省力,公众可随时随地进行,同时实现了该环节的自动化管理,节省了活动的人力;最后,开展服务预约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考察出某一类文化服务项目的受欢迎程度,可以使群众文化活动根据公众的实际需求调配服务,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对接。通过对目前国内文化馆服务预约功能的考察,结合对“文化有约”特点的分析,群众文化活动的网上服务预约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

1.1服务项目分类式、基层化、菜单化、定制化分类式

借鉴“文化有约”,将文化馆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搬上”网络平台,推出辅导、培训、演出等免费项目,将文化服务通过主题进行分类,使其更加简明易用。基层化。通过文化馆的总分馆体系,将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包括农村文化服务菜单进行整合,全部在文化馆网站上接受预约。菜单化。通过服务预约,形成"用户点菜、业务单位配菜、按需送菜的“菜单式”文化服务新模式,从开展服务的前期,到中期和后期都贯穿菜单式服务方式,真正使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踊跃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定制化。针对特定主题、地域特色、特别人群等开展相应的定制化服务。如针对各个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专题活动,针对各类人员、特定社区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

1.2服务产品多方式推介

“文化有约”引入了团购式服务供给界面,将所有活动资源包装成文化产品统一上架,让市民通过预约方式参与相关活动,抢名额要靠“秒杀”。文化馆网络平台也需借鉴这些较成功的商业平台的产品推荐模式,运用团购、秒杀、在线选座、限时体验、评价有礼等新型网络推广方式推广公共文化服务。

1.3“多元化”推广平台与应用

服务预约还要进一步拓展平台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平台的作用,以数字文化馆的多平台、多应用作为宣传重点,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平台进行传播。将各类文化活动信息、赛事通知、展览资讯等整合汇总,高频度发送,保持服务平台的活跃度。针对专业信息、特色活动,可以实施对应群体的精准推送。此外,还可以挑选优质的平台合作伙伴,借力助推自身资源、打包推广服务和产品。

1.4“多渠道”合作产品与服务

要进一步扩展服务项目,文化馆还可以与其他机构合作,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增加商业性文化机构的参与,将公共文化服务和商业性文化服务相结合,扩展文化消费的内容。“文化有约”平台可以集合青少年宫、妇儿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科技馆及多家民营机构参与,活动内容更丰富,活动形式更多样,既实现了资源整合,又形成了竞争效应。

1.5服务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文化服务应该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以求达到“项目更合理、预约更便捷、质量更可控、服务更公平”的目标,规范服务项目的申报、审核、监督等流程,建立文化产品的评价反馈机制,公众可以对项目的服务质量做出反馈,并提出建议及个性化需求。

2数字互动墙的应用

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是文化馆(站)重要的服务内容之一,文化馆的传统展览是实体展示的方式,在固定的空间中根据一定规律依次陈列展品,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这种展览方式的突出优点在于真实性和直观性,但却有一定局限。由于文化馆展厅面积有限,文化馆的文化艺术展览多是定期或不定期更换,过往曾展出的大量作品无法同时展出,即使正在展出的作品也不能多全方位地呈现其细节和内涵,难以将完整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在展览内容上,文化馆展览一般将作品按类别、作者、主题等予以划分和排列,加之展览经常更换,就造成了内容上的割裂,使得观众在展厅参观时,无法将现场展出的作品与其他正在展出的作品或曾经展出的作品进行联系和对比。静态的展示方式,单向的、“灌输式”的讲解,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特别是青少年的好奇心,使观众无法与展品进行互动,不便于观众的欣赏和学习。目前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和美术馆已运用数字展示墙为代表的数字设备实现了实体空间中的数字展示,弥补了传统展览方式的局限性,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实体展览中,在有限的空间内,数字展示不仅可提供单件展品的完整信息,实现对展品的全方位观赏,还能够同时展现文化机构所拥有的所有数字化展品,并能实现展品间的联系和对比。数字展示还可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观众与展品的交互。通过移动终端和有关应用程序,观众还可在参展过程中选择个性化的参观路线,即时获取展品多媒体形式的解说信息,并下载数字化新产品。因此,文化馆可在文化展览空间中运用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来实现展品的永久展示,提升用户的参观体验,提高文化展览的效果。

2.1作品数字化展示

文化馆一般没有固定的藏品,其举办的展览都有一定的展期,运用数字技术将实体作品制作成高清的数字化作品,既可以通过馆内的数字墙等数字设备提供给用户观赏,也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在线浏览,实现永久展示。同时,也应注重制作展品的多媒体介绍(解说)信息,运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对展品进行全面介绍和深入阐释,并注重挖掘展品间的关系,向观众提供展品的联系和对比。

2.2远程资源实时共享

随着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文化馆数字化展品将日益增多,文化馆间可加强资源共享,将数字传输技术和数字展示技术相结合,利用数字互动墙实现数字化展品的远程实时共享,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作品的数字化欣赏。当然文化馆也可加强与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甚至民营文化机构的合作协同,实现更广范围的远程资源实时共享。

2.3用户互动体验

克利夫兰博物馆的数字墙规模较大,运用的是多点触控屏幕,据调研,这种屏幕成本较高,文化馆可利用成本较低的高清液晶显示器拼接为数字展示墙,结合具有动作捕捉系统的雷达眼技术,实现浏览、选择、放大、查看详细信息、评论、点赞、下载(至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互动体验功能。也可运用单屏可触控设备,提供如讲故事、游戏、仿制艺术作品等形式的互动体验。

2.4大数据采集分析

此类互动体验设备带有的数据库功能可以在后台对观众行为进行大数据采集,收集观众浏览、放大、查看详细信息、评论、点赞、下载等行为数据,可有效分析出观众的喜爱偏好,较准确地推测观众需求,如根据浏览、点赞次数和下载次数分析观众对某个展览、某类作品甚至单个作品的喜好程度,为较受观众喜好的作品设置较高的出现频率和较长的停留时间,从而为提升数字互动墙用户体验效果以及文化馆今后举办展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3开展特色资源建设

3.1定位

特色资源建设的定位是服务全民艺术普及。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文化馆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文化馆作为组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培训业余文艺骨干、研究群众文化艺术的公益性全民事业单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广大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阵地,进行全民艺术普及有着“天然”的人才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基础。在资源方面,文化馆更应根据这一特定职能,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特色数字资源。

3.2方向

资源是数字文化馆建设与服务的基础,数字化的艺术普及资源也是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普工作不可或缺的依托。在网络环境下,文化馆的数字艺术普及资源建设需要突破传统文化馆资源建设的局限,又要体现文化馆自身和地域、历史等特色。

3.3建设类型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该重点建设什么类型的特色资源?目前来看,经典艺术作品欣赏、网上艺术普及课程是文化馆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主要方式,因此文化馆建设的数字化资源应该主要以视频资源为主。将文化馆的演出、辅导、培训、教学等资源制成视频,尤其是有别于一般非专业性机构录制的简单视频资源,应录制专属的高质量、专业性强的适于全民艺术普及的专题片类型的视频资源,并结合进行文字、图片、音频等多元资源的数字化。

3.4建设内容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该重点建设什么内容的特色资源?文化馆建设的特色数字化资源应该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文化馆的数字资源建设要想有别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体现文化馆数字建设的独特性,就要注重对地方戏曲、书法、美术以及非遗等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使其艺术特色及成就薪火相传并加以弘扬,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起到全民艺术普及的作用。不同主题资源的数字化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如将演出视频进行数字化,应该注重把演出晚会视频分类筛选;非遗产品的视频数字化,注重的不是非遗保护内容本身,而是展示非遗优秀的文化成果;培训课程的数字化,应该将视频与教学内容的图片、笔记等数字化相结合,注意培训视频的长度和学习效果;老百姓自我展示部分的数字化资源,应该注重分类筛选,进行质量评定和内容分类。

4结语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创新与科学发展,应当注重以先进的群众文化理念,注重更加坚实的群众文化根基与社会根基。

参考文献

[1]王玉.企业群众文化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02(11):39.

[2]陈坤.从社会学视角度分析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文化活动关系[J].现代交际,2018(18):48-49.

[3]吴非.浅析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410.

数字艺术培训范文3

为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服务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日益提高的要求,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在服务理念、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紧跟时展,着力提升全省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2014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全省文化站长培训班、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广场舞培训班、全省群众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培训班、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少数民族自治州文化馆舞美灯光艺术培训班等14期培训活动,培训人员涵盖广大农村文艺爱好者、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骨干、市县级群艺馆业务骨干等各个层面,总培训人员千余人次。此外,组织灯光音响专家分别赴全省11个地市举办了“全省数字音响技术巡回普及讲座”,历时24天,行程4000多公里,培训学员500余人,切实提高了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完善提升群众文艺创作职能作用

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文化艺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作为承担着全省群众文艺繁荣和发展使命的省级馆,按照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2014年以来积极发动各级文化馆(站)广大业务干部,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感知群众生活现状,体悟群众精神意愿,开展了第十一届燕赵“群星奖”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我的中国梦”“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文化”“反邪教”主题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征集、评选,编印不同主题的《文艺演唱材料》,“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跳百姓健康舞”推广等活动,全省各地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在这些群众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为真正使这些作品让群众满意,受群众喜爱欢迎,按照强调的“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的要求,每部作品坚持取材老百姓日常闲谈和群众生活点滴,同时,待作品成型后,第一时间下到基层接受实践的考验,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最终推出了一批接地气高人气的群众文艺作品。

三、立足提高群众艺术修养,完善提升群众文艺讲座和辅导职能作用

目前,广大群众对文艺知识的诉求日益提升,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切实立足群众需求,一是大力办好“百姓课堂”公益性文化艺术讲座。“百姓课堂”是是2012年创建的一项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讲座内容涵盖了文化艺术、法律、美容、礼仪、插花艺术等老百姓日常感兴趣的各个领域。截至目前,已策划举办了《摄影的魅力》等30余期公益讲座,听众达万余人次。二是精心做好“边远贫困地区”人才支持专项工作。2013年以来,在巩固提高完善已有“河北省农村和社区文艺辅导基地”的基础上,每年选派15名专业骨干人员,定期到河北张家口尚义县、保定望都县等九个边远贫困县开展广场舞、合唱技法、群文作品创作等一系列群众喜爱的辅导培训活动。同时,组织有关业务骨干深入多个农村进行调研,仅2014年就新建了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横涧乡赵村店村、井陉矿区贾庄镇东王舍村等8个文艺辅导基地,受到广大农民群众一致认可和好评。

四、立足现代数字化建设,完善提升群众文化数字化服务职能作用

数字艺术培训范文4

关键词:数字时代;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师培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作为最重要的课程实施者,其专业发展将成为课程改革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要顺利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素养高的教师队伍。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师培训也不仅限于按部就班的课堂培训、外出培训等活动,更多丰富多彩的创新模式也逐步体现在当下的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当中,可圈可点。纵观目前的教师培训形势,在数字时代信息量大、平台多元化的时代,展开艺术教育专业教师培训主要以调动教师自身积极性为主,利用网络资源展开自学,培养自主培训意识和能力,是未来展开培训的关键[1]。

一、教师培训资源整合——教师自主培训的基础

数字时代,互联网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甚至可以用“信息爆炸”来形容。然而,对于普通的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来说,寻找展开培训的资源比较困难,而作为培训的主体来说,就要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这样的资源,奠定教师自主学习和培训的基础。高校作为艺术教育专业教师培训组织的主体,可以转变培训形式,将集中在一个空间中、内容确定的培训活动转变成为教师分散在各地、根据自身的需求展开学习的模式。这样的模式能够让教师针对自身的弱点各个击破,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而做到这一点,最为重要的则是为教师提供这样的学习资源。高校的艺术教育专业培训组织者,需要利用学校的官方网络和设备,对于艺术教育专业教师培训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数据库之后对于全体教师开放,在集中培训的时间里让教师自助获得资源并且展开学习。这一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从网络上购买培训资源、数据库资源、图书馆资源,也可以将往年来教育培训活动展开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充实数据库。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后,教师自主培训活动才有了实施的基础[2]。

二、碎片化时间的培训——微课培训体系的建构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好处是,其内容针对性较强而体量又相对较小,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需求展开自学活动。微课培训体系的构建,可以集纳微课教学数据库,在平台的拓展方面,可以借助微信、微博平台来展开,展开的方式是这样的:培训的主体通过搜集大量的艺术教育活动的段视频、微课资源形成数据库,再按照整体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微博、微信发送出去,教师通过关注微博、微信的方式接受到相关微课,然后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同时,利用微课培训体系的交互性功能,能够实现学员与平台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互,各个时间段的培训需求、培训要点也能够体现得更为鲜明。

三、评价体系突破限制——互联网+融合教师培训

传统培训的空间限制既影响了教师培训活动的地点,也影响了教师培训活动评价体系的建构。而对于艺术教育专业教师培训来说,对于其学习结果进行客观评价的,往往并不是组织培训的培训者,而是相关专业和领域的专业人士,为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互联网+的融合也是教师培训创新的重点。互联网+和教育培训的融合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还有教学评价体系的日益完善。利用互联网,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家在线观察和教导,给予教师明确的指导意见,提高培训水平;在培训活动结束之后,相关专家、从业人员也能够通过微博、微信或者互联网问卷、打分软件等针对学生的在线表演、答辩等进行线上的观测和评价。总而言之,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融入,未来的教师培训评价体系能够实现过程中的实时评价和培训后的多元化评价,以往的一张试卷、一篇论文的简单评价方式已经可以完全被取代[3]。未来的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师培训,互联网是可以利用的重要的平台,而相关的培训活动一定是结合教师个人的个性化需求,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自觉展开的。未来的相关培训活动会将信息化、自主化融入其中,实现个人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这是对于当下教师培训集中管理、集中学习活动的颠覆。

参考文献

[1]潘丹春.基于微信平台的艺术教育培训专业化教师的发展研究[J].才智,2016,(12):101-101.

[2]吴安艳,陈继良,张泓毅.微课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方案研究——以韶关学院的师范教育为例[J].软件导刊,2013,12(06):199-201.

数字艺术培训范文5

关键词:数字媒体语境;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教学现状分析

1.1数字媒体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就数字媒体语境教学来说,教室的设施和设备是实现数字媒体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硬件条件简陋,导致教学条件跟不上教学手段的更新。还有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数字媒体设施设备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上课的需求。

1.2教师的教学课件创作水平参差不齐

数字媒体是近年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数字媒体语境教学需要教师制作相关的课件,这是数字媒体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辅助教学的核心。尤其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数字媒体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进行设计、绘图、动画、声音等的教学。虽然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都参加过数字媒体的业务培训,但是从整体水平上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仍然参差不齐。

1.3教学方法无法与现代数字媒体相匹配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将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与数字媒体的使用有效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对称的现象,就是教师在使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教学设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却用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和方式相对处于滞后的状态,使得数字媒体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关键作用。

1.4教师对数字媒体的使用观念存在着误区

在数字媒体的语境下,教师在教学中对数字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可以概括为“两个极端”和“三个代替”。首先,是“两个极端”。一方面是“用而不得”,由于数字媒体的出现,学校也都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设备,但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会认为,如果要使用数字媒体教学就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制作课件,就没有过多的时间对教学方案进行仔细的斟酌,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因此,这些教师认为使用数字媒体教学使他们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且教学效果还是未知数,可能会得不偿失。而另一方面则是“为用而用”,就是说在数字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后,学校积极建立了数字媒体教学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并且对数字媒体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宣传和要求,部分教师就会认为无论是哪一种课程,都要通过数字媒体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必须要数字媒体的配合。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大型的公开课或者是一些参赛的课程中,对于课件的要求就是必须要将影音、图片、三维立体动画进行结合,而且对于课件的要求就是难度程度越大越好、内容越丰富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或者是评委的注意力。而这种“为用而用”的认识误区使得教师在数字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更多的是关注形式,画面过于丰富,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够专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接受。其实部分课堂可以不必采用数字媒体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但是不要强行地让小黑板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屏幕,要适可而止,适当地配合使用。其次,是“三个代替”。第一,数字媒体课件代替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照着课件阅读,对于学生的反应丝毫没有察觉,不管他们是否听懂、是否存在疑问。第二,数字媒体教学取代传统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用数字媒体代替传统教学。第三,数字媒体代替艺术设计学习。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于依赖数字媒体,总是在学生存在疑问的时候误导学生拷贝老师的光盘进行研读学习,曲解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意义。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媒体教学的对策研究

2.1加大资金投入量,强化数字媒体培训

要想改善数字媒体教学的现状,首先就是要完善数字媒体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加大对相关资金的投入量。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对现代化教学的技术设施设备的推动工作,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按照数字媒体现代化的建设要求进行设施设备的完善。其次就是要增强师资力量。学校应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对于数字媒体教学模式采取开放性的政策,加大对教师数字媒体教学的培训,使其能够尽快地熟悉数字媒体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提升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

2.2更新教育观念,整合教学理念

高职艺术教学采用数字媒体的教学方式是依托于现代化教学的发展,是将数字媒体运用于教学中,数字媒体是一种教学辅助性的工具,而不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全盘的否定,两者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来达成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要学会将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融合;在运用的过程中既要了解数字媒体教学的优势,也要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弊端,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优势互补,而不是完全替代。

2.3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师生交流

在利用数字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信息量相对来说比较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节奏相对较快,而这就导致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快节奏的教学方式,也一时很难消化教学的内容。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扮演好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在采用数字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要与学生及时地交流和互动,课件也要反映与学生的互动内容,这样一来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4优化教法组合,发挥媒体功能

数字艺术培训范文6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管理模式;工科院校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该专业立足于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工科院校实验室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具有约束性的,严谨而规范,学生通过统一手法、时效把控、误差限定等一系列操作去进行实验。但是数字媒体艺术隶属于设计艺术类专业,本身属于思维发散性学科,实验操作步骤并非是一定要遵循“众人相同”的原理。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可以基于已掌握的原理和理论知识点,进行自己的设计,这个设计甚至可以跳出本专业的学习范围,进行多途径、多渠道的创新,最终得到多风格多形态的作品。在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创作作品面前,没有优劣之分,这个专业的实验更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运用的思路宽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等的不同。学生设计和创作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本门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而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实验室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种种因素,在数字媒体艺术实验之初沿袭了传统理工科对“实验”的定义,对设计类专业在“实验”定义上和应用上的概念都不是很清晰,致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环节,这一现状的存在促使我们主动去寻求更好的管理方法和途径[1-2]。

1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的现状和问题

1.1建设投资大,规划监督少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媒体设计工具在艺术类课程中的推广应用,各个高校都针对艺术类专业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学校的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从无到有,到现在可谓巨大的投资比重。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误区,艺术类专业学费要比其他普通学科专业的贵上许多,认为学校对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的巨大投资可以满足艺术类专业的教学需求。事实上,按照教育部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标准去培养一个合格的艺术生,其需求的教学投入资金巨大。与其它专业实验室的投入资金比重相比,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已经遥遥领先。由于现在学校对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的实验室设置和管理制度依旧沿袭理工科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没有在实验室建设的源头抓好规划和监督,最终导致花费巨资打造的实验室却没有得到与投资相对应的教学收益。针对此情况,需要对艺术类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大的事实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监督。

1.2实验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的历史短暂,实践经验不足、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实验室职员的职责还是和其他理工科一样。教师负责日常教学工作,实验员负责日常管理。但是随着艺术类实验室的设备更换、技术发展,呈现出专业多、技术性强等特点,数字媒体工具和工业制造机械设备已经进入到课堂。因此,以往实验室管理员技术和管理模式与实验室的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不能适应现代艺术实验室实验操作的需要,艺术类实验管理模式已经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上升为多层次集约型技术管理模式。目前,工科类院校的管理人员对艺术类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一套严谨、系统的培训计划,导致艺术类实验室人力资源改革的停滞,形成人力资源配置远远落后于实验室硬件发展的情况。高校将实验室的发展以及使用在很大方面都寄托于教师队伍,但是效果不是很好,部分专业性特别强设备,教学环节确实需要,但是又出现学校无人会操作的窘境。原本可以引进社会上的专业型人才,但是高校的门槛太高加上薪资不高,致使这一解决方案不可行。提高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水平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人员的队伍建设,但是高校对教师和实验员的薪资分配有很大差距,造成实验员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提高实验队伍建设始终无法向前推进。

1.3规划设置落后,形成资源浪费

由于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大多呈现出与专业相对应的管理状态,艺术实验室中的一些实验仪器具有强针对性,使得艺术类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只针对本专业学生。优点是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便于对本专业学生实验课的开展。但这样的情况导致实验室的专属思维定式,只在本专业学生做实验时才开放,其它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实验室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资源共享,容易造成实验室的反复建设。与此同时,也制约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就艺术类实验室设备实际情况来看,具有设备种类繁多、行业跨度大、部分设备专业化程度高、设备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在实验管理中的“一刀切”体系不适合当前艺术实验室的发展,不利于教学和相关工作的展开。

2对设计艺术类专业实验室的资源和人力管理的改进建议

2.1提高监督力度,科学投入资源

资源整合是从整个社会系统方面来考虑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各方面职责和功能以及资源利用的协调来实现教学利益的最大化。高校要想真正的实现实验室教学利益最大化,需要摒弃之前陈旧的管理模式和资源管理策略,从源头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以高校对艺术类专业教学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学校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情况,分清轻重缓急,从源头抓好管理和监督,让资金投入尽可能合理化、科学化,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杜绝“一时脑热建设”情况发生,有计划地按步骤进行实验室投资建设[3]。在选购器材时,既要避免一味地追求“大、精、全”造成财力资源的浪费,也不能过分节约,阻碍实验室的水平建设,要严格把好质量关,科学合理选购不同配置的实验仪器。在实验室进行申报的过程中就引入第三方的监督小组,结合学校具体情况,通过多维度视角衡量评估实验室建设的落实情况。此外还要将人才引进和人才建设考虑到最初的实验室资源管理的源头中,从源头上杜绝实验室设备闲置的可能性,只有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才能从源头上进行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分布,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收益。

2.2加强管理制度和人员建设,适应发展需求

实验室管理系统不仅是实验室管理的需要,也是加强实验室人员建设和保障教学和实验设备的基础。在当今艺术类实验室管理的探索阶段,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任务和要求,适时、实事求是地制定课程结构和师生水平的规章制度。譬如实验室各类实验员的岗位职责、学生要遵循的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设备使用守则、仪器的管理和维护等,使管理工作有理可循,使实验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无规则不成方圆,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教师、实验员及学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4-7]。增加系统的岗前培训环节,并定期举行进修学习以适应实验室硬件发展的速度,在进行培训和进修环节,应尽量减少纯理论知识的灌输,注重实验技巧和实际经验。通过培训和进修环节,尽可能规范实验师生使用仪器的方式及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由人、设备、环境因素出现的风险,尽可能增加实验设备的寿命,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面对多数教师不愿意在实验室任教的情况,学校应加强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薪酬奖励,形成制度规范,促进更多教师和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留在实验室,使实验室工作和实验室教学成为教师愿意从事的工作,通过适度的薪资激励政策,达到完善实验室人员结构组成的目的,满足学校艺术类实验室的发展需求[8-9]。

2.3合理规划管理策略,提高资源利用率

针对实验室资源利用不高的现状,我们提出适度开放实验室资源,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开放后的实验室,不再仅仅是共享实验课堂正常使用的器材,是指只要师生提出要求在不干扰日常教学的情况下,都可以满足其需求。各专业的竞赛如广告设计大赛等都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此外,本校不同专业之间也有互联性,不同专业之间的实验器材都会有公用性强的仪器设备,为了充分体现实验室资产设备的价值,学校应将共用性强的设备集中到一起组成共用实验室。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整个实验室的资源调度情况,通过对可用资源的预约,准确地得到各项实验器材的真实安排使用情况,合理安排实验资源在不同时间段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实验室的开放[10-11],促进学校和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良好互动,营造一种从市场实际需求和应用出发的技术学习环境,增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产学研成一体的教学机制,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另外,通过实验室的开放,促进了学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良性互动,创造了一个从实际需求和市场应用出发的技术学习环境,增加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实践。此外,学生应遵守实验室系统的严格要求和实验守则,仔细记录,加强实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提高设备的完整性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结语

数字艺术培训范文7

【关键词】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特点;策略

一、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

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设计流程更为迅速与简捷,艺术设计教育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拓展了艺术教育,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融合发展,其具体内容如下:1.数字媒体艺术拓展了艺术教育。数字媒体艺术拓展了艺术教育是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之一。究其原因,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使得数字媒体快速兴起并成为主流,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纸质图文输出的信息逐渐变为数字信息,拓展了艺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设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以及扎实计算机基础,能对不同的知识进行融合与交叉运用,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艺术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也在数字媒体时代得到了延伸。2.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是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又一特点。数字媒体时代在艺术与科技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的结合,所带来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更为新颖,将设计理念与方案立体化地表现出来,使创造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成为可能,是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融合发展的产物。数字化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具有很强的优势性,新的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对计算机学科和艺术设计之间的交叉领域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从数字艺术的前瞻性特征来看,未来可能出现交互式广告设计展现方式。因此,探索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势在必行。

二、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推动现代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在了解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1.更新艺术设计教育观念。更新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是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关键。对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应意识到数字媒体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冲击,尽快更新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确立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培养理念,突出数字媒体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要重视计算机信息处理和应用,重视对学生数字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与掌握新的数字技术,将数字内容创意与数字技术表现融入到艺术设计中,使学生具备基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本知识应用能力。2.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跨学科属性,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优化上,教学的多样化与多元化发展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做好艺术设计的通识课程教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二是要做好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衔接,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开展信息化教学,引导学生融合发展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增强艺术设计教学的适应性。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对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至关重要。数字艺术的应用可以起到规范化、灵活化、多样化地实现制图效果,对艺术设计教育而言,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具体做法上,高校的一些工作室、实验室的开放可以解除专业限制,让更多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实际操作的可能,进入相关实验室、工作室进行训练,真正体会和掌握数字艺术设计知识。与此同时,为掌握数字艺术和设计的双重属性,让学生学到不同专业的知识,加强数字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实践性教学,拓展学生的实习平台,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是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有效举措。艺术设计属于创造活动,为促进学生设计思维的发散、设计风格的标新立异,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将设计一线的新知识新思维传播给学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发散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聘请校外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团队开展讲座或培训的形式,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认知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方式,采用数字形式对艺术进行传递,为设计艺术提供更多的创意与载体。

三、结语

总之,数字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能明显的提升作品的视觉感受与效果。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应意识到数字媒体时代的重要性,更新艺术设计教育观念、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面对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新的特点,积极探索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促进艺术设计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楠.数字媒体对动画艺术形式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5,(08).

[2]周玮,艺海.地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思考[J].2016,(12).

[3]孙汝.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评《设计基础》[J].教育评论,2018,(04).

数字艺术培训范文8

(一)文化理想

艺术所传达的文化理想往往存在于人类群体的某种深层的共同情感中,或者某个艺术创作者的个人情感经验中。通过艺术创作的表达和揭示,不论一个iPad游戏还是一个茶壶,或是一幅寓意深远的画作,都以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形式,更胜于人类语言的方式传递给受众,让他们以无与伦比的深刻感受体会到这种文化理想。比如,Win8的MetroUI设计风格,就以一种与iOS过度修饰和拟物化设计风格背道而驰的设计风格,在信息时代的后期,人们每天被海量信息包围的今天,MetroUI设计风格如春风一样清新,带来一种轻量化、轻松、明朗、环保的生活理念和文化理想。

(二)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有妙手偶得的偶然性,是感性的直觉作用于材料和环境的结果。直觉不完全是冲动,是下意识的推理、习惯和经验。艺术的灵感,是这种感性的直觉,没有固定的逻辑规范,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它能够赋予艺术作品美好的情感以及独特的气质。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的理性思维

(一)数字时代的特征

尼葛洛庞帝提出数字化生存的四个特征——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对身份的模糊,或许比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要平等得多,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已成为明日黄花。数字技术也给人们带来了创造更加平等、和谐世界的可能性。这一切都是人们社会化和理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eredDeisgn),简称UCD,设计师站在用户的角度考量设计,客观地看待设计本身,使设计趋于理性。并且以人类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进行交互设计,使得设计这一过程更加科学,产品的功能和用户体验也更易达到用户的心理预期。英国人类学家贝特森(GregoryBateson)指出,个体的心灵处在一个由模式、秩序、共鸣所构成的世界,是某个大的有序系统的子系统。心灵固存于这个较大的有序系统的各个路径所携带的就是信息,媒介所传递的是信息。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回应正是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和交流,信息的组织和与用户的交互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核心内容。

(三)设计流程和项目管理

为了更好地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提高设计的有效性、控制设计成本,设计流程、设计过程的管理和团队合作等问题也提到日程上。项目管理观念的引入,使得管理设计项目的整个过程变得更加专业和高效。同时,这也对设计师的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设计师的自我管理和情绪控制都有一定的要求,强调设计师理性素质的培养。

(四)数字技术的发展

毫无疑问,计算机技术是一门需要理性思维方式的学科,无论是代码编写,还是、测试环节,它都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考能力。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促使专业人才培养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结语根据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开展通识教育:提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选修理工科课程;

2.思维方式的培养:基础课程中开设哲学入门课程,培养批判性思维;

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工作室,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机会;

4.由行业专家给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涵盖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