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管理范例

数字校园管理

数字校园管理范文1

在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中需要考虑到以下方面:①对优质资源、先进技术等进行充分的利用,同时整合现有的资源,积极构建先进、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②开发与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立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同时确保该平台的开放性、灵活性,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③为了培养、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④建设和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库,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与评价研究。对于数字校园来说,从功能模块来看,需要以云服务为支撑,积极构建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对其进行应用。以整合资源为中心,为了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将其融入到教学、学习、管理等领域,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教师、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教师为中心,积极建立和完善网络教研系统、网络备课系统等应用系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工作的信息化。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价系统、自主学习系统等,通过远程学习和异地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网络信息化。

2修订和完善与数字校园系统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重塑流程

在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非技术因素,为了进一步提倡避免重技术轻管理、重开发不重维护、重功能不重组织行为和管理流程的现象,需要对决策者的重视和参与、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意向、教育管理机制和流程变革、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因为,决策者重视和参与在一定程度可以协调并确保资源到位,对管理流程进行疏通,对于信息化项目来说,这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通过建设高校数字化校园,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新的信息技术下,经过多年教务信息化建设的摸爬滚打,可以避免乃至超越以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来说,本身需要以技术为核心,而信息化管理通常情况下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这是实施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从本质上说管理不能被技术本身所取代,并且技术需要管理的配合,信息化与管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健全的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融入到信息化中,进而充分地体现管理思想和理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重塑教务管理信息化管理流程,在核心层面推动教学体制改革,进一步解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修订、完善教学日常运行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建设,修订、规范、完善教务运行信息的相关管理制度。从教务日常运行管理制度的层面推进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降低教学运行管理的重心,扩大系(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权限。健全与优化教学运行监控机构以及具体实施细则,将重要教学和管理信息都准确及时汇总到该体系中,使教学运行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行为都有“据”可依。

2.2进一步优化教务运行管理信息流程

梳理原来处于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离散的教学运行监控信息,将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实现集中式数字化管理。进一步精简工作环节,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转变工作方式,加强教学运行质量监控,提高管理效益。项目基于网络环境,构建适应日常教学管理的运行系统的信息化流程,有效地规范了教学管理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提高了服务、管理质量,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一个日常教学运行信息获取、管理并监控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提供一个面向校系(二级学院)两级教学管理的网络基础。

3技术实现手段与管理思想需紧密结合

3.1管理理念与思路创新

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改革势必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现代信息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把原来处于离散的教学运行监控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实现了集中式数字管理,促进了教务管理从经验式管理到标准化管理的转变。①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鼓励广泛的对等评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评价体系,也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教与学的评教体系进行完善,并且对其进行量化,一方面对专任教师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另一方面激发专任教师的积极性和,以及学生评价的客观性。②爱师爱生。对于教师来说,其主要职责是传授知识和启发学生的心灵。结合人事信息化培养师德,建立和完善鼓励、约束机制,一方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的水平,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更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③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为了打通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空间,需要承认多元化、保持宽容,进一步重塑人文学科教师的角色意识,彻底解决人文素质教育教学难度大、成本高的难题。④加强组织领导、鼓励探索创新、加强督促检查、制定配套政策、提出实施方案。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3.2技术应用创新

构建信息化校园,实施数字化教学运行监控体系,势必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学校教学运行管理实际,充分利用技术开发公司丰富的数字化校园实施经验,对先进网络技术广泛加以运用与创新。目前数字校园实施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是:软硬件结合的使用率较低;各级应用系统整合难度大;原创和创新性优质资源匮乏;网络教学创新调整难度高;办公自动化管理期待加快进程。大多数公司的数字校园产品设计功能涵盖相对来说比较广泛,智能排课系统功能初步完善,但是缺乏教师多维评价系统,而且国家对于教师评价没有相应的规定标准。产品对硬件方面无整合,许多公司的解决方案中也没有相关硬件整合功能的描述。对学校的情况管理,需要借助云服务saas平台进行支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级的管理;从中间件和数据库的情况来看,在硬件资源方面,学校的系统往往要求比较高。在技术方面,可以从四个角度解决思路问题:①凭借开源精神,采用合作的开发模式,在设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吸纳教师与学生,提供的解决方案,要确保其可靠性、安全性。②采取措施,建立健全教务数据中心,结合数字校园平台、各职能系统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为教务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奠定基础。③通过数字校园平台的社区网络建设,集成教务信息以推送技术和Web3.0技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多元化和多彩的展现与交互形式互连管理者与管理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系统与系统、系统与人、教师与学生,从而促进学风建设。④通过建立和知识库、教学资源库等,以及提供多媒体视频制作系统等,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应用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缓解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矛盾,进而促进教学相长。加强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建立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资源普及共享。

4结语

数字校园管理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解决方式

引言

数字图书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改变了传统图书行业的发展格局,给图书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机遇。由于互联网开放性特点,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率要远高于纸质图书馆,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纷纷建立数字图书馆,在很多方面数字图书馆已经逐渐替换和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和价值,然而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提升与改进。

一、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1.管理体制不完善。现阶段,很多高校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体系沿袭了纸质图书管理体制,管理方法较为传统,这种情况导致了数字图书馆没有匹配的资源协同运行系统,导致数字图书资源利用不充分或出现闲置现象。另外,数字图书馆发展时间较短,在管理体制上尚未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各个高校的管理方法也处封闭状态,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2.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是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脱离了纸质载体以数字信息技术对各类图书文献进行存储,并利用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是数字图书馆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但在数字图书馆实际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追求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使用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较为复杂的信息安全性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有黑客入侵图书馆系统,窃取重要资料或恶意攻击服务器,导致数据文件丢失、图书馆系统瘫痪等,给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造成了较大威胁。3.专业人才资源较为匮乏。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实现高效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管理的重要基础,需要具备先进的信息管理理念、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熟练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管理。但在现阶段,我国各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人员水平尽管在不断的提高,但仍然难以满足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需求。很多信息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较为传统,对网络信息技术缺乏足够的兴趣。此外,在在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缺少专业高效的核心骨干和优秀团队。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措施和对策

1.建立健全数字图书资源管理制度。完善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是到达预定管理目标的前提和基本手段,所以,要不断加强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在传统的纸质图书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新技术,建立适应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体系和制度。此外,要充分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各个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或建立大区域内多所高校的数字图书馆联盟,通过更为开放的管理方法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2.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投入。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稳定运行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图书信息资源的储量,提升了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但其开放性的特点增大了管理的安全隐患。因此,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作为保障性工作要不断的加强。首先要通过相关的管理运行方式和规章制度来完善分享图书资源的程序,比如利用电子借书证,身份识别技术等手段来控制未知用户的侵入。其次,要定期升级数字图书馆系统的防火墙软件和病毒查杀软件,保证系统处于有效的安全防护之中。第三,可以采用优化的智能算法,将书籍资料的借阅频次,借阅时间进行分类,对浏览量较大的资料进行备份并增加登录借阅通道,以保证系统快速流畅的运行,保证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3.提高信息资源数据库容量和利用率。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容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在网络信息时代,知识的产生和传播速度日益增加,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因此,必须不断提升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容量。首先,应该利用电子扫描技术、图片处理技术对传统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提高珍贵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对电子文献的收藏和保管,可以保存到光盘或大容量硬盘存储空间中,并提供有效的网络检索工具,帮助用户快速查阅电子文献资料,提高服务效率。4.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工作。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全面的信息管理经验和丰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要选拔和培养专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需要从管理理念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对管理人员队伍进行培训和提升,打造优秀的信息资源管理团队,以保证数字图书馆信息资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持续推动,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图书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在不断的改善和提高,有效的信息管理使数字图书馆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现阶段,要继续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培养全面专业的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团队,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健晖.澳洲高校图书馆面向校友服务调查分析及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05).

数字校园管理范文3

(一)管理体制问题。

在现行的高校管理机构中,档案管理部门一般处于附属或从属地位,有的隶属于学校办公室,有的隶属于图书馆;少数独立建制的也属于弱势部门。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档案管理部门行政地位低,话语权不大,难以有效组织协调各部门参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协同管理。而且,各职能部门或学院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即使学校统一使用校园OA系统办公,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仍然相对独立,各自封闭,不能实现一体化,给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化、集成化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二)队伍结构问题。

相对而言,高校档案工作者年龄普遍偏大,成分复杂,且以女性占绝大多数。她们实际档案管理经验较为丰富,但专业研究能力不强,对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比较陌生,更缺乏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囿于传统的档案管理认知与偏见,高学历、有活力且对数字化、信息化娴熟的年轻人一般不愿意到档案管理部门工作。因此,当前高校档案工作队伍在年龄、性别、学历、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三)信息标准化问题。

近年来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规模急剧增加,且来源于校内各职能部门不同的业务管理系统软件,运行环境复杂多样,形式不一,从而导致生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格式纷繁多样,不利于档案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和迁移,也不利于后期的数据资源开发和利用。所以,当下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的非标准化问题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点、难点之一。

(四)信息安全与凭证问题。

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信息给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与便捷,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在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随时可能被恶意破坏、篡改,且不容易留下痕迹。另一方面,在异构系统环境下,各部门形成的不同门类、不同格式的电子档案在移交过程中难以保持其原始文件的结构信息及内容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升级、转换和迁移等操作过程中,电子档案的凭证作用难以确保其有效性。

(五)信息公开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蕴含着科技发明、文化创新、艺术创意等方面的大量优质信息资源,潜藏着无形的开发和利用价值。这些信息资源的公开利用,将对社会产生巨大、有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这些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辛勤与智慧的结晶,其产权与著作权是教师们的个人权利,应该依法得到保护。如何处理好数字化档案信息公开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摆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困境的突破策略

(一)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意识宣传。

在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是重要的资源。高等院校是知识和人才聚集的高地,其形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更是重要而宝贵的资源。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者不仅要宣传档案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新兴资源的意识,以改变师生们传统的档案认知,使其重视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及其管理工作,为档案管理部门收集、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转变管理理念与制定管理政策。

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档案管理已不是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和经验管理,而是现代化信息管理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管理。高校档案工作者应该主动转变思维,更新观念,用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理念取代传统的管理思维。同时,应该强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意识,并制定档案管理政策保护个人信息及知识产权。在档案管理政策允许的框架下,应该无限度地开放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便利,为社会创造效益。

(三)引进和培养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

档案信息化人才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档案信息化人员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推动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为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坚持“双管齐下”,一方面重视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发掘和引进,完善工作队伍的知识背景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在职档案工作人员信息化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应对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挑战的能力。

(四)推动档案信息标准化及其管理集成化。

合乎规范、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及其技术是档案信息集成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协同各归档部门统一规划和布置,对档案信息数据及其运行环境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其中应包括:压缩格式的规范化、数据交换的规范化、数据加密方式的标准化、水印技术的标准化、档案管理软件的统一化。同时,打破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藩篱”,将学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有效对接,使档案数据资源由分散管理转为集中管理,从而实现全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集成化。

(五)运用计算机网络与现代化信息技术保障安全。

网络环境与信息系统漏洞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最突出的安全隐患,是无法回避的威胁和挑战。关于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联合学校有关部门(如学校办公室、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和网络信息共享系统存在的漏洞进行评估、修复,完善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网络体系。同时,定期排查、更新和升级相关管理软件,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三、总结

数字校园管理范文4

多校区图书馆应为一体化运作机制,一个适应跨校园信息环境、满足跨校区教学和科研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动态平衡,同时还要适应多校区和扩招形势的要求的综合图书馆。以资源保障整体化发展思路为指导,以校园网络为依托,采取“整体规划,合理分布,协调发展,共同保障”的建设方针,力求建成一个具有文献资源管理和协调机制,能发挥校区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优势,具有完善馆际资源存取和传递体系。确立现代化信息服务手段的创新机制的内外互连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校范围内的书刊文献资料“通借通还”的服务机制,并提供全天候的网络信息检索服务,有效地提高校内外用户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可获知能力和可获得能力。开展多校区图书馆局域网络环境建设,实现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多校区管理,将馆藏书目数据库、国内外大型文献数据库上网,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特色专题数据库、馆藏文献数字化、虚拟图书馆等建设。不仅要立足本校,建立全校范围内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全校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而且还要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放眼世界,将其融入到区域性、系统性、全国性、全球性的文献资源信息系统中,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二、多校区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管理

第一,文献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形为多个图书馆,实为一个综合图书馆统一管理。各个校区的图书馆不再为独立的图书馆,打破各校区图书馆独立建设文献信息资源的封闭式机制。文献资源布局应根据各校区院系专业设置特点及读者对文献需求特点,来调整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更好的满足读者对信息文献的需求。文献建设统一管理整体考虑,保障文献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减少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投入,减少浪费。第二,图书馆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是读者和信息资源之间的桥梁、纽带,其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益于信息资源利用的进行。各校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培训,加强读者至上的观念,使图书馆的服务规范、制度、方式、理念有统一标准。第三,读者用户统一管理。“一切为了读者,一切从读者出发”是图书馆工作的服务宗旨。多馆制模式下,图书馆在空间上的不统一使得文献的流通变得更具复杂性。但保证“读者至上”原则,为方便读者,多校区图书馆使用统一的流通规则。读者可以使用一证通用,凭一张借阅证件就可以在任一校区图书馆借阅文献资料,实现通阅通借通还制度。加强OPAC功能,在网上开展预约借书和续借服务,提供异馆代借文献递送服务,实现读者无需奔波就能借阅到任何校区图书馆的馆藏文献。

(二)信息资源优化

多校区存在着院系专业学科设置、学生结构及重点建设学科等的不同,导致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要求各校区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按读者需求进行优化调整,保障重点学科及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各校区图书馆增强协调合作

每个校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有限,要到达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提供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就要做好各校区图书馆之间的协调工作。依托现代网络资源,更便利文献信息资源的传递、调配。只有协调工作做好,才能构建结构合理、比例适宜、配置恰当的全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校区读者多层次、多元化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多校区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文献信息资源利用保障体系

多校区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再以完整性和系统系做标准,不再建立“小而全”的独立多校区图书馆,而是把整个学校图书馆视为一个整体图书馆来考虑建立文献信息资源,甚至可以多校联合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多校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应该针对多校区院系学科学生等情况,结合校区图书馆实际情况来构建。校区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应该是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目标管理,使全馆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分布,体现整体发展,特色收藏,保证专业文献资源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方面,应坚持以本校应用型为主,强调适用性原则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根据服务的读者,结合本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建立有主有从能体现高校特色的藏书结构体系。具体来说,保证本校的国家、省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中文资料的收藏力求完备,外文资料的收藏达到研究级。加大各种非印刷型文献载体的收藏量,不断丰富本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文献需求的保障率,建立和完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高等学校的院系(所)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全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打破图书馆、各院系资料室分散封闭的格局,统一编目建库、统一管理文献资源,对院系资料室进行全面的协调、规划、重新布局,合理划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权限,接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与协调,应面向全校开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实行资源共享。

(二)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机制

多校区图书馆格局,存在着校区空间分割,文献信息资源分散,造成利用不便,而数字化信息资源依托校园网络环境因其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特点,成为弥补这个不足的最为有效的办法。数字化电子信息资源以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为主,类似光盘、录像带、磁盘等媒体为介质的被我们称之为有形资源,而存储于网络信息环境或计算机设备中的电子信息资源,则被视为无形资源。电子信息资源应以读者用户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高效的专题数据库。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主要是针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对现有的纸质文献资源应尽量实现数字化,并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编目,构建完善标准化数据库。方便读者的使用,各校区的图书馆使用统一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馆藏书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构建高质量的馆藏书目数据库,为多校区读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检索系统。电子资源应尽快上网,在校园网上进行共享,并在书目检索、摘要检索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文检索,以满足多校区广大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实现开放高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其信息资源存在着资源有限性,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将校外信息资源作为自身必要的有益补充,还可以采取构建图书馆联盟等形式,使得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的方法,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这种形式不但可以使现有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使每个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得到优化,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以及进行深层次开发搭建一个技术平台,为读者用户最大范围的使用和利用各类文献资源开辟了一个快速方便的通道。

(三)构建高效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保障是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化和网络化为前提的。因此,以发展网络技术为重点,以多校区的校园网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电子资源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网络管理系统,确保多校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工作的高效运作。基于网络的Web技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各种信息的采集和综合、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信息的交互和共享,多校区图书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可以采用基于Web的Internet的技术支持来建设内部信息网络,然后通过网关与外部的Internet相连,这样不仅可以与外界保持兼容,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网络技术支持。

(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载体,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造者和使用的管理者,随着网络技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技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基础图书管理知识,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外语水平。因此,全面加强人才基础建设,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强化相关专业技能的系统化培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现代化信息发展的新观念,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图书馆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职业道德观念,有创新意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用心构筑起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四、结语

数字校园管理范文5

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发展特点 

电子档案的特点是体积小和空间小便于档案的存储、使用及时、寿命长、复制容易、资料的传递速度快等这些都是原始的纸质档案不能实现的。对于我国现阶段档案数字化的发展来说,电子档案的实用性与使用次数更高。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施,对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而电子档案的影响力很强大。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也符合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因此我们要应用先进的技术传承先进的文化理念。高职院校改革发展进程的加快使高职院校档案所涉及的门类也在增多,档案资料的内容变得多样而复杂,数量就会更加增多,因此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很好的适应了发展变化的要求。高职院校实行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同时对应的档案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水平也要不断的更新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变化。而我们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需求,随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更新换代,作为档案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与知识结构也要进行实时的调整,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及时的共享。

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很多高职院校在文书档案、人事档案、学生的学籍档案没有及时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机构,学院内各个部门产生出来的相关档案材料缺乏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分散在学院的不同部门,除了档案管理工作还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其他的部门工作人员紧缺的时候,因为档案管理工作不紧要,所以被学院安排了其他工作,这样直接造成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实施。2.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很多高职院校专(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基本都是非专业的人员,符合档案管理专业的工作人员少之又少,因此在整个档案管理过程中缺乏档案管理数字化应用人才,这样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的有效实施。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多数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导致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漏洞百出,在加上档案的管理人员电脑操作的能力不足,使档案信息的及时获取受到影响,造成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直接阻碍了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的提升。3.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硬件设施的不足。随着我国计算机时代的不断创新,目前我国的很多领域已经实施了智慧化办公,然而,高职院校的经费不足使档案管理机构所使用的计算机办公设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更新换代,而计算机应用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档案数字化管理采用的是无纸化办公,因此对于硬件方面的要求更高。4.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比较分散。有一些高职院校的档案材料管理主要由各个部门进行分散管理。例如,很多的文书档案主要在党政办公室进行保存,而教师的人事档案主要是由人事处进行保存,学生的学籍等档案信息由学生工作处进行保存等等,由于这样分散的管理方式很难监督和实施档案数字化管理,在加上档案信息的录入不及时,导致了无法对档案进行整体性的管理。

三、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路径实施

1.建立完善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体系。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档案数字化管理部门,并制定数字化管理工作流程,在档案收集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对档案数字化文件进行一体化归档和收集,方便高职院校各部门在使用的过程中及时的进行查阅。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和利用环节,我们要做好数字档案设备与档案信息两方面的管理工作,并按照实际要求将档案数字化信息进行完善,从而保证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2.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高职院校涉及的档案资料和数量繁多,我们要设置专门的档案数字化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技能出色的档案管理队伍。因为很多鉴定后的档案需要进行销毁处理以及未鉴定的相关档案需要整理,这些都需要专职的管理部门和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处理,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盲目地将不需要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还能减轻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工作量,有效的避免资源与资金方面的浪费,所以使用科学合理的库存档案数字化管理势在必行,在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中我们要根据自己院校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制定出一份合理有效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方案。3.优化数字化档案管理设施。必须重视档案馆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学院需要投入了大量资金为档案管理部门的电脑进行了更新换代,还要配备先进的扫描仪、复印打印机等硬件设施,并采购特殊的档案柜等,在数字化的档案硬件方面的更新主要有扫描仪等数字化转换设备;光盘、数字存储器、磁盘等存储需要的数字化设备;服务器、打印机、网络辅助设备等便于接收、查询档案的数字化设备,这些设备必须配备最先进的,从而保证档案数字化管理适应科技的发展。

四、结语

数字校园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构建

1高职院校构建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的必要性

数字档案馆是对传统档案工作的创新性变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档案馆的工作模式和服务类型,使档案馆服务更为高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把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切实推进档案存储数字化和利用网络化[1]。随着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科研热情的高涨,科研工作量越来越多,科研档案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建立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的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有助于实现科研档案精细化管理,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校园建设需要。

1.1确保科研载体档案安全的需要

传统载体档案在进行数字化后,就可以被封存管理,在以后的档案利用中可不动用原件,从而大大减少了对档案的各种损害,提高档案安全系数,保障档案安全。数字档案具有强大的备份以及复制随着互联网络的无限延伸,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已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变,我们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同时,档案数量急剧增长,为实现档案安全存储与有效利用,传统的档案馆不断地向数字化改变。数字档案馆是伴随着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把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以网络化的方式相互连接,从而及时提供利用,实现档案资源共享。高校数字档案馆是学校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产生的新型档案馆,是一种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是高校档案馆发展的趋势。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是高校数字档案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过不同类型的网络实现科研档案收集、管理和移交,以统一的数字形式存储各种科研档案信息,教师通过网络就可以利用所需的信息,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在数字化校园的背景下建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数字化档案馆势在必行,将推动科研档案管理向更便捷、安全、全面的方向发展。能力,可以将其方便地储存在相应介质上且方便移动。即使某个数字化档案因为意外而损坏,也可以利用其备份资料重新建立,从而确保科研档案永久存储与安全保管。

1.2推动科研档案管理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需要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方式发生改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性、在线性和移动性需求突出。数字化促进了档案工作向现代管理、利用模式转变,实现转型升级。科研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改变了存储形式,压缩了存储空间,通过网络提供利用,实现大范围整合与检索,实现共享。

1.3为教师提供便捷科研档案服务的需要

数字化档案可以通过网络传送,教师通过网络就可以方便地利用、复制档案,用数字化促进便捷服务。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可以实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增加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度,摆脱时间和地域地限制提供检索、查询、利用等便捷服务,为教师迅速、准确、直观地呈现更具广度和深度的科研档案信息。

2高职院校构建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档案馆多停留在传统纸质馆藏层面,构建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存在诸多问题。

2.1观念层面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形成现代档案管理意识和观念,高校档案信息化发展缓慢,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意识不够强烈,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涉及到学校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的参与意识普遍不高,在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数字化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很多有价值的档案不能及时归档。很多高校在数字化方面重设施建设轻内容建设,对数字档案资源的利用也只是简单查询共享。档案信息安全防范不到位,涉密和非涉密档案信息混合管理,带密级信息、敏感信息未经严格审查,公开上网提供利用,存在降密使用和泄密风险。

2.2技术层次的问题

在技术条件方面,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项关键技术支撑[2]。高职院校数字档案馆建设基础差、底子薄,设备落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科研档案整理不规范,各部门形成了大量的科研电子文件,但输出的文件格式多种多样,很大程度了影响了科研档案的整合与共享。

2.3人员层面的问题

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对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不仅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3]。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普遍较为缺乏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掌握先进技术的复合型档案优秀人才。

2.4经费层面的问题

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档案资源数字化、人员培训等都需要经费的保障。而现实中由于学校不太重视档案工作,相应的经费投入严重滞后于数字档案馆建设资金需求,经费短缺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全面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2.5共享层面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在办公、教务、科研、学生、财务等方向建有多套管理系统,但每个系统都是孤立的,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没有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各个系统之间的数字信息转化难以顺利实现,形成了信息孤岛。

3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构建策略

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应站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层面,对其结构、功能、层次、标准进行统筹考虑和明确界定,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加强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统一标准规范,优化人才队伍,实现便捷、高效、共享。

3.1学校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规范建设

3.1.1完善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要结合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保障数字档案室正常运行的各项制度,统一标准和规范,如制定《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详细规划建设目标、建设条件、建设内容、实施步骤等内容;制定《电子文件归档和归档电子文件管理规范》,规范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可用[4],促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地开展。

3.1.2整体规划,循序渐进,持续进行

高职院校将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学校各级工作规划,以构建数字化校园为契机,统筹考虑经费、人员、场地、设备、技术、数据管理等各个方面,整体规划。首先要理顺工作体制机制,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工作,带动电子文件工作整体发展,及时对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的各项保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5]21。科研处、档案室、大数据与网络中心为直接负责部门,其他系部处为配合部门,各级联动,相互配合,推动数字档案馆建设。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应加强与学校其他档案信息管理部门信息对接与整合,资源共享,建立全面、完整的信息体系,进而摆脱目前高校内部各信息管理系统各自为战、信息孤岛和信息不能顺畅共享的局面。

3.2构建科研管理数字化档案资源

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应坚持“资源为王”,对非数字档案及时进行数字化及归档,而且要强化归档规范和要求,保证归档的电子文件收集齐全、整理有序、命名科学、格式规范[5]20,同时将数字档案信息进行有序排列,建立数字档案资源库,保证数字档案馆建设质量。

3.2.1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

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实现“存量电子化”。统筹规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可以按照特殊载体优先、重要程度优先、共享性强优先等原则分步实施[6]。档案数字化要注重质量,确保内容完整、画面清晰,与原件一一对应,从源头上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可用。

3.2.2全面开展原生电子文件的接收、归档工作

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及时接收新形成的科研管理电子文件,并进行归档与备份,实现“增量电子化”。电子档案接收严把质量关,依据电子文件接收范围、标准和方法,确保与纸质原件一一对应,加强对相应部门监督指导,包括确定归档范围、规范、质量检查等。

3.3加强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档案馆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项目,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较高,需构建由网络环境、硬件环境和系统软件组成的,能够满足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和共享利用需求的基础设施,实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网上收集、开发和利用。

3.3.1网络环境建设

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网络环境主要包括档案馆内部网、校园网、公众网。它通过以网络来实现其功能,依附于网络而存在,是学校整体网络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心机房、网络综合布线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各类电子文件采集、归档、安全管理等工作相关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内外网络信息点,网络性能应能适应各类数据的传输、利用要求。

3.3.2硬件环境建设

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按照相应基础网络架构、主要技术路线等构建建设满足需要的硬件环境。其硬件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数字化加工与输入设备、终端设备等,保证巨量的信息存储和读取能力以及快速信息处理能力。设备选配必须充分考虑系统性、安全性和高性能,满足科研管理档案的收集、存储、利用和备份要求。

3.3.3系统软件建设

数字档案馆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其他工具软件等,实现电子文件准确、及时、快速、自动的转换和归档。根据数字档案馆的规模和硬件配置等情况选择操作系统,综合考虑任务量、安全性等因素。数据库系统应满足数据存储与管理需求,还应具有开放性、扩展性、稳定性,支持现有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及其升级需求。根据数据采集、管理、利用等需要,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还需配备一些其他工具软件,如数据交换、格式转换、全文检索等方面的软件。

3.4构建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

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必须把数据安全放在第一位,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多种手段保证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

3.4.1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数字档案馆建设和运行的安全。一是建立档案库房安全管理制度和档案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档案库房的安全管理和检查,保障数据安全、高效、可信。二是合理设置网络管理权限。根据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明确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相应的职责,按人员类别授予不同的管理权限。四是多重备份,保障电子档案数据安全,并将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五是开展科研档案密级鉴定,制定本校定密工作方案,严格执行国家保密制度,建立科研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安全保密防护体系,完善档案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程序[7],推进安全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对涉密档案、内部档案和可公开的档案分别处理。六是强化管理与审计手段,完善应急预案,建立起灾难恢复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4.2优化安全保障技术方法

科研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应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要求,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技术方法,严格按照有关安全保密规范要求进行项目设计、系统开发和项目施工[6]。针对数字化资源存在的非法访问、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风险,科研管理数字档案应配备正版杀毒软件,有选择地配备防火墙、用户认证、移动存储介质管理软件等安全管理工具,确保系统软硬件稳定、可靠、可控,提升数字档案馆的抗风险能力。

3.5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数字校园管理范文7

关键词:中小学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管理

0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世界在向信息社会迈进。学习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运用信息资源,将成为一般工作者尤其是图书馆工作者的必备知识与技能。本文对中小学图书馆员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加强对新型网络信息资源的学习、利用,不断提升服务素质与技能进行策略分析,旨在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员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咨询服务。

1拓宽资源利用原因分析

进入21世纪,信息资源网络化已然成为一大潮流。中小学图书馆员了解、学习网络信息资源已不是应该而是必然和必需,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资源发展迅猛,势不可挡,中小学图书馆员必须要有危机意识,跟上时代步伐;二是图书馆员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认识、了解不足,能有效利用者不多,情况堪忧。

1.1网络信息资源发展迅猛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普及。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Internet功能的不断扩充,性能不断提高,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图书馆的存在形式和服务方式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传统的、以印刷媒体为主的图书馆,正在向电子化、网络化图书馆过渡,出现了“虚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等新概念。网络信息资源又称为虚拟信息资源,是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的信息内容集合,不仅具有存储空间小、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使用方便、共享性好、扩展性强等诸多特点,成为目前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馆藏资源,而且发展势头迅猛,甚至许多图书馆网络资源的购置费用已经超过了传统纸质印刷型资源费用。如果中小学图书馆员对网络信息资源置之不理,势必难以适应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要求,无法提供中小学基础教育必需的信息服务,从而无情地被时代淘汰。

1.2中小学图书馆员网络资源利用水平低下

近几年,中小学的校园网建设得以普及并不断完善,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图书馆积极开展了自动化、网络化及数字化建设,开发和引进了一批电子资源,并实现了图书馆内部业务及各项服务的网络化管理。目前,读者不仅可以从网上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查询自己的借阅情况、办理书刊的预约和续借,还能浏览图书馆引进、开发的数字化网络资源,检索、利用图书馆专业数据库。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今后中小学图书馆必将进一步加大网络资源的投资力度和比例,引进更多更好的网络化资源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毋庸讳言,因各种原因的限制,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对现代网络信息资源尚不熟悉、不了解,缺乏起码的使用技能。图书馆员素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中小学校图书馆的尴尬地位,馆员能力、素质有待提升,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学习利用,无疑会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升服务中小学师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2拓宽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思考

面对计算机技术、网络化技术快速发展和电子资源使用日益普及的现实,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小学图书馆人”,只有认真学习现代信息资源的特点、使用方法,拓宽中小学图书馆服务渠道,才能为师生提供更多、更优的信息资源。

2.1搜索引擎运用以及普及型网络资源推介

对于中小学图书馆员在拓宽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方面,目前起码要熟悉并掌握百度、中国知网(CNKI)和超星(读秀)的概况与简单的检索利用,适时向师生推荐这些网络(搜索引擎)提供的优秀资源,助力他们的教学与学习。百度:全球第二大独立搜索引擎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是公开、免费、大众可平等使用的网络平台,其功能强大,致力于让网民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很多中小学图书馆员对百度只能非常简单地使用而已,对于百度文库、百度百科、百度学术搜索等既不了解,也不使用。如:百度文库“教育频道”包含“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文库题库”等可供中小学师生参考利用的各类教育资料,很值得中小学图书馆员学习并向师生推广使用。中国知网:中国最大的持续动态更新的中文电子资源网站,目前收录文献已达7000万篇,包含“中国基础教育教与学资源总库、教科研资源、教与学资源、中小学工具书总库、校本课程电子书”等中小学重要信息资源。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文在线数字图书馆,数据总量1000TB,提供大量的电子图书资源,其中包括文学、经济、计算机等五十余大类,数百万册电子图书,500万篇论文,超16万集的学术视频,并且大量电子图书可免费阅读。

2.2积极参加培训学习

为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学会)都会适时组织一些培训班、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对行业的现代化服务技能、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讲演、解读。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会经常邀请数据库供应商对各类型数据库等网络信息资源开设专门的检索使用讲座。广州市教育局几乎每年都会组织一次中小学图书馆员培训,广州市中学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也经常就图书馆业务的开展、馆员业务素质的提高等问题,组织开展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研究学习会。中小学图书馆员应当努力争取机会参加活动,向专家学者请教,与中小学同行交流沟通,不断提升自己,提高业务素质。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在图书情报领域成为读者查阅文献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应该引起中小学图书馆员的关注、重视并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以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服务中小学师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白影,卓毓荣.新编文献信息检索通用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丛荣华.吉林省中小学网络资源应用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9):35-38.

数字校园管理范文8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科研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鼓励教学科研创新,才能促进高校的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获得生命力并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1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高校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团结现有员工,激发工作动力,还能为其他高校树立良好的榜样。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校数量日益增加,然而,许多高校由于自身经验、地理位置、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多的问题,阻碍了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就具有双重的现实意义与学术意义。

1.1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

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由于涉及教学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大量的后勤保障人员,管理较为复杂。许多高校内部尚未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没有建立自动化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现有的系统仅能够支持在职教工的如工资水平情况等基础信息查询,教师的教课情况、绩效考核情况等记录则分散在各个院系的自助系统中,后勤人员的信息则往往存储在单独的系统中,又需要额外的设备才能开启,这些不利于学校统一考核、存储管理信息。另外许多高校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存在较为严重的脱层现象,即,有系统存在,但是系统使用人员并不了解如何更好地操作,需要向上级请教权限,向教师沟通问题,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系统的负荷。

1.2缺乏团队凝聚力建设

凝聚力主要指一个单位对员工的吸引力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互相吸引力。凝聚力是一个群体的灵魂,是一个单位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是我国高校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开展工作的力量源泉。现阶段,许多高校并未意识到教师的凝聚力建设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学校缺乏人文关怀,要求教师承担过量的教学任务,不能为他们提供轻松、合理的科研环境。另一方面,某些高校内部还会出现不同的学术学派,各个学派之间相互排挤,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

1.3人才培训机制普及度较低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持续学习对于教职员工素质提高的重要性,逐步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与培训,但是由于培训资金、培训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开展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活动。一方面,由于高校新进的教师大多数为博士学位,所以高校应当寻找相应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指导,而许多高校由于受地域、资金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聘请到专业的教授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另一方面,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非专业出身,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不熟悉,例如,在对行政人员进行培训时,时常会有行政人员表示培训内容枯燥无味,浪费工作时间等。

1.4薪酬福利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的薪酬福利主要包括工资以及福利补贴部分。对于一些高校而言,由于教师队伍是其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教师的薪酬福利制度均按照国家标准水平制定,不易出现差错,教师比较满意。然而,在一些地方高校中,尽管单位能够为新引入的教师提供有保障的住房服务,但工资奖金较低,仅能满足日常的生活,导致青年教师不得不前往企业进行兼职,不利于学校学术科研的发展。另外,许多后勤人员的薪酬福利机制仍然不够完善,表现在固定工资较多而可变的福利奖金过少上。后勤保障人员工作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但难以拿到与自己工作量匹配的工资,极易导致他们消极怠工。

2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对策分析

社会学家沙赫特通过心理实验表明,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的组织团体中,当单位领导主张生产时,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生产动力很大。由此可见,对于高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机构而言,单位的效益,长远发展潜力以及员工的归属感、成长速度都与人力管理的力度以及完善程度有重要关系。在高校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完善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团队的工作效率值得每个高校进行仔细深入分析与思考。

2.1提高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程度

对于高校而言,应当建立一体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将教职员工、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后勤工作人员的信息集中保存。一方面,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改进与升级,开放通用的接口,减少系统开发工作。另一方面,对于信息基础较弱的高校而言,应该与外包公司合作开发专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结合本校的实际需求,为不同职位的员工提供不同的服务,如为教师提供科研申请、经费报账等服务;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查询相应资料的权限,满足各个职位员工不同的需求[1]。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自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由开发人员进行后期的更新与维护;对于资金以及技术能力不足的高校而言,应当选择有经验的外包公司来进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开发,根据高校的实际需求提供原型设计方案,为使用系统的行政人员以及教师进行简单培训,并定期做好系统的更新与维护工作。

2.2加强高校教师团队凝聚力建设

对于高校而言,为了提高学术竞争力,培养有特色的专业,应当加强高校教职工凝聚力建设。例如,鼓励研究方向相近以及互补的教师定期开展学术的交流与讨论工作,从交流中寻找灵感,从而更好地促进现有学术能力以及研究方向的更新与进步。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鼓励教师开展跨院的研究合作,如加强信息学院与商学院教师的合作,共同对大数据金融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凭借信息学院教师的技术力量以及金融专业教师的经济知识,共同研究新的学术方向,提高研究成果的含金量。最后,高校也可以通过团队建设等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如定期组织学院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在会议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工作进度,其他教师提供思路的补充,从而提高教师之间的互动。

2.3设定科学的人才培养及晋升方案

高校传统模式下,单一的晋升方式不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H”形方式的发展通道更加符合高校在职员工的晋升方式。“H”形晋升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管理晋升通道。高校行政工作人员以及后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此种管理通道开展新的发展模式。另一条是科研晋升通道。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向上升级,凭借优质的学术成果获得与能力相匹配的职称。“H”形晋升模式对于高校的大多数在校职工有较高的吸引力,不同专业的每个人员都可以凭借自身的知识能力进行晋升,既能起到有效激励作用,也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只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晋升空间与选择,才能够吸引有能力的人才加入工作,进而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与科研竞争力。

2.4完善薪酬福利机制

薪酬结构包括固定工资、奖金等各个部分。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对员工工作的认可,直接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一方面,高校应当对教职员工的职能以及经济产出进行合理的评定,对不同任务以及不同要求的工作岗位提供可浮动的固定薪水范围,根据工作人员的资历以及工作水平选择合适的工资,并为之提供有效的奖励方式;另一方面,高校应该为青年博士教师提供更多有保障的福利,减小青年博士由于课时较少而造成的教学工资低的问题,从科研经费、安家费、研究启动费等各个方面为青年博士教师的学术工作提供经济支出,鼓励科研产出,提供与产出相匹配的科研奖励。

3结论

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高校取得学术进步以及科研成果的重要前提。高校应当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开展科研合作,也应当努力引入新学派、新思想的青年优秀博士,为现有的学术方向注入新的思维,完善薪酬福利保障机制,从而激励职工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