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培训范例

数字文化培训

数字文化培训范文1

关键词:文化馆;档案;数字化管理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当今社会文化馆档案管理的要求,需要将数字化的管理方式运用于文化馆的档案管理工作之中,进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从而为珍贵的档案资料提供良好的管理。在文化馆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要对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进行充分的分析,再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入数字化的管理方式,进而弥补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不足,经数字化技术充分的运用于档案管理之中。

二、文化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文化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指通过扫描、拍照、手打等方式,将纸质的档案资料输入到数据库的服务器之中进行存储,进而实现档案资料的存储、备份以及检索利用等。对文化馆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由于档案资料往往都记录于纸张之中,而纸是一种比较脆弱的载体,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不同程度的破损,会对档案资料的完整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将纸质资料转变为数字形式有利于档案资料的安全保存;(2)由于纸质档案会占用大量的空间,随着档案数量的不断增多,对其进行管理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纸质档案进行查阅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通过将纸质档案转变为数字档案,能够大大提高查阅效率,而且还有利于纸质档案的集中管理。

三、文化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问题所在

由于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而且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在当前文化馆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1)档案数字化处理设备配备不足,某些文化馆的数字化处理设备还比较落后,仅配备了计算机和扫描机等最基本的处理设备。在对文化馆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转化过程中,还停留在本机上处理本机上保存的管理模式,没有专业的数据库服务器、存储设备及配套的安全设备。同时,还无法对数字档案进行有效的共享和进行异地备份,导致数字档案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2)档案馆缺少专业的数字化管理人员,文化馆中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都缺乏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理念,也就无法对数字化档案进行良好的管理。同时,档案管也没有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培训,虽然很多档案管引入了先进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软件,但是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知识,也就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档案管理软件的作用。

四、提高文化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文化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水平,需要结合当前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有效的改进措施:(1)加大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投入,配备充足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设备。文化档案馆要加大档案数字化管理设备的投入资金,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能够有效的投入到档案数字化管理设备上。在设备类型的选择上,要充分的考虑当前文化馆的实际需要以及经济上的合理性,优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设备,进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水平。(2)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制度和培训制度,文化馆要通过引进专业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人员和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培训,进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文化馆要加大人才引进资金的投入,进而吸引到更多优秀的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从而快速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同时,还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管理培训,通过进行系统全面的有效培训,逐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数字化管理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示,在文化馆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引入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是大势所趋,也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实际要求。通过对文化馆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文化馆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对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尤其是档案数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赵红颖.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实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彭清清.我国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服务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3]王镇.县级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以太原市X县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16.

数字文化培训范文2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理念;创新;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应打破陈旧的群众文化思维定式,致力创新与时俱进的群众文化理念。

1网上服务预约创新理念

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的网上预约,首先可使群众文化的服务更加公平、透明,每个想要报名参加培训、利用场馆、观赏演出等的公众,都可以在有效期内,上网点击报名;其次是简单、便捷,网上操作各类服务的预约步骤简单,省时省力,公众可随时随地进行,同时实现了该环节的自动化管理,节省了活动的人力;最后,开展服务预约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考察出某一类文化服务项目的受欢迎程度,可以使群众文化活动根据公众的实际需求调配服务,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对接。通过对目前国内文化馆服务预约功能的考察,结合对“文化有约”特点的分析,群众文化活动的网上服务预约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

1.1服务项目分类式、基层化、菜单化、定制化分类式

借鉴“文化有约”,将文化馆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搬上”网络平台,推出辅导、培训、演出等免费项目,将文化服务通过主题进行分类,使其更加简明易用。基层化。通过文化馆的总分馆体系,将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包括农村文化服务菜单进行整合,全部在文化馆网站上接受预约。菜单化。通过服务预约,形成"用户点菜、业务单位配菜、按需送菜的“菜单式”文化服务新模式,从开展服务的前期,到中期和后期都贯穿菜单式服务方式,真正使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踊跃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定制化。针对特定主题、地域特色、特别人群等开展相应的定制化服务。如针对各个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专题活动,针对各类人员、特定社区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

1.2服务产品多方式推介

“文化有约”引入了团购式服务供给界面,将所有活动资源包装成文化产品统一上架,让市民通过预约方式参与相关活动,抢名额要靠“秒杀”。文化馆网络平台也需借鉴这些较成功的商业平台的产品推荐模式,运用团购、秒杀、在线选座、限时体验、评价有礼等新型网络推广方式推广公共文化服务。

1.3“多元化”推广平台与应用

服务预约还要进一步拓展平台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平台的作用,以数字文化馆的多平台、多应用作为宣传重点,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平台进行传播。将各类文化活动信息、赛事通知、展览资讯等整合汇总,高频度发送,保持服务平台的活跃度。针对专业信息、特色活动,可以实施对应群体的精准推送。此外,还可以挑选优质的平台合作伙伴,借力助推自身资源、打包推广服务和产品。

1.4“多渠道”合作产品与服务

要进一步扩展服务项目,文化馆还可以与其他机构合作,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增加商业性文化机构的参与,将公共文化服务和商业性文化服务相结合,扩展文化消费的内容。“文化有约”平台可以集合青少年宫、妇儿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科技馆及多家民营机构参与,活动内容更丰富,活动形式更多样,既实现了资源整合,又形成了竞争效应。

1.5服务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文化服务应该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以求达到“项目更合理、预约更便捷、质量更可控、服务更公平”的目标,规范服务项目的申报、审核、监督等流程,建立文化产品的评价反馈机制,公众可以对项目的服务质量做出反馈,并提出建议及个性化需求。

2数字互动墙的应用

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是文化馆(站)重要的服务内容之一,文化馆的传统展览是实体展示的方式,在固定的空间中根据一定规律依次陈列展品,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这种展览方式的突出优点在于真实性和直观性,但却有一定局限。由于文化馆展厅面积有限,文化馆的文化艺术展览多是定期或不定期更换,过往曾展出的大量作品无法同时展出,即使正在展出的作品也不能多全方位地呈现其细节和内涵,难以将完整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在展览内容上,文化馆展览一般将作品按类别、作者、主题等予以划分和排列,加之展览经常更换,就造成了内容上的割裂,使得观众在展厅参观时,无法将现场展出的作品与其他正在展出的作品或曾经展出的作品进行联系和对比。静态的展示方式,单向的、“灌输式”的讲解,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特别是青少年的好奇心,使观众无法与展品进行互动,不便于观众的欣赏和学习。目前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和美术馆已运用数字展示墙为代表的数字设备实现了实体空间中的数字展示,弥补了传统展览方式的局限性,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实体展览中,在有限的空间内,数字展示不仅可提供单件展品的完整信息,实现对展品的全方位观赏,还能够同时展现文化机构所拥有的所有数字化展品,并能实现展品间的联系和对比。数字展示还可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观众与展品的交互。通过移动终端和有关应用程序,观众还可在参展过程中选择个性化的参观路线,即时获取展品多媒体形式的解说信息,并下载数字化新产品。因此,文化馆可在文化展览空间中运用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来实现展品的永久展示,提升用户的参观体验,提高文化展览的效果。

2.1作品数字化展示

文化馆一般没有固定的藏品,其举办的展览都有一定的展期,运用数字技术将实体作品制作成高清的数字化作品,既可以通过馆内的数字墙等数字设备提供给用户观赏,也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在线浏览,实现永久展示。同时,也应注重制作展品的多媒体介绍(解说)信息,运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对展品进行全面介绍和深入阐释,并注重挖掘展品间的关系,向观众提供展品的联系和对比。

2.2远程资源实时共享

随着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文化馆数字化展品将日益增多,文化馆间可加强资源共享,将数字传输技术和数字展示技术相结合,利用数字互动墙实现数字化展品的远程实时共享,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作品的数字化欣赏。当然文化馆也可加强与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甚至民营文化机构的合作协同,实现更广范围的远程资源实时共享。

2.3用户互动体验

克利夫兰博物馆的数字墙规模较大,运用的是多点触控屏幕,据调研,这种屏幕成本较高,文化馆可利用成本较低的高清液晶显示器拼接为数字展示墙,结合具有动作捕捉系统的雷达眼技术,实现浏览、选择、放大、查看详细信息、评论、点赞、下载(至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互动体验功能。也可运用单屏可触控设备,提供如讲故事、游戏、仿制艺术作品等形式的互动体验。

2.4大数据采集分析

此类互动体验设备带有的数据库功能可以在后台对观众行为进行大数据采集,收集观众浏览、放大、查看详细信息、评论、点赞、下载等行为数据,可有效分析出观众的喜爱偏好,较准确地推测观众需求,如根据浏览、点赞次数和下载次数分析观众对某个展览、某类作品甚至单个作品的喜好程度,为较受观众喜好的作品设置较高的出现频率和较长的停留时间,从而为提升数字互动墙用户体验效果以及文化馆今后举办展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3开展特色资源建设

3.1定位

特色资源建设的定位是服务全民艺术普及。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文化馆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文化馆作为组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培训业余文艺骨干、研究群众文化艺术的公益性全民事业单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广大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阵地,进行全民艺术普及有着“天然”的人才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基础。在资源方面,文化馆更应根据这一特定职能,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特色数字资源。

3.2方向

资源是数字文化馆建设与服务的基础,数字化的艺术普及资源也是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普工作不可或缺的依托。在网络环境下,文化馆的数字艺术普及资源建设需要突破传统文化馆资源建设的局限,又要体现文化馆自身和地域、历史等特色。

3.3建设类型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该重点建设什么类型的特色资源?目前来看,经典艺术作品欣赏、网上艺术普及课程是文化馆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主要方式,因此文化馆建设的数字化资源应该主要以视频资源为主。将文化馆的演出、辅导、培训、教学等资源制成视频,尤其是有别于一般非专业性机构录制的简单视频资源,应录制专属的高质量、专业性强的适于全民艺术普及的专题片类型的视频资源,并结合进行文字、图片、音频等多元资源的数字化。

3.4建设内容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该重点建设什么内容的特色资源?文化馆建设的特色数字化资源应该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文化馆的数字资源建设要想有别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体现文化馆数字建设的独特性,就要注重对地方戏曲、书法、美术以及非遗等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使其艺术特色及成就薪火相传并加以弘扬,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起到全民艺术普及的作用。不同主题资源的数字化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如将演出视频进行数字化,应该注重把演出晚会视频分类筛选;非遗产品的视频数字化,注重的不是非遗保护内容本身,而是展示非遗优秀的文化成果;培训课程的数字化,应该将视频与教学内容的图片、笔记等数字化相结合,注意培训视频的长度和学习效果;老百姓自我展示部分的数字化资源,应该注重分类筛选,进行质量评定和内容分类。

4结语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创新与科学发展,应当注重以先进的群众文化理念,注重更加坚实的群众文化根基与社会根基。

参考文献

[1]王玉.企业群众文化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02(11):39.

[2]陈坤.从社会学视角度分析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文化活动关系[J].现代交际,2018(18):48-49.

[3]吴非.浅析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410.

数字文化培训范文3

为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服务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日益提高的要求,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在服务理念、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紧跟时展,着力提升全省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2014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全省文化站长培训班、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广场舞培训班、全省群众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培训班、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少数民族自治州文化馆舞美灯光艺术培训班等14期培训活动,培训人员涵盖广大农村文艺爱好者、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骨干、市县级群艺馆业务骨干等各个层面,总培训人员千余人次。此外,组织灯光音响专家分别赴全省11个地市举办了“全省数字音响技术巡回普及讲座”,历时24天,行程4000多公里,培训学员500余人,切实提高了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完善提升群众文艺创作职能作用

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文化艺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作为承担着全省群众文艺繁荣和发展使命的省级馆,按照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2014年以来积极发动各级文化馆(站)广大业务干部,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感知群众生活现状,体悟群众精神意愿,开展了第十一届燕赵“群星奖”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我的中国梦”“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文化”“反邪教”主题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征集、评选,编印不同主题的《文艺演唱材料》,“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跳百姓健康舞”推广等活动,全省各地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在这些群众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为真正使这些作品让群众满意,受群众喜爱欢迎,按照强调的“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的要求,每部作品坚持取材老百姓日常闲谈和群众生活点滴,同时,待作品成型后,第一时间下到基层接受实践的考验,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最终推出了一批接地气高人气的群众文艺作品。

三、立足提高群众艺术修养,完善提升群众文艺讲座和辅导职能作用

目前,广大群众对文艺知识的诉求日益提升,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切实立足群众需求,一是大力办好“百姓课堂”公益性文化艺术讲座。“百姓课堂”是是2012年创建的一项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讲座内容涵盖了文化艺术、法律、美容、礼仪、插花艺术等老百姓日常感兴趣的各个领域。截至目前,已策划举办了《摄影的魅力》等30余期公益讲座,听众达万余人次。二是精心做好“边远贫困地区”人才支持专项工作。2013年以来,在巩固提高完善已有“河北省农村和社区文艺辅导基地”的基础上,每年选派15名专业骨干人员,定期到河北张家口尚义县、保定望都县等九个边远贫困县开展广场舞、合唱技法、群文作品创作等一系列群众喜爱的辅导培训活动。同时,组织有关业务骨干深入多个农村进行调研,仅2014年就新建了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横涧乡赵村店村、井陉矿区贾庄镇东王舍村等8个文艺辅导基地,受到广大农民群众一致认可和好评。

四、立足现代数字化建设,完善提升群众文化数字化服务职能作用

数字文化培训范文4

关健词:接触律;传递律;内源式培训;外源式培训

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密集、频繁颁布一系列关于教师教育工作指导性意见,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条例》、《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从中可以看到顶层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关注。但教师培训最终落到实处仍依赖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来完成。为此,2011年12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标准,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中,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建设是可以通过短期投入来改善,但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素质的提升,却很难通过短期的投入来达到成效,一方面教育顶层设计希望通过加大教师培训来实现师资力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担负教师培训的主力军基层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适应教育顶层设计对教师培训工作的要求。如何破解这一矛盾,成了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国内目前研究者集中在专业化自身的规律的探索上,从人类文化传承过程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尚少。人类文化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研究詹姆斯弗雷泽的《金枝》时认为人类文化延续,类似于内米湖畔的折取“金枝”的逃奴,在接触金枝和获取金枝同时获取了权益;在其他逃奴接触获取金枝时,其权益被终止并开始传递。在此基础上,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人类文化传承的巫术说理论,认为人类文化类传承类似内米湖畔的金枝,其延续传承有两大途径,一是接触律,类似于巫术中的交感巫术,通过接触有灵性的事物获取相对应的能力;二是传递律,巫术如同磁石,将磁力传递给与其相接触的人与物身上。如单纯从知识源(信息源)获取的角度来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的专业化提升路径理论上大至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通过直接接触知识源来获取知识的方法,另一种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通过其他知识的获得者影响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途径。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的素质提升路径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内源式培训路径;二是外源式发展路径。

1内源式提升路径

(1)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学历提高学习(培训)属典型的内源式专业化展(素质提升)路径。在探讨教师专业化发展时,学历提升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如果仔细研究一下现行教师的准入学历的发展史,就不难发展,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的学历提升工作是一个教师培训供给侧的问题,大约三、四十年前,因教师供给侧短缺,师范教育的专业门槛只需要中等师范的水平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时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的学历水平大致为专科和本科学历,但三四十年后,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已由过去的中等师范学历提升至了专科本科水平了,新入职教师的门槛也提升到了专本科水平了,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的学历仍停留在专、本科水平上,这样怎么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培训工作难以很好的推动,很大程度上也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供给侧出了问题,从这一点来看,加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的学历提升教育是破解培训机构培训者供给侧问题,提升培训者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的学历提升教育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础,其路径可分为职前学历教育和职后学历提升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对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的学历教育要求。(2)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自主提升也是重要的内源式培训途径之一。受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制约,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通过自主研修模式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最大的瓶颈就是学习资源的问题,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图书和其他信息资源在当地图书馆和书店很难找寻,从而形成教师自主研修过程中的信息资源供给侧短缺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数字化图书馆和数字化期刊平台的使用培训,来破解研修资源供给不足的瓶颈。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自主提升可通过中国图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基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的使用来达到。培训项目设计分为两个模块:(1)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期刊检索平台的使用。数字化图书馆与数字化期刊是获取学科前沿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尽管目前很多教师已能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但从信息产生的角度来看,图书提供的信息更多是一种源信息,是初始信息,是学科知识信息的源头。学术期刊提供的信息尽管是再生信息,带有文章撰写者对学科信息的重新理解与思考的新信息,但从作者思考这一角度而言,也是一种源的信息。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受版权许可和盈利模式的影响往往很难提供很完整和准确的信息,同时在自主提升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学习者研究专业领域问题时获取专业前沿信息和版权相关信息互联网搜索引擎很难准确提供,同时数字化期刊还能对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的转载、下载、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利于学科研究领域能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信息动态,数字化期刊检索平台的使用可帮助基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甄别研究工作中那些信息探索未知信息的前沿信息,为探索未知信息奠定基础。(2)数字化图书阅读工具ApabiReader、数字化期刊阅读工具的使用。目前中国国家数字化图书馆使用的阅读系统多为阿帕比数字图书阅读系统(ApabiReader)。阿帕比数字图书阅读系统是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化读书阅读系统。阿帕比格式的阅读系统支持数字图书的借阅功能,可从数字图书馆将图书借阅于阿帕比阅读系统中供离线时阅读。目前,数字化期刊的文本格式主要有PDF和CAJ两种格式。数字化期刊最常见的阅读器主要有AdobeAcrobat和CAJViewer两种。数字化平台及阅读工具的使用仅仅只能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内源性发展的工具,只有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学会并将这些工具运用于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数字化平台及阅读工具的使用才可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内源式发展路径之一。

2外源式提升路径

2.1对外派出培训

县域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培训是较为典型的外源式培训路径。对外派出培训很大程度上与培训项目源有关,培训源的规划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入手来设计培训项目源。培训项目的设计要考虑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课程专业领域、管理领域和信息化发展领域的需求。目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对外派出培训人次仍然偏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顶层设计教师教育体系仍需加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对外派出培训

2.2交流式培训模式

县市级教师培训机构根据所要指导的中小学校的业务性质的需求,将县级培训机构教师交流到中小学校岗位上学习、了解、适应中小学校的业务的培训模式。通过换岗交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从而对培训提出相应的改进,以适应基层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通常的交流培训模式有教研员交流、电化教育人员交流、干部培训管理者交流等一些交流学习模式。(1)外派到服务对象学校的外派式培训模式。这一模式中,培训者深入服务对象学校,熟悉和了解服务对象学校的课程内容、教学特点、工作方式等,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在未来的培训工作中为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教育部在《关于印发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的通知》中的《送教下乡培训指南》中指出“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送教下乡培训纳入乡村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制定送教下乡培训周期计划与年度计划。原则上同一乡镇同一学科每年送培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确保送教下乡培训实效。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教研机构)会同高等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要求,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确定培训主题……”明确指出县级教师培训教研机构应根据本市本地情况,送培训到乡村。实施送培训到乡村的过程中,也是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到服务对象熟悉和了解服务对象学校的课程内容、教学特点、工作方式的学习途径之一。(2)外派到非服务对象学校交流学习的外派培训模式。到特色的同类学校中培训学习其特色工作方法和创新工作方法,以便于更好地运用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因为人事、薪酬等制约,交流式培训模式可能目前仍然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推广,难以较大范围的推广。但在区域范围内统筹协调外派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到服务对象学校交流学习仍是可能实施的,未来外派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到有特色的同类学校轮岗交流学习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只有从顶层上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制度,未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将会出现更多可供选择的路径。县域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素质提升路径的划分也不是孤立的、绝对的,甚至某些培训中外源式培训是可与内源式培训模式相互转化的,作为县市级教师培训机构,只有充分研究了解需要提供服务的对象的特点,充分研究了解自己的每一名教师,多通过外源式培训来驱动教师的内源式提升,才能为他们选取适合他们成长的专业化路径,达到提升本机构培训者专业化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更生,吴卫东.教师培训师培训:理念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余新.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英)弗雷泽.金枝.[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数字文化培训范文5

关键词: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出版;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数字文化产业属于经营性行业,即立足于工业标准,借助数字技术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数字文化产业具有消费个性化、传播网络化、生产数字化、技术更新快等特点,其是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可以使当前人们日益丰富的数字文化消费需求得到满足,意义十分显著,现阶段其在我国数字经济战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统计显示,截止到2016年,群攻数字经济总量已突破了22万亿大关,在全国GDP总量中占比30.61%。2017年4月,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了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内涵以及核心内容,政策保障措施、生态体系、重点领域、发展方向等方面入手,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了制定,促进了数字文化产业显著发展。但对比西方文化强国,仍存在诸多不足,急需得到解决。

一、我国数字文化和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规范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的文化规制以行政法规为主,比如国务院和印刷业、出版、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等相关的管理条例,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据相关统计可知,我们现行的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已非常多,但即使如此也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各项法律法规条例密不可分,甚至具有一定的冲突性,这对数字文化产业在统一法律轨道中的健康发展极为不理。因为不理解不同领域的融合,其难以应对动态变化、多对象、跨行业、跨媒介的数字文化产业规则的挑战。

(二)并未详细分析受众群体特征、产品精准定位

首先,在数字文化消费方面,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大。通过分析数字文化产业区域分布不难看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数字文化产业的主要拓展区域都是城市,在文化服务与创新产品上,城市居民的接受度更高。因此,数字文化企业产品定位便将广大农村市场给忽略,未对农村受众群体展开详细分析与精准研发。但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对农村市场进行有效培养后,可以使数字文化产品消费市场得到拓宽。[2]第二,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并不重视结合现有优势文化企业,同时在借助现有数字文化企业开发新产品方面缺乏动力。

(三)数字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缺少竞争力

在艺术发展中必须积极创新,文化产品不仅需要创新艺术内容,同时还需要积极创新营销策略、传播方式、应用技术和产品形式。例如,我国商业影片和美国好莱坞的影响在人物情感和主题内容方面差距并不大,甚至相对而言,我国的影片在细节内容上的表达比好莱坞影片更好,但为什么好莱坞的影片票房却比我国高很多,运用高科技让观众和影片融为一体,使其产生一种仿佛置身于真实情境之感,而这些技术是我国没有的。当前我国的文化产品较为缺乏,在高兴技术应用、产品形式制作、营销策略制定、现代传播方式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从而对文化产品创新能力的增强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四)不能充分体现群聚效应

现阶段,各地数字文化企业均未有较大的规模,很少有具备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动漫游戏企业为例,大部分企业的年产值都在三百万以内、人数不超过二十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一定的规模形成,龙头企业的示范促进作用难以得到最大化发挥。各地的数字文化产业园区规模有限,和数字文化相关的产业企业并未大规模入驻,同时园区中各企业的联系较少,从而并未将产业合作、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形成,进而不能起到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五)缺乏复合型数字文化专业人才

对企业来说,其发展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人才,而数字文化产业包括工商管理、文化专业、数字专业等,所以要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就必须培养诸多复合型人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地区的人才资源水平会直接影响当地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但是我国的数字文化人才基本上都聚集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但在其他地区,十分缺乏具有扎实专业文化、多元化知识、国际化视野的创意人才,同时存在严重的优秀人才外流现象,这些都会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除此之外,尽管我国诸多地区均设置了专门的培训机构,但在实际人才培训中存在不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培训内容之后等问题,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

二、加强我国数字文化和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为数字文化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现阶段,文化产业、媒体和数字技术的立法融合已成为全球数字文化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就是对过去的法律法规进行创新、调整、整合、清理,融合传统分门别类的立法,合并重复的法律法规,第一时间废除和发展实际不相符的法律条文,对符合行业融合特点的法律法规予以增加。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把网络中流通的信息内容分成两类,即非公开性和公开性。[4]就公开性内容,若是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同时公共职能特殊的,可以继续运用当前实行的广播电视内容规则,普通的媒介服务则尽可能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就非公开性的内容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最大限度的法律保护。除此之外,在数字文化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在立法上也要尽可能用更宽容的态度,以内容分级和事后追惩为主,以为数字文化事业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已有的著作权法律法规予以完善,如《出版管理条例》《著作权法》等,同时第一时间颁布新的政策法规,为数字出版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严厉打击和制裁侵权。盗版等行为。

(二)对受众群体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发数字产品

在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予以构建的过程中,包含决策咨询、服务以及孵化平台等,并且还应对现存平台资源予以科学的整合,适当对相关服务业务予以丰富,进而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公共平台效率的全面提高,并对产业发展成本进行科学的控制。同时,对受众群体予以全面的分析,有针对地开发产品。就我国数字文化企业而言,十分注重城市受众群体,在部分互联网以及通信企业的影响下,需对农村市场盈利空间予以深入的发掘,立足于受众群体,实现精准研发。[5]除此之外,大力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进步,并对受众群体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文化企业所具备的优势,对产品进行研发。通过市场调研对阅读群体进行分析,对于老年人群体、农民工群体以及重度阅读障碍人员而言,将不同的数字文化服务和产品开发出来,调研分析数字文化产品的付费习惯、产品获取渠道和使用偏好、产品和服务类型、数字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场馆使用情况等,就不同类型的群体,对不同的数字文化产品进行精准研发和推广。

(三)提高数字文化和数字出版产业产品自身品质

要有效促进我国数字文化和数字出版产业竞争力增强,将文化产品自身品质提高极为关键。这里应对继承和创新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具有古来的文明,我们需要基层其所体现的沧桑和厚重之感,清代绘画家石涛曾提到:“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为了创造,要以古人为榜样,但不能完全不创新,而应以此为基础积极创新,对古人进行学习主要目的是当今的创新。要大胆创新,尤其是在制作和传播文化产品的形式上,要对高兴技术、现代传播方式进行积极借鉴和应用,根据国家通行的营销手段,在促进我国文化产品艺术内涵增强的过程中,促进制作和传播方面的技术水平提高,使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

(四)引导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将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基地、科技融合示范等具备的作用最大化呈现出来,构建具有规模化、特色化的集聚区。将部级新区、自贸区以及高新区等,与数字文化产业衔接在一起,进而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让产业能够集聚起来。同时,增强动漫产业集聚区的构建,给予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五百强吸引和支持,使其能够在其中入驻,将“VR+”游戏、动漫等发展基地、数字创意产业园等积极建立起来。积极争取文化旅游投资企业的支持,并将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同时积极展开数字化开发和转化,将数字文化产品展示教育平台建设好。报业集团,应对融合文化创新、包装设计的数字印刷产业集体,进而使出版发行企业对数字印务中心予以构建的基础得到夯实。

(五)加大数字文化人才培养力度

技术和人才是文化产业和数字技术融合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数字技术掌握娴熟、文化内涵和文化产品价值敏感性兼具的复合型人才。[6]首先,要将完善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构建起来,借助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给予诸多数字文化领域创新项目以及重大课题积极支持,借助龙头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系统性进行数字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将一批专家智库形成。其次,也要积极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打造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机结合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实现优势互补,若是条件允许,高校应试点性开设数字文化相关专业,给予高职院校鼓励,让其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借助行业协会,积极组织不同背景和跨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学习等,鼓励产学研结合互动,创造条件,吸引跨学科人才积极投入到文化事业,不断壮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最后,结合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不仅要积极把国外优秀的数字出版人才引进,又要大力在出版单位中着重对有潜质的员工进行培养,同时,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供给员工。

三、我国数字文化以及数字出版产业的未来趋势

(一)数字出版即将迈入智能出版时代

出版行业中迅速融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方便,使出版业得到了转型升级。当前纸质图书增长速度极慢,纸数融合、纸电一体的全媒体出版产品服务很有希望变成出边的主要形态,将传统出版业复兴的重要责任承担起来、科学技术创新和大数据的成果,将读者阅读行为转变成流量和数据,出版企业信息化管理由面向功能驱动慢慢想数据驱动转变,使出版业务更加精准,将内容资源数据化运营和规范化管理力度加大,提高了出版收益。尤其是在5G的支持下,万物互联的智慧生活和智慧社会的到来,融合现实环节和虚拟环境的社会网络的形成,均将更多应用场景提供给了出版业,这将促进当前新兴出版业态的发展,使数字出版逐渐转变成现实和虚拟共存的智能出版业态。在出版内容生产和内容推送中广泛应用机器算法、智能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使智能呈现、智能创作、精准智能推送的目标顺利实现。

(二)生态化竞争越来越成熟

现阶段,数字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用户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化竞争环境,单体竞争现象越来越少,行业形式、资源和主体等内容生态竞争不断加强。融合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多样化的产品供给,不断提高了用户选择标准,只从行业内部的融合已经不能使市场的变化得到满足,逐渐打破了行业便捷,媒介渠道、数字技术和文化内容不再是单一的个体,不断凸显了交叉融合的高层次生态竞争趋势,充分融合优质资源,也会增多精品化优质作品数量。最近几年,故宫做出了诸多尝试,在H5短视频等新媒介传播形式、丰富的文创产品类型、综艺节目的打造方面,故宫均尝试着创新融合各类平台,打破了行业的区格,今后此趋势越来越成熟,有序健康地生态竞争环境将不断创新升级文化产品,显著增强了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优势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

诸多的数字文化企业,特别是大型数字文化企业,由于其实力强,进而对产业链发展战略予以了科学的设置,包括多业态融合、国际化拓展、垂直整合、水平整合等,并对产业环节予以控制,让产业链能够得到较好的延伸,并对数字文化内容价值进行全面的开发,避免市场风险的产生。例如,阿里巴巴推行的新零售战略,不断打通了大文娱板块和核心电商业务之间的连接,在购物软件中整合游戏、直播、视频等娱乐功能,在电商平台之中融入娱乐业务,进而向消费者创造出客观的价值,并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对于区域层面来讲,此产业链发展需要将优势产业作为基础,构建出具有共赢共生特点的区域产业生态,诸如杭州数字文化产业在发展方面需要互联网中的龙头企业——阿里巴巴的支持,今后的发展将借助IT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对产业链进行拓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以及影响力的提升。立足于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发展,对新兴技术领域予以布局。现阶段,数字技术得到了大力更新,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数字文化企业要促进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并确保技术能够和前言维持同步,在技术中体现优势地位。同时,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全产业链发展战略作为基础,展现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以核心业务、优势领域为中心,展开延伸和拓展,在开拓新兴领域和探寻外部合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和自身业务相协调。

四、结束语

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人民群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产品需求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数字文化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优势和意义,对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最后浅谈了现阶段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今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将日趋多样化,发展模式会越来越丰富,强大的产业关联能力将促进整个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革新。

参考文献:

[1]张跃飞.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19(4).

[2]贺依婷.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9(3).

[3]蓝庆新,窦凯.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9(4).

[4]朱一青,谢华斌.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之发展障碍与路径选择[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3).

[5]范玉刚.新时代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问题与未来瞩望[J].中原文化研究,2019,7(01).

[6]余钧.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及趋势研究[J].经济论坛,2019,583(02).

数字文化培训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学校;民族文化课程

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国的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民族文化课程开发领域,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为民族文化课程带来大量的数字资源,还能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中职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教育是当前该领域教育者需要重点研究的一大挑战。因此,本文将基于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来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在中职文化课程中的开发应用。

一、民族文化课程数字资源现状分析

对民族文化课程数字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的意义在于洞察当前可利用的民族文化课程数字资源,并发现当前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对症下药、解决现实困境。根据已有数据的分析,当前民族文化课程数字资源的发展现状中凸显出以下特点。第一,当前的数字资源普遍是基于国家标准课程体系的,且多数为主流课程。因此,目前可搜索到的关于民族文化课程的数字资源多数为音乐、美术等科目。这些科目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当前民族文化课程数字资源主要是辅助主流课程所设计的,且内容大多数停留在介绍与了解层面,不够饱满。第二,民族文化课程的数字资源较为贫乏。已有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各大资源网搜索到的民族文化课程数字资源占比较低,且在内容上容易出现重复的现象。因此,当前民族文化课程的数字资源总量还较为匮乏,需要该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补充。第三,民族文化课程数字资源的建设情况难以满足民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的需求。民族文化课程数字资源在数量上处于匮乏状态,质量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二、信息技术在中职民族文化课程开发中的可行性

(一)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建设是推进中职民族文化课程信息化开发中的重要基础。仅有数字资源在数量上与质量上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硬件设施建设也需要提升上来。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职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应用,中职学校就要配备相关的硬件设施,确保信息化水平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体现出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教育行业的硬件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基础。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地区与偏远地区的教育硬件建设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目前许多农村地区已经构筑起了互联网络、教育卫星电视合一的宽带远程教育网络,远程教育网络在农村地区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在偏远地区,远程教育网络的覆盖面与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除了远程教育网络的建设,我国教育行业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还进行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这样通过本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提高本地区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如“家校通”工程、西部大学校园网建设等。随着硬件建设的不断升级,信息技术在中职民族文化课程开发中的可行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进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支撑中职民族文化课程信息化开发的重要力量源泉。要保证信息技术在中职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应用中的质量,就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与专业素养。从培训目标上来讲,为了规范教学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教育部印发并实行了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通过统一全国中职学校教学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规范中职学校师资培养工作,尽可能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从培训形式来看,当前加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式主要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开展。近年来,随着教育行业国际化交流的加强,我国还出现了国际合作项目的培训方式。但是,仅仅依靠中职学校自身的平台给予教师的培训机会是不充足的。中职学校给予教师培训的平台质量取决于中职学校自身发展的情况,仅仅采取学校培训的方式极易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不利于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对此,有关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的综合使用,提高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频率与质量,并鼓励教师在培训中改进教学方式,尽快适应民族文化课程的信息化模式。从培训内容上来说,当前的培训以实际教学操作为主,兼顾现代教育理论学习,通过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操作训练,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中职民族文化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一)实施策略

以民族剪纸课程为例,信息技术在中职民族文化课程中的实施策略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可选择丰富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为民族剪纸课堂提供了多媒体技术,有助于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选择结合幻灯片、投影仪等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配合传统的口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信息技术为学习环境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民族剪纸课程只能在课堂线下开展,而信息技术为线上课程提供了技术基础与平台。教师可以采用网络直播、录播等形式进行授课,提高课程灵活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程的能力。此外,在各种线上平台中,师生间能够实现良性互动与沟通,有助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教师可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介入课程中去,以增加与学生间的活动以及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Webquest中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与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实际应用计算机技术于民族文化课程中时,教师要注意结合课程的培养计划与方案,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平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效果反馈

加快推动中职民族文化课程信息化开发应用研究的一大重要意义在于创新该领域的教学效果反馈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完成课程授课后普遍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达到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民族文化课程教学效果反馈方式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教学效果。以民族剪纸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论文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民族剪纸课程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设计剪纸的方式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此外,信息技术还能降低师生间教学效果反馈的沟通成本。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等方式,教师可提高与学生间反馈教学效果的效率,并利用电子邮件或微信的方式实现一对一的指导与评价。当然,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的网络课程系统也会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与沟通提供平台。通过这种线上的方式,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考评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教师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评价。教学效果反馈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三)课程资源共享

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在中职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应用中的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加强该类课程资源的共享。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课程资源实现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已有数据的分析,当前许多民族文化课程的数字资源普遍存在于民族地区政府门户网站或专题学术网站中,资源的传播力度有限。推进民族文化课程的信息化有助于实现该类课程资源的共享,使更多人了解到民族文化课程的魅力。此外,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自媒体发展迅速,在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实践中,也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要实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共享,就要搭建更多的资源分享平台。中职民族文化课程教育者也应该作为传播民族文化课程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共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实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共享有助于减少重复研究的现象。总而言之,民族文化课程的资源共享有利于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进而推动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职民族文化课程中的开发应用,不仅仅需要理论研究,还需要加强实践投入。因此,为加快推动中职民族文化课程的信息化开发进程,当地财政资金用途应当包括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与师资队伍的建设。从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两个方面,确保信息技术在中职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中得到实践。为适应中职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各界应大力配合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播的人才培养,并通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确保中职学校有充足的民族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同时,学校在进行该项实践时还需要注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与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而学生则是新时代做好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力量。因此,学校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极性,让其在民族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收获。此外,学校还要坚持鼓励民族文化课程教师走到传播民族文化的一线中去,做好民族文化的教育者、传播者与交流者。

参考文献:

[1]倪誉丹.地方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2]刘睿.傈僳族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3]万江文.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4]包阿茹娜.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学校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应对[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5]宋生涛.甘南藏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数字文化培训范文7

1《数字化建设: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简介

由刘刚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数字化建设: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一书,论述了国内外数字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对各研究阶段的数字化建设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书脉络清晰,论述完整。首先介绍了数字化建设的概念、整体规划及如何开展数字化建设,并针对各行业的特点分别介绍了与数字化的融合及应用,加深了读者对数字化建设的认知。其次,该书对数字保存方针、人力资源配置、系统运行、日志管理、灾难性事件的防御与恢复、系统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数字保存、产权管理进行了阐述,使读者对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等形成了专业性的认知。最后,该书还介绍了数字资源及数字保存的方法,阐述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策略、数字迁移的风险管理、数字保存系统的基础模型等,并结合欧盟与美国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模式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深入讨论了欧美数字化建设模式带来的启示。

2信息化在幼儿教师师德建设中的意义

该书结合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建设模式。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也成为了国家教育中的重点。针对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师资缺乏、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应积极开展教师师德建设,这样才能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常会以机械式的教育方式开展幼儿教学,缺乏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教育。此外,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也缺乏相应的机制,这对幼儿的成长带来了隐患。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开展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可以丰富师德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为提高幼儿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方法,也为幼儿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平台和基础。

3开展形式师德培训平台,加强幼儿教师碎片化学习

数字文化培训范文8

1发展速度快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推动,其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和加持下,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完善,经济社会和互联网之间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获取大量信息。数字经济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其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助于构建新的商业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形态、商务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2渗透力强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呈现出了融合发展的态势,大数据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数字经济的渗透性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服务逐渐从过去的商业互联网领域向工业、农业等关键领域渗透,实现了跨行业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优势互补的格局。

3不确定性与可持续性共存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虽然使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诸多不确定性,但同时也使经济发展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产品服务的供需双方可以在虚拟平台上交流合作,不仅降低了生产服务成本,还提高了合作的便利性以及质效。借助数字经济模式,能够对多种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其中也包括人力资源。

二、数字经济时代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1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

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弊端愈加凸显。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较低,许多工作需要依靠人工操作,这无疑会增加人员的工作负荷,此外,人工操作出现差错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在数字经济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有效避免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减轻了人员的工作量,差错率也将得到有效控制,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质量。

2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社会各大组织机构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这些信息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统计分析。传统人工管理的方式无疑会导致工作量提升,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兼顾组织或机构工作的各个方面,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数字经济时代,倘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还能有效缓解人力资源部门人手短缺的问题。工作人员可通过操作计算机设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评估以及分析,提前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并做好应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准备,并通过这种方式为组织或机构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精准性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会影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精准性,降低由于人员业务水平不一而对工作开展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数字经济时代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分析

1重视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任何组织机构都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在积极推动传统人事工作转型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把控,合理安排内部员工的工作,做好内部培训,切实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对组织内部情况的把控,注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为推动组织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相关负责人要认识到提升员工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做好培训工作,增强员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以及应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引导员工积极参与技能培训、知识学习,帮助员工掌握最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技术。结合各部门管理情况以及不同岗位的需求,在培训的过程中加强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水平。此外,还应丰富培训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了解数字经济时代中所必备的岗位知识,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加深全体员工对数字化管控的认识,从而为实现组织或机构的数字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注重提升员工信息素质

在数字经济时代,不同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因此,在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提升员工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可适当加强对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确保所有员工都可熟练操作计算机设备,在组织或机构内部实现网络办公全覆盖,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并最大限度降低工作中的误差率。此外,还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网络知识培训,通过长期与此同时,还应建立电子档案,实现对员工档案的统一管理,为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夯实基础。

3优化绩效考核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需将绩效考核作为主要的创新对象,结合员工实际及人力资源现状来调整和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可通过信息化建设的方式加强各部门各层级的沟通,明确组织人员结构、明确各部门对人力资源的诉求、创新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绩效考核制度,及时对员工完成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保证绩效考核结果的准确性,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以及合理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反馈绩效,采取面谈等方式让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作出调整。此外,还需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组织或机构制定和实施激励策略的依据,确保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效果,提高员工对组织机构的认同感,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

4注重内部文化建设

在数字经济时代,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注重组织机构的内部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体现出组织战略发展的价值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要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让员工有主动了解组织以及机构文化的愿望。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座谈交流会,加强对模范集体、个人模范光荣事迹的宣传,通过立榜样、宣传典型的方式影响员工的价值观,让员工自主树立高标准约束言行。定期组织开展文娱活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并适当给予奖励,在营造良好内部文化氛围的同时,增强员工对组织机构的认同感,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