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段考总结范例

数学段考总结

数学段考总结范文1

大学数学课程是非数学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其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尤其是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的考试模式更有别于传统数学课程的考核方法。文章主要分析了如何在通识教育的范畴内,通过有效的考试方法设计,构造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辨析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将考试反馈功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考试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

通识教育;考试方法;改革

一、通识教育与考试方法

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该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调节和评价的功能,恰当的考核模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制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公平、恰当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1,2]。在通识教育的思想下,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是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或者数学修养是衡量人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素质或数学修养本质上不仅是指人的数学学历,更重要的是指人实际具有的数学文化水平。大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论证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运用数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自学所需的更深入的数学新知的能力[3]。大学数学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二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定量思维以及计算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4]。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目的、设计、实施和反馈构成了大学数学课程考核的要素,它们通过彼此交互和变化形成了大学数学课程考核运行的机制。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目的就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5]。这一考核目的是大学数学课程考试运行的核心,围绕这一中心,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施考试。通过考试结果的反馈,检验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的效果,调节和评价教学效果,达到检前导后、健全完善的作用。因此,课程考核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人才培养有关键性作用,课程考核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大学数学考试现状及改进措施

目前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普遍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考试功能实现不全。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学生成绩构成单一,期末一次考试成为结论性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测与评价。其次,考试形式单一。数学考试大多以笔试闭卷为止,题目多是套用公式的成题。另外,考试的反馈功能没有得到发挥。课程结业考试后即面临学生放假,考试信息缺乏反馈,学生无法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少于测评,与教师缺乏沟通。针对以上问题,2013年,在学校教务部门的安排下,东北林业大学首先启动了考试方法改革的工作。高等数学A课程作为第一批试点课程,全程参加了4+1模式的试点工作:学生每学期参加4次阶段考核和一次期末考核,学期高等数学A结业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10%,4次阶段成绩分别占15%,期末成绩占30%。经过统计评估,该考试方法有助于减少学生考试作弊,促进学生平时多下工夫、减少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2014年起,大学数学系列课程:高等数学A,B,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全部参加了考试方法改革工作。在考试方法改革方面,按照学校与学院的要求,32、40及48学时的课程,采用1+1模式(1次阶段考试+1次期末考试),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4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50%;48-80学时(不含80学时),采用2+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5%,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80学时(含80学时)以上,采用3+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同时也要求根据课程特点,考试方式灵活多样,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除了闭卷考试外,对于作业成绩、随堂测试等的评分,也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成绩。命题过程中,教研室对考试命题严格把关,命题、审题教师认真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命题任务,保证命题的科学性,试题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覆盖面广,难易程度合适,考试成绩分布合理,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试卷效度和区分度。考试有监考记录,试卷有评分标准。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判试卷,并按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计算比例给出总评分数。教师非常重视考试总结,对试卷的内容、考生的成绩分布以及试卷的效度、覆盖率、难度、区分度等指标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总结试卷存在的问题和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为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这些都写入试卷分析中。试卷分析表、监考记录表、评分标准等见归档试卷。实践证明,考试方法改革起到了督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的反馈作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对每次阶段考试成绩和试卷的分析,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有目的改进教学工作,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通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探索考试方法改革模式,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探索融知识、素质、能力在内的综合性的水平考核模式是当代数学课程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于数学课程教学的探讨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即学生拥有数学思维,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当今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改革考试模式无疑是最直接的方法。文章只是抛砖引玉,针对大学数学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改良和革新,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知识型人才。

作者:张春蕊 郑宝东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

参考文献

[1]张冲.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他山之石———评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通识课程体系之争[J].复旦教育论坛,2011(1):43-46.

[2]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0):65-69.

[3]张春蕊,臧睿,王文龙.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方法总结[A].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244-246.

数学段考总结范文2

关键词:继续教育;中医;病理学;题库

中医学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是对于实践积累要求较高、成才周期较长,因此继续中医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尤为重要[1]。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等诸多因素,目前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存在很大弊端。大多数卫生医务工作者无法亲自到授课现场参加学习进修,导致这些继续项目的效果甚微[2]。疫情影响下,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全面开展在线教学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而一个好的网络平台是将现代继续医学教育做好的关键。基于网络平台的继续医学教育可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丰富的医学资源,解决地域和时间差异,满足中医从业人员个性化学习需要;学习方式更为灵活,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交流平台,实时互动学习;实时更新知识,了解前沿动态。当然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很多人蒙混过关不认真学习。如何更好地监管学习进度,评价学习质量是基于网络平台的继续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正确和客观地评价继续教育的质量有赖于真实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考核,已经走出了终结性评价时代,进入了规范化的形成性评价的阶段,其中重要的路径就在于课程考核题库的建设[3]。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中医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学科,试题库的建设将深入推进病理学课程考试改革,推动教考分离[4]。本文结合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病理学题库建设和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提高题库质量,推进题库建设与应用。

1互联网平台在继续教育中的必要性

病理学试题库基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建学历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分为学生平台和教学平台。继续医学教育自建平台拥有独立的网络,传输速度快,保证学生在线学习的流畅性,增加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同时自建平台能够分级管理,大数据统计结果科学有效以保证管理的科学性。

2基于网络平台构建成人继续教育病理学试题库建设

根据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病理学大纲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九版《病理学》的知识点、难易度要求录入试题,涵盖病理学13个章节的知识点。目前病理学题库包括2000余道题,按照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的题型要求,题库中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A1单句型最佳选择题+A2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多项选择题(X型题)等2000余道题。为考查对临床病例的全面掌握了解,同时设立了病例分析题。规范试题格式后,按照章节导入学校平台题库,逐级审核后使用。

3病理学题库管理及应用

首先在题库建设、审核、使用以及维护更新等环节,由专人负责,切实落实保密工作,保证试题应用的公平公正性。其次,为加强题库建设、保证试题质量、完善相关数据,所有试题在录入平台前均设置了难度和区分度;使用后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再对每道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进行分析调整。根据分析结果,对题目进行筛选,剔除题库中有待商榷的、重复的、不符合考题设置要求的试题,并紧密联系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及时更新补充题库。病理学题库的建立,不仅可以应用期末考试作为继续教育的终结性评价,具有试题质量高、参数稳定等特点,通过计算机考试的方式使用,考核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在组卷前出题人员需按比例设置篇章、知识点、题型、难易度,充分保证考试的客观性和公平。组卷过程中出题人员可以人工选定试题组成试卷,或者利用平台自动生成试卷,很大程度节省了试题录入时间。在考试环节,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下,减少人员接触,避免了疾病传播的可能性。考试后智能分析考试成绩,全面了解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该题库又可以进行形成性评价,以课后作业、自我评价等形式作为测试题库存在。基于平台的继续教育病理学题库试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内容广泛、知识点覆盖全面。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学生开放,学生可通过学生平台登录进行模拟测试,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病例分析题可进行线上讨论,教师及时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基于网络平台构建成人继续教育病理学试题库建设,能够推动考核体系的完善,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4试题库评价反馈及整改对策

平台能够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及时进行智能分析,发现题库设置的难易度偏差;同时在网上进行结业后的问卷调查,及时发现试题库设置的不合理性等问题,并进行调整以推动试题库的评价的准确性。由于本教研室主要根据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设置题型,A1型客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而病例分析题可以适当弥补这一不足。另外A2型题从临床病例中抓取某些小的知识点,也有利于扎实学生的病理学基础,将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有效衔接。中医院校医学继续教育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大多是在社区卫生院及乡镇卫生院一线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在职人员,采用传统考试会浪费很多时间,基于题库的线上考试可有效减少交通等时间上的花费,但考试纪律的不可控性增加了。为此本教研室在考试过程中采取随机显示试题的方式,每个学生考试的题目一样,但试卷中题目及选项乱序也可以避免学生舞弊,保证公平公正。

5结语

继续教育面向的人群多数具有中专、大专学历或具有中医学及相关医学背景,但大多数学生基础医学课程相对薄弱,因此病理学的教学尤为重要。在中医院校继续教育病理学教学中基于平台建设试题库,可利用其作业功能实时评价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的有效使用可推进教考分离,使考试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标准、科学,提高了学生对临床病例的分析能力,提高了病理学教学的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宏伟.终身教育理念下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探讨[J].成人教育,2017,37(4):33-35.

[2]赵红.浅谈网络教育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优势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24):189.

[3]胡月,赵娜,王志红.关于高等医学院校题库建设的几点浅见[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4):30-31.

数学段考总结范文3

在大学物理课堂中教师一般采取讲授式教学,经常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听着枯燥乏味,没有主动思考,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们为何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走上讲台呢!我院多年来在物理课堂上一直开设讨论课,讨论课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由教师提出特定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搜集资料,做好PPT,然后在预定的时间各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发表见解,在课堂上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种方法体现了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实践表明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深受学生的喜爱。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针对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问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基础和趣味性;另外要针对学生的物理基础,问题难度要合适,不能过于简单失去讨论价值,或者太复杂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把生活引入课堂,增加感性认识

民办高校学生一般理科知识较为薄弱,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纯知识灌输模式,过于重视严密的理论推导,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难学、甚至厌学的抵制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严密的逻辑推导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得教师不得不舍弃一些教学内容而没办法将一幅完整的物理图像呈现给学生。物理学的根源的是现象,而现象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习惯和方式,避免一些枯燥的数学推导过程,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对物理产生认同感。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小视频进行现象展示,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淡化数学推导过程,重视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不仅能使物理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还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幅比较完整的物理图像和知识框架。

三、分阶段考核评价,重进步而非结果

目前,各个高校对学生物理成绩的考核,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我院期末成绩占比重为70%,以试卷形式呈现。这种考卷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导致一部分同学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平时根本不学习,到考试之前抱一抱佛脚,也照样能够通过考试,这有悖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增加考核次数,丰富考核内容。总而言之,考核方式要注意阶段性和多样性。我院近两年也在进行考核制度的改革和探索,选取部分专业进行阶段性考核试点,实践证明分阶段考核的专业对学习的投入度更大,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当前,高校的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且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忽视个性发展和差异性。因此,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发展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评价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改善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求得发展。一方面教师应该采取发展性评价,能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较其他本科院校相对薄弱,教师应该包容、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不过分关注学生某一次课堂上的表现或者某次考核的成绩,而应该纵向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的信心和自我学习意识。

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现在教学与科研已成为大学的两大职能,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教学相结合,把物理科研的内容、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加了解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了解物理的前沿发展,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物理科研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魅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实现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笔者在讲到光的干涉这一章中的减反膜时,会结合“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减反膜”这一科研课题,指出将减反膜镀在太阳能热水器光接收板上,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增大太阳能的利用效率。接着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这个减反膜的厚度理论上要达到多少,而在实验上又应该如何控制?实践证明这些问题跟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深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是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实验事实是检验物理模型和确立物理规律的终审裁判。物理理论则是对实验观测结果的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去解释新的实验结果和预测新的实验现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1.将演示实验带入理论课堂:由于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教学呈现方式的合理性与多样性,对“大学物理”教学尤其显得重要。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演示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达国家在物理教学上演示实验的普及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德国大学的物理讲授无演示不成课,每次课都会安排2~3个演示实验,物理概念的引入都有实验的配合,整个大学物理课程演示实验的配置次数达到120~150之多。我院近年来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尝试,建立了演示实验室,一些小仪器如:弦驻波、陀螺回转仪、音叉等都带入了理论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2.组织实验竞赛,理论教学为实验服务: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形式呆板,步骤单一,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思维的形成。

目前,一些高校提出了一些新的实验模式,例如:探索型实验、研究型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我院也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物理实验竞赛,由物理教研室提出实验的主题和基本要求,每三个学生一组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大胆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接着选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实验总结,包括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数据分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的改进分析等。在此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非凭空捏造,一定是以物理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出的,实验过程中,理论教学时刻为实验提供依据。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切忌纯理论或者纯实验式的教学。

六、加强物理模型的教学

在物理学中,大到物理理论的建立,小到求解一个物理习题,都有一个建模的过程。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定律、原理和公式记得较熟,但是却不会将这些定律公式运用到实际的物理问题上。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会简化物理问题,不会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和建模。物理学中的概念、原理、定律等都是借助于一定的物理模型抽象和推导出来的。因此,加强物理模型教学,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例如牛奶皇冠问题,面对看似复杂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抽取出最基本的自由落体碰撞模型进行估算。同时供选择的近似条件。这一开放性的物理模型的解决方案并不唯一,可以把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课后完成,是学生在该过程中学会把复杂现象的模型简单化、简单模型的条件复杂化,从而学会思考,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七、小结

数学段考总结范文4

高中数学考试是检验我们特定阶段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标准,透过数学分数这一表层现象,我认为“错题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学习中建立的错题集的种类划分、存在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的介绍与整理,还原了错题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

“错题集”;高中;数学

一、“错题集”种类划分

伴随着高中数学知识深度的不断提升,数学考试越来越成为检验我们特定学习阶段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效果的标准。在这每一次的数学考试中,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系列的数学错题。“错题集”的产生就是对不同阶段考试或练习中出现的数学错题加以整理而形成。在高中数学提审过程中,将每一次的错题集合在一起,就能很容易发现相关数学知识的漏洞,寻找出数学学习的规律性。就我自己而言,“错题集”的整理主要有以下三大类:第一类是按时间顺序形成的“错题集”。顾名思义,就是将所有出过错的考题和练习题的题目完整摘录出来,将解题的错误思路保留,旁边做出正确的解法。这种“错题集”很全面的记录了不同阶段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数学复习的重要参考。相应的,由于该“错题集”的出现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全面记录,因此,该“错题集”的类型化并不明显。第二类是按照课本章节顺序形成的“错题集”。该“错题集”是建立在按时间顺序形成的“错题集”基础上分类整理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承接了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为下一步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三类是按照错题类型整理形成的“错题集”。这类“错题集”是根据数学错题的不同原因进行的分类,这一“错题集”的整理是在按时间顺序和按课本章节顺序形成的“错题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整理形成的。通过进一步的筛选和分析,此“错题集”相对前两种“错题集”而言,更加简洁,对于数学错题类型化题目复习更具有针对性。

二、高中数学建立“错题集”的意义

高中数学学习过成中建立“错题集”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意义。首先,高中数学学习建立“错题集”是数学学习与提升的重要指导方法。通过对“错题集”的整理和翻阅,可以不断的发现自己数学错题的特点,对于纠正自己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数学错题的错误原因的分析,培养了我们在数学习题练习和数学考试中读懂题目要求,同时也强化了我们的数学思维分析能力。其次,高中数学学习建立“错题集”是数学学习查漏补缺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无论是数学作业本上的错题还是数学试卷上的错题,时间长了,即使在原有的作业本或试卷上订正过,也容易被忘记。加上学习过程中,随着作业本的更换和试卷的丢失,数学错题也就无处查询了。这样,数学提升的参考依据也就丧失了。建立数学“错题集”有助于帮助自己回忆起已经做过的数学练习或数学测验中的错题,在第二次的解题过程中发现不足,寻找新的应对策略,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查漏补缺。最后,高中数学学习建立“错题集”是发现重点、寻找规律的重要参考依据。数学“错题集”的形成,有助于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发现当前的复习和接下来的预习的重点,寻找出特定数学学习过成中的简单规律,避免了数学学习的复杂性和盲目性。数学“错题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数学学习与整体数学提升的效率,也减轻了单纯数学题海战术带来的负担,体现了思考与分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错题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当拿出自己曾经错了的题目再次解题时发现,有些错题依旧错了。这是由于我们平时只局限于知道自己哪些题目做错了,而没有真正的分析这些题目为什么会错,怎么样做就不会出错了,以及自己如何在将来的同类型题目解析过程中避免出错。个人认为,这是由于没有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认真对待,追求急于求成或者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而在“错题集”的整理过程中步骤不完整造成的。其实,数学“错题集”的整理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具体来说有几点:第一点,对于普通的数学错题,将原有题目认真摘录下来,并对该题目进行重新解析,一方面,检验了自己对于错题本身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通过第二次的演练起到了巩固作用。当然,好的“错题集”并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对这个错了的题目进行错误原因的分析和记录,这样可以加深自己对于错题的印象,预防和避免未来同类型题目错误的出现。第二点,对于叙述性较长的数学题目,不要过多的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去一味的摘录,也不要因为题目过长而省略题目或者干脆放弃对此类型题目的整理。既可以选择让家长帮忙摘录冗长的错题题目要求,也可以将类似的题目带到复印店进行复印,通过剪裁相关的题目要求,粘贴在“错题集”上。具体分析的步骤和要求同普通错题整理方法一样。第三点,尽可能的将错题分类整理,尽可能的坚持对错题进行整理。数学“错题集”的分类整理既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本章节顺序,也可以按照不同错题原因,错题类型等进行整理。另外,“错题集”的整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数学学习方法,一次、两次的总结效果并不太明显,不要因为这样而放弃对“错题集”的整理。只要坚持,终将会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突飞猛进的提升。

作者:胡啸天 单位:成都石室中学

参考文献:

[1]程慧.错题本在高中数学解题反思性学习策略中的实践研究.新课程研究,2015,(7).

数学段考总结范文5

【关键词】数学;公众平台;教学;效率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它给传统教学带来巨大变革,有效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师生交流讨论一直以来都是难以突破的环节,课上交流讨论时间较少,课下没有较好的交流平台,让师生之间彼此割裂起来,难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如何让师生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围绕重点难题进行充分讨论,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极为必要的。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提出建立师生交流讨论公众平台,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沟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2数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2.1数学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知识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需要在生活中广泛应用,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目前,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时,在习题册上都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难题,但是在实践中不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导致“高理论低应用”问题的出现。例如,学生在课本上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烂熟于胸,但是在实践测量楼体高度中,没有考虑借用相似三角形来求解,而是选择直接测量,造成知识不能活学活用。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归根于缺乏充分的讨论交流,学生不能对知识能够达到深刻认识,从而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要想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就应该扩大交流讨论,在思想碰撞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2.2教师不能对学生听课效率有全面的把握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对每节内容有能深刻掌握,理解深层次的知识点,真正做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然而,由于受到教学课时和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花费大量时间在知识的传授中,仅能利用短暂的课上时间和阶段考试来判断学生的听课效率。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数学更好的发展,割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造成教师不知道学生学习成效,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速度,从而导致学习氛围得不到牢固树立。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时,只是对sinα2+cosα2=1定理让学生牢记,并没有对其推导过程和基本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容易让学生将二倍角概念与之混淆,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要拓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让两者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才能让课堂交流效率得到更好提升。

2.3学习资源不够丰富,过分依赖辅导资料

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多种多样题型来深化,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内涵,做到对知识的灵活掌握。目前,学生深化知识只能通过课后习题和辅导资料来实习,由于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对知识延伸拓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全面认识。这容易造成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发散思维能力不强,不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入手,快速解决各种数学难题。例如,在《有理数》这个章节,辅导资料和课后习题只是单纯来练习有理数、无理数的基本概念,并没有将其融入到题目当中(如利用20以内两个数相比,可以得到多少个有理数)。这样,学生不仅会从更好的角度去入手,研究相关数学概念内容,同时还会培养自己发散思维能力,对数学概念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因此,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丰富学习资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

3建立信息公众平台优化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通过分析目前数学教学所遇到的问题,可以发现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好发展,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信息公众平台给师生提供很好的交流讨论空间,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让数学教学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3.1建立网络视频讨论平台,提供师生研讨问题的机会

课下由于学生处在各自家中,隔断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让他们不能深入进行问题研究。现代信息技术正好解决空间对师生讨论的束缚,让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首先,建立网络视频讨论平台,教师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和公众号等,将班级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依次去提出问题,班级其他学生和老师共同去解决,真正做到及时对数学问题予以解决。其次,教师利用讨论平台再次给学生强调某些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对它们做到深刻掌握。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明确自己需要重点学习的方向,提高数学的运用效率。

3.2鼓励学生积极优秀的资源,拓宽学生的眼界

“众人拾材火焰高”,教师要积极发动起班级所有学生,让他们去搜集优秀的学习资源,积极向班级其他学生去分享。这样,可以避免对辅导资料和教材的依赖,拓宽学生的眼界。同时,在搜索学习中达到自我能力的提升,实现一举两得的成效。首先,让学生去总结自己认为难点和重点的内容,并将其摘录下来用于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其次,围绕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借助网络、书籍等手段来获取丰富的资源,用来充实班级的知识库。最后,寻找多个角度、多种途径的解决思路,增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多种方法对比分析中提升自我,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水平。这样,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习资源得到有效丰富,给广大学生提供宽阔的“练兵场”,将每个知识都做到深刻掌握。

3.3利用网络来下载应用数学知识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水平

学以致用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知识的奥秘,用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每位学生不能将数学应用案例实际看到,需要借助网络来完成。通过视频学习和模型模拟,将知识应用场景铭记在心,认识到它们并不是只存在于课本上,而是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例如,在建设两地的中转站时,在选择位置时就利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运用对称轴定理将某一地点对称过去,与另外地点进行相连,与公路的交点即为最适中转站。利用网络可以将现实问题抽象出来,通过模拟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借助信息公众平台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3):302-302.

数学段考总结范文6

关键词:卓越教师;数学师范生;教学设计技能

卓越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1]。一名师范生需要经历初任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三个阶段,才能最终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可见卓越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想要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基本的教学技能必不可少,其中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等几个方面,前提是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因此高师院校对师范生教学设计技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环节。从以上几个环节可以看到,教学设计技能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分析学生的能力、教学结构安排的能力。同时数学师范生的培养定位大都是成为中学数学教师,因此本文下述内容以初中数学新授课为例。

1分析教材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知整体教材者,不能教好一节课。”教学设计的前提是要深入分析教材,需要宏观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深入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准确解读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1宏观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整体把握初中数学的六本教科书的全部内容,理清知识脉络,从横、纵两个方向学会分析教材。纵向是指按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顺序,依次了解每册书对应的内容及前后的衔接。横向是指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板块进行分类,其中数与代数包括:数与式(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整式与分式)、方程与不等式(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依次了解每个版块的内容分布。就如同我们上课时按照顺序讲,最后中考前按照版块再引导学生复习一样,我们需要通过纵向分析,了解章节前后之间联系,通过横向分析,了解每个版块内容的分布,这样才能对整套教材有一会宏观的把控。通过对整体脉络的把握,可以更好的对每个知识的地位及作用进行正确的分析。

1.2深入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我们上某一个知识内容时,要具体描述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描述内容的地位时可以在前面所讲的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而内容的作用一般都是承上启下,我们需要详细的讲明此内容具体是如何承上启下的,而不能将这个词语虚化。一种情况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理解,即为前一天的后续内容,为后一天的铺垫内容,比如“相反数”这个内容,上承“数轴”,下接“绝对值”,它们属于纵向的一个紧密连接内容。另一种情况是上承的知识不一定是上一节课的知识,也可能是上一章的、上一册书的、前一学段的,甚至可以是同时几个不同内容的,尤其是开启新的一章时。比如“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承“相交线”及“数轴”,实现了一维到二维的过渡,这就属于横向的衔接。再比如“分式”是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上承的是小学数学“分数”的内容及七年内上册“整式”的内容。同理,下启的也有如上可能。知识的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深入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需要把教材真正“吃透”。

1.3准确解读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来描述。对于知识技能这个维度的目标即是对本节内容主要知识点的把控,需要很好的区分了解、理解、掌握、综合运用这几个行为动词的程度,尤其重点区分理解和掌握。对于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这两个维度很容易混乱,数学思考应该是把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其中,体会在知识生成过程中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而问题解决主要是能力的养成,体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不宜太大,注意循序渐进,感受数学,并且渗透课程思政。同时还需要注意目标主体保持一致,一般我们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描述。分析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时我们要知道,“重点”顾名思义是重要的知识点,“难点”是学生在本节课中的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地方。既然是知识点,就不应该加入理解、掌握等词语,只需要写出本节内容最重要的具体的知识点即可,难点亦是如此。重难点设置时数量不宜过多,都是重点的话反而不知道何为重点。在设置好重难点的同时,还要写出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里就可以和前面的数学思考及问题解决两个维度的目标结合起来了。

2分析学生

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知识、能力、心理三个层面来分析学生。

2.1知识层面。这部分需要分析学生有哪些知识储备可以为本次课做准备,同时本次课的知识可以为后续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铺垫。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的知识置于整个体系中。在这部分描述中,经常会与教材地位的分析混淆,教材地位主要说的是承上启下的关系,而在这里主要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拥有哪些知识可以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做准备。还需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掌握程度,如果是最近刚学的,我们可以直接用,如果是很久之前学的,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忘记,教师在上课时就需要提前复习回顾,做的新旧联系,或类比化归。

2.2能力层面。中学数学基本能力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解题能力。现代的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能力的学习,由“双基”到“四基”、再到“核心素养”的提出,学生能力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可能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分析学生可能具备什么能力,这些能力在怎样的一个水平,能够为本次课的知识探索做准备。同时,通过本次课程的探索,还需分析学生哪些能力还比较欠缺,哪些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3心理层面。学生要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七年级刚入学的学生需要注意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学习内容量的增多以及课程难度的加大;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略微下降,并且参与合作交流的主动性减弱;九年级的学生逐渐向成熟期过渡,需要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同年级的不同班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同班级的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3教学结构安排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起承转合一般由教师承担,需要以整体的方式处理教学内容,有效组织教学,形成知识的发展路径。数学教学过程设计可以分为横、纵两个维度,横向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纵向可以分为导入、探究、巩固、结束等基本环节。

3.1导入。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2],引起积极的思考,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习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导入可以分为直观型、问题型、新旧联系型以及趣味型,问题由情境衍生而成,要紧扣教学目标,反映知识的本质。可以通过旧知识的回顾引发新知识,也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产生悬念等来引导,使得学生在探索中认识到寻求新知识的必要性。

3.2探究。在这一部分中首先要通过特殊到一般,或类比,或化归等思想方法进行探究,接着给出概念或定理,最后深入分析相应的重难点及关键点。探究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顾及全体学生,不能只顾虑好学生,还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获得学习数学的喜悦和成就感。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引导方法,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不搞一刀切,不煮大锅饭,个别问题个别解决。

3.3巩固。每讲完一个概念或原理,都需要给出相应的例题,以达到巩固的效果。例题可以是书本教材上的例子,也可以是经过斟酌后其他辅导书上的例子,但题目的选择一定要有代表性,能够展现本次课的重点或难点。最好还能给出配套的练习,使得学生学会运用新知,发现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同时还注意到易错点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3.4结束。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我们需要提纲挈领地进行总结,强调所学知识的重点之处,认清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巩固所学,拓展升华。课堂的小结不能总是简单的一句“本次课就上到这里”,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精心设计。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本次课的收获,也可以通过小组分享,还可以由教师有针对性的对重难点进行强调。同时,在总结中也可以布置思考的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

4结语

本文主要从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教学结构安排三个方面能力提升数学师范生教学设计技能。在分析教材方面,需要宏观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深入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准确解读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分析学生方面,从知识、能力、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学情,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教学结构安排方面,从横、纵两个维度出发,横向以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为培养方略,纵向是以导入、探究、巩固、结束等基本环节入手,提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振水.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师,2018(9):84-88.

数学段考总结范文7

[关键词]聚合物反应原理;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也是评价工科类专业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2]。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持续改进为目的”。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依据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逐渐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持续改进措施,推进专业发展。专业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直接渠道,因此,课程的改革与探索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内容。《聚合物反应原理》是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14年新建立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基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工原理及有机化学等课程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整体设计紧紧围绕着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理念-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性,质量持续改进展开,着重培养学生高分子材料制备与改性相关的工程意识,有效促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专业的毕业要求,使学生的能力符合内外需求,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教学设计等内容,促使学生能力不断提升,达到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要求。

1课程目标的制定与课程内容的编排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十二点毕业要求中,《聚合物反应原理》课程着重承担学生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及设计/开发解决方案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着高分子专业学生的培养需求,并围绕着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制定了课程的课程目标如下:基于不同类型的聚合机理、聚合工艺原理、聚合实施方法及工艺流程,能够分析关键工艺技术问题及各种工艺参数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利用分子反应模型正确表达聚合物生产过程及聚合物的化学反应历程,为毕业后从事高分子合成、改性、应用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下列能力:课程目标1:能够基于聚合机理、聚合工艺原理、聚合实施方法及工艺流程,分析聚合物生产过程的制备方案及工艺条件。课程目标2:通过实际生产流程案例,能够运用高分子科学中的聚合机理、聚合工艺原理及分子反应模型正确的表达聚合物生产过程中的聚合反应历程及聚合物化学反应的过程。课程目标3:通过具体的实际生产案例,及不同种类聚合物生产的全流程全周期过程,从而认知聚合物的设计目标及技术方案的影响因素。表1描绘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课程内容的编排也紧密围绕着课程目标进行的。在课程的编排中,《聚合物反应原理》不仅仅将聚合物合成原理与工艺作为核心内容,并将聚合物的化学反应从高分子化学课程中转移到此门课程之中(如表1所示),而且,课程内容的编排仅仅围绕着学生已经建立起的高分子化学知识体系框架而构建,依托聚合反应的机理(如自由基机理、离子聚合机理、配位聚合机理、缩合聚合机理及逐步加成聚合机理等)搭建合成工艺原理,结合工业生产实施例,为学生在知识体系的搭建和工程意识的建立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聚合物生产及聚合物的相关化学反应相关工程问题的认知、设计和解决等能力。

2教学方法探索与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及人才培养需求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核心环节,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学生为中心”提升能力的重点问题[3]。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中主要作为接收客体,较少主动参与课程的主体内容中,而根据学习金字塔可知,被动地听讲,是学习效果最差的;而通过试听、演示、讨论、实践、甚至授以于人则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这些高效地摄取知识养分的环节,大多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基础。因此,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从教师为主体转换到学生为主体是迫在眉睫的。但是,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并不能完全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并不是说学生主体原则就是教师可以不进行讲授,而是教师需要辅以讲授,并结合板书、控制课程进程速度,给予学生思考和理解的时间,从而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聚合物反应原理》课程中,着重学习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如何经历工业过程制备而成,学生在未接触到工业过程时,自然对于过程的理解无法深入,因此,在工业实例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呈现动态过程,结合学生已具备的高分子化学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利用所熟知的数学、化学及高分子化学等科学理论解决实际生产高分子材料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进而建立高分子材料合成工业的思维模式。新颖的教学方法是赋予课堂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因此,课程建立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1)互动式教学:即翻转课程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特定的知识点,进行文献调研,并形成生动的演示文稿,并走上讲台进行讲述;讲解后,学生进行提问、教师进行评价等环节,鼓励学生分析问题、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兴趣。(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通过在线课程网站及学习通APP推送知识点演示文稿、视频等材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后测验、课后复习巩固等环节完成自学,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与讨论反馈情况,精准掌握学生反馈要点,进而精心备课;此外,教师可借助在线课程平台及学习通APP上传课程相关资料以及拓展资源,为学生提供用于拓展视野的材料,并结合课程知识点,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分析能力;总之,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切有关课程内容的材料与资源展示给同学,体现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独特优势,使方法多样性,知识共享更加高效。(3)案例式教学:课程中以大量的案例为主,且结合互动式教学,在多数案例中启用学生资料调研及讲解模式,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于工业生产全周期、全流程的认识,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过程中主要承担辅助引导作用,有利于提升教学能力。

3课程考核评价。课程的考核评价以知识掌握程度考核为辅,主要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课程的有效考核贯穿于课程的始终,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进而综合评价。《聚合物反应原理》课程的总成绩由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及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跟踪性考核评价的在线作业、模块化考核评价的案例分析讲解(即翻转课堂)以及综合性考核评价的课程论文构成,除了对知识点进行掌握程度考核,也以递进形式逐步考核学生对于聚合物生产及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相关领域的设计、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阶段考试由于知识点尚未完全,主要以知识掌握程度及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并行的方式进行考核;而期末考试则完全为综合性试题,以考核学生通过运用聚合物反应原理相关知识,解决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质量持续改进。质量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之一,必须建立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聚合物反应原理》课程的质量考核课程教学过程、阶段考试、期末考试、课程论文、学生评价、课程质量评估(评估专家组)等多个方面进行,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反馈,此外,依据课程目标及其具体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分析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形成达成度分析报告,找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与实施,使得学生学习效果及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不断提升。

5结语

工程教育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是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给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法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紧跟时展,搭建的课程知识体系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仅以《聚合物反应原理》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些许改革和探索,希望能够为学生解决高分子科学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望与不断思考、总结、探索,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进而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阮敏,靖金球,刘爱红,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施[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8):156-157.

[2]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数学段考总结范文8

关键词:模糊数学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初中化学课堂

化学作为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从初中三年级开始被纳入基本教育课程。初中生对于化学学科充满好奇,同时也充满疑惑和焦虑[1]。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化学课程教学要求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现在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思路转变的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为了改变教学模式,必须引进一套全新的化学教学模式和方法[2]。

一、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一直是化学课程学习的焦点和难点。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按照课本教材进行讲解。初中生的想象力尚未成熟,理解分子、原子和物质的量等抽象概念的能力有限,设想微观和宏观世界十分困难[3]。如大部分学生都很难想象像原子这样的粒子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因而他们无法在学习化学的开始阶段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微观结构,这种课堂学习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上现阶段考试的需要又偏离了化学课程教育的核心教育,不能帮助学生学习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对事物认知和探索的能力,导致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学习效果[4]。

(二)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许多化学相关理论知识的总结和延伸都是通过实验现象进行的,如果教师不注重实验课程的教学,那么学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知识。例如,学生如果只是在教材或教师的讲述中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那么就无法了解实验操作和后期考试时提到的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到底什么程度的反应才是剧烈反应[5]。此外,一些学校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仪器设备严重缺乏甚至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管理教师,这种教学条件严重阻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后续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构建初中化学课程数据库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国内外有很多学校都将虚拟现实技术引进课堂[6]。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让学生参与探索、构建和操纵虚拟对象,还能远程学习国内外众多学校和专家教育学者的远程精品课程[7]。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莲花好地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就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中化学课程的“物质成分”和实验操作部分,开发了一套基于虚拟现实的现实学习工具。首先,学校购买了HTCVive-wifi型一体虚拟现实设备,通过Java编程和使用的第三方软件,包括NyARToolkit、Java3D和JMF(JavaMediaFramework)对虚拟现实设备进行了优化。其次,学校构建了现阶段初中化学课程的数据库,通过在我校基础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和摄像机在视野内进行场景的标记,在计算机屏幕上同时显示其捕获的场景和由标记表示的相应虚拟对象,将部分具有危险性的化学实验记录下来,通过Java编程与虚拟现实连接,程序会检测并记录每个标记在摄像机视图中的位置,因为当标记位于不同位置时,应用程序将触发不同的动画,从而完成数据库的内容;数据库的内容则获取了互联网上国内外众多学校的可共享精品课程、学习资料及各种科研实验。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移动标记与插入的虚拟对象进行互动,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的重力感应对视觉内的场景进行360度观察,也就是说,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互动都是通过学生的动作来进行的。每个学生使用的虚拟现实设备通过WiFi与处理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因此每个设备都会相互独立地根据学生的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连续的界面,学生可以通过鼠标和重力感应对虚拟现实中的视觉图像进行控制并互动,以获得自然的虚拟与现实的互动体验。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化学微观世界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解决学生在化学微观世界理论教学中的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学生在传统课程学习过程中无法观察到的微观粒子,在虚拟现实中都可以观察到[8]。例如,学生可以在虚拟现实中观察到原子、质子、电子的3D视觉影像,还可以观察到水分子的结构图,以及金刚石、石墨和碳60原子的空间排布,甚至可以模拟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和反应过程中的原子交换,具体如图1所示,虚拟现实技术能准确描绘氯化锌溶解的过程。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可以使学生看到氯化锌的溶解过程,这样分子的解离、扩散及分布状态都会呈现在学生面前,此外,画面中还会提出一些问题,而图中动画过程则会反应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虚拟现实能还原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还可以做相关的实验指导,对学生零距离地进行一对一实验操作指导。

三、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模糊数学原理的基础建立在模糊集理论的基础之上,是数学中经典理论的延伸,它通过每个研究变量的隶属函数对结果的分析来规避由个人主观性引发的误差[9]。笔者从我校初三年级随机选取20名学生(10男10女)建立评价小组,对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打分。为了直观体现各虚拟现实技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20名学生评价的加权平均得分Xj为指标,对评语集条件进行初级筛选。笔者让随机选取的20名学生对各因素集进行逐一评价,然后统计每个因素在每个等级中的票数,计算各等级的票数占总人数比,得到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效果评价模糊关系矩阵。模糊数学综合评判集K=C*F,其中C、F分别代表权重集和模糊关系矩阵。由20位学生计算得到的模糊计算结果表明,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论课程的认知度、实验的操作性、成绩的提升的影响有极为显著的差异,表明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论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实验的操作性,学生成绩较之前也有明显提升[10]。

四、结语

虚拟现实在我校的教学试验中已被证实有利于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学习,共作为计算机辅助学习工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效,同时也能提高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其成绩;同时这项技术的应用为现阶段的理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也可以在高中理科教学的其他学科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唐善国.试论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4):103.

[2]曾亚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25-27.

[3]王文艳.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157-158.

[4]李冠婧,杨桂芳,杨冬梅.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7):135,137.

[5]王娟,吴永和,段晔,等.3D技术教育应用创新透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62-71.

[6]孙宏宁,于海丰.浅谈培养初中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教学策略[J].山东化工,2018,47(17):166-167.

[7]辛本春.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8]苏日娜.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7):112.

[9]张国立,张彤,孔倩,等.模糊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2,28(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