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工作管理范例

税务工作管理

税务工作管理范文1

一、施工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施工企业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在我国经济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稳步进行,高楼大厦林立于城乡之中,未来将持续由乡镇向城镇的方向演化,为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在新税制正式实施后,施工企业的相关税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严谨。与之前税务管理制度不同,之前的税务政策是在扣除分包款之后对实际的营业额进行征税,但是“营改增”之后的税制模式相比之前变得更加复杂。简而言之,它是指将以往缴纳营业税的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变更为增值税后,只对产品或效劳增值局部进行纳税。其本意是为了减少税收环节的重复征税。“营改增”后减少了税收的重复环节,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税负负担,为施工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充分激发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市场积极发展,公平竞争,实现整个施工行业的向上发展姿态。

二、施工企业税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对新税制改革政策缺乏充分认识与理解。对于新下发的政策文件,只有充分理解其内容实质,才能合理利用政策,给企业减轻经济压力,促进企业蓬勃发展。如果没有全面了解政策的内涵,不仅不能享受政策带来的便利,反而可能会导致给企业税务管理带来更大的风险。一是符合适用相关税务优惠政策的企业,因为错误地理解政策,或者未能完全了解政策实施的切实需要,而出现材料欠缺、审批失误等原因导致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二是实际上不能满足政策要求的条件的施工企业,为了尽可能地扩大利益,通过提供虚假材料或做假账使得自身企业符合优惠税务政策的要求,从而满足企业的私利。这种情况一经查实,施工企业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整个施工企业来说,在新税制改革之后,未能及时获取最新信息,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未及时针对新政策进行挑战,会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对于新税制改革的不充分认识,税务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改革之前的模式,不能最大化的合理运用新税制政策为企业在合法范围内降低成本,实现利益的合理最大化,可能会导致缴税环节与现实脱节,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在缴税时出现重复缴税。不但没有利用好新税制带来的便利,反而给施工企业增加了税务负担,严重打击施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对于施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说,不重视“营改增”的新型税务制度,或者对“营改增”的认识不到位,使得企业整体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增加了财务压力,对于施工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2.企业内部尚未完善合理高效的税务管理体系。现在仍然有很多施工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税务管理体系,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能未明确工作细则和工作标准,导致在突发情况来临时企业员工缺乏随机应变的依据,同时,可能会造成人员冗杂,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此外,税务工作不只是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一个单独存在,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往往要与其他部门联系沟通;由于施工行业的特殊性质,很多施工企业是跨区域经营的,而不同地区的税务政策有时候会有差异。因此,在进行跨区域的税务工作交接时,如果施工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与平台,完善税务管理体系,会严重影响企业财税部门的正常工作。

3.税务管理工作如何与互联网科技有机结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施工企业如何跳出传统的税务管理工作模式,利用高效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企业的产业升级也是一大挑战。在和同行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只有抓住机遇,利用科技手段使得企业自身工作效能大大提升。互联网处理事务的高效性无疑能为税务管理工作带来便利。如何充分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税务工作相结合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施工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加强措施

1.充分了解最新的税务管理政策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随着新税制的出台,施工行业的税务管理必然受到重大影响。在实行“营改增”政策之后,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和税率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针对全新的变局,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模式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如果不能及时弥补这些缺漏之处,可能会给企业带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影响施工企业的未来发展。为了合理管控税务风险,需要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纳税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保证遵守税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对纳税主体的投资、筹资、营运及分配行为等涉税事项作出事先安排,以实现对财务管理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纳税筹划可以帮助企业在进行纳税相关决策时,必须进行成本利益的权衡,尽可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的减少运营的成本,为企业谋求最大利益。例如,由于施工企业的行业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大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集中管理,分类管理,从而充分利用政策的优惠,顺利实现进项税额抵扣,达到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牟取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关注建筑、材料的购置,一般在获取增值税专 用 发 票 上 存 在 较 大 难度,企业应要求项目上尽量选择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作为材料供应者,这样才能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税额抵扣。除非材料供应商的优惠远远大于税收抵扣。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实行“营改增”政策有利于施工企业的蓬勃发展。施工企业不能将眼光拘泥于企业所得利益的多少,更应当关注国家财政收入,保障 公 共 集 体 的 利益。在保障公共集体 利 益 的 前 提 之下,根据税务制度的指导下合理控制成本,获得施工企业的合法利益。同时,施工企业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其涵盖范围非常大,可涉及水泥、玻璃、木材等其他一系列产业链,与这些产业发展的形式密切相关,并且施工时间通常较长,现实情况往往非常复杂。所以,对于施工企业来说,税务管理工作既是面临着市场大、需求广的机遇,也是一项挑战。在相关税务政策下发之后,施工企业应当对其政策密切关注,对新的税务管理机制进行深刻学习,与先前的模式进行区别。针对新型的税务制度,理性分析其带来的便利,不同情形下有不同处理方式,如表1所示,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利用政策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利益最大化,同时组织税务管理人员进行学习研究,提高分析税务风险的能力,避免因不了解相关制度,而造成企业利益受到不必要的损害;根据税务制度合理避税,积极为企业争取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升级,产能提升,促进施工企业不断蓬勃发展。

2.建立完善的施工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体系。建立完善的税务管理体系,首先应当遵循诚信原则。诚信是施工企业正常经营的基本准则,只有诚信的施工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加长久。现如今,仍有不少偷税漏税的失信现象,这不仅破坏了依法纳税的法律法规,更会增长不良风气,对国家财政造成危害。现如今国家建立了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在发展新型税收管理机制上,更加注重企业信用。在大数据的时代之下,信息的记录方便迅速,官方平台上记录失信企业名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失信企业的活动与发展。不仅是基于保障国家财政的正常收入,更是为了塑造一个良好氛围的市场。因此,施工企业应当以诚信为本,建立税务管理工作体系,注重企业内部税务的检查工作,做到公开透明,避免故意偷税漏税,影响施工企业的整体形象和正常经营,只有如此,才能建立完善的施工企业管理体系。其次,针对新推出的税务政策,税务总类多,税率有所调整,如表2所示。建立完善细化的税务工作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采取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责,重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在涉及跨区域的税务工作对接上应充分了解彼此不同地区税务机制的差异,提升工作的效率,实现各个部门精细化、体系化 、同步化合作模式。

3.充分抓住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发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科技手段的优势,建立自动化、信息化、精确化的平台,实现税务管理工作的统一处理,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精密算法,高效推动施工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摆脱传统税务管理方式的弊端,运用新兴技术的优势,在与其他施工企业的竞争过程中挖掘自身企业的独特优势,变革税务管理工作方法,以最高效的状态完成各项任务,开拓新格局。例如,税务会计凭证处理的流程可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如 图1所 示 ) , 优 化 管 理 各 个 模块,使得各个模块高效有序地持续进行,将信息高效搜集、整合、分类,提升税务会计的工作效率。此外,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纳税管理提供更为便捷的平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使企业更好地适应营改增政策。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记录企业的运营情况,为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进行信息交流创造良好环境。

四、结语

税务工作管理范文2

随着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货物运输市场发展十分迅速,货物运输业税收在地税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我县货物运输车辆存在异地经营、挂靠外地运输公司以及非正常转籍过户的现象,导致货物运输业税收流失严重。全面加强货物运输业税收征管,对公平税负,堵塞税收漏洞,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县货物运输业税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同志任组长,地税、工商、财政、经济商务、交通、交警、安监、磷矿办等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地税局,主要负责货物运输业税收管理的日常联络、协调、督办等工作,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抽调专人,组成四个专班开展工作:交警、交通、工商部门组成打击无证运输专班;交警、交通、财政部门组成吸引外挂和非正常转籍过户营运车辆回归专班;经济商务、安监、磷矿办组成货源管理专班;地税、财政部门组成宣传辅导、委托和清理漏征漏管专班。各专班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部门协调配合

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行信息共享,强化协调配合。地税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对货物运输业税收管理办法及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广泛宣传,建立货物运输车辆户籍管理制度,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建立健全税源控管台帐和征收台帐,及时掌握车辆变化和税款征收情况。交警、交通部门要督促挂靠外地和非正常转籍过户的营运车辆及时回归本县,对回归车辆过户费用最大限度地给予优惠,需要上缴上级的费用,由财政部门视具体情况予以补助。交警、交通、工商等部门加大对“无营运证、无营业执照”从事非法营运车辆的打击力度,规范货物运输市场秩序,按季向地税部门传递车辆入户(核销)、办理营运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等管理信息。工商、地税部门要积极介入营运车辆的年审工作,通过“年审把关,先照后审,先税后审”的办法,从源头上加强控管,防止税源流失。

四、加强货源综合管理

加强对货物和产品进出的源头管理。地税部门要科学制定货物运输业的征税标准,并会同各乡镇册籍重点货源企业的年运费情况,测算制定各乡镇、各货源企业的货物运输业税收征收计划。经济商务、安监、磷矿办等部门要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货源管理,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引导和鼓励本县户籍的车辆承运重点货源企业的货物和产品(其中:安监部门负责煤炭企业的货源管理,磷矿办负责磷矿企业的货源管理,经济商务部门负责非煤磷规模以上企业的货源管理)。实行委托,地税部门与重点货源企业签订税收委托协议,由重点货源企业在运费结算时,对不能提供合法有效货运发票的车辆按规定的标准代扣代缴货物运输业税收。

五、加强发票管理

充分发挥以票管税作用,货物运输源头单位进行货物运输劳务结算时,必须取得合法、有效的货物运输业发票。对不能提供合法有效货物运输业发票而又拒绝税款代扣的营运车辆,货物运输源头企业一律不得结算运费,并向主管地税机关报告。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严格货物运输业发票的取得和使用管理。对在各项检查和审计中发现会计核算不规范、发票入帐把关不严格的单位,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造成税款流失的,要责成相关部门、单位配合地税机关向纳税人追缴流失的税款。加强对纳税人开具、取得货物运输业发票的重点检查和比对,对不按规定开具、取得发票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予以处罚。

税务工作管理范文3

〔关键词〕税务;绩效监控;绩效管理

绩效监控是对绩效考评指标执行进度、任务落实成效、落实时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方向及改进措施等内容进行监控分析管理,是绩效管理闭环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税务基层单位的日常绩效管理工作中,要重点突出绩效监控,坚持做到对照绩效管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进行跟踪问效、督促指导。开展绩效监控工作是对各节点、各阶段绩效管理工作的自我改进和提升,是践行绩效管理工作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及效果导向的具体体现,是在全局营造绩效文化理念的生动实践。

一、绩效监控的工作种类

(一)时点监控

按照固定时间节点要求,对绩效考评指标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做好信息数据采集工作,建立相对应的监控台账。

(二)周期监控

按照绩效考评指标的考评周期,可以分为月度监控、季度监控、半年监控、年度监控四类。其主要任务是对绩效指标涉及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做好信息数据采集,建立监控台账并进行管理、监测和督导。

(三)提醒待办

由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的工作提醒和待办。“待办事项”需要考评部门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处理、填报和考评。“预警提醒”分为指标填报预警和指标考评预警两种情形,是绩效考评指标的前置位提示。“逾期提醒”是指绩效考评指标未按照规定时间填报或考评而生成的一种预警状态。

二、绩效监控工作的表现形式

(一)召开会议

1.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原则是每季度召开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上主要内容包括绩效管理部门通报绩效管理工作情况,被考评部门(单位)汇报承接的绩效考评指标的完成情况、工作亮点以及提出落实考评任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管局领导对主管工作、分管部门及联系点的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专项点评,主要负责人对全局的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讲评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等。2.绩效联络沟通会议。主要是根据安排、部署相关考评部门专门性的绩效管理工作,如部署安排落实驻区的绩效考核工作;在节点时期对重点性、关键性、核心性的考评指标任务进展进度督导等。

(二)下派“订单”

通过盯紧指标的设置点,突出督办的重点事,抓住通报的关键数,实施“订单制”管理,实现绩效监控工作有序开展。1.指标调整说明事项。基层单位考评部门根据上级的实际工作需要,如需调整考评指标时应及时与绩效管理部门联系,由绩效管理部门对指标的调整类型、指标名称、标准设计、分值和计分方式设定、考评周期设置等内容形成指标调整说明单,并提交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审议通过后通知,予以执行。2.重点督查督办事项。将督查督办工作贯穿于绩效指标落实全过程,对考评指标涉及的重点工作事项进行督查督办,明确工作事项开展时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建议四方面内容,强化工作事项的过程管理,实现考评指标的适时监控,保证考评指标任务的全面落实。3.通报涉及绩效分析事项。对上级单位的征管、纳服等工作通报,绩效管理部门形成通报绩效分析单,明确通报中的事项所涉及的指标并进行绩效评估,加强数理分析,找准问题根源,提出改进措施,提升绩效管理的质效。

三、实施绩效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标设计方面

基层单位在考评指标设计上存在共性、个性指标数量、指标分值颗粒度设置不均衡;指标设计的精准度不高。

(二)日常考评方面

基层单位的指标考评力度不严,存在指标考评“时紧时松”的现象;指标考评的正向激励作用明显,而反向鞭策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过程管理方面

基层单位在绩效考评管理主动性、深入性、有效性有待加强,坚持问题导向不够彻底,过程管理措施针对性不强。

(四)任务落实方面

基层单位对承接的指标任务缺乏有效规划,对存在扣分风险的指标缺少应对方案,“居安思危”的意识淡薄,任务的完成质效有待增强。

四、绩效监控的探索应用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和解读,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保证绩效监控工作有序开展,必须对绩效管理工作做到精准化管理,让其“监控仪”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一)提升指标设计科学度

基层单位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瞄准上级,科学修订规则和制定方案,合理设计绩效考评指标及权重,注重指标的精简、优化、管用;坚持抓主业、促落实,在绩效管理设计上立足集成、注重约束,实现绩效管理工作各环节有据、衔接有序、运转顺畅。

(二)增加绩效讲评分析频度

基层单位可以实施绩效管理工作情况按月度讲评分析评估,坚持问题导向,将问题解决到小处、微处,消失在萌芽;深入分析考评结果,注重横向纵向对比;提出、落实整改措施,提升绩效监控工作质效。

(三)加大绩效指标考评密度

基层单位要重点性、关键性、核心性绩效指标实施加密考评,考评周期由“年度”改为“月度”,及时掌握指标完成动态,注重对该类考评指标的动态监测,为下一步税收工作部署提供数据支持。

(四)强化绩效责任主体监管力度

税务工作管理范文4

一、夯实数据基础,促进考评业务融合

数据质量是智能化考评的业务基础,而提升数据质量的首要条件是拥有充足的样本量,在时间纵向跨度和平台横向维度上进行数据的整合利用,从中总结规律、发掘趋势、构建有效可靠的数据模型。因此,平台、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的全方位“融合”,既是构建数据基础的前置条件,同时也是数据整合带来的必然结果。

(一)“组织”+“个人”,打通考核屏障

绩效管理(组织绩效)和数字人事(个人绩效)作为税务系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举措,“同宗而功能各有侧重”,是税务系统考核考评工作的重要工具,在目前的考评体系中,绩效管理与数字人事是两套独立的运行系统,仅通过考评分数的录入进行数据交换,难以直观地获取税务干部从组织到个人的完整的逻辑链条。为进一步促进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融合,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关于绩效管理和数字人事优化升级,“既要各有侧重,又要浑然一体”的要求,必须打破平台间数据壁垒,将全年的战略目标按照职能分工划分至各单位,各单位再根据岗位职责细化至个人,将集体责任体现在组织绩效考评成绩上,将个人绩效体现在个人考评结果上,确保组织绩效目标与个人绩效结果的一致性,将税务干部个体工作成果转化为系统工作合力,实现“合力而效应同向倍增”的目标,从而构建完整的考评数据链条,并为数据集中和后续的统计分析提供硬件基础。

(二)“全局”+“专项”,聚焦工作重心

绩效管理工作既要强化过程管理,监控抓细抓常,保证各项日常工作的顺利运转,同时更要聚焦中心,对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和税收重点工作任务全面覆盖。由于年度内的重点工作往往具有跨度短、重复率低、数据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导致其数据往往由于缺乏同期比对参数,难以从中总结数据的变化规律与趋势对工作进行指导。因此,需要采取全局面上考评与重点工作专项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在专项工作考评的同时,构建与其他相关性指标的数据关联,寻找数据变化的逻辑趋势,从而展开科学有效的分析。

(三)“人管”+“数控”,提升评价精度

随着绩效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对各项考评指标的机考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考评过程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但由于税务系统各部门承担的工作职责差异性和考评指标的多维性,还无法实现指标体系和考评流程全智能化,因此在逐步提升机考比例的同时,也要注重人工管理,通过人工介入,对指标内容中难以一一列举的细节、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突发、特殊情况进行补正,将相对成熟、考评细节简单的指标交由机考,对考评维度复杂、主观程度较高的指标,采取机考和人工判断相结合的考评形式,从而达到扬长避短、提升考评精度的目的。

二、优化数据分析,防范风险查漏补缺

数据分析工作是实现管理科学化和统计参与决策的有效手段,即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深度开发利用,从中分析趋势、寻找规律,将其运用于风险防控、改进流程、提升质效等方面。可以说,数据分析是整个数据应用流程的绝对核心。在绩效管理工作中通过健全数据分析机制、搭建数据分析平台、优化数据分析方式等手段,以绩效分析作为引领绩效管理工作的龙头,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开展日常分析,实施过程监控,及时准确掌握工作进度,研究分析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有效防范风险,实现持续改进提升。

(一)制度先行,健全绩效分析机制

做好绩效分析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数据信息分析相关工作机制。一是完善指标评估机制,抓住绩效指标的编制质量在绩效工作质效中起关键性、决定性作用这一特点,从编制绩效指标说明书、优化绩效指标库、评估绩效指标质量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绩效指标编制水平,为绩效分析提供基础。二是规范考评分析机制,要求参与考评的各个单位按季度围绕工作形势、考评情况、问题和建议、工作计划四方面撰写分析报告,确保压力层层传导到位,规范绩效分析模式,增加分析维度。三是深化改进提升机制,将持续改进理念贯穿于绩效管理各个环节,建立从指标制定、绩效运行、年度考评闭环管理下的持续改进分析机制,持续推动工作的改进提升。三项机制相辅相成,三管齐下,为数据分析工作铺路搭桥。

(二)创新驱动,构建绩效分析平台

绩效分析作为引领绩效管理工作的龙头,具有驱动绩效管理质量持续提升的强大动力,为推动绩效分析工作从文字化、人工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以实用、便捷、集成、有效、智能为目标,积极探索构建“绩效分析预警平台”,通过提供数据对比,在收集、整理各单位、各部门历史考评数据的基础上,提供图形化直观展示,对同类指标进行逻辑关联,体现其各年度考评成绩走势,为绩效分析工作提供详细、准确的资料参考;履行预警提醒,按照考评周期自动推送考评预警提醒,节省人力资源,确保提前预警、提前沟通、定期反馈;展晒分析成果,以可视化界面展现绩效分析报告,促进各单位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升绩效分析水平。通过数据积累,逐步建立从事后到事前的全方位分析模块,有力促进考评工作完成从被动接受结果向主动改进提升的转变。

(三)精准指导,提升绩效分析成效

在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和信息化平台支撑下,高质量的绩效分析报告是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绩效分析报告根据当前周期的工作形势,有针对性地选取关键项目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关注同比、环比以及与同类数据的关联度,为各项考评数据变化趋势和其对整体成绩排名的影响提供纵向和横向逻辑支撑。根据各类指标的设计原理、考评标准和不同风险点,加大对工作薄弱环节和扣分风险排查力度,不断提高绩效分析的前瞻性、风险预测的精准度,争取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强化绩效分析对工作改进方向的指导,着力查漏补缺,拉长长板、补齐短板,有力提升绩效风险防控水平的工作目标。

三、强化数据应用,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数据分析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自身的有效运行,完成“目标——执行——考评——分析——奖惩——改进”工作闭环中“分析”的步骤,并为后续的奖优罚劣和改进提升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绩效分析结果运用的科学与否,不但是绩效分析工作成效的体现,还会直接影响绩效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一)改进提升,完善优化目标设置

积极拓展绩效分析功能,除对考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工作短板外,还可借由对考评数据的同期比较,反向指导绩效指标的编制和优化工作。通过对指标完成率、考评差异率、工作推进进度、任务完成质效等具体情况的分析,找出指标考评标准设置中的不科学、不合理之处,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改完善,确保以考促改和以改促考双向驱动,共同推动绩效工作走向深入。

(二)监督反馈,全面提高管理质效

充分发挥绩效分析对工作监督的推进作用。围绕数据分析报告,完善推送、督办、反馈、改进的管理模式,定期各项绩效指标的推进情况,点对点向责任部门发送数据分析报告,确保工作短板、风险提醒推送到位、督导到位、改进到位,层层传导压力,建立督办台账,持续跟踪分析结果反馈执行情况,确保风险点逐一整改到位,有力提升工作质效。

(三)结合实际,探索深化结果运用

税务工作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管理;策略

一、背景概述

(一)税收环境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反映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国家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陆续出台了多项财税优惠政策,各个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响应财政部门号召,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制定鼓励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能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是否能借助税收政策的优势降低成本,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财政支出逐渐增加的影响下,财政部门的税收征管强度有所增加,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管理和税务筹划压力增加,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需要以严格的标准规范税务管理行为,及时履行纳税义务。

(二)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形势

现阶段,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基本成型,基础相对牢固,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高新技术产业由信息技术研发、微电子、航天航空、生物工程、自动化等类型企业构成,随着科技园区不断建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就目前形势来看,国家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优惠力度将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也有所放宽,企业应当紧跟当前趋势,结合政策文件调整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在政策指导下推进企业发展。

二、高新技术企业税务规划现状

(一)增值税方面

增值税是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重要税种之一,也是缴税比例最高的税种,在营改增政策全面推行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在处理增值税业务期间,发票规范性问题、进项税抵扣问题等较多,高新技术企业一直使用人工方式开票和审批发票,成本费用较高,因而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优化线上开票审核模式,借助信息系统自动提交和审核发票,减少发票传递流程和签字时间,规避发票错误问题。

(二)所得税方面

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所使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但是仅依赖税率降低,税负无法达到最低税负水平,所以高新技术企业还应当继续规划所得税,充分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固定资产折旧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方面,增加所得税可扣除金额,从而减少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可计入当期损益,税收法规中明确说明折旧费用可在税前扣除,换言之,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越多,则表明可提前扣除的金额越高,企业所得税降低额度越多,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规划空间非常大。而研发费用政策的享受,则必须要求财会人员准确归集所有研发费用,按照规定区分可扣除部分和不可扣除部分,一旦多扣或者少扣都对企业的所得税缴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操作。

(三)个税方面

高新技术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人员结构中研发技术人员占比重最大,大多数公司的研发人员比例超过90%,而且企业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给研发人员高薪福利,员工薪酬提升则企业应当缴纳的个税额度随之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平衡员工收入和个税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财务部门与税务管理部门以及人力部门,需要协作处理个税规划问题。

三、当前减税降费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

当前减税降费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较大,以下分别从税费和企业科技创新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对企业税费的影响。一是增值税,在减税降费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值税税率下调至13%,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增值率相比其他类型企业较高,所以减税降费可显著降低企业的增值税税负。例如某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总收入1000万,按16%的原增值税率企业需要缴纳60万增值税,按照13%税率企业缴纳30万增值税;二是所得税。政府将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至15%,与其他企业25%的税率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较少;三是个人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的个人所得税缴纳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延迟缴纳或者分期缴纳,企业的纳税压力大幅度降低。第二,技术创新方面,减税降费有助于企业节省资金,将资金投入企业内部自主研发项目中,从而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可支配利润越多,则留给创新研发、研发结果转化的资金越多,充裕的资金保证企业研发活动无后顾之忧,研发人员可全身心地投入项目,进而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加市场份额。

四、高新技术企业税务规划痛点

(一)研发费用归集风险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出台落实,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研发项目的资金投入增加,因此企业在应用这一政策期间,伴随着较高的税务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发费用会计口径和加计扣除口径不相同,在归集和核算研发费用时容易出现风险;二是,研发费用归集人员对研发项目的了解不全面,容易出现研发费用归集不准确问题,进而引发风险。

(二)税务行政执法标准不一

税务筹划的实质是在税收法规政策允许范围内合理避税,属于合法行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税务筹划需要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若是与当地税务机关的沟通匮乏,或者税务筹划过程中不与税务机关沟通,则其税务筹划方案执行时有可能被认定为逃税。税务机关和高新技术企业对税务筹划活动的看法不一致,同时对税务政策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在国内不同地区税务机关对同一事项的处理也不尽相同,如果沟通缺失,则不利于发挥企业税务筹划作用。

(三)税收政策变动快速,对其关注不够

针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下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对产业政策、社会经济结构、税收政策的改革力度持续加大,尤其是在税收征管方面提出了较多的新举措,比如金税三期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等。理解税法需要追溯至前期税法条例,同时税务机关在金税三期系统的支持下,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导致企业目前面临的税务风险较高。涉税人员对税法政策的理解不全面或者不及时,未能快速对税收筹划方案做出调整,则难以顺利实现预期的税务筹划效益,节税避税目标也无法快速落实。

五、对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活动管理的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其产品的“生长”周期较长,且研发期间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多、研发成果是否能顺利转化都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关键,如果研发产品成功上市,则企业在盈利的同时也面对着高额税负,再加上后续的增值服务成本和售后成本,势必对企业的实际利润收入产生影响。为控制税收成本对企业经营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严格按照当前的发展时期和经营目标,及时调整税务筹划目标,针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制定妥善的筹划方案。

(一)增值税相关活动税筹建议

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筹划增值税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筹划增值税的税基,通过控制销售额和增加进项税方式降低税基;二是,推迟收入确认时间,增加资金时间价值;三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全面筹划增值税。关于增值税相关活动的筹划建议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销售活动中针对货款结算方式进行筹划,按照政策要求部分结算方式可以适当延缓纳税义务产生时间,比如在销售之后立即收到相应货款,纳税义务产生时间即收到客户开具的付款凭证当天;企业使用预售模式销售,纳税义务产生时间是发货当天。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对应的税率不同,软件收入适用税率16%,信息技术服务适用税率6%,所以企业销售期间应当在合同中明确划分软件销售和技术服务,明确各自价格,方便财务人员在筹划增值税时,选择合适的税率,从而准确核算增值税。第二,采购活动中的税务筹划,主要是通过严格的发票管理和认证做好进项税抵扣工作,充分应用进项抵扣税收优惠。首先,企业必须要求上游供应商开具真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确保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可以顺利抵扣销项税,所以采购部门应当将供应商纳税人身份作为一项筛选条件,保证获取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合规;其次,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之后,税务人员则要在专业平台中及时认证发票,按照规定增值税进项税抵扣期限是360天,即从开票日起360天内企业必须在税务系统内进行申报抵扣,在此期间增值税抵扣时间筹划空间相对较大,因此税务人员可根据每月实际形成的销项税调整进项税抵扣时间,控制每月应缴的增值税额。

(二)所得税相关活动税筹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筹划可以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府补助收入、调整员工组织结构等方面入手。首先,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科技创新,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因而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出台了较多的优惠政策,其中提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尤为突出。在应用此项政策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保证会计核算准确性,准确区分归集研发费用并对其进行核算是企业申请加计扣除的前提条件,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应当要求财务、研发、采购等部门参与会计核算,从研发项目立项环节开始,采购人员应妥善保管业务原始凭证,研发人员也需要整理研发过程中的各项研发费用凭证,与采购部门将凭证信息传递至财务部,经由财务部门核算;二是,精准分析研发费用,细分研发费用会计科目,从而增加可扣除金额,比如企业在研发费用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两个科目下继续细化分解,设立三级科目、四级科目甚至五级科目。研发部门应当与财务部门及时沟通,就研发费用归集问题进行讨论,共享相关资料,方便财务部门归集费用,而且企业有必要设立研发费用审核专项小组,在每年汇缴清算企业所得税时,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请资料进行核查,避免出现错报问题。其次,是政府补助收入筹划,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非常重视,每年地方财政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一定数额的财政补助,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研发项目,在税法规定中,企业获取财政性资金收入可以计为不征收收入,免缴企业所得税,但是此项收入会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关于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条件: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或者是服务收入占总年度收入(不含税收入)60%以上,企业不含税收入增加意味总收入增加,若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收入未能达到条件要求则直接影响企业认定。但是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自由划定财政补助收入,自由选择权为筹划企业所得税带来了机遇,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设立界定标准确定是否将财政补助收入作为不征税收入,具体界定方式如下:设企业高新技术服务年度收入X,总收入Y,不征税收入Z,计算公式:X/(Y-Z)*100%>60%,推出结果为Z>Y-1.67X,说明企业的不含税总收入减去1.67倍的服务收入小于等于不征税收入,则可以将政府补助收入认定为不征税收入,并且不会影响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反之将影响企业认定以及相关税收政策无法顺利享受。再次,调整员工组织结构也是筹划企业所得税的关键方式,比如税法政策中明确要求,企业安置残疾员工向其支付的工资可以在据实扣除前提下,继续按照实付工资的100%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聘用能力满足条件的残疾员工,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问题,借此享受税收优惠。

(三)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建议

第一,合理规划员工教育培训经费,适当增加员工的隐形福利,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入职门槛较高,对员工的个人能力素质要求较高,再加之研发项目难度不断提升,企业员工需要持续学习保证自身能力可满足研发要求,高新技术企业需组织内部员工参与培训,增加人员培训费用可充分使用个税优惠政策,增加可扣除金额;第二,调整员工的薪资结构,尤其重视研发人员薪资中的可扣除内容,在个税法律规定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育基金等都属于可扣除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将员工的部分收入福利化,从而减少个税税基,降低个税缴纳负担。

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管理的配套措施

(一)思想层面

高新技术企业在税务筹划期间,必须全面要求企业所有员工高度重视并配合相关筹划工作,及时与税务筹划人员进行数据资料共享,方便税务筹划人员从全局角度出发,调整税务筹划方案。同时,企业还应当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筹划行为,明确各部门筹划责任,合理安排税务筹划时间,并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目标制定税务筹划目标。

(二)风控层面

税务筹划期间的税务风险控制工作也不容忽视,高新技术企业应当逐步健全税务风险防控体系,针对税务筹划内容,提前预测和分析税务风险,配合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增加企业风险反应时间,从而制定有效措施防控风险。关于风险防控,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利用内部信息系统完成,由信息系统负责采集内部涉税事项信息、税务筹划数据,对税务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将税务筹划方案与最新的税收政策进行比对,快速调整方案内容,确保税务筹划效益。

(三)人员素养层面

高新技术企业需组建一支高质量且配合默契地税务管理团队。首先,企业要定期组织财税人员学习最新政策法律,自主提升税务处理能力,与团队成员定期交流讨论,总结工作经验;其次,对财税人员的学习效果进行奖惩,鼓励相关人员参加等级考试;再者,安排外派学习,安排优秀员工进入其他公司“取经”。

七、结语

税务工作管理范文6

一、详细讲解了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程企业财务管理的知识

我国农业从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占比开始逐渐增加,农村企业的会计理论与财务管理也在逐年更新,农村企业的财会人员应尽快掌握新形势下的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知识。该书在编写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农村企业经济组织相关的会计制度,以农村企业财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依托,将水利工程项目的相关财务知识进行详细的阐述。对水利工程项目的预算、改革以及监督管理机制等知识都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对水价格的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应用方法和解决措施也提出了新的思路。便于农业企业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用,充分弥补了因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专业能力不强而导致的农村水利工程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短板。全书共分为6章,内容包含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基础、项目预算和监管机制、项目划分和费用组成、水价格的核算、招投标标准以及财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等相关知识。与同类型其他书籍对比,该书增加了财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相关知识,有助于促进农村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通过阅读和学习该书,读者能够全面地掌握农村水利工程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进而提升农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现阶段我国许多农村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并且存在着无法持续发展等问题。该书的编写从结构上对水利工程相关财务管理工作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按照工作的实际操作顺序进行排列,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有效掌握财务管理的要点和操作顺序,能够对实际工作起到作用。该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学术性,在财务管理相关知识方面取其要点删其冗余,以最直接的案例结合最简单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每一章节的字数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避免因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过于枯燥而导致可读性下降等问题。通过阅读学习本书,读者能够有效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提升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引入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程企业财务管理的案例

该书引用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专业术语和财务相关专业术语,为避免读者因文化程度有限、专业能力不强而无法深入理解和灵活掌握,采用了案例的形式来进行阐述和对比,这样能够有效满足读者对农村水利工程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需求。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能够对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相关知识并应用在实际工作当中,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意义和实用性意义。该书作者均具备较强的财务能力水平且具有扎实的水利工程相关知识基础,编写该书时作者深入农村施工一线,充分掌握了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程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发展中对财务问题的实际需求。将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中存在的典型案例和财务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引进教材并以此为基础来对农村水利工程企业中的财务管理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能够让读者能够清晰易懂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将专业知识大众化,更适合农村企业财务人员进行阅读学习。在进行水利工程财务管理时应当具备扎实的财务知识和水利工程相关知识。该书对如何进行项目预算、项目划分、核算费用、成本管理、水价格核算以及财务报表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读者通过阅读该书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农村水利工程企业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财务管理要点和具体思路。结合农村企业的财务特点和实际运营情况来进行实践操作,能够更加灵活地掌握财务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会计类书籍最重要的一点是阅读后能够将书中所讲的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当中。该书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书中案例与自身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对比,进而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并可以将书中所学应用在实际工作当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能够作为工具书使用,或者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标准参考进行阅读。农村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通常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性,该书考虑到这一点在编写时采用了简洁的结构和容易理解的语言,读者阅读本书时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来对专业术语进行深入理解,能够更好地掌握农村水利工程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点。

三、提出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思路

税务工作管理范文7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企业;优化策略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于企业发展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而会计基础工作则是财务管理中的基础部分,是决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但大多企业常由于一些外在和内在的原因,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容易出现差错与问题,因此,相关部门与人员要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优化,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能够更加的科学与完善,整体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特点和财务管理水平的影响分析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要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明确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并不断对会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会计基础工作即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服务、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企业在进行会计基础工作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企业要对相关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以保障会计基础工作能够按照相关要求合理地进行,像记账员、出纳员、会计员等,都要严格遵循职责要求进行相关工作;第二,企业要设立专门的会计机构,配置专门的监督人员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

(二)会计基础工作的特点分析

会计基础工作之所以对企业财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会计管理工作有专业性、全面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特点。首先,就专业性来说,一方面,会计基础工作的实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像会计人员通常都接受过专业的会计培训,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证书;另一方面,会计工作都有专业的制度与标准,而会计人员都需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工作,所以会计工作具有专业性特点;其次,就全面性来说,会计基础工作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像企业纳税管理、企业产品生产、企业产品销售等,所以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就客观性来说,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要遵循客观事实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提高财务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

(三)优化会计基础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影响作用:第一,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优化,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正确的财务信息的指导下,更科学、合理的对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第二,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优化,能够提高企业会计管理的规范性,像企业会计工作的流程和模式能得到有效的规范,从而保证企业在财务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第三,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优化,能够减少会计工作中的失误,从而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使财务管理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1]

二、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会计基础工作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像会计核算模式落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会计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都使得会计基础工作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

(一)会计核算流程及模式落后

在当前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着会计核算模式落后的问题。具体来说,在企业核算中,会计信息收集与处理非常重要,一般先由会计人员与其他部门进行联系了解,然后掌握资金使用的具体情况,进行信息统计与分析,最后制成统一的财务报表。而当前很多企业仍然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与流程,而这种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在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时比较单一和片面,且在当前这个社会信息大发展的时代下,这样单独的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方式容易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差错,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核算模式的改进,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财务核算的效率。[2]

(二)会计监督机制缺乏

在当前会计基础工作中,还存在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问题。具体来说,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的工作内容不仅复杂、难度也很大,所以在进行会计基础工作时,若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而当前会计监督机制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责任制落实不够,没有明确规范相关事件与人员的责任归属问题,致使出现风险时无责可究,从而容易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时不够谨慎、细心;二是,由于缺乏监督机制,会计信息在准确性上没有充足的保障,致使会计工作容易出现差错。

(三)会计内部管理制度欠完善

在当前会计基础工作中,还存在着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具体来说,当前企业会计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乏有效的风险预防,如当前我国大多企业对于风险防范还不够重视,没有建设相关的风险预警系统及风险解决方案,从而使得风险不能被及时的发现与解决,容易造成财务损失,影响公司发展;第二,内部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这是因为在以往的财务管理中,企业的管理模式往往比较固定,这就使得企业在管理时,若遭遇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将对会计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且这种老旧的管理模式一旦进行改变,将会有很长的改革调整周期,对于企业快速发展来说非常不利,因此,企业还要加强对管理模式的改革,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到会计内部管理之中,从而更好地解决会计管理中的问题。[3]

三、优化会计基础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积极影响实现方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会计核算流程及模式、加强会计监督工作、完善会计内部管理制度来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优化,从而使财务管理质量能够得到提升。

(一)优化会计核算流程及模式

在会计基础工作中,会计核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所以为了解决当前会计核算流程及模式落后的问题,企业要对会计核算流程和模式进行优化,以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准确性。首先,就优化会计流程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建立专门的信息系统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这样一来,一方面,财务人员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信息的处理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保障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第二,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以“项目”为单位,对每个项目的信息进行跟踪记录,从而保障处理信息的全面性与有效性。其次,就会计核算模式来说,企业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对会计核算模式进行有效的调整,如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企业要调整核算方式,以该政策为基础进行信息的核算,比如说,就“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问题,就需要企业在核算时进行更细致,分项对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等进行核算,以保证核算结果的准确性。[4]

(二)加强会计监督工作

为优化会计基础工作,企业还要加强会计监督工作,以更好地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具体来说,企业加强会计监督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责任制的建立与落实,这就需要企业对财务相关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划分,并确定责任的归属,从而使得会计人员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使得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提高;第二,建立互相制约型的监督模式,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如在将核算信息交给财务主管前,会计工作中负责出纳、总账报表、固定资产核算的各方人员,除了要对自己负责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与核算外,还需互相之间进行财务数据的核对,保证信息无任何异常,从而提高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三)完善会计内部管理制度

为优化会计基础工作,企业还需不断完善会计内部的管理制度,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具体来说,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针对传统会计内部管理模式僵化的问题,企业需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会计工作中加强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即制定管理计划、严格实施内容、检查实施效果、调整计划漏洞,从而及时发现财务管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第二,企业要建设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预防工作,从而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效率及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5]

四、结语

总的来说,为了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企业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加强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及时做出创新与改变,使会计基础工作逐渐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进行发展,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海鸿.优化会计基础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积极影响分析[J].纳税,2020(29).

[2]王仲团.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当代会计,2020(7).

[3]张香.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40).

[4]汤哲.优化会计基础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影响[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12).

税务工作管理范文8

关键词:金税三期;税务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1引言

信息化时代国家推出的十二项电子政务工程,并对税务管控进行重点建设。国家税务管理的环境明显该改善,税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提升。对多数企业而言,金税三期的上线带来更多的挑战。企业需要和大数据对接,以驱动业务发展。信息化技术支撑的税务管理手段和工具的应用将会加大企业的税务管理风险。尤其新税制使用后,增值税的统一管理急需企业加强对自身的风险控制,不断优化税务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优化税务风险管理办法,主动适应税制改革环境和互联网+模式的管理大背景。

2金税三期概述

金税三期是国家税务局根据税务工作的特点研发的可以提供税务管理和决策的支持的系统。其中税务管理系统涉及个税管理、核心征管和网络发票管理三大部分内容。税务管理系统可以实税收数据的处理和相关业务工作,涵盖对所有税收业务。并且系统凭借统一的管理流程、数据处理标准以及规范的外部接入可以是实现对税务数据的动态监控,有利于税收执法的统一执行,为国家税务工作的优化提供数据服务平台。而税务决策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应用和公共数据两大模块。决策支持系统则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实现对数据的基础分析、数据仓库和数据治理,并为不同主体提供开放的数据资料,实现数据共享。金税三期相较于以往税务管理系统具有更高的智能性,不仅可以实现票据税号和金额等全部信息的识别,还可以进行信息采集、查验和存储,智能化进一步提升了发票的真伪识别准确率。应用信息系统对发票进行识别,可以提高鉴定效率,并且有效规避个人操作中的失误,减少主观性问题导致的工作不规范。金税三期可以对所有业务工作进行详细记录,且对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为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完整数据信息。在金税三期系统下,税收征管单位只需要掌握企业的税务识别号便可以对纳税人的税收情况实现追查。而系统内设的商品编码监控和限制可以使税务征管单位进行针对性的监督,及时掌握企业的库存状况,通过系统计算企业库存量和商品增值额,对发票的使用情况实现精准掌控,并降低税务计算错误。该系统同时可以掌握企业全面的信息资源,实现对发票信息和企业资金流向的管理,全面掌握企业信息可以实现针对性的监督。

3金税三期下企业税务管理模式变化

3.1税务活动实现全过程管控

自2016年10月金税三期全面推广以来,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管理活动逐渐过渡到全过程控制,通过五证合一实现通过识别系统进行相关信息自动关联的信息处理。系统自有的规则体系可以实现对编码的识别和管理。同时税收系统中的分类编码可以对纳税人票据上的商品和税务总局核定的税收编码进行关联,注明税率和征收率,便于税务统计、筛选和比对分析,对于不符合规范的票据进行系统自动识别和报警,实现对企业票务管理的全程监督。此外,税务机关可以通过金税三期系统实现对企业发票开具、纳税申报以及申报完成后的全过程监督。

3.2系统自动稽查,实现企业全样本监控

金税三期系统全面落实后,每天可以自动处理几千万条税务信息,相较于传统的人工甄别操作,系统自动化、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对风险指标进行自动过滤,完善的风险指标数据库,可以通分析系统自动识别、筛选可疑涉税业务。系统平台首次引入排队理念,系统操作员的任务工单适用双随机派单,实现对事不对人的管理,“双盲”核实推动了从管理账户到管理事物的推进。平台的自动推送任务明确了税源指向,同时推动了税务核查工作的公正廉明。同时由于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税务监控,无论企业性质、规模一旦发生票据错误、申报异常系统就会收到报警提示,实现自动预警,且自动派单给稽查工作人员。改变以往多抽查纳税大户的部分抽查监督,实现了对全企业样本的监控。

4“金税三期”背景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法创新

在互联网+税务管理模式下,企业需要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创新企业风险管理规避策略,实现对税务风险的转移和消化。

4.1企业建立税务自查流程,提高风险认知

税收自查系统应该围绕企业纳税人的税务工作内容,全面开展税务风险评估。根据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和企业领导对税务风险的认知、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企业自身组织机构、内部控制系统、涉税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和税务处理水平,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从合同流、资金流、信息流、票据流进行“四流合一”的税务自查体系。从合同流来看,企业应该规范合同管理,根据税制改革后企业经营性质、经营范围等对合同规范管理,通过合同条款的规定明确双方权责,降低企业风险。从企业的信息流来看,财务报表、账簿和财务凭证等形式都会经过财务部门,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业务状况,通过报表、账簿和凭证可以核查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从资金流来看,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业务和指向单位应该得到关注,调查交易的真实性、公允性,通过内部自控确定资金的合理流动,规避企业资金流动过程中转移定价的发生。此外,保证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安全传递、索取、认证和抵扣,实施发票管理,对于各单位开具或者取得发票的经办人、开票人、财务人员和开票、受票单位进行规定,传递过程的参与人员要进行移交和办理登记手续,做到每一张发票的可追可查。

4.2改进企业的风险评估手段和技术

企业采用的风险评估技术直接决定企业风险评估的效果和税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在金税三期系统上线后,企业应该主动适应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优势,通过优化企业的风险评估技术,逐步改进落后的人工稽查方式,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从税源源头进行管理,借助技术和软件的优势,打通各个业务管理流程。目前金税三期的大数据技术成为实现税务精准稽查的核心技术,企业单靠过去人工稽查会引入过多的主观看法,并且稽查效率不高,需要借助与企业自身相匹配的税务信息系统来化解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借助税务信息系统帮助企业重新梳理税务处流程,统一税务处理方式和口径,使企业税务工作更加符合政策规定。通过企业使用适合税务管理解决方案的财务会计软件,加强票据管理、降低企业成本,创造企业价值,并自动实现票据开具、进销管理、纳税申报实现企业基础税务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尽早适应金税三期的税务管理模式。

4.3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构建税务风险控制体系

在金税三期管理背景下,企业需要建立规范化的内部控制系统,通过自身管理流程重塑,内部规章制度的完善,降低运营风险。建立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从监督、审计、管理、考核和反馈调节机制上逐步完善内控体系,为企业自身实现增值。此外,培育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税务管控文化,完善税务制度和流程,通过评估考核以及考核结果的应用,强化对税务风险的管控。

参考文献

[1]宋丽.金税三期后企业税务风险的规避与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8).

[2]谢卫.“金税三期”背景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