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范例

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范文1

[关键词]现状;成效;问题;思路

1牧区水利建设情况

1.1水资源状况

由于苏尼特左旗境内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衡。南部丘陵区和苏尼特丘陵地带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富水性极差,为水资源贫乏区。中北部高平原地区,含水层以砂岩、含砾砂岩、细砂岩为主,富水性好,是本旗地下水主要富水区,亦是苏尼特左旗工农牧业生产赖以发展的主要水资源。南部沙漠地区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全旗水资源总量26299.72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2614.28万m3,可利用量575万m3;地下水资源量为25986.18万m3,可开采量9623.46万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0173.46万m3,现状开采利用量约2100万m3,占可开采利用量的21%。

1.2水利工程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初,苏尼特左旗开始兴建水利,通过全旗各族人民和水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牧区水利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旗牧区拥有水库2座、供水基本机电井1600余眼、大口井(筒井)3156眼,牧区集中式供水7处,各类水窖水窖580多个,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00万hm2。

1.3水利工程分布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水利工程建设的种类和大小程度及分布不尽相同,供水基本井和大型的节水灌溉工程,主要分布于本旗境内的中北部苏尼特古河道一带,即满都拉图镇、巴彦乌拉苏木、达来苏木、赛罕高毕苏木附近,中深井、塑料管井、筒井和小型分散的节水工程,主要分布于本旗境内南部浅层水相对较好的地区,即巴彦淖尔镇。1.4水利工程管理方式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方式,主要是由牧户或联户承包经营管理,小型水库工程由苏尼特左旗水库管理所管理,自来水工程是由所在地苏木(镇)管理。现全旗2座小型水库均能正常蓄水。

2牧区水利建设成效

2.1社会效益

牧区水利建设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牧民生活水平,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苏尼特左旗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难以保证农牧业生产用水,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说水利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全面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走发展节水型畜牧业的道路,可从根本上改变畜牧业生产条件,为稳产和抗灾保畜提供保证,也为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物质保障。牧区水利建设,不仅能够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稳定和扩大饲草料灌溉面积,保证和提高牧民的收入,并使畜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水资源开发的压力,并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带动畜牧业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加速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达中康的步伐,对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生态效益

牧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可持续节水型社会,将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可增加灌溉面积,提高饲草产量,提高草场载畜能力,植被覆盖率也能够得以恢复和加强。增强了区域性气候调整能力和水份涵养能力,有效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变。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有利于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会给牧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2.3经济效益

牧区水利建设的发展,不仅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显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自有水利活动以来,全旗累计开辟缺水草场13600km2。20世纪90年代初起,全旗实施建设的人畜饮水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发挥出明显的经济效益,累计解决1.7万人和90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年产青贮玉米8000万kg,直接经济效益1600万元(按0.2元/kg计算),年受益人口可达1.2万人,可解决10万头(只)牲畜饲用。

3牧区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水资源短缺的影响。由于受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限制,形成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不平衡。供水基本井主要分布于古河道区域内,其它地区只是利用不足的浅层水,因此,灌溉饲草料地发展不均衡,居住在古河道区域内的牧户,水源好、灌溉饲草料地种植面积大。居住在其它地区的牧户只是利用浅层水,水源差、种植面积小,有的水源只能解决人畜饮水,有的甚至连人畜饮水困难问题都难以解决,灌溉饲草料地建设发展滞后。(2)水质和机械设备的影响。全旗90%以上地区存在水质氟超标情况,部分地区存在硫酸盐、总硬度等指标超标情况,人畜饮水得不到安全保障,再加上钻井设备老化,深层的水源工程无法开采,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3)工程老化,不能正常运营。目前,全旗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供水基本井占21%,运行30多年,由于年久失修,有的机泵已损坏、有的机井出现涌砂,部分集中供水工程管道老化。牧民连年受灾,生活水平下降,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对水利建设投入无能为力,工程设施维护困难,造成部分水利工程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4)水利工程布局不合理。全旗水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工业用水量占的比例较大,井距布置不合理,井距小,饲草料地发展集中,在灌溉期,开采强度大,将会引起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水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5)工程管理不到位。国有资产监管内控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管理水平低下。加之受传统观念和“等、靠、要”思想的影响,导致水利工程出现小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引发水利工程严重毁坏,不能正常运行。

4牧区水利建设的几点思考

水利建设范文2

介绍了蒙阴县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建设生态水利的做法。通过开展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水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蒙阴县;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近年来,蒙阴县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水利理念,按照“打造生态蒙阴,建设美好家园”总体思路的要求,在工程建设中突出了生态、景观、城镇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改善和恢复了河流、水库、塘坝等的自然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兴水之路。

1基本情况

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年平均降水量为793mm,属干旱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3886亿m3,人均占有805m3,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2/5。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变得更加突出。无论从水资源的现状看,还是从县域科学发展看,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为前提,加强水利建设,保护水质安全,发展生态水利。近几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效益才是最大效益”的经济发展思路,坚持生态治水理念,突出生态建设涵养水源,强化工程建设存蓄水源,实施严格管理保护水源,建设饮水安全工程保障民生,形成了现代生态水利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主要措施

2.1涵养水源措施

蒙阴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4%。按照总体规化,将流域治理作为水利建设的源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路、村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治山增绿为主线,坚持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流域,累计实施水土保持、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环境整治等各类流域治理项目216个,其中治理小流域49个。建设500m3以上小型蓄水工程951座、拦沙拦水坝3.2万余座。目前,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90%,荒山绿化达到75%,植被覆盖率达到70%。通过治理,极大地改变了蒙阴水土流失状况,加快了全县水保生态建设的步伐,建立起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防护体系,形成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新模式。

2.2蓄水工程措施

以水库、河道为重点,以“生态带、产业链、风景线”为标准,加强水系全面治理。在河道治理方面,注重城乡统筹,全面协调推进,摒弃传统治河理念,坚持生态治河,在确保实际防洪减灾能力的同时,积极提升生态治河景观效果,根据河道原有河道宽度,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貌的不同,合理布置河岸线,宜弯则弯、易宽则宽,尽量保留河岸的原始形态。在工程措施上采取工程防护为辅、生态修复以及美化绿化为主的多种治理方式。因地制宜,能用天然石材的用天然石材,能用乔灌草结合的注重做好结合文章,坝底栽植水生植物,坝坡栽植灌木、草皮,坝顶栽植乔木,沿河两岸建起高效农业示范园;另外,实行节节拦蓄,层层设防,最大限度地提升河道蓄水功能。在蓄水工程建设方面,兼顾生态、防洪和灌溉功能,注重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工程造型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工程布局与自然生态相适应,大中型工程与五小水利工程相结合。

2.3水资源监督管理措施

在水源保护上以建立水系生态保护带为目标,重点抓好水源水质保护,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区环境质量优良率、城市地表水达标率连续10年达到100%。一是完善水源保护区基础设施。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分别设置了水源保护区、源头水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农业用水区保护管理的界碑、界标和界桩,明确了水源保护区范围和水质保护目标,公布了保护范围禁止事项,实行了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对河流、水库等水源地采取绿化带建设和湿地建设,用生态措施来恢复水资源。同时,实行了严格有效的保护措施,清理了污染水质的养殖业。二是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督查。对已存在的排污口进行登记,明确污染物的排放种类及排放量。并建立了排污口巡查制度,杜绝了在水源保护区内擅自设置排污口和偷排污水的现象,全县饮用水源达到Ⅲ类以上标准。三是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结合全县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制定了各年度用水控制指标,监督各行政区域、行业及重点企业按分配的指标取水用水,确保了区域及行业用水控制在“红线”之内。同时,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开展了水资源论证,保障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2.4饮水安全措施

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民生工程优先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规模化发展。从蒙阴县情出发,围绕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通过总体布局和分步实施,既为管网延伸清除了障碍,也为区域联网整合留足了空间。二是标准化建设,打造精品工程。按照全县水资源规划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精心做好水源工程选址,在新建的水源确保达标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饮水工程全部配备消毒设施,应用管网优化计算、自动控制运行、信息化管理等建设,实现了农村供水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初步达到了群众满意、社会认可。三是健全机制,加强运行管理。坚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的原则,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大胆探索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对单村小型供水工程,倡导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对规模大、跨村供水工程,倡导租赁、承包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创新运行管理机制,确保了工程建得成、用得起、长受益、良性循环持续运转。

2.5宣传教育措施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水生态知识,提高人们的水患意识。增强全民生态水利建设和保护意识,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生态水利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激励和动员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生态水利建设和保护工作。

3建议措施

3.1加强领导,多措并举发展生态水利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全社会参与意识,同时增加投入,多方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水生态建设中来。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经济结构调整意见,提出合理的初始用水水权分配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调节机制和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用价格促节水。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用水权、水价、水量的分配、管理和监督。

3.2全方位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利建设范文3

早在明清时代,就有学者提出要兴建西北水利,那个时期的西北地区主要指的是今天的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江苏安徽北部,以及山东、河南、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区,比今日的西部地区范围要大一些。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对明清时期西北水利建设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了阐述,但是对于人们为什么要兴建西北、西北水利建设的思想和当时的政府官员为什么反对西北水利建设讲述得并不多,本文阐述了兴建西北水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西北水利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期能为水利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西北水利建设;思想;方略;发展

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发展水利事业不仅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也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欠发达的地区,发展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经济首先需要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敦煌地区的“井渠法”就是人们开始自主开发水资源的事例。迄今为止,我国人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治水思想和治水方略,并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所用。

一、西北水利思想的提出及演变

自古以来,从实现南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来看,发展西北地区的水利是十分重要的。从南宋开始,东南地区就成了全国经济、政治中心,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聚集于此。人口的急剧增多,对土地和粮食供给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加之从元朝起,国库就依赖于东南地区上交的赋税,通过漕运和海运运送至京城,致使东南地区经济负担过重。兴建西北水利工程的思想最早由元朝的虞集提出,他提出应当复兴已经废弃的水利工程。他首先回顾了大禹治水和秦汉以来兴修水利的历史,认为南方地区土壤肥沃,每到春天就阵雨绵绵,雨水充足到无法排泄,但是西北地区则大多土壤干燥,不利于农耕,如果能够兴修水利,就能充分地利用自然降雨,为西北地区的灌溉提供很大的方便。此后,兴建水利的思想在明朝也被很多官员认可,成化年间,江南学者官员邱浚认为应当横开黄河一带,建立水库和大坝,当雨水不足时才可开启闸门用于农耕。嘉靖十九年,归有光在乡试中针对关中、齐鲁、河西、朔方等地区的情况发表了自己的言论,他认为在河西一带兴建水利,不仅可以为西北地区带来很大的利益,同时还能节省粮草从东南运输到西北地区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天启元年,有位叫左光斗的官员亲自考察民情,在农民的耕地了解实际情况,他总结道:如果不在西北地区兴建水利,一年之后容易造成耕地荒废,两年之后农民见状就会背井离乡,数年之后这块地就不再适合耕种了,而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容易饿死。徐贞明,字伯继,号孺东,万历三年工科给事中,其父徐九思任明代工部主事,治张秋河道。徐贞明才思敏捷,早在万历四年就著有《潞水客谈》一书。徐贞明在书中表达了他对西北地区特别是今天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看法,万历八年,徐贞明又对此书做了补充。徐贞明写作《潞水客谈》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政治背景有关。徐贞明生在富庶的江南水乡,仕途多年见识了南北农业和经济的差异,由此得出,水利不行是北方及西北地区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万历三年,徐贞明就公开提出了兴建西北地区水利建设的思想,并上奏了《请亟修水利以预储蓄疏》,奏折内容是从明代的经济和政治实际情况出发,自明朝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起,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了国库储蓄,北方农业落后,人民生活问题都要靠东南地区,使东南地区民不聊生。到了隆庆和万历年间,这种情况更加恶化,西北由于水利失修,耕地荒废,西北人民更加习惯于坐食。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徐贞明认为只有兴修西北水利,发展西北农业,让北方人民自食其力,减轻东南地区的赋重,才能使国力重返兴盛时期。虽然初期徐贞明的上书被驳回了,但是他依然坚信兴修西北水利才是改善民生、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徐贞明当时说,即使他的上奏会给他带来祸患,他依然会继续上书皇帝说出他的内心想法,表明了徐贞明当时的执着和信心。总之,明清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朝廷官员先后都提出了兴修西北水利的思想,其实质都是为了解决西北与东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矛盾。兴修水利涉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迁的问题,如果西部得到了开发,那么西北地区将成为重要的农业发展之地。

二、兴建西北水利的可行性

在《潞水客谈》中,徐贞明讲述了他实地考察的结果,分析了历代以来水利兴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由此证明在西北地区兴建水利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一)历史经验证明,兴修西北水利具有可行性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西北地区曾经是农业经济发达地区,而农业发展的基础就是水利建设,因此西北地区有很多水利建设成功的经验。徐贞明在《潞水客谈》中回顾了西北地区自从三代以来修建水利工程成功的案例,总的来说,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宏大,技术先进。得益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西北地区成为民富之地。虽然到了明代,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有所停滞,但仍然有修建成功的案例。因此,得出结论,在西北地区兴建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是切实可行的。

(二)经过实地考察证明,兴修西北水利具有可行性

徐贞明在《潞水客谈》中指出,他自己曾对京东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此地区的地形情况了如指掌,所考察地区有大量的荒蛮之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如果可以借助当地的有利条件兴建水利工程,则可以将这些地区开垦成水田,并以此作为试点,成功之后将其推广到整个西北地区。由此可见,经过实地考察,在西北地区兴建水利工程也是可以实现的。

(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长期以来,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都受制于水资源,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从而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这种情况,徐贞明认为仅仅依靠天命是错误的,解除水害关键在于人,这充分体现出徐贞明人定胜天的思想。雨水多少虽然不能控制,但是抗旱排涝却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来控制,而这里所谓的创造就是兴建水利工程。另外,徐贞明在《潞水客谈》中也指出,西北地区最大的问题是大量土地得不到开垦,而不是无土地可开垦,因此造成了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滞缓。由此可见,在西北地区开垦土地、兴建水利都是可行的,而实现这些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兴建西北水利的有效方略

(一)先试点,后推广

水利工程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开始时就大规模地修建水利工程是不可行的,并且没有成功的经验。因此需要先试点,后推广。徐贞明指出,首先在京东地区进行试点,成功之后推广到整个西北地区。

(二)改变人们的思想

水不足会形成旱灾,水过多会形成涝灾,对于水是利是害,徐贞明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水资源本来是利人的,如果人们合理地加以运用则为利,反之则为害,这完全在于人。因此,一定要加强宣传,改变人们的错误认识,提高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

(三)水利工程修建时贯彻利水之法

在西北地区修建水利工程,徐贞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张从聚散弃用的观点出发,实施利水之法。所谓的利水之法,就是指以疏导泄水为主,在水利工程的具体修建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并重点加强对源头的治理。另外,在具体的修建过程中,徐贞明指出需要借鉴历史成功经验,在田间修建沟浍,并保证其畅通,从而有效防旱排涝,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并且这种方法还有利于排除河患。

(四)将民垦和军垦相结合

对于民垦,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励贫民、闲暇民众开垦土地,对于开垦土地的人给予一定的奖励,不仅减免赋税,而且给予一定的钱财。另一方面,对于犯罪的有钱人,可以让其捐资垦田用以赎罪,减轻惩罚,对于犯重罪的人,可以就近垦田,而不必发配远方。对于想投入官场的富民,政府可以给予虚职,并根据垦田的数量以及交上来的赋税来发放俸禄,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垦田的目的,而且可以节省国家的开支。对于军垦,戍守在当地的军队,可以在保证领土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垦田,实现自给自足,以减轻国家的军费开支。

四、徐贞明《潞水客谈》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徐贞明《潞水客谈》在中国水利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不仅对当地的情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而且言辞恳切,因此自成书以来就受到高度的评价,并迅速流传。明清时期关于西北地区水利建设的言论一般都是以徐贞明的思想为基础的,后代水利专家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盛赞徐贞明为经世之才,为西北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综上所述,历代帝王和官员都意识到了兴修西北水利的重要性,尤其是明清时期,众多工部官员上书提议兴建西北水利工程,为今天西北水利工程的兴建提供了参考依据。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兴修西北水利都是为改善西北地区的民生,提高西北地区的生产力,缓解东南地区人们的赋重,并达到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作者:余祖元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水利建设范文4

除了是指建设灌溉设施之外,农田水利设施还是一种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建设手段,其主要目标的促进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其采用先进的方法或科学技术建设水利工程,从而对该地区的水利情况加以改进,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提高,当地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它对于某个区域在某个时期农业生产的好坏具有决定作用。另外,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尤其是一些极端天气,如暴雨天气或干旱天气等,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导致程度不同的损失。而农田水利建设的另一个用途就是农民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灾害进行抵御,与此同时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是农民达到稳产增收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管理,从而顺利完成建设过程,促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增加农业效益。

2.我国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目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漏洞,管理现状并不理想,还需要采取加强措施。首先,我国缺乏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北方,持续干旱的天气较多,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的质量,这也是缺乏完善的水利设施的结果。许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时间已经超过了三、四十年,许多缺陷在建设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加上在建成以来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养护与维修,造成目前其各项能力都已经大大减弱,甚至难以抵挡干旱或暴雨天气。其次,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足够资金。通常其管理需遵循分级原则,若农田水利设施的级别低于支渠,管理者就是当地政府,自然应当由当地政府投入建设及管理资金。然而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资金收入并不富裕,有些甚至入不敷出,那些向上级政府进行建设资金申请的地方政府通常在道路建设方面投资较大,对于这种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因难以获得短期利益而发展资金不足。最后许多群众缺乏自发管理意识。农民观念不端正是导致农田水利建设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农民群众以为工程管理者是政府等部门,和自己无关。而且该方面比较缺乏人才,我国选择水利专业的人很少,即使是该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从事该类工作,导致水利建设发展缓慢,管理水平较低。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措施

3.1管理过程规范化,管理责任更加明确

管理过程的规范化是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前提,管理人员应详细登记和记录农田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主要是确定本区域中具体的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水利工程位置图的绘制,在图纸中体现出每一个水利工程。如果某些工程项目需要特殊关注,政府水利部门应落实到由哪个或者哪些人监管,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与任务,同时要详细记录应用于建设过程中的物品与资金,而且可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避免发生违法现象。另外,政府水利部门应当关注和重视改建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合理安排需要使用的资金,科学的统筹规划,对该区域内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把握管理力度。

3.2建立健全关水利的法律法规

虽然人的管理对于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同样必不可少。目前在该方面我国仍然没有制定出十分完善的法律法规,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导致部分无良的施工公司钻法律的“空子”,最终建设出的工程项目不仅质量差,安全性低,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系统,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建设过程受到法律的约束,保证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处罚制度,并安排工作人员严格管理与执法,及时发现违法现象,加大力度处罚违法人员与其所在的施工单位,从而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效率。政府水利部门应深入改革管理工作,转变以往的收费模式与管理方式,以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设计新的管理方案,制定规范的水费收取制度,使人们的合法利益得到保证。政府除了处罚制度之外还应制定有关的奖励制度,一定要奖罚分明。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中的主导是政府,但是其中还包含了多元化的投入者,比如农民、企业、集体和社会,它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很大差别,并且需要一种新型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并巩固其管理效果。该制度可以对金融机构、企业、农户与地方政府在建立、维护和管理过程中的行为、所发挥的作用分别进行考核,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将水利设施的绩效加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跟踪并监督农田水利建设情况,使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得到保证。而且在年底进行综合的评价,可以对那些始终遵守法律和规定的企业、农户或地方政府等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出现违法行为或破坏生态坏境者就需要按照相应的处罚制度进行处理。

3.3实现信息化管理农田水利建设

目前,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国家只有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并将其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我国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各地区往往是以人力管理为主,丝毫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的优势,为了实现信息化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管理工作中,有关人员需要秉承创新的理念与科学的思想观念。政府在项目建设工作中对角色进行宏观调控,科学指导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管理效率。第二,政府应在科研方面增加投资,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引入,从而实现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方便管理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将遥感技术、激光技术、信息化管理水利等方面作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致力于新技术的研究。最后,应加强科技宣传力度,对科学管理进行推广,使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3.4加强外部管理与后期管理工作

作为组成民生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保证管理的全面性,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需要加强外部管理与后期管理。在建设农田水利项目时,众多资源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财力、物力、人力等。单纯依靠一个途径获取资源是无法满足建设需求的,应尽量寻找不同途径。首先是政府投入的资金,其次就是向个人或团体等社会人群求助,从而聚集资金,通过宣传农田水利建设,促进社会人员主动参与,鼓励有能力的个人与群体贡献一份力量,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只有尝试获取不同方面的资金,才能有足够的外部条件,开展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促进建设工作的有效管理。与此同时,建设的后期管理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关地方政府应培训管理人员,使其专业技能与素质得到提升,并要求其在建设后期严格管理农田水利项目,延长使用年限,提高项目质量,保证水利项目能够稳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结语

水利建设范文5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技术;浅谈

节水灌溉技术的类型具有多样化特征,但其最终的目的相同,就是全面优化农业生产效率,不断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特别是在高效益节水型农业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节水灌溉技术等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的运用,为节水型农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1.1管道输水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管道输水技术的应用相对普遍,较之于明渠输水技术,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蒸发量。在应用管道输水技术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具体流程:借助管道连接所需灌溉区域和水源地。一般来讲,最常见的水源地就是灌溉区域的地下水、河流、水井与水库等等。严格检测水源地水质,且保证管道内部水资源不存在泥土亦或是杂质等。一旦发现有杂质存在于水源当中,应及时借助输水系统过滤器,完成过滤与沉淀的作业任务,而沉淀时间通常应控制在1-2天[1]。水资源经过处理以后,应在管道输水系统配水管网的作用下完成分配,结合各区域农作物对水资源的实际需求量进行灌溉。而保护装置、输水管道以及配水设备是组成管道输水系统配水管网的主要部分,通过对管道输水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扩大灌溉的面积,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节省灌溉的成本。

1.2微灌技术的应用

该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类型有喷雾灌溉与滴灌等,而结合灌溉方式,还可以对微灌技术加以细化,即重力灌溉与常压灌溉。通常情况下,微灌系统主要由水量控制系统、输水系统与过滤系统组成。在应用微灌技术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流程要求:一是在农作物根部区域合理地安装微灌系统,但一定要和农作物根部保持有效距离,以免对其正常生长带来负面影响;二是深入且系统化地研究农作物各阶段所需灌溉量,详细地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其中,以玉米这一农作物为例,其在生长的初期阶段,对于土壤含水量的要求是60-80%,而在生长的中期,对于土壤含水量的要求则是50-70%。以小麦这一农作物为例,在其声场的过程中,平均一千克产量的小麦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是1.2千克。如果处于干旱气候条件,那么每天每千克小麦所需水资源量就要保持在2千克;三是向微灌系统传输数据信息,进而结合各种类型农作物灌溉的个性化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有针对性的灌溉方案[2]。

1.3渠道防渗技术的应用

防渗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可以有效地发挥其水资源节约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控制地下水的水位,以免土壤发生盐碱化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土壤输水的能力。在渠道防渗技术应用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材料就是浆砌石块、混凝土与沥青等等。在实践方面,通常会以三面光渠道为主,使得水资源在渠道传输中的流失量减少,有效地增强水资源利用率。与此同时,将渠道防渗技术应用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为不断强化渠道防渗的效果,可以将渠道设计为U型,进而科学控制水的流量,减少水断的面积。根据实践应用结果显示,将渠道防渗技术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不仅可以确保灌溉效率达标,同样还能够节省60-85%水资源。

1.4喷灌技术的应用

所谓的喷灌技术,具体指的就是增加灌溉水压力,进而灌溉农田。在应用喷灌技术的过程中,因要求特殊,所以必须要与发动机、动力机与压力水泵等相关设备相结合,以保证水面压力的提高。其中,应针对输水管道内部水源实施加压处理,常用的方法就是设备加压与自然加压。通常,设备加压指的就是借助设备增加压力,而自然加压则是对水位变化所形成的能量加以利用,使得管道内部水资源压力增加。与此同时,要将喷嘴均匀地安装在灌溉区域,以保证各区域弄作业都可以被灌溉。在此基础上,应保证增压系统、运输管道与喷嘴之间相互连接,将喷灌系统的开关开启,即可完成喷灌的任务[3]。

2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趋势

2.1智能化

在新时期背景下,传统灌溉技术难以与人们需求相适应,为此,不得不引入现代科学方式,以保证节水管理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其中,借助计算机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的状况,深入分析各阶段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数据信息,特别是温湿度与土壤含水量等等,通过向计算机数据分析系统录入数据,完成整理与分析工作[4]。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的结果研究农作物生长的状态,合理选择生长环境,节省灌溉实际用水量。

2.2节能化

节能灌溉技术虽然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使用量,但在后期发展方面,仍需要全面优化各使用流程,更加合理地运用水资源。在改进灌溉技术与方式的基础上,实现节水灌溉技术的节能化发展。

3结语

伴随人们水资源节约意识的增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在上文中,系统化地研究了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只有对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运用,才能够优化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率,节省农田灌溉成本。所以,研究节水灌溉技术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十分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福辉.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思考探微[J].种子科技,2017(4):99,101.

[2]蒋爱香.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浅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6):3516-3516.

[3]陶峰.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研究[J].河南农业,2017(32):42-43.

水利建设范文6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水资源的渐渐匮乏,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应该进行推广,从而达到有效的节水效果,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该文将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升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水资源

水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维系着我们的生命以及正常的生活。我国水资源较为匮乏,而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只有充分的利用水资源才能在根本上带动农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1]。在进行农田灌溉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实现节水的效果:在日常灌溉的过程中结合当下的季节情况,采取科学的灌输方式;在灌输管道构建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管道的防渗水问题,防止在管道运输的过程中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在输水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当地地形的特点,建立起相应的渠道,从而保证水资源的合理运用。节水灌溉技术应该贯彻农田水利建设的始末,建立节水的观念,在多个角度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过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

一、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途径

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过程对整个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完善整个水利建设。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很多种,这些技术的合理科学运用可以达到良好的节水效果,从而实现对农田用水的规范,对水资源进行合理保护。

1、微灌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在农田灌溉的过程中,微灌技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田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可以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有效的节水,依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对每种农作物进行合理充足的灌溉,防止水资源的浪费。这种微灌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以滴灌、脉冲灌溉等形式出现,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及需要的水量大小进行选择,从而选择出更适合该种农作物灌溉的方式,保证灌溉充分的同时,对水量进行一定的控制。

2、喷灌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喷灌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的应用中也被广泛的应用,这种灌溉方式是通过水泵加压来对水加以一定的压力,让水可以大范围的均匀的进行农田灌溉,让农作物获得均匀的水分。这种灌溉方式需要一定的机器进行加压才能进行运用,所以大多采用一定的设备进行运用,而设备的投资成本较高也成了制约这种灌溉技术应用的因素之一[2]。这种灌溉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使灌水更加均匀,减少对耕地面积的占据,从而降低了很多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而且,对地形和土壤情况的适应性比较强,在运用的过程中也比较便捷,同时节水效果也很好。

3、步行式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步行式灌溉技术与喷灌式灌溉技术有着相同的特点,即他们的运用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机器设备才能实现,而步行式灌溉技术较喷灌技术而言其灌溉的效果更好,同时运用起来更加方便。这种灌溉技术所采用的设备较喷灌技术所用的设备成本更为低廉,可以利用拖拉机进行有效的灌溉,设备的成本有了很大的下降。与微灌技术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种灌溉技术也是通过滴灌的方式来实现节水这一目的的,但是步行式灌溉技术的滴灌效率要大大超过微灌技术,灌溉过程效率较高,而灌溉的成本也较喷灌技术更为低廉,可以被广泛的应用到日常灌溉当中。

4、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抵押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建立相应的灌溉管道。这种地下的灌溉管道可以将水通过低压的作用传送到需要用水的农田当中,减少了水资源运输的成本和浪费。这种灌溉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压水工具,构建一种低压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水资源的运输,从而降低水资源发生不必要的渗漏和浪费。这种灌溉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流失,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也对水资源进行了合理的保护。不同类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可以结合农作物的特点和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进行应用,在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之后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控制和保护,从而降低在农田灌溉中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在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对农作物生产环境进行多方面的考虑,选择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灌溉方式,减少成本的浪费。

二、结语

农田水利建设中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提高灌溉效果的同时,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和运用,在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推动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郑波 单位: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

参考文献

水利建设范文7

农田水利建设是水旱灾害防治的重要措施。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为当今云南水利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近代;云南;农田水利;灾害防治

云南地处边疆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近代自然灾害频发。农田水利建设是有效防治水旱灾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云南遭遇干旱的现实也让我们反思云南水利建设问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强调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云南而言,有效的水旱灾害防治和农田水利建设有助于推进边疆地区的治理,进而实现边疆地区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因此,考察近代云南农田水利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水利建设的研究还具有学术史的意义,当今学者对中国水利史研究,就地域而言,集中在华北、关中,江浙和东北地区,对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的水利研究鲜有涉及。从学术史意义上讲,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丰富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另外,本课题通过研究云南水利反思既有理论,为“水利社会史”分析范式提供佐证。

1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现状

国内方面,对于近代云南水旱灾害和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关注很多,民国时期,已有学者关注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体现在:①国家和云南地方的科研院所进行水旱灾害资料整理工作,突出表现为以《云南水旱灾害史料》为代表的水旱灾害资料集;②学者运用上述资料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吴瑞良《云南省水旱灾害概述》,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德宏分局编著的《德宏州水旱灾害规律及对策研究》,白树明等人《云南水旱灾害与粮食安全浅析》,尚志海《20世纪云南省农业干旱灾害脆弱性的成因分析》以及数篇博硕论文,等等。上述论文突破了资料整理研究思路,探讨了水旱灾害成因和防治措施,使云南水旱灾害研究逐步丰富和立体化。当然,以上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大多数成果内容粗疏,缺乏精细的研究;其次,资料挖掘不够,尤其是档案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比较缺乏;最后,研究视角的陈旧。水利建设是水旱灾害防治的重要措施,从民国至今,学者一直关注云南的水利建设问题,有代表性的有丘勤宝的《云南水利问题》,吴绍墨《云南农田水利事业的检讨》,周琼《清代云南内地化后果初探: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考察》,张琰等《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以云南为例》等。以上研究为我们了解云南的水利,尤其是农田水利提供了参考,但是其侧重于常态研究,多集中在水利工程、水利建设等传统水利史的研究上,对于非常态下“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尤其是水利纠纷的研究鲜有提及,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国外方面,针对美国学者卡尔•魏特夫的“治水社会”观点,行龙在《“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一文中,提出了“水利社会”范畴,并指出水利社会的四种类型:“流域社会”、“泉域社会”、“洪灌社会”、“湖域社会”,这为我们研究云南水利提供了分析工具。日本的中国水利史研究在继承和批判魏氏思想之上而提出了“水利共同体”理论,钞晓鸿的《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则对“共同体”理论提出质疑,这些构成本课题提出问题和深入研究的前提。

2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本课题首先通过批判和反思“治水社会—水利共同体”理论,接着引入“水利社会史”理论和环境史视角的分析框架,为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研究范式。基于环境史的角度,分析云南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并从社会控制的角度,论述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的措施,农田水利建设恰恰是防治水旱灾害的重要举措。在发展农业,进行水利灌溉的过程中,水案(水权的水利纠纷)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水案反映了国家与社会、个人的复杂的利益关系,是观察社会变迁的新维度。政府采取措施解决水利纠纷也是想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由个别地区的水案放大到一个区域的社会:湖域社会,这是“水利社会史”分析范式的具体应用,这个社会是一个由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构成的社会,这个社会是整个云南乡村社会的缩影,它的变动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通过云南地区水利和环境关系的具体情况,来反思“水利共同体”理论不足,进而论证了“水利社会史”的合理性,进而做到前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云南水旱灾害和水利史研究新视野:“水利社会史”理论与环境史视角的新诠释,主要从方法论角度论述以往云南水旱灾害和水利史研究的不足和改进之处。②近代云南的水旱灾害防治与社会控制,通过近代(1840-1949)云南所发生的典型的水旱案例,论述政府和社会的对策,分析水旱灾害之影响,评价政策的得与失。③近代云南省地方农田水利建设,主要论述云南省的农田水利政策,梳理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总结其经验和教训。④近代云南省农田水利纷争及其调试,通过具体的水利纠纷案例,分析纠纷原因,阐述处理水利纠纷的原则以及影响。⑤公共秩序的形成与变迁:对近代以来云南湖域社会的历史考察,主要考察滇池的水环境、水资源与水经济、水利组织与政治权利、水权与争水,水信仰与民俗。⑥反思水利共同体:以云南地区农田水利和自然环境关系为中心的考察,主要通过分析水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思水利共同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①注重方法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历史学方法,援用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邻学科的学术资源,尤其是关于国家与社会的理论著作,以扩大学术视野,提升理论水平。②注重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互印证,除了运用云南省图书馆、昆明市图书馆,云南省档案馆、昆明市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外,还会去云南省各个农田水利区域搜集碑刻、文书、方志资料,并选择若干典型村落,对在世老人进行口述访谈,扩大资料来源,加强感性认识。③注重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虽然本课题研究范围是整个云南省,但是不同的地区也有自己的具体实际,对其特点应予以总结。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①通过引入“水利社会史”分析范式,为近代云南地区的水利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促进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在分析方法上,利用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拟采用文献解读法,统计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充分完整地研究农田水利问题,并实现研究方法上一定程度的创新。②以水利为平台,关注国家、社会、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反思“水利共同体”理论,为“水利社会史”理论提供新的实证支撑。③本课题也能为今天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借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参考。④本课题运用新的材料,要支撑材料是档案资料,参考民国时期的报纸作为佐证,主要的报纸包括:《云南省政府公报》、《西南边疆》、《导淮委员会半年刊》、《旅行杂志》、《云南建设》等。在研究过程中,也搜集有关水利和水旱灾害的资料,这也能为云南水利史,乃至云南社会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来源,特别是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档案资料和民间文献。

3小结

通过上述方法和创新,本研究的结论是:①“水利社会史”理论的引入,打破了“治水社会—水利共同体”分析中国社会变迁的范式,丰富了中国水利史和社会史的研究。②政府试图通过防治水旱灾害,加强基层社会的控制,地方基层和社会也与政府角力,也介入防治水旱灾害事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旱灾害防治的无效性。③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动机,来源于维护民族的团结和边疆的稳定和服务于抗战云南作为大后方的现实需要。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是因地制宜,资金筹措多渠道,工程规划长远性,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④水案是研究云南水利史的一个切入点,为我们动态地了解区域社会变迁提供了可能。⑤湖域社会(以滇池为中心)是由具体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合力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分水,用水体系是这个社会的稳定“开关”。

作者:杨天虎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历史洪旱灾害史料实录(宣统三年1911年以前)[Z].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2]云南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编:云南水旱史料(内部资料)[Z].昆明:云南地质矿产局印刷厂印装,2000.

[3]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云南天气灾害史料[Z].昆明: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1980.

[4]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Z].昆明: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5.

[5]张波,等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Z].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水利建设范文8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灌溉水;利用率;提升措施

1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因素

1.1农田水利建设自然因素方面的考虑

农田生产本身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在我国的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地域间农业发展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异,不同地域间农业种植的侧重点也不同,南方产水稻,北方产麦苗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生产方式得以调和。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著,如农业灌溉就是其重要部分。农田的收成与自然条件有着显著的关系,从我国的农田生产特点而言,农田水利建设是调节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如抗旱防洪等。在应对不同气候条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在洪涝灾害中可以起到蓄水防洪的作用,而在干旱灾害中可以起到补充农田灌溉的作用,将农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加以保障。而就我国农田生产的季节因素而言,春冬两季是农田生产影响最大的季节,因此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需要在这两个季节进行加强,提高农田生产力,保障农业发展。

1.2农田水利建设本身的因素

农田的生产力与水利建设有着直接的联系,而灌溉水资源对于我国很多地区农业的发展带来制约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分布范围较广,而灌溉农业占据农业整体面积中的50%左右,同时我国农田生产量占据我国农业整体生产的70%。因此灌溉农业极为重要。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现象严重,因此农田生产受到地域的制约、水利的制约,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是调节农田生产制约因素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最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针对我国农业灌溉水需求与地区间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我国一度实行过“南水北调”、“蓄水造堤”等水利工程,而在现代农田水利建设中需要结合农作物、地域、气候条件、耕地面积等因素综合考虑,发展农田水利建设。

1.3农田水利建设对我国的积极作用

农田水利建设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有:①我国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生产能力等得到显著加强,农业生产力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显著下降,为我国国家粮食战略提供坚实的保障。②农田水利建设本身属于农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当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大力发展农业水利建设,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最贡献。③农业水利建设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加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与主动性,促进农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2农田水利建设促进灌溉水利用率的提高措施

2.1灌溉渠道的发展

农业灌溉渠道是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提高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农业灌溉过程中,灌溉渠道一般都是人工挖掘的水沟水道等,这种灌溉渠道在灌溉过程中,灌溉水的流失较为严重,如地表对水的吸收、渠道分支对灌溉水的流失等,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当从灌溉渠道中发展,采用管道灌溉渠道、水利电泵站等设施,最大程度减少灌溉水量的流失,采用防渗透技术发展灌溉渠道,提高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这种发展方式针对灌溉渠道的发展,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在区域间形成大面积灌溉网,对农业灌溉水循环利用、重复利用。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农作物本身的灌溉发展

农田灌溉本身是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保障农业生产力。因此在农田水利发展中需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农作物利用不同灌溉技术。因此在农田中需要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不同农作物对于农业灌溉水分的要求不一致,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灌溉分布方法,了解不用农作物对于水分的需求,采用不同的灌溉方法。在传统的灌溉方法中,农田灌溉水的水量基本一致,这样对于很多水分需求量较小的农作物的灌溉而言,不仅影响农田的生产力,同时对农业灌溉水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要客观的对不同农作物进行分许,严格按照灌溉水的需求量进行农业灌溉。

2.3农作物灌溉技术

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农业技术的发展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在21世纪以来我国一直较为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而在机械化发展实施下,对农业灌溉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传统的农业灌溉技术中一般采用漫灌的方式,不仅无法满足不同农作物对于灌溉水分的科学需求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产产量,同时对灌溉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在农田水利建设当中,需要发展先进的灌溉技术。如以色列的滴灌法,这种节水灌溉方式,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在干旱缺水的地方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另外一种是局部精确灌水,极大限度地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减少了杂草滋生,改善土壤结构,降低了对水源压力的要求.同时可通过首部施肥装置,进行精确施肥,真正作到低投入、高收益。这种节水灌溉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农作物灌溉技术。

3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农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自然气候异常、农业分布范围大、农业灌溉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农业生产技术低下等。而对于我国的农业灌溉资源的分布不均匀而言,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就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来说,主要从农田水利建设自然因素方面的考虑,农田水利建设本身的因素,农田水利建设对我国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考虑,在农业水利建设过程中,应当从灌溉渠道的发展、农作物本身的灌溉发展、农作物灌溉技术等三个方面分析,共同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郭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率[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1:24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