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们最基础的生活必需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行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食品安全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食品行业的稳定发展,为了应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需要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培养该方面优秀的专业人才。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阐述,分析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与运用优势,针对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

食品质量与安全是教育部结合国内外食品工业的发展形势而新增的专业,为了全面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应结合院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突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通过专业的教育理念,以科学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学、化学、食品科学、质量管理以及安全控制等多方面的知识与基本技能,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能够从事食品安全分析、食品质量管理等技术工作,具备食品生产管理与经济分析的能力,了解食品流通环节的注意事项,熟悉食品工业的发展方针以及相关政策法规[1]。

1.1知识方面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专业文献,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进行文献检索以及资料查询,通过现代化计算机技术来获取相关知识。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掌握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等基本理论,学会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基本方法,熟悉国际国内的食品安全标准与规范。

1.2素质方面

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与职业素养,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具备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充分了解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基本的文学与艺术修养以及国际化人际交往能力,在严格的训练下,形成良好的综合分析素养与价值效益观念[2]。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专业,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培养仍存在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不统一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一定要体现出食品安全管理、技术检测以及风险评估3方面,所培养的人才一定要满足当前食品企业的发展需求。当前,许多高校会根据自身的特色优势来对人才进行培养,导致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目标不统一,学生只能满足食品安全检测及控制方面的要求,在安全预警、评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学生毕业后无法与企业直接对接[3]。

2.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食品安全并不单指营养卫生方面的问题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而是要求从业人员从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销售、储存等多个环节加强安全控制,掌握各个环节的安全细节。目前,大多高校在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度重视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认识,重检测技术轻管理预防,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拘泥于课堂教学,该课程设置不利于该专业的健康发展。

3现代学徒制基本内涵及运用优势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提出的对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主要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主导人才培养目标与考核方案,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根本需求,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的互动发展,该教学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现代学徒制与普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所不同,重点体现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具有学校、企业双教育主体,教师、师傅双教学主体,实现“基础组织、核心技能、拓展素能”共同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学徒制将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趋势,能够将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更好地整合,实现校企共同分担成本,共同获得收益。

4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连接食品与健康之间的重要桥梁,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严格监控与管理,保证食品的营养与安全。近几年来,高校与食品相关的专业都比较热门,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需要进行更新与完善。

4.1构建现代学徒制教学思路

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要对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设定,打破以往注重学校、注重理论的教育理念,一定要合理划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如果时间分配过于随意,学徒无法掌握系统性的技术知识,将无法满足产业技术转型升级的根本需求,失去了学徒“现代性”的实际意义。在实际教学中,依旧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培养学徒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标准来有针对性地对学徒进行培养,实现“社会需求融入教学设置、岗位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教育目标[4]。

4.2优化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设置

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培养要满足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为核心,根据企业职工工作能力的需要,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优化与拓展,将原有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质量管理等理论课程进行重组,形成综合性学科课程,重点开展实践拓展课,由师傅带领学徒来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任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来进行教学内容设定,既能够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又能够解决学校的就业问题。在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学徒产业发展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厂纪厂规培训、企业文化教育培训等,使学徒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另外,要在课程体系重构中融入职业精神培育,通过对食品企业的调研,了解对人才的根本需求,分析当前企业职位所需的工作技能以及职业精神,构建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双提升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相关的热点新闻,了解最新的食品安全事件,教导学生谨记职业良知、遵守职业操守。最后,要引进企业教师,增添技术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考试平台的优势,结合学生的知识构建规律来构建新的课程模块,创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与校外实训平台,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企业的技能技术革新项目,锻炼学生的科研素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能力与水平。

4.3校企双方共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会在实际生产环境下进行锻炼,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进行重构,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设置考核评价体系,教师、师傅、企业、社会等多方都要参与到学徒考核评价机制中,通过学校、企业、职业资格评价机构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规程、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经过多方考核合格的学徒才能够获得学历证书与企业的入职资格。

4.4加强校企文化育人

学校氛围与企业文化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熏陶作用。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要将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场合相结合,在校内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在校外企业中,要为学徒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鲜明的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精神来帮助学生强化职业精神、不断完善技能、形成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与创新性的研发思维。另外,要实施分类定向、学工通融、资源整合、开放管理的四维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质量为核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来明确该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向培养。高校与企业之间要建立联盟,全面打造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实训通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锻炼专业技能,提高整体水平[5]。

4.5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与社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组织学生成立社会实践小组,深入了解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消费者对本专业的需求,提高本专业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校内外不同层次的实践基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与创造力,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保障社会实践效果。

5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转型与持续性发展,食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全面。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色,积极地进行探索,形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输送大量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婷.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24):81-82.

[2]洪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J].现代食品,2019(20):45-46.

[3]颜航.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3):37-38.

[4]宁喜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思考[J].农产品加工,2019(19):23-25.

[5]张红霞,金佳幸,张舒雅,等.地方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6):68-70.

作者:韩潇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