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教育论文范例

适合教育论文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1

实现高质量、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许多国家对教师的需求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对教师素质的关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点。很多国家都把教师培养模式作为提升教师质量的必由之路,并基本形成了以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以及中小学为实施主体的三种模式。以英国为例,英国主要由大学实施“教育学士学位”(BachelorofEducation,简称为BED)课程和“研究生教育证书”(PostgraduateCertificateofEducation,简称为PGCE)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职前教师教育。并以学校为基地,通过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合作开展教育实习的模式进行教师教育。这一时期,以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为代表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成为引人注目的新动态。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参与式管理和协同决策小组是最普遍的结构,它用来建立民主的关系,使教师与管理层能够更好地进行对话、沟通,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文化。日本在面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的状况时也进行了教师教育制度改革。在加强教师职业科目教学的同时,设立教职研究生院,并通过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先后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师资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师范教育基本经历着两个转型:一是由“三级”师范教育体系(中师、大专、本科)转向“二级”师范教育体系(大专、本科);二是教师教育由“封闭”转向“开放”,逐步形成了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有开放性特点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制的探索和改革,对于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教师教育模式探索方面,首都师范大学王长纯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了师范大学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发展服务区的研究,并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建设服务区的重心,形成了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这是我国教师教育模式探索的成功案例,成为“转型期”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双方合作教师教育共同体探索的最初形态。

二、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作用机制

(一)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总理曾多次强调: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国家的兴衰在教育,教育的好坏在教师,师范教育可以兴邦。研究与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基础教育补充高素质的教师,另一方面能够切实促进在职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这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和保障,也是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共同的职责。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部门的调控较多。在此时代背景下,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合作建构教师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成为推动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引领教师教育文化发展、提升教师教育成效、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共同体”以“整合”的教师教育为指导理念,充分实现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将优质的教师教育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课程资源等进行多维“整合”,一方面形成了三方教师教育合力,能够将零散的、割裂的教师教育状况建立有效衔接,使教师教育的主体凸显职能,并扩充了各主体作用的弹性空间,进而促进教师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另一方面,“共同体”三方遵循共同的发展目标,彼此各司其职、各取所需、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教师教育稳定、长效发展的保障体系,推动了教师教育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作用机制

在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合作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实践运行过程中,师范大学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办学使命,凭借其固有的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和师资队伍,负责“共同体”运行的理念引领、智力支持、技术指导和人力资源保障;通过优质学科的建设、特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师培养资源能够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在中小学校转化,为中小学校提供在职教师培训等相关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与实施、教育经费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能够为“共同体”的高效运行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协助师范大学选定师范生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实践场域,为师范大学师生的教育实习提供条件、环境等多方面保障。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积极组织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为中小学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创造空间,开辟途径。中小学校作为师范大学的服务对象,在“共同体”运行过程中为师范大学提供教育实习平台、教育实验场域,开展调查研究,反馈基础教育现实问题和发展需要,并与师范大学分享科研成果,在教育实践中与师范大学共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基础教育优质、高效、均衡发展之路。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三方协同合作、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主体职能,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了多样化、全方位的教师教育保障体系。

三、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坚持育人为本,构建创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教师教育新的体制与机制,能够解决教师教育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脱节、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相脱离的重大问题,进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共同体”以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为合作主体,逐步实现了师范人才培养、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课题研究、教育资源建设协同发展,改善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传统弊病。通过三方主体的团结合作,为卓越型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共同体”自身在运行过程中也形成了稳固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理念。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观

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提出并非是简单的、机械的,它旨在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教师教育现状,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师范大学与地方中小学校相脱节的壁垒。以往的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却显现出一定不足。其中,师范大学为中小学校提供教师在职培训,中小学校成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场所,这种组合缺乏一致的目标和多元化、全方位的建设机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低效结合,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合作效能不高。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能够凸显政府职能,扩大目标建设维度,实行多位主体协同合作,紧密团结三方力量,直面教育现实需求,高效产出研究成果,及时服务基础教育;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了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团结协作的创新发展观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以往的教师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大学为主体,中小学校参与合作的运行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大学与中小学校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程度较低。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以团结合作、创新发展为主调,在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体职能,形成集三方于一体的联动机制。这是对原有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了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高度结合与密切协作,促进了教师培养与科研的一体化、一贯性产出与发展,并有利于资源整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三方主体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团结一致,提高了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质量和规模,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卓越教师的价值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民族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区域建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已成为新时代的召唤。同时,也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素质、专业化、卓越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符合时展的师资队伍才能培育出符合时展的一流人才。为此,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以培养卓越型教师,建设符合时展的教师队伍为价值本位。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主体抱定宗旨、开拓创新,在教师职前培养、教师职后培训、教师教育资源整合、教师教育制度保障、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合力。力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迈进。

(四)“博雅兼上”的育人观

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要更新并发扬“博雅兼上”的育人观念。“博雅兼上”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博雅兼上”的育人观念才能培养出知识广博、道德高尚的学生。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在运行过程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愿景作为培养重点,建设一支素质高尚的教师队伍,为素质教育实施和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构建体现了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对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和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转型期”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实践价值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教师教育创新和质量提升的三大难题:学科教育与教育能力的相互融合、理论教育与教育实践的有效衔接、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现阶段,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使命上,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肩负着共同的责任。构建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成为当前破解教师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改善教育实习环境,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构建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能够建立师范大学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进而为师范大学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提供有力保障。现如今,在各级学校“升学”压力的制约下,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已经成为中小学校的一个“负担”,多数学校不愿接收实习学生已然成为“潜在”的事实。通过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中小学校能够为师范生教育实习提供良好的场域和平台,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下积极改善教育实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优选学科教学指导教师及班主任对师范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班主任工作培养,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实习质量。同时,师范大学也会根据现实需求选派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一道融入中小学校,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完成教师实习指导工作。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师范生教育实习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实习环境得以改善,实习质量也得到不断提升。

(二)凸显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职能,强化教师职后教育

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职后教育是教师获取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中小学校教师不仅可以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期间与师范大学选派的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合作,同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组织下,中小学校在职教师在师范生实习期间可以通过“岗位置换”的方式到师范大学接受在职培训,师范生可以进行“顶岗实习”,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在职教师到师范大学进行集中培训与研修。此外,师范大学可根据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选派相应的专家、学者等深入一线教育开展专业讲座、学术报告等培训工作。这不仅能够克服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教师在职培训难的问题,也使得教师职后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更为灵活、多样、有效,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在职教师的教育成本,对于更新在职教师教育理念、完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能

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校三方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多方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师范大学拥有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化资源、财力资源、图书、报刊、设备等相关资源,这些资源优势是中小学校所不及的。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政策资源、财力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并能对政策、财力等资源起到直接的支配作用。中小学校拥有其学校特色资源、文化资源、教育实践、教师与学生等资源,这些资源正是师范大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实支撑。服务基础教育是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终极使命。同时,中小学校也理应成为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所拥有的资源的直接受益者。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能够在“整合”的理念引领下,充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改变各个合作主体教育资源的单一状况,发挥优质资源的教育价值,提高资源利用效能,有效地减少教师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四)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2

1.1大专院校在实施合作学习上偏重形式化

在目前很多大专院校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多采用的合作教学策略,但是,学习的模式严重的形式化。未按照教学的内容、学生特点就盲目的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不仅会混乱教学课堂,同时无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重点,反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1.2在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存在一定低效性问题

低效性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角色的意识还不够明确:学生不能真正的投入到英语讨论之中,学生仅仅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面,完全忽视了讨论的重要性;第二,合作学习中小组之间的分配不合理:教师没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性格等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组,导致学习好的自然成为了该小组的“领导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第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学生经过讨论之后,部分教师往往只是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小组集体性的评价;部分教师只是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了大概性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这样不全面和不公平的评价,不仅会严重的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的不问不完,导致他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的没有自信。

2合作学习在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2.1合理的分组

将班里的学生有效的分成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英语成绩、兴趣等进行合理的搭配,主要是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通常每个小组的成员为6-8个人,一个小组长,每个小组内一个优等生,三个中等生,四个差生;这样的分组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参与、主动的学习,促使小组内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协作、合作,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内进行学习。

2.2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合作学习目标

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要做到难以适中,既要在目标下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不能超出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制定这样的学习目标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还能充分的时间合作学习效果。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能够充分交流沟通,实现合

作学习应用的效果。

2.3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活动内容

2.3.1演练式的合作学习

英语教师要根据该堂英语课的教学内容,又小组长统一的分工进行。对单元后的SectionI:TalkingFacetoFace的“ActOut”中的相关任务进行演练或者是模拟。接着以“TalkingAbouttheWeatherForcastinYourPlace”为例,首先我们就要求学生Listentoandfollowtheexample.;接着在要求学生Followtheexampletotalkabouttheweatherforcastinyourplace。让学生在演练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并发展目的语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发展他们的交际能力。

2.3.2具有启发性的合作学习

所谓启发性的学习,就是英语教师要求小组长带领学生运用“缀连式”的手段将单元的SectionⅢ:MaintainasharpEye的passageI…复述出来,例如,我们以“TheWayAmericansGreet”为例题,英语教师首先要在文中抽取写作的线索以及具有特色性的重点词语,接着让学生再根据这些所抽取出来的词语进行重组并将其复述出来。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3.3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英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领作用,将书本上的只是作为基础点,主要是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为依托,让每个小组进行讨论。我们以“TheMostUnforgetableCharacterI’veMet”为例,让同学们讨论“WhatKindsofTeacherDoyouprefer?”充分的锻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累积程度,以便于让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的发挥各自的智慧,集思广益,开展有效的讨论,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并在最后汇报给英语教师,还要认真的听取教师给予的评价等。

2.3.4实践性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英语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尽可能的放手让各小组的组长布置,如将每单元的SectionIV:TryingyourHand的“AppliedWriting”。进行模拟套写。下面以“WriteaNoticeorPosterinEnglish”为例,让个小组中的成员设计相关的英语海报、邀请函、使用说明等,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再经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之后,制作出的这些实践成果,教师再根据这些成果进行比较和点评,这样的学习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积极、探索的精神等。

3结语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3

创业教育不仅能赋予学生一技之长,而且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创业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开拓就业之路的高层次技能,包括自我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和革新性的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具体来说,应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跳出固有的樊篱,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地方市场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对创业宏观过程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不畏艰难、敢于创业的精神品质。应通过实施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环境的变迁,从“就业者”转变为“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能使学生系统了解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将他们培养成为创业型人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我们说,一切创业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型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对实施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是培养企业工程师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实现择业与创业的对接。因此,应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实施,积极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中,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1.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产学研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因而是办好高等教育、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良好举措。该方式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尽早了解自己将从事工作领域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时代性观念”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校应主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传统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应重视开展专业领域的市场调查,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使教学过程可控,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推动创业教育机制改革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顺利开展产学研合作,应改革原有的创业教育机制,促进产、学、研三方的互动,形成“高校寻求企业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合作”的良好局面,增强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信心,确保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考评体系等四个方面对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构建。

1.结合学校实际,构建有活力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产学研合作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确保创业教育能够顺利开展。

(1)出台创业教育政策

为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制订《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方案》等文件,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课外创新学分,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有机相结合,以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2)确保充足的经费

高校要提供充足的经费,包括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经费和“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经费等,以便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高校还应不断加大对“创业科研课题研究”项目资助的力度,并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项的经费支持。

2.针对企业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加强校企共建,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建立以满足学生创业知识需求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高校可以在校内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创业教育专家指导组,还可以从校外聘请知名企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专家等作为客座教授。对于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团队,学校可从校内创业教育师资和校外客座教授中遴选优秀师资,为其配备校内外“双导师”,为团队成员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指导、风险投资引入和公司注册等服务。

(2)改革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应与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科技服务活动、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活动等相结合。教学可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大学前两年为创业素质教育阶段,后两年为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践训练阶段。依据“两阶段培养模式”,学校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了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等有利于创业意识培养的必修课;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等有利于创业技能提升的选修课。

3.注重素质提升,构建互动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是以创业社团为主体,以网络平台为辅助,以网络创业实验室、创业模拟实验室等多个平台为基地,促进校企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1)举办创业专项培训

应成立高校创业社团,对欲创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聘请知名企业家、高级创业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多元格局的师资队伍确保了培训的实际效果。举办创业教育专项培训,应注重创业理论与实践模拟的有机结合,可利用创业模拟沙盘、创业示范中心等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模拟创业的机会。应针对创业学生处于不同知识诉求阶段的特征,分层分类为他们提供GYB、SYB、IYB等创业教育专项培训。

(2)创建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遵循“企业自愿、校方支持、政府协调”的原则,积极创建创业教育平台和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另外,也可以将网店作为学生创业的载体。高校可以开通创业联盟博客、创业信息短信平台等渠道,利用时尚元素传递创业精神,形成立体式、覆盖广的创业宣传网络体系。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站”,充分发挥网络阵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适应社会发展,构建个性化创业教育考评体系

创业教育考评体系应以自主创业为打分点,该考评体系的建立旨在提升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教学考核要求

创业教育的实施应采用项目教学、任务导向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和校园模拟经营等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和技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要求学生取得某些成果,如申请专利、项目立项和竞赛获奖等,对于取得上述成果的学生,学校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2)建立考评体系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4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主旨在于“引导全省人民在公共交往中大兴互助之风,以善言善行做善事,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一个乐于助人的河北人;在社会活动中大兴诚信之风,以善道善德当善人,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河北人;在职业活动中大兴敬业之风,以善学善才尽善职,正确处理人与事业的关系,做一个爱岗敬业的河北人;在家庭生活中大兴孝敬之风,以善思善念修善心,正确处理人与家庭的关系,做一个孝老敬老的河北人。”此项活动,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层面上,阐发的“四种关系”“四善”和“四风”既有理论高度,又紧贴百姓生活,还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此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在价值取向上完全一致,并且搭建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桥梁,关键是明确了怎样做才能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刘云山2014年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指出“,活动不在多,关键要有效果。”“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开展几年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参与,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河北落地生根,为河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所以能取得如此效果,主要在于用“善行”搭建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向百姓生活的桥梁,找准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善”在河北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其第一要义是爱人。爱人要求在思想上推己及人,时时刻刻为他人、众人着想;行为中事事处处利国家、利社会、利他人,这正是善行河北活动中所提倡的善。善作为价值范畴,就是满足主体的需要或者主体的需要被满足;善作为道德评价标准,就是利他、利群。无论是价值层面,还是道德层面,善总是与好、满足、利等美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善作为最重要的人文特质,已经深深印在了百姓的心中。人类对善的追求与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道德层面的善是人们目前急迫的现实的内心诉求。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公共生活中见难不助、人情冷漠,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见利忘义,职业生活中松散懈怠、不尽职守,家庭生活中遗弃虐待、冷落老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情感寄托,人人必欲除之而后快。“善行”称民心、合民意。善是道德之精华,道德是管理社会、理顺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倡导“善行”,大兴互助、诚信、敬业、孝敬之风,就会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正能量和讲道德的社会氛围,不仅可以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可以使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对社会管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对大学教育的意义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将和煦而强劲的道德建设之风吹进了河北省的各行各业,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

河北省教育行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系统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实质和核心。立德树人是育智和育德的辩证统一,其中,育德是主导方面,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意义重大深远。

1.“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进入大学校园,有助于克服学校教育功利化的倾向,树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新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深化。它指明了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以及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体现了时展的进步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当前,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教育的功能多样化和溢出效应不断强化。由于升学竞争、就业竞争等诸多原因,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单纯作为提高升学率、获得各种证书、寻找可心职业等的工具,忽视了教育育人的根本。正是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着只注重教授知识、技能,忽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现象,其结果是部分学生缺乏对国家、社会、民族甚至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法律意识;对社会共同理想漠然,对自己的未来茫然。大学生一旦缺乏社会责任感,丧失信念、道德和理想,也就意味着中华民族将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失去前进方向。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所在,人才是德与才的统一。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具有德才兼备的客观条件和可能,但人的社会性本质又决定了人不可能自发地实现德才兼备。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所谓“树”就是塑造、成就、发展。而“立”则意味着引导、感化、践行。树人侧重使人成才,立德重在使人成“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成才必须先成人,离开“立德”谈“树人”,就会偏离正确方向,不仅栽培不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还会危机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大学生高分低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良是危险品。当然离开“树人”谈“立德”,也是不行的,那样“立德”就会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成了空谈,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从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认识“立德”的根本性和重要性。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立德”所要立的是广义的德,是道德中的精华:美德。“立德”重点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就大学教育而言,首要的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一切向钱看等错误的价值追求,把理想信念信仰教育放在首位。

2.“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引入大学教育,有助于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

立德是为了树人,关键是树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在“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已经形成的“四善”基本格局中,“善道善德当善人”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善人”的基本内涵。善道中的“道”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强国富民、实现民族复兴之路。善道善德是当善人的前提和保证。“善道”首先要认识道路问题的重要性。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其次,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善德”,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的基本特点是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个体行为要对整体负责,必要时需要牺牲个人利益,为集体、他人奉献。“善德”要求大学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报效国家、服务民众的社会责任,养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负责精神。这样才能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契合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只有勇于担当,敢于和善于肩负起社会责任,独立于社会的个体,才有了取得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保障。其次是培育创新精神。日新月异是当代的特征,大学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就必须有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创新是科学的本质,是进步的动力,是人才的重要内涵。敢于开拓,善于创新,勇于坚持个性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教育应培育学生崇尚真理的价值追求和不迷信权威、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以及养成言之有据、严谨求实的思维习惯,激发和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创新与坚持个性是紧密相连的。大学教育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他们以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为基点,去探索和研究科学前沿问题创造条件。再次是提升善行能力。“善”就是引导人们讲道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厚德重义的燕赵风骨;“行”就是实践,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学教育应当探索多种渠道帮助学生由善念过渡到善意,并将善意外化为善行、善举。用多种方式鼓励在同学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同学相处讲诚信,不自欺、不骗人,考试不作弊;爱学会学,刻苦钻研;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引导学生进一步将这些善行、善举内化为善意,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

3“.善行河北、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教学,有助于充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克服教学活动中的虚、空、大。

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他们,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树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必须具备的四种道德品质。这四种道德品质与“善行河北”所包含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事业的关系、人与家庭等四种关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四种关系,为树立“四德”提供理论支持和自觉践行的基础。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光荣使命,而且也是只有思想政治课才能承担得起的重任。

1)所立“四德”中的第一德是树立良好的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大致包括:思想政治品德、伦理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四方面,其中,思想政治品德是第一位的,是个人品德的灵魂。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政治品德主要包括:热爱祖国、理想信念坚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为树立正确的政治品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大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承担社会责任奠定理论基础。只有理解,才会深刻地感受。只有使青少年一代具备了“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爱国心,成为具有清醒的国家意识和深刻民族情感的人,我们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成功抵御外部敌对力量的冲击,维护国家稳定,实现民族复兴。其次,帮助大学生弄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她。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社会普遍规律的高度来培养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2)第二德是树立社会公德。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特别是价值追求多样化,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加之中国有长达三千多年小农经济的积淀“,私德”资源丰富,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过40年,“公德”意识淡薄。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选择失当、行为失范、艰苦奋斗精神较差、缺乏诚信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等现象。将“善行河北”中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这些属于公德的范畴,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在思想政治课上就要讲清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讲清楚实现理想与艰苦奋斗的关系,讲清楚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区分臣民与公民、个人主义视野下的独立个人与集体主义意义下的独立个人。全面深刻地回答为什么要帮助别人、诚实守信。

3)第三德是树立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大学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殿堂,职业道德展现的是红与专的关系,是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培育职业道德的前提是认识和适应环境,特别是就业环境,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就业期待和职业发展规划。思想政治课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与环境、理想与现实、职业与劳动、劳动与享受、成功与失败等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择业观和劳动观,为培育职业道德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发展自己、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性条件,无论从业时间长短,对职业都要心存热爱和敬畏之情、胸怀善谋实干之精神;懂得只有劳动,才有权享受,只有百折不挠,才能获得成功。思想政治课还可以通过认知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体验从事劳动和创造的喜悦,养成吃苦耐劳、慎独自律、甘于奉献的良好品格。

4)第四德是树立家庭美德。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5

相对于普通继续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在高等院校办学过程中,有着许多明显的优势。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针对企业的特殊需求而进行培训。培训对象可以是企业的新入职员工,也可以是企业的现职员工。由于学员的属性较为集中,参训人群有着明显的共同特点。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这样既简化了学校的培训准备工作,又有利于强化培训的针对性。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学校在培训内容和方法上采取更多的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在开展传统理论知识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实际操作课程,真正做到知识与操作并重。同时,学校在培训企业学员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法传授所学内容,例如采用现实授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校企合作,可以是学校培训的目的更为精确。针对企业阶段性需要,培训可以培养员工特定方面乃至多方面的工作技能,也可以针对员工自身基本素质进行培养。例如企业需要员工尽快掌握外语来实现对新设备的操作,学校可以针对性的培训员工外语水平,来满足企业的需求。相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给校方带来了稳定的生员和一定的收入,而对于企业来说,也有利于依托名校,提升自身员工素质,提升企业整体水平。校企合作正逐渐成为高等院校开办继续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企合作模式在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中的主要体现方式与问题

目前,各地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但由于各高校办学理念的不同,以及面临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各高校发展校企合作的侧重方向不尽相同。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学校为主体搭建平台,企业自愿参与的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高等院校,依托自身的某项或某几项学科优势,开发出一套针对部分行业或部分地区的培训体系。这种培训体系可以满足特定企业的培训需求,因此企业向学校申请进行办学合作,而申请合作的企业可以有一家,也可以有很多家。例如像某校针对石油能源系统研发的中国能源教育网,该类型的企业无需投入人力物力便可以拥有本企业专属的企业网络学堂,企业可以根据平台选用适合自身的课程资源,来面向员工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极大地节省了企业的投入成本,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提升自身员工素质的诉求,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了一定的硬伤,就是缺乏学校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企业只能依据学校提供的课程列表来选择课程,而不能根据自身需要让学校进行开发。另外,课程内容受限于学校自身的实力,并不能够做到对所有学科的无缝覆盖,也不能保证更新频率。

2.双向乃至多向的参与模式

双向参与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针对性的展开合作,共同搭建继续教育平台。一方面,企业全程参与高校的教学活动中来,包括表明企业的培训目的、参与制订培训计划、介入教材的编写、对部分课程提供技术和师资支持。另一方面,学校既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培训规划,同时也要介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行中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研发、应用能力,并帮助企业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多向模式是加入了政府或者类似于行业协会等非盈利性组织。由政府或非盈利性组织出面,为学校与企业搭桥,促成合作。双向乃至多向的参与模式使得继续教育培训更贴切的反应出企业的需求,也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的运营。但是这个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的经验,双方合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容易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现象。也有可能因为双方的关注度不够,造成接洽的层级不高,进而起不到应起的作用。

3.订单项目模式

订单项目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短期的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进而开展的专题性培训活动。例如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这种培训可以采用订单项目合作的模式来开展,因此也被称作定制化项目。一般来说,高校会与合作企业进行沟通,明确对方的培养目标、培训内容、考核方式,并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划分,进而签订合作协议。学校再根据沟通结果,制定针对特定性的培训内容,并开发课程。但是由于学校行政效率的相对低下,以及这类培训实施门槛相对比较低,这种合作市场正在被社会培训机构所蚕食。相比学校,商业化的培训机构在经营理念上更贴近企业,在经营效率上也有着绝对优势。

4.其它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除以上几个方面外,还包括了企业在高校创立以企业命名的附属学校,以及以企业命名的教育奖励基金等。在高校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补关系,利用彼此的优势弥补对方弱势,并促进向前发展。

三、北航特色的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模式与发展思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北航继教学院)成立于1986年,是统筹学校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展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体学院,既负责管理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又实施具体办学职能。学院以北航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为办学宗旨,突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工作定位于非学历教育、学历非全日制教育,承担着北航成人学历教育、远程学历教育、国际合作办学、非学历技能培训、高端人才培养等工作。针对目前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特色的“专业小组”模式

在校企合作方面,北航继教学院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合作方的意愿。在与企业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学院成立了专业小组,来与企业进行对接。专业小组主要承担了两项职能:市场调研与企业沟通。专业小组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市场调研,研究市场的变化,并为学院提供专业的分析报告;另一方面针对性接触相关企业,与企业举行座谈,了解企业真实想法。每个目标行业和企业,学院都会成立专门的小组,做到沟通有度、责任明晰。专业小组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的提升了学院的效率,同时也得到了相关企业的好评。由于有了专业小组的帮助,不但企业能通过专门渠道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学院也能够更好的掌握市场的变化与行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教务部门能够根据小组反馈的情况,以实际现实为出发点,对课程进行布置与安排。科研部门能够根据小组提供的信息,及时开发新的课程,并对原有课程进行更新与补充。所有课程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与学员的需求,淡化枯燥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正是由于专业小组的存在,学院与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2.强调角色对换,共同协作

依托于专业小组的沟通作用,学校与企业加强了沟通的频率与效率。在合作过程中,既强调校企分工明确,更强调角色的对换,进而实现全方位的共同协作。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学校负责教学研究、授课辅导等工作,企业负责统筹组织、方向把控等工作。但是在北航继续教育的模式下,高校与企业都处于责任主体的位置,同时又要兼顾对方的工作。对于北航而言,学校不仅仅是企业继续教育的参与者、实施者,更是设计者、规划者。高校不仅要考虑学校本身传统教育工作的落实,更要从企业的角度去思考,站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高度上,为企业设计、研发更符合企业自身的培训项目与课程。北航继教学院依托北航整体教育平台,充分利用了自身教育、学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不但帮助企业进行人员培训,还参与企业战略平台搭建、人力资源规划等工作,完成对企业的全方位服务。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继续教育组织者、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倡导者。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组织人员去进修学习,努力提升员工素质来更好的服务企业。企业更需要的是搭建一个符合员工发展的平台,营造一种内部学习的氛围,为所有的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自身向学习型组织转变。企业不仅仅为了让员工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更应该在企业内部培养一种学习氛围,让员工从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追求知识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高校更多的思考企业的长期人力发展规划,企业更关注自身的教育文化氛围搭建,双方的合作更为紧密,逐步构建成为一个战略联合体,合作也从单次合作向长期合作转变。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从传统意义的继续教育合作推向更深层次、更广空间的系统合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相互尊重理解,合作教学,共同开发、面对培训内容。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不能够停留在老的思维观念中。北航继教学院在合作伊始,就从内部进行思想教育,强调高校不是简单的拿钱办事,企业也不是掏钱的冤大头。从领导到教职工,都放下老师的架子,去倾听企业的想法,进而改进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更为精准。通过特色小组搭建的渠道沟通,帮助企业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进而转变雇主的心态,愿意向高校分享企业的人力构建与规划,并让高校积极参与进来,帮助企业促成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3.完善的评估体系与反馈机制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室内设计;教学;融入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珍惜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一.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室内设计课程是由建筑设计专业延伸发展过来的一门课程,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再结合相应标准和设计原则,利用现代材料、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使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现代室内设计是针对室内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既重视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也重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氛围和意境等精神需求。室内设计课程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该课程教学的目的,现已成为室内设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20世纪末,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追求欧式风格,导致学生在设计时的设计思路过多的模仿西方流派,追求与西方形式上的相似。并且,在设计时东拼西凑,缺乏原创性,抄袭之风严重,还缺乏相应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高端客户更倾向于中式风格。国学的兴起,使得国人开始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周身的事物,追寻中国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成为了一种社会时尚。为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寻求一个新的侧重点,那就是在教学中明确学习目的,设专题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系统的将这些设计元素融入到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拓展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华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到夏朝建立,发展至今,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这由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逐步演进而汇集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各民族历史上的文化思想、道德传承及其精神观念形态,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前辈祖先一代代继承并不断发展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鲜明特色、内涵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各种艺术,具体以绘画、书法、雕塑、民族戏剧、音民族乐、古文、古诗词、节日等为载体,表现出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的设计主题中,我们可以融入儒、佛、道三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儒家与道家都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谐之美,提倡“文”与“质”统一的审美观,在设计作品中美的感性形式只有表达“质”的内容,才有其价值和意义。佛家文化的禅意思想融入室内空间设计中,为人们带来了一张淡然清雅、宁静超脱的磁场环境。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是人类与天地万物共存共荣的最高准则,融入道家思想的室内空间设计不仅可以创造出美奂美轮的室内环境,还可形成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理念。除了以上三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我们还可以将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传统图案、中国建筑样式、雕塑、明清家具、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甲骨文、文房四宝、中国古乐器、彩陶瓷器、古文诗词、节日等元素,融入到室内设计的设计主题里,既能体现设计作品的独特性,又能继承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理论研究方案在教育部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中强调,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高校的室内设计课程也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内涵的宣传教育,以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使学生通过对中华民族艺术的学习,感受各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了解。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方案里要明确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中的设计要求。首先,教学计划里明确规定室内设计作品的主题,设计主题要注重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以提升自己设计作品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第二,在教学内容里,具体的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将这些艺术元素融入平时课堂里小的设计项目中,并进行系统反复的练习,再结合大的专项设计作品的综合练习方案,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室内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更能够运用感人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精神追求,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并不断提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高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是办学育人与全方位育人不可或缺的践行环节。在进行室内设计课程规划时,我们在教学内容分配比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式设计元素作为教学重点进行推广,通过文化感染和熏陶,以文育人、以文化,从而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中,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标识打造室内空间的文化意境,如:茶文化空间设计、禅文化空间设计、竹文化空间设计等,陶冶学生性情、锤炼学生品格、锻炼学生能力。其次,举办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讲座形式,如:明清家具的传承的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座、中国传统纹样的讲座等,使学生能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开拓眼界,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人生与世界,提升自我修养。第三,带领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遗迹等实践活动,如:参观省博物馆、省艺术馆等,体验传统地域民族文化艺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能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之,通过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承者和创新者。

(二)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室内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在教室中通过教师讲授,运用多媒体观看课件的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大的尴尬局面。针对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和方法缺乏变化、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等教学问题,提出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引入实践教学理念、明确教学内容与重点、采用合理的考核模式、多途径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讲解、讨论;多媒体展示;室内实景分析;案例解析;方案概念设计;设计方案陈述;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设计方案细化;设计方案实施及方案总结等手段相结合,使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深入具体的理解,并使学生从基本理论到整套方案的实施都有全面具体的认识。。经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个教学方法有效的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增强课程学习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1、研究调查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式教学实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3、信息化教学法:运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解决室内设计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以及特定的教学任务等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4、成果展示法:策划成果展示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四.结论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7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模式下,校企共同的文化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只有注重两者的融合,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注重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价值认同,学生才能真正的从校园走向社会,同时,在走入社会的时候,才能是一个真正的准职业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下,需要打破单一的,以学校的说教为主体课堂教育,应该让学生真正的走向真实的工作岗位,站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打破现有的传统的以理论学习为主,转变成以实践教育为主;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校是双赢,企业最终获得了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培养了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成为国之栋梁。同时,企业可以作为学生实习、训练和实践的场所,从中学习到行业前沿,触碰到新技术。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参照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一门课或者几位主讲教师就能够解决问题的,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搭建一个平台,一个让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实践,一个可以让企业文化走进校园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之上,会计专业学生的的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变成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工作场景,从而将各种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贯穿其中,使其更加生动化,立体化。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架构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多采用课堂讲述的方式,现有的课程设置制约了课程的发展,难以达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计划进行改革创新,进行调整,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

1.将课堂教育与企业现场教学相结合。

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了解教学目的,对于后期开展的企业现场教学有很大的必要性。先要让学生明白会计的职业道德与会计的众多岗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才能进行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必须要将学生从课堂带出去,让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要有一个感性认识,身临其境之中,才能真实的感觉到什么是职业道德,同时体会职业道德在工作岗位中的具体体现。

2.将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需要清楚直白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但是这样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需要将不这样履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后果明白的告诉学生。应该多开展有针对性的各种教育,通过专题的形式进行,请相关专业人士,行业精英为学生开办讲座等方式。

3.构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大势所趋,绝大多说的高等职业院校都有会计专业的相关实训室,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做账能力所开设的,但是鲜有学校开设以会计职业道德为实践内容的实训基地。但是,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应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中开设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实践场所,将相关的实训案例,工作情境设置出来,给学生一个模拟决策的机会。

三、结语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8

(一)时展的需要

合作是现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和发展方式,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合作与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国家,由于积极与其他国家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蒸蒸日上,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历史发展中高难度的挑战和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发展阶段。要想继续在世界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就要不断改革创新,要培养具有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人才,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需要具有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信息处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而我国的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的获取,对于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却缺乏重视程度,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复合型、多样性、创新型、合作型等等,就必须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因此将合作观念引入教学系统,改变教学模式,是适应新世展的必需。

(二)符合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求引发的,不同的需求会引发不同的行为。而需求又分几个层次,其中最低层的是生理需求;中间层是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各级层次的需求对应着相应的个体发展。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在身高体重急剧增长的同时,心里发展也进入到一个重要的阶段,学生不断增强自我意识,情感内容是越来越丰富,随着求知欲望的增强,自我表现力也不断增强,同时交往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他们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心理学家的理论对于我们教学有深刻的启发作用。合作学习正是满足学生内部需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给学生有更多的互助学习机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交往、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满足了学生对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学习也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因此,作为老师应根据学生此时的心理发展特点,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积极融入课堂,确立相应的学习目标,让同学之间相互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社交能力,在合作过程中积极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自身的优缺点,学会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彼此合作、互教互助,学生不但享有自我成就感;而且也满足了对友谊的渴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提倡学生的探究、自主与合作学习,改变传统学习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国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2012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把初中历史课程的标准目标定为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三部分的要求是:在对历史事实了解的基础上,要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着去探究历史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逐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历史,汲取历史中的经验教训。这里主要是指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能够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合作学习的过程正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合作学习———切块拼接法的运用

目前已经得到较为严格的实验验证的合作学习方式主要是以下7种:游戏竞赛法、成绩分阵法、切块拼接法、切块拼接法修正型、小组探索法、共同学习法、小组辅助个别学习。切块拼接法所适用的历史教学材料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相互关联的内容组成,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专家组”的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行解决问题。实施步骤可归纳为:(1)自创情境,激发兴趣。(2)分割任务,引导自学。(3)专家探讨,合作参与。(4)回归原始,深入参与。(5)精讲释疑,教师参与。(6)组织测验,拓展成果。下面以初中历史九年级(下)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教学为例,来阐释切块拼接法的具体运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重要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过程和方法:本节教学运用合作———分析归纳学习的切块拼接法教学,导入图片、资料,教师指导思路,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引入讨论问题,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积极探索。情感价值观: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互相依存、互相竞争关系,应对全球化,关键在自己。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为民族努力奋斗的志向。分析我们的挑战,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2.难点:从利弊两方面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三)教学流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考考你:图片演示,从现实生活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你认识这些世界著名品牌吗?你知道哪些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2.切分任务,引导自学。

多媒体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将本课内容主要归纳为4个问题:(1)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3)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4)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各合作学习小组首先阅读全文,然后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重点阅读将要参加讨论的论题。各小组成员积极地投入到各自自主学习的问题中,为即将探究问题做好充分准备。

3“.专家”讨论,合作参与。

教师呈现相应的图片、材料。每个基本组的总任务相同,但各个成员的子任务却不同。每个学生分到任务之后,就专门负责钻研自己的子任务。接受同种任务的组员组成对应的专家组,讨论相同的问题,最终形成最佳答案。

4.组员回归,掌握了子任务后,各自回归自己学习小组。每个成员在自己小组内,将自己学习到的内容与其他组员共享。与此同时,也将总任务顺带完成。

5.精讲释疑,教师参与。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绝大部分能够很好地完成教教学任务,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总结得不够完整,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点拨,如在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时,课本介绍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和老师呈现的资料,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来考虑,这样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积极作用:(1)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对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增加就业、发展本国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消极影响:(1)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2)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6.拓展成果,组织测验。

在新课内容结束时,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进行相应的测验。要人人参与,内容应覆盖大部分学习要求,特别是通过测验能巩固新课内容的重点、难点。

三、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动”的欲望

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科学地设计,利用学生喜欢交流和互动的天性,借助于小组的合作形式,提高学生全方面的学习能力,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时效性,从而使教学“动”起来“,活”起来,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

(二)教师要在思想观念上转变过来

教师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讲课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敢于放手学生,不能总想直接教给学生知识,应解放思想,大胆放手,从而让给学生在课堂上有表现的机会。

(三)教师要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