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教育理念下的中职教育发展研究

适合教育理念下的中职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当前,适合教育的理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对中职教育而言,践行适合的教育,需要理清适合教育的生成逻辑,增强自觉性;了解适合教育的困境,认清艰巨性;明晰发展理路,提高针对性。通过完善适合教育相适应的机制,夯实适合教育的实施基础,强化适合教育考核引领,推进中职适合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中职;适合教育;逻辑;困境;理路

“适合的教育”目前还没有统一定义,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适合解释为“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顾名思义,“适合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去接受、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冯建军教授提出:“适合的教育”首先是合乎人性的教育,其次是适合学生群体特点的教育,再次是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1]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来,适合教育以其关怀每个学生的人文情怀、教育公平精神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与重要价值取向,认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践行适合教育的理念,需要结合中职教育自身特点,对适合教育生成逻辑、困境与实现理路进行系统思考,方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明晰今后努力方向。

一、适合教育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时代意义

探寻新时代适合教育生成的来源,了解“为什么要”实施适合教育的逻辑理路,是提升中职适合教育的价值认同,提高适合教育践行的内在自觉,有效实施适合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一)“不忘本来”是中职适合教育生成的基础

任何教育理念的形成都需要一定条件,适合的教育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一,它是传承我国古代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需要。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代表,是适合教育的历史根基。第二,它是中职教育遵循教育要义的需要,因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使人作为社会的人大多充分的发展”,“尊重个人的多样性和特性是一个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应导致摒弃任何标准化了的教学形式”[2]。由此可见,适合教育是教育的基本要义。第三,它是中职教育回归职教本义的必然。中职教育是具有职业指向性的教育,正如我国现代职教先驱黄炎培先生指出的:“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3]他还把“谋个性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四大目的之首。无论是定义中的“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还是目的中处于首位的“谋个性之发展”,都强调职业教育“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

(二)“吸收外来”是中职适合教育生成的推动

中职适合教育也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活学活用的必然结果。首先是借鉴英国的差异化教学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就制定了差异化教学政策,并持续将差异化教学付诸实践。英国的差异化教学思想为我国中职适合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其次,是吸收学习同化理论的要义。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知识学习同化理论,他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4]。适合教育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实施的教育。再次,是多元智力理论的应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指出,“智力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基本智力”,“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智力弱项,也有自己的智力强项”[5]。适合的教育就是要吸收优秀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发挥中职学生的智力强项,张扬个性与特长。

(三)“面向未来”是中职适合教育生成的应然选择

顺应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中职教育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全民职业教育”的口号,强调职业教育应面向所有的人、面向各类人群;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再次提出: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更是“学技终身”的教育;2019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学技终身已成为未来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向人人需要改变统一性有余,个性化不足的职业教育方式,使中职教育的过程更多考虑学生差异与需要,提供适合学生去接受、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

(四)因应现实需要是中职适合教育生成的原动力

1.解决中职教学问题的需要。中职教育的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发展需求多样。而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统一性有余,差异化不足,学生少有选择的空间,缺乏成功的体验,使基础薄弱的学生望学生畏,有的不久就成为流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的: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6]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未能充分发展,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回归课堂,重拾兴趣,重塑信心。2.顺应国家大政方针的需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适合教育是中职教育落实国家职教发展大政方针必然选择。3.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的需要。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中职教育而言,就是人民群众对优质(质量、内涵)、多层、多样的中职教育需求与中职教育发展不优、不强、不活之间的矛盾,为人民提供适合的教育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当务之急。国家主席多次提出“要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职实施适合的教育就是为人人提供出彩的机会,是落实主席讲话精神的需要。

(五)实施适合教育是新时代中职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新要求

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中提出: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也明确提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校长、教师只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差异,为学生提供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才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二、适合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尽管适合教育引起教育领域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各中等职业学校也从校本出发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但中职适合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究其原因,除了对中职打造适合教育的动因缺乏足够认识,缺少内在动力与自觉等主观因素外,下列因素是主要的。

(一)选择机制不通畅,适合教育缺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中职校,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功能定位单一,未能涵盖多类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未能注重多层次(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及3+4中本衔接教育)、未能关注多需求(就业、升学、岗位提升),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职业发展的需求;在运行机制上,缺乏选择的空间,未能建立学生专业选择、专业转换的动态调整机制,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在教学实施中,未能建立与实施弹性课程体系,未能突破班级授课制统一性有余、个性化不足的弊端,未能积极实施差异教学,以适应学生基础差异的需要。由于多重选择机制的缺失,“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适合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运行基础尚薄弱,适合教育难推进

1.学生起点差异诊断分析困难,适合教育缺乏基础。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前提是对每位学生的基础差异数据做到有案可稽,心中有数,而由于中职教育的教师缺乏每位学生基础差异的原始数据,加之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对学生的差异的诊断相对困难等因素,教师要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差异情况,无形中要大大增加自身工作量,从而,使得大多数教师望而却步,而缺少了学生的基础差异数据与分析,适合教育推进就缺乏基础。2.班级授课制的改革滞后,制约了适合教育的推进。由于班级授课制便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相对紧缺的背景下,班级授课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班级授课制自产生以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中职教育也是如此。但班级授课制“一师多生”的模式,把越来越多的学生吸收到课堂教育中时,也越来越多地忘记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存在,是影响、制约适合教育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在中职大班额的情况下,由于大多数中职校未能结合中职教育特点,利用现代职教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生本化改革,适合教育的开展往往是愿望不错,事实难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教育理想在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惯性思维下逐步虚化与消失。3.适合教育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增加了适合教育实施困难。由于在传统的教育技术与手段下,适合教育往往因工作量大,操作困难而难以有效实施,为此,需要对中职教育的过程进行信息化改造,以信息化助力适合教育实施。而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与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对适合教育必要性与紧迫性缺乏足够认识,中职教育与适合教育相匹配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信息化管理系统严重缺乏,适合教育的开展缺乏相应的硬件平台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撑,大大增加了适合教育的实施难度,影响适合教育的有效推进。

(三)考核引领机制缺失,适合教育难持续

虽然从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至今已经八年,距离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已经一年有余,但开展适合教育考核引领机制仍然缺失,普通教育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应试成绩成了唯一兴奋点,中职教育的关注点往往是对口高考成绩、各级技能竞赛的金、银牌及学校各级、各类创建(四星、示范校、特色品牌校)等,而适合教育缺乏考核机制的引领与社会的持续关注,严重影响学校及教师对适合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三、适合教育理念下中职教育发展的实现理路

综上所述,影响与制约中职适合教育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克服与化解这些制约因素是中职校实施适合教育需要思考解决的基本问题。应当看到,当前中职校的新一轮改革发展,特别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及教学领域改革为化解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为此,需要中职校以适合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对适合教育的认识为先导,增强自觉性;以完善机制为基础,提高可行性;以夯实运行基础为突破,提高有效性;以强化督导为抓手,提升重要性,以此推动中职适合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完善机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1.畅通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要面向人人,建立以全日制中职教育为主体,涵盖多类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多层次(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及3+4中本衔接教育)、多需求(就业、升学、岗位提升)的“一主三多”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中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就业有路、升学有桥、致富有门、转换有道”的学校品牌,使其成为现代化教育体系中最开放、最灵活的教育元素。2.完善机制,助力学生个性发展。首先,完善专业选择机制。“中等教育应进一步面向外部世界,并应使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文化程度和在校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7]中等职业学校要从校本出发,建立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的多重专业选择、转换机制,设法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爱好、特长及专业特点,及时确定或调整专业方向;允许满足一定条件学生中途转换专业,开通学生选修第二专业,鼓励学生获得第二证书。其次,完善弹性课程体系。在中等教育阶段“使课程结构多样化,进一步重视教学内容和为职业生活做准备,这些都应是任何改革追求的目标”。[8]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建立与完善弹性课程体系,使每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规定有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校本特色与学生实际设置广泛的选修课程或选修课程组合,积极尝试1+X证书制度;主要专业建立多模块与多课程的菜单式选课系统,供学生自主选择;学校根据选课系统生成数据最终确定选修课的开设与调整,并通过系统数据分析,奖励学生喜爱的选修课程,淘汰不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最后,完善多元活动课程机制。“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9]。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建立活动课程网络平台,使活动课程组建与实施更具广泛性,使每个学生有广泛参与的机会与平台;学校通过活动课程网络平台,可以使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与兴趣来确定参与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课程网络平台,参与学习、交流、探讨,方便开展实体活动;教师通过活动课程学习、交流、活动及考核平台,收集相关数据。

(二)夯实基础,保障适合教育有效实施

1.以信息化助力学生差异分析,助力适合教育开展。以信息化助力起点差异分析[10],了解、掌握学生差异是适合教育开展的前提,而传统手段与方法因工作量大、操作困难影响适合教育的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与完善学生基础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数据,含入学文化成绩、家庭背景情况、兴趣、爱好、特长等;通过系统数据分析,便于掌握每个学生起点差异情况,为学校及教师适合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以信息化助力过程差异分析。学校建立具有职教自身特点,满足适合教育需要的自适应学习平台与测评系统。通过建立开发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同步的自适应学习平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在系统中一目了然。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差异数据,并开展有针对性分析、处理。2.深化班级授课制改革,助力学生人人出彩。加强班级授课制的生本化改造,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广泛实施学习目标分层、策略人本、形式多样、评价多元,助力学生人人出彩。(1)目标分层。根据学生差异,把学习目标分为了解知识与初步应用、理解知识与基本应用、掌握知识与灵活应用三个层次目标,由学生自主选择。(2)策略人本。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差异,教师因人施策,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从培养学生基本学习规范入手(如上课记笔记),“扶着学生走”;对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从学法指导入手,“领着学生走”;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入手,“放开学生走”。(3)方式多样。以项目教学为主线,深入开展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融个别教学于班级教学之中,设法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4)评价多元。教师既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完整记录,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性数据分析,如时间投入、成绩变化及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关评价记录,重视对学生个性特长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助力学生人人出彩的助推器。3.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助力学生学习自主化。[11]学校顺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广泛应用,建立自适应课程系统。系统课程,由与教材相配套的学习视频、教师的教学案、专业课的实训模拟系统、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学习内容组成。学生在系统中可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确定学习进度,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还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自主练习与测试,检验学习效果。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系统数据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辅导,让优等生有挑战,让后进生补差距;实现以不同的学习路径,达成学习目标,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三)考核引领,推动适合教育持续开展

1.强化考核督查,引领学校广泛参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践行党和国家职教发展大政方针的战略高度,明确实施适合教育的必要性;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八大理念”(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的精神,提出深入推进适合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与督导考核意见;要把适合教育的实施督查、管理与考核作为各级教育督导、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职能部门结合中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适合教育实施的要素如专业建设与选择多样性、课程建设与选择动态性,教学资源与手段丰富性,学生发展多样性与学额巩固的稳定性等相关数据进行系统监控、分析与考核,引领并督促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适合教育。2.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与完善与适合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引领教师广泛参与。学校围绕适合教育实施的需要,完善管理制度与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管理过程的考核中,突出学额巩固率、学业提升率,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满意率;重视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使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主动融入适合教育过程,使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因此充满生命的关怀,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以适合教育理念引领中职教育发展,为每位中职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新时代中职学校实现新发展,做最好的教育必须完成的时代答卷,尽管这一过程艰辛而漫长,但它会给中职的学生、学校带来无限希望。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刘霞.适合的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7(1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4]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余星南,宋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7]高峡,等.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8]孔祥富.以信息化助力中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J].职教通讯,2017(34).

作者:孔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