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团建的活动范例6篇

适合团建的活动

适合团建的活动范文1

关键词:高校学生 歌咏活动 基本模式 创新实践

歌咏活动是指具有一定主题和规模的群体性歌唱活动,是音乐艺术中一种以人声演唱为主体的声乐表演艺术形式。高校学生歌咏活动是高校美育(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日益普及的经常性的文化娱乐基本形式,是一项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青春活力与精神风貌的群体性的歌唱艺术实践活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高校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部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团中央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指示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支持力度,各地高校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普遍加强与整体推进,尤其是大学生歌咏活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对于当前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 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提高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基本特征与地位作用

我国高校校园歌咏活动是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群众性歌咏活动,同样具有城市群众歌咏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是主题鲜明。众所周知,我国群众歌咏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鲜明的主题、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二是参与广泛。歌咏活动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无论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歌咏活动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三是形式多样。歌咏活动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演时的规模可大可小,可以是合唱也可以是齐唱、重唱、独唱,方式灵活,因地制宜。四是便于组织。歌咏活动有着群体参与的强烈愿望和精神需求,与其他艺术活动比较,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易推广的特点和优势。

从高校教育的范畴而言,大学生歌咏活动属于高校的美育(艺术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高校美育和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集审美、教育、认识、娱乐、健康为一体。高校学生歌咏活动对培养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态度,增进开拓创新精神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如今,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成果与价值不仅充分体现在不断提升的各级歌咏比赛、汇演、晚会的规模和质量上,而且已经融合在校园各类歌会、展演活动中,日益吸引青年学生的热情参与,已悄然渗透在日常的学生歌咏团队训练实践和各阶段审美体验的过程里。歌咏活动还有助于培育歌咏团体团结、和谐、凝聚、统一的集体精神,有利于广大参与者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丰富校园生活,增进身心健康,因此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追捧。

大学生歌咏活动不仅适宜于高校的会堂、小剧场、多功能厅的舞台表演,还适合于校园广场、体育场馆的平台演唱,小型歌咏活动还可以在普通的阶梯教室乃至班级教室中举行。各地高校已经具备这些必需的基本设施、设备,为大学生歌咏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基本模式与体系创新

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系统普及型”和“团队强化型”两大类,以此构成校园学生歌咏活动的总体框架体系。在具体艺术实践活动中,这两类模式往往以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驾齐驱,共同推进。

1.系统普及型模式

“系统普及型”活动模式通常是指学校举办的校园合唱节、合唱比赛、歌咏大赛和主题歌会等,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普及、系统、指令型的传统式校园文化活动,其特点是主题性强、普及面广、参与性广和组织性强等。

在该活动模式中,学校作为总组织者,其工作重点是负责活动的总体策划和方案的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有:制定高校学生歌咏活动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活动方案,包括确定活动主题、规模范围、参与主体、时间地点、规则要求等;根据方案下达实施意见;按计划组织和完成整个汇演活动。院系作为分组织者,其工作重点是根据学校的总体计划和活动方案,动员、落实本院系各班级歌咏团队的组建和训练;组织举办本院系的歌咏汇演或选拔性歌咏比赛;选送优秀的班级歌咏团队代表本院系参加校级比赛(见图1)。为了提升歌咏团队的总体参赛质量,有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由院系在本系统中择优选定歌咏队员直接组队训练和参赛(见图2)。班级是主要的基层活动组织者和参赛主体,因此其工作重点是根据学校、院系的相关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动员全班的力量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歌咏团队的组建、训练活动,积极参加院系和学校的歌咏比赛(汇演)活动,从而形成“班班有歌声”的生动局面。

高校学生歌咏活动通常可分为设奖项的比赛汇演型和不设奖项的主题歌会型两种。前者更能体现各歌咏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艺术竞争性;后者更注重于团队的组织参与性,追求歌会的主题思想性、整体艺术的和谐性。二者各具特色、互有所长,组织者在策划活动方案时应视具体情况慎重择定。

2.团队强化型模式

团队强化型模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通常是指学校经一定的组织选拔工作,集中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声乐骨干和合唱爱好者直接组建的校级大学生合唱团;辅助设立的学生社团性质的合唱俱乐部;由校学生社团组织或由部分有条件的院系建立的各具特色的学生歌咏队组。该模式的特点是:组织结构多样,人员素质较高,团队凝聚力强,活动新颖时尚,群体影响力大,便于巩固提高(见图3)。

在该模式中,学校的工作重点是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选配专业辅导师资组建大学生合唱团;落实相应的设施、设备和经费支持等工作。高校合唱团的主要任务有:对外代表学校积极参加城市和高教系统的歌咏比赛(合唱节、展演、汇演)等艺术活动,优秀的高校合唱团还可选送参加全国、省或区域性的各类合唱赛事;横向开展和参加高校校际以及与社区、企业、军营之间的合唱交流演唱活动;对内充分发挥骨干文艺团队的作用,在学校举办的重大文艺活动中承担主题性重要曲目的演唱任务,并适时开展阶段性的成果汇报演唱活动。合唱团的指挥一般由专业艺术指导教师(音乐教师)担任,并对合唱团的日常组织训练和管理负责,做好定时间、定人员、定曲目、定演出任务等事宜。校级合唱团在学校的重要活动中不仅能充分发挥示范和主导作用,而且能极大地强化和提高合唱团成员的艺术审美能力与声乐表演能力。目前,各地高校尝试把合唱团的日常训练活动与开设合唱选修课程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歌咏训练的兴趣和成效。

在重点打造校合唱团品牌的同时,音乐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还可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如设立大学生合唱俱乐部,支持相关学生团体和部分有条件的院系建立特色性的学生歌咏队组。合唱俱乐部原则上可根据活动场地的条件考虑参加的人数,尽可能满足广大歌唱爱好者的参与愿望。俱乐部可以采用定期举办合唱欣赏系列讲座、声乐知识辅导和基础性合唱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以大课讲座辅导为主、分组活动和学生自练为辅的形式灵活开展活动。优秀的俱乐部成员可适时充实校合唱团,部分成员也可酌情替补参加校合唱团活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院系等组织建立特色歌咏团队,以中小型为宜,可酌情设立和创新发展一些同声合唱队、小合唱组、各种重唱表演组合等。特色歌咏团队要在努力培育自己的演唱风格与表演特色上下功夫,这样既能在学校、院系的各种文艺活动中以其鲜明特色而独树一帜,也可根据需要代表院系或学校参加城市、社区等组织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文化活动。

设有音乐教育专业院系的综合性高校,应建立由该专业学生组成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合唱团,积极参与校内和城市大学生歌咏比赛中的表演性演唱活动(或参赛),充分发挥其在众多普通高校学生歌咏团队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总体合唱水平,进一步扩大高校学生歌咏团体在各地的社会影响。

三、高校学生合唱团的组建原则与实践规律

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艺术水准的高校大学生合唱团,是构建高校团队强化型歌咏活动模式主体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全面提升高校歌咏活动综合质量的重要保证。组建高校学生合唱团要充分做好师资、生源、场地、设备、经费等基本条件的准备,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组建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严格遵循“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择优与自愿相结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工作原则和方法。

大学生合唱团的基本声部类型为两种:一是混声合唱团,一般为40―80人;二是同声(男声或女声)合唱团,40―60人。各校选择组建何种类型的合唱团,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择定。比如,男女生比例相对均衡的院校,可建立混声合唱团;男女生比例较为悬殊的院校,就宜选择建立与较多性别学生人数相应声部的合唱团。组建合唱团时要遵循“择优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招聘,以公平、公正、自愿、择优相结合的办法保证合唱团员的质量和数量。面试中既要测试学生歌唱发声的音准、节奏、音色、音量、音域、乐感等声乐条件,又要适当兼顾学生的形体及外貌条件,在生源较为充足的情况下,还应掌握和参考学生的参加决心、品德素质(组织纪律性、团队意识)等条件。如能适当扩招一部分候补队员,则有利于团队建立“优胜劣汰”的长效管理机制。合唱团内部还应尽可能形成阶段性的新老交替,以保证合唱团整体演唱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大学生合唱团常规的演唱形式有二声部合唱、三声部合唱、四声部合唱。在具体的训练实践中,采用几个声部演唱、选择哪些演唱曲目,应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确定。通常在合唱团初建时,可选择简单的齐唱、二声部合唱作为演唱训练的起步。随着合唱团演唱能力的提高,再选择三声部、四声部的合唱,乃至排练更多声部的声乐作品或大合唱声乐作品。能否成功演唱多声部的合唱作品,是衡量合唱团体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尽管各级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作为普通高校的校级大学生合唱团,亦应达到能够完整演唱两至三个及以上声部合唱作品的能力。

合唱团通常是通过科学的灵活多样的基本发声训练方法和基本练习曲目来提高演唱能力和实际水平的,其追求的目标是团队整体具有高质量的富有平衡统一、圆润流畅、高音位、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舞台歌唱艺术效果。优秀的高校学生合唱团不仅应在歌唱的音准、节奏、音量、音域和视唱、音乐记忆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应在各声部平衡和协地有效把握呼吸、共鸣的科学运用,以及灵巧掌控速度、力度、音色、情感、风格等。

大学生合唱团的演唱曲目选择亦应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因人而宜、难易适中、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既可选择经典的中外艺术合唱作品,也可选择有特色的各国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以及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这些通俗歌曲还可改编成精巧、时尚的合唱曲目。同时,应鼓励高校创作一些富有大学生青春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校园合唱歌曲。尤其在参赛曲目的选择上,既要因“团”制宜,量力而行,又要注意多样性,兼顾选择不同地域风格、民族特色以及不同情绪、速度、力度、演唱伴奏方式的作品。一些高水准的高校学生合唱团往往十分注重各种优秀曲目的演唱积累与传承,不断增强本团队的艺术底蕴。

大学生合唱团的歌唱伴奏通常采用钢琴,也可适当采用音调适宜的音碟音响伴奏。具有中上演唱水平的团队就可适时选择一些优秀的无伴奏合唱歌曲,有条件的合唱团也可以用乐队伴奏。为了烘托演唱气氛,用钢琴伴奏可以适当添加若干件打击乐器。演唱队型既可按照声部进行划分,也可酌情灵活排列。演唱时,合唱队员可以适当辅以简洁、明快的手势动作,也可做一定幅度的身体律动等,以充分活跃舞台气氛。参加正式比赛或演出时,还需确定专人综合负责服装、化妆、发型、道具、场地、灯光、话筒、出入场顺序等诸多事宜及相关环节,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演出质量,确保舞台的整体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关于《音乐笔谈》的讲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处

适合团建的活动范文2

首先,没有着眼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进而未能强化高校团学工作的创新性。随着扩招力度的加大,高校办学规模、学生人数在短期内出现了剧增局面。新的形势必然要求存在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团学工作模式,这就需要高校团学工作者立足高校这一特定区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符合当前高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超越原有的工作定势,增强团学工作的针对性和组织的适应性,突出团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扩展新的工作对象,开辟新的工作领域。

其次,没有着眼于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深化的趋势,进而未能强化团学工作的导向性。和上一种情况类似,这种对高校团学工作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团学工作出现滞后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现状的情况,未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团组织应有的指导和帮助,弱化了团学工作应有的导向性。

第三,重实践探索、轻理论研究,团学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在很多时候,各高校都是自己进行摸索,或向兄弟高校学习。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高校团学工作由于缺乏对创新理论的研究,导致实践探索无法深入。在遇到各种各样的棘手情况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显得很不得力,有时甚至无从下手。

一、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积极开创团学工作的新局面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摇篮。学校应该始终把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认真贯彻“党建带团建”思想,激励青年学生努力做先进生产力的积极创造者,做先进文化的自觉传播者,做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维护者,努力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风建设,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良好的学风,端正的态度是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积极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与措施,努力把加强学风建设落到实处。

2.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培养、锻炼和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展现青春智慧和才华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

3.为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并实施了多项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新的教育管理制度的实施,对共青团工作是挑战,更是机遇。为此,高校团组织要紧密围绕学院育人为工作中心,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契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要求。另一方面,团委要通过加强对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理论探讨,充分认识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特点和规律,尽快建立适应新条件下新的团组织工作机制与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和创造性。

二、创新团的自身建设,构建高效、多层次、充满生机的组织建设体系。团的组织工作是团学工作的基础、核心和保证

高校团组织应按照“整体规划,单项突破,多层推进,形成合力的团组织建设构想,坚持“务实、创新、细致、高效”的工作原则,从多方面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体做法如下:

1.进一步建立完善团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团组织的各项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有效制定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团干工作,提高团干业务水平,加强高校团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抓好团员的教育管理以新生团员教育为切入点,以团课为阵地,以团员评议推优、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加强团员青年的共青团基本知识再教育,注重团员青年的思想引导,强化团员责任意识,提高团员青年思想觉悟,并对违章违纪的团员青年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及时的帮助引导。

3.建设高素质的团干队伍以团结为核心,本着学习、提高、服务的原则,着力抓好各级团干的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结合学校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素质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富有特色教育培训活动。团组织还要认真组织广大团干参加学校业余团校的学习,让团干们从思想上加深对团的认识,积极创造条件更好地为团工作服务,为广大青年服务,切实为团组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让各级团干在实践中熟悉业务,掌握技巧,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实现团干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促进团干队伍的整体建设。

4.积极抓好团员青年推优入党工作在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工作上,与党组织密切合作,做到按程序、重培养、严考察、慎推荐,将推优工作规范化、民主化,确保推优质量。同时,还应积极配合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后的学生党员进行跟踪调查、培养和教育,切实把团员青年的推优工作做到深入、落到实处。

三、推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程

这其实是关涉高校团学工作有效与否的关键问题,学校各级部门和团委员都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高校共青团应围绕在心理上困扰大学生的是发展性和成长性问题,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减少其成长期的困惑。要贯彻学生和谐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促进学生德商、智商和情商的交融,并发展其现代心理和道德人格。

四、引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尝试高校共青团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创业个性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以适应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

着眼点在于引导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尝试和创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观、发展观、市场观、平等观和协作观,增长和丰富其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帮助其学会做人和做事并以做人为核心全面提升其素质,以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

五、深入推进青年志愿者活动

适合团建的活动范文3

一、企业团组织工作机制的现状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团的工作存在许多不适应,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要进一步创新企业团的工作机制,现实企业团的工作机制转变应跟上企业管理机制转变。

(一)组织设施存在的问题。企业改制后,企业都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势必消减非生产性机构和人员,企业团委尤其是企业基层团组织独立保留的难度加大,合并乃至取消团的组织机构和团干部兼职的现象大量出现。再加上企业团组织在过去的工作中存在着“重表轻本”现象,往往重活动轻建设,重建功轻育人,团员组织生活不正常,团员意识淡薄、团组织先进性退化,直接影响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企业团组织继续采用行政命令、行政手段等指令成分较大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要求。随着机构精简,团干部兼职现象将日趋增多,但由于原有技能有限、工作任务增多、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原因,团干部的能力表现出“相对弱化”,难以适应“多能”要求。

(三)活动方式存在的问题。现代企业管理日趋严密、规范、科学,青工的工作节奏加快,岗位竞争加剧,团员青年的时间、精力更多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使共青团原有的活动空间减少,集中的活动模式开始“撞红灯”。同时青工的价值导向向多元化和从众化方向发展,出现了部分青工学习钻研业务热情不高的现象,尽管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以来,活动内容逐渐向围绕岗位技能方向转变,局面有很大改善,但青工队伍仍然面临着技能水平落后于生产需要的巨大压力,青工在生产、科技方面发挥的作用和自身价值难以充分体现,活动深化存在一定困难。

(四)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环境下,企业团组织过去所能依赖的手段和资源日趋减少,企业降低管理费用,减少非生产性支出,是团组织过去主要依靠行政划拨式的经费来源渠道变的狭窄起来;企业资源重组过程中,企业各部门竞争激烈,团组织占不到优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又没有形成自己的事业积累,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思路,主动出击,选好切入点,构建与现代企业机制要求相适应的企业共青团工作新机制,使企业团组织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团组织工作机制创新的思路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初步形成了以下设想。

(一)基本思路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青工素质为目标,以团组织为依托,以技术开发为资本,以股份化为手段,组建青年经济合作体,构建企业共青团工作创新机制,对企业团的工作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从而提高企业共青团工作的科技含量,使团的工作直接表现在经济效益上,特别体现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上。

(二)实施步骤是假定企业团委拟承担企业年工业增加值的10%,为完成这一目标任务,企业团委每年向企业申报科技攻关项目数量为50项,那么,可按以下程序操作:一是成立机构。企业团委加挂青年科技开发公司或青年科技协会之类的牌子,组织所属各级团组织成立青年经济合作体;二是签订协议。企业团委与企业就任务目标(即完成企业年工业增加值的10%)及奖惩兑现等有关事项签订目标责任状;三是分解任务。企业团委将申报的50项科技攻关项目根据数量、难度等因素分解若干技术股,由下一级团组织承包,以下依此类推;四是组织实施。各级青年经济合作体依托岗位,在大力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基础上,组建以青年技术能手(或成为青年科技攻关带头人)为骨干的科技攻关小组,并形成青工群体与青年科技小组间的动态双向交流;五是奖惩兑现。目标责任状到期后,企业按照责任状有关规定兑现奖惩,向企业团委划拨经费;六是经费使用。企业团委按一定比例将经费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作为技术股分红;第二部分作为各级团组织其他日常工作的必要支出;第三部分以企业团委名义向企业投资入股,作为共青团事业发展的资本积累;七是进入下一轮活动的循环。

三、企业团组织工作机制创新的目标

按照上述思路所构建的企业共青团工作新机制,应实现以下基本目标:

(一)进行组织创新,实现团的组织设置合理化。建立青年经济合作体,即是党政联系青年的纽带,又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复合型机构,实施团的组织机构与团干部身份“双轨制”,既优化了团的组织机构,实现团的组织与企业同步发展,又提高了团干部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团组织在服务企业中心工作的实践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进行管理创新,实现团的内部管理有效化。建立青年经济合作体,使企业内团组织间的关系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变为行政式管理与“母子公司式”管理相融合的管理模式,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管理手段也由单纯的行政手段变为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方式。具体讲,就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引入活动的整个管理过程,变年初下文件、年终搞评比的政工型管理模式为有任务、有目标、有考核、有奖惩,责任明确,奖惩兑现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相适应得新型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适合团建的活动范文4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重大改革,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我县是一个拥有56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遇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时期实现大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青团组织应该认真思考和着手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团县委一班人深入5个乡镇12个村,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团的工作状况,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一、农村基层团的工作中的新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充分地体现了党对农村、农民的关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减轻、规范、稳定”,主要内容是“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项调整、两项改革”。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做到减人减支”也就成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调查发现,税费改革给基层团的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减庙”给“团的活动开展”带来挑战。撤消职能退化的机构,合并职能交叉的机构,缩小设置偏大的机构等等,这些措施直接导致原来团组织的合并。村一级的团支部基本上是有组织没有建设、有位置无人员、有职位无报酬。村一级的团员青年要么游离于组织之外,要么处于团的工作边缘,致使团的活动覆盖面缩小,凝聚力减弱,活动开展难。

2、“减人”给“团干部配备”带来挑战。由于编制比较少,设立专职团支部书记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大多都由乡镇干部中的年轻成员兼任,有的村根本找不出合适的团支部书记人选。另外,由于公务员实行逢进必考,年轻干部进入乡镇机关的渠道关闭,也给现阶段的团干部配备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3、“减支”给“团的经费筹措”带来挑战。税费改革后乡镇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加上沉重的化债任务,乡村两级财力现已十分困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行政拨付的基层团组织,经费筹措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总的来看,税费改革之所以会对农村基层团的工作带来以上这些挑战,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农村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团的工作重视不够,团干部配备和待遇不能到位;二是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太低,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相对以前有所降低;三是农村部分基层团干部思想保守,工作方式过于行政化,对团的工作思考不够,创新不够;四是农村团的工作内容较为单一,贴近农村青年实际需求不够,服务不够。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当农村税费改革开始实施时,基层团的工作整体上缺乏灵活性、缺少主动性,一下子不能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无法应对改革带来的挑战,便暂时陷入了困境。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团的工作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农村各项改革中的一项重点。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青年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不断地发生变化,农村团的工作必然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现实也要求我们必须作出有益的探索,将来要想取得新的成绩,各级团组织就要站在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高度,拿出创新的勇气来考虑农村团的工作,寻找新的对策。

1、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基层团的工作环境。“党建带团建”一直是我们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新形势下,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团组织要从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抓好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带团建,使全县基层党组织普遍将基层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大批班子建设好、队伍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阵地建设好的“五四红旗团委”。

2、以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为中心,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基层团组织是团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计划经济时代留存下来的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团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基层团建方式必须主动适应多种公有制形式的不同特点,按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生产建制的调整变化和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团的组织;必须主动适应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新特点,动态设置团的组置,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纵横交叉的网络型建团模式。总的来说,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往往也就是农村青年聚集点。所以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要把目光首先投向农业产业化中涌现出来的龙头企业或青年星火带头人创办的致富基地。如此既可填补团建空白点,又可加强对团员青年的管理,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并能有效促进所在经济组织整体素质的提高,效益的增长。

适合团建的活动范文5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广西 崇左 532200)

【摘 要】高校基层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开展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团支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基地。但是对于新升格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而团建工作人员的精力、时间有限,基层团支部制度不健全,团建活动形式单一、陈旧,影响了团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及团支部职能的发挥。本文分析了新升格本科院校基层团支部存在的问题,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新升格;基层团建;问题;建议

高校基层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开展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高校培养人才、发掘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由于学生的人数快速增加,使得学生干部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一些新升格本科院校在团支部建设上仍然沿用高职高专时期的管理模式,这就导致在团建工作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基层团支部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1 新升格本科院校学生团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团员人数剧增,管理人员不足

新升格本科院校,学生由专科向本科快速过渡,团员人数急剧增加,个别年级团员的比例达到100%。团员渴望进入团总支的热情高涨,团总支学生干部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但是,部分领导对共青团的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团组织是党组织的附属,更有人简单的把团支部简单的当成是学生社团。在新升格本科院校,团总支书记往往由专职辅导员或者专任教师来兼职。团支部建设的很多活动都是直接和团总支联系的,由于专任教师忙于教学工作,而辅导员则工作繁杂,能够投入到团建工作的精力和时间都很有限,这就导致团总支对团建工作的指导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滞后性。

1.2 团支部制度建设不完善

新升格本科院校团支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高职高专的影子,在制度上沿用以前的久模式,大三、大四的学生基本不参与团支部相关的活动,使得学生干部在传承上受到很大的阻碍。同时,由于缺少高年级有经验的学生干部的带领,在低年级学生初次进入团总支时,在组织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的指导比较少,很多情况下,入团的学生干部空有一腔干劲却无从下手,导致了大部分的学生积极性受挫,产生厌烦心理。另外,由于干部队伍的不完善,使得团支部工作的分工出现较大的不明确性,主席团没有发挥其核心作用。另外,由于团支部制度不完善,很多已有的制度过于死板僵硬,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化,而新的制度体系没有形成,在团总支的管理过程中出现无据可循的情况。由于学生干部队伍的不断扩大,学生干部人数不断增多,在选拔干部的过程中把关不严,使得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良莠不齐,个别学生干部集体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差,工作态度不端正,严重影响了团支部的日常工作的开展。而因为日常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团员的纪律越来越散漫,团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出现下滑趋势。

1.3 活动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由于刚刚升格本科,团务工作的经验存在许多不足,在搞团支部活动的过程中,创新性不足,活动形式单一,活动主题陈旧,忽视了团支部的生活特色,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很多团支部每个学期都能组织多个文体娱乐活动,学生忙于各个活动现场,但是组织生活活动比较少,有的基层团总支甚至没有组织教育的活动,很多团总支纯粹为了活动而活动。另外,现在大学里的社团和各个协会的活动多种多样,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很多学生把团支部的工组当作副业,敷衍对待,对团支部的活动产生负面的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团组织生活后,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在团支部中得到所期望的肯定,导致部分学生干部目标缺失,混淆了进入团总支的目的,极易产生退出团总支的想法。

2 加强新升格本科院校学生团支部建设的几点想法

2.1 转变观念,重视团支部的管理

要转变对团支部的看法,从领导到基层,确实加强对基层团支部的建设和管理。培养专职的团干部,做到专职专人。对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管理队伍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人员配备不齐的前提下,对基层团组织管理应当转变主次观念,从辅导员兼职团总支转变为团总支兼职辅导员,在明确团干部工作职责的前提下,可以分担部分学生管理工作。另外,要加强对团干部的培训,转变团干部管理和服务的理念,提高工作效率。最后,要落实团干部的待遇,创建公平的竞争机制和平等的交流平台,确保团干部队伍的发展,提高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2 完善团支部制度建设

为适应本科管理需要,加快学生干部聘用制度的改革,实现“大一学生担任干事;大二学生担任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如:部长、副部长等;大三甚至是大四的学生担任主席团成员”的用人制度。在大一招收新的团支部干事时,可适当放宽标准,以便更多的有才能的学生能够进入团组织。对新进学生设立考核期,建立考核制度,以此筛选真正对团支部工作有热情有能力的学生,避免出现所谓“尝鲜”的学生,确保团支部发展稳定性。要强化对学生干部的管理,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部门制度,对于所制定的制度要认真落实。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切实发挥高年级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团干部要加强对团支部各项工作的指导,积极组织团员进行培训,提高团员的党团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团支部的学生,要进行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帮助新的学生干部尽快熟悉本部门业务,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角色定位,适应新的角色需求,满足学生对自我存在感和荣誉感的需要。

2.3 丰富活动形式,拓宽活动阵地

升本以后,对于以前专科时代形成的活动方式,我们要去芜存菁。要大胆的变革,保留那些适应当前本科需要的活动,对于那些不适应当前需要,没有学科特色的活动,要敢于舍弃。对于主题内容相似的活动,要进行合并精简,不要重复开展类似的活动。在实行二级学院管理后,学院团委应当给予基层团支部充分的自主权,不要过分的干预,由各基层团支部开展符合自身需求的活动,从统一、大型的活动向小型、灵活的活动方式转变,确保各基层支部活动的专业特色性。另外要拓宽团员开展活动的阵地。升本后,各基层团支部的团员数量积极增加,校园现有的活动阵地无法满足需要,对此可以鼓励团员到学校周边的社区、农村基层等地方开展具有社会服务性和思想教育性的活动。以化学与生物工程系为例,化生系学生曾结合专业特色,到学校周边的农村小学,为小学生上科普实验课。这样的活动形式,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的同时,也服务了群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开展团日活动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团员的意见,开展贴近广大青年学生,符合广大青年学生需要的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发挥团组织的思想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玲,张炜平,高葳.关于加强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的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

[2]解倩.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思考与研究[J].大家,2011(06).

适合团建的活动范文6

一、建设高校专业社团的目的与意义

专业社团隶属社团,它是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在专业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和兴趣,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实践类活动和与专业有关的比赛,并结合第二课堂活动的育人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及就业能力等为目标的一种专业性社团组织。它不但具有一般社团所具有的育人功能,而且又不同于一般社团:专业社团不管是开展活动还是参加比赛,它都是建立在学生兴趣和专业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1、建设高校专业社团的意义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其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而专业素养的提高,需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组建专业社团,就是把学生的兴趣与其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按照学生能力和生理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方面的教育服务。组建专业社团不仅有利于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很好地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而且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育人一体化。专业社团的建设,不仅很好地缓解了当今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且解决了现阶段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下所呈现的高等教育“质”与“量”之间的问题,是高等院校在院校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背景下健康可持续发展所探索出的一条新途径、新方法。

2、建设高校专业社团的目的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很好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专业社团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灵活的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力。一般社团活动多趋向于娱乐化,而专业社团则突出了专业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专业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做事的积极性,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目前各高校大学生普遍出现了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参与课外活动的主动性不强等消极特点。凡是跟自己无关的活动一律不参加,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根本没兴趣。专业社团建设正是建立在个人兴趣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了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

(3)有利于校内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更好地实现树品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育人的氛围和环境,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专业社团的建设能够很好地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师资源和专业建设资源,使学生在第二课堂上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发挥高校育人的功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树立品牌,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下高校转型的一个新路径。

二、加强高校专业社团建设的对策

经过多方面的学习和考证,专业社团建设同第二课堂建设一样:其育人功能和重要性已被各高校所认识并逐渐得到重视,但目前大多高校也只是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找出适合所有高校运作的模式和规律。因此,为了达到建设好专业社团的目的,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把专业社团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专业社团是第二课堂建设的一部分。充分调动社团成员做事的积极性,提高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应该把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它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第一课堂上理论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2、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

规范专业社团建设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明确社团成员的工作职责。使社团开展每一项工作都目标化,系统化,有组织性,纪律性,避免社团成员工作的形式化,激情化。

3、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

专业社团属于新兴事物,它的发展壮大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它需要各高校不断转变思想认识和观念,重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逐渐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备内容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目标体系等,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和评价机制。

4、组织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

比如不定期举办专业培训、专业比赛、学术讲座、专家座谈,优秀社团评比、社团文化节等,积极活跃社团氛围,努力营造社团文化,为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搭建舞台,创造条件,扩大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5、狠抓专业社团活动质量

要狠抓专业社团活动质量,充分体现社团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专业性,和育人性。使社团成员通过社团活动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真正把自己塑造成一名思想政治过硬,道德素质良好,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6、加强专业社团的引导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