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自评总结范例

师德自评总结

师德自评总结范文1

1.考评手段的可操作性较差

当前,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考评主要是在年终时所进行的年度考评。年度考评的主要手段常常是定量考评,通过对被考评人一年以来所做工作的罗列,在监督审核的基础上,“用量化的方法,侧重于从行为的数量特点对人员进行考核,反映的仅仅是被考核人工作完成的数量”。由此,从工作量的角度对被考评人的工作态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解。但是,与科研、教学等具体工作不同,教师的师德问题难以用量化打分的方式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往往充满模糊性、不确定性与动态性,所以,职业院校对其教师所采取的考核方式通常是定性考评。具体而言,就是对被考评人的日常行为进行经验性的观察,从而在性质上得出结论。这种考评方法由于缺乏客观依据,所以其公正性、客观性常常受到质疑,可操作性较差。

2.考评结论难以转化为教师提升师德的动力

为什么要进行师德考评呢?其目的是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但是,当前的师德考评在做出结论之后,由于缺乏相应的督促、整改措施,所以常常被束之高阁,成为“走过场”式的表面形式。就职业院校的其它考评措施而言,考评的结论往往成为该校教师职称申报、工作奖惩的重要依据,但是,师德考评的结论往往难以获得同等地位。在教师的职称申报中,具有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该教师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课题项目、所获奖项以及教学效果,师德的水平被放在末端。事实上,只要科研成果过硬,师德的状况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在每年的职称评审中,因为科研成果丰硕而破格获得职称的教师比比皆是,而如果一位教师的师德突出,但科研一般,他的晋升之路就充满变数。对于日常工作的奖惩也是如此,由于师德状况难以产生系部额外的创收,所以工作奖励也就无从谈起。

3.重视“他评”,忽视“自评”

对于各种工作考评而言,其考评方式通常有“他评”和“自评”之分。当前,职业院校的师德考评主要采用“他评”方式,具有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安排相关专家考查教师的授课、指导学生状况,从而给予相应的评价。第二种形式是学生评价,即由教务等部门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或通过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听取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了解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凭借学生为教师师德打分,进而对教师的师德做出评价。第三种形式是推动处于同一单位的其他教师对被考评人进行评价。催生这一考评方式的缘由在于,一个人的师德状况往往体现在其日常的工作、活动当中,而对这些情况最为了解的无疑是他们的同事,所以由这些人来进行师德评价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第四种形式是由系部领导针对被考评人的师德状况进行考评,填写意见。总的来说,以上四种形式都是力图从他人的视角来进行考评,教师的自我反思则往往被忽视,而由同事互评、师生互评导致的矛盾冲突也时有发生。在此状况下,师德考评的准确程度也被打上了问号。

二、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考评机制不足之处的诱因

1.“师德”本身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论述,“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征,师德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可以说,道德本身的性质导致教师的师德状况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如果人们试图评价一定事物,那么他们就必须说清三个问题:一是这一事物的性质如何;二是在业已定性的前提下,给出程度如何、水平高低的定量结论;三是做出定性与定量结论的缘由何在。对于师德的评价来说,人们可以对某位教师的师德给予定性的判断,但他的师德的程度、水平如何呢?得出这些结论的依据是否可靠呢?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都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2.师德考评指标设置不科学

在考评过程中,考评指标的设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些指标设置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师德考评的客观性与实效性。那么,指标设置的难点在哪里呢?当被考评人接受师德考评时,他的心理会发生若干变化,他的工作状态可能会与接受考评前截然不同:一部分道德活动可能会纳入考评范围,而另一部分则不会。那么,被考评人就可能会以考评指标为“指挥棒”,只看重考评的结论,而不一定会真正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因此,考评指标的设置应全面覆盖与被考评人师德相关的全部过程与领域,这样才能达到提升教师师德水平、促进师德建设的效果。然而,目前的教师师德考评指标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很多指标的设置往往是不科学的。

3.考评表述语言中哲学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冲突

当前的职业教育师德考评不仅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不足,其表述语言也有着一定问题,表现为哲学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冲突。什么是哲学语言?它就是“用较为抽象的词汇和语句进行师德评价的表述方式……它具有定性分析的特征,即主要凭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而什么是数学语言呢?它是运用数学学科的表达方式,大量采用科学化、客观化的数据表现形式,以达到精确反映教师师德状况的效果。从具体实现手段来说,主要是制定并发放标准化的考评问卷,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及使用微积分等计算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用数学语言表述考评结论,由此,他就实现了相对于哲学语言更为严谨的表述。应当说,哲学语言与数学语言各有利弊,如果处理得当,在考评中可以相互补充、各取其利,但是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彼此冲突。例如,数学式的考评问卷在形式上科学而严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考评人的敷衍态度,诱发考评结论的表述失真。同时,如果仅仅使用哲学语言对被考评人的师德状况作经验式、抽象式的描述,就难以提升考评的准确性,同样降低考评效果。因此,只有让师德考评的哲学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协调、互通有无,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三、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考评机制不足之处的对策

1.建构动态性师德考评体系

当前,师德考评机制普遍表现出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教师们往往把师德考评作为一种获取奖励、避免惩罚的必要手段,人们的目的就是“过关”。于是,这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应试教育极其相似,只要考评结论一旦形成,那么师德提升的过程也就终结了。因此,当务之急是在职业教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全过程中建立一种动态性师德考评体系。这种体系的特点在于,它不但考查教师师德状况的过去与现在,还指向未来的师德提升。考评不是一蹴而就地追求某一个结论,而是讲求动态性、追踪性,在日常工作中“即时”反映教师的师德状况。其搜集的相关数据不是主要供学校奖惩使用,而是要反馈给教师自身,向其展现改进的空间,达到“照镜子”的效果。这种考评体系以较为宽松的成长氛围,鼓励教师对自身的师德状况作自我反思,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积极提升自身道德水平,淡化教育领域的利益得失,积极寻求自我实现。“在评价目标上,动态性师德评价是由评价者和教师共同协商制定目标,双方认同,实施中可以有效地避免部分教师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主体创造性可以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学校考评与教师自我提升的良性互动。由此,就弥补了师德考评手段的可操作性差、考评结论难以转化为教师提升动力的不足之处。

2.将师德考评同师德提升紧密结合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将师德考评同师德提升紧密结合。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偶尔出现一些非道德的案例,在这些案例面前,人们常常看到的是师德考评机制的失效。所以,应当在考评过程中加入一系列师德提升元素,帮助教师自我修养。具体而言,首先要不断改进、完善职业教育的师德规范,让其更具操作性。其次,改变单一的教师发展目标的现状,制定多样化的教师师德提升目标,因材施教。不同的教师类型对应不同的教师发展要求,让各种个性特点的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在自身的发展路径上前进,“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既有教师群体的师德底线要求,也有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师德要求,还有起导向作用的师道目标,使教师有不断进取的前进的目标与方向,从而促进教师产生积极向上的驱动力”。再次,完善师德考查、师德记录等日常工作,不但让教师的师德状况有据可查,而且收集各种师德案例,健全师德建设的思想库。最后,改善师德提升的校园氛围,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师生关系和学校制度等等。总之,就是要剔除师德建设的各种不利因素,调动各方面的推动力量,促进师德考评同师德提升的紧密结合。

3.“他评”与“自评”有机统一

鉴于师德考评中“他评”与“自评”的各自优势与缺陷,应将“他评”与“自评”有机统一起来。首先,要让与师德建设密切相关的各个主体积极参与到师德考评中来,关注这些主体的师德要求,从多个方面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师德提升;其次,关注被考评人的自我考评,给予其以充分的信任,规范考评手段、方法,从长远着眼,避免急功近利。

四、结语

师德自评总结范文2

重惩戒轻激励,功利性明显纵观目前所进行的师德考评,重惩戒而轻激励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在当前无论是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工资,还是教师资格的重新认定等,许多地方都有“师德一票否决”的规定,“筛差”成为评价的目的。因此,这种评价较多的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考量教师的师德,对师德中的“肯定”性成分显得较少,因此,对多数教师来说,在师德考评时最为担心的恐怕不是获得“优秀”与否,而是担忧被列入“否决”“倒数”的行列,以致广大教师每当面临师德考评就“诚惶诚恐”。考评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被弱化,教师大多成了被动的参与者,能应付过去就完事的现象比较普遍。

重结果轻过程,教育性不足长期以来,在实施教师评价时所采取的方式,大多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师德考评也不例外,这种评价方式虽有其优点,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在师德评价活动中,我们往往更多地看到,每逢学期结束或学年度考核时,教育部门和学校就开展集中形式的师德考评工作,而平时这种考评几乎是没有的,如果没有大的师德问题发生,日常的师德提升工作就只能靠教师们的“自觉”行动了,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评,不能对教师个体以及教师群体的师德进步过程给予及时的信息反馈,不能发挥评价对教师师德发展的激励作用,无法适时帮助教师改进提高。因此,评价的教育性价值被缩小了,评价被简单地等同于鉴定。

重形式轻内容,科学性欠缺在当前的师德考评过程中,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打分评价的形式,以分数的多少来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学生打分、教师打分、领导打分,加在一起即为最后师德考核成绩。这种考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和群众,充分吸取民声的意愿;但由于师德考核与教师的利益相挂钩,为了在考评中能够获取好的分数,有的教师私下进行“游说”,暗地拉票;有的找到领导述说,希望照顾;有的联络同事,相互关注。由于与现实利益联系密切,打分掺杂了一定的不正常的“人为因素”。导致有的结果和考评的初衷相悖,“优秀”的未必优秀、被打成低分数的教师未必师德差的现象时常出现。一些默默奉献、不善交际的教师在考评时常常处于不利的位置;而那些人际关系“好”的教师则优势明显,教师师德评价在公正性上存在欠缺。

师德考评不道德现象的成因

之所以出现上述师德考评不道德的现象,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模糊,主观色彩较浓在科学的评估体系中,考评标准十分重要,因为评价者的价值认识与评判标准不同,其评价结果就会不一样;在评价活动中,哪些要评、哪些不评,也直接影响着评价的结果。评价标准同时对被评价者具有导向作用。就目前的师德评价工作而言,尽管研究者为我们提供了诸多评价标准,且评价的实践不断创新,但总体上还是存在着考评标准模糊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某种道德行为做到什么程度算好?这种道德行为其持续性要多久?各人的道德行为其表达方式是否要统一?道德行为是否一定反映了其道德认知、道德素养?如:何谓“尊重学生”或“不尊重学生”?怎样算歧视学生、怎样不算歧视学生?怎样算认真教学或不认真教学?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以致评价者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尺度就难以准确把握,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对象的某种道德行为就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即使同一评价者对同一对象在两次不同的评价活动中也会作出不同的判断。评价者的主观价值意识在此起着很大作用,那种“先入为主”和“晕轮效应”等现象常常会左右评价者的道德判断。多年来,广大教师对师德的考评结果存有异议,如果没有被“一票否决”,较少有人会去反思自己师德的考评结果,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2.内容宽泛,师德“边界”不明何谓“师德”?有人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也有人认为师德“是一个教师所应该具备的道德水准和品行素养”;大多数人认为师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从教师承担的社会重任和社会对教师的人格期望评价可以看出,师德不仅含有道德,也含有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版)把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条作为教师师德考评的内容。而《纲要》所指出的:“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则是关于师德比较原则性的描述。尽管师德内涵非常丰富,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无论怎样丰富、怎样变化,在一定时期内它也总得有一个边界,其外延不能随意地无限扩大,否则在考评时,不同的评价者由于对师德内涵把握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目前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师德现状并不满意,对教师的指责经常见诸各类媒体,这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定位不准确、边界不清晰有一定关系。因此,“边界”不明确的师德考评,自然在实践中就很难操作,导致主次不分、内涵与外延不清,甚至本来不属于师德考评范畴的却被纳入其中,由此造成在很多情况下,师德的考评就显得粗略。

3.主体泛化,评价“支架”移位与教学能力评估所产生的压力与影响力相比,师德的评估对教师所产生的压力更甚。因此,师德考评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在当前师德考评实践中,评价者的专业性要求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评价是一项复杂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活动,对评价者来说,如果缺乏必要的与评价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那么评价者就难以对评价对象科学地做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势必影响考评结果的意义与价值。在当前师德考评实践中,由于理论上对师德的科学评价标准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在具体的操作上对参与评价的人员如何有效开展评价还缺乏相应的培训,因此,存在评价者评价不规范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采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固然是评价改革的一个趋势,对改善原来评价信息渠道来源的单一性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师德表达的范围很广,因此,完整地考评某一教师的师德自然需要收集多方面的信息。由于各个评价主体各自所得的信息多寡不等、利益取向不同、价值意识有异,他们对教师师德的关注点以及标准要求就会不同,加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或“爱屋及乌”或“恶其余胥”的情况常常会出现在师德评价之中,由此造成师德考评的失真现象。#p#分页标题#e#

改进考评工作的策略思考

师德是教师的从教之基,是教师素质之魂。科学开展师德考评工作,不仅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的内在呼唤。师德在国外(如欧美等国家)一般称之为职业伦理(professionalethics)。它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教育意识、职业态度、工作责任感等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教师工作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具体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等。师德的好坏与教学业务水平的高低并非是直接的对应关系,要科学评价教师师德,首先须要界定好其评价的范畴。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现实要求与崇高标准:师德考评要分层分类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客观的现实基础。因此,在考评师德时,一方面不能离开现实来评论师德,那会导致很大的负面效果;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只局限于现实,而忽视师道的远大追求,这又会陷入片面的短视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既对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职业规范,同时也提出了教师应追求的师德理想:“应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将最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教育对于和平以及对于各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宽容和友谊所作的贡献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师德建设上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这是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师德规范不是空洞的师德理想,而是具体的行为规则,它可以直接制约教师个人的从教行为与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应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理想发挥激励作用,原则发挥指导作用,规则发挥约束作用。因此,在师德考评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师德的现实要求与崇高标准之间的关系,在当前,尤其要重视师德建设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这一问题。

师德自评总结范文3

(一)治学不够严谨,缺乏敬业精神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而且要以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对待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然而,当代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治学不严谨的现象。部分教师只看重评职称、获成果,重科研轻教学,甚至为了出成果不惜造假,在课题申报和职称评审中弄虚作假;个别教师还利用手中职权,牟取私利,败坏了学术风气,玷污了高校校园净土。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疲于上课,获取超课津贴,由于教学任务过重,而忽视教学效果。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兼职上和一些商业活动中,把教学放在次要位置,无心钻研教学,不认真备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老套;有的上课甚至没有教案,手捧一本书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既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不可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不强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目前高校小部分教师中存在着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淡化的现象。一些教师由于受不良思潮的影响,言行不谨,在课堂上经常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不注意自己话语的导向性;有的教师衣冠不整,举止粗俗,满口脏话,行为放纵,为师不尊;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而自己却组织纪律观念差,上课迟到早退,开会讲话,随意调课,讲课时接打电话或抽烟,随心所欲;对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不客观,动不动就发牢骚和怨气,以致对学生造成误导;还有一些教师授课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随意用参观、看电影、阅读等方式代替上课;有的甚至重言传轻身教,在对学生说教的同时,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言行不一致,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形象。因自身缺乏修养,师表意识不强,缺乏自尊自爱精神,所以在学生中难以起到表率作用。

老师对每一个学生应该倾注同样的关爱,同样的尊重。眼里只有学习优秀的学生,看不见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学习差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其实更需要老师的提携、指点和鼓励,而不是冷眼想看,漠视他们,更不能说过激的语言刺激他们。作为老师,说话一定要注意:教育他们,但是不能口不择言。师生真诚相待,用真心去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生,许多学生在真情感染下会慢慢改掉劣习。

二、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高校应建立健全师德考评、监督和激励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师德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对师德难以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和判断。因此,高校的师德建设首先要明确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以便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具体可行的师德考评体系,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考评体系应该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内容组成,每一方面内容由若干项指标构成,可以根据具体指标分别进行考评。师德考评体系的建立,不仅要符合学校的发展要求,而且要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进修、评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本文来自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第二,完善师德建设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目前的师德监督、制约机制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健全测评标准,必须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德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师德监督必须自律、他律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教师首先要根据师德考评体系指标认真进行自评;然后要有学生、同事和院系领导等分别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最后将各方面的测评情况综合,确定每位教师的师德情况。在师德监督过程中,要做到公开、透明,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最后,要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目前多数高校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不仅缺乏合理、具体可行的师德奖惩标准,而且未能真正贯彻执行,因此没有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是师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相反,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评优奖励、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中取消资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因为教师的评价体系和绩效工资都与每年的教学成绩挂钩,使得很多教师眼里只注重优等生、中等生,不能兼顾后进生的学习。这不但挫伤了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家长面前的形象。由于教师的偏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家长认为自已的孩子的确不可造就,从而让他们放弃了读书的念头。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真正做到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一位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无私的爱心,才能产生做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才能千方百计地教好学生、育好学生。有了这种爱,教师才能兴趣盎然地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潜心钻研教育教学,探索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有了这种爱,教师才能真正影响并引导学生的精神世界趋向积极和崇尚的境界。我们教师应该在“不抛弃、不放弃”的前提下,抽出足够的时间去关心、了解那些“后进学生”。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并非天生就差,只是在长期的失败中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才导致厌学的。因此,对于“后进学生”我们要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给予耐心的辅导。对“后进生”我们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应该让他们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开始,在这期间,一旦发现他们有进步,即使只取得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可见,师德建设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红烛精神,更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三、总结

师德自评总结范文4

(一)综合性的评价方法

教师培训开展初期,培训评价主要是对出勤率、日常作业、课堂表现、结业论文或试卷考试等形式的考查。这些评价方法常见、易操作,因此被广泛使用。但方法自身的不足和方法间该如何相互配合使用,仍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如出勤率可以有效统计出勤人数,但对培训本身的优缺点难以反映,更不用说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又如考试,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测量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考试来评价,在应用上仍存在局限性,同时,考试内容的设计,也存在信度与效度的检验。现在,很多教师培训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询问学员的培训满意度和学习情况,但仍存在片面性,很多如学员掌握程度、培训有效性的评价就难以反映出来。总而言之,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满足教师培训的评价工作,需要多种评价方式间的相互配合、互补有无,在实践中不断磨合、改进,生成综合性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的范式。首先,综合性的评价方法体现在定量与定性评价的相互配合使用上。定量的评价主要指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手段,如表现量表打分、标准化考试等;定性的评价则提倡观察、访谈等。对教师培训的评价,单一的定量或者定性都会使结果产生误差。纯粹的定性方法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精确;而纯粹的定量方法相对科学和严密,但现实的培训情况十分复杂,定量方法很难做到精确模拟现实情况,因此得到的结果也很难是准确的。评价中的定量是对培训现实的客观测定和反映,而评价中的定性则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依据、前提,而对事实的定量测定又需要相应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判断进行解释。两者各有所长、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种都会使培训评价不够完整。其次,综合性的评价方法主要表现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相辅相成,从重视结果逐渐向过程和结果评价同样重要转变。以前的培训评价模式,关注对培训结果的鉴别、确认和监督功能,目标往往只在于教师培训执行后的结果与预设的培训目标的一致性问题,忽略了评价结果对培训过程、方案的改进功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培训的效果,坚持有效的,并对缺乏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方案进行整改。培训评价的改进和发展性功能日益受到关注和开发,这主要体现为评价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培训执行全程的监督和监控,培训评价的功能定位不仅包括鉴别和选拔,还强调在培训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并重视培训的意义和发展意义。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丹尼尔•斯塔弗尔比姆教授在《系统的评价》一书中指出:评价最主要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如“国培计划”的教师培训项目评估监管系统,重视对培训的全程监控,并开通网络匿名评估作为培训绩效评估的一部分,及时发现和修正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发挥评价的监督、改进功能。因此,教师培训评价应同时关注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即时性、阶段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统一起来,在不同的培训阶段,针对不同问题做出反馈,反映问题,以便发挥评价在培训中的监督、改进功能。

(二)技术化的评价方法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数字化、网络化的培训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局限,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主管教育部教师工作全面工作的许涛司长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向现代信息技术要出路,已成为教师培训的必然选择。以“国培计划”为例,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启动教师远程培训探索,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对9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和高中课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2010—2012年,通过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项目远程培训,培训农村教师近300万人,基本实现了对23个中西部省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全面覆盖。越来越多的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依托网络实现。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也在逐渐扩大化、专业化,逐步形成集培训课程、学员参与、实时互动、提交作业、汇报成果等为一体的成熟网络社区。远程网络培训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起与之匹配的远程培训评价系统,监督、保证远程教师培训的效果与质量。如“档案袋评价”,学生的“电子成长记录袋”已经开始制作、使用与更新,相信针对教师在职培训的“电子记录袋”也会在培训评价时发挥作用。而该思路也已经在“国培计划”的信息化数据管理中开始实施,相信会对省级、市级和县级的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带来更多的帮助和启示。教师培训评价也应与时俱进,新的培训评价观念、方式也将逐步进入信息化的新形势和新发展。

二、评价内容趋于标准规范、结构合理、依托理论

培训评价的内容设计通常是围绕培训的目标与实施展开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如何设计结构合理的评价内容,可以科学、有效地反映出培训的效果,并能监测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培训呢?总结现有的文献研究,培训评价内容的设计正从标准规范、结构合理、依托理论三个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一)评价内容基于标准

古斯基(T.R.Guskey)提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构的重要前提即需要该体系是基于标准的。教育部陆续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等标准文件以规范教师专业发展各项活动的实施,包括对教师培训中有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的建议以及具体实施建议等内容,为教师培训提供评价指南。标准中规定了培训的课程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现了对不同学科、学段的教师培训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评价的基本依据。“基于标准的培训评价”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基于标准的教师培训的“配套工具”,有利于让培训各方充分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意识到标准在培训与培训评价中的地位。依据标准中规定的内容与要求,科学设计培训和培训评价工作的内容与要求。标准的贯彻实行,有利于促进培训投资方、组织方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培训保障体系,完善培训和培训评价管理机制。同时,加强标准自身的科学性、可行性也是作为教师培训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力量。

(二)评价内容结构合理

中小学教师培训所涉及的培训领域主要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师德素养以及科研能力,培训评价内容的选择也应围绕这些维度展开。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是基本知识与技能,给予学生一杯水的前提是教师需要具备一桶水。然而,今天的教师需要满足更多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专业成长。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的不再仅仅是“一杯水”,而是获得这杯水的方法,去寻找更多的资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获得师德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胜任对学生学业、生活、心理等的教育和辅导。高尚的师德是完整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给予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前提。科研能力则是教师职后往较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一名“教书匠”成为“研究者”,不仅是知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长,还是对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观有更深层理解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共同进步。培训评价忽视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和科研能力的考虑,会导致评价的不全面,教师自身的素养无法被完整地体现,给教师带来价值上的误导,认为只有进入评价、占有一定比例的内容才是应该重视、重点发展的,师德素养和科研能力就会成为“不重要”的内容。2014年,就师德问题强调:教师队伍建设要将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师培养、培训、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师德监督,形成以德育师的制度环境。关于教师的科研能力,潘承建从教育的使命、教师的职责、教师的权利和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四个方面论证了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更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层次要求:教师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三)评价内容依托理论

常用的培训评价理论有柯克帕特里克评价模型、古斯基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型以及斯塔弗尔比姆(DanielL.Stufflebeam)的CIPP模型等。这些模型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检验,逐步地发展、成熟起来。以古斯基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为例,其主要涉及对教师培训五个层次的评价:从参训学员的反映层面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喜好、适应程度;从参训学员的学习层面获得学员从课程、师资中所收获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参训学员所在组织层面了解其所在组织对其参加培训的态度、支持程度;从参训学员对所学的应用层面衡量培训的效果;从参训学员学生的反映中获取培训的后续反馈。在我国,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培训评价模型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北京师范大学的曾琦、杜蕾借鉴该模型,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方法,从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评价参与式教师培训的效果。这里只是对古斯基、柯克帕特里克评价模型的简单了解,在实际培训评价中,每一层的设计都需要细致的思考并配合培训实际以高质高效地完成评价工作。

三、评价主客体趋于多元化发展

马克思说过: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评价主体即为评价者,是实施教师培训评价职责的、具有独立评价意识、见解的人或者群体。评价客体是指在教师培训过程中由各参与群体在其职责范围内通过实践产生的结果。教师培训的主要参与群体即培训的投资方、组织方、参训学员、培训师资等在培训评价中各自成为评价的主体与客体,通过各培训群体内、群体间的自评和互评,进而形成连续多方的培训评价群。自评和互评是评价的两个重要方向。具体地说,对于培训的投资方,如何投资是其自身作为评价主体对其所采取的投资实践的自我评价,是自评;而对于此次培训的投资收益率如何则是对投资后由培训所产生效果进行的评价,是互评的责任。培训组织方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做好培训的需求调查、培训决策、培训方案等工作,其自评就是对这些方面的工作进行效果、价值的衡量。从互评的角度出发,组织方则需要接受其他参与培训群体的评价,从不同的群体获得来自不同角度的评价。参训学员是培训的重要对象,其通过培训所获取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体现。通过自评和来自组织方、培训师资等对其情况的反馈,多方了解学员掌握的情况和培训效果。同时,经常被忽视但又极为重要的是这些学员教师返岗后,所在单位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对其表现的评价。培训师资是培训的又一重要参与者,除了对自身授课内容、方式的自我评价、反思之外,其授课水平、结构比例、对培训的准备是否充足都作为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价。除此之外,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介入也是教师培训评价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江苏省为例,为了确保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江苏省积极探索管、办、评相分离的培训工作机制,自2011年起,组织专家走进省级培训现场,实地考察培训场所、设施设备,观摩培训课,与学员代表座谈,提出评估意见。2012年,江苏教育学院为了确保教师培训质量,引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江苏省教育评估院,承担对江苏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进行评估。“评估结论既是对上一个阶段工作的评价,也是下一轮培训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评价主客体各执其责,有利于从多角度对教师培训进行价值判断和问题分析。培训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应调动起所涉及的不同群体——培训的投资者、组织者、师资队伍、参训学员、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等参与培训评价的积极性。同时,多维度地选取评价主客体,有利于培训评价资料收集的客观性和广泛性得到保证,提高了评估的有效性。

四、评价过程趋于整体统筹

教师培训评价是一项具有连续性、动态发展性的过程,可细分为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及跟踪阶段三个评价区间。看似独立实则相互联系的三个评价区间,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统筹规划、综合评价,以加强新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的整体思考。不仅要对其培训结果或已达到的水平做出判断,着眼于结果;而且要对获得这种结果的途径,取得现有水平的前后变化过程做出判断,着眼于过程;同时加强经过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后续作用,着眼于未来。所谓整体统筹,即要把握好整体与部分以及整体、部分与外部其他因素的联系与影响,即培训与评价,以及评价过程的设计与培训需求调研、课程设置与实施等的联系与影响,使得培训评价过程规划全面、合理有序、高效低耗。

(一)前期评价重把握方向

前期评价,主要是对参训学员的结构、培训师资的结构以及培训需求分析的合理性进行评估,进而对培训目标制订、培训课程设置、培训方式选择等内容进行评估。因此,前期评价是对教师培训前期设计方向的重要把握环节。参训学员的结构除了考虑人数、学科、学段、岗位、职位、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等基本因素外,其专业知识、能力水平、对培训的期望将为培训需求、培训课程、培训目标、培训班级划分等个性化设置提供重要的参考。对于培训师资,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的师资团队不仅可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还可以制订出与学员最为匹配的培训方案。在余新的研究中,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国培班”的专家团队由项目负责人、项目主持专家、项目执行负责人、项目秘书、班主任、主讲教师构成。各级成员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使得培训有效且高效的进行。对于培训需求、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和培训方法的评价可以围绕以下三个原则:首先,是否具有针对性,考虑到不同学员团体的特征与需求,量身定制;其次,是否反映最新的教育改革方向,切实满足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与要求,满足培训学员的实际需求;最后,关注培训需求、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和培训方法间的对应、搭配与协调。

(二)中期评价重收集资料

培训中期是学员与师资互动的核心阶段,是参训学员、培训师资相互作用的阶段,是培训课程是否照应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方法是否与培训目标、培训课程相适应,并获得有效的学员反馈等所有培训关键元素的磨合、运作、实践阶段。要做好对该阶段的评价,就需要做好实时信息监测和资料收集工作。对资料的收集和对培训的监督、管理需要精细到每天一评,依据每日的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合理设计观察、访谈、测试,做到“日日清”。所有收集的过程性资料都将成为评价的根本依据,以此关注学员经过培训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培训即将进入尾声阶段,应与培训的总结性评价相互结合,平稳地过渡。“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是以收集的材料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综合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出现的教育教学评价工具。白金祥在他的研究中探讨过“档案袋评价”在教师培训中的尝试,沈辉也在其学位论文中详细介绍了“档案袋评价”在教师培训评价中的尝试和具体应用,档案袋中会搜集反映教师参与培训过程中的各种资料、形成性评价量表、课题申请等各种学习成果的汇集。新的尝试会遇到不可预计的阻碍,同时也会因方法自身的不足而举步维艰,但新的尝试总会给人以希望,开拓创新才是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后期及跟踪评价重实践应用

师德自评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对策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

高职院校通过制定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进一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理想,努力打造一支忠诚于祖国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德育管理队伍。

1)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高职院校引导全体辅导员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和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辅导员忠诚于教育事业,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做一名合格党员和合格辅导员紧密结合,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2)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高职院校要把师德教育工作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师德建设目标,把师德建设的具体任务落实到教研室,落实到每个辅导员身上。增强辅导员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3)帮助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校要平时德育工作中,帮助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要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

4)提高辅导员心理调节能力。树立“尊师重教、科教兴国”良好气氛,切实提高辅导员地位,尊重劳动成果、理解苦衷、减轻其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创设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小心理症状出现率。

5)开展“双评”活动,组织辅导员进行自查、自纠和自改。通过学生评老师、教师评教师的“双评”活动,让辅导员自觉接受学生和教职工的监督。通过辅导员自评总结和分析,主动查找和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6)完善辅导员考评机制,实现师德“一票否决制”。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与辅导员的评聘职称、评先推优、绩效考核相挂钩。对违反从教行为和职业道德缺失的,将进行严肃处理。

2树形象,铸师魂,做学生行动的标杆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爱护学生。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只有爱岗敬业,辅导员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热爱学生是核心,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密的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找到学生闪光点并放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其次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钻研,加强自我学习,勇于创新,不断进取。还要在工作过程中找出更好更科学的教育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接班人。

2)提升辅导员自身的“软实力”。辅导员“软实力”是指思想道德品质的感召力、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和人文素质,也就是师德、师魂、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很容易受老师为人处世的影响。辅导员如果具备以上良好的“软实力”,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就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员的形象也将永远留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3)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教书育人的好榜样。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既软实力)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学校无大事,处处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所以,作为辅导员必须要当好榜样,这样才不会给学生造成一些错误的影响。因为职业的特殊性,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个人,更是一个旗帜,一个学生们心中学习的旗帜。

3结论

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才能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才能培养和造就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辅导员一定要随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寂寞,要有一颗冷静平常心,要志存高远,洁身自好。有一句俗话说:“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虽然这句话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过程当中,很容易受老师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是彻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全面提高高职辅导员整体素质,努力创造德育队伍新形象。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保留老一辈人的优良品质,兢兢业业,认真踏实的工作,还要有新一代人的创新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在成功中提炼,在失败中总结,把自己的工作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赵妤,江红,毛先华.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52-54.

[2]曹泽芳.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浅谈[J].时代教育,2015(7):280.

师德自评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学教师;师德;长效机制

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师提高自我修养,也需要教育培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立德也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一、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师德教育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教师队伍堪称世界之最。这支队伍承担着亿万儿童培养教育的神圣使命。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潜心治学、教书育人、敢于担当、锐意创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历史和现实一致表明,谁掌握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高质量的教师决定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是改进教风学风的有力手段,更是当代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必要内容。教育优先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共识,发展教育必须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的高低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平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加向往。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要求,教师要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作风、新作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师德师风建设。2005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10年10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出台的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的文件,提出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党的报告指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教育部先后制定《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然而,对师德工作的重视和多部文件法规的出台并不意味着师德不断提高、师风持续改善,或许更意味着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的严峻性、迫切性、长期性。

二、中学教师师德师风的现状与问题

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些学校对新时期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工作方法陈旧、实效性不强。而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学校方面: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传统文化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学校以智育为中心,德育停留于口号上、标语中;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分数为中心,育人观念淡化;教师只管教书不知育人,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校德育机构形同虚设,工作方向不明、方法不当、动力不足。教师方面:敬业精神不强,缺乏献身教育的事业心,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模糊,工作敷衍,不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不认真,教学效果差;工作作风浮躁,缺乏责任感,精神萎靡,纪律涣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为人师表意识淡漠,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责罚、打骂、侮辱学生;强迫学生购买教辅获取回扣,有偿补课,等等。凡此种种,严重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教师失德现象发生,切实提高中学教师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中学教师师德素养。

三、建立健全中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原则

建立健全中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学教师崇德修身基本原则,促进中学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师德为上,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教师自评、家长和学生参评、考核小组评定等多样化考核方式,考核结果公示后存入教师成长档案。

四、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师德建设教育机制,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

一是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术规范、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二是突出理想信念。理念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采取实践反思、师德典型案例评析、情境教学等多样化师德教育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结合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师德教育。

(二)加强师德宣传,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尚

师德宣传旨在涵养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完善师德建设宣传机制,不仅要找准宣传对象,解决好宣传谁的问题,而且要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提升宣传实效。主流媒体、主管行政部门和学校责无旁贷,应大力宣传教师的作用,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比如:2018年教育战线学习宣传李芳、张玉滚精神,开展“学习时代楷模,成就出彩人生”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将榜样力量转化为广大教师的生动实践。定期评选表彰宣传“最美教师”、“师德标兵”、教书育人的楷模、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深入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现新时代教师的精神风貌。以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联合多种媒体集中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三)规范师德建设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

考核是教师工作的指挥棒。规范师德考核机制,增强考核制度的刚性约束和可操作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的核心内容,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师德考核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方式上,可以采取教师个人自评、家长和学生参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师德考核结果应存入档案。

(四)强化师德建设监督,有效防止失德失范行为

师德建设既要靠教师自觉,也需要管理监督。强化师德建设监督机制,要在制度设计、工作体系和信息渠道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将师德纳入教育质量督导评估体系,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与社会广泛参与的“五位一体”师德监督体系,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学校建立便捷有效的师德投诉平台,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对存在的师德问题要定期排查,及时发现、及时整改。

(五)严格师德建设惩处机制,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

指出:要将害群之马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加强师德建设,必须严格师德建设惩处机制,建立健全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制度,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对存在师德问题的教师,学校要敢于自揭家丑,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给予相应处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的,要依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有关规定,撤销教师资格或予以解聘。建立监管失职问责制度是惩处制度得以落实的保障。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规范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应追究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同时,应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制度,将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行为明确为师德禁区,警钟长鸣。

(六)落实师德建设保障机制,激励教师提升精神境界

教育部明文规定,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要亲自抓师德建设。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师德要求与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和成长、发展相结合,树立尊师重教、“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要关心、理解、体贴教师的辛劳并切实帮助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合理诉求和实际困难,从各方面为一线教师做好保障和服务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够潜心教学、科研,让高尚师德与工作业绩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在遴选骨干教师、名师、学术带头人时优先考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牢固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体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全.现代教育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齐燕敏.当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9):25-26.

师德自评总结范文7

关键词:师德师风;高校教师;新形势

“教育大计,师德为本。”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及任务举措,还指出了“各地各校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夯实学校主体责任,压实学校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1]。同时,考虑到高校教师的职责,即教师是专业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承者,要为学生传播知识、传播真理、传播新思想,为学生塑造生命。因此,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努力。鉴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故如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而建设一支党和人民都满意的高校师资队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而教师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最为关键的要素,必须有责任、有担当,即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以德治国的教育战略,积极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主力军。简言之,高校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工作,陆续提出了培养“四有好老师”及“四个统一”的要求。党中央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及教师本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得高校意识到了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性,即有必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其的研究和探索。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其外部环境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如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及网络环境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高校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存在思想政治素质低、人格品质欠佳、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影响了其作为全社会高尚道德文化的实践者、开拓者和引领者这一角色的扮演,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改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总体状况,使教师有能力应对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扮演好相应的社会角色。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交流日益增多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作用由强调基础支撑作用变成了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并重。面对这一形势,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长远发展。高校是否能够实现长远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落实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开展了高质量的教学工作。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会映射在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方面,这会间接地影响其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发挥的作用。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坚定教师政治观念、增强教师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使教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样有利于教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有效落实各项教学方针,认清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而有效地发挥自身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的作用。同时,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会影响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能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水平,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使其严肃认真地按照相应要求对待教学工作,这样就能为高校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提供保证。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长远发展。第二,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身心快速发展,正处在三观的发展变化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的教育。而高校教师的本职任务就是教书和育人,作为“传道受业解惑者”,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觉悟、价值取向及道德素质的发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让高校教师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一旦高校教师的素养达到了这一高度,就能通过人才培养工作将这些素养示范给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

(一)理想信念模糊且动摇,思想认识不全面

高校是培养各领域专业性人才、各学科研究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更是培养高素质、有道德的人才的重要阵地。而教师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环,不仅在专业教育、科研引导中起着关键作用,还在道德培育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教师在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肩负起自身职责的前提是自己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但从现实状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并未达到这一要求,其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且动摇,思想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较低;第二,对廉洁自律认识不足;第三,在思想认知和日常工作上存在主观性、局限性、片面性的问题,即未能完全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新事物、新情况或处理新问题。高校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认识不全面,使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形象和社会声誉受到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学校的风气,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到了消极的作用,这不符合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对此,如若不顺应时展潮流,在充分考虑高校现实状况的前提下改善师德师风建设,将会持续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

(二)教书育人意识淡薄,师生关系冷淡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换言之,大多数教师只做到了“受业”“解惑”,达到了“经师”的要求,而实际上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即既能“受业”“解惑”,又能“传道”[2]。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部分教师存在只重教书而不重育人的情况,即部分教师只是按相关要求按时上课,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学生道德素养关注不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课堂教学,育人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还有部分教师师表意识相对淡薄,即言行不符合教师的形象,且日常行为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3]。这些高校教师未能真正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另外,还有部分高校教师因教育思想未改进、敬业精神欠缺或教学态度不端正,形成了“专制型”“放任自流型”的师生观念[4]。有前一类师生观的教师忽略了师生相处过程中的平等性,常以命令、要求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这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有后一类师生观的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向不重视,也不了解学生,未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同时未能及时与学生交流谈心,忽视了对学生的关爱。长此以往,会造成师生关系相对冷淡的情况,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影响教师对教学投入的情感,进而降低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还会伤害学生的感情,从而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不利于帮助学生架构一个正确的三观。更重要的是,从小的方面来说,师生关系冷淡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从大的方面来说,则会影响学生对今后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三)缺乏合理且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近年来,我国针对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许多明确的指示,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未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全盘工作进行部署,以及对党的有关政策文件执行不畅,从而导致学校内部存在教师队伍活力不足、部分教师师德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有些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只停留在口头和理论层面上,缺乏相应的执行措施。现阶段,虽然当前的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了师德师风评估的必要性,但仍有很多高校现行的考核制度和规定过于重视教师的研究成果,对于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的考核只是在年度考核中一带而过。正是由于现行考核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许多高校教师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科学研究,而忽视了自身品德素质的提升。再者,师德评价需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教师的职业规范做出评价,但是部分高校在对教师师德评价时存在以下两项问题:一是未设置合适且合理的师德师风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即缺乏可操作的师德考核指标、师德评标标准不实用,导致师德评价不易操作或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二是师德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即由于高校在教师的职称评聘、奖励等方面对师德的要求较为空泛,致使在实际评价中,教师的师德评价结果会出现由领导主导或“拉帮结派”评判的问题。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缺乏合理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其发现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其实现长远的发展。

四、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筑牢其思想根基

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5]因此,面对新形势,高校教师如若想做新型的教师、合格的教师,就应该加强理论学习,筑牢自己的思想根基,即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忠诚于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地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并主动承担起服务国家和民族地区建设的重任,为加快现代化教育的步伐而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增添助力。高校作为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应该为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设置计划、提供帮助。为此,各高校要以党对高校的全面指导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融入办学治校的整体过程,并将师德师风学习与培训作为教师的必修课纳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以及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同时细化相关安排。目前,各高校针对教师开展的理论学习主要由学校的党组织负责牵头、由各高校的政教处监督落实。基于此,高校应该进一步明确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在理论学习内容上,以“端正教师职业态度、提升教师从教水平”为目的,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与文化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重点阐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作为重点内容予以纳入;在理论学习方式上,可灵活安排多种形式,既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组织“理论学习周(月)”和师德大讲堂等学习活动;也可以培训的形式展开,包括专家报告、教师论坛、集中研修等形式,如设置“学习师德楷模”专题教育、组织以“教师思想作风建设”为主题的集中研修等。另外,各高校还要完善本校的官网,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以拓宽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渠道。具体而言,高校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校园官网上关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推进,包括增加党史学习的专栏,每天及时更新专栏内容,刊登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市县委的要求及安排部署等,推进教师理论学习的系统化、常态化[6]。概言之,为了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高校要从全局上对教师的理论学习进行把控,对其理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平台进行细致的安排,以此形成校领导发挥带头作用、各党务班子成员带动周边人、各专业的高校教师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的良好氛围。当然,除了高校要对教师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做出安排,教师自身也要认识到进行理论学习的必要性,积极主动地筑牢思想堡垒,补足精神之钙。高校教师在按照要求参加高校安排的理论学习活动和培训的基础上,也可以通过学原文、听专家的讲座、看电影、听新闻,或者与其他教师交流等方式,重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政策法规、形势与政策等内容;同时,其还要多了解当下的时事政治,并且根据国家下发的文件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重点突出对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有效宣传,以体悟出师德的新要求、新标准,从而规范己身。另外,高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参加相关的实践,包括参加政治理论演讲比赛、“七一”党员高校升旗仪式、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等,坚定自身作为教师的使命信仰,进而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

(二)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最终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是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从而为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有利的条件[7]。基于此,高校要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使教师端正自身的形象,做到言行举止符合教师职业规范。且这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的环节上,最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因为只有求真务实,才能达成目标。基于此,为了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高校可以组织各类树典型、宣传师德模范的活动,对教师进行正面的熏陶。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创新争先、创优争光”活动,以宣传教书育人模范人物为主,广泛宣传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形成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效应;开展“高校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即评选各个高校内具有良好师德风尚、潜心教书育人、教学功底扎实的“教学名师”,使其成为青年教师的学习榜样;开展以“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为主题的师德楷模评选活动,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用先进模范事迹感染其他教师;开展“育人故事”征文活动,让教师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感悟;以“七一”、教师节等为节点组织庆祝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如此,以多样的活动予以高校教师正向的熏陶,可使其谨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悟教书育人的价值和作用,进而在日常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中积极贯彻师德师风规范,最终增强敬业精神、端正教学态度。另外,教书育人本身是需要爱心和耐心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做要到为人师表,有敬业精神,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注重以德育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学生作为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关键,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持之以恒,一视同仁,将师德之风均匀地洒在每个学生身上,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搭建好“情感”的桥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以学生为本,即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的成长过程,发现并纠正其缺点,鼓励并发扬其优点;第二,换位思考,即在人格上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有助于教师做到以德育人,从而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最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师德师风水平。

(三)立足实际,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

考评是高校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一环。为了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应该梳理教师工作的全过程,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从大框架上来讲,高校各部门及学院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工作总体规划,建立各项关于师德师风评价的制度,如建立师德师风个人承诺书的制度,即按照教师聘任合同规定的管理办法,完善实习期间的调查,综合评价聘用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师德表现[8];建立教师师德失范行为问题追查、责任倒查、谈话提醒等制度,即规范教师师德失范个人行为处理程序;建立日常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如此,可确保从教师入职、评聘、奖惩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考评机制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为了真正让师德师风考评机制落地见效,高校还需要依次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设定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标准。高校可以教师的岗位职责、工作质量、工作任务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为基本依据,对照《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一系列文件中关于师德师风及职业要求来设定,进而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评估标准,并规定至少每学年组织一次师德评价。第二,在师德师风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将爱国爱校、爱生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情况的内容作为关键指标予以纳入,并赋予相应的权重或分值。第三,在评价方法上,采用查师德诚信档案、评价量表、会议记录、工作总结、领导分工文件等方式实施。第四,在评价主体上,将学校、教师、同事、学生、社会这五者都纳入评价主体的行列中,其中教师自评就是应用自评量表、教学反思、工作总结客观分析自身的师德师风水平,占评价总体的 10%;同事评价就是通过研讨、评课等评价师德师风表现,占评价总体的 20%;领导评价就是通过日常观察、查师德诚信档案、领导分工文件对个体进行师德师风评价,占评价总体的 30%;学生评价(占评价总体的 20%)和社会评价(占评价总体的 20%)都是通过问卷、座谈、监督电话等途径实施的。第五,在评价结果上,设置“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各等次的评判皆以事实为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凡注明“一票否决”的师德师风评价指标,若该指标为不合格,则此教师师德师风考核等级为“不合格”。概言之,只有建成一套符合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且合理全面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才能刚性约束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使其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合格教师。

五、结语

师德自评总结范文8

以活动为载体,紧扣师德教育主旋律,进一步夯实师德教育

加强领导,组织部署到位。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以教导主任为副组长,以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各大教研组长为组员的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做到“一把手挂帅亲自抓,副职领导具体抓”,把责任目标落实到各有关岗位及责任人。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教育工作方案,确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及工作措施,确保了系列教育工作和活动主题鲜明、目标明确、运作高效、成效显著。注重舆论导向,宣传动员到位。学校要将宣传动员作为突破口,明确师德教育活动的意义,明确活动具体要求,让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历史赋予教育和广大教师的神圣使命,认识到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塑造高尚的师德形象,才能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

我校倡议全体教师努力践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为人师表,以德修身,以德树人;———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乐观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为国育才。我校重视师德教育活动阵地建设和社会舆论宣传。通过宣传橱窗、活动简报、办公室阵地建设等形式广泛地向学生、家长、社会作宣传。全校教师对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重要意义和目的的认识不断得到强化,激发了广大教职工参与师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学习,培训认识到位。我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提高认识。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书记对全国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四点”希望和《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各种法律法规;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学习《学会赏识爱满天下》、《向生活微笑》、《欣赏给人力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用生命理解教育》、《态度就是竞争力》、《论责任》、《致加西亚的信》等一系列精品文章或书籍。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广大教师认识: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明晰的法律常识,还要有广阔的胸襟和洒脱的人生态度,学会在繁忙、琐碎的日常工作中去寻找快乐、发现快乐,提升职业幸福指数。此外,以活动促学习培训也是我校重要的教育方式。学校举办师德教育讲座、师德论坛,开展师德师风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习培训。教师在参与和互动中体会到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活动有效地引导广大教师以“德艺双馨争做人民满意教师”为自己追求的个体发展目标。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了认知,指导了教师的师德行为实践。

将师德教育与学校常规工作相结合,有机推进师德教育活动,求真求实,注重质量

一是将师德教育与学校教育理念相融合。师爱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积极倡导教师用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诠释师爱。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我们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大力倡导“教育从平等对话开始”,激励教师努力做到“不选择、不挑剔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教学力争“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在实践中,教师们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教师队伍的师德认识在不断提升。“快乐是孩子的心理维生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爱生奉献已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二是将师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在开展师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紧紧扣住以师德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这个主题不放松,密切结合团队的建设、教师专业化培训、校本研修、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学校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展开,使师德教育与教育教学每一项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始终。师德教育也促使学校各项工作有了高起点和高目标。三是将师德教育与学校党建和民主评议行风相结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我们注重引导教师不断总结反思,努力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和师德修养。抓党员带头。要提升教师整体的师德素质,党员教师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党支部结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教育活动,制定了《党员目标管理细则》。党支部要求每一个党员教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主动、自觉地对照自己,认真剖析,及时整改提高,达到“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教育效果。

党员带教示范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抓民主评议行风。我们以“开放日”的方式向社会开放教育教学活动,将学校管理的各方面呈现在家长面前,广泛征求家长意见,听取家长对学校师德、教育教学、学校建设、校务公开等多方面好的建议和意见。征求意见力求范围“广”,覆盖面“宽”。在此基础上,学校进行认真梳理,严格进行剖析、评议和整改。重点抓好五个环节。(1)征求意见。采用多种方式征求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并将征求到的意见如实向教师反馈。教师个人主动征求学生、家长、同事的意见。学校领导做到率先垂范。征求意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2)相互谈心。在教师之间、学校领导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诚恳听取意见,交流沟通思想,找出自身和学校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差距,分析其主客观原因,明确个人努力的方向。通过谈心活动,达到了找准问题、交流思想、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3)对照检查。组织全体教职工对照《教师行为“十要”和“十不准”》、《八条禁令》及有关教育法规、制度和要求。联系教师个人在师德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写出自查自评报告,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同时拿出今后的整改措施。(4)自我反思。只有通过经常性的自我反思,才能将师德教育实现个体内化,从而真正激发教师提升自我师德修养的主动性。要求教师们以“德艺双馨,争做人民满意教师”为主题,写出师德随笔、师德言论、师德反思,并将教师爱岗爱生的心得、经验汇编成集,发动教师交流、借鉴,达到共同提高。(5)积极整改。我们在召开代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收集师德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好问题,开展好评议,制定好整改方案、措施,及时整改。措施力求“实际”,整改效果力求“优良”。#p#分页标题#e#

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师德建设工作顺利、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