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培训总结范例

健身培训总结

健身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1前言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以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实现体育强国,并强调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在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各省市加大了对全民健身的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党政政策频出,不仅为全民健身指明了发展方向,还提供了政策保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使命。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1994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CNKI数据库中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论文3337篇。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1994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这26年之间查阅CNKI数据库,以“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服务”“公益体育”等作为关键词和主题共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3337篇,其中核心期刊325篇,博硕论文646篇,期刊论文1703篇,会议报纸663篇。2.2.2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运用SPSS25.0中文版和Excel2016软件对搜集到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归档、分类、统计,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为该文章提供研究数据。2.2.3逻辑分析法。采用归纳、演绎、推断、论证等方法进行逻辑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我国体育指导员的科研论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逻辑分析和推理,以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其发展趋势,探其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3.1研究成果的数量及年代分布分析

论文数量反映着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重视程度。通过调查研究,从1994-2020年这二十六年间,一共发表了3337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仅有325篇,平均每年只有12篇。由此可知,从1994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颁布开始,学术界对其探讨逐渐增加,2002年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标准》,从此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走上职业化道路,慢慢变得更加科学正规化,学者们也由此加大了对这个职业的研究,但这种研究的趋势并没有延续下去。从1994年以来文献数量跌宕起伏,从长远来看也呈现着逐步上升趋势,分析其原因,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政策、体育运动以及人民健康健身意识在这期间的发展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一现象的出现和我国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4年-2020年,试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有关,但这种积极研究的趋势并未持续多长时间,从2015年到现在呈现直线下降趋势。

3.2研究成果的文献来源分布

对检索到的3337篇文献进行分析,其中《中国体育报》、《当代体育科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占据前三甲位置,其中核心期刊分别有:《北京体育大学》43篇;《体育学刊》26篇;《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3篇;《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3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2篇;《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8篇;《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2篇。从这儿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较为薄弱,发文量与其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3.3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分析

根据对3337篇主管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专家访谈,比较分析,实验和视频分析是近年来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其中,文献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在所有研究方法中位居前茅,究其原因,第一是因为作者们认可前辈所研究得出的经验和知识;第二是现下大部分的作者缺乏创新和渴望探究的精神;第三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数虽然很大,级别层次也清晰,但下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大部分指导员学历并不高,且年龄较大,可能并不擅长于论文研究和撰写,下基层且有能力撰写文章的指导员相对来说屈指可数,因此便导致了研究方法的局限。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国指导员们采用的科研方法单一且缺乏创新性,多数论文是基于理论研究和经验的,基于理论的实证研究并不多。

3.4研究成果的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该文通过对CNKI数据库的检索后进行归类,发现国内学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现状(分布情况)、作用、制度(管理与组织)、服务与培训四个方面,其中发展现状的研究最多,且多是基于前辈的研究之上再根据现状进行完善,制度中对于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研究极少。由于我国指导员数目大,但是实际下到群众中为民服务,提高身体锻炼、传播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员并不多,同时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许多人拿了指导员证,却没有从事指导员的工作。因此今后研究应加大对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研究,推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更规范、往更好的方向发展。3.4.1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状况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中国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目前处于对群众体育活动的辅助和促进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队伍整体比较薄弱;平均文化素质不高,中小学学历占65%以上,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指导员是社区指导服务的主力军。1999年李树怡[1]首次对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状况进行排摸,分析总结。在此之后,2019年武振海[3]等作者的文章从实证、质化、量化等不同的角度,全面揭示了不同时期中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情况,(包括对不同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年龄结构、学历构成与专业特长、工作场所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有很多学者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为宏观研究学者提供了文献支持。3.4.2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研究。2002年,谭延敏[4]、2012年全彦秀[5]等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基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发展状况在全民健身事业、社会体育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加以研究,根据《部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资料中的培训总结来看: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的引导下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给群众进行现代体育观念的传播和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这些举动不但逐步提高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并且直接促进群众的体质健康,帮助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3.4.3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与培训方面的研究。1996年冯张昌[7]写的文章是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与培训最早的探讨。2011年,籍玉新[8]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建议:要加强“外部激励机制”,在培训时,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指导员技术内容,包括在提高体能、健身知识方面;加强指导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反应;提高指导员在医学上得急救知识的掌握;构建以群众为主体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之后,不断地有学者对培训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看法。总结以上,中国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涵盖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从国家到地区再到省和市。纵观我国在不同时期所的社会指导员政策规章,要使得指导员如何适应新时期我国的的社会需求,仍需要学者们探索。

4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评价

4.1现状类研究较多,理论研究类较少

通过文献的分析研究可知,我国现下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现状类的研究非常浅表,没有更深入的探究,多是根据前辈撰写研究的基础,缺乏理论依据,如往后可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另外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来展开探讨,如从群众的角度来看体育指导员;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等。

4.2培养方面研究较多,制度保障方面研究较少

科学的培养方式是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文献中学者是分别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来源、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这些文献里来看,绝大多数的学者只是单纯研究培训内容和考核规则,对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研究鲜少,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和奖励机制。从而导致我国指导员上岗率及低,太多人持证却不愿上岗,另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老年人居多,学历文化低且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凭着自己累计的经验进行教学,科学性较低,可能在遇到突发情况不能严谨有效的处理,因此对于这类年纪较大的指导员也应探讨出一个合适的培训内容,使其易接受易掌握。

4.3整体性研究较多,单个组织研究较少

整体性研究较多,当下大部分的研究内容都是针对指导员这个整体而言,缺少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进行研究,缺少实地考察和对群众对指导员的调查。对整体的研究只能得出整体情况,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但每个地区每个协会都有他们自己的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就像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组织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个体的研究,分析个体存在的问题,就会分析出不同的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并能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此以来对其他地区也有借鉴意义。

4.4单一性研究较多,协同发展研究较少

健身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传统项目;中职学校;健身气功;课程设置;评价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健身气功课程开始成为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体育教学进行了合理补充,吸引了广大学生的目光[1]。这种背景下在中职学校中设置健身气功课程,可推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同时还能起到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该课程在实际推广实施中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而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善于结合该课程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技巧,提升其教学质量。

一、中职院校健身气功课程设置的现状

当前中职健身气功课程的开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学科设置问题。从整体来看,该课程教学被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且按照3∶7的比例进行课程设置,虽然从表面看该课程设置没有太大的问题,能够更好地突显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特点,从而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3]。但是在将该课程设置方式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理论课程的学习却根本不够,并且课程的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内容也就是技术操作,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多样化选择需求。从当前已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学校中可以看出,多数学校制定了教学大纲,但却只有少数学校配备了课程评价标准,可见健身气功课程目前尚未被这些学校列入到正规体育课程之中。要想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好这门课程,就必须从课程设置方面完善评价标准与体系,科学引导中职学校在健身气功课程建设上的发展。除此以外,在当下,中职健身气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度和宣传力度不够

就当下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来说,领导的重视度对于一门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4]。而当下中职院校领导对于健身气功这门课程重视度并不理想,总结而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校领导对于健身气功的认识不到位,甚至对于健身气功有一定的误解,因此在情绪上较为抗拒;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健身气功宣传力度不够、不到位导致的,就目前而言,健身气功尚未科学、全面的进行宣传,大多数人对其认知来自于影视剧当中对于气功的夸张描述,因此不能够真正的认识健身气功这项运动,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目的不清楚,从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没有完全纳入课程设置体系

2018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纵观我国广大中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实际情况而言,健身气功的排课率并不高,有统计数据显示开课率不到四成。其中不少学校对于健身气功持有怀疑态度,因此并未将其引进,没有完全纳入课程设置体系,仅仅是象征性的开设一两样健身气功课程,学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之下很难选择健身气功进行学习。

(三)教学难度相对较大

如上所述,正因为健身气功在中职院校当中的科普率不高,因此教学管理相关人员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计划安排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健身气功课程,因此导致该门课程开课率不高。而且健身气功的动作多源自大自然当中很多动物的形态和习性,甚至还蕴含瑜伽和武术动作,而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生活经验影响,缺乏相关的了解,再加上师资以及课时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健身气功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导致不少中职院校并没有开展健身气功这项运动项目的教学。

(四)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健身气功虽然是我国传统健身项目,但是在当下社会的普及度并不高,尤其是在面对学生开展教学的广大院校当中,健身气功课程的开课率并不高。即便部分院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也受到师资力量不足的条件限制。大部分中职院校在开设健身气功课程时,教师都是临时抱佛脚,学习健身气功。教师基本功尚未练习扎实,对于健身气功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因此相关科研能力较低,这就导致了不能够满足健身气功课程教学的基本需求,同时也不能够完美解决学生在练习当中出现的问题,最终教学效果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

(五)缺乏健身气功交流竞赛机制

在现代体育教学当中,例如篮球、足球、排球、跳高、跳远等等运动都有不同等级的竞赛,在竞赛当中学生通过交流、实战和学习从而提高自身能力。而健身气功运动到目前为止在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当中却鲜见竞赛安排,各大院校之间缺乏关于健身气功的交流和学习。同时由于缺乏交流竞赛机制,因此少有引起领导重视的机会,所以健身气功项目的发展相对缓慢[5]。

二、中职院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可行性

2017年8月27日,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以及在本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中获奖的运动员代表时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现如今我国致力于培养出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人才。纵观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文件,要想对教学质量进行合理判断,就必须对是否可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分析,不仅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让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2]。从这一角度来说,职业院校应该根据以上背景开设课程,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健身气功课程的开设不需要受到场地等因素限制,不论室内还是室外均可练习,因此在中职开设这门课程,可为学校节省一大笔支出,另外这项运动不对健身的力度与强度提出要求,体能消耗不大,需结合学生思维、内心进行运动,有助于其内在素养的提升。由此可见,在中职开设健身气功课程存在一定可行性。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助于促进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各大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在不断推进和深入,在原有体育项目的基础之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走进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课堂之上,而且比例逐步加大,成了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丰富的重要方式。健身气功本属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新奇和多样,相比于常规体育运动项目,健身气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中职院校的广大学生甚至是教师以这种兼具传统文化和健身功效的体育运动进行健康的锻炼和生活。甚至还能够做到丰富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提高其趣味性,切实做好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二)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学生健康需要

健身气功作为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流传至今,其本身自然具备诸多优点,而这些优点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健身气功主要功能在于调理,调理身体、调理气息以及调理心境,练习者在训练过程当中心神、呼吸以及肢体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和平衡,以此来帮助练习者加强心脏、血管以及身体各处淋巴系统之间的血液循环,最终让练习者的各个器官机能达到显著提高。其次,在进行健身气功的练习时,学生需要全神贯注、排除杂念,在练习的过程当中需要把所有心神集中到每一个动作以及每一次气息当中,对日常课业压力较大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好的心理调节作用,能够缓解学习压力,调节精神紧张,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健身气功这项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吕氏春秋》当中就有提及,是民间诞生、民间推演的一种健身的体育运动。后期被医学名士进行改良后,具有明显的吐纳、归气等医学特征,可以说健身气功承载着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不断发展的见证者和纪录者。健身气功之所以能够被引进中职院校以及其他类别的高校,是因为健身气功具有中国传统哲学、审美、医学等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和优秀思想理论,这些理论和文化可以帮助健身气功的练习,让学生更加了解和喜爱,将完成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大任。

(四)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中职阶段,学生的心智处于渐渐成熟、趋向稳定的时期。三观也处在重塑阶段。中职生无论在学校学习的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均用来服务于毕业之后的求职、晋升等生存需要,学生自身素养、自身修养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以后生活品质的高低,以及精神层次的追求。而这些只靠书本上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远远不够,仍需要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而健身气功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在中职院校开展健身气功项目,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此外,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健身气功与中国传统文化互为影响,互为促进。健身气功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又蕴含了医学、养生学、美学等传统科学的精髓。

(五)教学较为方便

与西方体育项目不同,我国大部分传统体育项目都不受场地影响,尤其是健身气功运动。学生在练习健身气功时,不一定非得到特定的场馆进行锻炼,可以在气候和天气条件适宜时,选择在室外进行锻炼,呼吸新鲜空气。而在天气条件不好时选择在室内进行锻炼,项目对于场地的要求较少,因此教学十分方便,更符合当下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需求。况且,在锻炼过程中,健身气功并不是追求锻炼强度的运动,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肢体协调和呼吸配合,学生在进行有氧运动的同时,静心凝神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内省,从而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对于中职院校这类年龄相对较小的学生来说,为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中职院校应采取的实际教学策略

如上所述,健身气功集娱乐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其动作柔和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以及场地要求不高,便于学生练习和掌握。在当下部分中职院校已经开设健身气功课程,该课程的开设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缓解来自学业以及就业方面的压力,纾解学生焦虑情绪,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通过练习健身气功提高身体素质,降低抑郁症爆发的概率,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鉴于上述种种问题,要在中职院校切实开展健身气功课程,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强对教材建设的开发

在健身气功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对健身气功教材的建设与开发,以确保各项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然而当前中职学校还尚未开发出一套成型的教材,这种情况下为了更为科学的开展这门课程,各地教育部门应根据地域、气候与学校传统等方面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开发出一套健身气功教材。目前中职学校需要加快对教材的建设与开发,使健身气功课程的开展更加体育化、规范化和科学化[6]。

(二)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做好师资力量建设工作,鼓励教师参加继续培训与教育,以不断提升自身科研与专业能力,从而推进学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其朝着更为优质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再教育的投入,开办时长不同的培训班,要求教师从多种渠道学习专业知识,也可以向专业人士请教经验,从而更好地夯实自身理论与技法,确保课程教学可以获得较好效果[7]。

(三)加大推广宣传力度

中职学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需要与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将这门课程的设置纳入推广日程之中,同时学校应与多种宣传渠道沟通,拓宽宣传途径,不断加深人们对健身气功的了解,从而形成积极锻炼的意识。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一项技能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当中对理论加以验证和理解。尤其是在健身气功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学习健身气功的功法,而单纯依靠课上时间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健身气功课程授课过程当中,除了教授学生功法,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中医养生方面的理论,将锻炼功法与日常养生相结合,将理论落到生活实践当中进行验证,同时也可以将功法与日常养生相结合,以最快速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吸引学生提高对于健身气功的兴趣,提高教师的健身气功教学成果,从而使健身气功在学生中迅速推广开来[8]。

(五)设置竞赛进行交流

以足球和篮球等运动为例,设置竞赛和表演赛是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中职院校的健身气功教学可以借鉴这一点,联合体育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对于健身气功教学的管理,同时发挥院校体育协会的作用,组织院校之间开展健身气功的竞赛和活动,以这种方式促进健身气功的技术交流和运动氛围。而且通过比赛也更容易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这对于健身气功运动在院校的推广是有极大好处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团体健身气功的竞赛充分展示各大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面貌[9]。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健身气功课程开设的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关教师的技术培训和理论培训,而且教师可以通过院校之间的健身气功比赛交流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实践经验对于实际授课来说有很大的助益。

四、结语

健身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模式;成效;问题

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国家也将全民健身作为战略的层次来发展、推动、普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要大。不断提升与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机制,为培养出数量与质量“双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以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一大重点任务。为此,本研究立足于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趋势与相关政策演变、形成与成效,深入探析我国社会指导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和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战略提供参考。

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义阐述及其作用

1.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义阐述。社会体育指导员,其实就是在一个群体性社会体育活动中,泛指为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提供技能传授、运动指导、组织管理等服务的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主要分三类,即指导类、安全类、管理类,其中指导类主要是通过讲解、示范等指导大众健身运动方法、技能,安全类主要是负责检查体育器械、运动场地的安全性及为大众在体育健身中给予安全保障等,管理类主要是指负责组织管理大众开展相关体育健身活动。[1]从类别上来说,“社会体育指导员”有职业型和非职业型(公益型)区分,在本项目研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特指的是职业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为行文方便,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均简称为社会体育指导员。

1.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探析。在全民健身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提升社会体育组织的活跃指数和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秀、项目丰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促进各类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市场经营方面有重要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自身因对体育的热爱、坚持、自律等正能量气质影响、带动着周围的人群外,同时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全民健身”时代,也可以在抖音、微视、B站、朋友圈等多元渠道中,对全民健身的宣传普及与全民身体素质的提升方面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很大一个程度上在体育运动中扮演的是师者的角色,肩负着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播。对大众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对象来说,他们基本上都是已经从学校中毕业进入社会的人群,但在面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传授、方法指导时,却依然是一个学者的角色。所以,在群体性体育活动中,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般对人们进行指导,使得群众在把握科学健身运动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激情,从而带动更多人群参与其中。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加,体育锻炼逐步从感性层次的出汗快乐转向理性层面的科学健身,追求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方式方法,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的主流方向,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仅在指导大众开展体群体研究育运动和健身休闲有不可缺少的作用,还在引领全民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方法、健身技巧的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社会体育指导的发展趋势与政策演变

2.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发展趋势。在20世纪后期,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有三大支撑条件被引以重视,其中两大支撑条件无疑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体育的场地设施,而被称之为第三大条件的便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其最重要作用便是以科学专业知识、技术指导人民群众的日常体育锻炼、运动健身[2]。经过多年的发展,从质的方面上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在“互联网+全民健身”时代,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仅扮演着科学运动健身的指引者和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者角色,而且还在线上、线下起着带领全民健身运动、规范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者和引领者。从量的角度来讲,截至2018年已经培养了十多万符合国家技能标准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3]。看似十多万相对于全体健身运动群众来说是较少的,可事实上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远不止单纯地指导大众,还有更大的作用是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体育指导员等相关的体育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从而起到一个向全民辐射的作用。不难预见,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和体育产业的不断升级、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特别是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会越加被重视。国家也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全民健身也已经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发展,从而使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因此,直面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数量充足、质量优秀、项目种类丰富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满足大众的不断增加的体育需求,是政府和高校都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将从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发展中遇到培养质量以及培养资源等问题出发,以政府和高校的协同为着眼点,整合相关体育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取长补短,调动政府、高校、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进一步理顺培养机制,以期为我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和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战略提供参考。

2.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政策演变。早在1994年12月4日,我国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了《制度》。《制度》为我国培养了约65万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这对于社会指导员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我国社会指导员队伍的快速发展、壮大。但《制度》下的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含金量低、实际指导率低是其存在的最突出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发育,我国出现了职业性的体育健身指导者。为规范此类人员,2001年8月,原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标准》,标志着我国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登上了历史舞台。在2001-2004年间,针对《制度》与《标准》,即公益型和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关系、发展趋势、对策等问题,我国体育部门、学术界都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明确了工作方向。其实,这两种类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中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前者在非营利性社会体育指导活动中、后者在营利性社会体育指导活动中,两者相辅相成、并存发展。随着我国全民健身一期工程的结束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的开展,为适应体育发展环境的变化,2011年11月9日,当国家体育总局的《办法》正式实施时,在2005年的《制度》便被宣布失效了。因此,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的发展中,便以《标准》和《办法》两个文件为指导,二者是并立共存的局面。

3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形成与成效

3.1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形成。在体育人才市场尚未充分发育,体育产业及市场尚不成熟的条件下,为推行《标准》,我国依靠传统的行政力量,开始着力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基本模式。其实,早在2004年6月的时候,国家体育总局在经得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后,就已经的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职业正式成立了一个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当时这个指导中心,主要是为了给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在内的体育行业的专业工种职业进行官方的职业技能鉴定。[4]此外,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也早在2005年时,为体育行业的特有工种,专门成立了一个职业技能鉴定站,这个鉴定站在当时还是属于全国首例。这也意味着国家的体育职业鉴定工作有了跨越式发展,标志着体育职业标准化、规范化的进程有了质的飞跃。国家体育事业正式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政策的落实,也有了实质性突破,填补了历史上长期以来,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体育特种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的空白。[5]在社会保障部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统一印制、颁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后,2006年3月5日,黑龙江省53人成为首批社会体育指导员(滑雪),并首次获得了部级职业资格证书。经过多年的推广和发展,我国形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基本模式,即政府负责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制定、组织实施考核鉴定等,并由代表政府的各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负责考核鉴定,合格者颁发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而包括具有体育行业国家职业培训基地资质的高校在内的培训机构负责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

3.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成效。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基本模式搭建完毕后,我国逐步将重点转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体系建设上来,至今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体系框架。理论制度体系建设:坚持依法治体,制度先行。通过规章制度等的建立,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对鉴定考核、评聘分离、管理模式等培养工作细节做出了具体规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依据市场需求,逐步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下设47个项目的鉴定工作,研究制订各项目各级别的考核标准和题库及考核鉴定实施细则等。组织实施体系建设:主要是各省鉴定站的申报、建设、交流工作和网络管理平台建设、体育行业从业人员服务等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按照培训与考试分离的原则,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各项目考评员、培训教师等专业人才队伍,确保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质量和考试公平。此外,还开展考评员、培训教师的业务提升和表彰激励工作。[6]主题活动与宣传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全民健身万里行”和“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两大主题活动品牌。这些主题活动中的技能展示、科学指导等公益志愿活动,扩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发展。同时,还着力建设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

4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4.1行政管理色彩浓厚,与职业化和市场化的本质背离。历史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国、天下的观念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社会运行体制。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国形成了强国家-弱社会的局面。尽管改革开放后国富民强的局面促使社会的力量逐渐强大,社会自由度日益扩大,但在众多领域,行政力量的推动作用仍然不可或缺。在体育市场萌芽发展的初期,为规范体育人才市场,我国依托行政力量和资源,建立了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各省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培养链条。依托这一链条,社会体育指导员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初具规模和社会影响。这是行政式培养方式的功劳。但从长远来说,随着体育市场的不断发展,面向市场,按照供需关系,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才是长久之计。目前,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如何促进其就业,如何拓展指导项目,如何确认薪酬等等问题,已不是现有行政色彩较为浓厚的培养方式可以解决的了。这些问题应该交予市场来解决。因此,转变行政式的培养方式,探索与市场无缝接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方式,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7]

4.2培养体制尚未理顺,培养机制存在明显的滞阻问题。首先,在培养体制上政府部门缺乏协同。虽然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可以体现两部门的一种协同,但这种协同并未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具体表现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鉴定工作基本上由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直接操作,地方劳动部门并不直接参与。这就导致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在宣传、审批、收费等环节遭遇体制或机制滞阻。更进一步说,由于工商部门对营利性体育组织监管的缺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就业方面也受到了影响。其次,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实体化程度低,与其承担的工作量不匹配。目前,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主要依托省体育局下属机构和事业单位(人事处、群体处、产业处、体育馆、体育运动学校等)建设而成。单独建设的职业技能鉴定站不是主流。由于事实上的“依托”关系,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在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控制上处于弱势,不利于调动工作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且工作的稳定性都难以保障。在此条件下,应对常规的宣传、组织、培训、发证等日常工作或许能够完成,但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提高,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从长远看,为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化工作并不断提升其工作水平,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应以实体化为目标并协同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共同建设。

4.3人才培养滞后市场,营利性体育组织处于缺位现象。各类营利性体育组织是检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体现其职业价值的场所。可以说,能否培养出符合营利性体育组织需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衡量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成败的重要依据。营利性体育组织与职业技能鉴定站应该是一种天然的协作关系。营利性体育组织对于市场更为敏感,对于人才的定义更为明确;职业技能鉴定站对于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判更为准确。在两者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才能真正适应市场需求并满足大众的体育健身指导需要。此外,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知识架构也越加被重视。但由于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实施主要依靠体育部门,受体育行业固有思维模式的局限,体育素养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能力最重要的判定标准。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营销、服务、心理等方面的能力不足,需要在工作中学习和弥补,从而增加了营利性体育组织的隐形用工成本。此外,更为严重的是,现有的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对市场需求反应慢,而对市场需求敏感的营利性体育组织又被排除在培养模式之外因此,调动营利性体育组织的积极性,吸纳其加入培训中,尽可能地做到按需定制,这将有利于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竞争力的形成。

4.4培训资源整合不强,政府对培训机构监管力度偏弱。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其实各省、各市甚至各县体育市场都存在着发展很不均衡的问题。在经济繁华的地带,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机构体系基本上已经发展完备,但在经济稍差一点的城市则发展很不理想,在经济水平三线以外的地带,如偏远农村等,那就更不理想了,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难以在全国普遍推进。资源再没能统筹整合之前,都会严重地制约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整体有效推进。此外,在对我国各省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方面,政府下的力度还是偏弱的,在制度落实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凸显。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承建单位机构设置亦不尽相同,在具体的培训培养中也存在项目方面的缺乏、信息方面的闭塞、管理方面的松懈、收费方面的乱来等问题。虽然不少社会体育指导员都已经经过了证书认定,属于“有证上岗”,但由于长期以来遗留的问题较多,导致许多政策规章等还是不够完善的,也自然出现了“有证”人员依然还只是少部分。而面对各种困境,本应由劳动人事、工商、公安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未得到有效的落实,更多的只是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自行检查督促,缺乏有力的行业检查纠正措施,更缺少有效的制裁手段,淡化了资格准入的社会氛围,进而制约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良性运行。

5结语

健身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十八大会议中都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新农村建设是时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小康不仅仅是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更重要的是社会健康水平达到“小康”。社会健康包括公民身体健康、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饮食、环境、卫生等的健康。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是沈浩精神诞生地,是全国十大名村之一,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如今,在新农村建设大发展的时代,小岗村也在积极响应。小岗村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小岗村,村貌在发生变化,生活也富裕起来,小岗人的思想也在变化。尤其是小岗人的健身意识和健康理念的增强和深入改变着小岗人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身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作为小岗村村委班子为民所想,不断改善村民的生活和锻炼条件。据本课题组调查得出的数据,小岗村体育人口达标率29.4%,超过了到全国平均28.2%[1]的水平,可以说小岗村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方面做的非常好。因此,对小岗村体育公共服务开展模式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岗人的精神生活水平,也为当前城镇化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完善提供一定的资料和经验借鉴。

1小岗村公共体育服务开展模式

1.1政策宣传,积极引导解决认识不足问题

行动的改变需要从思想认识开始,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小岗村村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村民的健康和娱乐生活,通过不同形式和手段对健身政策加大宣传,从思想上做工作,解决对健身认识不足的问题。比如在广场和路边建有特殊的两层多用路灯灯箱,灯箱上部可以作为宣传栏镶嵌有健身知识、国家政策等的宣传资料,也有尊老爱幼能反映良好村风村貌的宣传图画。灯箱下面是垃圾箱,灯箱与垃圾箱合理结合,可谓“一举多得”。

1.2自给自足与按需投入相结合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对于农村来讲,开展活动需要资金,而资金又是农村的短板。小岗村与一般农村不同,走出一条“自给自足和按需投入”相结合的特殊之路。因为一般的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基本由村民自制为主,而小岗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对于健身所需的器具,如果涉及到整个村的或规模较大的则由村委负责集体购买,比如花鼓和与之配套的衣服行头等。小岗村张建委员介绍说,小岗村建有60人的腰鼓队,腰鼓以及衣服等行头都是由村委负责投资购买的。每到重大节日或领导人来小岗指导参观,小岗人就以腰鼓的形式欢迎和欢送。有些项目也有村民自己筹集或购买,比如广场舞播放器以及钱杆子和敲扛等,价格不高有的自己就可以制作,对于当今的小岗人来讲都能承受得起,所以村民也没有要求村委来购买。总之,只要村民有合理需求,小岗村委都会给予大力支持。

1.3村企或单位合作并资源共享解决设施不足问题

小岗村自从招商引资以来,多家企业在小岗村安家落户,到2014年小岗村村集体经济突破665万元,比2013年增长31%,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0元,比上年增长19.8%。工农业总产值达7.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4%。[2]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高达1020万,每人分红520元。[3]小岗村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回报村民,在企业及单位周边建有健身设施,免费向村民开放。在培训中心有多种锻炼设施,如篮球,乒乓球和桌球等。游客中心建有广场,是村民夏天散步的好去处。企业或者单位建造健身设施不仅单位内工作人员可以锻炼村民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节省了资金,提高了利用率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方便。

1.4组织开展特色项目,传承民俗体育项目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缺乏特色问题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如何开展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是像城里一样开展太极拳、建有标准篮球场、足球场吗?显然,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并不是场地标准了就是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提高了,按需且又遵从习惯来开展才是关键。小岗村所在地比较流行的是凤阳花鼓、钱杆舞、敲杠舞等。凤阳花鼓是凤阳地区传统的汉族表演艺术活动,凤阳花鼓与花鼓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其中凤阳花鼓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世纪以后,凤阳县高度重视对凤阳花鼓这一充满浓郁民间传统和地方特色的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并于2006年9月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敲凤阳花鼓,唱经济大戏”的第一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本届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活动主题是“新凤阳,新发展”,节会为期10天,内容包括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及凤阳民俗风情文化周等。同样钱杆舞在凤阳地区广为流传,由于钱杆舞表现手法是通过绕体打击身体的肩、臂、手、腰、腿和脚等部位,既能单人也能多人通过变化队形增加趣味和观赏性,并且边打边唱,场面欢快、流畅,得到人们喜爱并广泛流传。由于动作缓和、运动量适中尤其得到老年人的青睐。傍晚广场总是有“哗啦哗啦”声响的钱杆舞健身者们在欢快的表演。

1.5以不同内容为主题,定期组织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娱活动解决内涵问题

体育公共服务需要不断提供丰富的内容才能永葆其活力,得到村民的支持。小岗村为了丰富村民文化体育生活,利用凤阳的历史文化特点小岗村举行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体育公共服务内涵。凤阳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是“沈浩精神”的诞生地,是新时代十大名村之一的引领者。因此,民间传统艺术品种繁多。自1996年起,凤阳县开始举办首届广场“纳凉晚会”,据家住鼓楼广场西侧的宫开理回忆,1996年7月开始的每一场纳凉晚会就像是过年一样“盛况空前”。[4]全县现有乡村业余文艺演出团体300余个、民间剧团20余家,群众文艺活动成遍地开花之势。从第一届到第二十届,纳凉晚会确定不同主题,如庆祝党的生日、欢庆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暨“大包干”30周年、战洪魔抗天歌、喜迎北京奥运会、中国梦与鼓乡情……届届不重复,年年有新意,群众在自娱自乐中抒发着对生活的追求、对家乡的情感。[5]此外,2015年1月20日,央视7套《美丽中国乡村行》春节特别节目录制组走进凤阳小岗村,向全国推介凤阳县、小岗村的旅游文化资源,反映小岗村依靠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村民靠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带来的幸福生活。同时,《新凤阳花鼓》、《春风吹绿花鼓乡》、凤阳酿豆腐、花园湖捕捞等体现凤阳文化、美食等特色的文艺节目也相继登上舞台。[6]总之,小岗村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了百姓生活质量,丰富了精神内涵。

2小岗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对策

2.1加大健身宣传,积极引导,变“静态宣传”为“动态宣传”

从调查中发现,还有很大一部分小岗村民通过看电视或打牌消磨农闲时间,虽然村里也加大了健身政策及知识的宣传,但是在对健身知识和政策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却很少了解相关政策和科学健身知识的。因此,小岗村不能仅仅停留在通过灯箱进行“静态宣传”,还要深入每家每户或者通过组织活动让村民参与进来进行“动态宣传”,扩大政策宣传,营造科学健身氛围,吸引村民参与到科学健身中来,再通过慢慢掌握技能或知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2.2规划健身圈,建设适合的场地设施

在进行调研过程中,也有村民提出来,健身不方便,因此要规划合理的健身圈,建设适合的场地设施,不断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而对于农村,标准的田径场或其他竞技场地并不一定是最需要的,相反不如一块平整的空地或广场实用。因此,本着适合是最好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农村场地设施才是关键。比如小岗村石马广场以及广场上的篮球场利用率就很高,而村小学和培训中心这种单位性质的场地使用率就低,其原因是距离稍微远一些,不方便。

2.3预算专款资金,通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对于器材设备而言,民俗活动所需器材设备大多可以自制,但是如果为了表演效果或规范性可以统一由村委会购买,并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委派相关指导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这就需要有专款预算以备急需。另外,村里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且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因此需要专款预算以便通过购买村民需要的体育公共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2.4传承民俗体育活动,并组织和宣传适合老年人的更多的体育健身活动

小岗村留守的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或妇女儿童,这种状况和绝大部分的农村一样,面对这种情况就应该组织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但是,从调查来看没有人打太极拳等所谓城市人喜爱的健身项目,本应该认为太极拳作为老年人喜欢的项目在小岗村却没有得到青睐,调查的原因是“不会”“没意思”“不如走走”“又不是城里人,练那个丢人”等,想必其他农村也是同样结果。对于小岗村而言,钱杆子和花鼓是传统的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活动量不是很大,比较适合老年人健身,而且该项目能引起老年人共鸣,参与的积极性也高。所以,应组织和介绍适合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体育活动。让体育健身成为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老年人通过健身不仅能防病去病延年益寿而且还能让其享受到娱乐的同时起到排解寂寞的作用,尤其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更应该找到一种可以排解寂寞,并有一定娱乐性健身性的活动项目或方式。当然,如同大多数民俗体育活动遇到的问题一样,钱杆子和花鼓也遇到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会跳的人年岁已大,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再坚持下去。但是,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因此,只能引入学校,当作孩子们的特色体育课堂,既能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又能达到传承的目的。

2.5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从调查来看,村民对组织体育活动的呼声很高,因此很有必要配备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当然,配备富有经验的人员也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成立组织管理机构很有必要,一能保证活动开展的有序性,二还能保证了体育活动开展的常态化。

2.6开展特色旅游,留住客人,增加创收,留住年轻人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

小岗村文明全国,是红色旅游基地,是干部培训和接受教育的摇篮,但是由于小岗村距离县城较远,属于“偏远地区”,和周边旅游景点整合困难。虽然小岗村有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纪念馆,但是用1小时30分钟完全可以参观完毕,其他别无可看之处,留恋之处。因此,游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为小岗村带来的只有喧嚣的汽车噪音,可能远点的游客会停下来在“金昌食府”、“小岗人家”或“小岗饭店”几个小饭馆尝尝农家菜,仅此而已。留不住客人,年轻人只能到外地打工赚钱,没有年轻人,村里开展体育活动就只有老年人或孩子参加缺少活力。所以,为了小岗村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深挖内涵,结合凤阳特点,如花鼓,钱杆舞等的演出或者再有乡村采摘、农家乐等项目让客人住下来,以促进消费,增加小岗村的旅游收入。此外,小岗村城镇化不是把乡村建成水泥森林,而是保留原来的民俗和民风,道路之外是田地是自然的农村风貌。

3结语

健身培训总结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慢性病危险因素预防与干预策略,落实健康促进和综合防控措施,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市工作,将慢性病综合防治与基层卫生服务、健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省减盐防控高血压等有机结合,探索以乡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施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服务单元,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为重点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确保完成各项创建工作要求,力争年内顺利通过省卫生厅评审验收。

(二)工作目标

1、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2、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3、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4、建立完善政府投入为主体、医保政策为支撑的慢性病综合防控长效管理模式。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辖区内18岁以上人群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城区和农村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高危人群知晓率不低于85%,病人及其家庭成员知晓率不低于9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6、网络直报率:建立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网络直报率达到100%。逐步开展肿瘤、冠心病、脑卒中、意外伤害等重点慢性病的网络直报工作。

7、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覆盖率达到30%。

三、创建内容

(一)技术支持。加强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建立指导和培训制度,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和技术水平。

1、加强防控队伍建设。全市成立流行病学、临床专家等组成的技术专家组;市疾控中心设立慢性病防治科,专业人员数量不低于3人;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科,设专人负责慢性病防治管理;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从事慢性病防治的专兼职人员。

2、建立定期逐级指导和培训制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1次以上技术指导,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计提供健康教育讲座课件、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材料模板合计不少于20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每年培训不少于2次。

(二)慢性病综合监测与评价。建立和完善慢性病信息报告系统,规范慢性病信息管理,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

1、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制定社区卫生诊断调查方案,调查社区人口、社会、经济、政策与环境等情况,以及居民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提出慢性病防控优先策略、目标、措施。

2、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收集居民病伤死亡统计信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和卫生状况。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审核率不低于95%,最近1年全人群居民粗死亡率不低于6‰,不明原因疾病死、亡构成比不高于5%,编码错误率5%以下,每年开展1次漏报调查,每年进行1次综合分析。

3、开展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每年进行1次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核心指标(体重、腰围、血糖、血压)监测,为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为评估卫生和相关政策及慢性病防控项目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4、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和肿瘤登记。建立医疗机构急性心梗、脑卒中、恶性肿瘤发病登记报告制度,开展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肿瘤发病及死亡监测;医疗机构报告覆盖率100%;心脑血管疾病事件报告发病率、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不低于死亡率;每年度进行综合分析并撰写报告。

(三)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开展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膳食、慢性病防控知识、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1、加强媒体宣传。市广播电视台开设健康之友栏目,每月至少1次;在公共场所设立公益广告,定期开展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人群对慢性病防控知识的认识。

2、做好卫生宣传日活动。结合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等重大卫生宣传日,开展慢性病防控相关主题活动,每年至少5次。

3、抓好社区、学校(幼儿园)宣传教育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置健康教育活动室和健康教育宣传栏,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开展社区健康讲座每年不少于1次。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慢性病防控知识授课时间每学期不少于2学时,中小学、幼儿园健康教育课和家长健康讲座覆盖率不低于60%;在幼儿园利用家长会的形式每年举办2次合理膳食家长健康讲座;学校和幼儿园每年举行1次参与式主题教育活动。

4、加快城乡居民健康宣传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健康广场”、“卫生知识园地”等宣传教育阵地,在乡镇街道驻地、学校、重点公共场所等建立固定的慢性病宣传栏,至少每季度更新1次。

(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结合慢性病综合防控相关的公共政策建设,制定实施烟草控制、促进合理膳食、体育活动、媒体宣传等相关公共政策与制度,开展以控制吸烟、健康膳食、全民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组织召开启动仪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p#分页标题#e#

1、大力开展控烟活动。广泛开展控烟和履约宣传活动,引导公众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主动敬烟和不接受敬烟,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禁烟,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学校等场所禁止吸烟。组织开展无烟单位和无烟场所创建活动,无烟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100%,每年创建2家以上卫生系统外的无烟单位。

2、开展限盐、控油等膳食干预工作。通过向居民家庭免费发放限盐勺、控油壶,逐渐改变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把合理膳食和科学健康观念传播到每个家庭,居民家庭限盐勺等控盐工具使用率60%以上,人群低盐膳食知识知晓率30%以上。对餐饮业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膳食知识与技能培训,集体食堂从业人员培训率80%以上。

3、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健全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体系,继续建设一批与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设施。提高健身场所15分钟步行覆盖率,城区人行道及自行车道规划建设科学合理、健身适宜性好。以“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为重要活动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有创意、有规模、有趣味性的群众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每年至少组织1次群众性健身活动,社区健身站点覆盖率和群众性健身团体社区覆盖率均达到60%以上。在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工间操健身制度,每天不少于20分钟,单位工间操覆盖率达到30%以上。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阳光体育工程中小学校的比例不低于50%,中小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在全市范围内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社区(村)、示范学校、健康步道、示范餐厅(食堂)、示范单位各1处。

(五)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通过多种途径发现慢性病高危个体,建立高危人群(包括正常高值血压者、现在吸烟者、超重加中心性肥胖者、血脂异常者、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低减者等)档案,实施健康管理和强化行为干预,提高高危人群对慢性病的认知水平,降低个体慢性病危险水平,防止和延缓慢性病发生。

1、高危人群的筛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时机,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对35岁以上居民免费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的初筛。在居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立血压和体重免费测量自助服务点不少于10个。

2、高危人群的发现。所有医疗机构实行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制度,测量结果记录在门诊日志上,同时在门诊病历首页上注明血压值及测量日期。初诊为高血压的病人要同时发放相关的健康教育处方。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率不低于90%。每两年1次为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体检的单位比例不低于50%。

3、高危人群的干预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慢性病高危个体,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对慢性病防控知识的认识,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并通过了解其吸烟、饮酒、膳食和运动等情况,对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进行评估,选择适宜的干预手段,开展个体化健康指导,每年至少完成2次随访。高危人群体重、腰围、血压知晓率达到70%,血糖知晓率达到30%。

(六)患者管理。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的要求,开展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档案、规范管理等工作。

1、逐步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慢性病患者电子档案,每年对患者开展4次随访及1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建立电子档案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整合和有效使用,建立集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等于一体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料动态管理。

2、规范慢性病信息制度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月定期将慢性病建档数、管理数等管理信息上报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负责全市慢性病管理信息的汇总、分析、上报,开展全市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评价。

3、把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纳入日常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出台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相关政策,社区建立自我管理小组10个以上,并开展培训,逐步扩大自我管理人员队伍及覆盖面。

四、职责分工

(一)财政部门。负责做好慢性病综合防控活动工作必要的经费保障,并监督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二)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全市慢性病宣传工作,把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列入全市宣传工作年度计划。

(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餐饮业管理和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膳食知识与技能培训,在机关、学校、企事业食堂和公共餐厅建立健康饮食宣传制度,创建示范餐厅(食堂)。

(四)盐务部门。负责对碘盐市场的监督管理,积极引进低钠盐,并加大推广使用力度。

(五)文广新部门。在文艺演出、广播、电视、报纸大力宣传慢性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开展公益性广告宣传活动。

(六)教育部门。负责制定学生健康教育计划,督促学校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口腔卫生知识等各类健康教育活动。

(七)体育部门。加强与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联合,负责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

(八)人社部门。负责完善城镇慢性病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机制,将慢性病检查、治疗费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统筹补偿范围,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九)机关工委、经信部门。负责制定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制度,督促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为职工提供体检。

(十)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公共卫生设施和公众体育健身场所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将健身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十一)民政部门。负责配合做好死因调查监测工作,严格按照卫生部门要求,办理火化手续。

(十二)公安部门。负责提供全市人口及死亡资料,严格落实凭死亡推断(证明)书进行户口注销。

(十三)发改部门。负责将慢性病防控规划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十四)统计部门。负责提供相关人口资料数据。

(十五)交通部门。负责车站及公共交通工具的控烟和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

(十六)卫生系统

1、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方案的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督导评估和总结,并在政府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紧密配合,落实各项措施;将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对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年度考核内容。

2、市疾控中心。具体负责方案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信息管理、质量控制和督导评估等工作。根据方案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对基层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提供适宜的防治方法和技术。#p#分页标题#e#

3、市爱卫办。负责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工作。

4、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完善农村慢性病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机制,将慢性病检查、治疗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统筹补偿范围,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5、医疗机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救治,将已确诊且病情平稳的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规范化双向转诊;开展慢性病宣传、慢性病发病报告和死亡登记报告工作;参与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参与疾控机构组织的慢性病方案制定、督导、质控和效果评价。

6、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每年不少于12次;负责乡村、社区医生慢性病防治知识教育的培训;开展乡村、社区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干预,负责健康教育大课堂、同伴教育等活动的计划制订、组织实施及管理工作;开展社区诊断,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收集居民健康基础信息,尽早发现高危人群并予以干预,实施患者管理、随访和干预;承担公共卫生职责,开展慢性病发病报告和死亡登记报告等。

7、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本村、社区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每年不少于6次;发放宣传材料,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负责本村、社区居民健康咨询工作,重点进行高危人群和病人咨询管理工作;负责本村、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和患病、高危个体的随访管理。

(十七)妇联、工会、共青团组织和计划生育部门。参与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宣传动员和摸底登记工作,组织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十八)质监部门。督促食品加工企业落实食品标签,标注食盐(钠)含量。

(十九)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委员会。负责做好辖区内居民的宣传动员和摸底登记、报告、通知发放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与慢性病综合防控有关的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把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综合防治规划;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慢性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二)完善政策。各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慢性病防控工作,基本内容包括推动合理膳食、低盐饮食、加强烟草控制、促进健身活动等政策。

健身培训总结范文6

一、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改革的现状

(一)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落伍.

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旅游业服务人员和酒店管理人员。但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中,完全采用英语授课方式的院校并不多,导致学生的英语能力得不到切实的提高。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还应该融入旅游专业的内容教学,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但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并没有与专业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并且在教学方式上仍采用了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实际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践学时的安排上明显不足,不符合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选择不新颖,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使用教材也该做出相应的改变,今时不同往日,如果一味地使用以往一成不变的教材,不进行必要的改变和完善,单单进行知识的系统性地传授,教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不足,在教学实践课时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课本的教学内容又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降低了旅游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三)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担任旅游英语的教师同时兼任其他老师,进行教学时基本上都是以理论性为主,这些老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都不是很高,不能满足该门课程对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客观需求。且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旅游英语老师均不具有“双师”素质,在教授英语时对专业旅游课程的掌握很少,不能进行同时教学。大部分教师只能通过校外培训班来提高自身“双师”素质,在岗位实践、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提高的机会非常少,这直接导致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四)教学模式相对落后,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因为教学观念落后,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不够完善,很多教师受此影响,教学模式也就相对比较落后,在课堂教学时一般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并且大多是时候都是采取单向灌输式教学来进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多,课堂教学的氛围枯燥乏味,沉闷不已,甚至会造成很多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被调动。

二、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改革措施及建议

(一)找准方向,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要明确,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就应该找准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出发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旅游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时应当从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范围入手,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并对一些实用性较低的内容进行删除或整合,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适当将课内外的实践课程比重增加,及时在理论课实践中,也要拒绝教师一味地灌输观念,要增加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视听、口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会话等实践课程的教学。借此来提高高职学院学生旅游英语应用能力的学习空间。

(二)重视实践,提出新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首要工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职学院要将目光着重放在学生旅游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要做出有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计划中的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目标。

(三)改变方法,做到创新教学方法.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的学习驱动力,教学方式不够先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改革教学方法也是迫在眉睫。教师要按依据新型师生观,充分尊重学生心理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更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要善于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设备、网络技术等,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将所学的知识及时的在生活中进行应用,从而更深入的掌握并领会所学内容。

(四)提升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主体,为了实现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引导教师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使得教师队伍的总体教学素质得到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英语是一们实用性极强的学科,这类人才正被社会急切需要着,因此,高职学院应当肩负起培养此类专业人才的任务,加快课程改革,打破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从业人员。

作者:王婧颖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制药设备与工艺课程改革

1制药设备与工艺课程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目标简单、知识陈旧:

制药设备与工艺这门课程是制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车间的制药生产密切相关。改革前的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认识和使用常见的制药设备,简单设计制剂工艺流程。随着制药技术的发展,这些目标显然过于简单,特别是对于新版GMP的要求未做规定。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各种药品(包括原料药、生物制药、中药提取、制剂专用)的生产设备以及车间工艺设计的理论和方法,随着新版GMP的实施,要求设备自动化、联动化以及封闭式,这些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当今制药企业的发展。新型制药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有些设备已经淘汰。

1.2教学方法和手段僵化:

由于部分老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教学方法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将课本知识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以文字为主照本宣科。而书中的内容也是以理论为主,对高职学生来说,缺乏鲜活的生产案例,课后将理论运用于车间大生产的更少。这些单一僵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没有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1.3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这门课程课时量只有36学时,讲解理论的课时就占了30学时,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空间明显不够。虽然实验室近年来增加不少制剂生产的小型设备,但设备的使用率很低,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少,特别是与药厂实际生产设备接触的机会几乎为零。这些缺乏实践的课程教学加大了学习难度,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不佳。

2制药设备与工艺课程改革思路

2.1明确教学目标和模块化教学内容:

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至关重要,好的职业素养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保证,使其树立“生命至上,质量第一”的职业道德观,具备实事求是、认真仔细、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创新意识,树立团结协作、爱护设备的优良品德,以及GMP的观念。细化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原料药、生物制药、中药提取和制剂专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保养,简单设计制药工艺流程。参照药物制剂工国家职业标准,结合新版GMP和药厂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制药设备与工艺基础知识;二是各种常用制药设备的原理、结构、使用和维护保养,这个模块是主体内容,包括14个子模块,即粉碎筛分设备、混合和制粒设备、均化设备、蒸馏和吸收设备、萃取和浸出设备、干燥设备、灭菌设备、压片设备、硬胶囊剂生产设备、软胶囊生产、包衣设备、安瓿拉丝灌封设备、制药用水生产、分离设备等。根据学习规律,将每个子模块分为认识制药设备的结构、制药设备的操作、制药设备的维护三个学习情景,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养成职业素质;三是GMP制药工艺设计,初步具备简单制药工艺的流程和GMP洁净车间的设计能力。

2.2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利用实训项目、教学图片、实际案例与工厂参观、设备实物与视频等,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增加实训项目。突出药物制剂技能职业教育的“时代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实现“六个一体化”的药学人才培养新理念。利用案例教学法,采用国内或国际上先进制药工厂的设备选型和车间布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学生进行互评或补充后,教师总结点评。采用情景教学法,教师根据岗位工作过程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模拟无菌制剂生产流程,包括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通过情景模拟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运用项目教学法,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操作。如压片机的操作和清洁维护保养,学生完成压片机拆装实训操作。还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教师讲解的同时配合设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设备结构和使用,加深对设备原理和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使用故错教学法,教师请一位同学实际使用设备,其他同学观察其操作是否正确,或者说出一些以往操作时常见的错误,引起同学们的重视,避免出错和少走弯路。最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动画、药学视频、图片等,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2.3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药物制剂技术实训室的现有硬件条件,广泛开展实训与教学的结合。比如我们药学系已建成集教学、实习实训、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特色实习实训基地———“STACE”校内工厂和校企深度融合的药学文化,学生可以在上课的同时利用实训基地巩固制药设备操作和维护保养技术学习成果。源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比如药物粉碎和筛选的基本操作这一授课单元,通过设置黄芪的粉碎和阿托品散剂的质量分析两个工作任务,保证学生掌握制备固体制剂的常用设备,包括粉碎机和筛选机等的基本构造。对于和药厂的合作,我系在当地多个制药企业建立校企教学基地,比如湖南金健制药、湖南康普制药、湖南洞庭制药,让学生对车间的实际生产、设备操作的基本情况得到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实训周可以集中安排学生在药厂进行实训实习,巩固教学效果。经过实训实习后的评测调查,发现学生的收获颇丰,锻炼了动手实操能力。

3结语

高职制药设备与工艺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未来的教学中,全面更新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突出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发扬创新精神,发展职业能力,以便于毕业后零距离上岗,为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作者:刘汉 蒋诚 王威 朱邻遐 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

第三篇: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实践

一、“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其总体思路是:(1)了解具体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具体包括职业操作技能以及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素养;(2)根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设定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3)根据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与职业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明确而具体的学习任务或课题;(4)收集和组织符合职业活动实际的情境、工具和资料(材料);(5)在课程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学习与运用要有机结合;(6)综合考虑学生平时能力训练项目和课程综合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对学生进行课程成绩的考核。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课程与岗位对接,就必须遵循“六位一体”的基本程式和基本原则。本文将从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弊端、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外贸职业能力分析三个方面来说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严重脱离职业需求实际。课堂上主要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人为地将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割裂开来,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提高。此外,过分关注知识目标,重考试轻操作,无法客观评价和验证学生是否真正具有了胜任职业岗位、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课差,学习困难大。他们自我意识强烈,思维活跃,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较短,上课无组织无纪律,精神松弛;动手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强,更倾向于以团队形式进行学习;喜欢移动互联网,普遍使用社交网络,重视即时反馈等。

(三)外贸职业能力分析

目前外贸企业对于外贸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包括:1)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建立业务关系、进出口成本核算、进出口业务磋商、撰写各种外贸函电、合同及信用证审核、外贸制单与结汇、办理国际货运与保险等。2)语言能力。即基本的使用外语交谈与函电往来的语言运用能力。3)学习能力。主要是自主学习国际贸易法规新规定、国家外贸政策新动向等。4)社会责任能力。包括责任心、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诚信、坚持、敬业精神等。

三、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实践

为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外贸职业能力,笔者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基于《六位一体》的探索与实践,具体包括课程内容解构和重组、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考核三个部分。

(一)课程内容解构和重组

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科型教学模式或照搬学术性大学的教学模式,不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以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基础,坚持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以达到外贸职业从业能力的要求为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构,重组并构建教学模块,使之与职业实际紧密相符。同时,构建的教学模块符合外贸工作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遵循初学者认知规律。基于以上原则,笔者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划分为五个模块:建立业务关系、进出口成本核算、进出口业务磋商、进出口合同订立以及跟单履行合同。这五个模块的教学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分别对应外贸业务人员的工作环节和实际工作内容。基于“六位一体”构建的教学模块能确保课程教学始终与职业活动保持同步。

(二)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与实施

《国际贸易实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是真正实现该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核心。设计的项目必须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要能对应职业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事项;还要能适应外贸人员职业能力目标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基础的实际,能充分体现工作和学习的相互渗透,难度也要适中,不能过高或过低。同时,设计的训练项目要能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以及知识理解和把握充分体现;要根据需要对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进行分解,各单项训练项目之间要相互联系,衔接自然。此外,训练项目不管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以上五个教学模块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12个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具体的实施情况如下:

1.寻找目标客户。结合高职学生倾向于以团队形式进行学习的特点,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为增加训练项目的趣味性,以小组为单位组建公司,分配角色,确定经营产品名称,结合产品特点,分析并选择目标市场,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目标客户。每个小组既是本公司产品的卖方,同时也是其他公司产品的买方。

2.核算进出口产品成本。对前一训练项目中确定的产品进行成本核算。该项目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产品成本核算和定价的专业知识。教师先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和学习产品基本定价方法,了解国际市场上产品的平均价格水平,然后在学生的项目训练中加以指导。

3.询盘。各小组根据公司的需求实际向其他公司产品进行询盘。该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学生撰写外贸函电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外语的语言能力。在训练实践中,了解询盘的含义。

4.发盘。就前一训练项目中客户的询盘进行回复,向客户发盘,发盘内容包括品名、品质、数量、价格、包装、运输、保险、付款方式等。通过学生自己撰写发盘,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如约定品名、品质、产品数量、价格等应该注意的事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实盘和虚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趣味性,提高课堂效果。

5.还盘。对对方的发盘条件进行还盘。通过该训练项目理解原发盘的失效问题,理解业务磋商的反复性,同时,掌握业务磋商谈判的技巧。

6.接受。撰写接受的函电,对贸易的各项条件表示接受。通过该训练项目理解接受的含义、逾期接受以及实质性变更发盘条件的内涵。

7.拟定买卖合同及合同订立。就业务磋商环节协商的各项贸易条件,买卖双方拟定合同条款、审查合同并最终订立合同。该训练项目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合同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8.审核信用证。在信用证付款方式下,卖方及时催买方开立信用证,认真审查信用证各项内容,对与合同不符的地方进行修改。通过催证、审证和改证的环节,让学生认识信用证,进一步理解信用证这一付款方式的操作、理解信用证的软条款等知识。

9.办理货物运输。根据合同条款,为进出口货物办理运输事宜。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了解运输的相关知识,结合不同贸易术语,理解办理运输时应注意的事项,加深学生对于贸易术语和货物运输的认识。

10.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根据贸易合同中关于保险的条款,按照合同约定办理保险事宜,明确货物运输途中的风险,确定保险险别(基本险和附加险)、学会计算保险金额、保险费等。

11.制单结汇。按照信用证的规定,缮制各类单据,办理货物结汇。在制单的过程中,了解各类单据的性质、缮制方法等,做到单单一致、单证一致。

12.处理贸易争端。妥善处理和解决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争议。明确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端及其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形成性考核

对该课程的考核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预先设定了标准,每个训练项目完成后,教师、学生和小组分别进行评价。最终成绩按照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的分数按比例折算得到。

四、结语

总的来说,基于“六位一体”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实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做到了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罗志 单位: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社会化健美操课程改革

1高职健美操课程改革可推动健身产业的快速发展

1.1健身产业作为蓬勃发展的小微健身产业,可以弥补大健身产业的不足

体育产业主要是指生产体育物质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而体育健身产业主要用来满足国民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国民休闲娱乐的需要。从体育健身产业特征来看,健身产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重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健身产业的最终总目标就是提高国民的全面身体素质,并保持健康的心态,从而实现国民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提升国民的生活品质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身产业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健身器械、健身服装及其他相关的健身用品,其中多功能简易健身器材进入家庭,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如跑步机、小组合健身器械等。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在投资自我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如购买健身服装、健身器材,加入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购买健康营养品等。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为我国的健身产业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加强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及丰富自己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的动力。这对健身产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很大的挑战。健身产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它是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健身热潮,也推动了健身产业的大力普及和蓬勃发展。健身产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内容不够成熟,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小微健身产业是非公有制的一部分,可以成为大健身产业的一种补充,弥补大型健身产业公司的不足。健身产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健身产业在民间的蓬勃发展,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发展的环境将会越来越好。随着健身产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在政府扶持下,随着资本的增强,劳动力等要素的约束减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健身产业发展。健身产业正在逐渐改变小打小闹的手工作坊式,逐步形成具一定规模的、规章制度完善的中小型经营模式。从国内外健身产业的发展比较来看,美国与中国的大中城市进入健身房的健身人口都在1200万人左右,而美国健身产业规模已达60亿美元,我国的健身产业规模仅为美国的二十分之一。虽然在我国健身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潜在的健身人群比较广阔,然而我国的健身产业链条还未形成,个人或小集体健身产业还不足以成为我国健身产业的支柱,从目前情况来看,只能成为大众健身产业的一种补充,这样就更加需要政府对健身产业提供支持及各项政策优惠。

1.2高职院校健美操课程改革可为健身产业提供实训基地、师资培养,健身产业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市场资讯

高职院校与健身产业进行合作办学,一方面,健身产业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软件硬件资源,包括具有讲师以及高级职称的教师、学生、健身房、健美中心、游泳馆、羽毛球馆、综合训练馆、田径场等资源,对健身教练进行培训,为居民俱乐部提供锻炼场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与健身产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及就业机会。高职院校与健身产业合作办学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健身产业降低了用工成本,同时高职院校也能充分将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为推动我国健身产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高职院校的学生劳动力成本低廉,可为健身产业提供劳动服务,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技术。健身产业也可以减少用工成本、减少开支,各取所需,形成双赢的局面。健身产业直接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通过俱乐部等形式聚齐人气和人脉,更了解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这些市场咨询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健康方面的培养。健康因遗传、种族和环境而有不同,比如当今北京的雾霾天气,已经影响了首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这些市场资讯影响着政府决策的判断,也影响着高职院校健美操科研与课程改革的方向。

2加强高职健美操课程改革,推进健身产业社会化

2.1高职健美操课程信息化在校企合作框架下的探索

高职院校尤其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校,可以利用电子技术及软件技术通过网络来建设健身俱乐部基地,如北京的健身物联网,属于健身行业新型商业模式:如物联网电子秤,是将传统电子秤中植入无线模块,让电子秤的相关数据发送到网站和手机后台,然后根据营养模型和健身模型针对个人提出适合的营养方案和健身方案。为健身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化和现代化路径,学生通过学习网络技术,通过健身专业营养知识,为健身者提供合理的健身方案及营养调理,完成远程指导,提高网络技术的利用率。在高职院校建设健身网联技术基地,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健身俱乐部的建设。与社区健身俱乐部进行网络连接,输入社区居民健康相关数据,通过专业健康软件进行分析之后,为社区居民提出健康指数、健康等级,提出因人而异的营养计划及健身运动处方。高职院校健身网络技术还可以服务于社区医院,通过网络技术节省社区居民进医院排队体检时间,同时也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一举多得。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和社会组织主体作用,构建新时代的健身市场网络体系。成立健身服务的社团组织,加强健身法规研究,构建社区健身模式,推进健身科技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在高职院校建设健身网联技术基地,能够促进健身产业的发展。与健身俱乐部联合办学,将高职院校的健美操教师资源与市场的健身俱乐部资源相互融合,充分利用健身俱乐部的硬件资源如健身器械、特殊健身场所(如高温瑜伽房、动感单车房等),通过基地网络技术将健身会员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芯片植入各个健身器械中如组合器械、跑步机等健身器械中,健身会员可通过芯片回馈的信息进行健身方案的调整。在高职院校建设健身网联技术基地,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及教师的健康状况。将学生与教师的健康数据导入健身网络软件系统,通过相应的健身软件分析系统将数据及时地通过网络或手机传送至学生及教师手中,能随时了解个体身体状况,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并根据电脑提示的营养要求及方案进行健身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指数及幸福指数。对于健康的追求,不能等到老年才意识到,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意识,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至关重要。

2.2高职院校健美操课程改革是健身产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动力,要注重体育人才培养质量

健身产业人才需求量大,而高职院校是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体育经济学人才、社会体育人才、健身教练、健身管理人才、运动生物力学人才、运动处方人才、运动营养学人才等都是健身产业所需要的。高职院校为健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及开发的场所,并提供了坚实的软件资源保障。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健身产业、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办学质量的方法之一是与健身俱乐部、文体局等健身产业单位合作办学,根据健身产业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人才培养的调整。高职院校除了对大学生进行体育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应根据市场的时尚健身课程变化,调整体育人才培养课程,开设不同的健身课程培养不同专业,满足市场的健身需求。如舍宾课程,通读瑜伽课程的健身教练应该对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与进修,也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

3高职健美操课程改革与健身产业发展

3.1政府重视,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实践队伍

政府给予小微健身产业支持与帮助,减少小微健身产业的税收,其实就是为广大居民提供的惠民政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同时,小微健身产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为推动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另外的一条康庄大道。如某高职院校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合作办学,一方面为推动健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的平台,提供体育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及培训场所,为广大居民普及体育健身理论知识,传授最新体育健身研究成果,使居民由传统健身理念如“生命在于运动”向“生命在于科学合理运动”理念转变,由“要我运动”转变为“我要运动”,提高居民的健康指数及幸福生活指数。因此,校企合作应当成为将来职业院校办学的主要办学形式,根据社会变化不断提高改进教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健身媒体的介入宣传也是推动校企合作的良好媒介,如通过晚报、都市报、电视、广播等媒介对健身的宣传与推广,完善校企合作产业价值链。总而言之,健身产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竞争为机制、创新为目标”,作为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策略,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政府为健身产业提供良好的优惠政策支持的创业环境,高职院校为健身产业提供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双管齐下,逐步推动小微健身产业的成长,刺激居民健身消费来拉动内需并逐步成长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

3.2统一高职健美操与健身产业产品服装、器械的规格要求,提高健身教练的资质

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可为健身产业提供服装、鞋袜等方面的设计支持,健身器械的维修,高职院校对健身教练的培养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较便利的平台,形式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产品服装的规格不一,健身器械的引进要求也不统一,导致许多伤害事故的发生。健身俱乐部的增多给健身教练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现今的健身教练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相互间的差距很大,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其门槛较低,没有专门的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和法律规定的约束。健身教练从业人员很大一部分都是社会喜好者,他们通常是通过一些速成培训机构获取证书上岗从业。目前许多健身培训机构打培训健身教练之名,行挣钱投机倒把之实,扰乱了健身教练培训市场,形成现在“皮包健身俱乐部”,屡次发生携款逃之夭夭,人去楼空事件,伤害了不少的民众。政府在选择考试资质及考证单位方面,应当出台相应的准入资格,对具有专业资格的单位公司进行监督,进行宏观调整,将考证下放至具有专业资格的高等院校,或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格的健身产业公司进行考核,这样健身市场健身教练的整体体素质将会提高,加上严格的证书认证制度,将会逐步规范和完善健身教练市场。

3.3加快高职健美操课程改革,完善健身产业市场管理法规体系、市场准入体系

多年来,健身行业法制、法规制度一直很不完善,尤其是市场准入体系的不完善及不规范,导致许多的健身俱乐部名誉受损,人们对健身俱乐部的不信任指数上升。近年来健身俱乐部皮包公司的出现成为许多小型健身俱乐部惯用伎俩,因此要限制健身俱乐部的市场准入条件,对经营的健身产业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其中包括资金的限制、健身服务人员资格要求、健身教练资质要求、所售健身产品的质量及品牌要求、健身器材的安全准入标准等,都要制定严格要求标准,完善健身产业市场管理法规体系,出台相关的经营管理办法或人员管理办法等法规,促进健身产业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4结语

健身培训总结范文7

一、幼儿教师“小工作坊”教研模式的含义

“工作坊”一词,一般指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工厂”概念是相对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将“工作坊”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及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工作坊”模式传入我国后,在教师培训、会议、研讨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小工作坊”的形式也很多,有名师工作坊、骨干教师工作坊、线上工作坊、线下工作坊。福州市鼓楼区的“教师小工作坊”是借鉴“工作坊”研究的模式,着眼于教师身边的小问题,通过小团队自主的协作研究,形成自下而上的自主学习方式,来解决专业发展中的问题。这样的“小工作坊”由教师主导,解决的是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时效性。

二、“小工作坊”教研模式的实施———以健身区的“小工作坊”为例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研究的道路是否幸福,在于研究的自主性和成果的实效性。为了支持教师做好日常工作的观察、研究,我们先给出了“小工作坊”教研的基本概念,拟定基本流程:专题引入—案例分析—群策群力—得出结果,并以一个“小工作坊”为试点,逐渐推广,展开实践。

(一)形成自下而上的组织

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从了解教师的需求出发,让教师明确“小工作坊”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从而大胆地提出成立自己“小工作坊”的设想和研究方向,通过宣讲和竞选的方式“招兵买马”。户外健身区“小工作坊”的成立,是基于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开学初,幼儿园有了新的活动场地和新的设施,需要设置适宜的户外健身区的课程。为完成这个任务,中、大班年段的部分教师成立了健身区“小工作坊”,共同研究和推进户外健身区课程。“小工作坊”组织应当逐步覆盖教师全员。教师可以按需建立或加入不同的“小工作坊”,让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个性、不同经验的教师成为协作学习的同伴。各教研组长、行政人员也可以成为受邀对象。“小工作坊”组织应需而生,管理者退位,成为支持者,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采取多种引领的支持

“小工作坊”教研模式需要引领。引领可以从其人员结构开始,开始的时候可以由有经验的保教行政人员担任“坊主”,主持研讨,然后逐渐退位,让骨干教师担任,最后应由成员轮流担任。健身区“小工作坊”成立之初,“坊主”由理论基础好的保教主任担任,给研究中的理论学习、研讨流程、抛接问题、总结方法做了很好的示范,有利于其他成员的学习。引领也可以从制订教研计划开始。教研活动的设计要深思熟虑、活泼有趣,最关键的是引导教师用层层剥脱的方式明确“真问题”“小问题”,确立自己的研讨点。健身区“小工作坊”在第一轮研讨后,教师对投放材料、因地制宜创设健身区环境有了初步的方案。实施方案后,“小工作坊”展开了第二轮研讨“环境、材料的适宜性”。在研讨中,教师用经验式语言反馈了幼儿在活动区中的状态———幼儿爱不爱玩、懂不懂规则等,从而发现大班的跳跃区很乱,原因是大班幼儿人数多、场地小,需要利用其他游戏分流。首先,专家作为观察员,在讨论结束后为教师提出第一层问题(第一层剥脱):跳跃区很乱,有实录和数据吗?他们在做什么?出现问题了吗?他们自己会解决问题吗?专家提出疑问:“是你觉得乱?还是游戏真的无法进行?”教师们恍然大悟:幼儿在游戏中很投入,但教师觉得人员滞留造成了等待和活动量不足的问题。接着,专家提出第二层问题(第二层剥脱):这些材料如果让幼儿自己玩,他们会拿来跳吗?跳多久?教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幼儿不一定只拿来跳;轮流跳半个多小时,是这个区规则的要求。教师发现创设的跳跃区环境单一、材料结构高,需要轮流玩,与其他材料和情境有冲突,才造成人员滞留。最后,教师的“真问题”来了:活动区游戏的内容要包含所有的大动作练习吗?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安排在活动区的游戏中?问题引发了教师对幼儿健身区游戏与日常体育教学活动的对比和思考,真正解决了健身区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问题。学会思考和发现问题,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幼儿教师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转变的关键。在接下来的研讨中,教师学会了用同样的方法不断提醒自己: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什么?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引领还可以从研究方法的学习入手。园领导鼓励教师用行动研究的方式,以有效解决问题为标准,不断创新教研中体验、讨论、观察、梳理的方法,引导教师为了寻找答案去研读相关资料、研读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幼儿。在健身区“小工作坊”研讨过程中,教师为解决问题,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明确了幼儿动作发展的核心经验和发展轨迹;运用视频、照片、记录表,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学习故事、观察分析、教师游戏等方式进行体验和回顾;运用思维导图、多角度分析、置疑、群策群力、归类等方式讨论和梳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研讨现场氛围浓厚,多次研讨后,教师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思维和途径。方法的掌握,提高了教师学习和研究的自主性。“小工作坊”教研模式的实施,不仅让教师逐渐树立起教研的主体意识,而且使教师建立起学术研究的自信心。园领导鼓励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以研究案例为依据,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充分说明自己的发现,拿出可被借鉴的微观研究。

(三)引进专而广的专家资源

对于“小工作坊”中作为观察员的专家,我们不仅引进了省、市、区级知名专家以及大专院校专项研究专家,还邀请了幼儿园里有经验的老教师、行政人员、做了相关研究的一线教师,甚至有特长的家长。专家的引领,往往能给“小工作坊”的教师带来豁然开朗、另辟蹊径的视角,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小工作坊”成立之初,我们为教师创造了多次与专家零距离交流的机会。专家们和教师玩在一起、研在一起。专家的专业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研讨的最后,健身区“小工作坊”的教师发现了各种器械玩法中幼儿的发展路径,为其他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被大家尊称为“小专家”。专业发展的成就感,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获得了主动性、积极性。

(四)开展多层面的交流与反思

反思是研究的开端。交流能够促进反思、总结经验、验证经验,让研究不断深入。“小工作坊”教研模式注重交流和反思。每一次研讨活动往往会有回顾和反思的环节,然后再提出新的问题;每一学期末,各“小工作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汇报、实录、案例等形式面向全园展开交流,成为其他教师可借鉴的资源;每一阶段,区级教研部门会组织开展现场观摩、经验汇报、教研论坛、教师论坛等方式的交流和反思。当健身区“小工作坊”解决了阶段性问题后,我们建议坊员们通过网络直播,为全区教师做一次教研现场展示和交流,以此促进全区各园各“小工作坊”教研活动的开展。多层面的交流和反思,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加多元的思考和探讨,使一线教师也体验到被尊重和肯定的快乐,从而更好地推进“小工作坊”的良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幼儿教师“小工作坊”教研模式的特点

幼儿教师“小工作坊”的独特之处在于“小”:人数少,每个个体都是重要他人;研究的问题切入点小,不同经验的教师都可提出疑问;用时少、效率高,达到切实解决小问题的目的即可。它的独特性恰好弥补了其他研训形式的不足。

(一)聚焦问题小而实

“小工作坊”聚焦的问题,是部分教师共同的话题、问题、困惑,可能来自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项任务(例如“基于新园的活动场地和新的设施,需要设置什么样的户外健身区的课程?怎么去完成?”),可能来自游戏中的小问题(例如“在自主游戏中如何助推幼儿从角色扮演发展到艺术表演?”),也可能来自阶段研究中的新问题(例如“混龄游戏中科学区材料如何让中、大班幼儿都获得主动权?”),等等。这些教育活动中的小问题,是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研方式灵而趣

按照幼儿教师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而有趣的教研方式更能吸引教师的兴趣和关注。“小工作坊”的“坊主”由成员们轮流承担。为了激发成员们积极的教研情绪,“坊主”会精心设计教研活动,使教研方式更具体验性。为了思考“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怎么玩吹泡泡游戏?能获得哪些核心经验?”,“坊主”设计了让成员用班级里的玩具材料自己设计吹泡泡工具的游戏。为了讨论“怎样判断幼儿发展的不同水平?”,“坊主”采用录像的方式进行回顾和分析,然后讨论并得出共识,再回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每一种方法都与具体的问题相适宜,这不仅丰富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提升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教研活动变得有吸引力。

(三)研讨时长可长可短

“小工作坊”教研模式的研讨时间可以根据需要延长或缩短,有时几十分钟就能探讨出一个解决方案,有时一个问题的研究会不断延伸并持续一个学期。研讨的时间长短根据需要,不做硬性的规定。不论时间长或短,都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或深入探究。

(四)研讨结果可用可延伸

健身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体医融合;体育健康产业;公共健康;大数据平台;创新

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事业也真正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重要特点就是把健康体育提到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位置,把全民健身和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6年,国务院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1]。“体医融合”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体育健康事业开始迈向精准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体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功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此概念提示下,我国全民健身的口号被进一步强调落实,提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也就是行动与目标要高度统一,改变过去那种只强调口号和行动而忽视目标和结果的单向政策指令。对于与体育健康事业相关的企业而言,体医融合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政策导向,它将为这些企业提供一个空前的政策保障和市场可能性。

1体育健康产业与体医融合相关体育产业辨析

1.1我国体育健康产业的萌生与发展

体育产业的概念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市场经济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新概念,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就是只要有市场、有需求的地方就是经济发展的方向,体育运动作为人们的一种需求也必然会引发供需间的经济活动,由此奠定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作为国家公益由政府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体育生产、经营活动也由国家统一经营和管理。当国家鼓励体育作为产业而发展的时候,体育这个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业似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容易被分得很清楚。经过几十年探索式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于2015年对传统的体育产业进行了统计分类,2019年又根据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对之前的分类进行了修改,将体育产业范围确定为: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体育旅游活动、体育健康服务、体育服务、体育会展服务、体育金融与资产管理服务、体育科技与知识产权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与出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2]。这种分类并不代表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的以上各个分支都已成熟到一个相对的产业板块儿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分类是对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指导,而对当下的意义更多的在于统计工作的方便。从以上统计分类中可以找到体育健康的地方,一个是“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另一个是在“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的二级目录下的“体育健康服务”。这种分类方法显示,体育健康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重要性并没有得到重视和认可。事实上,体育健康产业的概念十分宽泛,并不容易清晰地从体育产业中的某个分级目录中明确列出,但如果从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目的来看,目的无非三大类,一是以体育运动为职业,比如:专业运动员、专业体育工作者;二是休闲娱乐,现有的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都是游戏,而游戏是伴随人类进化、发展的本能活动;三是体育健身,通过运动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与体育健身相关的体育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体育健康产业。我国自体育产业化发展以来,最明显的新生行业就是健身俱乐部行业,它是典型的体育健康产业的发展形式。体育健身功能得到大众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已达到世界顶峰,人们似乎已没有那种期盼金牌的渴望,转而更加关注体育运动对我们自身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工作压力的激增,使得运动缺乏导致的疾病越来越普遍。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运动不足引发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井喷式”增长,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沉重负担,甚至引发了公共健康危机[3]。既然许多慢性疾病是由运动缺乏引起,那么从事运动锻炼便能有效地防治这些慢性疾病,典型的比如:慢性代谢性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造就了体育健康产业巨大的潜在市场,尽管目前体育健康产业的产业链或者产业网络还并不十分清晰,但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1.2体医融合为体育健康产业发展找到了归宿

体育运动对健康而言是把双刃剑,科学、适宜的运动能促进健康,不科学、不适宜的运动可能会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健康的体育运动才能得到大众的追崇,因此,体育健康产业最重要的生命力就在于为大众提供科学运动的产品,包括:体育健康教育产品;健康用品、器材;体育运动检测设备等等。对于健康促进来讲,运动是否科学、是否适宜,关键的技术环节在于对运动进行量化控制,而所有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运动量化控制的产品(量化控制的原理与方法、量化控制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生产、销售是体育健康产业的核心部分。实际上,运动负荷和运动过程中乃至运动前、后人体机能反应的大部分指标都可以采用医疗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当然,也有许多体育领域专业的设备更加具有专门性。所以,体医融合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做到对运动过程的量化控制,反过来,体育健康产业向体医融合方向发展,必定会强化运动过程量化控制的技术与理论的发展,它是体育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有学者认为,体医融合是产业融合时代体育健康服务业改革的趋势,它可以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促进体育健身服务发展的多样化和精确性,促进体育和医疗产业的整合,而新型体医融合的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梦想的重要手段[4]。从产业理论的角度衡量我国现行体育健康产业发现,我国的体育健康产业在体育产业这个大的板块中,与其他运动休闲娱乐产业、体育培训产业等区分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不清晰。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体育健康产业还没有真正成型,体医融合可以是我国体育产业成型并标定产业属性的重要里程碑。有研究指出,体医融合的困难正在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服务链条的缺环以及健康教育的缺失,加之人们受到传统体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5]。所以未来体医融合主导下的体育健康产业发展要与体育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要让人们知道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以及如何实践运动健康的过程。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体育健康产业在体医融合理念的引导下会有大的发展,因为它从根本上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健康中国的总体战略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体医融合是实现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健康经济、健康社会,最终实现健康中国的关键,是实现国家卫生工作两个转变“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医疗健康干预向非医疗健康干预转变”的技术核心[6]。

2体医融合相关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思路

2.1加强运动促进健康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创新

虽然我国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少健身、养生的思想内容,中国人也普遍比较注重运动锻炼,甚至道家传统养生思想和武术、太极强身健体的理念影响了全世界,但与西方运动科学研究相比,我国现代运动促进健康的理论研究却显得十分薄弱,在运动锻炼过程中的量化控制问题还缺少针对中国人体质特征的本土化研究的理论体系,运动锻炼与慢性病康复之间的关系也还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因此,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创新应首当其冲地从运动促进健康的理论研究开始。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才能真正促进体育健康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进而促进体育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过去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国家对体育的投入方向至今没有明显转向,使得体育科研机构、体育高等院校的研究方向没有明显的向大众健康方向转向。医疗健康领域的学者更没有涉足体育健康领域的意识和兴趣。未来体医融合的实现路径应当从体育与医疗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和话语权融合三个方面进行[7]。在体育领域做的许多科研项目,其数据采集方式和仪器设备条件都受到经费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然而这其中的很多检测对于医院来说却是轻而易举,体医融合最大的收益者应该就是体育健康科研领域,体育界与医疗界专家合作,知识互补,科研设备互补,可轻易取得1+1大于2的效果。体医融合下的体育健康产业也应当积极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投身于科技创新,这样才能使体育健康科研更有活力和创造力,民间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逐利性,这使得它们的投入最能够抓住市场需求,因此,民间资本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强动力源。当然,民间资本投资体育健康产业还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制保障,也需要合理的金融政策的扶持,这些是目前我国管理层面的弱点所在。有学者指出,体医融合是当前医学思路与体育方法结合的产物,以协调医疗资源供给矛盾为目标、治理社会体质健康问题为核心、推进体育与医疗产业优化为根本。但当前存在相关政策法规缺失、体育与医疗部门的协作不足等制约因素[8]。反过来讲就是,体医科技人员积极合作,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获得多方资金投入是体医融合相关体育产业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

2.2设立体医融合相关体育产业机构和实体

体医融合利用现代医学科学、运动科学和网络技术构建经营实体或者网络平台,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构建这些机构的投资人,在体医融合机构作为新事物的现阶段,投资人可能对未来盈利的前景不无担心,因此国家应当出台多种优惠和鼓励政策,包括:土地使用、金融支持、政府福利与保险政策支持等等。比如:健康寿险中加入咨询或者参加体医融合项目的保险项目,参保人可以每年若干次去参与体医融合的活动,而政府机关单位或者企业可以为员工购买这样的保险福利。这种做法不仅为保险公司增加了有市场潜力的险种,而且可以以一种经营行为来有效地促进体医融合市场和理念的推广,可谓利国利民。体医融合不仅仅是在社会上增加一个行业或者经营渠道,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提高全社会健康水平,增加人民福祉的国家公益行为,因此在创立体医融合机构的时候要突出它的社会价值,国家应当在此进行相应的投入,同时应当鼓励社会慈善资金支持。这方面可以参考西方国家非盈利机构的运作方式。也就是将体医融合机构界定为非盈利机构,投资人可以在投资、经营活动中雇佣员工,并为所有工作人员发工资,支付所有经营成本花销之后,盈利的部分上缴国家。非盈利机构的设立突出了社会公益的有偿运营,同时又避免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商业化,是唤醒人们公益意识和维持社会公益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伟大的创新。体医融合机构可以以商业机构和非盈利机构两种方式运营,这两者并不矛盾,它们可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人群的需求,也可以迎合不同投资目标的投资人的需求。

2.3构建体医融合大数据平台

现代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大大提高了统计研究的科学水准,比传统抽样统计研究在结果的真实性上不知增强了多少倍。体医融合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事物,应当在初创阶段就积极采用最现代的网络与运算技术,利用大样本统计方法快速积累数据,使体医融合能够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前列。体医融合概念的提出正值我国公共健康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的时期,因次我们必须在积极实施体医融合的种种措施的同时,也要积极研究和总结经验,发现新规律和新方法。首先,国家应当成立体医融合专门管理机构,由该机构设立体医融合行业管理规章,可以将各地建立的体医融合机构联网而建成大数据平台,并要求体医融合机构业务数据上传至该平台,对这些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无疑可对体医融合相关研究提供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大数据平台可以根据各地区的数据特点,对不同地区的体医融合工作反过来进行指导,使各地区的体医融合工作能够更加适应当地民众的健康需求,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体医融合项目。欧、美国家早已在各个行业、领域普遍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行业管理和市场管理,在公共健康方面更是具有了成熟的数据管理系统。在慢性病控制方面,欧、美国家利用大数据技术很好地预防了慢性病的死亡率和青年人慢病发病率,数据平台在公共健康管理和公共健康政策方面已是最直接的依据。我国体医融合行业管理采用大数据技术是行业管理的一种新尝试,同时也必将成为新时代社会事物管理的新航标。体育健康产业内部应当在体医融合机构创建的初期就重视数据积累和构建大数据平台的意识,将来可能会有大的商业机构或者国家管理部门对这方面的大数据进行汇总,这是,商业性的数据公司所积累的数据便可以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很多时候,欧、美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的收购案,收购方主要看重的是被收购方所积累的数据,所以,在现代网络时代,数据是财富,是资本。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