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学习计划范例

师德学习计划

师德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层次化;教学;实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中,主要是对各种软件进行叠加学习,教师更注重对学生有关理论与软件应用的教学。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其更注重对时展所需的人才进行培养,其不仅是信息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目标,而且还是时代实现良好发展的要求[1]。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性,其不仅需充分考虑到不同知识背景下的学生学习基础,提倡多元化教学,而且还需要根据各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设计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基于此,教师需因材施教,对教学课堂进行不断优化。在新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更强调设置具有时代特点教学内容,充分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确保知识的构建、技能的培养、思维的发展都融入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工具对现实问题进行解决,最终成为具备高素质的时代人才。

一、备课中的层次化

小学信息技术的备课过程中运用层次化教学,通常需将教学计划分为三部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开展层次化分组,通常分为A组、B组、C组,其中,A组的学生基础较薄弱、B组学生能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C组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都较优秀,且能够实现更好学习目标。在层次化分组的时候,其通常不要求每组人数的均衡,而是依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分层,同时,分层不要求高低判断,而要做出层次识别。层次化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动态化的管理过程,通常将一个学期作为周期进行重新分组。层次化教学的应用,不仅有利于班级授课制的开展,而且还具有促进学习与互相激励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小学信息技术的层次化教学开展,不仅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还是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的要求。其具体包括:(1)基于学生的具体状况,制定层次化教学计划。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层次化教学中,需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分组,以此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并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对教学难度进行合理调整[2]。另外,层次化教学通常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在具体分层时,不能过于心急,认为层次化教学的实施能够迅速见效,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教师则需要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信,以此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兴趣。而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需注重从简到难,对学生学习的自信与兴趣进行不断培养,从而使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有效提升。(2)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通常需划分层次不同的难度,教师需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教学层次进行清晰划分,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C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难度与进度,而对于学生成绩中等B组或者较差的A组学生,需要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并放缓教学的进度,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其不仅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学生实现良好学习。例如,在对“word”课程开展教学中,A组学生主要学习些基础性知识,类似于文本移动、复制,设置字体格式与页面等;B组学生则是在A组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图文混排、分栏等的学习;C组学生则是在A、B两组的基础上,开展图形的综合处理相关内容的学习。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探究学习,尤其是A、B两组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一帮一学习,最后,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该部分知识。

三、教学任务的层次化

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开展教学中,任务驱动方法逐渐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化运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方法的运用,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到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中,教师通常很少关注学生自己设置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需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点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还能使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实现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现实践。在信息技术课的具体教学中,由于各小组学生都实施了分层,各个小组的学习难度以及完成的任务也会有所差异。基于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进行良好学习,并使学生具备的信息技术学习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对“数据的查询”开展教学时,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方法实施层次化教学,可根据划分的小组,为学生设计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其中,A组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进行单表或者多表的查询,而B组学生的任务则是在A组的基础上,对约束条件进行查询,而C组的学习任务则是在A、B两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对参数查询相关内容进行查询。对于A组的学习任务而言,其属于全班学生都需要完成的,而B、C两组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自主选择。学习任务的逐渐增加,其不仅能够使全班同学都完成考纲要求,而且还能使各层次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并逐渐实现知识难点的全部消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到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才能制定更好的教学计划。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分层教学运用,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通过教学时间的合理划分,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从而使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康学智.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1).

师德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改革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很多专业如化工、材料等学生大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加深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融合为一体,在降低教学学时、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对于教师的考验也更加严格。教师必须在较少的学时中清晰、明确的讲授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因此,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不仅分析了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同时也提出了有效的改革措施。

1传统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老师讲授知识时长较长、与学生互动少的教学方式。同时,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包括一些冗长的验证和复杂的说明等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此外,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的展示自我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较少,学生在课堂中不能有效的提高化学实验方面的动手能力。对于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由老师来讲授或演示,但是这些偏向于实践操作的技能,更加需要学生在不断自己操作中改善和加深记忆。其次,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这门课的特殊性,有些教师课堂内容可能会出现两者知识不融合,联系不紧密等现象,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解不深刻,阻碍了学生对于无机和分析化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同时,有很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堂上的实验设计限定较多,有些仅为了实验技能的训练而安排,缺乏多元化,同时不能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进行很好的培养。最后,由于这门课程是为了向同学讲授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一些常见的实验操作。但是很多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导致老师演示操作很多同学看不到或看不清,导致很多同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并不全面。[1]当然,有些同学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在学习该课程前不进行认真的课前预习,对于课堂上要讲授的基础知识和要点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导致课堂上跟不上教学进度。在记录实验数据时,头脑不清晰,且态度不严谨,不能很好的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可靠性。[2]

2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教学方式的需求也要求越来越多元化。而传统的方式单一、内容固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显然不能满足现今处于信息社会的学生的需求了。同时,为了响应我国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对于本科教学的要求,课时在逐渐减少,但是讲授的内容和质量不能减少和降低。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能更好的呈现课堂内容,如何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如何能更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等问题。因此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趣味,加强实验绿色性,加强教学内容基础性是非常必要的。[3]

3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的措施

3.1增加教学中实验的设计性

为了加强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两者的联系,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增加实验课程中实验的种类。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讲授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综合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也应该重视实验设计和独立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

3.2提高实验的绿色化

由于课堂实验的多元化,使得课堂中使用的试剂种类繁多,且化学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大多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会污染环境。而很多初学化学知识的大学生对于这些试剂的危害认知不清,使用过后的废液会随手丢到下水道中,严重危害环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环保意识和对于试剂的危害性加以强调。同时,在设计实验时,提倡使用低毒性的试剂来代替剧毒试剂,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减少实验产生的有害废弃物。

3.3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性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课堂上被要求重复老师的操作,极大地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必须反思自我的教学方式是否枯燥乏味,应该更多的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教学的趣味性以引导学生对于知识更加深入的思考。此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数据记录更加严格监督,以保证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性以及对于保证数据真实性意识的培养。

4结语

在新的世纪,面对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师必须在不断完善自身对于基础知识理解的完善和深刻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调整交些内容,突破自身局限,对更加有效和有趣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同时还要不断在教学中学会反思自我,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更好实验操作能力和更强自足创新能力的学生,为我国不断输出综合素质更高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肖雪春,王毓德.材料类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1):153-157.

[2]柳娜,薛冰,郭登峰,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0(25):130-131.

师德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主动学习;电路分析

在人类成长的初期阶段,除了本能的学习,主要通过玩耍与游戏的过程来掌握人类社会所需的常识、知识与技能。大量研究表明,游戏除了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外,也可以提高和锻炼自身协调能力与大脑的反应能力,增强团队配合意识,积累实践经验等益处[1-5]。游戏化教学思想早在2002年由英国人NickPelling提出,在现今的教育行业中也日益广泛地被用于实际教学中。2009年北京大学副教授尚俊杰便开始了针对游戏化教学法的研究[6-10],北京师范大学陈飞星教授也在游戏化教学中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这类游戏教学法往往在小幼等低龄化教学中被应用得更多[11-12],目前高校教育中主要还是以传统教授法为主体。但据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对全国1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调查结果:大学生平均每天玩网络游戏的时间约为2小时[13]。多数大学生对于游戏兴趣浓厚,利用游戏机制来提高大学生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好的切入点。《电路分析》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无疑起到了基石的作用。与基础公共课相比较,电路分析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性要求更强,需要学习的内容繁多,学生乏于主动学习与课后回顾,在结束课程学习后不能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点,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简•麦格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中对游戏的特性进行剖析发现游戏并不是靠容易上手来吸引玩家,恰恰相反,好的游戏往往需要玩家牺牲大量的时间去主动学习、了解[14]。结合“目标、自愿参与、反馈系统、规则”这游戏4大决定性特征,本文就电路分析课程进行了游戏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1《电路分析》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

目前本校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方式为课堂多媒体教授,课后布置作业并在之后的课堂上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课程成绩评价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成绩由课堂活跃情况与作业情况决定,期末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分决定。根据以往电路分析教学的反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上课离不开手机、听课难专心、利用网络搜索答案完成作业、课间沉迷游戏、无心学业等,导致学生学习知识遗漏率高,难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5]。电路分析课程学习完毕的2017、2018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表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学习虽然难度上与电路分析相差不大,但因为前者是公共基础课,较电路分析内容少、要求低,且电路分析中的非线性电路计算需要运用高等数学的微积分、微分方程等知识,对于高等数学基础不牢靠的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有甚者,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前期因学习进度跟不上而导致对课程丧失学习兴趣的现象也存在。此外,也有学生表示在课程学习中感觉已经掌握完全的知识,课堂作业没有问题,考试时却出现了熟悉却不确定的问题,因为不确定而失分。课程学习时能掌握知识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强自律性,却出现知识巩固不彻底的现象,说明学生课后知识再现、巩固的环节也有待加强。本文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结合接受程度更高的游戏化教学模式对电路分析课程进行新的教学探索,解决前期“入门难”的情况下,如何使得学生依然能保持对课堂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利用课余时间巩固所学知识等问题是本教学设计的目标重点。

2《电路分析》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

2.1思路来源

目标、自愿参与、反馈系统、规则是游戏的四大决定性特征。在极端大型的网络游戏中,用户往往会自愿选择艰苦的任务以此让自己的游戏角色更为强大,他们也乐于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推敲、讨论更为合理的游戏方法;而简单易学,上手快的小型“休闲游戏”也能通过一个个碎片化的游玩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占据用户的时间。“有趣的失败”也是调节玩家情绪的重要指标,一味的成功令人乏味,而过多的失败则让人焦虑,这种情况下“失败的快乐”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激励机制。建立一个公平且合理的规则结合重要的激励制度则是《电路分析》游戏化是否能被学生接受的重要先决条件。

2.2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以上游戏机制,对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部分游戏化创新。仅仅依靠游戏来引导学生们学习电路分析课程所有知识点无疑是一项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的任务。因此在传统电路分析授课方式上结合部分游戏化的创新更为现实且具有合理化意义。在电路分析课程中,实行积分积累制,该制度主要基于巩固课后知识点的复习与应用。教师每次在课堂后,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结合“休闲游戏”运行机制,要求学生课后在“智慧树”教学平台自行进行“每课一题”的闯关环节来温故上节课所学知识,利用其所需时长短,不规定场合的特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课一题”属于自愿作答方式,存在易“1'”、中“3'”、难“5'”的难度选择,不对学生闯关难度进行硬性规定。教师可自行设置不同档位题库,学生每周存在一次“每课一题”的作答机会,在学生答题后只显示解答思路与随机抽取的鼓励学生的话语,不公布答题正误。每周上课时公布上周小组积分排名,最高积分的小组将有额外的整体积分奖励。积分的积累也受另一部分的“秘密”任务影响。结合它的游戏机制在开学的首节课中,教师给出从课程期中开始进行的不同的“秘密”任务作为团队“水晶”。这些任务一部分是基于“翻转课堂”中所需必要学习要素,例如:针对某一知识点的PPT制作、课程讲解、复习资料例题总结等任务。通过学生在第一周内随机抽取任务的结果,由教师随机分成不同团队,确认具体需要完成的任务。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根据难度进行小组间两两“PK对决”,PK的内容难度基本一致,例如:“戴维南定理组”PK“诺顿定理组”。对决前各组尽其所能完善己方“水晶”,对决现场根据所学知识针对对方“水晶”漏洞进行提问展开“攻击”,翻转课堂“学生观众”根据双方路演以及提问的结果进行投票判断输赢,赢家便可获得更高的积分,这类“对决”贯穿电路分析课程后半段教学过程,通过团队建立、完善“团队作业”的过程增加学生对电路分析课程的兴趣。积分奖励在期末计入学生的综合成绩,其具体效力体现为综合成绩加权效果,根据积分数量最高可在综合成绩基础上加权15%,但总分不超过100分。

2.3游戏化教学应用

在2020年上学期中,我们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19101班实施游戏化教学,物联网工程19101班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对两个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比对。本次两个样本班级的授课均为网络授课。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时班级学生的响应可以判断,与一般教学相比的物联网19101班相比,实施游戏化教学的班级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在课后留言板空间与教师探讨交流的学生也更多。因为每课一题“奖励”的这种激励机制存在,即使不太愿意在学习上付出努力的学生也会在周围的“影响”下潜意识地对“奖励”产生“需求”。“奖励”的获得不像考试那样只有通过闭卷答题才能获得,可以借助同学的帮助,也可以借助资料与网络的帮助,这样大大降低了“奖励”获取的难度,对成绩中下游的学生也是一种十分友好的激励机制。在团队协作游戏的机制中,团队成员需要以同一目标分工不同任务,但不管是己方的任务资料的制作,翻转课堂的讲解还是对对方讲解知识点的提问,都要求己方每一位成员认真研究学习知识点内容。因为一位成员的“掉链子”,可能导致整个团队积分丢失的风险存在,这样的机制可以很好地促进小团队在课后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监督。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们在翻转课堂或者习题讲解过程中经常出现,从多个角度探讨、研究一个知识点,最终不同的团队通过“对决”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对电路分析课程知识点的理解。通过网络会议平台任课教师清楚地看到了“学生观众”对“团队对决”的热情,两个团队在提问阶段陷入胶着状态时,“学生观众”愿意打开麦克风帮助某一团队解决提问讨论。在电路分析课程教学结束后,我们在“智慧树”学习平台的后台观察到,在“每课一题”的环节中游戏化教学班中有50%以上学生会选择“中”及以上难度,平均个人完成率在80%以上。这样的结果说明“高难度、高风险、高回报”的游戏机制在教学中也是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的。我们还对游戏化教学班级和普通教学班级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进行了对比,其内容如下表所示,其中游戏化教学的成绩为在未实施“积分奖励加权”情况下的成绩。通过统计可见,与常规教学相比,在游戏化教学模式下的班级平均分与课程满意度都更高。课程结束后,笔者也询问了游戏化教学班级部分学生在接受游戏化教学时的具体感受,大部分学生感觉该教学模式新颖,甚至觉得电路分析课程内容意料之外的“麻烦”,但随着“每课一题”的积分排名的公布以及“秘密”任务的公布,便渐渐进入了“友好竞技”的氛围,双方在准备阶段为了完善团队任务,打听对方详情可谓是绞尽脑汁,“对决”过后又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但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学生无法融入课程游戏氛围,在团队任务中消极懈怠影响团队进程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添加游戏更多环节,加强奖励机制等建议。

结语

师德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创新

1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一系列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大学生从掌握化学理论上升为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原理与逻辑,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契机与环节。同时,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步骤与技能的重要平台[1]。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传统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大学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单一。当前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以传统实验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手段落后,通常都是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总结报告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观看完、操作完实验后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原理。在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意识,大部分学生都将实验当做是完成学习任务,将有机化学的学习重点放在记忆背诵有机化学理论、概念、公式等。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具有基础科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提升大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演绎、推理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求大学有机化学实验体系创新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

2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改革

2.1重视开展基础规范性实验教学

基础规范性实验,采用问题互动教学。有机化学教学的基础规范性实验教学涵盖了有机化学基本操作与基础实验,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问题互动教学法的实践首先需要在有机化学实验进行前教师针对实验内容与教学目标设定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有机化学实验课堂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以便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做好准备。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学生理清思路。通过基础规范性实验中的问题教学法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积极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在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举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是教学目标的重点。有机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具有达标性的有机化学合成实验,进行实验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合成实验训练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运用任务导向参与教学法来进行,在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前教师可以将综合设计性实验进行拆解,组织学生以小组参与的形式来进行实验的目的、步骤、讨论等各个环节,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积极参与到综合设计实验教学中。这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强化自主操作有机实验的实践能力。

2.3开展多元化课外实践活动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中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结合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定相关的实验研讨主题,结合当地社会的热点问题来选择有机新材料、足球烯家族等热点问题。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在课后积极访问互联网和前往图书馆查询相关文献、拟定题目、撰写实验课程论文。在学生完成实验课程论文撰写后组织学生开展“实验专题研究”总结,进一步强化有机化学实验课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对有机化学及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有机化学实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积极参与,依托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优势,结合科研课题,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拓展课外知识,强化综合实验技能。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现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基础性实验教学奠定学生的基础,再通过综合性设计实验教学来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操作能力,最后通过组织多元化的课外时间活动来帮助大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拓展课外实验知识,进一步强化综合实验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师德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评价体系;实践

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实验科学,是大一新生的第一门基础化学实验课,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无机化学实验不仅是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是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化学素质,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机化学实验的主要目标在于训练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一些常用仪器和正确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操作技能;能够从观察到的实验事实中得出结论,以验证和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多方面的培养学生优良的能力和素质,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实验技术,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领域的各项工作打好基础。[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建立合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过程考核片面等不足。[2]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会显著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和实验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本文结合学生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深入反思。

1无机化学实验评价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平时过程考核次数不多,因而导致基本上“一考定结果”的现象出现;考试形式单一。达不到以考试促进学习的效果。表现在学生平时不重视。

2无机化学实验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与工科类专业领导以及相关专业教师的座谈了解本专业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新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对考核内容进行分类并细化到每一实验,对实验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将多元化的实验评价理念引入到无机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并在无机化学实验成绩评定过程中进行实施。采取“平时成绩+过程考核+期末考试”的多元化模式,其中平时作业、考勤、小考、上课表现占20%;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试占40%。加强平时环节的过程考核,注重实验操作的过程考核,使考试更加公平、合理。

2.1对无机化学实验评价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无机化学实验不仅是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是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化学素质。依据无机化学实验成绩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座谈会的反馈结果对无机化学实验评价模式进行反思,对评价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以更好地促进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

2.2重构无机化学实验成绩评价体系

课程考试或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同时,考核制度也是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逐步建立、完善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考核机制。我们将考核评价划分为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逐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基础实验考核重操作”:基础性实验的考核评价主要考查操作,既要全面反映实验课的基本要求,又要突出对实验过程的考察。操作技巧和操作规范性,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测量等环节等作为实验部分,通过预习报告,了解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技巧、操作规程的掌握,了解其测量数据的规律性、精度等。通过这样的手段,使学生对平时所做的每一个实验都能认真对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验素质的提高。(2)“综合设计性实验考核重方案、重结果归纳”:对于“开放式、研究性”实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项实验课题的研究,同学们需经历从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准备、仪器组装及其调试、实验测量,以及实验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一系列过程。考试方案规定,学生须独立撰写研究性实验报告,其格式与科技论文的基本相同,包括以下几部分:①实验课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②实验部分(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装置、化学试剂、实验过程或步骤、实验数据处理);③实验结果与讨论。考核评价把考查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和考查实验设计、技术组合能力结合起来。主要考核实验预习报告(20%)、实验过程(40%)、实验报告(40%)三个部分,实验部分现场考察现场打分,重点考察实验操作技巧和操作规范性,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测量,实验报告重点考察对实验数据处理、归纳以及规律总结,实验规律的公式化。

2.3制定和完善实验评定参考标准

优秀:能正确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能独立、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会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掌握所学的各项实验技能,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报告及其它各项作业,具有初步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力和创造精神。有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作风。良好:能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能认真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能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能掌握所学实验技能的绝大部分,对难点较大的操作完成有困难。能初步了解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完成实验报告和其他实验作业。有较好的实验习惯和工作作风。中等:能理解实验目的要求,能认真努力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但技巧较差。能分析和处理实验中一些较容易的问题,掌握所学的大部分实验技能。能一般完成各项实验作业和报告。处理问题缺乏条理。工作作风较好,能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努力。及格:能机械地了解实验内容,能一般按图接线、“照方抓药”完成实验操作,能掌握60%所学的各种实验操作技能,有些虽能作但不准确。遇到问题常常缺乏解决的办法,在别人启发下能作些简单处理,但效果不理想。能一般完成实验报告,能认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有小的习惯毛病(如工作无计划,处理问题缺乏条理)。不及格:盲目地“照方抓药”,只掌握50%的所学实验操作技能。有些实验虽能作,但效果不好,操作不正确。工作忙乱无条理。虽能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但常有错误。实验报告较多的时候有错误,遇到问题时说不明原因,较难完成各项实验作业。或有些小聪明但不努力,不求上进。

3结语

综上所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了学生学习无机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对无机化学实验评价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教师需要面向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进行评价体系的重新设计,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为今后无机化学实验的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改革积累了良好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崔洪珊,熊言林.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85-87.

师德学习计划范文6

1)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将微观现象可见化

化学研究包括对微观粒子的研究,如原子、分子、电子等,还包括对原子结构、分子构型以及物质结构的研究,这些研究的主体,是肉眼都见不到的,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例如将原子结构的模型、电子运动轨迹;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金属晶体的4种堆积方式等,都可以用动态的形式模拟出来,给学生们最直观的认识.

2)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可方便解释化学反应原理

在学习共价键时,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模拟出σ键的“头碰头”成键,π键的“肩并肩”成键,以及配位键的形成原理.将复杂的原理动画化,方便学生理解和深刻的掌握知识点.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在课堂现有条件有较难完成的实验或者现象

例如钢铁的腐蚀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引出电化学腐蚀的相关知识.可通过播放视频,展示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原子核裂变、聚变及原子弹的爆炸等所释放能量的现象,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并了解我国科技的前沿动态.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具有不安全因素的实验

化学实验中的不安全因素,除了药品腐蚀、易燃烧、爆炸等现象,还有在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或有毒气体等,例如CO、H2S等气体,不仅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健康,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因此可以通过演示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们.

2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进展.下面简述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促进化学教学.

1)应用投影技术

有些实验对实验仪器、条件和操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需要全神贯注,如出现小小的误差都可能会引起实验失败,这样既浪费实验药品又浪费教学时间.通过应用投影的技术来演示这些实验,避免由于反应过快,而无法准确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能够在整体上把握实验的重点,得出全面的实验结果.

2)采用视频技术

利用视频技术,可以给学生们演示不易在实验室或课堂上实现的实验,例如,危险性大、耗时较长的实验;操作繁琐不易观察的实验等.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视频来演示这些实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浓硫酸稀释的实验,为防止酸液溅出造成危害,正确操作是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搅拌,因为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且密度大于水,如果不按照正确操作流程,导致酸液溅出,对操作人员会带来巨大伤害,而实际的实验教学中不能冒险去演示错误操作顺序带来的危害,只依靠语言表达不能达到效果,因此,可通过视频演示,让同学们加以重视,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3)使用动画模拟技术

利用动画模拟技术,可以模拟许多实验,例如上面提到的错误实验操作将带来的危险和伤害,再如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部分是重点和难点,而且非常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利用动画模拟技术很容易解决这些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做到的问题,例如乙酸乙酯的制备,通过模拟技术演示乙醇和乙酸的断键位置和重新结合成新的化学键的过程,可以达到加深学生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4)选用数字传感技术

师德学习计划范文7

关键词:大学教育;动画专业;学习模式

引言

在我国诸多的艺术形式中,动画艺术形式较为独立,而且是创意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现如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动画领域的产业发展,将漫画设计结合到动画设计之中,使动画专业得到进一步延伸。高校之所以要开设动画专业,是因为要培养出一批能够进行电视创作、动画创作、电影创作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使其能够从事动画创意设计、动画原画、三维动画制作等相关岗位,满足我国创意文化产业对动画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培养动画专业人才时,并没有详细了解动画产业,教育定位比较模糊,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普遍存在照搬照套现象,对动画人才的培养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对于动画教育而言,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确保动画专业教育能够和产业岗位相衔接,以此制定健全、完善的动画教学体系,使我国动画产业发展能够拥有足够的动画专业人才资源储备力量。以下借鉴重庆邮电大学动画专业的教学模式设计,探讨大学教育中动画专业学习模式的具体设计。

一、大学教育中动画专业学习模式存在的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动画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局面,动画产业正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规模化、世界化,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都被成功传播至海外。与此同时,我国动画产业对动画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各个高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不过,虽然我国高校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旧有许多该专业学生在学业完成后,仍旧难以独立制作简单的动画作品,造成其上岗后往往无法有效适应工作,用人单位只能无奈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其开展岗位培训。之所以造成这一问题,原因有多个:首先,我国各个高校的动画专业并不具备较为强大的师资力量,大多数学校对动画专业的了解并不全面,更没有探索与动画专业相适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师聘用方面,往往由设计类、绘画类或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担任动画专业教师,由于这些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动画专业人员,而且许多教师都是应届毕业生,更没有从事过与动画相关的工作,并不具备足够的动画专业教学经验。动画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正是因动画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正确的指导,难以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动画专业的教学成效可想而知。其次,高校在动画专业教学中仍旧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动画专业知识时,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保障学习效果。通常来说,高校构建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中,经常出现基础课程没有明确定位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紧密结合,即使进行了实践教学,也往往和实际相偏离,势必给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很大影响,学生即使通过学习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无法有效地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岗位之中。除此之外,以往的动画教学体系缺乏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基础课学习之中,教师忽视学生的实践需求,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并且,大部分高校的动画专业教学都是以传统学科为参照对教育模式进行照搬照套,或对其他高校在动画专业教学中采用的教育模式盲目地搬过来使用,甚至连课程内容都是相同的,无疑会使高校在培养动画专业人才中教学与实践偏离。再次,以往的动画专业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化需要,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专业内容的学习兴趣。动画专业属于一个新兴专业,产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以往教学都是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初衷,使学生从以往对动画专业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转变成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还有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兴趣差异,导致课堂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学习氛围是枯燥而乏味的,学生的个性创造学习机会由此被扼杀。由高校对人才的输出过程来看,一些高校只是从技术应用层面理解动画专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侧重动画软件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在尝试性地利用所学知识创作作品时,存在照抄照搬行为。对于动画,创意是其核心所在,没有创意的动画作品是没有灵魂的,动画产业发展更对人才的创意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学生在动画专业学习中,并不仅仅是简单掌握动画软件的操作,更不是只要会使用动画软件就能胜任相关岗位工作。正是因为动画所具有的这一特点,高校在探索动画专业的教学培养模式时,更需要注意其多样化发展。目前,大多数学院在开展动画专业教学时,往往将理论和上机实践结合,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即使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很大差异,也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这无异于抹杀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使学生的动画专业学习缺少精髓。

二、大学教育中动画专业学习模式设计

(一)树立正确的动画学习理念。高校在动画专业进行教学时,必须确保理论能够与实践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学生而言,除了在课堂中学习以外,更要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之中。这就需要高校在实际教学中能够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避免课堂教学和实际相脱节,确保学生学有所用,并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才能。重庆邮电大学的动画专业教学便有效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使高校的教学模式能够与动画产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在产业岗位中得到有效运用。重庆邮电大学在对动画专业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设计时,更加注重树立学生的学习理念,使学生能够将专业学习、基地学习、项目学习和实训学习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动画专业的教学成效,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重庆邮电大学要求每名教师重视学生学习中的实践需求,通过完备的教学设施建设,并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动脑外,还动手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该高校明确要求学生在进行专业基础课堂学习以后,需要选择自己需要深造的方向,这四个方向分别是网络动画、三维动画、传统二维动画和影视后期制作。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职业规划选择后续的学习方向,同时,学校还会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所长,经过四年时间的学习后,有效满足用人单位对动画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

(二)通过动画基地平台拓宽动画专业的学习范围。重庆邮电大学在设计动画专业的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强调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结合,通过打造动画基地平台,设计实训学习平台,创建了重庆钓鱼城这一项目帮助学生进行实训学习,以此丰富学生学习渠道的同时,使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完善。重庆钓鱼城项目是由合川区政府与重庆邮电大学联合打造的,在该项目的基础上,还成立了创业指导战、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该项目基地成功吸引了许多企业入驻,这些企业很多是由学校毕业生或在校生创建的,企业的经营范围更是涉及动漫、书法、游戏等诸多领域。动画专业学生可在参加项目过程中以钓鱼城文化历史为主题,充分发挥创意,融入专业学习中,大大拓宽了动画专业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其从原有的课堂学习进一步拓展到课外学习、项目学习、实训学习。

(三)转变传统学习方法,开拓新型学习思维。为了使学生在动画专业学习中的兴趣爱好得到有效培养,重庆邮电大学在动画专业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小规模导师负责制,每名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都有导师进行引领,帮助其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并且,学校对动画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也高度重视,不仅积极引进与培养学科高端人才,而且经常派遣教师到动画产业中许多优秀企业进行进修、考察与学习,如影视制作企业、动画制作企业等,以此了解这些企业对动画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帮助教师更好地学习动画产业相关知识,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使其了解动画产业的人才素养要求。并且,学校还重视对中青年人才的选拔,加强校内人才的梯队建设,以此不断提高动画专业的办学水平,这些举措能够为动画专业学习模式的设计提供很大帮助。目前,我国动画市场在国际上仍旧缺乏竞争力,尤其专业人才非常欠缺,动画产业的兴起,更迫切需要大量的动画专业人才,相应的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胜任动画产业岗位,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等,这正是学校在动画专业学习模式设计中所需进一步探索的。在此过程中,重庆邮电大学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并在校内、校外打造专业化实训基地、实施项目式教学等,以此实现对教学模式的革新,进而为动画专业人才的高效学习创造了有利的环境。重庆邮电大学在动画专业学习模式设计中,将专业学习、基地学习、项目学习与实训学习有机结合,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并结合其职业能力成长过程,以从简单至复杂的原则确定了学习模式中的具体学习任务。此外,学校还通过打造钓鱼城这一主题项目,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能够参加到具体项目的实践学习之中,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战学习资源,彻底转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新型学习思维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结语

在大学教育中,动画专业在学习模式设计上仍旧需要进一步探索,相关实践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后续的学习模式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借鉴其他院校乃至国外院校的先进教育经验,努力开拓、大胆创新,以此不断完善我国的动画专业学习模式,全面提高动画专业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朱媛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6(05):39-40.

[2]李莹.自主、创新、实践———本科院校动画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5):11-13.

[3]巫滨.艺术素养的多元化塑造———以动画设计课程的差异化教学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20):102-103.

[4]石雪飞,薛峰.“工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研究———以“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08):104-109.

师德学习计划范文8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教育;信息视觉化;设计方法

引言

随着产业界对设计认知的逐步深入,工业设计的专业职能已经从最初的产品造型设计转变为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由于产品设计过程涉及到相当宽泛的跨学科知识,设计师需要考虑结构、装配、造型、材料、电气、控制自动化、交互界面、人因工程等关联产品功能实现的诸多因素,协调解决市场、销售、包装、物流、售后维护等商品流通领域诸多问题[1]。可见产品设计行业实务,正是基于上述大量问题的系统思考以实现突破创新。工业设计专业能力包含通过学习获得的产品知识和通过训练掌握的专业技能[2]。在教学中,前者多是教师课堂教学传授,后者多是通过专业实践习得。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高年级核心必修课,在课程实践环节,大多遵循“需求调研—方案构思—样机制作”的典型流程来实施。教师结合过程指导和方案点评,辅导学生完成实践训练。然而,产品相关知识所涉及各种学科交叉性、跨越性、更替性的特点,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难以确保对所有环节信息都能足够了解,加之教学中缺乏实际生产的检验,对于市场、行业、技术等相关信息的关注,往往不能体现在学生的设计构思中。如今,移动终端、大数据、云存储、网络社交应用等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电子商务平台、专利检索库、文献资料库、公共数据库、技术平台等各种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日趋便捷。学生通过互联网,自行获得与设计议题相关各种信息,成为可能。对产品相关信息的视觉化处理,辅助学生更为综合地对产品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展开系统考虑,成为可能。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发生转变,从以往设计信息的传递转向关联信息处理方法手段的传授。

一、工业设计教学的信息视觉化基础

围绕设计教育的特点,本研究探讨设计思维的视觉化认知特征,分析信息视觉化手段在工业设计行业的应用现状,这三个方面相应的文献展开讨论。

(一)设计思维的认知特点

设计思维包含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次间的交互作用。感性是各种感官直觉存在的依据,关联美学、符号学、诠释学的理论;知性是根据纯粹概念和范畴,进一步综合感官直觉的材料,包含经验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方面的知识;理性是运用推理进行逻辑思维,具有实践性、思辨性特点,所有原理在经验范围内形成客观有效性,关联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3]。视觉思考是设计思维的重要特征[4],具有“化繁为简”效用的视觉化表达方式本身也关联设计思维的三个层次。再者,思维的过程受控于方法,因而与方法对应形成了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即想象、直观、控制实验与形式化[5],设计思考的视觉化趋势正是形式化的创造性思维典型。信息可视化在知识管理领域的运用就是要引发“视觉—心象—形象思维—创新”的认知过程[6]。产品的创意需要经过知识的转换与设计,不仅需要创意与文化的积累,还需包含社会心理与市场机制方面的思考[3]。

(二)工业设计领域中的信息视觉化传统

信息视觉化是以沟通、有效交流为目的信息呈现工具,旨在是将复杂数据转化为受众易于理解完整信息架构及要素间相互关系。在操作原理上,包含一致性、接近性、结构、顺序、组合、排列、层级、平衡等设计手法,促进受众面对信息时的视觉流动与意图清晰,提高视认性与阅读性[7]。信息视觉化包括科学计算的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四个类型:(1)科学计算的可视化运用计算机图形学的原理方法,将科学与工程计算产生的大规模数据转化为图形图像,以更直观的形式表示出来[8],工业设计领域中各种计算机辅助软体都是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应用;(2)数据可视化可以直观形象地显示海量数据的信息,进行交互处理[8],对于普通受众而言,大量统计数据需要了解的不是数值本身而是与个人生活的链接,数据可视化便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渠道,工业设计领域,常用数据可视化显示各种市场数据,反馈用户信息;(3)信息可视化用于了解资料、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将信息物体间的逻辑关系视觉化[8],与工业设计紧密相关的人机工程领域,运用信息视觉化手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设计行业职业化时期,美国第一代工业设计人HenryDreyfuss结合人体图示,用信息可视化标注了人的各项生理数据[9]。(4)知识可视化是用来提高人际间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工具,以图解手段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8],工业设计教学中各种材料不同的加工工艺,用图解方式来呈现具体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加工机制,辅助产品设计过程中对造型可行性的探讨[10]。

(三)设计知识的教学模式

设计知识领域划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行为、人性与服务、创造与应用艺术和技术与工程等。设计知识依目的分为(1)反射知识:了解生活事物;(2)操作知识:有关如何做?(3)冥想知识:促进学生思考;(4)指令知识:依设计方法与流程引导学生设计展开;(5)联想知识:协助学生联结概念与构想间落差[11]。由此可见,设计的相关知识往往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与体验获得[2],即便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了设计的具体流程和方法,只有通过切身实践,同学才能够掌握相应技能。由文献可见,设计教育对专业实践在能力培养中的效用已充分认同,只是常规实践教学还是以过程管控和经验分享为普遍形式,有关学生设计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尚未有系统方法。设计思维的视觉化认知特征已在以往的研究中达成共识,视觉化对于设计构思的作用亦得到广泛认同,但具体应用还仅限于以文字为处理对象的思维导图,尚未形成联结产品相关信息的系统性方法。信息视觉化因其在思维认识上的图像化特征,在工业设计相关多个领域都有应用,但当前多还停留在基于学科分类的知识传递,还未有围绕具体设计议题的辅助思考工具。综上,基于工业设计行业中长期以来的信息视觉化传统,加上设计思维与视觉化在认知层面上交错综合的特点,以及工业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特征,可见,从信息整理阶段就开始的视觉化设计实践,有助于学生对设计相关信息处理的重视和投入,也会对后续设计构思的可拓展性带来效用。

二、产品设计教学中信息视觉化实践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三年级的核心课程,课程任务是要求学生系统串联之前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具体产品设计实践中。理论的系统梳理和设计方法的优化是课程主要教学目的。运用信息视觉化辅助学生达到课程目标,也是结合行业习惯和相关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方法。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知识学习中的信息视觉化和信息视觉化产品设计概要。

(一)知识学习中的信息视觉化

工业设计本身的跨学科特性要求设计师成为了解产品开发多个学科门类的通才,而非具体领域的专家。有赖于信息视觉化的成果,理论教学环节中大量抽象难以言明的知识得以顺利传递,比如人机工程、材料工艺、装配流程等课程中,无论是教材还是课件里都大量运用各种图解图说来辅助教学。本研究针对学生的图形认知特点,和实践操作对信息理解的强化作用,在进行相关理论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信息视觉化的实践来拆解分析产品,得以切实理解关联设计对象的技术知识,(如图1)所示;要求学生运用图形、文字、色彩的处理来归纳并理解产品所涉及的用户群体问题,(如图2)所示;也要求学生运用信息设计重构产品设计流程图,辅助学生更为系统地掌握产品设计流程和步骤。

(二)信息视觉化产品设计概要

设计概要是设计工作的起点,它本身像是一个科学假设,是一套脑力限制条件,提供设计师着手思考的架构,一套衡量进度的基准,以及一组有待实现的目标:价格起点、可以使用的技术、市场区隔等[12]。一般来讲,有经验的设计师会通过检索大量信息,在设计概要的限制背后,找到合理的替换要素,完成设计创新。在Khurana等人看来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属于产品开发的前置作业[13],而RichardMorris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看作设计的本质[14],无论如何,设计信息的处理是设计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步骤。设计教学中,围绕设计概要的要求和要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是最为直接的信息处理手段。这里的信息包括对产品的使用情境和操作方式的观察,对产品相关材料工艺和装配方式的搜寻,也有对于流行风格造型意向的调研,还有对产品主要功能部件相关专利的替代方案查找。产品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料都可能是产品设计创新构思的触发点,也可能是导致方案失败的限制因素。产品设计师若能在设计的构思阶段系统有序地检视相关方面的问题,亦或能针对俱有突破效力的要素展开深入构思,将更为容易获得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引导学生将经由电子商务网站收集的统计资料、通过社交网站反馈的问卷分析、从互联网媒介获取的风格流行信息、以及从专利资料库中检索的专利资料,结合理论教学中关于材料工艺、人因工程的各种信息图表,针对设计概要的框架,运用图像化的方式绘制成可视化产品设计概要,作为设计构思的依据和思维发想的基础。(如图3)是学生在展开奶瓶改良设计时,将与之相关的各项信息以图像化方式串联在一起,形成奶瓶改良的信息视觉化设计概要,聚焦于奶瓶设计相关各个问题的思考。

(三)信息图形化的产品设计教学流程

本研究试图将信息图形化导入产品设计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1)理论教学资料的准备中,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并整理设计相关知识的信息图表,帮助教师完成教材中文本形式的各种理论到易于学生理解的专业认知转化;(2)理论教学环节,运用信息图表,以系统性方式将产品设计的相关知识逐一传递,成为学生理解和认知理论的参考资料;(3)设计实践准备环节,要求学生以产品设计的理论知识为框架,针对所布置的设计议题,展开广泛的调研;(4)设计信息视觉化设计概要阶段,将针对议题所收集的资料整理、分析,并用视觉化方式呈现,作为构思发想的依据;(5)设计信息评估,教师评价此阶段成果,针对学生完成的视觉化设计概要,引导其进行议题相关知识梳理;(6)设计展开阶段,以设计概要为基础进一步拓展思维,收集资料,绘制草图,并完成相应议题的构思;(7)图面执行环节,规整方案概念,用相应各种表达手段进行展现,包含模型展示、手绘效果图及运用软件绘制效果图,此阶段完成从概念到最终执行前的全民检视和优化完善。

三、分析与讨论

常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以课堂理论传达为教学组织的起点,以课后实践演练作为运用专业技能检验并强化理论认手段。具体实施时,课堂教学的理论内容,以典型产品或议题为对象,要求学生展开设计实践。教师经由评估学生最终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图面表达效果等要素,以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和信息关照,达到强化学生设计理论认知的教学目标,(如图4)所示。上述教学过程在执行上有不少难点:首先,具体课堂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演练议题选择之间的一致性,如何为教学中相对肢解的理论知识套用对应的合适议题;其次,对教师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系统性要求,要求教师对实践训练的议题在所有层面都充分了解,以便服务具体理论的传达与巩固;再者,对学生最终实践环节完成效果的评价体系的逻辑性要求,肢解的理论需要肢解的评价体系做配合,各个面向的评价权重需要根据所强调的理论调整;最后,基于事后评价的理论体系不利于基于实践的强化,学生看待作业的任务心态,在评价后较少去完善和改进。教师在面对产品议题的评价体系不完善时,往往会跳离制造、物流、生态、伦理等自身不熟悉的领域,转而以有限的生活经验链接所谓的产品功能,以专业背景为依据,用貌似专业者的姿态用造型、版面、色彩等方案表现效果作为评判依据。如此一来,最终塑造的学生专业能力,只是运用设计软件组织图面的浅薄技巧,而非应用型人才养成所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图5)是运用信息视觉化的产品设计教学流程。通过与(图4)常规产品设计教学流程图比较可知,导入信息视觉化手段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1)将设计理论运用视觉化方式表述,易于学生理解,也能成为实践环节收集资料和绘制视觉化设计概要的框架,确保学生的调研和信息梳理更具目的性;(2)学生对信息视觉化设计概要的操作过程能够强化设计相关理论认知;(3)信息视觉化设计概要可以成为学生构思发想的依据,教师对设计概要的评估可以优化学生的设计思考方向,强调方案合理性和可行性;(4)通过评估信息视觉化产品设计概要,增加师生互动,降低学生方案构思阶段的盲目性。结合上述两种产品设计教学流程的信息图表,进一步分析信息视觉化产品设计概要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辅助发想的效用,探讨在产品设计教学中展开推广的可行性,分别对学生的思考认知模式、专业技能储备以及信息视觉化手段对设计创新的效用展开探讨,并用前文奶瓶改良设计的信息视觉化设计概要为例进行佐证。

(一)学生的图像直觉型认知思考模式

认知是个人想象、感知、分辨、思考、记忆信息的方式。认知类型被看作个人在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处理分析信息的方式[15]。人在面对各种信息状况时,只有相关信息的组织和传播方式与其认知能力相适应时才能顺畅地理解,以便准确地掌握信息。长久以来面对图像进行设计训练,让多数设计专业学生形成了基于图像直觉型的认知思考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人习惯以直觉式的图像线索认知和理解复杂对象[16]。可见,运用视觉化的信息组织和传递方式,符合设计专业学生的认知思考模式。

(二)信息视觉化在设计创新中的作用

“视觉化并不止于呈现这种外在的视觉图像,是利用图像中的几何形态特征,在大脑搜寻可能代表的图像记忆,并与其产生互动,藉由形态与意义的互动推演产生新的诠释,进而产生与问题解决有关的解答或最佳创意。外在的参考架构提供及支援它的创造者在脑中产生影像的来源。这些呈现在图中的视觉线索会驱使设计师更深入的记忆深处去搜寻这些片段几何关联的意义知识来激发及产生新的创意。”[17]以上是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曾谁我老师关于草图在设计构思中作用的叙述,更多研究显示,同样适用于比草图更为概括具体的信息图像。信息视觉化的产品设计概要旨在将产品开发过程相关各方因素尽可能系统直观地组织成图像。这些视觉参考框架促进设计师产生未预期的发现,创造性思考会依赖那些介于视觉刺激与文字信息间的新诠释,驱使设计师探索设计创意[17]。

(三)学生的信息视觉化能力基础

工业设计专业大量关于图形图像方面的训练与信息视觉化对应的专业能力要求相一致,从造型语义、符号意涵、色彩心理等视觉传达层面的知识到基础设计、版式设计、摄影、平面软件等技能层面上的训练,在培养方案上有很多相互重叠的课程。如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公众数据的不断开放,各种基于浏览器的信息设计插件不断开发,让工业设计学生可以更为便捷地完成围绕产品设计的各项信息视觉化实践。熟悉产品开发流程,掌握设计相关领域知识获取方式,则是在信息内容上保障工业设计学生能针对实践对象完成信息视觉化设计概要的制作。

(四)信息视觉化教学流程的案例

(如图6)是(图3)绘制奶瓶改良的信息视觉化设计概要的学生,在DesignForKids专题训练教学流程。(1)在理论教学环节以学生既有关于制造、人机工程、材料的知识为基础,加入尺度与比例、社会同理心、儿童心理学、材料的安全要求等专题理论的介绍;(2)以上述理论为框架,要求学生收集各自小组的选定议题的资料,该组同学围绕奶瓶改良议题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并用信息图形化方式归纳,获得(图3)设计概要;(3)以视觉化设计概要为依据,该组学生绘制了大量草图,最终完成了奶瓶设计的最终方案。在上述教学流程中,教师除了理论教学和最终方案评价,还对学生的信息视觉化设计概要做了资料上的规整,图样上的侧重建议,即在学生信息处理阶段进行了广泛互动。虽然学生作业最终完成的内容还是奶瓶造型的再设计,但在分析理论、收集资料、提炼概念、协调概要阶段的探讨已经不再局限在以往教学强调的造型和制造技术层面,学生针对奶瓶这一案例分析了情景绘制了大量草图,探讨了材料,比较了工艺,顾及了人机工程和使用安全等各方面的问题,而这些恰是产品设计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