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建设论文范例

设施建设论文

设施建设论文范文1

绿色一般来讲是指:节能、环保,《物流术语》中对绿色物流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绿色物流即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不仅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更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

2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策略

发展绿色物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需要物流行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运作理念、发展政策、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寻求转变。

2.1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

要发展绿色物流,首先必须树立起绿色物流的全新运作理念。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宣传,增强企业、民众的环保危机意识和他们对绿色、低碳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鼓励工商企业改变原有的企业内部独立物流运营模式,积极采用物流外包,开展第三方物理,整合物流资源,统一物流设施,以此来节约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率。物流企业要改变原来的“还钱环保,消费环保”的观念,将绿色环保的理念与资源节约理念相结合,将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相结合,以资源整合促进资源节约,以资源整合促进绿色环保,将资源节约、减废减排作为企业长期且重要的任务来抓。

2.2制定绿色物流规范发展政策

现代绿色物流综合性强;涉及工种繁多,涵盖了: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关联部门繁多,包括: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这样的运营环境往往容易导致相关政策规定不统一,各部门有各部门的相关政策,执行起来容易混淆,更有甚者,两部门或多部门之间的政策发生冲突,使得物流企业无所适从。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将个关联部门的政策规定进行协调,最好是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统一对物流行业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方便政府职能部门对物流行业的管理,也使得物流企业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方便其了解最新政策法规和最新的行业动向。同时,要使绿色物流健康发展,就必须要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此来完成对物流行业的规范、监督、激励、管理。例如:立法要对绿色物流中的排污量、资源使用量做一个明确的规范;对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权限进行明确规定;对物流企业绿色补贴、贷款优惠等的达标要求进行明确规定。

2.3加快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绿色物流,完善的基层设施是有效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合理利用,改建原有的基础设施,通过科学有效的整合,将原有基层设施的规模、布局、功能有机整合,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其次,要加快新的基层设施建设,在新基层建设中,我们要站在战略高度,对整个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管理、合理分配,杜绝重复建设、防止无用建设,以求在基层设施的建设上就能凸显绿色物流的特点,节约资源;再次,要加大物流便利设施的建设,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设施不仅仅可以便利物流,更是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命脉,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扩大物流企业的经营渠道,刺激企业做大做强;最后,加强各种交通网络和各种交通运输衔接基层设施的建设,增强物流企业货物运输的灵活性,从节约、环保上也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节约、环保途径。

2.4促进绿色物流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建设成为各行各业的工作重点,信息化是绿色物流的重要基层,因此,促进绿色物流的信息化发展势在必行。首先,政府需要引导企业,鼓励企业积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从技术层面上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花大力气支持建设一个物流信息平台,将物流企业间的非商业机密信息进行资源共享,构建一个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物流网络,同时,在平台中将物流相关部门的资源进行共享,方便物流企业及时了解情况,并对工作进行调整,例如:与气象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可以使物流企业及时了解各地天气,及时调整运输路线,与交通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可以让物流企业及时了解各地路况,及时调整运输路线。

设施建设论文范文2

1.独特个性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所谓企业个性就是企业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实际内容。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大部分还停留在“走过场”的层次。有的企业提出的口号很多、制造的声势很大,但热闹一段时间后就无影无踪;有的企业一味模仿、照搬他人成果,毫无新意和个性;有的企业不与行业特点相结合,不与单位实际情况相联系,一味的闭门造车。这与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要有的放矢、以“个性”为出发点的要求相违背。电力行业不仅具有垄断性,更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关系着社会稳定。针对这一特点,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就应该突出“服务、文明、安全”等特性。当然,由于各个电力企业所处的地域、企业规模、管理方式等的不同,各企业文化间必然存在不同差异。这也就为各企业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赋予企业文化更鲜明的特色和个性提供了条件。总之,“个性”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凝聚着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和愿景。创建先进电力企业文化,理论上必须密切联系行业和企业特点,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做到内涵上有特色理念、形式上有特色载体,创建过程有特色风格;实践中必须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先进企业成功经验,立足自身实际,凸显企业个性和行业特色。

2.规范制度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点”。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操作规程严密的行业,使得电力企业在生产、管理等过程中不能有半点马虎,为达到这一目的,严格的企业制度自然就成了“法宝”。正因为有这些长期形成的、严密的、规范的制度,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基点”。对企业文化来说,企业制度就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点,是进行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但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往往以标准、纪律等形式来规范行为,强调外在监督,是企业的文化“底限”;后者则强调信念和道德,强调自觉和自律等“软”精神,是企业文化的至高境界。文化需要制度支持,没有规范的企业制度,企业就不能有序运转,企业文化建设无从谈起;制度需要升级为文化,也就是让制度升级为企业全员认同的文化,让制度从外在约束变成自觉行为。总之,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相互依存。企业制度作为硬性管理手段可以覆盖到文化管理的漏洞,企业文化作为软性管理手段也可以填补制度管理的软肋。所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先完善“基点”———规范的企业制度。

3.“以人为本”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人既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也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和践行者,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就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落脚点”。企业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第一原则,因为人是组成企业的个体,是企业获得财富和成就的根源。“以人为本”就是把员工当成经营活动的主体、企业管理的根本,把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当做企业生存发展的源泉。电力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要求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队伍,也正因为此,电力企业切实要把“以人文本”落到实处。电力企业要落实以人为本就要打造适合自身实际的企业文化,一是要从各方面为员工提供温馨服务,满足员工多方面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营造出一种“企业大家庭”的氛围;二是要抓好员工的学习培训,为员工时时“充电”提供必要条件,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同时,确保“安全生产”方针的实现;三是要创建科学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一套“赛马不相马”的选拔机制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体制,给员工搭建足够大的“平台”,做到“人尽其才”。电力企业长期以来的“重用轻培少开发”的人才机制严重制约企业持续发展。作为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以人为本的关键就在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优质服务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亮点”。

因为有垄断的行业优势,历史上电力企业一度忽略了服务的宗旨,“电力衙门”、“电老虎”就是对这一历史最好的写照。市场经济下若继续保留这种缺少危机意识的经营管理理念,只能是托企业后腿,所以电力企业亟需改掉“官本位”思想,回归服务社会的角色,并让优质服务成为自身企业文化的一大亮点。服务性应该是电力企业的根本特征,也是占领未来的根本途径。随着电力行业市场化,消费者不再局限于用上电、用好电,而是需要好用电、电好用。这就需要电力企业转变观念,把“用户”当作“客户”,一切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优质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继续倡导“一切从客户出发,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简化办事程序,缩短报装和检修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使客户真正感受到“优质、规范、方便、高效”的服务。服务质量是衡量企业的重要标准,也是企业文化高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入,未来优质服务必然成为市场竞争致胜的“利器”,成为企业文化的亮点。

5.良好形象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终点”。

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是企业的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种推动力和吸引力,支撑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是电力企业的致胜法宝,也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电力企业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就要通过各种实践向公众展示企业的个性特征,增加在用户心目中的信任度,最终体现在自身塑造的企业品牌上。具体来说,电力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首先就必须塑造良好的产品形象,努力提高生产经营质量和水平,为客户提供安全、物美价廉的产品;其次要塑造良好的服务形象,努力改变“电力衙门”等不好的公众印象,改进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再次要打造良好的员工队伍形象,加强员工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最后要塑造好其他形象,比如环境形象等,烘托文化氛围。

二、结语

设施建设论文范文3

1.1水利设施存在严重的老化失修现象

农村拥有的水利设施一般都是在很久以前就被修建的,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影响,排灌的标准较低,且运行时间较长,工程老化,根本不能对重大的自然灾害进行抵御。近几年有的地方还把大堰切割成小堰,有的地方甚至还把堰塘改造成为水田,这样的话,一旦遇到大旱,就会使需要进行灌溉的农田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就对水利灌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2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效益较低

因为没有明确的权力,就导致建、管、用的过程不能很好的衔接在一起。注重建设而忽视管理的情况日趋明显,很多工程都是有人建、没人管,有人进行使用,而没人对其进行维修以及维护,在平常对管理和维修的过程根本不进行重视,临到用时才开始着急。缺乏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的固定人员,这就导致水利设施出现工程老化、淤积、报废以及失修等情况。这样长期累积下去,很多的水利工程设施所具有的作用都丧失殆尽,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只能各自为阵,束手无策。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程度较低、自发性、无序性以及盲目性的情况普遍存在。

1.3资金投入较分散

在对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专项资金投入以及省级资金投入等。资金的投入由财政、水利以及计委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并利用,虽然投入的整体大,但是通过“分门别类”以后,运用在不同项目上以后,和资金的合力运用还差很大的距离,它对工程建设规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还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可以发挥出的效益。

2对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提出的建议

2.1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进行完善

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对以往的相关经验进行借鉴,对当地的水利设施情况做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使之对其有所了解,以此构建出完善的档案数据系统。要积极的采纳基层干部以及群众提出的建议。根据“重点突出、讲求实效、统筹兼顾以及分步实施”的主要原则,在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前提下,对水利条件以及种植结构等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再结合路网方便以及村民建设的问题因地制宜,并进行科学的编制建设,以此来对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进行分区规划,从而使水利设施的建设得到完善。

2.2使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得到完善

在对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争取国家对其建设过程中进行的资金投入,还要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根据目前水利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使政府投入加大,并强化金融信贷行业的支持,实施开源节流,对社会的资金进行吸纳以及招商引资等手段来吸纳资金。根据“谁投资谁建设和谁管理谁受益”的基本原则使人们加大对水利工程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想尽各种办法对各方资金进行争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以及先干后补等措施,可以对农民群众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以及维护等方面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相关部门还需要尽最大可能去争取到更多的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以及项目,努力的使目前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落后的状况得到改善,使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得到促进,以此来保证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

2.3使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机制得到完善

农田水利设施在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以后,有关部门需要使对水利设施进行监管的力度得到加大,并安排专门人员对资金进行保障,对水利工程进行定期的检修以及维护。需要构建完善的满足当地实际情况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对基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相关知识培训,使他们对新科技、新知识以及新技术有足够的掌握。全面的使队伍的整体素质、服务意识、业务能力以及得到提升。为构建完善的农民用水协会,专门对当地农田水利设施的检修以及维护工作进行负责,以此使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的步伐加快。

2.4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小型农田的水利建设

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跨区域协作难、农民群众难出工以及地方政府难组织等实际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各级部门需要不断的增加宣传力度,深入到群众中,以此来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前提下,根据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所挂钩等方式,构建硬性的约束机制,使农民投工投劳的补贴政策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3结语

设施建设论文范文4

(一)关于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类型问题

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不能使用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从高校所在的不同的社区类型角度出发进行活动。从我们在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等城市社区的调查表明,城市社区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工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社区、政治社区、居民社区等,不同社区类型在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有不同的建设途径与文化特色,有不同的发展创新思路。高校的领导和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其所在社区的文化建设现状和文化发展需求来参与规划项目和建设内容。同时,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问题上,除了高校积极参与外,高校还应当联合社区的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建设。这样一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就更多了,力量就更大了,城市区文化建设的步伐就会更快了。

(二)关于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态度问题

我们高校的领导、文化工作者,首先要形成一个区域文化建设的理念,即做到关心高校文化建设与关心所在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建设工程,积极热情地与社区的领导和文化部门的同志共同研究、共同规划。同时要从加强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责任制出发,采取积极的态度。高校应以社区一员的主人翁的态度,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当成高校的一部分重要的社会工作去关心、去支持,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真正做到急社区文化建设之所急,解社区文化发展之所难,满腔热忱地投入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才能真正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三)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并不充分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更没有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有些社区工作者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街道也没有详细的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简单的把社区文化建设定位在娱乐和文体活动。二是社区文化设施相对薄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场所达标率低。调查发现,不少社区的文化中心建设未能达到标准,功能很不完善;三是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平衡,社区与社区之间由于条件环境差异,社区的文化设施也不均衡;四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分配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方式严重制约了社区自身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分配不尽合理导致部分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中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四)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任务

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范畴,对高校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高校作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应当首先建设好高校自身的大学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二是高校作为所在社区的一个成员,还要与其他成员共同建设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一方面,高校要加强自身的大学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高校文化建设应以关心师生员工的健康生活保障为宗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应以提升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为尺度,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应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为追求,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应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目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意识为主体的大学文化,使高校成为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强阵地。同时,高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洞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的变化,随时会影响大学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他们所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因此,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创建大学周边良好的文化环境,成为大学进行文化建设的共同任务。另一方面,高校要处理好高校小环境文化建设与社区大环境文化建设的关系,积极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高校要促进高等教育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高校文化将以自身的人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科学技术优势和特色,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推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二、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活动方式

(一)建立联合建设社区文化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

高校参与和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大学的一种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坚持“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间的合作,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模式。在高教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构建产学研合作载体和共建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社会化和社会资源教育化,就是大学对文化在区域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区域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区域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客观地讲,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内的高校、企业、党政机关积极参与的联合建设运行机制。社区文化建设由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由社区文化机构制定建设行动方案,对文化团队的组建以及日常活动、日常管理、以及参加文艺演出方式予以明确规定,实现对业余文化活动的规范化管理。高校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积极选派有较高水平的师生加入社区文化团队,充当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调查表明,从各地开展的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来看,确实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参加活动的人员大多是社区的老年人,由于一些项目缺乏现代文化的内涵,对社区青年群体相对缺乏吸引力。为此,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联合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力量,在文化组织建设、项目构建、形式设计、内容创作、活动队伍培训排练等方面精心规划,并联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创新的内容和变换的形式促进其发展。既坚持发展社区传统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又要坚持以满足城市社区全体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加强城市文化推陈出新,创作一批既有时代气息、内容健康的,又有社区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项目,真正做到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社区成员喜爱并广泛参与,增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二)加快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繁荣,必须要有经费保证。政府要加大文化专项资金投入,逐步建设社区的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演出场地的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等。还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高校在参与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直接投入一定数额的资助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与文化资产独立创办文化产业,也可以与社区或街道联合创办文化产业,引入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既可以为市民文化需求进行有偿服务,以繁荣城市文化,又可以利用其经济收入投入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切实为社区人民群众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三)运用大学的人才资源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其一,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学生会要积极指导社区中小学生的读书活动。在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组织高校的大学生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内的中学和小学校去,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以“中华美德颂”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或讲演比赛,引导青少年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其二,组织“五老报告团”进行专题报告。由社区统一领导,组织社区内高校、企业、机关的热心社会工作的老领导、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成立“五老报告团”,根据社区理论宣传、形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列出专题,分头到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和街道做报告,效果很好。其三,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当代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了高校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更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建立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高校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开展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如帮助老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帮助弱势儿童学习文化,帮助社区筹办与开展业余文化活动,帮助社区举办宣传专栏、黑板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有利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在城市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以汇集正能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加快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设施建设论文范文5

1、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一部分青年教师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了解。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对自己的行为规范要求不严,甚至个别青年教师自我要求不高,上课仪表不整、迟到早退、抽烟、接电话等。他们这些不良行为,在学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还有一些青年教师认为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对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迟到等现象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师生关系淡薄。个别青年教师不具备为人师表的基本素质,根本不适合从事教育职业。

1.2对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够重视,敬业精神不足,缺乏职业自豪感

目前,大多数青年教师学历较高(硕士或者博士),他们对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学习动力不足、自律性差等现象)不能适应,成就感低,在思想上对高职教育抱有消极态度,在其教学活动中缺乏认真的工作态度,不能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很多青年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工作热情高,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现实与想象相差甚远,职业自豪感降低,于是打不起精神,没有了干劲,出现了工作倦怠。有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晋升职称,把教育教学工作放在从属的地位上。受市场经济不良思想的影响,有些青年教师仅仅把教书作为自己谋生的职业,在目前普遍缺乏科学激励机制的前提下,缺少对事业的热情和进取心。有些青年教师由于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不高,心理失衡,挫伤了职业自信心,影响了他们爱岗敬业精神的发挥,有些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校外兼职工作,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1.3对高职教育认识存在偏差,缺乏职业认同感

有些青年教师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缺乏信心,严重缺乏职业认同感。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认为高职学生没有必要进行认真和深度的教学,更不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只要把学生“哄”好,“哄”高兴就可以了,更有甚者为了让学生在评教的环节给自己打高分,通过课下请学生吃饭、唱歌等手段获取高评价。教师的思想觉悟和认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1.4单位归属感不强,缺乏集体意识

展前景缺乏信心,从而缺乏单位归属感。有些青年教师自由主义严重,缺乏整体协作精神,遇事先为自己着想,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学校安排的工作讲价钱。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中,有些青年教师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达到目的,这些行为都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相违背的。

1.5缺乏责任心,治学不严谨

有些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很少,一份教案几年不变;上课没有激情,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调;考前给学生“划重点”,不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妨害了学生的进取心。还有些青年教师对学生的实训课关注不够,更有甚者故意忽略实践教学,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与高职教育的理念想违背。

2、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对策

2.1领导必须重视,首先以身作则

师德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师德建设不只是普通教师的事情,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首先以身作则,加强自身师德建设,起示范作用,成为全校教师的楷模。做到上有正气,下无歪风。师德建设首先应该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才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同时,各级领导在加强自身师德建设的基础上,要科学有效地领导学院的师德建设,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建设师资队伍的核心工作来抓,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机制。

2.2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教师师德考评监管体系,提高可操作性

建立师德建设考评监管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人为本,提高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这个评价体系包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等方面。师德考评监管体系还可以把学生评教、个人自评和组织考查相结合,对教师的师德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师德考评机制定期推选“师德标兵”,表彰师德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师德师风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师德优良的教师给予精神与物质双重奖励,对获奖者在评优奖励、年度考核、职务聘任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师德建设机制,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违反师德情节较严重的教师两年内不得晋升职务,不得参加评先评优。2.3完善新师资聘用制度,定期加强师德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素质引进教师时要严格把关,宁缺勿滥。人才引进时,不仅要考查应聘人的专业素质,还要考查他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完善新教师资格聘用制度。对青年教师要定期进行师德培训。师德培训主要针对师德师风和教学技能方面,通过师德专题讲座、典型示范、座谈会、研讨班、师德理论培训班、征文活动等形式,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促进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提高。

2.4加大师德的宣传力度,对青年教师进行积极引导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台、招贴画等形式,通过举办座谈会、开展师德征文活动、典型示范宣传等手段,对青年教师加强引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职业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单位归属感。教师唯有“信其道”才能“乐其道”,进而才能有效地养成爱岗敬业的精神。

2.5教师的自我建设

教师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青年教师自身还要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使自己的师德修养不断提高和升华。

作者:王颖 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生态学系

第二篇

一、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取向教育

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深化文化改革顶层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职业学校教师今天所面对的学生是90后的一代,他们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把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落后、人才匮乏、国力衰弱归罪于专制文化教育,封建道德束缚,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否定、摒弃的态度,因而,加强对职校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便提升到了与时俱进的高度。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眼下,职校盛行的国学教育热情很高,形式多样,但普遍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内容庞杂、偏颇,教师要提高对中华文化内容精深,外延丰富,目标远大的认识。遵道德,守诚信,传孝道,承忠魂,使中华优秀文化得以弘扬和提升,以“立德树人”重建自己的文化信仰。其次,要把“仁、意、礼、智、信”贯穿于国学教育的全过程,倡导以精神生命为追求,节制物质生活的欲求,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为师。第三,要探索家庭、学校、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立体网络的建构,通过多种途径完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创新与发展。

二、要加强公民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

一个优秀的职校教师也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公民。公民教育使教师拥有强健之体魄,健全之灵魂和和谐之社会;热爱国家,关心时事,参与政治,在承载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基础上做优秀的公民,服务学生,造福社会。树立优秀的公民必须是品德高尚的公民,优秀的公民不仅仅体现在对国家的情感投入上,而是体现在对国家的理性认知和政治参与上。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体现自身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底蕴。践行和完善“德育之维,制度之维,能力之维”三个公民意识维度,营造职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和谐氛围。职校教师的公民意识增强了,其自身加强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会逐渐提升和强化。一是要树立育人为本、道德为先的人生观价值观理念。校荣我荣,生荣师荣,为职业教育大发展转观念,快发展遵德行。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团队建设、校园文化、网络德育五大平台,推进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与完善。二是要结合沈阳职教实验区的建设,拓宽办大职教服务沈阳经济区发展,为国家经济产业转型服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视野,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校多元办学,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力提升和谐统一。三是要提升自身的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通过公平、多元、开放、优质的幸福教育途径,着力培养自身成为优秀的公民,高尚的教师,提高课程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能力。四是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起到率先垂范,我为人人的榜样作用,推进职校科学化发展,国际化创新的过程,实现自身价值发展与职教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

作者:袁春明 单位:沈阳市外事职业学校

第三篇

教师的职业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回顾历史教师对社会、历史、人类文明发展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多年的职教生涯告诉笔者,中等学校教师每天面对复杂多样问题时不仅要有一个强壮、充沛体质支撑,同时还必须具备有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对职业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对自己当初选择教师职业无怨无悔的坚定信念。要不计个人名利,不计个人得失、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积极进取,努力创新,乐于奉献。同时,教师还要有高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理想是教师的精神支柱和职业向往,信念是教师对职教事业的信仰和追求,价值目标是教师对人生和事业取向的目的和标准。教师有了科学的从教理想、信念和目标,就会在职教岗位上把追求远大目标与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教师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是师德核心内容,也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以真情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无私地奉献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的教师更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我们学校每年都有来自于地区(蕲春、天门)联合办班的学生,由于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且有的学生从小就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适应,迫切需要我们教师给他们帮助和关爱,渴望教师对他们尊重和呵护。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利用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的办学特点,长时间与学生在一起,了解每一个学生,要主动及时帮助他们渡过适应期,做学生知心朋友,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有时当学生犯错误时候,或是学生在实训操作中失误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要训斥,即使一句粗暴的说教,也会使他们倍感伤害,要细心地帮助他们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在问题中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教师日常教学应把握批评的“度”,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把握度,当学生进步的时候要多及时鼓励,充分肯定。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特别是中职学校的教师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我们是交通学校,汽车是主导专业,当今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技术含量、科技发展又日新月异,学生来校前通过网络及其他方式或多或少接触和喜爱汽车,报考汽车专业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多。他们来到学校后,如果教师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按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讲授,再渴望知识的学生兴趣也会降至冰点。

中职学校教师知识需要更新,要掌握当今行业最前沿的新工艺、新知识。同时,仍需要对教学、教法进行研讨和改革,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式等模拟企业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爱好持久发展,增强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就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工巧匠,技术高手。一般说来,学生总是喜欢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高超、谈吐优雅的老师,愿意和他们相处,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有益的影响。教师就应从这些方面入手培养和提升个人魅力,提升个人魅力就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教师知识、教法不断更新也是师德的最好体现。总之,中职学校教师,一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自己,只有深刻理解师德,充分认识、提高师德的重要意义,才不会落后于社会,才不会跟不上教育的步伐,我们只有认真贯彻在第29个教师节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中提出“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的殷切希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作者:彭万平 单位:武汉市交通学校

第四篇

一、师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道心惟微”取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十六个字中的四字一成语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自律与反思,而一些青年教师因缺乏远大理想,安于现状,贪图享受,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遇事先为自己着想,斤斤计较,向组织讲条件提要求,一旦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缺乏集体意识。比如,经常有青年教师请假的理由是旅游、走亲戚、学开车……她们从不考虑学校的制度,从不考虑学校的行政安排……这些情况给幼儿园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二、提升师德水平的具体措施

1.加强岗前培训

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引导青年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确立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以学习教育、实践体验、锻炼感悟、创新活动等多途径培养教师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创办自我成长训练营

情感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桥梁,当教师的思想出现偏差时,幼儿园每周安排一个课时,一般为20分钟,在群体中开展心理与情感交流活动,活动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对于教师的成长十分有益。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教会教师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如何以诚相待,帮助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能以平常心平等对待每个幼儿,使他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针对不同的教师制定出不同的培养计划,要求青年教师定期进行小结,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需求并适时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对有待改进的地方给予合理的引导,使青年教师在短期内不仅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在师德方面也能有质的飞跃。

3.完善师德考核机制

制度文化是立校之本,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必须有规范。幼儿园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体现教师师德水平、科学合理的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将师德要求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有效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套考核体系应该尽量涵盖师德的主要内容,同时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定期进行测评,并将结果装入教师档案,作为优先进修、晋升等依据。有幼儿园实行师德要求“一票否决制”,促进了青年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真正使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上层次、上水平。我信仰“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前提是天下为公,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应抱无私之心,行为公之事,让管理走向“无为而治”的境界。

作者:陆小敏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吕墅幼儿园

第五篇

一、高校教师师德建的重大意义

1.高等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自我国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特别是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担负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由高职院校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蓝领大军参与国际竞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在根本上都需要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高职院校在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遵循公平、公正的师德原则,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一种有说服力的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会促进这一影响更加深化,并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各方面得到发展。

3.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良好的师德直接决定并推进一所大学文化品格的形成,师德中所蕴涵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成为大学发展的力量源泉。大学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良好的师德师风有助于在高职院校内形成互敬互重、和谐友善的情感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归属感。

二、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和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区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建设成效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所高校的整体发展和办学水平。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呢?

1.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提高师德修养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不断用新的、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的师德规范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树立师者的高尚形象。教师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积极的道德实践,不断强化教书育人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认识到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境界的必要性,并且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境界。

2.在行动上以师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信息量大、不拘俗成,有很强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常常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固执。老师应该知识面更宽,和学生共同探讨他们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应该有较强的驾驭现代化教育设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能力等,不断通过实践锻炼自己,陶冶自己,提高自己。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学生。

3.在总结上不断促进高职院校师德水平的提高。定期开展教育经验分享活动,组织经验丰富、成果显著的优秀教师与其他教师一起开展教育经验分享活动,优秀教师向大家传授多年积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并在思想上帮助和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逐渐形成尊重、爱护、公平对待每位学生的良好师德文化,增强每一位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教师的定期小结,表述阶段性的收获,提高教学质量。

设施建设论文范文6

学生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接受教育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知识的武装变得优秀。每个孩子都具有各自的特长和缺点,如何按照每个孩子的不同资质进行教学将是学生能否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的关键,但是家长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而是用金钱引诱学生多学,支付巨额择校费将学生送到最好的学校,甚至请学生的任课教师吃饭等。学生家长这些行为的出发点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但是这样的做法助长了教师的个人不良作风和学校的不良风气,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完全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家长的行贿让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功利心逐渐增强,长此以往就会让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态度产生改变,认为只有给钱他才会关心学生,由此一来学生就不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这种作风终究会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不良影响。

二、学校的教育环境方面

1.校长在师德师风建设上起决定作用

在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获得专业知识的进步和道德修养的指导,而以校长对于本校教师的领导又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受教育情况。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要管理的不仅是教职员工还需要管理好学校的各种建设。领导的公平公正的管理教师,教师的不良作风就会受到遏制,为了评职称升职加薪等目的进行行贿受贿、徇私舞弊以及尔虞我诈的行为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当然,领导自身的修养也不能忽视,领导作为学校的领头羊必须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端正作风,踏实工作,这样才能起到模范作用;学校是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校领导对于学校场所的管理就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有益的氛围之下学生更能融入学习和生活。一个好的学校可能离不开德才兼备行事公道的校长,但是一个办学比较差的学校却一定和一个品德低下徇私舞弊的校长有关。

2.学校管理制度和学习制度

学校的建设从狭义上讲就是学校校园各个场所的建设,但是广义上还包括各种管理制度和准则的建设,而且两者的位置没有孰轻孰重,都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现如今很多的学校都没有那么重视学校的制度建设,其主要原因:首先,就是学校过于重视传统的应试教育,因为评判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一个学校的教学状况主要是靠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以,虽然我们强调素质教育,还是有一部分学校以教学质量为工作的重心和出发点;其次,就是师德师风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或者完善起来,很多对于教师作风的规定只是一些道德方面的监督,少有被严格的规章制度明令禁止;最后,就是在教职员工和学生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的时候处理不当,更多的时候都是放之任之,没有给予公平公正的惩处或者奖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的工作就难以得到正常的开展,更谈不上师德师风的建设了。

3.学习师德师风的机制

师德师风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约束层面,还要学校落实到纲要纪律制度中去,将师德师风作为一项比较严肃的工作定时的开展,及时地总结和评比。这样以来,师德师风的就会受到真正的重视,不仅有利于学校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还有利于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尽可能的避免有损校风和教师风范的人和事出现。

4.教师工作检查、评价制度

学校一般都会建立一个制度专门对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评价,但是在很多的学校,这样的监督制度根本不够不完善。例如,有的老师在讲课期间还会接打电话,上课前没有及时赶到课堂,甚至对打骂学生、体罚学生等。这些问题从小的方面讲是影响学生学习,从大的方面讲这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名声和信誉。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定目标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任务中务必要将师德师风的建设和管理作为重点。为了长期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学校领导需要成立一个小组,建立一个比较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并按照这个制度对教师进行检查和评估。每一位教师都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师风师德建设中去,按时地交上相应的承若书和报告,接受学校领导的监督。当然,学生家长也要和学校一起,共同监督教师的师风师德,而且每个班级都可以选择几位家长组成加长委员会,主要对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有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都将被记录在案以供今后学校进行评优晋级考核重要参考。

(二)强化管理,实施工程树师德

1.抓班子,带动师德转变。学校进行班子成员的作风建设主要目的就是要为学校的教职员工树立一个师德榜样,班子的任务就是高标准严要求带头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为了起到表率作用,班子成员的行为准则都会比较高,而且每个学期都接受作风评议的测评。而这种无记名式的测评正是领导班子的业绩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

2.抓学习,强化师德认知。每学期都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系列文件。以师德建设为出发点,教师需要进行教育法、心理学、道德规章制度和学校的各种工作细则等的学习。加强这些和师德师风建设相关的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设施建设论文范文7

大学生社会社会实践基地是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服务的平台。该实践基地对大学生顺利开展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缺乏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就无法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稳定性、长期性与连续性,整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工科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就难以发挥,与课堂教育间相辅相成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就难以实现。因此,大力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增加其数量和容量,对于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获得,提高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目的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实状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从工科学校层面,专业教师只注重课堂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由于工科理论学习课程较多,任务繁重,不重视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更不必说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了。通常情况只是在寒暑假由学校团委临时组织、选择地方开展短期参观活动。从社会层面看,往往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作为一种任务、负担,简单应付了事,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重要社会意义,不能从本质上正确看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给基地单位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建议或意见。教师、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足,使得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解,进一步导致社会各个层面对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动力,也就使得其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单一、专业特色不够明显

由于学校层面不够重视,学生和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就无法调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就缺乏必要的调查和仔细的研究,更无法根据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类活动基地并设计相关实践内容,因此就会出现活动形式相对陈旧、单一和流于表面的现象,同时更无法整合实践资源,并深入剖析和解决具体相关实际问题,加之没有专业课教师的细心指导,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部分学生根本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企业也根本不能从中受益。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类型

根据工科学校大学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在充分调研、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类适合工科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一)以提高大学生认知社会与思想政治素养为主要目的的思想引领类社会实践基地

这类基地主要是为了增长学生了解国情、认知社会的能力,培养团学干部、党建积极分子,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做好学生思想引领相关工作。培养主体是校、院各级团学干部,培养的方式为深入社会实践,做好社会调查分析工作。

(二)以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科技带动地方和企业发展型社会实践基地

这类基地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不断塑造创新性应用人才,主要开展工科专业特色的科技攻关、科技产业孵化、地方生产生活技能提高培训等工作。培养主体是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培养的方式为深入企业实际,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

(三)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志愿服务与教育文化类社会实践基地

这类基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开展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等工作。培养主体是校园比较活跃的各社团、各协会学生,培养的方式为深入各地,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文艺活动、讲座和勤工助学等活动。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进行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时,必需以合作和共赢为基本原则,通过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实现高效、高质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目的。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方法和流程:

(一)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服务目标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首先要要明确基地的活动目标,是思想引领类、专业实践能力类还是文化服务和教育实践类。基地性质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结果具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研并认真分析实际需求和实践活动的主要特点,结合学校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计划,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在详细论证的基础之上合理的选择大学生实践计划,建立目标明确的社会实践基地。

(二)实现社会实践基地的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稳定、高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实践活动稳定和高效重要保证。它可以真正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学生认知社会和专业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让学校和学生真正从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同时也能更有利于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科学知识和生产力有效转换,让基地单位能从中有所获益。因此,学校和基地企业需要长期共同努力,达到一个双赢的目标,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具有发展性,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需要,不断把握社会发展动态与青年学生需求的变化,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以满足专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建立能满足各个方面需求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当前,要做好结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农村、和谐社会、创新体系、中国梦等为主题的思想引领类、科技带动地方和企业发展类、文化服务和教育实践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需要以品牌意识为指导

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保证社会实践活动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塑造品牌基地建设的意识,可以给学校、企业和学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规划品牌基地建设。首先对建设的目的和定位要明确,这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对自身的特色进行凝练,对自身的目的进行合理定位。其次,努力培育社会实践基地的个性和特质,任何品牌都不是模仿他人的结果,都需要通过努力精心培育出自己的个性特长,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与认同感。最后要千方百计的取得政府的支持和参与。要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这个品牌,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就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支持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直接影响主流媒体的导向,进而形成良好的微环境。

(四)要高度重视产学研的合作

学校具有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立德育人上的优势,是科技和人才聚集的地方。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借助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可以增进彼此密切联系,还能够表现出高等学校的重要作用,使社会各界认识到高等学校的重要价值,从而使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实践活动进行大力支持。因此,教师和学生要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走出校园开展技术攻关活动,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地。为此,要首先根据实践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拔并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管理人员,做好实践活动的师资队伍建设。其次,要做好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工作,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和目标就是推动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同时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对于推动社会实践基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和指导教师可以收集并整理基地需要攻关的科技课题,回校后交给学校科研部门,由科研部门通过学校科技项目或课题形式组织科技团队进行攻关,然后返回基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基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并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而更能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发展。所以说,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是学校与基地进行深度合作的关键所在。

(五)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外联资源

设施建设论文范文8

1.1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主体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主体,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安全发展质量,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石油企业管理主体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管理人员是整个企业的发展推动者,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全面保证企业生产的安全,让企业员工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下完成自身工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在管理时还要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检查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良好保障。

1.2安全文化建设监督主体

石油企业在安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有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还要有完善的监督体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障其发展质量,降低企业的安全发展风险。首先,要加强国家政府的监督,石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同样在安全发展中也需要国家政府的监督。国家在监督时可以通过安全政策监控,督促石油企业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并且运用国家政策和先进技术,对石油生产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企业,为石油企业的安全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其次,要加大社会监督,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制定出更加人性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在社会监督中群众要积极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运营问题,让企业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进行生产和经营。第三,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石油企业内部生产的安全性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利益,如果只是重视企业的生产效益,忽视企业的安全建设,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质量。

2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措施

2.1规划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该阶段建设的过程中,某钻探公司注重对人员安全文化观念体系的控制,加强人员对各项安全操作的意识,提升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效果。在安全文化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企业从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安全物质三方面深入文化建设,确保形成系统化、层次化规划设计结构。构建层次化安全文化设计内容:对自身的安全文化体系构建人员进行合理选取,依照专业化需求建设高质量、高效益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管理队伍,确保上述人员能够有能力完成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内容;对企业人员进行调研:对当前自身发展过程中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调研,对自身大致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进行了解,确保后续工作能够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2.2强化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该阶段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宣传,确保人员在意识层和精神层上形成安全文化意识,提升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知,最大限度改善企业文化面貌,为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述发展的过程中,安全宣传内容需要从公司员工安全意识出发,对当前常见的公司安全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确保人员能够正确认知各项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加大对本行业中模范企业和模范人员的安全管理及安全行为的宣传,树立良好的安全文化标杆,让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公司还通过文艺汇演、舞台剧等形式对安全文化内容进行解读,确保通过生动的形象内容展现价值观,改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效益。根据企业文化宣传部门的演出统计,在2013年度的文化表演中共举办14场演出,其中有8场为文艺汇演、6场为舞台剧本。文艺汇演的主题多是安全生产相关,例如“安全你我,共筑和谐”、“认真来操作,安全一大家”。舞台剧则是企业内部宣传人员自编自导的剧本与表演,通过模拟钻探的实践操作,模拟各项危险状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让职工意识到安全作业的切身重要性。在演出之后,各工作部门均会安排人员写一下观后感,并将优秀文章在企业内部进行巡展,提高自身意识。自近年文化活动丰富以来,企业内安全事故明显降低,收效显著。

2.3巩固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该阶段建设过程中,公司针对不同文化内容对企业安全巩固建设进行评析,从不同场景内容出发,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体系。将公司安全文化内外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人员班制进行合理规划,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系统管理效果。首先注重人员文化素质的需求,确保人员能够持证上岗,保证人员符合公司安全文化需求,对公司安全文化管理进行全方位控制。例如,公司开展绿色工程教育,实施班组制教育、培训,对人员实施定期考核,最大限度提升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善企业安全管理效益。其次从管理层强化管理控制效益,从管理层着手,带动其他部门的安全文化发展质量,提升对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的巩固效果。再次实施责任制体系规划,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完善,确保日常管理操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证人员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严格依照安全操作需求落实各项技术,实现正确应急处理。最后,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突出,设置安全文化提示,对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或质量问题的区域进行标识,巩固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2.4改进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