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范例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范文1

1设施农业的主要形式

设施农业包含塑料大棚、温室和工厂化栽培三种不同的技术层次。目前发展和应用较多的主要有塑料大棚、温室大棚和连栋温室,也有少量采用先进工程技术的智能型温室和大型温室。前者反映现阶段设施农业的技术水平,而智能型温室则更接近“工厂化农业”,代表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2设施农业机械的现状

适合设施农业耕作、栽培和收获等农艺特点并主要在各类设施中工作的农业机械简称为设施农业机械。由于设施农业种植的品种繁多,且受设施空间的限制,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发展较慢,应用较少,配套水平也不高。国外对温室中作业机具进行了系统的开发、研究、推广和应用,许多作业项目如耕整地、播种、间苗、中耕和除草都已实现了机械化。我国设施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大部分作业均为原始的手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提高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现在设施农业应用的农业机械品种、作业内容较少,但随着我国对农机产品加大研发和推广,设施农业机械的品种也逐渐增多。应用较多的机械主要有,

一是耕整机械。设施或大棚内的耕作机械更是用户急需的,现有产品的机型不多,应用较普遍,多为借用现有的露地用小型耕耘机械,其适应性差,生产效率低,而且作业质量不稳定。近几年针对温室、大棚等特殊耕作环境,国内研制生产了一些小型耕作机械,有的微耕机还设计有多种作业功能,考虑了兼顾露地作业,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效率。与耕作配套的设施农业机械还有地膜(残膜)回收机,机械回收残膜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保护设施内土质,使其符合环保要求。但地膜(残膜)回收机现有机型作业效果还不太理想。

二是卷帘机械。卷帘机械主要是针对日光温室使用,现在的推广数量较大,它以省时、省力、效果好逐渐被农户接受。

三是其他机械。①配套栽培机械,设施内作物的栽培方法各种各样,与之配套的作业机械也各有特点,各不相同。移栽机、穴盘播种成套设备等机械只是试验示范阶段,还没有普及推广。②植保机械,小型喷雾机现在也在设施中应用,但由于汽油机喷雾器污染环境,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应用不普及。电动喷雾机正逐渐推广,但存在着电池容量较低的缺点,作业时间和寿命亟待提高。

3今后推广发展的方向

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应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土壤环境,在耕、种、收主要生产环节研制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机械,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3.1开发专用微耕机。现有的微耕机稳定性、适用性还有待提高,要求机体和质量小、动力足,操作舒适,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原理,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尽量减少发动机对设施环境的污染。

3.2增强作业功能,提高配套比。要求配套机具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操作方便,更换便捷,能分别进行旋耕、犁耕、开沟、做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铺膜、打孔、播种、植保、灌溉和施肥等多种作业,操作手柄能上下左右调整,以适应设施内的工作条件并方便田间转移。

3.3开发穴盘育苗播种成套设备。在机械化育苗移栽工艺和机具设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微耕机配套的小型钵苗移栽机,先以半自动机型为主,逐步向标准化、系列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设施农业范文2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对民生的改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二、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1、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建立起风险基金,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用以吸引资金流向,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2、调整农业方式、结构,保证经济效益

(1)农业结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高效温室以及节能温室的引进,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的优质工程,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品种,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种,应当加大其性状培育;扩大蔬菜种植中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在保温设施中,对厚墙体以及保温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结构进行推广,另外在灌溉技术上实行新型的节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优质蔬菜品牌,加快无公害农业建设。

(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种植方式的调整,结合现代的设施农业以及良种良法方式,并比较其发展速度,可以发现,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方式在创新上严重不足,且发展速度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不具有先进的农业思想以及理念,在技术掌握上也都沿袭了传统的方法,播种时间集中,且上市时间集中,因此农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会严重失衡,因此产生矛盾。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种类农产品特征,重视灵活的种植方式以及杂交培育技术,并通过多种技术优化组合,配套应用,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针对同一种品种,可以通过覆盖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温室种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区进行分批次播种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收获,分批量上市能够调整市场供需要求,缓解供需矛盾,从而加大经济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种植上能够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种蔬菜植被对棚室土壤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对的减少种植量,上茬种植番茄,下茬则种菜花或者是大头菜。通过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认识,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为其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施农业范文3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地区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农民生活的稳步提升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农业水利是促进地区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障乡镇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安徽基础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淮河中游,以长江和淮河为界,安徽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安徽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省,然而由于安徽省位于中纬度地区,是高空西北环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遭遇和控制的地带,常常有暴雨和干旱,所以安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旱涝灾害的频发地区。虽然气候条件是造成洪涝频发的主要因素,但是安徽省在防涝抗旱方面的工作尚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自然灾害预防调控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安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比中部其它农业大省,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原有设备老化,新增水利设施不足现有的设施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年限过长,设备老化,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从2000年到2009年,安徽省农村小型水电站和水库只增加2%的数量,反而因为老旧报废了一些设施,而本省农业不断地发展,提高了对区域水利设施的需求,以致于落后的农业水利设施不仅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也阻碍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

(二)维护管理不到位,产权制度未明晰农业水利设施管理机制不健全,因为水利设施主要是集体经济时期兴建的“公共物品”,在产权未明晰的条件下,其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导致使用者只关心设备使用的最大效率,只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了长远发展,对设备进行过度的使用,不重视对其的维护与有效管理。所以即便设备存在也没有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用;以安徽地区2000年至2008年时段为例,农业水利设施年平均维护费用虽然逐年递增,但是管理与维护总支出仅占其总支出的5%,80%以上的费用都用于新建设施,存在较为不合理的“只重投入,不重维护”的问题。此外,作为农业主体的农民在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和建设中参与意识不强,中小型水利设施乡镇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多数地区农业水利设施专业管理人员缺乏,技术管理水平不高。

(三)财政拨款不到位,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安徽省部分地区因为财政资源的有限,没有充分的资金投入用于新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充分的财政支持是水利设施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安徽财政收入并不充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从安徽省2005年至2008年水利设施建设总支的年平均值,仅为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的60%,但是本省是一个水旱常发的省份,水利设施建设需求性与紧迫性巨大,但是财政资金的不足,限制了区域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随着设备的老化、管理效率低下、维护不到位,必然影响安徽省的农业生产安全与水旱灾害的预防调控。

二、河南省基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也是洪涝干旱重度频发区,但是河南的粮食产量却不断创出新高,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农业产粮大省。自古以来,风调雨顺是一直流传的粮食丰收的前提,堪称农耕史上传奇的河南的农业生产却是一直在同频发的旱涝灾害斗争中进行下去的,在不乐观的自然条件下,河南农业发展如此迅速,与其日趋完善,精益求精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密切相关。水利自古是农业的命脉,河南虽然作为一个洪涝灾害横行的省份,但是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全国先进,可以为其他省份的水利事业提供借鉴。河南的水利建设基础也是非常薄弱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河道堤防破旧不堪,有效灌溉面积只有646.88万亩,旱涝保收田仅有12.83万亩,但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河南省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表一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9年,河南的农田水利建设一直在逐渐变好,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田已经与建国初期的水平比有了巨大的提高,在200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5033千公顷,旱涝保收田达到4051千公顷。到2008年全省基本上实现了机电灌溉,为河南成为全国第一的产粮省奠定了基础。在河南政府的领导下,到新世纪后十年,无论是水库还是灌区,河南都在稳步增加。建国初期河南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而到2008年,拥有大型水库21座,中型水库104座,2008年底,灌区数达189处,3.3万公顷以上的灌区有13个,拥有完备的基础水利设备是农业生产的必须条件,水库和灌区的增加极大的促进了河南省农业的发展。从表二可以看出河南的治理措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从2000年到2009年,河南易涝面积并未出现大幅度变化,但是除涝面积却大幅度增加,在2000年除涝面积占易涝面积的87.7%,到2009年比重增加到92.2%,尤其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2000年治理的面积占流失面积62.7%,到了2009年此指标为72.8%,在修建堤防方面,堤防长度约来越多,保护了越来越多的产粮区,为其粮食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其水利设施建设先进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展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灌溉一直都是实现农田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在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了滴灌,集雨水窖工程,用极少的物质条件兴建水库灌区。

(二)防洪减灾体系完善:淮河流域一直是水灾重发区,不治理频发的灾害即便修建再多的灌区和水库都不可能带来农业的发展,河南政府积极组织群众清理淤积的沟渠和河道,在各地兴起防洪排涝治理工程,为粮食生产建立了有效的“防护网”。

(三)与时俱进的政策:河南近些年来着手转变依靠国家投资办水利的传统观念,河南水利部门依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开放农田水利建设主体范围,同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各地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制定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法和政策。

(四)有限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利用:对于安徽、河南这样的经济非发达省份,财政收入本就不是特别充裕,投资于“隐性”的农田水利建设便是更少,在不容乐观的经济条件下,河南作为产粮大省并不是盲目的追求财政投入基数,而是创造性的把有限的农口资金捆绑使用,着力在农业生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立了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政府投入,集体和农民一起投入的多元投入体系。其实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资金问题在农村更是突出,河南水利部门迅速调整政策,加强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机制,使河南在资金投入方面不至于太紧张。#p#分页标题#e#

三、两省水利设施可比性分析与对策建议

河南和安徽都位于中部,两省毗邻,自然地理条件相似,经济基础都不是很强大,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业大省,两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也说明两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良好经验可以互通有无,就目前现实来看,安徽在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远不如河南,河南与安徽两省相对东部地区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但是河南依然成为全国水利建设的模范省份,其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推动安徽省农业水利设施的发展:

(一)提高财政拨款支出,水利设施投资多元化财政投入是发展水利建设首要前提,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加大财政投入是其发展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对中部农村基础水利建设的投入有所增加,现阶段而言,如何利用国家支持的资金,把资金效用最大化是关键。对于安徽而言,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要改变政府在水利融资中居于主体地位的现状,但是采取的行动还是稍慢,安徽水利基础建设亟待发展,资金问题更是核心问题,通过开放的市场融资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要想水利基础建设得到有效率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市场机制在水利建设投资融资方面的作用,培养市场需求,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细分水利融资,做到资本经营和政府投资相结合而其中政府主要担任监督管理作用,可以把政府的投资用于具有公益性性质的水利建设上面,而资本的融资就用于盈利性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还要扩大基层水利直接投资,尤其是农业欠发达地区,安徽省可以在欠发达地区设立专项基金,发展水利建设长效投入机制,还要积极发展项目融资,减少政府负担,加快水利基础建设快速发展。

(二)明晰水利建设的产权主体,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构建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在以前,关于水利设施的维护都是一锅端,没有明确的主体,就产生了类似“公地的悲剧”的情况,有限的资源遭到浪费或者过度使用,都不能使整个农田水利建设效用最优。安徽省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明晰设施产权:农田水利设施大体分为公益性的工程、经营性的工程和生产性的工程。公益性工程的受益者是整个社会,它的保护管理理应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政府要发挥自己行政组织的作用;经营性工程的建设主体是经营者,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供水已经被界定为经营性行为,理应由经营者负责建设管理,而生产性工程的建设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建设主体理应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对于大型的县一级别的水利设施有县水利局保管,基础的农田水利设备交由村支部统一保管或农户分散保管。

(三)加强对农业水利工作的领导,提高政府区域宏观调控能力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要意识到农田基础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总结各个地区发生灾害的教训,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吸收其他地方水利发展良好的经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发挥锐意创新的精神,勇于尝试,着眼于长远,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农村和城市、山区和坝区、全区和局域的观念,注重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效率和效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在全省形成一股强大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力量,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普及农田设施完备利国利民的观念,加快建设一批带动力强、覆盖范围广、受益群众多的骨干水源工程,安徽虽然已有的设备基数并不小,甚至超越河南,但是近些年修建的并不多,而以前修建的并不都能很好发挥作用,安徽山区众多,要因地制宜推进山区水利建设,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农业是国家基石,水利设施对农业有不可替代作用,(1951)主席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安徽省早已认识到水利重要性,只要把水利实施建设得好,安徽农业才能发展更好。兴建基础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设施农业范文4

1设施农业及其主要特征

设施农业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00多年前,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已出现玻璃温室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大规模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环境工程技术的突破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一些大城市郊区兴建规模化养殖场,8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地膜覆盖、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化栽培。对设施农业的概念,说法不一。综合各种观点,我把它归纳为以下一段话:设施农业就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和气象技术,按照动植物微生物生长发育机理、产品储藏保鲜的要求,提供可控的、最佳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进行动植物微生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从种类上分,设施农业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类,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无论是哪一类,无论是简易的塑料大棚,还是智能化的工厂化生产,都是利用人工设施,调节光、温、水、土、肥、气等要素,优化动植物生长、发育、储存环境,实现平面、立体、空间利用,放大乘数效应,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获得最佳效益。

2我县设施农业现状

全县现有日光温室2186座,温室规格(26米~42米)*7.5米,其中巴燕乡上胡旦村(270栋)、波航乡胡思洞村(90栋)、和平乡和平村(88栋)比较集中,其余均比较分散,主要种植蔬菜、果品、花卉等。根据以上现状可看出: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温棚在各村试点中大部分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种植的品种,也没有形成规模,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3我县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设施农业水利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设施农业(温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区域经济和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温棚水利部分的设施不配套,全县温棚用水根本无统一规划,其用水都是各村自行临时解决,无保证的可供水源,限制了温棚的快速发展和现有温棚应有效益的发挥。温室灌溉用水是就近从各村人畜饮水工程管网中引取或从附近河道中挑、驮运,由于温室灌溉用水量较大,使各村人畜饮水出现困难,尤其夏季温室需水量高,加之温室内无水利配套设施,温室灌溉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量不足,温室灌溉用水只能靠附近河道用人挑、牲驮的方式来解决,浪费水资源,占用了大量的劳力,增加了劳动强度,延缓了温室发展的速度。

3.2水资源开发利用

我县河流属湟水水系,河流众多,境内有大小沟道86条,正常有水的河流25条,水源以降水补给为主。其余均为季节性山溪小沟,平时干涸,汛期山洪爆发时,沟水陡涨,山洪因含沙量大,雨过沟干,一般难以利用。全县水资源总量为3.1466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5778亿立方米(包括地下水资源量5503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10.46万m3/km2,人均占有水资源1183.8立方米,按耕地面积平均占有水资源量531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于黄河流域和湟水流域。全县实际水资源利用量只有6000万立方米,实际利用率为19%。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120.4万立方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152.8万立方米,牲畜饮水95.8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5498.3万立方米,工业用水149.2万立方米。另外,小水电利用贯流水1.892亿立方米。随着全县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上述各项水利水保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初步构成了比较合理的以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供水体系框架,为湟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4设施农业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有利条件

4.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水利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以及自然客观规律的要求,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全县设施农业(温棚)发展速度较快,由于部门间协作、协同较少,使温棚的水利配套设施起步较晚,无统一规划,各村温棚用水由各村临时解决,无法长期、稳定的保证供水。2)各村温棚用水因无专业部门的指导,无可靠的供水水源及供水管网系统,无法保证温室的四季灌溉问题。在水源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只好让温室用水只好用畜驮、人挑或手扶拉运水的临时办法来灌溉农作物,不仅费工、费力,还占用许多劳力和增加了劳动强度。

4.2有利条件

我县设施农业(温棚)水利配套工作今后面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和艰巨,需要进一步精心规划,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管问题很多、困难较大,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

1)从国家的大政策上来分析,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深入,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是被放到更加重要地位加以重视并优先安排的项目之一,只要我们抢抓机会,仍将会给我县的设施农业水利配套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这将对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有利;

2)各级政府及省、市业务部门对我县水务工作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对我县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信心,我们坚信上级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视程度和项目支持力度将会不断加大,这将对我县水务工作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3)随着近几年我县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突显,要求设施农业水利配套逐步完善是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将为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带来机遇,水利设施的发展也对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湟源县水务局组建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为我县水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5设施农业(温棚)发展情况

设施农业是一项集设施水平、栽培技术、养殖技术与管理模式于一体的综合新兴农业产业,设施农业的发展,将会推进整个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体现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因此,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减轻热、冻、风、霜等气象灾害,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能较好地满足农作物对生态条件(光、热、水、肥等)的要求,使农作物有一个温馨的家,能够“吃饱喝足,住得舒服”,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得到比露地耕作高几倍的经济效益。因此,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单纯依靠发展规模经营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因此,设施农业的发展是促进农业企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这样讲,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现代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的有效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县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发展农业经济特色,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畜棚,形成产业化生产已初见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胡萝卜、马铃薯、青蒜苗等几个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形成一批具有本县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产业带区,为构建我县合理的农产业产业布局,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p#分页标题#e#

6设施农业(温、畜棚)发展制约因素

随着日光温室、畜棚的发展,温室灌溉、畜棚牲畜饮水矛盾突现,水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灌溉用水是限制发展日光温室形成产业化生产基地的拦路虎,全县现有的日光温室灌溉多数是群众从附近河道挑、驮运来浇灌,少数温室及90%畜棚牲畜饮水从各村人畜饮水工程中引取水源,使原本运行良好的人饮工程出现超负荷运转,尤其在夏季出现人畜饮水与温室、畜棚浇灌水量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达不到应有的温室经济效益。

7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坚持以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根据省、市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规划原则,强化水利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认真做好农村水利,全面提升水利服务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全县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合理开发配置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坚持节水保护与开发配置并重、节水保护优先的原则,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努力解决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问题的同时,要把节约用水作为革命性措施放在优先位置来抓,节水为主,治污优先,兴建节水治污工程,转变用水方式,调整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5)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提高水利设施的综合效益。根据国家公共财政状况和投资政策以及省、市、县经济发展的水平,在深入研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水利发展的重点,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坚持水利建设与水利社会管理并重的原则,全面提高水利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通过不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五大安全保障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加强水利自身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洪水管理、水量分配和水权、水资源保护等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法制,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7)坚持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8发展设施农业的总体思路

根据近几年设施农业发展的速度,努力使相应的水利设施同步化,更好的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县城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做好铺垫。为此,根据省、市有关文件和要求将我县设施农业水利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紧紧把握机遇。我县的设施农业水利发展思路为“把握一个主题,围绕两个坚持,保障三大安全”。一个主题:就是要始终把握水利为富民强县,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两个坚持:坚持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动摇,努力为农民增收服务;坚持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不动摇,实施水源涵养等综合治理,为绿色经济服务。三大安全:一是保证设施农业发展给农村人畜饮水带来的压力,保证农村人畜饮水的安全;二是通过对温室的水利设施配套,保证全县设施农业的稳定生产;三是通过设施农业水利配套工程的立项上马,保证我县经济发展用水。

9加强我县设施农业的几点看法

9.1加强领导

真正按照国家的要求,落实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地位,加强领导,努力做到计划安排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实行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切实搞好设施农业水利这块工作。

9.2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和本省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规范各项水事活动,依法管水用水。2)加强水行政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责权清晰、可操作性的水法规体系。3)加强水利执法队伍的建设,积极宣传水法规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制意识。4)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积极工作,理顺关系,逐步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大力加快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进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水量开发与水质保护相结合;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狠抓工程建后管理;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并重,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9.3加强前期工作

按照规划和计划,下决心、下本钱、下大力气搞好水利前期工作,增加项目储备,扭转我县在设施农业方面的水利前期工作滞后的被动局面。加强对勘测设计工作的管理,引人竞争机制,提高前期工作质量;立足长远,对规划的项目,及早安排,做好前期工作,逐步建立“湟源县水利项目储备库”。

9.4加强日光温室水利设施

目前我县温室多采用传统沟灌、畦灌,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容易造成室内泥泞、板结、湿度增大、降低了室内的温度,不利于作物生长。所以温室采用滴灌,对于节约水利资源、改善温室生产环境、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滴灌是最先进的温室灌溉方式之一,低温季节在温室中采用滴灌,能够避免其他灌溉方法灌水后温室内湿度过大而易使作物染病的弊端,因此滴灌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温室生产中灌溉系统的最佳选择。在温室中采用滴灌具有省工、省水、节能、优质、增产、适应范围广、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还可以配合施肥设备精确地对作物进行随水追肥或施药等作业。#p#分页标题#e#

设施农业范文5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装备;土壤水分;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施农业因其可控、保温、光照及设施灌溉的优点,已经在我国农业种植业中广泛推广。设施农业是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体现。这种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技术手段,通过改变自然日光及温度条件,创造供农作物全天候生长的温室环境,进而提高农业产量的设施工程。设施农业的核心工程就是安全型环境温室,关键技术是能够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及相应的调温保温设施构成冬季保暖,夏季防晒的小气候环境。在小气候的温室环境下,光照、温度、湿度及通风条件是温室作物生产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温度是最为重要的气象因子[1]。研究表明温室栽培适于北纬30~40°的区域,超过此范围区域,作物成本就会增加[2]。设施农业的高效益特点,已成为中国农业种植业中的支柱型产业,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温室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调控设备先进、生产和技术规范标准化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其设施农业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少,但在中国设施农业特别是日光温室室内调控设备简陋,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目前还是设施农业研究亟待提高的方向。

1温室气象灾害及预警

由气象灾害导致温室灾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温室设施受到的外界大风、暴雨(雪)和冰雹等气象灾害造成农业设施破坏性的机械损失和物理损伤;二是温室作物本身因强降温、连阴天、久阴骤晴和高温等天气现象导致危害设施内作物生长发育和产品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病害、虫害等。在我国北方主要有掀棚大风,暴雪垮棚,低温寡照、高温热害等4种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其中掀棚大风、暴雪垮棚气象灾害程度是温室结构设计、棚膜预防及保护措施的关键指标;温室内低温寡照和高温热害是蔬菜减产和降低品质的重要因素。在研究气象观测场的大气候与温室内小气候的定量关系和温室内小气候对作物的灾害影响指标的基础上,制定形成的灾害标准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防御和预警、防灾减灾决策等方面提供准确的技术依据。现有的设施作物气象灾害预警方法主要根据实时观测数据对比灾害指标判断其灾害标准的级别,结合气象台天气预报结果来进行灾害预警;也可以采用数值预报产品,结合1~2d日光温室内气象要素和未来1~2d温室外的气象因素值,利用统计学方法建立预报模型,预报日光温室内主要气象要素(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太阳能辐射量、日照时数等)的农用天气预报[3]。

2温室内环境监测设施及气象调控

温室内小气候变化过程和垂直分布规律与温室外气候要素的关系是研究气象灾害标准及农用天气预报的关键[4]。随着气象观测自动化的水平的提高,可在温室内安装实时监测辐射、光照度、二氧化碳、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土壤水分等多要素的气象监测仪,熟悉作物对各类气象要素需求的农业气象指标,研究设施要素的调控方法,建立气象环境综合调节的数学模型。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实时监测数据、动态模型预测及专家知识推理数据库相结合,建立管理决策数据平台,通过移动终端或手机APP等技术实现与用户的联动。喀左气象局根据多年人工观测,探索出日光温室内气象调控的有效方法:(1)悬挂“防寒裙”提高棚前沿地温和气温:在温室大棚前沿挂1m左右的“防寒裙”解决了棚内前沿地温偏低的问题。(2)采用透光率高的棚膜增加光照,可起到增加棚内太阳辐射量,提高气温,降低湿度的作用。(3)棚后墙悬挂反光幕提高地温、增加光照强度技术。(4)调控湿度:采用滴灌,防止漫灌、采用烟剂、粉剂防病治虫,减轻棚室湿度、调控棚室温湿度,调控生态条件防治病虫害。(5)采用垄鑫处理棚室土壤,消毒、增产、防治病虫害效果明显。(6)采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改善棚室土壤,提高地温和CO2浓度。(7)装置植物生长灯,增光补温。(8)双层覆盖防寒保温:增加大棚的覆盖物,双层(一层草帘、一层棉被)或加厚草(毡)帘等。(9)预防高温天气:用温室大棚遮阳降温涂料涂抹棚膜或棚膜外加遮光网。(10)增温控湿、通风透光防治棚内病虫害的发生。(11)增施CO2浓度,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5]。

3设施农业气象装备技术

新型温室设施装备技术系统包括:温室控制系统、温室通风系统、温室灌溉系统、温室移栽系统[9]。其中温度、湿度、光照、太阳辐射量等农业气象环境要素的观测数据既是设施农业调控技术的基本数据,也是建立气象预报预警数学模型的关键,观测数据主要通过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系统获取,张雪芬研制的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具有作物生长、农田气象要素观测和环境监控的功能,可开展作物生长、田间小气候和土壤水分自动化观测[14]。袁光明设计的农业气象观测数据自动化处理系统可以使观测资料实现自动处理、生成报表及历史资料的查询等功能[15]。从目前的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装备技术来看,在自动观测数据获取方面可实现作物生长的动态跟踪、气象要素的空间、时间的加密观测及大数据处理的能力。因我国北方设施农业以日光温室为主,传统的温室结构绝大多数只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在冬季棚内外环境温差大、昼夜温差大,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受环境及装备性能的影响会出现误差,如湿度传感器因长期处于高湿变温的环境,易因迟滞现象导致数据测量值误差偏大;土壤湿度观测值分层自动观测值与经验值不符;百叶箱的通风导致自动传感器的测量值与比对用水银温度计观测值有明显偏差等。这些由仪器引入的误差导致观测数据结果与人工观测值和经验值不符,如2012年10月17日~2014年2月20日时段,从喀左农业设施基地进行了人工与自动观测设备的对比观测的结果表明:人工观测共52d的逐时连续观测数据统计,人工观测棚内相对湿度平均为87%,分别高于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数据7%;高于自动预警仪数据15%。2014年2月25日~3月9日喀左县气象局技术人员在天盛庄园葡萄棚内进行了13d的观测,每h观测1次,测出深圳某公司自动放风仪器感应器的平均相对湿度差与人工观测相差(比人工低)27%。观测结果的偏差给掌握作物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规律探索不同作物对环境响应的定量关系方面、实现温室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带来困扰[10]。

4提高设施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系统是通过传感器感应气象要素的变化并转换成电信号,由信号转换模块经过数据采集装置及通讯系统实现气象观测的自动化功能,传感器的湿敏元件的特性是保证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关键技术,新机理和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是突破气象观测领域开发的先驱。

4.1湿度观测装备的关键技术

湿度传感器主要有电容式、电阻式和热电偶式3种类型,目前,应用在气象观测领域大多为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电容型湿度传感器的湿敏元件感湿原理是湿敏材料的特征参量随其内部水分子含量浓度的线性变化。故湿敏元件的线性度、响应时间、湿滞等静态特性是是衡量湿敏元件性能的主要指标,湿敏材料的湿滞和动态响应特性及其水蒸气传质机理是研究湿敏元件技术指标的关键技术[20]。研究结果表明,湿敏材料感湿膜的厚度、浓度对水分子有效渗透系数和有效扩散系数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不是唯一要素,环境温度的升高,使水蒸气的饱和压力增大,进而影响水分子有效渗透系数和吸附时间,因在温室大棚内的密闭空间,经常出现高温高湿、低温高湿的情况,如果湿敏元件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湿度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4.2土壤水份观测的关键技术

土壤水分监测仪器的驻波比法直接得到的土壤容积含水率与人工观测烘干称重法通过土壤重量含水率与土壤容重计算后得到的容积含水率的值存在着偏差,如喀左县气象部门业务使用的自动土壤水分测量仪,2018年9月1日~2018年11月20日期间对0~100cm等8个土层的土壤水分观测仪器进行自动站与人工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层次正差值在1.2%~18.1%之间,最大值18.1%和最小值1.2%均出现在40~50cm层次。自动站与人工观测土壤相对湿度值负差值在-0.6%~-5.4%之间,最大值-5.4%出现在20~30cm,最小值-0.6%出现在10~20cm深度。因此,自动站观测值总体高于人工观测值,其中20~30cm偏低较多,40~50cm偏高较多,0~10cm和30~40cm层次差别较小。影响自动观测测量准确性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自动监测仪器的相对湿度等最终观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各土层的土壤常数值直接相关,故人工测量的土壤常数的准确性能直接影响自动监测仪器的观测结果;二是监测仪器的投入业务运行前,用传感器输出值与人工的比对结果计算修正值,将数据修正后的终值作为观测结果,故修正值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观测质量。因土壤水分的观测与土壤特性等相关参数关联密切,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有必要和人工观测对应的观测要素值实施在线比对和定期修正,才能使装备稳定特性与人工比对相结合,才能真正减小自动土壤水分的驻波比法与人工烘干法的观测结果的数据偏差,将这种比对后的偏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才能确保自动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确保数据准确及可业务化,实现土壤水份观测的自动化观测仪器能够在气象预报、科研领域的应用。

5结论

5.1设施农业气象装备发展面对的方向

设施农业应用设施及环境调控手段,为作物生长提供相对适宜的气象环境条件,但目前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的还处于初级阶段,设施农业还没完全摆脱自然环境对作物产量、质量的危害,设施农业气象发展还以应对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为主要方向,为了适应地域、气候及防灾减灾的特点,其观测装备的观测手段不宜千篇一律,应在不同空间层次、观测要素等方面有所调整,如北方以适应防掀棚大风,暴雪垮棚,低温寡照、高温热害及病虫害的气象灾害配备相应的观测装备等。环境调节的基础数据来自于温室内部的气象观测数据,目前国内在天气、航空、军事预报等方面已具备先进、精准的气象新型装备科研技术成果,可结合温室内部的特殊环境进行农业气象装备科研领域方面的技术融合,另一方面应加强与植保等部门之间的科研合作,将气象装备与植保装备相结合,一方面加强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向提高装备的有效综合利用。

5.2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制与探索

设施农业范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当今社会,农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类新型农业机械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更新节奏加快,对相关推广应用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必须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出发,引入价值化理念,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

1.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重要价值

在国家经济社会体系中,农业经济始终占据着基础性战略地位,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趋势不断凸显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发展,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更为丰富灵活的技术选择。在传统农业种植与生产环境下,农业生产者往往对传统种植方式与耕作模式具有较强依赖,若外界客观要素发生一定变化,则农业种植与生产过程将受到严重影响,弊端十足。而通过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充分应用,则可降低对传统农业生产资源要素的依赖程度,将现代科学技术理念、机械化理念等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为新时期农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活力[1]。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在农业机械化操作标准、设施农业技术方式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普及进程营造了良好环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相对平衡。随着现代社会体系的日趋完善,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价值,农业生产行为对其所产生的需求愈发多元化,只有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才能充分迎合农业现代化、时代化、技术化的发展需求。

2.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限制因素

2.1农业机械设备落后,基础条件落后。农业机械设备是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成效的优劣。纵观当前农业机械设备实际,普遍存在着设备落后、技术陈旧等共性问题,无法为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与实施提供可靠载体。长期以来,尽管国家大力实施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取得了突破发展,但由于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系统性相对不足,加之我国地域间的地形等要素差异明显,因此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普及程度依旧不足。基础条件的落后发展局面,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阻碍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2]。

2.2农民的机械使用意识淡薄,缺乏专业技术指导。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民是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面向对象,只有积极动员广大农民主动投入到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中来,才能充分彰显其重要价值。实践表明,受传统意识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农民不具备机械化的生产意识,往往更加侧重于农业机械应用中的成本投入,不能权衡经济成本投入与获取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3]。甚至,在自身体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农民宁愿通过自身体力劳动完成农业种植与生产,在部分偏远落后地区,机械化的使用程度接近于零。此外,部分农业在机械化技术应用中,缺乏必要而科学的技术指导,无法充分实现其农业设施技术的实际预期效果。

2.3推广机制落后,推广部门经费不足。在传统僵化固化的农业生产环境中,我国农业形成了相对闭塞保守的运行方式,而在现代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应的推广机制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考验。从当前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实际来看,推广机制普遍欠成熟,致使农机推广硬件设施得不到有力支持,推广效果不佳。同时,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经费预算不足,在推广过程中资金使用捉襟见肘,无论是在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方面,还是在种植生产条件改善方面,均存在一定滞后性,即便部分情况下进行了主动宣教,但相应的宣教手段不足,宣教方式不灵活,无法全面展现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重要价值。

3.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策略探讨

3.1建立农业机械生产示范基地,完善基础条件。农业示范基地在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全面展现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应用优势与价值的重要载体,只有全面建立农业机械生产示范基地,不断完善基础条件,才能为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更为优良的环境。通过农业机械生产示范基地,可使广大农民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操作过程、方法方式、预期效果等。对此,相关部门可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环境及地形地貌等条件,选择最为合理的区域建设农业机械生产示范基地,并积极组织广大农业种植户进行参观观摩,使其能够充分感受到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时代性、便捷性与效率性,摒弃传统僵化固化的农业生产思维观念[4]。

3.2做好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立项。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推动下,信息化时展脚步加快,农业种植环境也开始朝着集约化、高效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应全面做好项目立项,牢固树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推广理念,谋求实现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成效的新突破。各级农业生产主管部门应对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客观认知,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客观条件,通过优化项目立项流程,完善项目立项制度等方式,扫清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隐性障碍”。针对本地区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应用体系化相对不足的问题,则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探索制定最具针对性的技术推广方案,实现农业生产资源要素的高效合理配置。

3.3加大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支持力度。正如前文所示,充足的推广经费支持对于提高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成效至关重要,要从当前农业事业发展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列支专项经费,全面用于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确保专款专用。要对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进行全面审核使用,确保各项资金的价值能够趋于最大化,防止推广资金无序消耗或浪费。应适度扩大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有效吸纳社会资金,拓宽推广经费来源渠道,并根据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类型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经费支持与消耗比例,确保更为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理念及设施农业优惠政策能够得以全面融入到位。

3.4对推广效果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分析。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体系在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至关重要,可对所取得的推广成果进行全面客观体现。对此,应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绩效评价模型,选择合理数据指标作为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成效评价的重要考量因素,为不同评价指标赋予不同评价权重,全面客观公正对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阶段性成效进行评价分析,进而找准关键薄弱环节,予以重点强化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在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评价分析中,应最大限度上降低人为主观意志的干预,确保所形成的阶段性评价分析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推广成效。在此过程中,应强化农业生产调研,以实际调研结果为基础,对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成效评价方向与侧重点进行调整[5]。

3.5做好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调研。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目的是为农业生产事业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农业生产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影响农作物产量及农民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从当前农业生产需求出发,做好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调研,对农民意见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全面、客观、系统地收集,以此为基础制订科学、完善的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计划,使农民能正确认识机械设备以及机械技术的有效作用。在机械设备演练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及时向农民渗透一些专业的农业知识,使得农民在后续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能更科学地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生产的阻力。

4.结语

设施农业范文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农业和工业方面均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在农业方面,我国正逐渐采用更加科学的设施农业技术。

关键词

设施农业;害虫防治;发展

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设施农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应用。

1设施农业发展进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进,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民以食为天,农业事关国家发展的根本,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土地的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设施农业作为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有效手段,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农业受环境和季节的影响较大,但是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情况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通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各种农业设施,为农作物的生活营造更适宜完善的环境,使其受外在环境影响的因素减少,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从20世纪中期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初具规模。例如,之前我国在农作物配置方面广泛采用保地技术,即在土地表面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这种技术能对一些株茎较矮的农作物提供足够的温度,但是这种技术并不适用于一些株茎较高的农作物,在此基础上,催生了塑料大棚技术,这种技术有效地保障了株茎较高的农作物的生长;但就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环境来说,农作物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生长速度会放缓或者不再生长,因此温室栽培技术又应运而生,这样不仅解决高度问题也解决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设施农业已经逐步溶入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如今这种农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整体规模,完善技术和逐渐发展的科技方面的技术的发展趋势[2]。此外,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局限应用于普通的蔬菜瓜果等的农作物产品的培植,还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如畜牧和水产方面的养殖等,这对我国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2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农业发展中采取了很多新方法、新技术,农作物产量也有了很大进步。在这些新方法、新技术中,设施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设施农业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例如,冬天建设大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环境对蔬菜生长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花卉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在温室中培育花卉也使人们的需求不再受到季节的限制;在水果种植方面,冬天也能吃到夏天才能吃到的水果蔬菜,再也不用受地区和季节的限制了这些生产生活中的变化表明我国的农业产业技术在水平和产量品质上都上升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这些成果要归结于设施农业的发展。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要求的,因为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民的吃饭问题,袁隆平教授研究的杂交水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温饱问题才基本解决。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和实施设施农业对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大意义[4]。在农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西方国家,设施农业是广泛应用的方式之一,且在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人民收入、改善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都有很大的成效。抛开设施农业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单从对农作物生产方面来说,设施农业具有许多传统农业不具备的优点,如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经济效益。设施农业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技术问题,包括环境生物、地质、市场销售和品种发展等。设施农业通过与其他技术的结合来提升它的技术水平。另外,设施农业将所有的土地资源和工作人员等可以利用的技术全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多种特性的集合产业。这种农业采取管理模式和器械的运作,结合不断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方式,使设施农业这项农业技术不但可以增加农业产率还可以改变产业结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益,在实施的过程中完全充分利用了可以应用的环境因素,在这个方面上形成了综合的经济模式。

3设施农业的发展前景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设施农业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其他农业形式相比,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设施农业发展前景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立足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实际,着眼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前景,实现科学的发展规划,促进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

3.1设施的标准化

从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设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与气候、农业发展规律以及农作物种植特点结合起来,这种特点的出现,使在某一区域内的某一种农作的种植,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实现了农业设施的标准化。

3.2设施农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其与农业结合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设施农业的本质在于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有效控制,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加入,能够大大提升设施农业的调节精度,使设施农业所营造的环境最大程度地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结语

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采取设施农业是对社会进步的最好的实施。它可以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管理化,使作物的生产可以不受环境和温度的影响。此外,在各种不利的因素发生的同时,也要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只有合理的农业技术,才可以使我国的农业快速发展。

作者:李培胜 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参考文献

[1]张留江,李荣博.设施农业发展与蔬菜病虫害防治[J].天津:天津农业科学,2010.

[2]朱增改.农业发展与危害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6(3).

设施农业范文8

发展设施农业是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内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客观评价了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而提出了该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方向定位在“高效、规模、特色、生态、观光”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设施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充分挖掘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控的适宜生长环境,确保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较高产量、品质和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易于集约化生产等特点,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2013年以来,福建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了22个农产品主产区,漳平市就是其中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现就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进行综合分析,客观评价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供大家参考。

1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优劣势分析

1.1优势分析

1.1.1区位优势

漳平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国土面积2975km2,人口28.4万。年平均积温6281.1℃,年日照时数1801.6h,无霜期310d,属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区,具多种区域性小气候,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合发展设施农业。漳平是闽南金三角的“后大门”,鹰厦铁路贯穿其中,莆永高速和漳永高速建成通车,南三龙快速铁路于2013年动工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漳平将成为融入闽南、延伸珠三角、拓展西部的重要战略要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便捷的交通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1.2经济优势

漳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其中2014年GDP实现172亿元,较上年增长10.8%,财政总收入10.4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961元、12259元,分别增长9.6%、10.3%;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51.2亿元,各项存款达88.8亿元,这为漳平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上级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14年各级财政对漳平涉农投入达6.9亿元,其中省和龙岩市投入5.2亿元,这也为漳平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

1.1.3生态优势

漳平境内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9.4%,拥有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九鹏溪风景区等众多名山秀水,部级南洋湿地公园于2014年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试点工作,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福建十大空中最美家园、闽西首个省级生态市、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分别有11个乡、3个镇获得部级、省级生态乡镇命名,43个行政村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良好的生态拓宽了设施农业发展渠道。

1.1.4科技优势

漳平通过落实、实施《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法》等,大力推广以螨治螨、秸秆就地转化增值等“五新”技术,有力带动了设施农业加快发展。截至目前,漳平在台湾农民创业园挂牌成立全国首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授牌12个实训基地;在农林大学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者达1256人;拥有市乡两级农业专业农技人员165名、种植大户100户,成为部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试点县。同时,漳平在赤水镇、桂林街道建成工厂化育秧大棚,永福镇后盂村、龙车村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现代农业蔬菜产业集约化育苗基地,和平镇东坑村建成百亩早春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南洋镇暖州村、北寮村建成百亩智能温室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千亩漳平水仙茶综合生产标准化示范生态茶园,这些基地为设施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

1.1.5产业优势

漳平“花茶菜”三大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迅猛,先后获得“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杜鹃花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及全国蔬菜生产大县等名片近10张。近年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4年,漳平市花卉种植面积3133hm2,实现产值15.7亿元;茶叶种植面积7133hm2,产量1.1万t,实现产值22亿元;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3000hm2,实现产值2.3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40亿元,增长4.3%,占GDP比重达23.3%;漳平市共有家庭农场1006家、专业合作社253家,培育省级、龙岩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8家。

1.1.6品牌优势

漳平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成功创建了一批部级、省级农业品牌,有力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漳平相继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标准化县”“省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等称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获证企业3家,认证产品15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7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个。

1.2劣势分析

1.2.1耕地资源不足

漳平市地处山区,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山多地少,耕地面积仅1.24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仅433m2,且耕地分散,难以形成连片规模。再加上目前个体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土地经营权流转难度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无法满足外地市场调运需求。

1.2.2劳动力成本较高

随着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的发展,非农领域工资报酬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一般价格,成为设施农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主要成本。随着非农就业工资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增加,农业盈利将大幅减少甚至亏本。

1.2.3农民职业化程度较低

漳平现有农村实用人才仅2000多名,分别占漳平市农业人口和漳平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36%和0.64%,与全国0.6%、1.2%相比,差距较大,各类具有专门技艺的职业化农民群体尚未形成。同时,漳平年轻农村劳动力与各地情况一样,更愿意到非农领域就业,导致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且呈老龄化。截至目前,漳平共有农业人口22.5万人,其中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仅5.17万人,50岁以上人员占57.2%,断层现象十分明显。

1.2.4设施农业推广难度较大

漳平拥有设施农业面积104hm2,其中钢架大棚栽培面积37.3hm2、智能温控大棚面积9.2hm2,分别仅占漳平市设施农业面积的35.9%、8.8%,占漳平市耕地面积的0.3%、0.07%,设施农业基础仍较薄弱。而当前简易大棚造价需7元/m2,标准钢架大棚造价需60元/m2,普通连栋大棚造价需40元/m2,发展设施农业成本较高,仅靠农民自筹资金很难达到较高水平。同时,漳平农业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的特征十分突出,现有农业加工企业仅18家,其中规模以上仅3家,原料加工型企业仅2家,分别占总数的37.5%、11.1%。再加上农技专家少,获得高级职称的仅11人,且大部分临近退休年龄,导致基层农技服务方式单一,农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较低,无法满足设施农业发展需求。

2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

2.1机遇分析

2.1.1政策机遇

一是资金扶持。2013-2015年,省里每年安排设施农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3.5亿元,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支持设施农业建设。龙岩市也出台了相关配套补助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投入设施农业资金力度均比以往大。二是信贷支持。省、龙岩市都出台了支持村镇银行组建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政策,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信贷支持。三是加快土地流转。省、龙岩市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意见的通知》《2008年大田农作物生产十条措施》等政策,要求各级政府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建立耕地流转示范片所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降低了土地流入方的生产经营成本。四是加强农业保险。省、龙岩市均出台了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保险政策,将规模化、设施化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支持有农业保险资质的保险公司参与开展设施蔬菜政策性保险工作,并对参保的设施蔬菜,省、市、县各级财政均给予保费补贴,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2.1.2社会机遇

一是消费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营养、安全的农产品需求不断加大,设施农业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时效,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这为设施农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二是增收需求。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及产业和资本的转移,设施农业成为广大群众创业就业、促进增收的重要渠道。据漳平2014年典型调查,设施种植每667m2纯收入达到5500元,是水稻的6倍多。其中,设施蔬菜每667m2年纯收入6240元,比常规种植净增4000多元;设施花卉苗木每667m2年纯收入15500元,比常规栽培净增6000多元。许多企业家、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带着资金、项目寻找设施农业投资场所,部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及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也把投资设施农业作为就业创业的选择。

2.1.3产业机遇

设施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革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我国不断加大设施农业研究的力度和推广应用,科技含量水平大幅度提高,已发展成为世界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为产业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2.2风险分析

2.2.1市场风险

漳平市设施农业虽有一定的规模,但基本以农户小面积分散经营为主,对市场的认知度不高,造成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设施农业专业化组织作用相对薄弱,大多数专业协会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多数产品在省内外、国内外没有形成知名度,80%以上的产品在本地市场销售,制约着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2技术风险

设施农业对温湿度的控制、病虫害的防治、投入品的选择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漳平33.1%的温室还是竹木结构的日光温室,温室起架低、跨度小,采光和保温效能较差,且室内空气湿度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影响了栽培作物的品质。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还无法完全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已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最大风险。

2.2.3经营风险

设施农业属高投入产业,需要实行项目化建设、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否则很难实现盈利。而当前漳平经营设施农业多以农户为主,专业化程度较低,种植品种多而杂,影响了整体效益的发挥。即使是大资本投入建设的设施农业项目,也尚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比较粗放,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2.4自然风险

虽然设施农业能有效控制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一些剧烈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涝、冰雹等对设施农业造成的损失相当巨大,甚至是灭顶之灾,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3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建议

漳平市设施农业发展方向应定位在“高效、规模、特色、生态、观光”上。

3.1完善规划,优化结构

一是围绕区位优势完善规划。按照省有关设施农业发展要求,加快对接龙岩市农业产业化“亿元企业计划”,并根据各乡(镇、街道)、村的区域特点,进一步修订完善漳平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做到“四定”“三明确”。即定点、定位、定质量、定进度;明确重点产业,明确重点发展区域,明确实施主体,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围绕资源优势完善规划。依托各乡(镇、街道)资源优势,进一步修订完善农业产业专项规划,大力发展“花、茶、菜”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持续打造好新农村经济发展三条长廊,即城郊现代农业示范长廊,以和平、西园为核心,主要发展蔬菜、生态种养殖等产业;南部闽台农业合作示范长廊,以永福镇为核心,主要发展高山茶、高山反季节蔬菜、花卉、台湾良种花木等产业;北部休闲观光农业长廊,以南洋、双洋为核心,主要发展观光茶园、烤烟、优质稻等产业,并开发采摘园、观赏农趣园等功能,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都市休闲生活功能有机融合。三是围绕品牌优势完善规划。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依托“漳平水仙”“厚德萝卜”“西园苦瓜”等知名品牌,规划布局一批项目,将品牌文化有机运用到项目建设中,放大品牌效应。同时,加大漳平现有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广泛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工作,及时兑现奖励措施,打造更多农业知名企业、著名品牌、驰名商标,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3.2扩大招商,增强后劲

一是对外招商。按照龙岩市“项目会战年”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区域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特点,坚持面向台湾等农业发达地区招商,争取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企业)。重点依托即将到来的交通后发优势,加快海西(漳平)农产品加工区建设步伐,鼓励引导鑫贤、龙泰安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对接,通过注资、控股、参股、收购等方式,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打造闽西最大农副产品集中加工区。加快推进越丰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并建立农产品开发中心、交易中心,吸引更多项目落户漳平。二是对内推广。制定出台设施农业投资发展指导性政策,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旅外乡贤投资设施农业,与当地农户建立形式多样的联合与合作,共同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大力加强典型培育,持续抓好南洋暖洲闽台高优农业示范基地、和平东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示范项目建设,争取尽早发挥效益,以典型的力量激发漳平市群众参与投资设施农业的热情。

3.3促进流转,扩大规模

一是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动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根据不同地域气候特点,选择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主导品种,统一规划,连片建设,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定完善农民梯度转移、分类转移等各项规划,进一步落实“七进园区”措施,实施低保户在园区务工可继续享受低保待遇等促进用工政策,加快农民集聚集中。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加工、贮藏、保鲜、运销等业务,实现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为广大农民就业创业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以漳平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合作签约为契机,持续运作好县级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运营中心,继续举办“淘宝创业”培训班,推动更多农产品上网销售。

3.4健全机制,夯实基础

一是健全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等扶持政策,创新出台民营经济、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优惠政策,努力为设施农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认真梳理整合各级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向上沟通联系,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统筹山垅田、撂荒地整合改造,扶贫、新农村建设等涉农资金分配,集中资源要素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洪堤工程、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创新推广茶树、林权证抵押贷款等措施,加大设施农业信贷投放力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融合,多元资金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帮助农民解决资金不足困难。

3.5育好队伍,加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