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基础范例

审计基础

审计基础范文1

一、审计基础工作建设情况

审计基础工作建设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公司历来重视审计基础工作的建设,通过准确合理的审计工作定位,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合理的审计体系和人员队伍建设,完善的审计制度建设,周密的审计工作计划,以及逐步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使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不断改进、拓展,为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队伍建设情况近年来,公司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机械工业审计学会的要求以及公司自身管理的需要,通过多年的审计实践,已形成了具有东风特色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即: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审计委员会一公司审计部一二级单位审计委员会。二级单位审计机构一三单位及其下属单位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了具有相应任职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公司总部设有独立的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在公司审计委员会和公司分管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公司历来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依据《东风汽车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于公司下属资产规模较大的二级单位,均要求成立审计委员会,同时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部分直属单位和三级甚至四级单位也根据自身需要,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了相应专职人员。

截至2008年底,公司各级共设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28个,内部审计人员166人,其中,专职1巧人、兼职51人;大学以上学历112人、拥有各类高级职称人员51人、拥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ro人。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及人员配备,使公司形成了完善的审计体系和网络,主要经营管理活动均能纳入审计范畴。公司十分重视审计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召开公司审计工作会、业务培训交流会,交流审计工作的经验、做法,探讨实际工作中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时提炼总结,推广指导。通过归纳、提升,互学互帮,使整个系统的能力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同时还组织参加国资委、中国内审协会、三个国家会计学院组织的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审计队伍的素质。

2008年公司还组织编写了《东风汽车公司内部审计手册》,全书约20万字,总结了公司开展的各类审计业务的审计要点、内部控制要求、审计技巧与方法等,用以指导全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

(二)制度体系建设情况

公司及各二级单位结合企业实际,对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多次修订、补充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公司审计部共制定有一个《规定》、七个((办法》、三个《制度》(《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高级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合同管理和审计办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办法》、《货币资金及商业汇票内控制度审计暂行办法》、《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落实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的暂行办法》、《外派监事管理办法》;《内部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内部审计项目审前公示制度》、《审计项目责任制度》),涵盖了审计业务的各个方面,为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全面的制度保证。公司各所属单位也根据总部要求,结合自身审计业务的开展情况制定了各项审计制度,并以此作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和行为准则。如: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制定的《内部审计监察工作规定》等;东风朝阳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制定的《审计委员会工作条例》等;东风鸿泰武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制定的《内部控制审计办法》等制度;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制定的((内部审计管理规程》、《公司治理管理规程》、《投资审议会管理规程》等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以上制度建设,促进了审计部门完善和加强自身的职能建设,进一步充实了监督、检查、控制,服务、管理、咨询职能的内容,为更好地开展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二、主要审计工作和成效

近年来,公司各级审计机构围绕年度审计目标,结合公司发展和管理情况,进一步做精成熟业务,并积极拓深和拓宽审计领域,审计工作的触角已经触及到财务、资金、生产、采购、销售、投资、研发、招标、科技、品牌、辅业改制、社会保险等各个领域,审计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细,审计类型包括经营财务综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营业绩和KPI考核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辅业改制企业资产审计、采购、销售、物流、资金管理等领域的内部控制和流程审计、经营风险和法规风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科技成果审计、东风商标品牌使用审计等各个方面和关键环节,全面实现了年度目标,为公司和本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显著成效。

例如:2008年公司审计部和下属单位审计机构共开展内部审计项目1917个,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361.86万元,提出管理建议801条,已落实整改审计建议556条,尚未整改的正在抓紧落实。

(一)公司审计部主要审计工作和成效

2008年公司审计部紧紧围绕年度审计工作目标和方针,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审计结果的落实,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断强化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功效,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有效服务,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和公司审计委员会批准的审计工作计划。全年完成审计项目120个,提出各类管理建议372条,实际已执行234条;审计各类经济合同及资料文本116份,审减工程造价及合同金额961.13万元;参加设备及基建招标119项,节约投资6064.76万元;收回总部应收回款项10H万元(包括已出具还款承诺函521万元)。

(二)公司下属单位主要审计工作和成效

1、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监审部完成监审项目38项,审计发现主要问题204个,提出改善对策204条,监审建议实施率为98.97%。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监审简报》平台作用明显,所反映的重要、共性问题及风险,为事业部和子公司提供了借鉴和警示,引起事业部和相关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不少单位主动与监审部联系,举一反三,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议改善对策,以改善管理和防范风险。#p#分页标题#e#

2、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审计分部完成审计任务18项,提出审计建议99条,其中被审计单位接受92条,审计建议接受率为93%。通过审计降低成本612万元,其中:基建项目结算审计降低成本246.8万元,项目审计降低成本365.2万元。

3、十堰管理部审计处以为基层服务、防范风险和规范管理为出发点,围绕效益目标开展了经营绩效审计和工程结算审计等审计项目,其中完成各类工程结算审计194项,审计金额12ro7.巧万元,审减金额1109.72万元。

4、东风鸿泰武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完成各种审计项目89项,提出审计建议73条,其中被审计单位接受70条,其中建设项目造价委托审计的审核金额为1382.05万元,审减金额198.36万元。

5、襄樊管理部财务会计处共组织开展了内部审计项目5大项,提出改进措施12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6、东风朝阳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审计监察部2008年开展内部审计项目156项,其中通过对采购项目的监督审计,采购资金较预算的计划资金节约217.36万元。

7、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监察审计系将审计重点放在规范管理活动上,推进公司治理活动;审计部门自审和聘请专门的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审核相结合,审减工程造价732万元。同时共编制和发行信息快讯12期,内容涉及法律法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知识,有效地宣传了内部审计工作。总体来讲,公司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越来越明显,内容越来越广泛,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先进。内部审计已成为揭露弄虚作假、盈亏不实的“眼睛”,查处违规违纪的“经济卫士”,揭隐患、堵漏洞、提建议、促管理的“参谋”,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的“助手”。

三、保障完成审计工作目标而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项目计划,合理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效果性

公司审计部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根据公司的年度工作目标,对各管理领域存在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和排序,确定审计工作重点;通过问卷调查和面谈的方式,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的意见;召开公司审计计划协调会,同下属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沟通交流,不做重复审计,对共同关心的问题采取联合的方式进行,实现审计资源、审计成果共享。通过审计资源的合理安排和有效配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始终贯彻审计责任制,注意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评价及审计意见的质量,并要求审计结果要经得起各方面的检验。为此,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以保障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的有效落实:

一是持续贯彻落实《审计项目责任制度》,对审计组长、审计组成员的工作按照既定职责进行考核评价,通过监督和制约的方式把审计质量的有效控制落实到审计实践中。

二是审计项目无论大小,无论重要还是次要,均由项目审计小组共同讨论和制定详细可行的审计方案,方案由部长审核并批准执行,内容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及人员的具体分工、审计完成时间、审计报告的撰写人员、落实审计整改等;对重大项目和以前未涉及的项目还要求进行审前调研,依据调研情况编制详细的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方案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有利于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是审计实施过程中,注重审计依据的充分性,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的疏漏或不足,为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奠定基础。

四是审计项目结束阶段,严格控制审计报告质量。现场审计工作结束后,充分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听取他们对审计发现问题的不同看法,共同探讨并对有争议的问题或结论重新进行沟通,最终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达成对审计意见或建议的共识。通过及时沟通,确保每一份审计报告内容完整、数据准确、问题确凿、意见合理、建议中肯;同时也要求审计报告言简意赅,增强不同专业人员的可阅读性。

五是注重审计结果的改善落实。强化审计不在于发现问题的多少,而在于问题有效改善的理念,因此,下发的审计意见均要求被审计单位以书面方式反馈整改落实情况,同时也对重点项目和改善周期较长的项目选择性地开展后续审计工作,使审计结果扎扎实实得以有效落实,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三)注重树立服务意识,发挥审计增值作用

在审计工作中,建立了以人为本,以事为本的审计理念,提倡“和谐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审计意见强加于被审计单位,而是充分听取其意见,尊重事实和实际情况,并积极献计献策,采取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审计项目的选择和具体实施中,树立服务意识,尽可能多安排一些帮助被审计单位发现其在经营管理领域存在一定薄弱环节的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帮助诊断症结,出主意,想办法,提高管理和控制水平,从而使审计对象成为审计部门的服务对象和忠诚客户,对审计工作给予充分理解和欢迎,审计的服务与增值起到了双重作用,两者缺一不可。

(四)以防范企业风险为着眼点,探索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公司已按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开展了全面风险管理。与此相适应,审计部门逐步开展了风险导向审计。在对采购、销售、存货管理、资金管理、长期投资等内容的审计中,对是否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有无失控点和薄弱环节,经营财务状况是否安全,现金流是否顺畅,存货、应收账款占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产品质量责任风险等进行审计,有效控制了企业的各项风险。

(五)时具体审计业务要深入剖析,进一步提高审计意见的深度和力度在发现问题后,我们运用QCD“源流管理”的理念提出审计建议(管理建议),注重从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源的角度,从防止问题再发生和流程、制度建立完善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从源头上预防问题的发生,从而提高了审计建议的“含金量”,效果良好。

(六)审计监督关口尽量前移,有效“防范”胜于“纠正”查找问题,指出错误和不足,提出建议,纠正错误,改善不足,只是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我们逐年加大了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管理流程审计的比重,并对直属单位的重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防范功能凸显。#p#分页标题#e#

审计基础范文2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审计方法也随之不断完善。审计自产生始发展到现代,箕审计方式也经历了三次沿革,即帐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   在审计开创期,审计界主要采用传统的帐目基础审计,它是以全部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帐目为基础,从直接依据会计资料进行普遍审查人手,搜集有关审计证据,并主要依靠此类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被审计单位规模的扩大,经济业务急骤增多,审计方法也由帐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检查研究,并在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决定审查的范围和重点,进行实质性测试‘采用这种审计方法,大大节省了审计的时间和费用。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面临着机遇和风险,经过审计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仍不免会破产倒闭,因而社会上对于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度基础审计也遇到挑战。   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因审计人员工作质量而引发的法律诉讼事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屡屡出现。在我国,1991一1993年连续三年发生的因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而产生的“原野”、“长城”的诉讼案件,于是审计界特别是民间审计不能不越出内部控制系统的视野,在审计业务中引入风险机制,从而产生了现代的“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审计证据,统筹使用各种审计测试方法,以形成合理审计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以审计风险的确定为出发点的审计方式,促使审计人员更加重视社会需要的研究,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更充分的社会效益,同时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分析检查和具体业务的细节检查方法,从而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风险基础审计的理论基础在于审计风险观念和重要性原则。   审计风险指审计人员所做审计结论与审计对象的事实相脱离的可能性及其相应损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审计准则说明书》中介绍的审计风险模型的基本形式为:AR=IR又CR又DR其中AR代表审计风险,IR代表固有风险,CR代表控制风险,DR代表检查风险。   固有风险指被审计业务中产生重要错误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水平主要根据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确定,同时还要考虑帐户金额大小、被抽样检查的总体规模,前期审计结果、外部经济环境及管理人员正直性等方面因素。一般情况下,将固有风险定在50%以上,如认为发生重要性差错的可能性很大,则可将固有风险定为100%,从而收集更多的证据。   控制风险指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未能阻止和发现的重要性差错水平的估地,它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程度,如审计人员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完全无效,可将控制风险确定在最大值,即100%,内部控制越有效,控制风险越低,所需收集的证据量越少。   检查风险指在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现重要性差错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后仍未能揭示出这些差错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一定时,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成反比,检查风险越小,所需收集的证据量越多。   通过审计风险模式可帮助审计人员通过各种风险与证据量的关系,检查或评价抽样审计计划是否合理,决定在审计过程中应收集的证据(样本)的恰当数量,同时从审计风险模式中还可看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是在审计工作开始前就已存在,是审计人员预先确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这种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又叫期望风险。例如审计人员愿意承担的存货帐户10,000元错报金额的2%风险,即审计人员可容忍的存货帐户最大差错金额为200元.则实际差错金额只有小于20。元时,审计人员才能对财务报表是否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出肯定性意见。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风险无法量化,因此,期望审计风险的确定往往带有主观性,它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某些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把审计风险估计得高些,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可将审计风险确定的低些,这主要取决于(1)被审帐户重要性程度;(2)被审单位财务状况及财务发展趋势;(3)审计结论错误可能带来的损失;(4)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态度;(5)会计公司间的竞争程度等因素。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有些审计人员往往过高地估计审计风险,将期望风险水平定的很低,造成了审计时间和费用的增加。因此,审计人员要在风险与费用之间权衡,找到最佳风险点,既节省时间和费用,又保证质量。因此,重要性原则就成为风险基础审计的理论基础之二.。   重要性原则强调审计工作必须抓重点,在不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的前提下,允许审计结论与审计对象事实非重要性偏离的存在。例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对财务报表是否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出肯定性意见,并表明审计人员只有相当把握(如99%把握,即1%的风险)认定财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都是正确的,尽管其中还存在差错(包括查实的和未能查实的)。重要性原则的作用在于帮助审计人员确定抽取样本的对象及数量,比如对固定资产真实性进行审查时,除对固定资产帐表、帐帐是否相符外,还要按重要性原则选取一些应用较多,对生产经营较为重要,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折旧、净值等原始记录进行审查,并抽取一定比例的祥本进行测试,作出其财务反映是否与原始记录相符的审计结论。同时,在具体审计业务中,审计人员将重要性原则量化后运用于整个审计过程。如在编制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要首先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初步判断数,根据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的审计目的以及不同的会计报表,确定多少金额的错误表达即为重要,再如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已定的重大错误金额为标尺,针对会计报表各具体项目确定可接受的最大差错金额。   总之,风险基础审计以审计风险的确定为基础,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兼顾审计时间和费用的节约,它已日益成为现代审计中重要的审计取证方法,并可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p#分页标题#e#

审计基础范文3

关键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

引言

2018年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以下简称《规定》),对于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起到制度保障作用。基础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应紧跟新时代要求,抓住审计制度发展和变革的战略机遇,深刻理解内部审计功能和价值,通过强化教育经费监管,防范风险,提高经费使用绩效,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一、内部审计职能的变迁

内部审计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内在功能和本质。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历次定义来看,内部审计职能已经渗透到组织运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实现价值增值(见图1)。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明确内部审计具有“确认”和“咨询”职能。在我国,内审职能随着审计目标和内容的变化而拓展。审计署《规定》明确将内部审计职能从“监督与评价”拓展为“监督、评价和建议”,强调要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议”职能,这与IIA的“咨询服务”职能不谋而合。

二、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定位与职能

(一)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定位。1.增强基础教育防御风险能力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在具体业务流程中关注风险因素,特别是关注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风险评估、安全风险管控机制等,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分析、预警危害,做到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完善机制、增强基础教育风险防御能力。2.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目标实现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应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决策,完善学校经济业务活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促进学校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经费使用绩效,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二)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内涵。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长,内部审计部门在加强中小学校经费使用监督、强化基础教育重大项目全过程审计,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和廉政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应促进审计职能向“监督、评价与建议”方向转型升级,助力教育事业发展。1.监督职能是基础监督职能是指通过对中小学校财务收支行为的审计,合理保证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规性,促进基础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解决“对不对”的问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审计的监督职能既是加强基础教育系统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本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评价职能是支撑通过客观评价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教育专项资金使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及教育教学管理的安全性,提升基础教育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解决“好不好”问题。内部审计向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提供财务管理和资产运行状况,真实、客观的审计评价,为学校优化管理,及时、有效进行决策提供了依据。3.建议职能是升华利用教育内部审计资源和信息,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财务管理活动,提供管理建议和支撑服务,解决“怎么好”问题。内部审计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管理和咨询建议,帮助被审单位健全机制、提升管理水平、防范风险,实现教育事业目标。

三、影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障碍

(一)机构独立性不强,审计职能发挥受限。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开展图1内部审计定位与职能变迁内部审计工作。”笔者通过调研C市教育行政部门发现:该市教育行政部门存在未配备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情况(见表1)。基础教育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政策法规等部门合署办公,将会削弱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同时大大降低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

(二)人员和知识结构单一,审计业务能力较弱。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比较广泛,需要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包括具备财务、审计、工程建设、政策与法规、教育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目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主要由学校的财务人员兼职承担,在人员配备、知识储备方面,显得较为单一和薄弱。以C市市本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例,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均为中小学会计人员,其综合专业知识、审计业务能力与素质均有待提升(见图2)。员,缺乏内部审计所需的其他专业知识。这种人员和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质不高,现代审计意识不强的状况,使得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团队建设出现“乏力”状态,不利于审计工作后续发展。

(三)思维与方式传统,审计深度与广度不大。教育内部审计主要包含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教育经费专项审计、基本建设财务决算审计等。目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使用的是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重点是针对教育经费收支、财产物资管理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注重查错纠弊,更多的是强调监督职能。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专项审计、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覆盖范围更加深入,往往需要涉及教育教学管理的业务流程中去,单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思维,已不适应基础教育审计发展的需要。

(四)信息化水平不高,审计内涵发展受阻。随着学校教学、科研、财务等内部管理的逐步规范,特别是在“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和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部分市级财政、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构建区域基础教育财务数据平台,实现中小学校财务集中核算与管理。相比较而言,基础教育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仅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文字、表格数据处理,既无专用的内部审计软件、也未建立基础教育内部审计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实现内部审计过程中的财务数据收集与筛检、内部控制测试、绩效建模评价等功能,仅凭内审工作人员的手工收集、复核数据、测试与分析,审计工作效率、效果难以提升。

四、提升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的路径

(一)提升独立性,保障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现代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提出“对有效的内部审计来说,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独立性主要是通过审计组织的地位和客观性得到的。”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这种独立性包含:机构独立、经费独立、人员独立和工作独立。(1)机构独立。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障审计工作独立性,使审计的职责、权力和范围有法可依,减少外界因素对审计部门的不利影响。(2)人员独立。一方面,增加审计人员编制,为教育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审计人员的调动、考核等应由单位最高管理层讨论决定;另一方面,部分审计项目聘请和借用外部专业审计力量,完成审计工作。(3)经费独立。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培训经费等,应纳入年度预算并予以保障。(4)工作独立。教育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依据审计计划,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受其他干涉,做出公正、客观的审计评价,并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

(二)优化人员结构,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素质。随着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范围扩大,审计职能的转变,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多种专业知识,才能胜任审计工作。采取如下措施:(1)招聘其他专业人才(如计算机软件、工程造价、教育教学管理等专业)充实内部审计队伍,破除目前单一“财务会计”的人员结构。(2)选拔优秀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一方面充实内审人员在教育管理知识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也让挂职管理人员熟悉并掌握教育财务和审计管理知识,提升综合管理能力。(3)制定基础教育内部专(兼)职审计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内部审计人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择优聘用和考核内部审计人员,对于考核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和晋升;对于无法履行岗位职责的,不得(或终止)聘用。(4)制定岗位培训计划,采用面授和网络教学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充实内部审计人员在教育管理、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基本建设、信息技术、人际沟通与交流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三)强化工作机制,提升审计质量在确保基础教育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同时,需强化审计工作机制建设,提升审计质量。(1)完善制度。借鉴国家审计制度,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补充修订基础教育的《内部审计制度汇编》《内部审计整改制度》《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与工作手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等,规范指导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工作。(2)规范流程。逐步建立统一的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规范化流程,设计流程作业模板与操作程序,保证全面覆盖审计内容与关键风险点,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同时,为后期开展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做好准备。(3)加大审计结果运用。审计结果运用包括通报审计结果、制定整改方案、根据审计建议改善管理等,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应跟踪检查内部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对于整改不力的学校,进行深入分析,帮助、督促和强制整改到位;建立审计成果和信息共享,与组织、人事、财务、纪检等部门协调联动,强化考核与管理。

(四)创新工作思路,向管理审计转型。(1)在审计方向上,以“内部控制审计”为抓手,开展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规范管理、抑制风险和防腐倡廉的重要举措。目前,基础教育的内部控制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以C市教育行政部门为例,对内部控制审计仅限于审查财务收支、翻阅会议纪要、规章制度、询问个别管理人员,从审计方式方法、审计流程、审计效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基础教育审计部门应以财政部年度内部控制评价(单位自评价)为基础,整合进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中,并逐步引领“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形成基础教育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体系,发挥审计建议服务职能,夯实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建设,防范教育风险(见图3)。(2)在审计内容上,随着政府会计改革,中小学校实行“双分录、双基础、双报告”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成本”概念。面对变化,基础教育内部审计顺应会计改革,调整审计内容。强化对中小学校资产审计,重点关注资产的采购、使用、折旧计提、处置等,摸清学校“家底”,确保国有资产信息真实、有效。在资产审计的同时,应强调对资产配置、使用效益与效率,进行审计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被审计学校资产管理水平。研究开展绩效审计,对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分析,逐步探索构建基础教育绩效评价标准,在同类别学校之间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通过对标,审计人员提出改进建议和优化措施,帮助被审计学校提升财务和业务管理水平。(3)在审计方法上,采用“点、线、面”开展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在使用常规财务收支审计方式方法外,通过对资金收支行为的审计,延伸至关注整个业务流程和关键点,及时分析财务与业务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和风险,提出针对性管理建议。内部审计应从单笔经济业务“点”开始,关注业务流程这条“线”,最后才能抓住“业务与财务管理”(面)。以审计调研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耗材废品收入为例:通过1笔“废品收入”金额入账(点),延伸到学校“实训耗材的预算、采购、管理、使用、废品处置”等环节(线):审核耗材预算的编制的科学性、采购方式规范性、耗材的出入库管理情况、废品处置及收入核算。最后归结至学校的预算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面)。审计人员针对制度缺失、制度执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和管理建议,切实提升学校实训耗材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点、线、面”的审计方法将有利于拓展审计人员视野,从紧盯单个财务数据向数据背后的管理内涵延伸,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4)探索“内部审计关口”前移,从事后审计监督向事前、事中审计监督转变,将基础教育内部审计的事后监督、评价职能,延伸到事前、事中管控与建议。以“部门预算审计”为例,目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是在年度结束后,针对学校上一个(或几个)年度预算情况进行审计,基本采用预算收入完成率、支进度百分比、结余资金占比等指标进行评价,远远无法满足“提高预算科学性和财政资金透明度、预防腐败、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绩效”的预算审计目的。部门预算审计关口前移,即从“预算执行完毕后”前移至“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关口:首先,审计人员应全面了解基础教育(或学校)发展规划及年度重点工作,熟悉预算编制的组织和流程、以前年度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等;其次,通过关注预算编制的关键控制点(收入是否全面、教育重点工作的保障、重大项目的论证、绩效目标申报与评价),来参与基础教育预算编制过程,控制预算编制风险,提升预算编制质量;再次,分析以前年度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不足,提出指导建议和意见,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最后,年度中跟踪获取月度、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分析执行数据偏离预算的原因,并提出审计建议,保证预算目标完成。“内部审计关口”的前移,将有利于发挥优化管理、防范风险的内审作用。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为审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单项会计核算、全面会计核算与业财融合的财务管理与决策支持,毫无疑问,目前依靠传统手工处理的内部审计,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审计工作的需要,应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1)开发基础教育内部审计作业软件。根据中小学财务核算情况,定制开发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软件来辅助审计工作:模拟传统手工的审计流程,通过软件访问和获取财务数据库,具备查询、整理和分析财务数据功能,满足审计人员对数据分析需要;同时具备审计统计分析、审计底稿与报告生成等审计管理功能。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软件开发与使用,将节约现场审计作业时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2)考虑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审计信息化平台。由于中、小学校管理模式、财务核算、财务信息报告基本统一,特别是部分城市已实行了财务集中核算,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可以在实现上述“单机作业审计”的基础上发展“网络化审计”,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审计信息化平台。通过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审计信息化平台,将审计资源平台与中小学财务集中核算平台、资产管理平台、学校财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系统等对接,打通信息流,实现信息共享、远程监控、数据采集与挖掘、对比分析、自动预警、审计决策分析支持等功能,使得审计决策过程更加智能,为内部审计职能发挥提供技术支撑。

五、结语

审计基础范文4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有序推进,政府把建设良好的公共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同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扶持办学能力弱的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

基础教育学校;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剖析;防范

随着大量财政资金的投入,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也随之出现许多问题。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财政资金低效运行是基础教育有序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势在必行。如何对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剖析与防范,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剖析

(一)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学校发展不均衡,从而造成财政资金使用不均衡、不匹配等因素转化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密不可分性,要有校舍建筑和最基本的教学设备的投入,师资配备等人力资源的投入,但却很难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学校办学条件存在县域校际之间的差异,有部分学校的运动场地、功能室等不齐备,造成教学设备、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在上级检查时才临时使用,特别是音乐室、美术室等由于没有专职教师而未正常开放使用。有的学校由于片面追求教学质量或升学率,学校的图书室、学生微机室也未正常开放,造成大量教学资源的闲置。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学校的办学条件实际情况不了解,不深入,容易片面使用学校提供的纸质印证材料,从而影响对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二)基础教育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责任界定不合理,没有完善的责任制体系,责任执行力度较小。学校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同时部分领导干部越权,而大部分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的财务科室兼任或临时从其他学校抽调财务人员,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在责任界定方面,内部财务部门与领导干部徇私舞弊,使得部分违规行为被隐瞒;在责任体系建设方面,很多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并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在责任执行方面,部分内部审计部门的执行力度小,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被审计学校不提供真实的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就导致审计时就账论账,使一些重大的问题得不到查处,从而将属于管理者的责任和风险推卸或转移给审计人员,因此管理人员和单位领导的品行也是诱发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三)外部审计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工作人员审计知识薄弱,观念滞后等。随着学校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越来越多,并且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常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这对审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且大部分审计人员对事业单位特别是基础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性质和效益要求的不熟悉,在工作中必然会受到一些专业知识的限制,使得部分审计工作无法合理进行。(四)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如今,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建设比较晚,在质量控制制度方面不太完善,缺少符合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特点的质量控制制度,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各种问题频发,在审计之前,没有制定好相应的计划,在审计中,对一些事务复核,降低了审计效率,在审计后,出现审计底稿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有序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大部分事务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导致内部审计的随意性较大,审计人员重账务,轻调查,重处罚,轻分析,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不深不透,审计质量不高,综合分析不多,无法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不能为政府的宏观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二、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一)促进学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均衡发展,能让学生就近入学、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边远地区农村薄弱学校推进标准化建设,保障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宿舍、床位、食堂等生活设施,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促进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任教。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措并举破解择校难题,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打破校际间管理界限,实行区域内课程、师资、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实行联合办学。为教育教学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逐步实施教育公平。(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建设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1.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全口径预算编制。一是强化预算约束,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支出。二是盘活存量资金,对预算结余和部门结余资金以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优先用于各项重点支出。三是探索编制中长期财政规划,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2.抓好财政监督管理。一是建立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检查和事后绩效评价的全程跟踪问效管理机制。二是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实现全口径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公开,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等信息的公开透明度。3.加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领导干部部门不允许干涉审计运行事务,要进行严格的责任界定,使得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独立并且合理的运行。4.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在领导干部任期的全过程中实行动态监督,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形成完整合理的全过程审计制度。大力推进审用结合,增强成果运用的充分性,提高审计的权威性。(三)加强对审计部门的建设,成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转化审计观念。在教育系统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联合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并与外部审计机构建立合作,相互沟通,以保证学校审计工作的正常合理运行。同时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增强其专业知识修养,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顺利进行审计事务,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为此,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转化审计观念,审计的重心由财务审计转为绩效审计。(四)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提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部门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的审计特点,建设一套完善合理的质量控制制度,同时,审计人员不能单纯依靠经验办事,要提高质量评级体系的科学性,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时,把握好“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辩证关系,全面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尤其要关注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关注重大项目的实施过程,特别是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效益情况,关注“三公”经费开支情况,对于师生以及群众反应的重大问题要高度重视。同时根据审计的不同要求确定审计内容的重点,提高审计针对性。在进行审计的同时,做好计划,避免复核,评价科学合理,真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三、结束语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理应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得学校的领导干部能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以身作则,在学校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这就需要基础教育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加强监管,收集真实可靠的审计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增强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得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该正常合理运行。

参考文献:

[1]高明烨.浅谈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着力点[J].商场现代化,2011(13).

[2]卢众.关于政府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3]巩福栋.浅议审计风险[J].会计师,2011(07).

[4]翟君民.审计风险的概念、特征与规避[J].科技信息,2011(16).

审计基础范文5

1.1银行内部审计严重缺乏独立性

一般来说,我国大部分邮储银行的管理模式是由高级管理层来领导开展监督工作,银行内部审计很容易受到经营管理层的影响,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与董事会沟通的机会很少,所以严重影响了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与治理作用。

1.2邮储银行内部控制存在漏洞

近些年,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由于受到邮储银行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监督不力的影响而存在诸多漏洞和缺陷,不法分子趁虚而入,由于制度漏洞而引起的案件频频发生,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和监督不力而导致邮储银行运营面临着极大风险,邮储银行运营成本大大提高。

1.3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当前,对原始账目的审计是我国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方法或为详细审计的抽样审计,或为以个人经验为判断标准的抽样审计。审计手段的单一化,再加上审计方法的陈旧化、腐朽化,导致审计结果过于主观化、臆断化,邮储银行的审计风险剧增。随着银行业信用风险与日俱增,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对现代邮储银行来说,这种以人工为主的审计手段已相当滞后,严重阻碍了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1.4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对审计结果来说,内部审计队伍整体专业能力及业务素质非常重要。现代银行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即要具备足够的工作经验、专业的审计技术、丰富的税务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等。目前,我国邮储银行内审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内审人员的经验技术还比较匮乏,专业胜任能力较差,内审人员配备比例不科学,同时缺少对内审人员的激励政策及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2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的强化对策

2.1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将原有审计导向全面风险审计,采用制度与风险基础相结合的审计方式;与此同时做好银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工作,使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审计过程及审计管理逐步实现网络化、电子化和微机化,确保信息管理及传递效率得以提高,强化数据分析与监督力度,以便及时有效地分析与评估各部门和各支行的风险状况,并做好预警防范工作,从根本上节约审计时间、审计资金、审计人员及审计物资。同时,建立内审垂直管理制度至关重要,明确内审的地位、作用,建立健全薪酬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确保内部审计实现独立性、权威性,从根本上杜绝相互包庇、相互依赖。

2.2不断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加强银行内部控制以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为保证各项工作能够相互协调,就要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及分工。首先,为保证各项内容能够齐抓共管,就要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能与职责,建立奖励机制、惩罚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和运营效益。其次,创新内部控制工作的方式方法,将内部控制工作与日常审计工作相结合,整合理顺总行与分行、分行与基层行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根据国家审计法和审计规定,各邮储银行应加大力度建设内部审计体系,确保银行资源既安全又完整。银行内部设计机构和人员通过降低银行运营风险以有效控制银行运营,提高银行运营效益与效率,确保银行财务数据既真实又完整,所以在遵循国家相关财经法律基础上,要加大对内部审计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加强风险控制能力,确保银行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不断提高银行运营效益及审计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

2.3加强银行审计技术的更新与研发

目前,国外银行采用的是非现场审计技术,这种审计技术能够有效减少系统内部经营中的风险损失和控制各机构中出现的欺诈及滥用职权问题,非常值得我国银行借鉴与仿效;其次,审计中的抽样技术值得采用,抽样技术通过收集选定的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和成本效益,符合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另外,根据数学概率论原理,抽样技术能够准确判定抽样规模的大小,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抽样风险大大降低,内部审计技术逐步科学化、高效化。

2.4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明确银行内部审计的职务关系。只有将管理权与经营权分开,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环境的独立性、完整性,避免审计人员碍于情面而难以解决与其他部门的利益冲突。当真正把管理权与经营权分开,审计人员才会正视自身的职能与责任,才会秉公处理内部审计工作。其次,解决审计人员知识能力偏低的问题。银行应加大对员工教育的培训力度,全面补充与拓展审计人员的知识业务面;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强化计算机技术、微机操作等与职业相关联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选拔标准及选拔要求,引导审计人员积极主动学习业务知识。加强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招聘复合型人才,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内部审计技术水平,以满足现代银行发展的需要。

3结语

审计基础范文6

关键词:扶贫工作;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国家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是国家为了扶持和发展贫困地区而专门成立的项目资金,通常是针对国家某个特殊时期或者特定政策所推行的一种重要财政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家推行实施的政策方针。因此,扶贫专项资金的设立多用于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此类资金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将对国家经济乃至民生问题的解决造成一定影响。如今公共财政理念开始建立,广大社会民众对于扶贫专项资金运作情况的了解欲望不断高涨,因此就需要相关审计部门,必须切实做好针对扶贫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

1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背景及意义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扶贫工作推进效果显著,前期投入资金高达460亿元。同比2011年多出189亿元,由此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成效。在此期间,贫困人口直接下降了56%,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我国贫困群众的扶贫工作。2017年,在新年贺词当中就直接提到,他最关心的还是我国广大的困难群众。在此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为了能够真正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设想,纷纷狠抓落实扶贫工作,相应的扶贫资金投入也随之不断增加[1]。然而,资金的不合理使用问题始终存在,这些都充分说明各级政府在转型资金管理方面的缺陷,由此将很容易受到社会公众的舆论谴责。为了能够深刻落实扶贫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促使扶贫工作真正做出应有的成效,就必须在此基础上实施资金的绩效审计,通过审计监督的方式对各级政府职责加以规范,由此最终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果。因此,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对政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良好的评价,同时也利于政府机构廉政建设,对于贫困地区脱贫工作而言,更是起到重要的监督管理作用,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2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2.1审计覆盖面不全面

主要是当前我国多数地区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开展所覆盖的范围、内容明显不够全面,通常都是结合贫困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情况及实际扶贫项目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情况来进行。因此,此项工作的开展,更多将工作重点体现在经济效益层面。比如,该区域内GDP增长状况、困难人口的实际收入状况等,而这些都只属于整个扶贫项目的部分内容。因此,针对这些内容开展审计工作,难以达到实际的效果。像贫困区域的环境、基础设施配套情况、技术培训工作情况等等,少有设计,而这些都属于贫困区域发展所必须的内容,所以在审计工作中也必须兼顾此类内容。不仅如此,当前绩效审计工作还缺乏对扶贫资金政策的有效评价,如今精准扶贫政策广泛推行与实施,要想真正做好精准扶贫的目标,就要求将政策的绩效审计纳入至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当中。

2.2审计重结果轻过程

具体表现为多数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人员本身工作能力难以符合要求,导致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成为结果导向型工作类型,注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情况。因为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类型,整个工作过程中,有很多工作内容都需要借助过程控制来实现。比如扶贫专项资金的初期申请和发放、合理利用分配及实际管理办法等,通常都难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2]。并且专项扶贫资金从申请到发放的过程较为缓慢,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果绩效审计工作更多注重结果,再通过对审计结果的评价,将难以展现真实的扶贫绩效,也就无法由此获取准确的结论。当前国内多数地区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相对较多,而这也是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3审计法律制度欠完善

专项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但当前我国关于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方面的法律制度仍然欠完善,主要是在法律的规范性、完备性方面不足,因而导致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当中产生了许多问题难以获得切实有效的解决。比如在法律层面上,对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概念及内容范围界定还不够明确,由此致使各个地方政府在实际的执行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直接对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阻碍。再就是审计工作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在整个扶贫专项资金项目中,负责审计工作的人员不仅不需要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甚至还会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最终导致审计目标难以切实实现。再加上缺乏法律规范,无法切实解决审计工作问题,最终致使审计效率及效果大打折扣。

2.4扶贫资金审计监督不力

结合当前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情况来分析,审计人员结构明显单一,且绝大多数都处于实施独立审计工作的状态,并未对社会各层面审计人员起到充分利用,最终无法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首先是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更多体现在财务专业范畴,所涉及到的领域范围明显较少,缺乏实战经验。因此绩效审计能力不足的问题时有发生,就必须在此基础上切实提升相关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素质水平。其次是各个地方的审计力量,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机会明显较少。由此可见,当前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方面,相关审计部门及地方审计机关并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在监督力度上明显不足。

3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应对举措

3.1统筹工作全面覆盖

由于当前绝大多数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更多注重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导致审计工作的覆盖面不全,在内容上缺乏深度。因此,这就要求应当高度重视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全面覆盖,要求绩效审计明确所要审计的内容,在内容上也紧紧围绕资金的筹集、分配及管理使用来进行。针对资金项目绩效审计受到广泛关注的实际问题。对政策绩效的审计工作主要集中在国家体制、机制及制度层面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溯源控制,这些都属于应当全面覆盖体制、机制及制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需实现对审计绩效评价指标的全面覆盖,并在此基础上来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在内容覆盖上,不仅需要结合实际的经济效益情况,同时还需关注是否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及威胁生态环境发展等等,在此基础上来设计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样在工作内容上就更为综合、全面。

3.2注重过程强化监督

在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当中,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两者的作用非常明显,不可或缺。因此在实际的审计工作当中,要求审计人员不仅仅要关注审计工作后的结果评价,同时还需重视审计过程的内控监督,做好扶贫专项资金从立项申请,到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强化实施过程监督,以此保障扶贫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因为通过过程监督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扶贫资金具体使用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追溯源头,强化监控,在控制问题恶化的同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3]。整个过程需要强化检查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资金流向,明确到项目资金的流程与使用管理,严格按相关政策来实施全面审计监督,始终坚持绩效审计的理念。

3.3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明确工作目标,而为了保障目标的实现,就要求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这就需要强化关于审计工作的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由此明确扶贫专项资金审计的范围,通过制定科学合理化的专项资金审计、实施细则,来保障整个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这样才能促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效率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还需建立对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问责机制,在此基础上明确界定绩效审计的法律责任范围与分类,深刻贯彻落实责任追究机制,促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效率的提升。

3.4大力提升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合力

通常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人员本身的业务能力,对于整个审计工作合力提升影响明显。为此,这就需要结合审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由此制定相应的业务培训与知识学习计划,要求不断深入发掘审计人员本身的潜力,切实保障其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最终促使绩效审计人员本身业务能力获得持续不断的提升。此外,还需增强社会审计力量的合作与沟通,比如面向社会审计组长购买服务、聘任社会审计组织等,由此才能切实加强政府绩效审计的力量。通过国家审计与民间审计的有机融合,将促使两者间产生较为密切的协作关系,达成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作用的效果,这样才能实现绩效审计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屈煦炜,孟永佳.“精准扶贫”背景下财政扶贫资金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8(11):81-84.

[2]王芳霞.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时代金融,2018(21):59+63.

审计基础范文7

关键词:环境审计;审计协同;内部审计

一、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协同的定义及必要性

随着政府对集团公司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管日益严格,大多数公司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程度,并探索、制定、尝试实施适宜自身的环保措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也开始积极展开环境审计,有的选择向外部审计求助,对企业的环境合规性进行审计,并在会计报表中积极披露相关环境会计信息,有的依托于企业内部审计开展初步的环境审计,这是经济形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然而,环境审计涉及到政府机关各类公司,要取得长久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两种审计力量,所以审计协同是解决此种现象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协同的定义。环境审计,就是对在环境管理中履行责任时所要进行的经济监督与评价活动,是一种技术创新管理。具体来说,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结构与注册会计师对组织所在的环境系统状况所进行的系统性、定期性和客观性的评估与记载,预测组织活动可能会造成的环境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防止问题实际发生。什么是协同?一般我们可以将协同理解为使多个或者说两个包括两个以上的不同的个体,互相协助一起达成某一件事情、某一个目的的过程。此处,我们主要是指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在环境审计方面的政府审计,主要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在进行政府审计的同时依法对土地、矿藏、水域、森林、草原、海域等国有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国有无形资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资源进行审计。降低审计压力,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在环境审计方面的社会审计,主要指委托第三方如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经济活动鉴证义务时,同时对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举措、效益、财务合规性进行披露。在环境审计方面的内部审计,主要是指内部审计机构按照相关规定结合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的要求对组织内部涉及到环境的有关问题进行合规性、经济性和效益性审查,并向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报告审查结果,协助管理层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环境管理制度。

(二)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协同的必要性。党的再次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近些年来,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火山不规律爆发、臭氧层被破坏等各种各样的生态异常景象,使全世界人民开始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逐渐意识到人类的快速发展对地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应采取有关措施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毋庸置疑,环境问题实乃经济建设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且已经迫在眉睫,关乎全体人类命运。如何发挥环境审计监督管理的职能,达到有效保护环境的效果,探索生态文明新兴途径,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环境审计产生本质是为了寻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点,使得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忘对环境进行保护,两者能协调共同健康发展。企业间所达成的环境审计共识可以说是企业们在环境保护中的“免疫系统”,是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有效监管途径,亦是监督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它起到了协同监督治理的作用,利于企业间统一标准,政府进行统一管理。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了大量的企业,进行协调协商,达成共识,制定统一的政策方针有利于政府有效管理,更加有秩序地保护环境。

二、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协同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了环境审计这一概念,开展了环境审计的试点。1998年国务院批复审计署成立农业与资源保护审计司,专司资源环境审计。目前,我们国家环境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只经历过短短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涉及的领域还只是基础浅显的几个方面。但这些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以神华集团为例,随着企业高速发展,各级风险防控要求日益提高,业务与有限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正日渐突显,各级职能之间面临着如何有效协调运作,发挥协同效应的挑战。单就神华集团来看,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有的内控审计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管控需求,因此必须借助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借助信息化的技术,达到对数据快速、准确、全面的分析,及时发现当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实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高度融合,发挥内控审计部、审计中心和分子公司内控审计机构之间的协同作用。由于我国现实国情的原因,我国现阶段对审计协同研究和实验,以政府审计为主体的较多。这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政府审计在治理监督方面的内涵和外延不断的伸展,政府审计的创新的管理实践也不断地涌现。现阶段,环境审计主要是政府审计为主体,而政府审计协同的主要内容、类型和协同方式如下文所述。政府审计协同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组织结构协同及政府审计机关管理协同、政府审计资源管理协同、政府审计项目管理协同、政府治理信息协同。而与环境审计协同有关的主要是后三点,前一点则是政府审计机关内部的协同。政府审计协同的类型可以分为横向审计协同、纵向审计协同及混合审计协同。而环境审计协同的类型主要属于横向审计协同或者混合审计协同。政府审计协同方式主要分为主导式协同、项目式协同、参与式协同及支持式协同。这几种方式皆适用于环境审计协同。主导式协同是我国环境审计协同目前采取的最主要的方式,而项目式协同、参与式协同和支持式协同则是日后我们主要发展方向。

三、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协同存在的问题

当今,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环境审计的理论和实践占据了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我国的环境审计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思维环境审计的格局,也已积累了一定审计工作经验,但我国的环境审计较大多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许多领域仍有概念模糊,甚至尚未涉及的问题,此外,还存在许多影响其长远发展的限制因素。以神华集团上湾煤矿内部审计为例——作为神华集团的主力生产矿井之一,该主体的内部审计事务尚留存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1)不到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极易造成账实不符和公有资产流失。关于报废、逾龄以及停用的固定资产未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和进行账务处理,导致部分减值准备不能转销。(2)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问题。对于作为会计核算原始资料的维修工程决算文件,相关人员在审批修改时使用铅笔,不仅不符合会计规范准则,也没有保持相应的职业谨慎,工程完工时未及时索取发票,大多数承包单位也没有主动开回发票。从上湾煤矿出现的两大问题不难分析出,我国的环境审计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大力改进的地方,而追本溯源,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相关环境审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不强。由于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开始发展,这样就更需要专业化,综合本领过硬的高水平高能力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是非常缺乏的,一方面是因为当下的教育制度,缺乏专门的业务指导,另一方面是因为从事环境审计方面的人员大多是经济、财会专业毕业的,他们所具备的工作技能并不能使他们发现更深入、更内在的问题,渐渐地也无法满足环境审计发展下去的内在需求。(2)包括广大审计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大众对环境相关事务的认识不够深刻。社会上不乏有为了追求经济过度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过度开采、不计后果的企业和个体。其生产有违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将对人类的长期发展甚至是生存起到毁灭性的影响。(3)环境审计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相应的监督管理。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普遍出现领导重视程度不高,审计人员工作时流于形式的现象,除了要加大宣传力度以外,进一步完整环境审计相应制度也迫在眉睫,虽然当下国际国内环境审计和相关法律法规监督体系已大致形成,但相关的保障机制却相对缺乏,很难直接服务于实际工作。(4)环境审计的质量控制未严格把关。环境审计涉及范围较传统审计更宽泛,再加上相关人员的经验不足,因而风险更大,如若质量控制不到位,将会更大程度地加快环境审计的失败。

四、现阶段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协同发展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环境协同试点发展良好,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性。同时还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报表方面对环境披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厉。部分企业在监管部门的压力下和社会公众的要求下,也逐渐认识到环境审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之前的研究和实践较为空白,现阶段环境审计协同仍然处于起步时期。以下是针对内部环境审计协同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三个主体间审计资源的共享,建立审计资源库。政府审计资源、社会审计资源和内部审计资源各有各的优势。从上述两个实践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政府审计资源共享更多的体现在机关内部的纵向共享。与内部审计审计资源的共享也仅仅局限于人力资源的共享,而其他资源比如监督资源、法律知识以及专业环境审计知识等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利用。建立完整的资源信息库,按照等级设置权限,有利于安全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国现有的环境审计资源。

(二)扩大现有环境审计项目的协同领域。目前,我国环境审计协同项目更多的是集中在政府环境审计即以机关为主体的审计。而企业为主体展开的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更多的情况下是孤军奋战。在不同领域展开多项目协同,充分、有序地调动起现有的所有环境审计资源,多角度、多方位开展环境审计,比如企业环境跟踪审计,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环境审计的发展,改善环境问题。

(三)深化现行环境审计协同项目。制定相关政策,深化现有环境审计项目协同程度,不止局限于表面而是落实到环境审计的每个步骤,从审计项目计划开始至审计项目流程,再到各类审计监督职能等各个环节,利用环境审计资源库的资源,合理进行分工,明确每一部分的责任,从头到尾,有效联动,形成合力,达到有效配合。

(四)在充实完善环境审计基础理论研究时还需要强调审计实务的理论研究。这不仅仅是环境审计协同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所有审计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浙江创建的试点就很符合问题要求。然而,这些研究仍是过少。以企业为主体的试点更是几乎近于无。理论如果不变成实际则永远是一纸白纸而不能产生任何效益。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炼才能变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真理。且我国现阶段的审计理论研究多半集中在较为基础理论上,并且各有各的说法,形如散沙,没有统一性。

(五)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推进环境审计技术的创新。任何一项实践背后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实践基础,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善现有的审计技术,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减少审计资源浪费,有效利用有限的人力和财务资源。

(六)完善环境审计标准和审计体系。目前,政府审计有关的环境审计有明确的审计标准。而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则缺乏完整的标准体系和奖惩措施。以至于存在环境信息披露不完整、重要指标漏披露、避重就轻、行业分配不均的问题。对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审计政策,不仅仅要关注重点行业而要涉及全行业,不仅仅要关注是否披露还需要关注披露重点。我们由上文可知,现阶段环保信息披露还存在重要指标披露不乐观和在行业、企业以及地区等维度上仍然呈现明显差异化特征和趋势且在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内外特征与各种压力等交叉项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的问题。在社会关注严苛的地区和行业环保信息披露质量远高于不受关注的行业和地区。但是,这显然是环境审计的盲点。而这个盲点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从法律和道德层面上制定正确的衡量标准,使得环境审计更加规范化,是环境信息披露更具有价值。同时,为企业内部自审提供合理的标杆。

(七)实现治理信息协同。建立信息库,实现政府审计机关内部、社会信息以及其他审计主体信息共享。一方面要拓宽政府审计系统与社会公共的联系渠道,使得其可以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有关政府审计监督的信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另一方面政府审计系统需要不断完善信息获取、沟通渠道,实现及时有效地收集政府审计监督治理相关信息,提高政府审计监督效率。大数据时代给了我们协同最大的可能性,人力资源的共享只是协作最简单的方式。而信息资源的共享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避免了同一件事情审计多次的可能性,且有助于审计员们制订正确的审计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能,实现真正的绿色审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惠慧.企业内部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和技术方法研究[Z].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学术会议,2009.

[2]沈航,张黄,刘安民.关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位思考[J].财会学习,2016(9).

[3]那英,綦学铭.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

审计基础范文8

关键词:新准则;企业财务审计;审计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腾飞,市场状况经济结构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强力推动作用。本篇文章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视角下企业财务审计方面的策略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视角下的企业财务审计相关变化分析

(一)资产减值的变化

1.资产减值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旧的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这一方面仅对八项资产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而在新的准则中,用专门篇幅对此进行专项规范,除了上述八项资产外,还增加了七项资产项目,资产减值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真实反映财务状况。

2.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得到了明确

如果资产没有出现减值的迹象,则不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损失确定。也就是说减值的迹象有没有在资产中出现是评定标准,与国际上对其规范相统一。除此以外,新准则对其做了细致统一的规定,评定起来也更为清晰明了。

3.资产减值测试频率的变化

减值测试的时间进行了相应变动。在新准则中,进行减值测试的时间一般在资产有可能会出现减值迹象的情况之下进行测试,如果没有这种迹象,则可以不用进行测试。而在旧准则中,对减值测试的时间规定为需要定期进行。新准则对于资产减值的适用情况也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4.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变化

新准则中对于这一方面有着更为清晰准确的规范,比如在资产损失已经确定之后,在一定期间内是不允许转回的,另外对于转回的资产形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有利于利润表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成果,避免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不实的盈余信息。

5.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变化

在旧准则中,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规定较少。在新准则中,则规定了应当进行披露的具体数据,包括资产减值的损失金额、资产减值累计金额,以及导致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等报告信息。这样,有效抑制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允价值的变化

1.公允价值定义的变化

公允价值的定义变化,体现出新准则注重的是有序交易以及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

2.公允价值对计量等产生的影响

在旧准则中,对于公司的证券投资方面,市场的价格与成本之间的高低不同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能够便捷地运用,也展现出使用其的严谨性。

(三)债务重组的变化

债务重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债务重组的重新定义,二是对债务重组的收益计入方式变化。

(四)企业自由选择权的变化

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而言,在选择权方面进行了扩大范围,这样在相关会计政策的选用上可以更加的灵活便捷。

二、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作用分析

(一)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如果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等进行定期审计,则能及时监测到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人员的素质,释放企业的潜力,实现更高效经营管理。

(二)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企业在会计信息方面的资料应当尽可能的保证其准确性,这样这些资料和数据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本单位在经营过程中的实际经济情况,便于投资者作出正确决策。

(三)财务审计对廉政建设的现实价值

廉政建设是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发展方向,企业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发挥财务审计的作用,监督企业经济行为,约束权力使用,也会起到一定的约束效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四)财务审计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财务审计,强化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对自身经济情况的正确认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风险防范能力,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财务审计转变方式分析

(一)所得税审计面临的挑战

在新准则中,所得税准则加大了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难度,对于审计而言无疑是挑战。在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则导致纳税申报时的“应纳税所得额”与财务会计利润差别较大。而且,当前我国没有公开活跃的交易市场,公允价值难以确定加大了对所得税的审计难度。

(二)需要注重实质重于形式

在新准则中,对债务重组的含义进行了相关详细阐述,避免报表重组的现象,但实际操作时,审计人员只关注形式上的债务重组经济现象,而未对实质进行审计,容易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因此,在新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需要注重实质重于形式。

(三)对审计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生命周期、资产减值准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从业经验和业务能力综合作出职业判断。良好的审计职业判断是高质量审计结论的基础和源泉。反之,若职业判断出现偏差,将会导致审计结论产生分歧或失误。

四、新企业准则视角下企业财务审计策略分析

(一)准确理解新会计准则

在新准则下实行财务审计,审计人员需要认真解读新准则,深入研究,充分理解,熟练掌握,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善于运用新准则指导财务审计工作。

(二)加强财务审计前期调查

在新准则下,开展财务审计工作前,需要加强审前调查,以形成对企业初步整体认识。主要调查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组织框架、管理体制、财务机构情况、人员编制、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预算以及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等。通过审前调查,了解到企业对新会计准则的遵循与执行程度,提前判断财务审计项目的风险,合理选择审计项目,评估审计资源,找到审计重点,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有序开展审计工作有序开展。

(三)注重评价内部控制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基于目标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是审计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内部控制预期目标进行检查与评价,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又可以有效推进审计工作减少失误,降低审计风险。注重评价内部控制,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明确内部控制目标,引导企业增强内控建设,落实新会计准则,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监督,完善反馈机制,提升审计质量。

(四)强化现场监盘和实地走访力度

作为一项双重目测试,现场监盘运用观察和检查等审计程序,通过盘点企业有形资产,比如实物资产、货币资金、有价证券等进行抽查、复查监督,采取实地走访进行验证真实性、实物与账面相符性,获取充分及适当的审计证据。通过现场监盘和实地走访,按照新准则规定,对企业的有形资产是否存在减值损失予以勘测并分析,作出准确职业判断。

(五)健全财务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机制

加强财务审计结果的运用,针对财务审计的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整改机制,采取内控措施,有效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成果转化。

(六)推进财务审计的智能化建设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新要求下,必须重视运用智能化财务审计手段,加快推进财务审计的智能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主动适应财务审计的新变革,对审前准备、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资料归档、成果利用等全程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审计数据的采集机制,确保各项信息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会计新准则已经应运而生,企业财务审计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为了有效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发挥其监督作用,积极探索对策,需要准确理解新准则,加强审前调查工作,注重评价内部控制,强化现场监盘和实地走访力度,助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财务审计策略探讨[J].经贸实践,2018,239(21):50-51.

[2]王广政.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2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