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行业研究范例

生物燃料行业研究

生物燃料行业研究范文1

汽油及柴油中的硫可导致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催化剂性能的降低,所以一直要求燃料的低硫化。从2005年1月开始,日本开始使用硫质量分数小于10μg/g的无硫汽油及无硫柴油(硫质量分数小于10μg/g的汽油、柴油被称为超低硫燃料或无硫燃料)。

1.柴油

随着物流的迅猛发展,柴油机车排放的NOx及PM引起的大都市的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1989年12月,为了降低柴油机车及公共汽车排放的NOx及PM,中央公害对策审议会的报告“未来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对策”提出要强化尾气排放标准。柴油机车需要使用尾气净化系统,为了使尾气净化系统充分发挥其性能,石油业界分4个阶段降低了柴油中的硫质量分数。第一阶段:将尾气的一部分送回到发动机中,使用降低燃烧温度的尾气再循环(EGR:ExhaustGasRecirculation)装置时,为了防止发动机被腐蚀,于1992年10月开始将硫质量分数由0.5%降到了0.2%。第二阶段:为了使以降低PM排放量为目的而设置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充分发挥其作用,从1997年10月开始将硫质量分数由0.20%降至0.05%。第三阶段:为了使氧化催化剂、微粒除去装置及NOx还元催化剂等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2000年石油审议会石油产品质量专门委员会及中央环境审议会第4次报告决定,到2004年末将硫质量分数降至50μg/g,但是石油业界从2003年4月开始就供给了硫质量分数低于50μg/g的柴油。第四阶段:从2005年1月开始实施的柴油的无硫化(硫质量分数小于10μg/g),不仅使以同时脱除NOx及PM为目的的尾气后处理装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作用,而且改善了有助于应对地球变暖问题的柴油的质量。

2.汽油

为了降低人体对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从1975年开始禁止往普通汽油中添加四烷基铅,从1986年开始禁止往优质汽油中添加四烷基铅;1996年将汽油中的苯体积分数降至5%,2000年1月再降至1%。规定汽油中不添加四烷基铅等含铅物质,将汽油中的苯体积分数降至1%,是日本为了确保汽油等燃料的质量而制订的强制性标准。作为应对光化学烟雾所采取的措施,2001年将汽油的蒸汽压标准的上限从78kPa降至72kPa,2005年再降至65kPa,以减少烃的蒸发量。从1996年4月开始实施的标准中,将硫质量分数规定为100μg/g,当时炼油厂出厂的汽油的硫质量分数均小于100μg/g。2005年,将硫质量分数降至50μg/g。接受综合资源能源调查会石油分科会石油部会提出的应从2008年开始实施无硫汽油(硫质量分数小于10μg/g)的强制性标准的报告,石油业界从2005年1月开始主动将汽油中的硫质量分数降至小于10μg/g。

二、地球环境保护自主行动计划及实施情况

为节省并有效利用能源,构筑循环型社会,1997年2月日本石油业界提出了「石油业界的地球环境保护自主行动计划」。自主行动计划目标见表2。日本石油业界实施地球环境保护自主行动计划的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与1990年相比,2010年炼油厂的能源单耗改善了16%;2010工业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降低了97.4%,达到了降低94%以上的目标。另外,2010年工业废弃物最终处置率(最终处置量/工业废弃物产生量)为0.5%,达到了业界零排放的目标。

三、生物燃料的使用

生物燃料是指通过生物资源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具有环保、可再生、资源丰富等优点,使用生物燃料是大规模减排、应对地球变暖问题的方法之一。2010年6月,日本提出到2020年将生物燃料的使用量提高到全国汽油使用量的3%以上。2010年11月,日本又决定到2017年将50万kL的生物乙醇(换算为原油的量)直接与汽油混合,或混合生物ETBE(EthylTertiaryButylEther)作为车用燃料使用。

1.生物汽油

将乙醇直接与汽油混合时,存在如下问题:(1)混入水分则引起相分离;(2)蒸发引起的排放量增加。为了确保安全,规定将乙醇直接混入汽油时,混合的乙醇体积分数应小于3%。为了避免往汽油中直接混入乙醇时可能产生的问题,石油业界决定使用混有生物ETBE的生物汽油。从2006年开始至2010年,日本对混合7%的ETBE的汽油进行了风险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假定含ETBE的汽油从汽油罐泄漏经由地下水被人类所饮用,结果得出几乎没有危害健康的可能性的结论。另外,风险评估中的毒性指标值(0.5μg/g)、暴露评估中得到的大气中ETBE約最大浓度(0.009μg/g)远小于吸入致癌性指标值(15μg/g),所以判断不会危害人类健康。另一方面,为了使石油公司能稳定及高效地采购到生物ETBE及作为原料的生物乙醇,2007年1月设立了日本生物燃料供应公司(JBSL)。从2007年4月开始,关东地区的50家加油站销售生物汽油;2011年2月则有约2120家加油站销售生物汽油。根据规定,以生物乙醇及异丁烯为原料合成的ETBE最多可混合7%,但是目前市售的生物汽油中ETBE的混合量仅为大于1%。生物乙醇对防止地球变暖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稳定供给及经济性等方面存在问题。对日本而言,可作为生物乙醇原料的资源少,而且成本也高。目前,有以建筑废材或纤维素等为原料生产生物乙醇的方法,但是还处于技术开发阶段。为此,日本进口生物乙醇,但是具有出口能力的国家是距日本甚远的巴西。

2.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燃料,并不是严格的化学意义上的定义,是对棕榈油、废食用油等油脂进行化学处理而得到的,作为柴油机车用燃料等使用。油脂的黏度高,所以将甲酯化处理的脂肪酸甲酯(FAME;FattyAcidMethylEster)等物性与柴油相当的物质作为车用燃料使用。很多企事业单位正在致力于生物柴油燃料的生产及利用。但是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中副产的甘油及对洗涤废液的不当处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为此,制订了混合生物柴油燃料的柴油的强制性标准,于2007年4月开始实施。混合生物柴油的柴油的强制性标准如下:(1)硫质量分数小于0.001%;(2)十六烷指数大于45;(3)90%馏出温度小于360℃;(4)脂肪酸甲基酯的质量分数为0.1%~5.0%;(5)甘油三酯的质量分数小于0.01%;(6)甲醇质量分数小于0.01%;(7)酸值小于0.13mgKOH/g;(8)甲酸、乙酸、丙酸的合计质量分数小于0.003%;(9)酸值的增幅小于0.12mgKOH/g。另外,于2008年制订了与柴油混合使用的生物柴油燃料的质量标准JISK2390(汽车燃料—混合用脂肪酸甲酯(FAME))。

四、ISO14000系列

从1980年开始,以欧美为中心开展了防止产业活动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活动。1991年,成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理事会」(BCSD:TheBusinessCouncil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明确了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化的重要性。1993年,正式成立一个专门机构ISO事务局环境技术委员会TC(TechnicalCommittee)207,着手制订环境管理领域的国际标准,于1996年制订了与企业活动相关的环境管理系统ISO14001,并于2004年对其进行了修订。ISO14001,是为了降低企业生产及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进行改善而设立的标准,一般是通过第三方得到应用系统的认证。1996年4月,日本石油精制有限公司(现在的JX日矿日石能源有限公司)根岸炼油厂在石油行业首次取得ISO14001认证。

以此为开端,日本各公司的炼油厂都开始使用ISO14001。目前,所有的炼油厂都通过ISO14001或与其相当的系统自主地进行环境管理。开始时,主要是制造业者使用ISO14001,但是近年来包括非制造业者在内的企业及集团都在使用ISO14001。另外,ISO14020系列为与商品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国际标准。ISO14020系列标准分为Ⅰ型(ISO14024)、Ⅱ型(ISO14021)、Ⅲ型(ISO14025),其核心是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标志和声明应防止贸易技术壁垒、准确、无误导。这四个国际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绿色市场健康发展。可以说ISO14020国际标准是全世界产品与服务的绿色选择。日本实施相当于Ⅰ型(ISO14024)的标准。

五、结束语

日本是全世界最早实施无铅汽油的国家,目前也是生产清洁汽油的先进国家。日本1975年推行无铅汽油,彻底无铅化大约用了17年。1991年开始使用MTBE提高辛烷值;1996年修订JIS汽油标准并限定汽油苯含量不大于5%。为适应世界柴油低硫化的发展趋势,日本石油联盟早在1989年6月就提出了柴油低硫化目标和炼油工业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日本从2005年开始使用硫含量为50μg/g的汽柴油,2007年就开始使用硫含量为10μg/g的汽柴油。

生物燃料行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生物质电厂;安全;新技术及创新管理

1前言

安全生产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大事。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对企业的最根本要求。安全管理是每个管理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安全工作是一项常抓不懈的主题,是生产的保证,也是员工效益的最大体现。生物质电厂作为新生行业,由于起步较晚,各项管理工作与常规火力发电项目相比,还处于追赶期,特别是安全等各类管理制度和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

2现状分析

2004年国家发改委开始核准了国内首批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实际投运发电在2007年左右,至今也就10年左右,整个行业发展历程较短。生物质发电项目与常规火力发电相比,由于燃料收购半径的问题,一般建设规模都不大,多为1.5~3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同时其燃料品种错综复杂,有稻麦秸秆、农林废弃物、稻壳、工业加工的边角木料以及蔗渣等生物质,体积庞大,且单批次运输量少,加工和周转工作量大。另外,当前对生物质电厂的特性认识不足。一方面,生产管理人员都一般来自常规火电厂,缺乏对生物质电厂安全管理经验;另一方面,生物质电厂燃料处理环节多,量大,且作业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工作随意性较大,给生物质电厂安全环保带来很大的隐患。当前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生物质电厂普遍基于经营成本考虑,一些辅助工序(如燃料的倒运、破碎等)均采取外包模式。一方面,对外包单位安全管理往往采取降低安全标准或忽视了对外包公司的管理,形成“以包代管”;另一方面合作外包方的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作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安全意识差,易因自身原因造成安全事件的发生,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2)生物质电厂主要安全风险存在于卸货、破碎、车辆、检修等人身安全事故和燃料、粉尘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同时,生物质电厂现场作业过程中经常因治理不到位而出现不注重现场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如何利用安全环保新技术、优化人机配置等方法,来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是生物质电厂管理层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生物质电厂的安全环保培训、安全环保创建等工作仍在不断探索中,安全环保管理“软环境”还不够扎实。需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安全环保管理“软环境”来进一步构建多重防护保障,夯实生物质电厂安全环保管理工作。(4)生物质电厂的安全风险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责任保险还需进一下完善。

3建章立制,完善外包管理

3.1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做好生物质电厂安全环保管理的基础

新的《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条例》明确规定了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类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遵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和“一岗双责”的原则,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把安全、职业健康防治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环保管理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新修订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全员安全责任考核机制,将全厂安全责任区分配到具体部门和个人,梳理安全违章考核条款,全面落实安全奖惩措施,依章从严治理,实行安全环保与绩效、薪酬、晋升挂钩。

3.2完善的外包管理,是生物质电厂安全管理不可忽视的内容

(1)完善外协单位常驻人员安全的管理。对进入现场的各类作业人员,建立包括年龄、过去职业、保险、培训考试等情况的档案,凭门禁卡进入现场上岗作业。建立健全公司、部门、外包单位安全环保管理制度,成立包括公司、部门、各外包单位安全环保“保证”和“监督”体系网络,将各外包单位纳入公司安全环保监管范畴。(2)引导临时外来作业人员规范施工作业。临时外来人员进入现场前必须经过安全审查和入厂安全教育和考试,并安排部门人员带入现场指定区域。在现场人员进行安全环保交底后方可作业,对作业完成后实行“工完、料尽、场地清”,确保规范作业。(3)加强外来人员安全环保违章监督考核。在所有进出现场的出入口及厂内的关键地段、路口,实行全天24小时视频监控。对所有现场安全环保管理人员配备流动视频记录仪,对违反公司相关安全环保管理规定的人员进行及时取证和处罚,大大加强了外来人员违章监督考核。

4创新安全技术应用,提升管理“软环境”

4.1创新安全技术应用,优化设备技改,是打造生物质电厂“本质安全”的主要支撑

当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安全环保技术、系统工程等在许多国家中已得到了迅速发展,事故预测控制和环保治理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质电厂应在生产过程中为防止各种伤害及环保污染。通过创新安全环保技术、改进设备、作业环境和操作方法,优化人机配置,不断向“本质安全”型企业发展,具体方法如下:(1)引进无线测温系统,实时监管燃料堆垛安全。采用料垛无线测温采集法,将料垛监测数据上传至信息化系统,同时设定报警,24小时不间断监控料垛温度,提高了料场的安全性。(2)引进消防水炮,确保短期控制火情。针对生物质燃料易自然,发生火灾难扑灭的特性,公司引进用于石油化工企业、储罐区、大型码头等场所使用的消防水炮,作为料场主力灭火设施。(3)引进厂区车辆低速测速仪,加强厂区交通安全监管。在厂区车辆较多地段引进厂区车辆低速测速仪,及时监测厂区送货车辆速度,提醒司机限速行驶。(4)引进激光在线粉尘监测仪,加强生物质粉尘防爆管理。根据生物质燃料产生粉尘的品种、颗粒物直径、爆炸极限等特点。在易产生粉尘区域,引进数字和光学技术相结合的生物质粉尘激光在线粉尘监测仪。可以在恶劣环境下,对生物质粉尘区域提供快速、可靠和准确的定量粉尘浓度测试和浓度超标报警。

4.2提升管理“软环境”,是促进生物质电厂安全管理的重要推力

以三个“改变”为载体开展的安全环保教育培训,有效的激发了员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等安全环保主观能动性。(1)改变过去填鸭式安全环保教育。主要通过培训笔记、考试成绩、应用水平等启发式教育,及时掌握员工对培训实际接受和理解情况。(2)改变过去制度、规程讲的多,生产实际讲的少。带领员工了解现场危险因素,隐患讲解、措施分析等;组织技术人员拍摄“员工安全环保行为规范”、“秸秆破碎”、“料场作业”等安全宣传片等,使员工真正认识到所在工作场所的安全环保状态。(3)改变过去监督部门讲的多,职工自己讲的少。开展与职工面对面交流活动,结合实际,讲体会,谈措施,就现场安全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

5安全生产规范化,责任保险来保障

5.1“对标找差”,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

生物质电厂,参照常规火电厂的标准要求,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从组织机构、安全环保投入、教育培训、装备设施、现场管理、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管理及绩效评定等方面对照标准制定完善实施方案,不断规范生物质电厂的安全生产管理。

5.2“以人为本”,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生物质电厂应“以人为本”,加大开展安全文化建活,制定全体员工和相关方所理解的安全方针、目标、理念。通过宣传,使企业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群策群力的安全互联互通体系。持续不断的培育出,安全环保特点适合自身的、安全环保理论高度认同的、安全行为自觉践行的、安全环保要求行业领先的企业文化。内化思想,外化行为,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变得更规范!”的安全愿景,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

5.3完善安全责任保险,是生物质电厂构建安全防护层的有力保障

推行安全责任保险,可以保证对受害人进行足额及时赔付,从而有效保障受害人权益,同时也可以转嫁责任方的风险。对所有工作人员严格按国家劳动法规定的保险进行投保。要求外包方购买相应险种,作为入厂承包方资质审查的内容。

6结语

总体来讲,针对生物质电厂的安全管理,虽然生物质电厂还处于发展阶段,从技术和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必须坚持“生命安全是红线,安全法律是底线”的思维模式。打造生物质发电行业的本质安全,还需要做大量的实践论证,进一步探讨其管理措施,达到生物质发电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启治,姚大宇,王晋伟.浅析安全生产的重要性[J].新农村,2013(6).

[2]杨己能.浅谈电厂安全文化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2).

生物燃料行业研究范文3

1.生物制氢的原理

原理1:生物质制氢,包括生物质气化制氢和生物油重整制氢。生物质气化主要是采用木屑、秸秆末等为原料;生物油高温重整制氢,其原料来源于生物质高温裂解。原理2:主要是利用微生物自身的代谢作用将有机质或水转化为氢气,实现能源产出来获得氢气,同时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副产物。由图可知,生物质制氢主要有三个方向:(1)生物质直接生物转化,微生物进行光解和发酵;(2)生物质直接燃烧制取氢气(农作物秸秆、柴);(3)生物质热化工转化制氢,主要有两个方向:裂解、气化。2.生物制氢的优点(1)生物制氢消耗能量低、效率高。(2)生物制氢节能,氢气为可再生能源。(3)生物制氢原理成本低、制氢不污染环境。(4)一些生物制氢过程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高中化学生物制氢实验的设计1.光水解制氢实验分析光解水制氢机理:光合生物体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分解水,生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氢气。其作用机理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机理相似,在某些藻类和真核生物(蓝细菌)体内拥有PSⅠ、PSⅡ等两个光合中心。PSⅠ产生还原剂用来固定CO2,PSⅡ接收太阳光能分解水产生H+、电子和O2;PSⅡ产生的电子,由铁氧化还原蛋白携带,经由PSⅡ和PSⅠ到达氢酶,H+在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H2。(1)直接生物光解制氢系统:利用藻类光解水产氢的系统。(2)间接生物光解制氢系统:利用蓝细菌进行产氢的系统。(3)藻类产氢的主要优势:藻类的产氢反应受氢酶催化,可以利用水作为电子和质子的原始供体。

2.生物质热化学制氢实验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将组成生物质的碳氧化合物转化成含特定比例的CO和H等可燃气体,并且将伴生的焦油经过催化裂化进一步转化为小分子气体,同时将CO通过蒸汽重整(水煤气反应)转换为氢气等。生物质热化学制氢的基本方法为将生物质原料(薪柴、锯末、麦秸、稻草等)压制成型,在气化炉(或裂解炉)中进行气化或热裂解反应,获得富氢燃料气,再将富氢燃料气中的氢与其他气体通过变压吸附或变温吸附分离,获得高品质氢。研究重点在于获得理想组分与产率的富氢燃料气上。

3.生物质热化学制氢实验分析

生物燃料行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我国的重要产业支柱,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逐年增加,由此而产生的秸秆数量也随之增长。由于缺乏有力政策的管控和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使得大量农作物的秸秆被随意丢弃,甚至通过焚烧进行处理,不仅造成了再生资源的浪费,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加大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的分析研究,使之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对于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缓解我国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等均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行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和措施研究需要紧密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和需求,并同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秸秆的可再生资源特点,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1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规模的加大,秸秆这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被利用于农业生产中,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成为危害我国社会发展的有害物质和垃圾。因此可以看出,秸秆还田计划和秸秆综合利用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性作用,不仅关系着科学技术问题,还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粮食稳定生产、和谐农业建设等有着直接关系[2]。研究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措施,也是保障我国农业生态资源平衡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秸秆处理不当则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同时因为秸秆数量巨大,使得其必须占用巨大数量的土地进行存放,造成我国土地资源的占用和浪费。秸秆自身具有多种资源特点,但对其处理不当也是对其自身资源的巨大浪费。

2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现状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此而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很多情况下,农民会采用就地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使得大气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虽然随着近年来国家禁止焚烧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使得焚烧秸秆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秸秆的科学处理和综合利用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甚至出现了秸秆占用大量土地、在道路旁堆积等现象。对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具体实施措施的制定和应用。现对我国现状下存在的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分析如下。

2.1缺乏秸秆综合利用价值的正确认识。秸秆综合利用价值认识方面的缺乏,是导致秸秆无法得到科学处理的主要原因。该问题的存在主要与我国缺少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有关,使得秸秆处理过程得不到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进而使秸秆的综合利用价值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农作物秸秆处理不当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但还缺少相应的能力使秸秆得到科学处理,通常情况下仅利用现有的较为落后和传统的设备进行低水准的处理和利用[3]。对秸秆综合利用价值认识不够问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开展相应的知识宣传和技术推广,特别是对农民进行相应的处理技术培训。但是我国农民群体多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程度和掌握能力较差,这也是阻碍秸秆综合利用价值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

2.2缺少秸秆综合利用具体项目的开展。目前情况下,我国对于秸秆综合利用可开展的具体项目较少,阻碍了秸秆综合利用价值的发挥。我国秸秆资源利用产业发展规模较小,综合利用发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成熟,可开展利用的项目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受到了限制。加之农民对于秸秆综合利用价值认识缺乏,对秸秆进行再次生产利用存在较多困难,使得大部分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研究和使用,进而选择焚烧的方法进行秸秆处理。这就使得秸秆焚烧过程中产生有毒气体,对当地大气环境、空气质量造成破坏,危害人们的健康。

3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措施研究

结合上述内容中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现状问题分析,可以看到,对于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措施研究存在迫切的农业发展需求。同时还可看到,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秸秆科学利用,充分发挥其资源价值,使之应用于农业的再次生产过程中,同时避免秸秆处理不当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具体研究措施如下。

3.1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秸秆综合利用硬件设施。结合我国国情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为了更好地提升秸秆利用率,国家以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必须进行高度重视,加强此项工作的管理力度。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提供相应的人、财、物的支持,进行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项目的开发,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价值的实现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4]。在进行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势必要进行相关机械化设施的购买、技术的推广等,会产生很大的经济开销,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惠民政策等来减轻农民进行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的经济压力,提升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大秸秆综合利用价值的宣传,使农民深切认识到秸秆焚烧等不当处理方式对于秸秆资源的浪费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两项工作的共同开展对于促进农民进行秸秆综合利用、杜绝秸秆焚烧行为、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等均有极大作用。

3.2加大秸秆肥料化推广力度。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价值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加大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结合化学科学技术、微生物学技术等进行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同时还可与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相结合运用。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加快秸秆腐熟的速度,使其完成肥料转化过程,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被土壤尽快吸收,进而提升秸秆还田的利用效果。加大秸秆肥料化推广力度,还可以充分结合典范作用进行效果宣传,带动更多地区的农民进行效仿。如,通过国家和各地政府的大力宣传,在各省、市、县、乡镇等建设秸秆还田的示范化农业基地,通过其良好的效果反应起到典范作用,让更多范围内的农民认识到秸秆还田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对农作物生产起到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大秸秆肥料化的推进。在进行示范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相关科技人员还要做好各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通过对秸秆还田后的土地有机物质成分的检测,得到更具科学性的总结报告,为其技术的推广实施做好科学依据[5]。农民参与秸秆肥料化建设程度的加大可以有效减少秸秆不当处理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还可以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价值的发挥。

3.3进行秸秆基料化技术的应用。农作物收获后产生的秸秆,看起来是巨大的废物堆积,但其作为植物生长的重要部分,具有更为丰富的可利用物质,如碳、氢,以及各类矿物质等,秸秆中富含的巨量营养元素可以更好地促进食用菌的生长。秸秆在农作物收获后可以轻松获得,基本上不存在经济成本的投入,如果将其应用于食用菌的发展行业中,还会为农民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秸秆在食用菌行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利用。当食用菌生产结束后,还会产生蘑菇康,蘑菇康又可作为丰富的营养料被应用于有机物的种植过程中,增加农田土壤的营养。由此可见,这种形式下的产业发展可以更好地提升秸秆的综合利用价值,将其资源作用进行最大化发挥,不仅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还可以实现进一步的秸秆还田,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又提升了秸秆的综合价值。

3.4进行秸秆原料化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秸秆作为原料应用于工业发展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规模。工业发展对于秸秆的应用较多的是将秸秆作为工业原材料之一通过与其它复合材料进行共同制作,使之成为新型工业原材料,进而再被应用于各行业的发展之中。如,秸秆地砖、秸秆纤维等,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特点。秸秆自身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且具有相应的硬度,其在成本支出方面需要的经济投入较小,本身质量轻,根据秸秆的这些特点可以将其进行相应的新型材料的开发和研制,如低密度类建材用板材等。同时,秸秆还具有较为广泛的用途,如在酿酒环节过程中的应用、制作成一次性碗筷等。针对其具有的可塑性特点,还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技术研究,如在未来实现将其制作成代替难以溶解的塑料制品等,不仅使其自身资源价值得到开发利用,还缓解了塑料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生态资源的浪费。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特性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实现各行业经济利益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5进行秸秆燃料化技术的应用。对秸秆进行燃料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对秸秆易燃特性的开发和利用,将秸秆作为燃烧材料,将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能力转化成电能,这一研究目前在我国也得到了应用。我国现有的将生物燃料作为发电燃料的公司不仅只利用秸秆作为燃料,还会将其它农作物或者林业废弃物质作为燃料,如玉米废弃物、树根、树叶等,均可作为燃料应用于电能的转换。这些生物燃料具有较高的能量,而且获取方法简单,需要的经济投入较少。因此,应充分发挥秸秆的这些特性,提高其利用率,使之应用于发电行业。通过将秸秆作为燃料进行利用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其资源作用和自身能量的浪费,还可以减少农民燃烧秸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秸秆作为燃料进行应用过程中需要相关发电企业在进行生物燃料收集以及存放过程中,必须采取正规途径和有效防护措施,避免由此产生的不必要麻烦和消防安全等问题的发生。

3.6进行秸秆饲料化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应用青贮、微贮以及厌氧发酵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对秸秆物质中存在的木质纤维进行提取,并再次进行转化,使之转变成为糖类物质,再借助于有机发酵菌对其进行再次转化,使其转变成具有挥发特性的脂肪酸以及乳酸等,形成有机饲料,即实现秸秆饲料化。绿色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和趋势,国家通过各项政策的实施和颁布构建各种形式的农业生态发展模式,将秸秆转变成饲料应用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既可以提升秸秆的使用率还可以节省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必须的肥料支出,既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成本,还减少了化学类配料对于农产品的伤害,是绿色生产模式的具体体现。

4结束语

本文分析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和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现状问题,可以看到,秸秆综合利用程度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有着重要联系,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可以提升秸秆的综合利用价值,还可以对农业生态环境实施保护,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缺乏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和相应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不仅遏制了秸秆综合价值的发挥,还会因处理不当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研究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措施,可以看到,通过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可以有效改善秸秆综合利用硬件设施,同时通过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具体的可从秸秆肥料化、秸秆基料化、秸秆原料化、秸秆燃料化、秸秆饲料化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进行。加大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对我国现行的绿色农业生产目标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杰.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新农业,2020(19):75.

[2]郭松朝.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探究[J].山西农经,2020(06):81-82.

[3]韩金秀.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9(35):215.

生物燃料行业研究范文5

新能源是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燃料电磁在国际上的一种通称。由于这些能源具有再生性,被称为可再生能源。它是人类利用能源向新的形态过渡的能源资源。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新能源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减缓人类活动对大气的碳排放使得新能源再次受到高度关注。航空运输新能源,是指为航空器的飞行提供动力所需的有别于常规石化能源的新能源。生物能源成为航空新能源发展方向之一。生物能源之一即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以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黄连木等油料林木果实、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以及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制成的液体燃料,是优质的石油柴油代用品。生物柴油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其中显著的优点之一是环保效益显著。生物渣燃烧时不排放二氧化硫,排出的有害气体比石油柴油减少70%左右,且可获得充分降解,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由于常规能源对环境所造成的大气污染非常严重。而新能源作为一种对常规能源的替代能源,具有低排放低污染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中国航空运输新能源已是大势所趋。

(一)基于全球航空减排的现实需求

据研究统计显示,航空排放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份额目前约为2%,国际航空的份额估计约占其中一半强,为1%左右。由于全球航空运输业整体上还处于发展阶段,这一比例还会在攀升。为此,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AirTransportAssociation,IATA,简称“国际航协”)代表整个航空业向国际民航组织提出了“从2009—2020年,平均每年燃油效率提高1.5%;2020年实现碳排放零增长;2050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的三大承诺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航空运输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航空运输的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从2005年起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由此带来航空运输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使得中国航空运输业正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二)传统石化能源的不可再生属性

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然是当今世界能源消费的主流能源。2008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中,煤炭所占比重为27.01%,石油所占比重为33.07%,天然气所占比重为21.15%,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为81.23%。据统计,世界石油储采比为45.7年,天然气储采比为62.8年,煤炭储采比为119年。目前,航空运输所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石油炼化而成的航空煤油、航空汽油。石油作为常规性的能源,具有污染重、不可再生的基本特性。航空运输业由于对石化能源的高度依赖性,每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都会对航空运输业造成重大打击。就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而言,国内能源主要为煤和石油。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石化能源需求巨大。据统计,中国所需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左右。这种对国际能源的高度依赖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国际局势紧张,世界各主要供油国加强对石油出口的控制,将严重地影响到中国航空运输业的能源供应。

(三)航空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航空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中国航空运输发展所依赖的能源主要就是石油资源。因此,航空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确保能源的可持续性供应。而常规石化能源有限性和航空运输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不能仅仅通过增加常规石化能源供应量,提高燃油效率,而且要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即新能源,使航空能源品种多样化,改善中国航空运输能源需求结构,才是根本出路。

(四)目前国际上航空运输新能源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根据目前民用飞机发动机情况,航空运输所需能源主要是通过石油提炼得到的航空煤油、航空汽油。而在减排压力之下,有的航空公司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新能源。这些新能源包括混合燃油、生物燃油。相对于传统的航空煤油、航空汽油而言,混合燃油能够降低50%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生物燃油的使用则可以降低90%的排放量。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多起利用生物燃油进行航空飞行的成功例子。例如,2009年1月7日,美国大陆航空公司完成世界上首次商业飞机生物燃油试验飞行;2011年7月,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AirbusA321采用以麻风树油、亚麻植物油和动物脂肪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实现从汉堡到法兰克福的6个月正常飞行;2011年10月,法国航空公司的AirbusA320采用以餐饮废油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从图卢兹飞到巴黎;2011年10月,中国石油和UOP公司合作生产的航空生物燃油加载在国航的现役波音747-400型客机上,在首都国际机场成功执行验证飞行,航空生物燃料所需原料来自中国石油的小桐子原料基地,波音公司和普惠公司为试飞提供飞机及发动机方面的技术支持;2011年11月,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Boeing737-800采用以海藻油为原料的生物燃料飞行。尽管这些新能源在航空运输中的使用大多处于试验的阶段,尚未进入大规模使用,但是却预示着航空运输界生物燃油时代即将到来。

二、中国发展航空运输新能源面临的现实障碍

(一)新能源技术的未成熟性

可以预见,新能源必将成为各国未来竞争的重要领域。如果中国能够在新能源研究领域抢占先机,就会在能源竞争方面赢得主动。目前,在航空运输新能源研究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差距并不大,都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对航空运输新能源技术开发的时间还比较短,对各种新能源的提炼加工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使得新能源的质量和数量距离航空运输业对其需求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二)新能源原料离规模化生产尚需时日

目前,所说的航空新能源,主要是指生物燃油和太阳能。生物燃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原料来源主要分为几类:一类是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制作而成的液体燃料;第二类油棕、黄连木、麻风树等油料林木果实制作而成的液体燃料;第三类是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制作成的液体燃料;第四类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制成的液体燃料。这四类新能源原材料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来源虽然广泛,但是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供给状态,这对于中国未来航空运输新能源的批量化生产存在重大的障碍。太阳能就是将太阳发射的光和热转化为民用飞机所需动力的能源形式。在国际上已经有了利用太阳能成功飞行的案例,但中国在此方面尚需加快研究的进度。

(三)航空运输新能源政策制度亟待制定

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新能源开发和使用对于航空运输的重要战略意义,有关部门已开始着手研究新能源发展的相关问题。但是,由于航空减排背景下的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中国目前尚未制定出关于促进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

(四)航空公司应用新能源所需的动力机制亟待建立

航空公司作为企业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质要求。同时,航空运输属于高空危险作业,要确保航空安全,必须有性能稳定质量优良的能源作为基本保证。由于新能源在技术上还不完全成熟,供应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像常规的石化能源那样有充足的保证。因此,航空运输对新能源的使用还存在一定风险。这已经成为制约航空公司使用新能源的重要障碍。同时,由于新能源在发展初期,开发投入巨大,成本较高。新能源生产企业投入到市场的新能源价格也相当昂贵。普通航油的出厂价是7277元/吨,而航空生物燃料的出厂价就要高达15454—21831元/吨。这对航空公司而言,要大量使用新能源,虽然在航空排放方面必然会大幅下降,但是新能源高昂的价格让航空公司大规模使用也不太现实。为此,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机制,推动航空公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使用新能源。

三、中国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战略的路径探讨

(一)明确战略定位,做好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的顶层设计

战略是对客观对象的全局性长远性规划,对客观对象的发展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只有明确而科学的战略定位才能为中国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发展提供清晰明确的方向,这对于加快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中国航空运输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面临低碳减排的巨大压力。为此,必须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好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发展规划,才能使中国的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前进。

(二)整合资源,加大对航空运输新能源的研发力度

目前,由于航空新能源还是一个新事物,国际上正在研究,国内的科研院所也在研究。但这些研究力量比较分散,由于种种因素,相关的信息难于共享,不易形成合力。从国内的角度看,应当立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对国内的研究力量进行整合,形成拳头,加大新能源的研究力度,积极推动中国航空运输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三)国家统筹规划,加强航空新能源的原料基地建设

 较成熟以外,还需要充足而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以保证新能源的规模化生产。这就需要有成规模的原材料生产基地。目前,中国在原材料基地建设方面刚刚起步,要建成规模还需要较长时间。这就需要国家加强统筹,针对不同原材料的来源特点,进行基地化建设,使这些新能源材料形成规模,为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加工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料。

(四)加强政策制度供给,构建良好的航空运输新能源政策环境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良好的政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航空运输业的未来发展也需要在新能源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需要国家积极推动各方力量,加强对航空运输新能源政策的研究工作,推出符合中国特点的航空新能源政策,积极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够推动中国航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5年颁布了《中国新能源法》,2007年了《中国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年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出台《中国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并且已明确了新能源的战略定位:2010年前后,新能源争取占到能源消费的10%左右,战略定位补充能源;202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15%左右,战略定位替代能源;203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25%左右,战略定位主流能源;205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40%左右,战略定位是主导能源。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而在航空运输领域,2006年年初,民航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到2010年民航单位产出能耗比目前下降10%左右,力争到2020年下降20%,达到目前航空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未来中国民航业减排设定了目标。

(五)建立航空公司新能源供给和使用的良性机制,引导中国航空新能源健康快速发展

首先,航空运输活动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政府和企业历来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如前所述,由于当前的新能源技术的不成熟性,大范围使用到航空运输活动中必然会蕴含着潜在的风险,因此,航空公司出于安全考虑会优先选择常规能源如航空煤油、航空汽油等。其次,由于航空公司具有经济人属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选择能源类型的重要标准。由于初期阶段,航空新能源的价格往往高于常规能源。在此情况下,两相比较,航空公司大多倾向于选择常规能源。因此,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航空公司积极采用新能源。

(六)坚持以我为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推动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发展是新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全球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航空新能源将会成为未来航空运输领域的一个重要竞争点。随着中国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所面临的航空减排压力日益增加。因此,发展航空新能源,减少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已经在成为迫切的需要。要发展中国的航空运输新能源事业,必须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在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同时,积极开展新能源研究和开发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合作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

四、结语

生物燃料行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交易市场

0引言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时,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有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要求,2020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我国按下了减碳的加速键、按下了碳排放市场建设的加速键。但受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相对滞后,部分行业还需转型升级才能满足国家关于碳排放的控制要求。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能源供应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如何解决发展与减排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电力行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有助于我国203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电力行业作为我国CO2排放的第一大行业,2019年CO2排放量在我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超过40%,因此其是碳排放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是控排方面的高度关注行业。2021年1月1日,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首个履约周期到2021年12月31日截止,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火电企业如何在电力和碳排放交易双重市场竞争中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压力与挑战并存。

1低碳经济下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分析

历经了10年发展,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已建立了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制度、碳配额管理制度和市场交易制度3项核心制度和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结算系统四大支撑系统,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碳排放市场交易奠定了基础。2020年,我国八省市试点碳市场共成交配额约5683万吨,总成交额约15.62亿元。广东碳市场配额交易量和交易额继续领跑试点碳市场,2020年共约成交3154.73万吨配额、占试点总成交量约56%;完成80377.74万元成交额、占试点总额的半数以上。2020年试点碳市场平均碳价最高的是北京为91.81元/吨,最低的是福建为17.34元/吨,而其余六省市的碳价则落在20~40元/吨[1]。

1.1拥有明确的政策体系。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该文件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政策支持。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重庆、广东和深圳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为后期“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做好准备。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制定了更加明确的措施,对交易情况制订了相关的管理措施,结合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对登记注册系统进行了优化,根据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相关要求,制订了相关的核查、管理规则,从地方出发推动碳排放市场的正常发展。在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和发展后,各地区又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对各项交易数据进行分析,优化分配方式和管理办法,维护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1]。生态环境部分别于2020年12月29日和30日下发关于印发《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做好发电行业配额预分配工作的通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至此,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完整政策体系[2]。

1.2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确立范围。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对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碳排放交易市场覆盖的范围决定着国家和城市在减碳方面的工作方向。不同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设计过程中会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城市的发展行业进行包含,这将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配额和整体交易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2019年,我国7个试点区域的碳排放市场交易配额达到11.66亿吨,广东、上海和湖北是配额量最大的3个省市,且线上的配额量达到了2187万吨,平均成交价在35.39元/吨。在行业的覆盖中,各个碳排放交易市场都将能源生产行业和高碳结构的行业纳入了控制排放的监管范围。电力行业因CO2排放总量大,被列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率先在全国开展交易。同时,不同地区因在工业方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距,城市的工业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对碳排放交易市场覆盖的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对建筑行业、服务行业、港口业等进行包含和覆盖,进一步优化了减排情况,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1.3免费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因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而变化,而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对碳配额总量的设置起着决定作用。不同城市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设置配额总量时,会根据城市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方向以及不同行业发展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情况进行设置,从多个方面出发,对配额总量进行协调。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主要采用的分配方式为免费分配,但配额分配方式共包含3种。除免费分配外还有拍卖分配和混合分配。免费分配需要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将碳核算作为基础制定相应的目标,在市场主体中进行免费分配配额。我国在排放配额的初期主要施行免费分配方式,在后期逐渐加大有偿分配的占比,以此促进国家在减碳方面的建设[2]。广东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针对不同行业进行不同比例的配额有偿分配尝试,2020年度碳排放交易市场中电力企业免费配额比例为95%,钢铁、石化、水泥、造纸企业的免费配额比例为97%,而航空企业则100%免费分配,探索在同一碳排放交易市场下对不同行业的节能减排力度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发挥碳排放交易市场推动行业低碳转型目标达成的作用[3]。

1.4自主形成碳定价。我国在各地区的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渐形成后,开始了相关的场内交易,并且根据交易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定的碳定价。随着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不同区域的市场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自身都保持着有效性。通过对2018—2019年试点区域交易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19年碳排放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较2018年同比分别增加了11%和24%,广东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总成交量和总成交额位于试点区域首位,北京碳排放交易市场成交均价最高达到了83.27元/吨,广东和湖北碳排放交易市场较活跃。各地区因节能减排成本、市场供需关系、配额发放的宽松程度等一系列因素,结合区域特点自主形成了碳定价。

2碳排放交易市场对火电企业的影响

2021年,发电行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全国碳市场第一履约周期的正式启动。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免费配额比例将逐步降低,有偿分配的占比将逐步提高,同时在“30/60目标”的推动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压力传导机制将逐步显现,碳价将趋于更加合理区间。火电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压力,一是在火电减排潜力越来越小的情形下,碳排放交易市场将进一步提升火电机组的运营成本;二是将加速效率低、能耗高、落后的小机组的淘汰和关停;三是火电机组利用小时将进一步下滑,通过机组灵活性改造后,将更多地参与电力调峰市场;四火电机组要实现长期二氧化碳的深度减排,要积极探索研究碳捕获与封存(carboncaptureandstorage,CCS)技术应用,即探索研究在火电机组中加装CCS装置实现低碳化;五是碳排放权因其稀缺性而形成一定的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的财产属性,是继现金、实物和无形资产后又一新型资产类型。但目前,火电企业都暂无专业的碳资产财务人员来核算和管理碳资产[4]。

3火电企业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应对策略

3.1加强政策研究,完善体制机制。一是火电企业作为同一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和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要加强政策研究,紧盯区域及国家配额分配方案,积极开展碳盘查工作,掌握主动[5];二是要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明确细化职责分工,建立碳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三是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准确评估碳排放情况,结合配额指标,制定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碳排放市场交易策略。若企业当年获得的配额指标高于实际排放量,富裕的配额指标可以在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出售,为企业创造效益;四是若企业当年获得的配额指标低于实际排放量,则应选择时机在市场中储备一定的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降低企业的清缴成本。CCER是全国碳市场的补充机制,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九条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从试点区域碳排放交易市场交易价格分析,CCER价格总体上低于配额价格,因此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3.2通过技术改造或掺烧生物质燃料。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在运行初期,因配额分配总体充足,企业履约压力增加不明显,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覆盖行业逐步增加和“30/60目标”的驱动,预计碳排放配额指标将会逐步收紧,火电企业的履约压力将逐步增加。火电机组要通过提升发电效率、参与深度调峰市场、掺烧生物质燃料等方式降低碳排放量。一是结合区域热力市场需求适时将纯凝机组改为热电联产机组,提升发电效率,降低碳排放量。若是供热机组,应积极开拓供热市场增加供热量,提升热电比,降低碳排放量。二是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存在大量高参数、大容量、低排放火电机组,其任务主要是承担基本负荷、满足电力市场调峰需求和供暖需求,因此需要对现有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大型、高效火电机组在进行灵活性改造后,作为主要调峰电源参与调峰辅助市场服务,其年度发电量会降低,尽而其排放量也会随之降低。三是火电机组要积极开展掺烧试验,通过掺烧生物质等燃料替代来降低碳排放量。生物质燃料源自生物质,其在生长过程中有效吸收了大气中的CO2,在作为燃料或工业原材料过程中,虽然一般会再次把CO2排放到大气中,但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能够实现CO2的净零排放,即所谓的“碳中性”。因此火电机组掺烧生物质燃料的比例越高,可实现碳排放总量大幅下降。

3.3通过CCS技术助力火电机组实现低碳化。CCS技术是指将CO2从工业或相关排放源中分离出来,输送到封存地点,并长期与大气隔绝的过程,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 的方法。在“30/60目标”的驱动下,火电企业要想实现长期深度减排,CCS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CCS可以捕获90%的碳排放量,在燃煤电厂加装CCS装置将可实现煤电机组的低碳化。随着国华电力公司15万吨/年燃烧后碳捕集和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开工和我国首套1000吨/年相变型CO2捕集工业装置在华能长春热电厂已于2020年11月成功实现连续稳定运行,预计未来CCS技术将与火电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助力火电机组实现低碳化。

3.4加强培训和引导,提升员工应对碳排放交易市场能力。火电企业在碳排放交易方面需要聘请专业的培训机构对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对企业的影响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员工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例如下班时关闭所有电源、减少使用传真打印机、夏季将空调温度设为26℃、尽可能少的使用塑料袋及一次性水杯等。同时因碳排放交易市场衍生的碳核查、碳交易、碳会计、碳审计、碳资产管理等工作专业性较强,需要安排涉及该工作的员工进行专项培训,培养碳市场的专业人才,提升企业应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能力[6]。

4结语

生物燃料行业研究范文7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这一新鲜词汇,是伴随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而生的新概念。一百多年来,随着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与掠夺,已经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气候恶化。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明显增加,带来了海平面上升、生态自然系统脆弱、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加剧等一系列后果,影响到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农业、水资源、健康及其他方面的许多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相继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等一系列条约,设定了具体的减排指标,旨在通过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向。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源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经济实质上是通过技术与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以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利益驱动下,世界各国的能源、环境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倾斜,促使新能源、生态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发展进程远高于预期。   (二)低碳农业   农业是温室气体重要排放源,也是最易遭受温室气体影响的部门。一方面,农业投入品,如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的生产过程及机械使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能源消耗,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农田耕作特别是水稻种植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二氧化碳排放。据统计,我国农业化学品工业生产消耗的化石能源占我国化石能源消耗总量的45%。而全球农业用地释放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尽管其中的80%左右经由农业生态系统加以吸收。因此说,农业低碳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一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低碳实际上是一种生态高值农业模式,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特别是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逐步使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农业低碳包括了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通过农业生产与加工领域的节能减排和技术革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通过森林、植被种植和土壤固碳增加碳汇。我国农业发展日益面临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下降、化肥农药农膜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等多种因素的严峻挑战,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产能、稳定粮食产量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倡导农业节能减排和农业低碳,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农垦低碳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与优势   (一)农垦现代农业建设应引入低碳经济的概念   作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垦经济在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历史阶段,农垦从自身特点和实际出发,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垦系统也已建成了大型粮、棉、油、糖及种业种植基地和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实现了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导、种养加相结合和产供销农工商综合运营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现代大农业农机装备提高了农垦整体的综合机械化水平,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作业提升了农产品总体的安全水平。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人类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逐渐增加,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追求绿色GDP发展,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一个方向。农垦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国家前列,农垦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为农垦低碳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伴随农垦现代农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定位,农垦在“四化”的前提下,引入循环经济和低碳农业的概念,顺应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大趋势,有助于农垦农业在更深领域、更高层次、更广阔范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与优化,更好地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考范本。   (二)农垦先行优势   农垦先行,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农业具备以下优势:   1.资源和规模优势。农垦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农垦系统农业资源丰富,拥有大型的粮、棉、油、糖生产基地,标准化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数量众多,在生物质综合利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据统计,2008年,农垦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达到3924万吨,占全国农业系统秸秆总量的7%;畜禽粪便资源总量接近2600万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有机质含量相当于640多万吨有机肥。与广大农村传统的小规模种植和饲养方式相比,农垦具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依托现有的农业产业布局,可以聚集发展低碳农业和循环经济的适度原材料供应,形成规模化经营和集聚效应。   2.产业化优势。产业化为农垦低碳农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农垦本身具有完整的生产、加工、贸易、服务、消费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内的拉动力和产业链条外部的推动力,以及市场在配置资源上发挥的内在传导机制,使得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农业物质产生循环运行,保证产业链条上各利益主体有足够的盈利空间。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达到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农业产业化网络。   3.组织化优势。我国农户数量众多,具有极大的分散性,各项动力在农户层面发挥的不够充分,导致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不强,能力不够。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农户与生产主体的价格博弈,甚或导致循环产业链条的断裂或运行成本的提高。相比较而言,农垦企业在生产要素的掌控方面拥有较强的实力,充分保证了农业资源废弃物的有效供给。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农业产业集群可以在更大范围调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确保农业低碳目标的实现。#p#分页标题#e#   4.技术优势。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农业目前还没有普世性的成功经验,必须诱导孵化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产业技术,特别是实现物质良性循环、能量多级传递利用的结构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等。农垦企业具有规模化生产、技术基础扎实、生产体系完备等优势,新技术、新成果在农垦系统可以得到较为迅速的应用,可以成为发展低碳农业和循环经济的重要力量。   三、农垦现代农业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生产过程的集约与高效   生产过程的低碳,实际是生产资料的集约与高效利用,通过降低农业生产物资的消耗,避免对化学物质和化石能源的过量消耗。包括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农膜技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综合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农业机械节能,推广畜禽养殖模式节能等,在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的同时达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效果。   1.节水灌溉。目前,我国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为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约1公斤,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进行土地平整和条田建设,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的基本条件。一般而言,平整度较好的土地比较差的土地平均节水10%~20%;根据作物生产周期、需求饱和度适时适量供水,也是一种有效节水方式;而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能够减少水的使用达30%~70%。   2.保护性耕作。采取免耕技术可以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在保存土壤碳含量的同时也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相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耕作中化肥的使用也相应减少,从而减少了氧化亚氮的排放。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免耕地会带来杂草问题,但据此能够避免的碳排放量约为879公斤/公顷/年。   3.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和示范的结果显示,科学的施肥和养分管理技术可以减少氮肥用量10%~30%,部分地区甚或达到50%。由此可见,科学施肥至少有10%~30%的减排潜力,减排量可达1400~5500万吨二氧化碳。   4.农机节能。通过农机装备的升级换代,以及农业作业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农业机械单位作业面积的能耗。内蒙古海拉尔垦区目前农机单位作业面积综合能耗为64.2瓦/亩(全国是456.7瓦/亩。全国农垦是219.5瓦/亩,美国仅为33.3瓦/亩),亩动力消耗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符合国际低消耗、低排放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   (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包括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通过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达到减排效果。通过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起到节本增效、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效果;秸秆资源化利用,如秸秆发电、秸秆成型燃料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燃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畜禽粪便既可通过厌氧发酵处理产生沼气,替代传统燃料供生产生活使用,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又可以经过好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制备有机肥,减少化肥的施用。   1.秸秆固化成型燃料。1吨秸秆可以替代0.5吨左右的标准煤,以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发电等形式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燃烧,减排二氧化碳效果十分明显,同时也减少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污染物排放。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的年利用量将达到5000万吨,是2010年的50倍。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已进入商品化阶段,拥有成熟的技术、完整的标准体系和不断增长的市场。我国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也逐步发展起来,现有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厂近200家。2009年,黑龙江垦区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厂11个,年加工能力5.5万吨,平均规模年产5000吨水平。而按照国家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年秸秆消耗量1万吨以上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按照秸秆利用量每吨补助150元,每个万吨规模的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加工厂十年内每年可以获得补助150万元。   2.秸秆直燃发电。秸秆发电是以稻壳、秸秆等“可再生能源”作为燃料进行发电,其灰渣进行综合利用,形成“生物质—电—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属于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项目,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秸秆发电企业,国家每度电约补贴0.25元,并且基本转移支付给了农民。截止2008年底,发改委已审批170余项生物质发电项目,总装机460万千瓦;已投产50项,装机110万千瓦。2009年,黑龙江垦区秸秆直燃发电厂2个,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年发电量3亿千瓦时;稻壳发电厂8个,总装机容量9200千瓦,年发电量4400万千瓦时。按照已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   3.沼气利用。使用沼气同样可以减少对薪柴及化石燃料和电能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沼渣可以代替常规化肥,减少因使用化肥而产生的氧化亚氮的排放。与小型户用沼气池相比较而言,大中型沼气工程同时具备了污染治理、能源生产和综合利用三大功能,既可以通过处理废弃物净化环境,获得优质能源,又可以进行生物质资源的多层次综合利用。如果以农垦规模化养殖牛粪350万吨计算,按照较低水平的每千克干牛粪产生200升沼气,则共计可产生7亿立方米的沼气。按1立方米沼气折合0.7千克标准煤计算,相当于节约了49万吨标准煤,即减少130万吨左右二氧化碳排放。   4.生物质肥。畜禽粪便中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丰富,通过堆肥化处理能转化为有利于植物生产和土壤改良的有机肥。假定农垦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全部转化为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减少农业源总氮污染的2%和总磷污染的20%。与此同时,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按照农业行业标准(NY884-2004),生物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应大于或等于25%。按25%的含量计算,目前农垦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中的有机质含量相当于640万吨的有机肥。按照市场上有机肥价格在500~1200元不等,取其平均值计算,可以产生约55亿元的经济价值。#p#分页标题#e#   (三)低碳农业循环模式   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低碳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业循环经济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独特属性,即能够通过能量的逐级传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变环境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节能减排效果。   1.农牧复合生态系统。农业种植与畜牧养殖有机结合的农牧复合生态体系,通过农业种养加过程的循环链条,实现循环经济和农业低碳。一个较为复杂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包括多个小的循环链条,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的循环产业网络(如图1所示)。这种生态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在一些农垦地区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如黑龙江、广西、内蒙古等垦区。例如猪—果—沼循环生态种植养殖,将畜禽粪便经堆肥处理后制成有机肥,用于有机作物的种植,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内蒙古海拉尔垦区已经建成规模较大的以干牛粪为原料的生物有机肥厂,并用于有机小麦的种植,加工有机面粉,形成有机农产品加工链条。农垦目前也涌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场区循环经济典范。黑龙江垦区海林农场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将沼气站每年产出的近3万吨沼渣肥、沼液肥用来种植有机青贮、有机水稻及绿色蔬菜,青贮饲料用来饲喂奶牛,奶牛排出的粪便循环利用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发展有机农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循环经济链。   2.农产品加工循环产业链。农垦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农垦优势原料供应,业已成为农垦现代农业工业产业化链条的重要外延,凭借农垦自身优势,构筑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可以成为促进农垦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变的有力手段。农垦系统蔗糖产业和天然橡胶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蔗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蔗渣可以用于发电或制板,废糖蜜可以制酒精,滤泥可以制有机肥;蔗渣发电之后剩余的残灰、酒精废液等,还可以进一步利用,包括利用酒精废液制造沼气,沼渣、残灰及蔗叶可同滤泥一起制造有机肥之后还田。在整个蔗糖生产和废弃物再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环境无害化处理,最终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农垦橡胶加工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将经环保处理后的废水再回抽到制胶车间,用于生产,节能、低耗、环境与经济效益都十分明显。黑龙江垦区部分农场在发展稻米加工业的同时,建立稻壳发电厂,依托水稻—大米、米糠—稻壳—发电、供暖—稻壳灰—白碳黑、活性炭、水稻专用复合肥这一产业链,初步建成水稻产业循环经济圈。随着农垦系统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已经构建了一批以产业多样化、生态化、高值化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链接,提高经济、环境与资源利用效率,也实现了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目标。   四、未来农垦低碳农业发展趋向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碳强度(二氧化碳减排量)将比2005年减少40%~45%,无碳能源比重达到15%左右。按照这一目标设定,假定未来数年内农垦生产总值按照全国平均每年8%的速度增长,在40%减排标准下,到2020年,农垦碳排放将达到8877万吨二氧化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农垦系统碳强度从2011年开始每年需要降低约4.97%,2011~2015年,需减排1942万吨二氧化碳,即减少730万吨标准煤;2015~2020年,需减排2210万吨二氧化碳,即减少831万吨标准煤的能耗。2008年,农垦系统的能耗约为2600万吨标准煤,以此计算,到2020年,需要降低32%左右的能源消耗。目前,农垦工业和农业的能源消耗比例初步估计在6.5:1,农垦工业的节能降耗是减排的重要方面。如果不考虑农垦工业和生活耗能,单从农业方面考虑,以1吨秸秆替代0.5吨标准煤计算,将目前秸秆量的20%用作能源化利用,就可减少400万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使用,相当于减排1080万吨二氧化碳。仅此一项,就可以满足减排40%的标准。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投入极大的力度,并将其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指标,与此同时,在发展新兴能源方面国家也加大了投入。按照即将出台的《新兴能源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累计直接投资5万亿元用于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其中可再生能源投入2~3万亿元。农垦如果能够适时地利用这些政策和措施,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对于农垦未来发展将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农垦低碳农业和循环经济有赖于在现有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农业环保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生态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研究。发展低碳农业和循环经济在农垦系统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尚未取得普遍意义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各垦区要根据所在区域的地域气候和地理特征,结合各自的农业废弃物特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充分考量各种技术路径的成熟程度,提出开展种植业废弃物、养殖业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实施规模和具体方案步骤,形成有地域特色、有典型性、有复制可能性的农业低碳的项目布局,推进行业间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最终使农垦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走上形成经济效益的低碳发展之路。

生物燃料行业研究范文8

交通产业是为社会交通运输需要而服务的产业,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在低碳经济下,交通产业未来的发展应该将不断改变自身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量,提高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水平等内容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在此思路下合理的制定发展战略目标。事实上,当前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交通模式仍然是采取的传统的机非混行模式,机动车的燃料也较为单一,燃料的使用效率不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城市车辆拥堵现象严重,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交通产业的低碳发展,也阻碍了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基于此,笔者认为,目前交通产业应该将节能减排作为主要的发展战略手段,对产业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低碳发展。主要包括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的配套设施、实现交通运输产业的高效运作、加强交通设备制造产业的节能减排管理等三方面内容。

2、低碳经济下交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

2.1积极发展低碳燃料

目前机动车辆的燃料普遍使用汽油、柴油等高碳排放量的燃料,燃料结构较为单一,这是影响交通产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此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下,交通产业首先应该从发展低碳燃料入手制定发展战略。目前可以用在交通行业的低碳燃料主要有乙醇、生物柴油、天然气、太阳能、电能等等,这些燃料的含碳量较低,若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则势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碳排放量高的交通产业现状。虽然目前低碳燃料并未得到普及,应用范围也较小,但是其应用前景十分可观,需要我们进一步极大研究力度,开发并普及更多低碳燃料。

2.2提高车辆燃油的经济性

要实施这一战略,需要燃料和车辆结构两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方面是要积极利用先进科技研发可再生燃料和低碳燃料。一方面要对车辆的传动装置和驱动系统进行有效改进,使其在运行中所受到的滚动阻力进一步减小,增大发动机的运行效率,提高燃油燃烧效率,从而实现低碳排放的效果。在当前零碳排放燃料还未全面推广的形势下,通过提高车辆燃油的经济性无疑是一条非常可行的发展途径。

2.3减少高碳强度的出行

目前我国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高碳强度的出行率较大,在此情况下是很难促进低碳排放目的的实现。为此应该采取减少高碳强度出行的战略措施。包括引导人们绿色出行,多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或以自行车、步行等慢速交通系统为出行方式。

2.4提高运输系统效率

提高运输系统效率战略是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优化整个运输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达到减少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运输系统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因交通拥堵而导致的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个小数目。有效的交通管理手段和拥堵缓解政策不仅可以达到减排的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巨额资金的投入。

2.5碳收费

为达到运输产业的减排,碳排放与碳交易的收费政策是必要的。增加整体碳经济的花费,通过碳排放与交易或是碳税,为消费者和商业减少C02排放提供经济刺激。碳收费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前提下,减少运输部门碳排放。对价格政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高碳出行替代选择的有效性,这些替代选择包括使用低碳燃料,购买燃油经济性更好的车辆,使用公共交通或城际铁路,远程办公,合乘,发展减少长距离出行紧凑用地模式。没有替代选择,消费者就不得不而对高消费或是降低生活质量。通过减少出行需求、鼓励低碳燃料和节能车辆的利用,碳排放收费政策影响上述所有战略。

2.6系统性

交通产业是一个系统,在整个社会实现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系统的观点要始终贯彻其中,各学科间研究和技术调度促进节能减排的最终实现。例如,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每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5000,但小汽车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同样,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巨大,运营时所有的设备都在运行,从此角度轨道交通本身是高碳排放,但它可以为社会服务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减少整个社会碳排放的角度看,它是环保经济、低碳排放的。新能源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但节能减排的效果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资金的投入。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