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作管理范例

生产运作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集成供应链;物流管理

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中,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注重其自身的信息化发展,尤其是供应链管理成为物流企业获取更多利润和竞争优势的王牌。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有效的资源配置,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不断地创新,相应地对供应链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从长远发展来看,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注重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为企业发展寻觅更多的合作伙伴,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供应链应与物流管理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下面对集成供应链的演变、构成与原理进行简要分析。

一、供应链集成演变、构成与原理

1.供应链集成演变与发展

传统的企业运作主要是产品之间的相互营销,即关注自己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传统企业的运营仅停留在产品链概念上,随着现代物联网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供应链应运而生并飞速发展。供应链的发展是以产品链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并在信息时代随物流行业发展而逐步壮大。信息、资金及物流在供应链系统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在供应链概念产生之后,随着其发展和演变,集成最终发展为两种常见的形式,即精益的供应链和敏捷供应链,前者注重节约物流管理成本,后者注重物流管理效率,两者都有不同的优势,并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表现出不同的优势。

2.集成供应链的构成

集成供应链是把物流系统中若干子系统或过程组合成一个协调、有序的整体,借助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将物流链上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通过重新组合的集成系统融合了还原系统法和整合系统法,具有明确的目标。对于构建集成供应链系统,学者们广泛存在争议,究竟是从技术层面进行研究还是从管理层面入手,还有待深入。从技术层面的研究来看,主要是一个接口与计算机连接,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界面对各种设备、仪器等进行连接管理,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界面,相互之间关联,凭借连接技术,使得相互之间处于一种结合的状态。另外,物流管理研究主要是通过集成供应链管理数据判定物流运作的实际情况。无论集成系统内部是否具有指标和条件的限定,供应链的各子系统都能进行功能的互溶、互补,构成新的优化组合。

二、集成供应链运作中的物流管理构成与具体内容

1.集成供应链运作中的物流管理构成

物流作为当前最有发展潜力的热门行业,对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集成供应链运作中的物流管理系统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即企业自己内部的生产、销售及售后方面的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依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整合管理;第二个层面是对企业外部的管理,即企业发展需要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分销商的整合管理;第三个层面是对集成供应链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客户等进行管理,三个层面形成不同的节点,每个不同的节点上的对象,都需要进行内外部的物流管理。供应链上各个层面的构成方,均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并且在集成化运作中,构成一个集成供应链。整个供应链中,物流管理主要是对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管理,实现无缝对接。

2.集成供应链运作中物流管理具体内容

根据上述集成供应链运作中物流管理的构成得知,物流集成系统中的三个层面要素都是由多个物流对象构成,各个对象通过物流活动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在集成供应链有效的运作。因此,各物流主体具备不同的物流承载能力,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则产生不同的效果。由此可见,集成供应链运作中的物流管理需要各个物流主体和对象的相互协作,在协作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运作。通过相互的联系与协作,对整个供应链物流运作等进行管理,具体内容包括:

(1)采购物流管理

采购物流管理是指在供应链统一协调下,企业为了满足物流生产需求,制定并执行采购计划。采购物流是企业内部生产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集成供应链运作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生产物流管理、分销物流管理等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采购需要对企业内部情况、市场需求、供应商等进行权衡,综合多方面情况,制定科学的计划,全面加强采购物流的管理,是企业运作的重大保障。

(2)生产物流管理

生产物流管理是企业生产的重要环节,通过现代的管理手段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监管。对生产物流管理的理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原料投入生产中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管。尤其是不同产品的生产厂家不同,在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厂家均进行同一个产品的生产,这样会导致产品生产过量。所以,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应该注重合理分工合作,相互协调,满足市场需求,并平衡各对象的发展,平衡供需关系,避免出现市场混乱,引发恶性竞争,导致供应链断裂。因此,生产物流管理在企业日常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整个集成供应链上,物流管理是其运作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产品链是供应链构成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物流管理的要素之一,是产品构成要素的直观反映。同时,生产物流管理中,产品链是管理的重点,是产生活动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完成各级产品生产的重要关系构成。例如,在企业生产中,对于目标产品过程中,出现的上中下不同的企业,对企业内外部的关系的处理,最终形成一个供应链中的产品链,在运作中,生产物流需要对其进行结构优化,明确要素关系。

(3)分销物流管理

分销物流管理是将企业生产消耗降至最低,并且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向客户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保证企业在同行中的竞争优势。企业在发展中,分销物流管理是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不断提升市场占据能力的一个重大体现。当然,企业应该注重分销商的考核和管理,对于分销商的实际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等,均需要进行考核和观察。尤其是在全球化和物联网的发展形势下,分销物流管理中,要注重多渠道的发展,避免供应链被个别供应商垄断,缺乏市场竞争使整个供应链失衡。分销物流管理要注重供应链中企业的供需关系处理,以满足企业内部产品的生产、研发,确保企业生产的正常运作和各个服务之间的有效链接,确保供应链的平衡。

(4)供应链物流管理

供应链物流管理是实现物流企业从采购、生产、销售及客服等经济活动统一筹划的战略管理。物流企业十分注重外部的管理和协调,注重对每个节点上的各个供应商的管理,并且注重供应链上各个对象的紧密协作,从全局角度对每个对象的综合利益进行协调和管理,最终对企业的全局发展进行性能的优化和结构的升级,提高企业的战略发展高度。供应链物流管理内容繁多,在整个集成供应链运作中,其作为物流管理中的核心管理内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集成供应链运作中物流管理发展与展望

与传统的物流供应链相比,集成供应链更加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目标确定更加具有原则性,制定方向更加科学,管理更加先进。集成供应链物流运作,其生产环境更加干净,各个企业之间的环境要素和企业文化,均能发生碰撞,在整体思维的约束下,创造出新的概念,从整体角度出发,构建物流运作的简易体系,用科学的思想,为对象提供服务,最终实现了生产模式、采购分销一体化的物流集成模式,信息更加开放,并且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实现最大化的共享。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集成供应链运作将越来越凸显优势。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将加速物流行业的发展的脚步。物流管理在集成供应链运作下,必将朝着集中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物流供应链的演变和发展,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推动着物流、信息和数据流向一个中心,从企业链、生产链、供应链等各个层面进行流动,从企业内部向外部流动,最终流向这个企业各个活动环节中,并最终延伸至物流管理全过程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集成供应链是物流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供应链的各个企业都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以实现共同发展的。集成供应链运作不仅能够提升物流企业的管理效率,还能加快物流行业革新的步伐。我们已经意识到,物流是企业继劳动对象和人力资源的第三利润源,加之信息技术的创新和管理手段的提高,不断降低物流企业的运作成本和减少产品运转周期,是对物流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大数据时代下,实现企业集成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合理结合,是节约企业发展成本,实现企业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保证。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集成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尝试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推动物流行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红梅.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大数据的市场应用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7):34-36.

[2]杨灵运,邓生雄,严芸.基于MapReduce的供应链大数据金融信用评估模型[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17):50-53.

[3]覃凯.电子商务企业供应链集成与战略联盟采购模式运行研究[J].商业时代,2016(15):91-93.

[4]刘静.浅析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J].商情,2016(40):11-113.

生产运作管理范文2

企业内部的不同资源,所具有的效率也是不同的,该方面在企业的项目管理中显得尤为突出,需要根据资源效率方面的原则,对资源采取不一样的配置方法。在以下几点情况下,应该选择集权方式:第一,所需要的资源,其流动性比较大,流动性比较大就会造成沟通方面出现很大的障碍,这种情况下就会涉及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第二,所需要的资源在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同时,该种资源也是企业想要达到长期发展策略目的的必须资源,如财政信息层面的资源等;最后,这些资源在规模上必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效应,如技术开发层面的资源等。

1、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导向的原则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一家企业进行长期发展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实现该目标所必需的资源配置和行动序列,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的内部所开展的每一项活动的风向标。企业在实行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其发展战略可被认为是企业中的一个大型项目,而大型项目中的项目群就可以当做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分支,因此,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管理就能理解成企业内部项目群方面的管理。一般,企业都要选择易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最终目标的组织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发展的战略战斗力和竞争力长期地维持下去。

2、将企业项目作为中心的原则

一般企业的管理与项目管理中的方法和想法相互结合起来便是企业的项目化管理,这是站在企业高级管理阶层的立场考虑的。对企业内部各项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其主要理念是把企业日常的运作以及多种任务的参照或是按照项目化管理的手段与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管理,是一种以企业的各项项目为主导而展开的长远组织管理策略。

二、国际贸易下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的组成结构

在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下,要充分迎合企业项目管理的要求,企业内部需建立最优化的项目化管理组织结构模式。企业不同阶层的组织结构往往是依照总体战略目标与促进企业项目化管理的角度着手的,对原科室的职权能力与功能作用展开调整,包括各科室、部门人员的编制、工作责任及职位等内容,同时建立企业项目管理组织协会等组织。在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中,包括项目部、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办公室。

1、项目部门

项目部门是项目管理办公室的次级机构,该部门的成员有项目经理与项目团队的成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的运行,在企业项目化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项目部门是否高效运行对项目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各项目均有其具体目标,项目部门的各成员应依照项目目标及企业战略目的开展项目,从而实现项目目标及企业的总体战略的目的。项目部门的主要职能涵盖了对项目的最终责任的承担、在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协调下开展工作、按照项目管理的标准以及方法等实施项目、对项目的具体运作进行规划。

2、项目管理委员会

项目管理委员会,指的是项目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其成员通常是由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及经理助理组成,按照企业项目特质,可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任临时委员。项目管理的战略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项目化与项目集中管理;其二是对各部门进行分权。在企业项目化管理中,项目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对企业组织的所有项目进行策划、监控与评价;决策项目的立项与取消;对项目计划进行评审;对项目管理相关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开展项目的阶段性评审会;确定项目经理及其绩效考核的原则。

3、项目管理办公室

项目管理办公室,就是为了让企业的项目型成功过渡,对其进行有效地确保而产生的一个机构,是实施企业项目管理的一支具有支持性机构,要想完全发挥出它的职能,就一定要将它完全融入到企业组织的结构当中,将矩阵形式的组织模式与项目管理的办公室中存在的优点相互结合起来,并且以项目的管理办公室作为基础,就可构建起以项目管理办公室为基础的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结构。该方面的构建,首先要将项目化管理办公室在组织当中的位置做出确定,其次需要确定它在组织当中的职能,最后还要确定它的组织模

三、国际贸易下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的实际应用

根据上述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的组成结构,江西省某制造业企业将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应用到本企业当中,设立了专门整合本企业所有项目对该企业所需的资源的订单处理室,为了提高资源的处理整合效率,该企业还为处理室配备了项目资源经理,项目资源经理的任务是对订单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动态的管理。该企业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后,企业的生产模式与订单的管理等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成就包括:一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职能型企业组织运作形式,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改善和健全了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标准,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内部组织运作的能力。二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提高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流程的清晰度,将企业的资源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融合起来,保证了企业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制作流程的实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三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为企业的生产和制作提供了时间、技术、费用和性能指标的保证,加快了企业完成预定目标的速度,同时,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与企业合作的合作方对企业的生产制作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四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促使该企业转变了原有的生产目标,将原有的生产目标转变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在这种组织运作模式下,该企业根据企业订单的设置机构进行了层次的划分,并为各个层次和机构设置了权力与责任负责人员,把权力与责任统一起来,明确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五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实现了该企业对订单项目的质量的全程化管理,对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进行了有效的监督控制,从而能够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四、结束语

生产运作管理范文3

1.1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导向的原则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一家企业进行长期发展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实现该目标所必需的资源配置和行动序列,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的内部所开展的每一项活动的风向标。企业在实行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其发展战略可被认为是企业中的一个大型项目,而大型项目中的项目群就可以当做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分支,因此,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管理就能理解成企业内部项目群方面的管理。一般,企业都要选择易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最终目标的组织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发展的战略战斗力和竞争力长期地维持下去。

1.2将企业项目作为中心的原则

一般企业的管理与项目管理中的方法和想法相互结合起来便是企业的项目化管理,这是站在企业高级管理阶层的立场考虑的。对企业内部各项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其主要理念是把企业日常的运作以及多种任务的参照或是按照项目化管理的手段与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管理,是一种以企业的各项项目为主导而展开的长远组织管理策略。

2.国际贸易下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的组成结构

在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下,要充分迎合企业项目管理的要求,企业内部需建立最优化的项目化管理组织结构模式。企业不同阶层的组织结构往往是依照总体战略目标与促进企业项目化管理的角度着手的,对原科室的职权能力与功能作用展开调整,包括各科室、部门人员的编制、工作责任及职位等内容,同时建立企业项目管理组织协会等组织。在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中,包括项目部、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办公室。

2.1项目部门

项目部门是项目管理办公室的次级机构,该部门的成员有项目经理与项目团队的成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的运行,在企业项目化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项目部门是否高效运行对项目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各项目均有其具体目标,项目部门的各成员应依照项目目标及企业战略目的开展项目,从而实现项目目标及企业的总体战略的目的。项目部门的主要职能涵盖了对项目的最终责任的承担、在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协调下开展工作、按照项目管理的标准以及方法等实施项目、对项目的具体运作进行规划。

2.2项目管理委员会

项目管理委员会,指的是项目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其成员通常是由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及经理助理组成,按照企业项目特质,可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任临时委员。项目管理的战略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项目化与项目集中管理;其二是对各部门进行分权。在企业项目化管理中,项目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对企业组织的所有项目进行策划、监控与评价;决策项目的立项与取消;对项目计划进行评审;对项目管理相关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开展项目的阶段性评审会;确定项目经理及其绩效考核的原则。

2.3项目管理办公室

项目管理办公室,就是为了让企业的项目型成功过渡,对其进行有效地确保而产生的一个机构,是实施企业项目管理的一支具有支持性机构,要想完全发挥出它的职能,就一定要将它完全融入到企业组织的结构当中,将矩阵形式的组织模式与项目管理的办公室中存在的优点相互结合起来,并且以项目的管理办公室作为基础,就可构建起以项目管理办公室为基础的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结构。该方面的构建,首先要将项目化管理办公室在组织当中的位置做出确定,其次需要确定它在组织当中的职能,最后还要确定它的组织模式。

3.国际贸易下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的实际应用

根据上述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的组成结构,江西省某制造业企业将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应用到本企业当中,设立了专门整合本企业所有项目对该企业所需的资源的订单处理室,为了提高资源的处理整合效率,该企业还为处理室配备了项目资源经理,项目资源经理的任务是对订单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动态的管理。该企业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后,企业的生产模式与订单的管理等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成就包括:一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职能型企业组织运作形式,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改善和健全了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标准,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内部组织运作的能力。二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提高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流程的清晰度,将企业的资源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融合起来,保证了企业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制作流程的实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三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为企业的生产和制作提供了时间、技术、费用和性能指标的保证,加快了企业完成预定目标的速度,同时,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与企业合作的合作方对企业的生产制作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四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促使该企业转变了原有的生产目标,将原有的生产目标转变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在这种组织运作模式下,该企业根据企业订单的设置机构进行了层次的划分,并为各个层次和机构设置了权力与责任负责人员,把权力与责任统一起来,明确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五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实现了该企业对订单项目的质量的全程化管理,对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进行了有效的监督控制,从而能够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结束语

生产运作管理范文4

(一)“运营管理”研究对象的变化与教材内容体系的混乱

如果仔细比较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理查德•B.蔡斯等的运营管理教材的第8版、第9版、第11版和第13版,不难发现最新的第13版教材的逻辑体系不及前3版清晰,例如在第13版中,第二篇是“制造、服务和医疗流程”,第7章“服务流程”和第8章“医疗流程”,就会引发医疗是否是服务、服务是否包含医疗的质疑,同时也显现了服务业的包罗万象和其运营活动的差异。第三篇“供应链过程”和第四篇“供应与需求计划”,如果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来看,前者应该包括后者。当然,第13版内容体系问题还与该教材的视角有关。随着企业外在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运营活动必须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使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运营管理应该置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然而,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应该是两门独立课程,各有侧重,前者针对个体,后者针对链上的群体。我们认为每一门课程应该有明晰的研究对象和边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是有限目标,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章节内容的设计应该以明晰的研究对象和边界、有限目标为准则。

(二)MBA学员背景的差异与需求多元化

MBA是在职学习,MBA学员既有来自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也有来自于政府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即使同一行业甚至同一企业,也有工作岗位的差异。以宁波大学MBA为例,现在校的MBA学员350人,其中来自制造业的占15.43%,服务业的占50%,政府机关的占16.29%,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占18.28%(详见表1)。其中,政府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其运营活动更接近服务业。而“运营管理”课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制造企业为背景的,却有近85%的学员并非来自制造业,他们的工作性质和服务密切相关,产生了教学内容与学员专业背景的差异,教学内容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因此多数学员认为这门课“学了也用不上”。从工作岗位来看,所在单位高管仅占16.57%,中层管理者占40%,主管等基层管理者占25.14%,普通员工占18.29%。MBA学员中,中、基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占83.43%,而中、基层管理者往往缺乏全局意识,存在本位主义,不在运营管理岗位的学员对本课程缺乏兴趣,普通员工更是不在其位不谋其事,“为学分而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占31.71%,30-40岁占63.43%,40-50岁占4.86%,没有50岁以上的学员(详见表3)。4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到了95.14%,他们面临更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在职学习的时间难以保证。行业背景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导致需求的多元化,使“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面临批量生产(中批或小批)方式与MBA学员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MBA学员的年轻化不仅导致管理工作经验缺乏,而且由于没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以“现在能否用得上”作为学习的取舍标准,以提升学历和积累人脉资源为主要目标。另外,MBA学员主要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课程学习,面临工作、家庭生活和学业的三重压力,对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保证。笔者在本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相关案例,由于案例文本比较长,一般至少提前2周将课堂讨论的案例发给学员,课堂讨论时发现提前看过案例的同学不足15%,学员抱怨没有时间,大多数同学都是课堂上走马观花的看看案例,没有提前准备的案例讨论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MBA学员背景的差异与需求的多元化诱发各不相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是“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又一现实问题。

(三)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运营系统与运营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方式,使企业的运营系统、运营活动和运营流程都充满信息化的元素,传统的企业运营管理理论与方法面临信息化的冲击,使现有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显得陈旧过时,教材建设显得滞后,同时使任课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对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正是上述困惑,使“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面临很大的压力。据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仝允桓教授在宁波大学MBA教学合格评估会上介绍,在全国各高校MBA教育中,“运营管理”是难度大、学生满意度较低的课程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由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指导小组主办的“全国MBA《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和学术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来自于全国MBA培养院校的“运营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参会积极性很高,每次会议除专题报告外,都会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和企业考察,也曾多次组织示范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培训。该教学研讨会的连续性和任课教师参会的积极性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该课程教学的难度,反映了任课教师期望交流与相互学习的强烈愿望。“运营管理”是MBA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面对现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任课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重要课题。

二、MBA“运营管理”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MBA“运营管理”可以从课程内容拆分、制造企业运营与服务企业运营分离、学员根据工作需要选修这一思路进行尝试性的改革与探索。具体而言,将“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前者针对制造企业,后者针对服务企业。

(一)“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尽管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的概念得以拓展,生产包括了制造性生产和服务性生产,前者提供有形的产品,后者提供无形的服务,而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制造与服务有机结合,许多成功企业也经历了由制造向服务的转型,如美国GE公司、IBM公司,但这些成功实践都不能改变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本身的差异和自身的规律。首先,服务具有无形性,即服务是一种无形的过程,不能称、也不能量,而产品是流程在物理维度中的有形产出。这一特征对企业而言,产品创新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服务创新则无专利可言;对顾客而言,在购买前有形产品可以使用而服务则不可以。其次,服务具有同步性,即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因此,服务需要顾客的参与,与顾客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并贯穿整个服务活动。产品制造可以将生产与消费分离,有形产品的生产无需顾客直接参与。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在运营系统设计(如选址、设施布置)、流程、运营活动的计划与组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服务不能存储,不能通过库存来调节需求变化。再次,服务具有异质性,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的预期与实际感知,难以度量。产品质量有其客观标准,质量可以测量。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在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第四,服务具有易逝性,即指服务能力的时间敏感性。顾客的输入是服务进行的前提,服务不能存储,如果顾客没有按照预计时间出现,服务能力就会白白浪费。库存能够对产品生产能力起到调节与缓冲的作用。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的能力规划、生产计划等存在差异。服务特性决定了服务运作管理的特殊性,需要专门对服务运作管理进行研究。制造是产品导向,服务是行动导向,不能把产品生产管理的方法简单地搬到服务运作中来。可见,“运营管理”课程拆分有利于探索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各自的规律,有利于运营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创新,也有利于解决企业运营管理中现实问题。

(二)“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MBA教学

现在“运营管理”涵盖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内容庞杂,体系混乱。内容庞杂不仅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矛盾,而且也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从MBA学员的角度来看,部分内容确实和自己的工作无关。“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之后,MBA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背景与工作需要选修其中的一门,减轻学习压力,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拆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案例,也有利于案例讨论与交流,有利于提高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MBA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研读了近年来国内学者主编的运营管理教材和引进翻译的MBA运营管理教材,几乎所有的运营管理教材仍以制造业企业的运营管理为主体,插入部分章节讲授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服务运作管理的内容不够系统、蜻蜓点水,如华中科技大学陈荣秋、马士华的《生产运作管理》(第4版),清华大学刘丽文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第4版),上海交通大学季建华的《运营管理),吉林大学李全喜的《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威廉•史蒂文森(WilliamJ.Stevenson)的《运营管理》(第9版),杰伊•海泽(JayHeizer)和巴里•伦德尔(BarryRender)的《运作管理原理》(第6版),戴维•A.科利尔(DavidA.Collier)和詹姆斯•R.埃文斯(JamesR.Evans)的《运营管理:产品、服务和价值链》(第2版),罗伯塔•S.拉塞尔(RobertaS.Russell)和伯纳德•W.泰勒的《运营管理:创造供应链价值》(第6版)。也有少数学者的教材试图将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整合在一起,但逻辑体系混乱,研究对象不明,如前文提到的理查德•B.蔡斯等的《运营管理》(第13版),杰克•R.梅雷迪思(JackR.Meredith)和斯科特•M.谢弗(ScottMShafer)的《MBA运营管理》(第3版)。因此,“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有利于运营管理教材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系统与运营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深入研究互联网思维和网络信息技术对运营管理产生的影响,有利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紧跟时代脉搏。

三、结语

生产运作管理范文5

关键词:工业工程;课程设置;仿真系统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以培养既掌握现代工程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又具备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要求。目前在我国已经有22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新疆大学于2004年开始在机械工程学院设置工业工程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其专业培养方案多年来历经几次大的修改,但专业核心课程一直与国内大部分高校设置相同,以“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为主。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随着近年工业工程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及新兴专业和新学科热点的不断出现,也对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1]。

1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1)工业工程专业跨越了管理学专业和工程专业两个学科,两个学科都有其特有的培养体系和知识体系,与此同时各大高校都开始努力增加实践环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就使本专业如何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融合汇聚两大专业成为巨大的挑战。(2)由于工业工程专业融合了两大学科,使该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群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相关课程之间缺少垂直集成设计,甚至出现部分知识点在多门课程中出现,核心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缺乏。(3)在新疆大学,由于工业工程专业是设立在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学量的机械工程基础和专业课程。如何把这些课程与工业工程的专业核心课程联系起来,也是近几年专业课程探讨的重点。(4)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发现在课堂教学和随后的实践和实验教学有脱节的现象,如何能够在理论教学中加入更加直观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把课堂理论和现实情景融合起来,是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近几年的教学革新重点[2]。

2工业工程课程设置的建议

(1)工业工程课程体系优化首先就应该是结构体系的优化。课程体系优化就是对课程体系中课程选择、整合、重构、集成,使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置更加合理。而课程体系优化的重点就是核心课程的选择和结构优化,因为核心课程是由整个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课程构成,核心课程的选择和设置直接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会对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产生重要影响。(2)通过对工业工程的核心课程分析,同时参考国外高校工业工程、工商管理、MBA等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我们发现“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等课程都可以归为生产运营(运作)知识体系,“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等课程都可以归为基础工业工程知识体系。由此出发,把工业工程核心课程分为两大课程体系群。(3)以生产运作的过程为主线,把“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等课程串起来的好处,首先可以避免某些知识点的重复教学。比如库存管理这个知识点,以前就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中都有讲授,造成了重复;同样的现象还有物料编码的知识点在“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的重复讲授,精益生产模式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中都有提及,无疑造成极大的浪费。将这些课程串起来,还可以打破这些课程相互之间缺乏联系,造成学生在实际应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很难打破课程之间的隔膜,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各课程在整个生产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和关系,学会在什么情况下应用什么样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4)在生产运作课程教授期间也很容易的把机械学科的课程作为生产运作的案例基础,把机械学科教学和工业工程核心课程教学联系起来,即加深了学生对工业工程核心课程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学习机械工程基础学科的必要性的理解。例如目前把学生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中的设计作为学生“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课程实验的实验对象,就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工业工程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也给授课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以生产运作为主线,打破一门课程一个老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尝试一个专家一个知识点,以知识点为授课单元的模式,使教学活动更加的具有说服力和活力[3]。

3自主开发生产运作仿真教学平台,全面用于教学和实践环节

经过几年的摸索,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自主开发了具有知识产权的“生产运作管理仿真平台”。平台界面如图1所示。生产运作仿真教学平台涵盖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及支撑ERP与MES运行的基础数据中心。此软件是以MicrosoftVisualStudio为基础平台开发,使用面向对象语言编程,界面简约,用户根据所要学习的功能模块进入不同的界面,按照界面的命令提示输入相应的信息即可使平台运行。其中ERP模块主要涵盖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和计划管理,其中计划管理是ERP中的核心内容,包括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最终装配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整个平台的功能也是围绕计划管理的模块层层展开。MES模块涵盖车间物资管理、计划进度控制、计划调度和质量管理。MES模块是从ERP中延伸而来,核心主要是对生产计划进度和生产质量的实时监控、调度和排程优化等。基础数据中心涵盖BOM管理、制造资源管理、生产文档管理和报表统计。基础数据是ERP和MES运行的数据支撑,是平台必不可少的模块,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生产运作仿真教学平台软件的安装、卸载方便,可以独立运行。开发系统过程采用C/S系统结构,发挥其界面良好、数据操纵和事务处理能力强、传输速度高和数据完整性、安全性的优点。平台主要是面向工业工程相关专业的在校生,通过建立生产运作仿真教学平台,辅助学生对生产运作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ERP、MES、生产计划与控制、数据库等课程的认知能力。通过本系统平台,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实时调用现场仿真实况,采用情景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系统涵盖了生产运作管理的全部流程,工业工程的核心课程都可以使用本软件为教学辅助手段,对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模拟仿真,实例操作的同时,用本系统把工业工程的核心课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融为一体。

4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采用同一个仿真系统在不同课程的应用,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的把各门课程在工业工程知识体系中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也通过仿真演示使学生对工业运营的现实情景有了深入的了解,十分有利于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以生产运营为主线把工业工程部分核心课程串起来,聘请专家学者讲授专门知识点,把课堂变为演讲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本专业的忠诚度。在仿真中,大量使用了机械专业的专业知识,重现了机械生产企业的生产场景和企业运营实际,有机结合了工业工程专业和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使整个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更加体现系统性[4]。

5结束语

在生产运作仿真教学平台软件的支持下,完成了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集成,同时完成了工业工程专业的实景教学模式的构建,解决了工业工程核心课程建设缺乏联系不成系统的弊端,同时有效的将管理类课程和机械类课程有机融合。同时,这种以一个仿真系统为纽带,贯穿核心课程的方式也是一种大胆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它将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能力培养和优化教学队伍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位.工业工程课程的最新沿革[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2):1-5.

[2]齐二石,刘洪伟.我国工业工程本土化研究与应用实践分析[J].管理学报,2010(11):1717-1724.

[3]钱吴永,王育红.工业工程课程体系设置优化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83-86.

生产运作管理范文6

【关键词】物资采购;管理;新市场经济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的更新,企业物资采购已经逐步由过去的采供形式转变为现代物流形式,同时融入了现代化的采购理念和先进技术等。结合市场经济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对提高企业物资利用率和企业发展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新市场经济下企业物资管理的概况

(一)物资管理的内涵

企业在运作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物品,这些物品通常被称之为“物资”。如何高效率地采购和使用物资是各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物资管理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所谓物资管理是企业或者组织依据于一定的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合理采购、有效利用并加以储存等计划、组织和控制的管理。从企业管理过程而言,物资管理的作用和功能较大,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和加工等流程以及形成的经济效益。

(二)新市场经济下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维持正常生产运作必须投入大量物资,而利用和耗费的比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运作情况,近几年来,新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形成后,企业、供应商以及顾客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企业间竞争力增强、企业与供应商合作的博弈更为激烈,同时顾客可选择的产品范围和类型逐渐多样化,企业如何调整各种关系,提高竞争力都必须从物资管理的内容入手,因此,构建物资管理新模式是当前探讨的重点。

二、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新”模式构建的困境

(一)相关部门管理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来,伴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物资采购管理活动内容和项目增多,于是对管理工作提出较高要求。纵观管理部门以及机制的设立而言,呈现出大量问题和不足,如部分企业未设立专门采购部门;企业管理部门将关注点致力于管理企业其他事务方面,而忽视采购流程的更新,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和消耗;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机制不完善,拟定计划缺乏科学性,进而影响了购进物资的质量,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和加工过程。

(二)监督部门力度发挥较小

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是一项复杂程度较高的管理活动,其中包括详细的流程和步骤。近年来随着企业对生产产品质量要求提高,购进物资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使得物资采购步骤和流程更为复杂化。但纵观当前企业内部物资采购监督部门的基本情况而言,部分企业未设立监督部门,还有部分企业监督部门设立流于形式,对物资采购过程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导致企业浪费大量成本而购入低质量原材料,进而影响着企业运作和发展过程。

(三)现代化采购技术应用力度偏小

新市场经济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管理活动提供了快捷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从企业物资采购现状来看,多数企业对现代化技术的引入以及应用的力度较小,由于技术的引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在企业中应用中必须与企业运作现状相结合,同时要求专业化人才对技术加以研究和分析,进而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开发和应用,所以在现实中多数企业并不会投入较多资金和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多数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式。

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构建的原则

物资采购为企业各项生产加工流程提供原材料,进而影响生产加工产品的质量,基于此构建新模式必须以保证产品质量作为目标;采购所需成本直接影响着企业总成本和最终获得的利润,可见构建的物资采购管理必须以企业成本和利润为导向;从物资采购流程来看,该过程并非简单的利用和储备过程,而是建立通畅的供应链的过程,确保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物资等。基于以上原则构建物资采购管理模式,使得管理效果有所提高。

(二)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的构建

基于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的原则和新市场经济时代下企业生产加工运作的流程以及管理现状,结合物资采购“新”模式构建遇到的困境,构建新型化的模式。新市场经济时代下面对管理机制、监督部门和采购技术方面存在的困境和问题,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是新管理模式构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规范业务流程,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相关设备,使得物资采购过程更加信息化、科学化和有效化。从具体业务流程来看,首先由各个部门上报物资采购的相关信息,进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设备对信息数据加以处理和整理,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拟定采购计划和方案,然后经专门性管理部门的审批,审批成功可进入后续工作环节,如与供应商协调各项事务,签订合同并采购物资。在此模式中管理部门负责整个流程的管理,监督部门对流程以及管理部门工作作出监督,最终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的效果和质量。总而言之,新市场经济时代下企业生产、加工和运作等过程更讲求效率和效果,面对当前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当依据当前企业管理的新理念构建物资管理“新”模式,为企业提高生产运营和管理效果提供相关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圣良.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5):31-32.

[2]张数稳.基于物资信息化平台的智能物资管理采购体系[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7(12):115-116.

生产运作管理范文7

新时期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传统的经济管理缺乏应变,内部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济管理竞争意识不足,消费者需求变化大,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缺乏前瞻。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就必须加强新时期经济管理的改革,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资本运作,树立企业竞争意识,努力争取企业竞争优势,加强经管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关键词】

新时期;经济环境;经济管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需要我们的企业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经济管理的现状,掌握新形态下企业成本管理的机遇与挑战,明白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的必要条件,进而实现在全球市场激烈竞争大背景下,企业要积极进行的经济管理改革和创新,而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必须加强对于经济管理的研究,结合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提升经济管理水平。

一、新时期经济管理面临的挑战

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中国加入到WTO以来,我国企业面临着全新的市场挑战,它体现在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也体现在消费市场等各个方面。

1.1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传统的经济管理缺乏应变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经济生产工作只是完成主管部门或者上级领导安排的生产任务,而经济管理只限于企业内部的产业链管理,很少涉及到外部产业链的管理和建设;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目标成本,往往忽略了经营管理和销售渠道建设,造成整个经济管理工作的内外部脱节,企业缺乏对于市场风险的预判。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到来以后,决定企业经济管理的成败不再是产能的规模,它需要企业管理者认真分析外部市场环境,紧握市场竞争的脉搏,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管理策略,并且保证付诸实施,才能应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的挑战,如果还是坚持传统的市场管理手段,企业必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1.2内部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济管理竞争意识不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资不断涌入中国的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不仅要面临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还需要面对外资企业的不断挑战,它压缩了我国企业市场生存的空间,也使得中外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传统经济管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形态,它等着国家给市场,没有应对市场竞争的风险意识,对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分析和成本分析还处于空白状态。当企业面对激烈的内部竞争时,企业经济管理应该侧重于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处于行业竞争的有利地位,深入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的竞争态势,只有保证足够的竞争意识,才能做到对市场竞争的清醒认识,保证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1.3消费者需求变化大,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缺乏前瞻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产品从研发、生产、物流和销售的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而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经济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努力将消费者的消费潜力转化为销售行为,保证企业的产品能够深入迎合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和不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需求。国内的企业经济管理还缺乏对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研究,很多时候,经济管理工作成为了闭门造车,造成了生产产品严重脱离市场需求,产品积压情况非常严重。在企业经济管理中需要开展有效的前瞻性建设,提高对于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分析,通过产品研发在未来获取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保持企业产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新时期经济管理的基本对策

2.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资本运作

目前,我国企业资本运作已经逐渐向西方的经济运作相看齐,很多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在企业内部管理上的投入,但其与实际资本运作管理还有不小的差距,要保持企业具有足够的活跃度,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本运作的能力,加强经济管理的范畴,侧重通过外部融资和内部集资的形式来扩大企业的资本实力和资金运作。首先,现代企业应该认真遵守资本运作的经济规律,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坚持以《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法规来规范企业经济管理行为,保证资本运作的全过程都被纳入经济管理的范畴,实现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程、全方位参与和管理。其次,企业要想保证资本运作的活力,需要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将资本运作紧密结合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作,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资本规模,激活资本存量。最后,企业流动资金和银行存款时企业生存的根基,因此企业应该集中管理企业日常现金流和应收账款,对于预算外支付应该严格控制,确保企业资金链的完整性。

2.2树立企业竞争意识,努力争取企业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保持生产技术的领先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必须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和确保同类竞品中的竞争地位,需要我们的企业通过剖析市场竞争环境,分析企业与市场同类竞品之间的优势和劣势,来制定企业切实可行的短期、长期发展战略,保证企业从经营管理、市场占有率、生产成本和目标成本等各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需要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的市场发展现状,牢固树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理念,必须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目标成本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企业竞争意识转换为竞争优势主要侧重于:选择市场同行业中的若干竞争对手,通过经济管理手段来解析其同类竞品的优点和缺点,在同类竞品的优点基础上进行产品加工,生产出符合市场定位和客户需求的本企业产品,在充分考虑市场运作、资本管理、销售分析等诸多要素后,对产品进行型式化、组合后的再分析,从而能够确保产品能够成为同行业同类竞品中的优势产品,确保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

2.3加强经管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在市场发展的新时期,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要求经管人员掌握产品成本核算、销售政策执行、渠道价格制定、资本运作等专业知识,掌握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运作,还对经管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团队管理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就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要企业加强对于经管人员的提拔和筛选,积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选拔优秀的经管人才,加强经管队伍的梯队建设,提高经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采取企业培训、导师讲座、对外交流和岗位轮训的形式,不断提高经管人员的综合水平。另一方面,面对新经济形态的冲击,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很难应对市场环境的挑战,难以组织协调财务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缺乏市场计划的统筹性和规范性,脱离了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经济管理部门大多采用精确、便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组织”结构转化。在这种结构中,经管部门一方面通过计算机系统衔接各个部门的职权管理和权利分配,提高经管部门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减少管理的中间层次,减少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经管部门的执行小组可以直接对接基层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化为参与式,提高了动态管理的成效,提高了经管部门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力。

三、总结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迅猛和产业调整的关键时期,它对于经济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创新的要求,我们的企业经管部门和人员要认清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强经管工作的专业化和竞争力建设,加强经管队伍建设,保证经济管理能够符合市场发展规律,推动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市场化运作。

作者:张坡 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捷,毛福宁.新时期经济管理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16(03)…

生产运作管理范文8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体育产品结构不合理   1.1.1体育产品结构单一   我国企业生产的体育产品科技含量低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虽然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额逐年上升,但出口产品以运动服、运动鞋、自行车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档品很少,即使有李宁等国产名牌苦撑,但大多数还是小企业,产品的品牌附加值低,仅靠来料加工获利。主要是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科技水平不高,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渠道不顺畅。   1.1.2无形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重有形产品的开发经营(如争夺比赛冠军,并以此来获得名利的双丰收),开发和利用体育无形资产不够。相关产业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如对各赛事和活动的会徽、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俱乐部自身标志、队名价值等重视和开发不够。   1.2缺乏专门从事体育管理经营类人才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既了解体育产业特点又有经济管理经验的人才。国外有一大批专业体育经纪人,将体育产业做得红红火火,如美国NBA模式。原因是我国体育教育模式严重滞后,使得体育人才的积累不够。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单科院校培养体育人才的模式,往往只能产生运动型人员,却不能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尤其是具备一定科技素质和管理素质的体育人才。   1.3缺少国家相关体育产业行政法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用于指导体育产业发展、可操作的行业指导法规。如管理权限的明确划分、执法程序的完善和统一、法律责任的界定都需要通过高层次立法予以明确。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市场管理资源配置落后,体育市场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体育市场管理机构多头参与、各自为政而显得混杂。如何管理,由谁管理等问题都还不明确,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影响着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1.4缺少政府部门制定的优惠扶持政策   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稳定的优惠扶持政策,政府要出台一系列鼓励社会和个体兴办体育产业的投资政策。如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政策,减免税或税款返还政策,允许体育部门或单项运动协会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等。   1.5体育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不成熟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体育活动都是由政府投资兴办的,缺乏市场经营管理经验。因此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之到来的体育劳务市场、体育竞赛市场、体育技术市场与体育金融市场等等各种完善的配套市场就相距甚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市场相比显严重不足。   1.6体育资本积累不够,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体育资本大量依靠国家投资和补贴。一方面国家投入少,另一方面国家投入的大部分资金被人头费消耗掉了,缺少积累就很难谈到增值。其次,国内体育市场无序发展,大大降低了体育产业投资回报率,令其他行业资本或国际资本很少进入。   2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迈向规范化、国际化   通过对以上我国体育产业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的发展途径,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向规范化、国际化迈进提供有益借鉴。   2.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范化策略   2.1.1培育和发展体育人才和中介市场   对现有体育院校等高校进行改革,培养擅长体育专业又熟练掌握其它专业的人才。增设双学位专业,如体育与法学、体育与经济、体育与管理、体育与人文双学位等。要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抓好经纪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体育经纪人等。   2.1.2加大政策扶持,营造发展体育产业的环境   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制定和落实体育事业单位及经济实体进行多种经营来补助体育事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体育本体产业的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实体),政府安排一部分引导资金用于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社区体育服务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2.1.3加快体育产业立法进程   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是新兴产业,国家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政策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调控机制还未形成,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依据。为了促进体育产业健康、规范发展,以法治体、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是发展体育产业的保证。建立和健全体育市场执法管理监督体系,更好地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   2.1.4加强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利用   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7个方向,即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业;体育比赛转播权的销售和转让;体育业;体育广告业;体育标志产品商标的经营和开发;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   2.1.5加强体育产业结构优化   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市场化的程度。目前,体育消费已成为大众消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应当积极引导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市场的形成,调整好体育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满足人们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体育产业应以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从市场信息收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到商品生产、流通经营、满足消费需要等各个环节人手优化产品结构,使各体育产业部门结成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2.2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国际化策略   2.2.1体育产业化的资本运作   纵观世界各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没有资本运作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体育产业,就没有现代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资本运作是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体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同时,现代体育的迅猛发展,又极大的丰富了其资本运作的内涵。体育产业资本运作,是指把体育产业相关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变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资本运作优化配置体育资源以求达到激活体育资产存量目的。资本运作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一种高层次的经营,对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经济、降低风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资本运作能使体育产业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实现最优的战略飞跃。体育产业资本运作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有利于潜在的生产能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有利于促进体育无形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资本运作管理模式是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必然选择。#p#分页标题#e#   2.2.2我国实现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主要策略   2.2.2.1建立投资结构,确定投资主体设计选择合理的投资结构才能全面发挥资本运作的功效。即建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的投资机构,来明确企业的法律地位、产权归属、控制权、经营权、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有公司型合资结构、合伙制结构、非公司型合资结构、信托基金结构等几种组织结构。   2.2.2.2通过多种形式推动体育资产重组   可采取企业并购、改组、资本控股、资本租赁承包经营、嫁接改造、对劣势企业进行托管等各种资本组合和裂变方式,促进以少量自有资本和增量资本带动更多的外部资本和存量资本以实现体育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2.2.2.3依托资本市场进行体育产业资本运作体育产业资本运作所依托的资本市场的手段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可以选择金融证券交易、产权交易、基金交易等手段。   2.2.2.4实现多元化立体经营,优化体育产业资本结构   多元化立体经营是指体育企业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与并购重组等经营方式,打破部门、行业界线,同时生产、经营多种产品或提供多样劳务,将企业经营触角伸到多个经营领域和多方位的立体经营方式。   2.2.2.5有效的运作体育无形资本,以无形资本盘活有形资本   体育无形资本包括各类体育赛事的举办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电视转播权、体育组织团队、明星声誉、体育场馆租赁、土地使用权、体育类的促销、体育品牌、体育文化专利、特许权等。管好用活这些无形资产是体育资本运作的重要内容。所谓无形资产的运作,就是要更好的发挥无形资产的扩张功能,用无形资产引爆激活有形资产,使无形资产有形化。运作体育无形资产是开发利用以积累的无形资产,是资本运作的精髓。   2.2.2.6建立高效的体育资本运作的人才管理机制   一方面要培养体育企业家的资本运作的理念和能力,实现企业经营身份的一元化,造就具有现代意义特征的体育企业家。建立体育企业家资本运作激励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建立高效合理的用人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以市场为依托,面向社会,以公平、公证、公开的原则,广纳贤才,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选拔一批有战略眼光、懂体育、企业管理、金融、法律、财务等方面的专家和各类高级复合型人才,使体育产业的资本运作得以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