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能论文范例

电子技能论文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1

现如今的电力电子技术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电力器件装备的制造技术,另一类是电力电子电路的变流技术。相对来说,电力电子器件主要的用途是变换电能和控制电路上。按照是否可控程度来分,分为不可控制性、半控制性和全控制性三种。相对而言,半控制性器件所能负担的电压和电流额度最高,而全控型器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说到底,电力电子电路的控制是需要用到电力电子器件来进行的,通过信号传递来进行调控。电力电子技术运用到电力企业的生产中可以帮助实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同时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智能电网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需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事业有了长远的进步,与此同时智能电网因运而生。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号召下,智能电网需要依靠越来越多的电力电子技术加以实现,才能进一步保证智能电网稳步发展,更加契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1完备的电网设备作为支持

现代社会,高科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提高了人们生活的水平。智能电网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的电力电子技术作为支撑,如何发挥电力电子技术对于智能电网的积极意义,将智能电网的发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国部分地区,电网的设备相对不完善,分电网架构等都比较简单,使得电网的输电功能大大受阻。因此需要对设备不完善的情况加以改进,加强对偏远地区电网的输电装置的改进,保证全国各地都可以正常供电。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实际的电力供应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同时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电网,标志着我国的电力事业将要向着更加复杂、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因此给我国的电力设备的安置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很多自然灾害,比如说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等都会一定程度上破坏电网的设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要确保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必要要有完备的电力电网设施作为支撑,以便电力的输入和输出有畅通的设备保障。同时要制定应急方案,以备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迅速恢复遭到破坏的现场设备以及架构设施,使供电设备能正常运行。

2.2严格保证电力输出的质量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对电力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拓展电网发展的新途径,促进电网发展的不断革新。要想做好智能电网的进一步改革,首先要保证电力的输出质量,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局面。然后依托现代的电力电子技术对智能电网的电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根本上提高电力的质量,最终推动整个智能电网输电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2.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促进和谐发展

资源利用率低一直是困扰各个电力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要想真正实现企业的深层次发展,必须要重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开支。因此风能、太阳能、光能等可再生资源应该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发挥好这些资源在产生电能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智能电网体系。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大力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投入,将开发和输送电力的体系密切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源的绿色使用。

3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3.1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

电网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传输电力,其中直流输电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并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所谓的直流输电系统指的是将发电系统和用电系统中的交流电,通过变化装置将其装换成为高压直流电而后输送到直流输电线路中,输送达到目的地之后直流电会经过逆变器再将高压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最终经过环流变压器将电能输出的整个过程。相对于交流电,直流电的输送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可以打破远距离的限制,甚至在发生输送故障时对整个电网的影响力度较小。总而言之,智能电网中采用高压直流的输电技术,可以克服远距离的输电困难,并且可以进行大量的电能传输,满足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3.2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的应用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柔性交流电技术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最适合的选择。它是微电子技术、传输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综合。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对电网系统中的交流电进行各种形式的变形以及拓展,最大程度地提高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延展性。在我国的智能电网中,特高压输电是最常用的技术,要将新能源的利用区别开来,并且应该综合考虑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的应用结果将其纳入重点的技术应用范围。只有从意识上重视柔性交流输电技术,运用现代技术相结合使用才可以切实有效地把智能电网中所需要的电力参数进行整合,从而避免造成线路损坏,维护电网输送系统的安全性。

3.3智能开关技术的应用

一般来说,智能开关由壳体、分开关和电源开关等几部分构成。电源开关是对整体电网的控制,而分开关则是构成整体线路的组成部分,可以起到部分过流和预防漏电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好地防止局部分开关发生故障而并不会对总开关产生影响,保证电网稳定发展,不对电器设备造成严重的破坏。现代高科技技术的推广,使得开关技术更加先进,能有效克服传统的开关的弱点,促进智能电网开关更加符合电网发展的新趋势。

3.4高压变频技术的应用

高压变频技术可以实现节电的效果,最大节电率可以达到30%。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劣势,相对于其他的技术应用来说,高压变频的成本较高。在正常的应用中,高压变频技术会起到很好的节能减排的作用,能很好地促进工业生产的绿色节能。除此之外,高压变频技术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必须还要拓展新的结构形式,在性能、工艺、控制等方面都可以引领高压变频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4结语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2

1.1功率半导体器件研究

电力电子器件中最常用的就是功率半导体器件,主要用于转换电能并控制电路中消耗功率较大的电子器件。包括:半控型、全控型和不可控型。半控型的器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晶闸管,能够承受较高的电压和电流容量;全控型的器件根据驱动方式还可以分成电流型和电压型,开关速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开关频率也随之提高;不可控型的器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电力二极管,结构简单、更加可靠。

1.2电力电子电路控制研究

采用功率半导体器件来控制电子电路,进而控制工业生产中的电能消耗,目的在于尽量减少电能的消耗。功率半导体器件想要有效控制电路主要依托于开关的状态,电力电子电路实际上就是大功率的开关电路,采用微弱的电子信号进行电能控制。

1.3采用电力电子变换器的主电路研究

采用电力电子变换器的主电路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来对电能进行控制,主要应用的是电路拓扑结构,将有源和无源的功率半导体器件按照规律排列起来,进行优化,从而设计合理的网络元件布置方法,实现高功率低变换消耗。

2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特点

2.1全控化

现在主要应用的电力电子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全程自动控制,将以往的复杂电力电子电路取代,简化了电路的同时也减少了电能消耗。

2.2集成化

同传统的分立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现在使用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是高集成度的全控型器件,所有的单元都在一个基片上完成,实现了硬件减重,同样减少了能源消耗。

2.3高频化

电力电子器件在实现高集成化的同时也实现了高频化,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速度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例如:GTR元件可以在不超过10kHz的条件下工作,IGBT可以在几万赫兹条件下工作。

2.4高效率化

实现高效化要从技术和电子器件两方面同时开始,电力电子器件要尽量减小导通压降,减少导通损耗率,减慢开关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减少损耗。科学合理的应用电子器件能够有效提高运行效率,实现电力电子技术的高效率化。比如:容量10kw至数百kw、频率为1kHz的电动机-发电机组,在额定负载下,效率η=80%,并随负载减小而明显降低,若用晶闸管电源,η≥92%,且随负载变化不大。

3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3.1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

当代的输电系统中只有输电环节采用的是直流电,发电和用电的部分仍然采用的是交流电,交流电通过输电线路传送到整流器将变成高压直流电,然后会送到直流输电线路,随后会送至逆变器处,将直流电再转变回交流电,最后经过环流变压器送到交流电力系统中。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主要应用于远距离输电,即便中途发生了故障也不会对电网产生过于严重的影响,尤其适用于长远距离的点与点之间的大功率输电要求。该技术被应用到了智能电网中后,能够满足电网长远距离的大功率输电需要,同时还能有效保证网络的稳定性。

3.2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的应用

柔性的交流输电技术对于新型清洁能源的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规模的并网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综合了微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控制技术,有效控制了电网中的交流输电系统,在保证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之下大大提升了电力系统的反应速度,从而大幅度提升了电能的输送速度。在我国的智能电网使用中,高压输电是使用基础,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有效解决了新型清洁能源的隔离接入问题,电力工程师们在越来越重视这项技术的同时,控制该技术与其他电力系统中当代常用的控制技术融合,对智能电网中的各项参数进行调整,有效降低电路电能损耗并保证电能输送的平稳和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

3.3智能开关技术的应用

智能开关技术主要应用于电路中特定的相位发生指定断开、闭合,智能开关并不是仅仅指某个特定的开关,其包括了构成的壳体、总开关以及若干个分开关,总开关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分开关则采用整体结合式,防止漏电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过流现象的发生,保证电网中的用电安全,家用电器和生产中的用电仪器设备不会受到损害。随着高科技的进步,智能开关技术也要想着高品质性能发展,借鉴信息传感技术和微电子技术,逐步实现智能化。

3.4高压变频技术的应用

高压变频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节约电能,通常可以节约30%,但是比较容易被高次谐波污染,成本较高,作为有效节约电能的技术手段受到工业用户的欢迎。国内的高压变频器件生产厂家一般是通过功率单元串联多电平技术,也有少部分采用其他类型的高压变频器,例如:中压三电平技术、混合结构技术等,这样的技术工艺密度大、结构设计紧密,控制起来更加灵活,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3.5需求侧技术的应用

需求侧技术可以理解为用户电力电子技术,主要是根据智能电网的使用用户对电力系统的要求设计出的技术,通常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程度和电能质量要求较多,电力工程师们根据用户的实际要求,结合大功率的电力电子技术及配电自动化技术设计出适用于用户的电力供应技术。

4结语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3

在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都能够发现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包含着多种学科内容,例如控制学。从字面的理解来看,智能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是借助一定技术手段的实施,完成人工智能的机器操作目标,并且解决一些人力不能完成的问题。在较长时间的实践应用中,智能化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在各个社会领域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在电气工程领域,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较好的自动化控制,经过了较长时间实践,应用了多方面的电气工程内容,才得出了较强的实用性结论。因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术语属于高端的计算机技术,所以,自动化控制工作中引入智能化技术,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否则将影响智能化技术的作用发挥。在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实践应用中,极大提高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速度,较好改善了电气自动化控制工作,降低了工作成本,减轻了工作压力,实现了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

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

(一)免去了控制模型的建立

在电气工程的传统工作中,自动化系统控制的实现必须有控制模型的建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被控制对象往往需要十分复杂的动态方程,这就影响了精确效果的获得。由此,在设计对象模型的环节中,经常会遇到无法科学预测、无法准确估量的一系列困难。然而,智能化系统的出现,使这些困难得到了较好解决,极大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对于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也实现了较好的控制,大大提升了自动化控制器的准确性。

(二)实现了便捷的电气系统控制

智能化控制器的实际应用实现了更加便捷的电气系统控制,随时都可以完成对系统控制程度的有效调整,极大提升了系统的整体工作性能,是对自动化控制顺利实现的进一步保障。从这一项优势中就可以看到,和传统的自动化控制器相比较,在任何条件下,智能化控制器都具有更加完善的调解控制功能,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实践应用中占据优势。

(三)实现了一致性的智能化控制

在自动化控制中的数据处理环节,智能化控制器可以实现一致性的智能化控制,很好解决了不同数据的处理困难。而且,在自动化控制的标准执行上,即使遇到陌生的数据,也依旧可以获得具有较高准确度的估计。但是,如果发现智能化控制器在实际的应用中没有发挥出理想的效果,一定要全面排查工程的各个细节,细致地进行分析,不能盲目的否定智能化控制技术。

三、智能化技术的实践应用

(一)系统病因诊断

在电气工程诊断工作中,采用传统的人工手段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虽然对工作人员要求十分严格,但是也无法获得较为准确的诊断病因。在电气工程工作中,实现自动化控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如设备、数据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不可能避免的,采用传统的人工诊断办法不能确保病因处理的及时性,而且处理效果也不佳。但是,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自动化控制工作的诊断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且,定时检测诊断应用,有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二)系统设计优化

在电气工程发展中,传统的工程设计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多次重复的实验操作和改良,而且,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既需要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专业设计知识,还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很好的将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工作中。但是,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工作人员往往不能做到全面的考虑,经常会漏掉一些具体的问题。所以,一旦发现复杂问题,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做到及时解决。而智能化技术的出现,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设计工作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完成,也可以借助于相关的软件完成,既保证了设计中数据的准确性,也实现了设计样式的丰富化,更能够做到对复杂问题的及时处理,较好保证了自动化控制的稳定性。

(三)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在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控制环节,能够很好的实现整体性的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的主要控制工作是借助于三种手段实现的,一是模糊控制,二是专家系统控制,三是神经网络控制。运用这三种控制手段,极大提升了自动化控制效率,使远距离的自动化控制成为可能,增强了对电气系统的运行反馈。特别是神经网络控制,能够实现算法的反向学习,在信号处理方面得到了较大应用。

四、结语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4

(一)优化配电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新能源的开采利用量更是很大,电能作为新型能源,逐渐的激怒了人们的视野。越来越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焦点,国家对电能的运用给予了厚望,当然社会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对电力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整个配电网络中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也把该电力系统与整个配电系统匹配作为重要的环节。在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转能实现高效的前提下,把可操控性和稳定性作为重要的控制因素,当然安全性和实用性也必不可少。我们要把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放到第一位上,将其作为尚方宝剑悬挂在企业的战略思维中,全员明确电能的功效强大,和在一定情况下造成的可怕之处,所以,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把电线网络的绝缘性落实到实处,其次是在进行线路规划时,也要将其因素全部考虑进去,其设计和规划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确保导线之间都能够实现绝缘距离,从而将危害降到最低。当出现一些恶劣的天气时,尤其是雷雨天,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一些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如用电设施的损坏,看似简单的损坏,它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更有甚者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我们要把安全意识放到第一位,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使其作为没有人敢碰的高压线。

(二)减少电能的传输损耗设计。

由于我国区域的特征,各个地区各不相同,大小不一。电能通过遍布各地的网络进行输送的过程中,电阻在导线上会带来一定的损失,这损失量每年都是很大的,让电能在输送的过程中就白白的浪费,从而使电能的利用率大大的降低了。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那就在电能的利用率放在首位,降低输送中的消耗率,这就要从减小导线的电阻这下功夫。下面介绍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方法一是根据对供电网络线路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布局,本着一些能够把握的原则,对线路进行相应的规划,尽可能的做到简单的直线分布,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损耗的浪费;方法二是要在变压器这个器件上做足功夫,让它尽可能靠近负荷中心,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损耗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损耗的问题;

二、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功能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电气自动化的技能设计尤为重要。我们希望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保驾护航,新技术和新思路是必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运行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相应的优化。

(一)无功补偿。

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无功功率是相关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也是现实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业的效率,它占有供配电设备的容量,容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其数量也不是小的,而是非常的庞大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这种占有必然会增大了线路的损耗,损耗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电网的电压的呈现出来下降的趋势,电压一出现下降的趋势,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影响到电能的质量,电能的质量受到影响后,电网的正常运行是很难保证的。因此,为了实现无功就地平衡,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系列的措施,对无功补偿设备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这样就会出现一定的成效,能够有效提高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具体按照下列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操作,在使用电容器补偿时,也要考虑相应的具体参数,不能泛泛的去考虑参数,并且通过调整这些参数来进行相应的确定;也可以有另外的一种选择,就是选择无功功率作为投切参数物理量,这样它会带来很多的好处,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投切振荡,而且还可以使无功倒送等情况的发生。此外,还要考虑无功补偿装置,要选择好安装的方式是非常关键的,最好就地安装,在就地安装的基础上实行就地补偿,这样会带来一系列的良好的连锁反应,它既减少了无功传输,又减少了损耗,从而实现了节能效能的目的。

(二)选择电压等级。

电压等级是一个关键的指标,所以在日常的操作当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指标,它是否合理配置关系到了系统的正常运转,它也起到了较好的节能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要选择高压和低压配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处理好高压和低压配电的电压等级的关系就显得更是重要了,另一方面,如何确定供电电压,这也是该领域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这个问题,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它不是考虑单一的因素,我们要根据处于的实际环境重要的考虑,这里讲的考虑是指要考虑全面的因素,要把设施的整体情况一并考虑进去,根据设施的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配套匹配。

(三)照明节能。

在电气自动化的使用过程中,节能设计一直贯穿始终,照明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在实际运用中是可实现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照明节能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方法是把高效光源作为利用对象,来改造传统的白炽灯,虽然它有简单便宜的优势,但是它的发光的效率低下是难以改变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把自然光充分的利用起来,这就需要对构筑物进行相应的改造,把门窗进行扩大,或者是对建筑物朝向进行改造。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实现电器自动化。

三、结束语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5

(一)电气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电气工程管理中,领导人员过于注重质量结果,而忽视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致使电气工程的质量检测得不到有效监控,从而影响电气工程的正常发展。在电气工程的施工中,材料浪费、工序不合理、施工工艺不正确等情况时有发生,给电气工程的施工进度带来极大影响,最终降低电气工程的整体质量。

(二)电气工程节能方面的问题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保和节能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电气工程中,节能问题成为影响电气工程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电气工程设计、电气节能使用等方面,造成大量能源、资源的浪费。现代化建设中,先进电气设备的引进和使用,大大提高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在电气工程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我国电气工程管理和能源利用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不能很好的满足建筑项目的各种需求,在照明、调温、公共用电等方面造成大量能源浪费。

(三)二次回路自动化设计问题

根据电气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看,电气工程的二次回路设计存在局部控制失效、信息监测不全、开关误动等问题,给企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从而影响电气自动化发展。

(四)系统配置方面的问题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中,系统软件存在配置不当、经常出现故障等问题,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中,DDC没有独立的指令系统,控制灵活性较差,只能使用固定的功能块,PLC的问题是对生产过程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先进信息技术的不充分应用,网络技术的不合理利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不完善,都给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五)系统结构方面的问题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中,系统结构有集中式和分层分布式两种形式,并且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集中式控制中,系统单一、软件量大、组态不灵活和调试麻烦等问题,导致系统故障问题经常发生。在系统网络化发展中,系统的现地层和网络层等的设备很容易出现网络通信问题,受到技术人员和控制操作模式的影响,路由器、网线等经常出现中断现象,致使工作被迫停止,给整个生产过程造成极大影响。

二、电气工程和电气自动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电气工程设计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在电气工程的设计方面,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提高电气工程管理的网络化程度。与此同时,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升企业网络技术水平,注重节能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加强自然能源的充分利用力度上,提高照明、生产等方面电能的自动化控制程度,从而给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提升电气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根据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加强质量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定,才能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促进电气工程的高水平发展。与此同时,加强材料采购和领用的管理,注重电力工程的质量检测,才能确保电气工程施工顺利完成。

(三)注重电气工程信息化发展

在现展中,根据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注重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合理应用,以对电气工程的测量和计算等进行统一化管理。在实践过程中,由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管理、数据采集等,通过主变压器和高压线路保护线路的组合屏完成相关操作,可以有效推动电气工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发展。

(四)注重系统配置,提高系统可靠性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选择合适的系统软件配置,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才能保证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一般情况下,系统软件有标准自动化设备、国内知名自动化公司的软件,在进行系统软件的合理配置时,要注重降低成本投入,加强环境保护,才能满足电气工程的各种需求,最终达到提高系统可靠性的目的。

(五)注重电气工程开放化发展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中,系统结构拥有相对独立的继电保护,可以对控制中心进行直接通信、联系,在设计和安装方面非常方便。因此,注重电气工程信息的共享,是电气工程开放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结束语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6

(一)传统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传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能源。传统能源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石油是传统能源国际贸易比重最大的能源之一。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对于石油的需求量大,我国对原油的依赖度超过60%,这就意味着国际石油贸易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拓展石油对外贸易合作,多渠道、多角度的开发石油贸易通道,保证国内石油供应量。

(二)新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生产规模较小,使用范围狭窄。但随着传统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胁,新能源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并逐渐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各个国家加大对新能源的研发和投入,在国际贸易中也进行大量补贴,并且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再工业化”的发力点,试图通过新能源国际贸易加快本国新能源战略布局,提高本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

(三)可再生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特点是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可再生能源是目前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由于可再生能源对于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加大对本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积极的进行国际间的贸易,从而弥补传统能源贸易中的弱势,加速向绿色经济转型。

二、电子商务给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贸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化工、钢铁、石油等重要的能源行业,已经开始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业整合,实现国际贸易往来,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电子商务对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我国能源贸易方式

我国传统的能源贸易方式是以书面文件等形式为主要依据进行贸易方式交流与合作,通过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使我国的能源贸易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贸易形式。基于网络技术为依托,以虚拟的网络操作平台为贸易交流方式,提高了贸易经济合作效率,加快了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了我国能源国际贸易管理方式

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技术为依托,为能源贸易提供了丰富准确的信息资源,为我国能源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力的信息资源,使国际贸易市场变得更加公平健康。另外,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可以加强我国能源行业的资源配置和资源整合,使我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不断的向国家化迈进。同时,电子商务环境下,各个国家开始不断研究和创新贸易方式,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能源行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使我国加强对能源出入境管理和税收制度的改革,加大海关对货物稽查的力度,促进我国各项制度健全完善。

(三)为我国能源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电子商业环境下,使得我国传统的贸易手段逐渐被电子商业化所代替,加快了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通过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我国对国际经济、政治、能源等信息的了解,提高了对国际能源贸易环境的预测和评估的科学性,提高了我国能源经济贸易活动的经济利益,为我国的能源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提升我国能源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电子商务,提高能源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我国能源行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开展的时间较短,很多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因此,应该加大政府对电子商务应用的扶持,定期组织电子商务技术培训和学习,培养一批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高能源行业的人才结构,提高我国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地位。

(二)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对网络资源建设,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同时,由于电子商务中的资金流转都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对跨区域、跨银行的资金划拨、交易等活动的便捷和安全,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对于金融交易的需求,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转账服务。另外,必须加强我国金融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的预警机制,保证我国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加快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发展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国际间竞争激烈,想要在国际竞争中突出我国能源行业的优势,提高国际地位,必须加强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的更新换代。根据时展要求,提高我国电子商务技术的先进性,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贸易活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另外,基于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由于商业活动一般是通过虚拟网络进行,缺乏对客户的登门拜访,因此,要加强对客户的维护,将行业发展动态及时介绍给客户,让客户了解我国能源行业的最新研发动向。加强对门户网站的建设,及时更新行业新闻和相关的动态,提高我国能源企业的知名度。

(四)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7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2007年,宁连举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论重点剖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政府机构内部(IntraG-G)、有上下级关系的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平级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探讨在“无形手”的控制下IntraG-G、ExtraG-G(有上下级关系或平级)之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的有效性,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IntraG-G、ExtraG-G(平级或有上下级关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一个基础、两大保障、三项举措”3个层次系统性改进方案[3]。2007年,罗卫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中结合我国目前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初期实践,按平台项目建设的战略架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流程构建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4]。2010年,陈昊炜在其论文《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构建省级电子政务专网网络结构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模型,重点研究省级政务专网两大平台建设和安全技术[5]。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题分析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保障、解决方案角度来分析2005年,钟瑛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瓶颈及其化解》中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动、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等3个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间的价值平衡关系,对共享机制运行瓶颈进行深层的解读[6]。2006年,周伟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资源布局应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户信息满足度,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效用最大[7]。2010年,赵凯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表现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共享标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观点[8]。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2008年,董海欣在其论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生态环境、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区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和解决方案[9]。2008年,赵劲松在其论文《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从经济学和机制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律,分析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出多项建议[10]。2009年,张珊在其论文《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研究》中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政务模式、业务模式,对网站功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为补充的观点[11]。

从信息资源共享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2008年,熊先兰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中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进行探讨,分析其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主要特性,以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率[1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周宏仁博士每年都会在《网络与信息》杂志上发表《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报告。分析电子政务的形成与发展,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这两个视角来进行研究。用普遍联系和全面性方法论,将电子政务发展与整个社会系统相关联,预测电子政务演化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的区域性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发展是世界性潮流,是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政府推行电子政务来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技能及工作效率,畅通和拓宽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渠道,极大程度地提高政府做出科学性远瞻性的决策,提升政府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能力。电脑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提供了技术条件。目前政府门户网站(以gov.cn命名)已超过10000个,93%以上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73%以上的地方政府(省、地、县)拥有门户网站[13]。网络技术把整个电脑、通信、软件、信息等资源融为一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中国光缆线铺设总长度达458万公里,“八纵八横”格局覆盖全国31个省市、659个城市、2070个县(区)、6115万个行政村,还开通了国际多条陆地及海底光缆[14]。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正在形成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这些经济圈。区域性经济是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的优化配置及组合,可以实现区域内资源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如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汇集其他8个城市的丰富资源,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具有极强的资源及成本优势。武汉城市圈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经过努力可以发展成为继沿海地区之后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但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一强有力的后盾。从武汉城市圈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如果想实现城市圈的各城市齐头并进、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打破行政区划之间的屏蔽,探索并建立城市圈内政务协作机制,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畅通,拓宽各城市间的政务信息沟通渠道,高效实施城市圈内的政务管理。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城市圈的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城市圈的政府政务服务。

区域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意义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1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要想更好的构建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分析职业岗位群;第二,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1.1分析职业岗位群

第一,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当着重对学生各项专业素质、基本技能、理论基础的培养,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第二,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的不同,制订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第三,高职院校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岗位素质、职业素质,构建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要想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必须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应用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岗位素质,必须强化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处。在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这一阶段,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要想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高职院校仅针对某一个岗位对学生进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更好的胜任电子信息工程企业的生产岗位。在提高学生适应岗位这一阶段,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这对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很有帮助。为了满足电子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还应当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二是电子工艺设计,三是电子产品开发。学生在选择职业方向时,应当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职业需求进行选择。在选择好职业方向之后,高职院校还应当根据岗位的不同,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职业技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从而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企业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学生还应当在步入社会之前,考取各种相关专业等级证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强化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

1.2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高职院校要想更好的开发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职业素质模块。第二,可持续发展模块。第三,岗位素质模块。

1.2.1职业素质模块

职业素质模块主要是对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交际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职业相关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身体素质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不管是对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都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运行工程。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出高素质的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必须将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高职院校还要向学生全程渗透学习和掌握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1.2.2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

要想更好的开发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高职院校必须强化训练学生的基本功,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的后续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就业范围也会变得越来越广,这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2.3岗位素质模块

高职院校开设岗位素质模块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期之初,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对岗位素质模块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学期之后,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对今后的职业方向进行合理规划。由此可见,通过对岗位素质模块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满足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还能够满足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

2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方法

2.1围绕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第一,高职院校应当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第二,高职院校应当因地制宜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2围绕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第一,高职院校应当将相关岗位的职业工作过程分解成方案实施、方案确定、方案论证等工作职责。第二,高职院校应在此基础上,对每一项工作职责进行分解处理,并根据工作任务的特点整合电子设计。第三,高职院校还应当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将课程设置为若干个小的模块。不断拓宽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我们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改进、实践、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强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曹焕亚,熊文波.校门对厂门,重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C]//201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17.

[2]李红,唐渝青.高职学院“基础平台+职业模块”课程模式初探[C]//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8.

[3]谢利苹.高职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安保礼仪》实训教学改革为例[C]//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2017.

[4]王玲,张明丽,唐素林.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构初探[C]//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2017.

[5]曹志平,王雅珍.浅析职业教育属性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