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课程设计探究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课程设计探究

[摘要]针对课程设计中目标、教学活动与测评三者的一致性评价问题,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Bloom’sTaxonomyofEducationalObjectives,BTEO)分析课程设计的各个要素。首先介绍BTEO的体系结构;接着以工程图学课程为例,阐述基于BTEO的课程设计分析方法与步骤,包括目标分类、教学活动分类与测评分类;最后论述一致性判别的方法。

[关键词]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课程设计;一致性

课程设计(Curriculumdesign)指拟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包括教学理念的选择、各种课程要素的安排与组织[1]。课程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目标、教学活动与测评三个部分,一致性指目标、教学活动、测评之间彼此相符合的程度[2]。进行课程设计时,目标、教学活动、测评三者之间应尽量保持一致。如果三者之间明显不一致,就会产生问题:当目标与教学活动不一致时,教学活动就不能有效地支撑目标的达成;当目标与测评不一致时,测评结果将无法真实地表征目标的达成程度;当教学活动与测评不一致时,教学活动将不能有力地帮助学生提高测评成绩。目前评价课程设计要素一致性程度的方法主要是定性比较法,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分析层次较粗浅,且受评价人知识背景、经验、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为此,论文以BTEO为理论依据,以分类表为分析工具评价目标、教学活动与测评的一致性。利用分类学中严格定义的术语与组织结构,准确合理地评价目标、教学活动与测评的一致性。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及其分类表

1956年布卢姆等人提出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3]。1994年安德森等人对BTEO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分类法[2]。新分类法中将认知过程分为1记忆/回忆、2理解、3应用、4分析、5评价和6创造6种类别。这六种维度又根据不同的侧重被进一步细分成19种具体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亚类)。如1记忆/回忆被细分成:1.1识别、1.2回忆;理解被细分为:2.1解释、2.2举例、2.3分类、2.4总结、2.5推断、2.6比较和2.7说明等。与原分类法的最大不同是新分类法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将知识划分为A事实性知识、B概念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和D元认知知识4类。这4类知识又被细分成11种亚类。如A.事实性知识被细分为:AA.术语知识、AB.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B.概念性知识被细分为:BA.分类和类别的知识、BB.原理和通则的知识、BC.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等。分类学对每一种认知过程及其亚类、每一种知识及其亚类的含义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分析。以6种认知过程类别为行表头,4种知识类别为列表头,就形成了一张分类表。其中行方向为认知过程维度,列方向为知识维度。分类表中有24个空格,每个空格都处在一种认知过程与一种知识类别的交叉点上。由于分类法对每一种认知过程和知识类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定义,所以每一个空格都有明确的属性,且是对应的认知过程与知识类别两者属性的综合。空格以“对应列表头中表示知识维度的字母+对应行表头中表示认知过程维度的数字”的形式进行标记。如空格对应的知识维度为“C.程序性知识”,对应的认知过程维度为“4分析”、则该空格标记为“C4”。

二、基于BTEO的课程设计分析

用BTEO对课程设计要素进行分析的实质是,按照BTEO的原则对目标、教学活动和测评进行分类,并将它们归入分类表中合适的空格中。1.目标分类。首先考察给定课程目标中的动词和名词短语。然后将动词与19种具体认知过程亚类进行对比,找到一种最匹配的认知过程亚类,并随这种亚类归入对应的认知过程维度的6个主类别。然后将课程目标中的名词短语与11种知识亚类进行对比,根据含义推断目标中的名词短语符合哪一种知识亚类,然后随匹配的知识亚类归入知识维度的4个主类别中。确定了目标所属的认知过程维度与知识维度,就可以确定该课程目标在分类表中的位置。如工程图学课程中,“正投影基础”教学节点,其中一个课程目标是:学生将学会使用点的投影规律求取各种位置的投影点。则该目标的分类步骤为:①找出动词“使用”;②“使用”与认知过程亚类中的“3.2实施”是近义词,所以该目标在认知过程大类上归属于“3应用”;③找出名词短语“点的投影规律求取各种位置的投影点”,它属于方法或技术;④方法或技术与知识亚类中的“CB.具体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最为匹配,所以该目标在知识大类上归属于“C.程序性知识”;⑤确定该目标在分类表中的位置为“C3”。2.教学活动分类。分类原则与目标分类相同,但会比目标分类复杂。因为目标的描述比较明确,一般以“动词+名词短语”的形式呈现,但教学活动的种类各异,描述方式比较灵活。所以分类前可能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剖析,推断教师的意图,最后确定教学活动所指向的认知类型。如在工程图学课程中,“圆柱与圆柱轴线垂直相交时相贯线的简化画法”教学节点,教师采用的其中一种教学活动为:学生通过练习题掌握用尺规画相贯线的步骤与方法。通过剖析发现,该教学活动包括两个子活动:①确定相贯线的类型;②使用相应的方法与步骤画出相贯线。其中“确定”与19种认知过程亚类中的“2.3分类”匹配,所以该教学活动在认知过程维度上归属于“2理解”;“相贯线的类型”与知识亚类中“BA.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匹配,所以在知识维度上归属于“B.概念性知识”。所以子活动①的分类结果为“B2”。子活动②的分类与前文目标分类中的案例相似,分类结果为“C3”。3.测评分类。在认知过程维度上的分类依据主要是题型及题目的具体内容。BTEO对19种认知过程亚类所适宜考查题型进行了分析与归类。如“1.1识别”适宜用判断题、匹配题(连线题)和选择题进行考查;“6.3生成”适宜用设计题等。除题型外更重要的是对题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以便在题意层面明确测评题所指向的认知过程,因为不同的认知过程可能对应相同的题型。如“2.3分类”与“6.1产生”都包含建构题(constructedresponse),但问题的指向不同。属于“2.3分类”的建构题要求学生给出与例题相关的概念或原理;属于“6.1产生”的建构题则要求学生生成备选方案或假设。在知识维度上,可以通过分析测评题所对应的知识类型进行分类。如工程图学课程中,测评题为:分析螺栓连接图中的各种错误,并画出正确的连接图。该题为建构题,测评题包含两项测评:①分析错误;②画出正确的图形。对照布卢姆分类学,建构题可能出现在“2.1解释”“2.3分类”“2.4总结”“4.1区别”“4.2组织”“4.3归因”和“6.1产生”7种认知过程亚类中。进一步分析题意,“测评①分析错误”中的关键词“分析”与认知过程主类中的“4分析”对应,所以测评①的认知过程维度为“4分析”。“测评②画出正确图形”中的关键词“画出”与“6.1产生”匹配,所以测评②的认知过程维度为“6.创造”。在知识维度上,螺栓连接的画法与“BB.原理和通识的知识”对应,所以测评①②归属于“B.概念性知识”。综上所述,测评①的分类结果为“B4”,测评②的分类结果为“B6”。

三、一致性判别

当目标、教学活动与测评都归入分类表中适当空格后,就可以根据三项要素在分类表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一致性判断。分类表中,对于某一个空格,如果空格中同时包含了目标、教学活动和测评,那么该空格中课程设计要素高度一致,空格等级为H;如果空格中包含了两项课程设计要素,说明该空格一致性欠佳,空格等级记为M;若空格中只包含一个课程设计要素,则该空格缺乏一致性,空格等级记为L。对于整张分类表,当表中有内容的空格都是H级别时,说明课程设计一致性非常好。当M级别的空格较多时,说明课程要素的安排需要修改,尽量提高要素的一致性。如果表格中出现了较多L级别的空格,则说明课程设计缺乏一致性,目标、教学活动与测评需要重新规划与组织。

作者:卢科青 王文 陈占锋 杨贺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