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效率与高质量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

谈高效率与高质量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

摘 要:文章首先对“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起源进行回顾,然后对“工作室制”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基于高效率与高质量的“工作室制”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策略。以期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效率;高质量;工作室制;工业设计;人才培养

1“工作室制”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可追溯至20世纪初成立的包豪斯学院“作坊式”教学模式,经过各国设计教育工作者、设计师和艺术家数十年的探索实践,逐渐成为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1]。包豪斯成立的背景是德国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及其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在清晰的办学定位下,包豪斯提出了若干设计教育观点,包括“集体工作是设计的核心”“艺术家、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学生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等并采取了若干教学措施,其中包括:(1)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后实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步进行的模式;(2)开创各种作坊,如金工、木工、陶艺、纺织和摄影等,将设计人才培养建立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之上;(3)强调产学一体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作坊的生产过程,学生的作品即为作坊的产品。最终,包豪斯在短短的14年办学历史中,培养了一批具有传统手工艺素养,又了解工业化生产特点和掌握现代设计观念、技能和方法的专门人才形成了适合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工业设计的水平。随着包豪斯的影响力扩大,其践行的“作坊式”教学模式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推崇,并逐渐演变为内涵更丰富,教学理念和目标更明晰,更适合现代产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工作室制”,成为越来越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构坚定实施,并持续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2-3]。部分擅长于建筑、艺术和设计类人才培养的中国高校率先地受到了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和广州大学等院校先后实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在示范效应的持续影响下,“工作室制”成为了中国高校艺术与设计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2“工作室制”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缺乏长远的总体规划

许多高校对“工作室制”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缺乏充分认识,发展目标不明确,缺少严谨的论证和长远的总体规划,缺少分阶段建设的实施方案,基层教学单位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清晰的分工合作,共识不足,未能形成合力,工作推进缺少政策、方针和方案,容易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办学资源浪费或分配不合理,无法打造公共支撑平台等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工作室的运营依靠教师的兴趣、热情与个人资源的投入,缺少持续发展的动力,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2.2缺少科学的管理机制

实行合理的学生选拔和分发制度是“工作室制”的首要问题。多数情况下,由于缺少共识和合理机制,指导教师只能各自根据日常的观察或简单的考核,将认为具有潜力的学生吸纳入工作室。但这样一方面会造成各个工作室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引发教师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这种选拔方式实质上是择优培养,有悖于教育公平,也无法培养更多合格人才。此外,作为一个人才培养载体,工作室的运营需要投入资源和管理,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提高工作室成员的主人翁精神和学习积极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直接关系到工业设计工作室建设的成败。

2.3缺少系统的教学体系

由于工业设计是边缘交叉专业,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要求其教学体系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工业设计工作室常见的做法是,指导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和注入一定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得到专业能力的提升,再通过参加设计竞赛或者科研项目,创造一定的学习成果。但许多工作室缺少打造团队的意识,没有明确的主攻方向,人才培养工作缺少目标和计划,工作安排有较大的随机性,效率不高,或与既定的日常课堂教学平行,缺乏交叉关联,不但不能相互弥补短板,反而会相互牵制影响。同时,缺少知识管理系统,对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成果疏于归档、传承和推广,导致知识财富流失[5]。

2.4缺乏持续的发展动力

工业设计是应用型专业,通过引入产业资源,加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力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工业设计工作室建设的重要工作。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还需要拥有社会资源整合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确立工作室的主攻方向和发展计划,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然而,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具有高度整合企业资源、构建产学合作利益共同体的能力,能够持续基于工作室平台有效开展设计实践教学[5]。缺乏产业资源、缺少持续深耕产业的耐心与突破产学合作屏障的信心和方法、难以获得企业的持续信任和支持,是众多工业设计工作室缺乏持续发展动力的主要原因。

3基于高效率与高质量的“工作室制”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意义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产业不断加快更新迭代,对工业设计师的数量、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及知识的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与高质量地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工业设计人才,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由于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节奏过于拖沓,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推进速度过慢,基础性的技能类能力掌握不足,实践类训练缺乏深度,学习效率低下,培养质量不高,导致大量学习任务积压在大学阶段的后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信心。因此,在“工作室制”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始终坚持高效率与高质量的原则,将效率与质量视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命线,坚决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目的性、系统性和计划性,完善管理机制,消除影响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的一切因素,建成高效运作的高水平工业设计工作室。

4基于高效率与高质量的“工作室制”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策略

4.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的前提。首先,确定各个工作室的主攻方向、发展规划、组织架构和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设立不同的主攻方向,建立导师和学生的双选机制和退出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追求,又可以保证导师可以选拔到合适的培养对象;其次,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培养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分工协作意识,确保工作室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最后,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既可以明确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贡献和权益,又可以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理解工业设计创新的本质,为工作室创造的知识财产保护、传承和转化创造必要条件。

4.2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

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围绕职业基本素养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以项目为载体,将用户研究、需求分析、产品定义、外观设计、模型制作和提案设计等能力训练内容融入项目课题中,以研究报告、作品集、版权和专利等作为成果输出,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通过对社会发展需求分析,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阶段选择若干不同领域的课题为训练内容,训练学生面对不同问题的反应能力,拓宽学生的涉猎范围。通过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经历从产业发展历史到消费趋势分析,从研究报告撰写到设计效果图创作,从产品定位到产品设计方案落地,再到版权登记、申请专利、投稿参加竞赛和等过程,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

4.3开展工作室文化建设

应以工作室文化建设为依托,结合课程思政要求,训练学生严格自我要求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专业意识和职业情操。首先,建立设计作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学生对设计作品质量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在创作中精益求精,对低质量、缺乏价值主张的作品采取零容忍态度;其次,建立“人人为师、共建共学、共促共进”的学习氛围,采取结对帮扶和小组配合的协同学习机制,形成团结、担当、进取、互助、共享的工作室文化,提升学生的凝聚力,达到优等生带动后进生共同进步、整体高效率提升专业能力的目标。

4.4建立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

包豪斯已证明产学合作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效性。通过确定工作室的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引入企业资源,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人才输送和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挂钩,明确双方权益和合作分工,破除人才使用途径、成果所有权、投资力度、利益分成和市场风险承担等方面的难题[6],构建高度的互信和有效的优势互补,形成紧密的产学合作利益共同体,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源,支撑工作室的稳定运营,为人才培养工作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在某个领域的长期深耕,工作室可以完成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

5结语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培养高水平工业设计人才成为了高校的迫切任务。解决“工作室制”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业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水平是值得研究的。高效率与高质量是“工作室制”探索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的方针,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开展工作室文化建设和建立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就有望建成高水平的工业设计工作室,为高效率与高质量完成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创造优良的条件。

作者:周宁昌 张超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