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和影响

谈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和影响

摘 要:高职学生是网民中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的群体,他们的表达意愿强、参与度高、对网络热点的主观性较强,这些特征使之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重要展示窗,通过观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状况,我们可以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倾向、情绪情感、价值导向。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我们可以找出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净化网络空间。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特征

一、引言

高职学生是网民中敏感、活跃的群体,他们习惯于通过网络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看法,是网络世界的“发声筒”和“传声筒”。由于高职学生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他们看待问题相对片面。网络空间存在各种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念交汇碰撞,、民粹主义、泛娱乐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的思想很容易通过网络渗透进校园,对高职学生的思想造成干扰;加之网络信息传播广泛而迅速,学生接收到的大多是碎片化的知识,并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容易使他们陷入思想迷茫和价值观混乱的状态。另外,小规模的网络舆情如不进行分析和疏导,极有可能发酵成较大的舆情事件,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价值观的塑造。

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热度较高、范围较广的对社会事件持各种观点的舆论总和,是大众通过网络平台发表的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事件或人物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职院校内大范围传播的,具有一定话题度、导向性,进而影响和传播到社会上的高职学生的网络话题、言行的总和。高职学生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获取信息和进行社交,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社交圈,发表见解、获得认知;通过微博、网络贴吧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学校和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从形成较大规模的网络舆情。高职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强、猎奇心较重、个性化倾向明显,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征。

三、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高职学生作为网络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自媒体的各项功能非常熟悉,对网络媒体个性化定制的内容十分追捧。同时,他们关注的不仅是与自身关系密切的话题,如考试制度、升学就业信息、恋爱、兼职、心理危机等,同时也涉及社会热点、时政新闻、娱乐资讯等,如疫情、中美关系、科技创新等。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尚未完全成熟,在面对海量复杂的网络资讯面前,他们的信息辨析、认知分析能力还较薄弱。高职学生因其生源构成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不同,在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自媒体平台上,他们的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反应灵敏,发酵迅速

高职学生对网络事物的捕捉和嗅觉能力非常灵敏。遇到利益相关或感兴趣的事件,他们会立即在评论区进行点评或在自媒体进行扩散,继而将事件热度不断提升,为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平台上的“热搜”“头条”提供了浏览量、传播链和话题热度,从而易于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舆情。

(二)凸显个性,呈现出非理性

自由迸发的注意力,个性化的表达、易动创新的思维是高职学生网络认知的基本特征。在网络世界中,高职学生的身份、角色、地位等个人信息被掩盖,这种“自由化、隐匿化”的空间容易使他们的思维处于非规制状态。他们通过微博、微信、视频弹幕等途径来表达自我和分享观点,以个性化的语言、想法展现自己,以博取关注、吸引流量。这些言行也表明他们的价值观体现出求新、求快、求真、求异的倾向性。此外,高职学生网络舆情表达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非理性化特征,他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认知是基于有选择性地信息获取,因此在观点表达上呈现出主观上的情绪反应,而这种反应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个体心理因素紧密相关,是一种非理性化的反映。

(三)先入为主,易受暗示

在移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经从信息源变成了思想源,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场,由网络自媒体构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高职学生的理性辨别能力较低,易受热点网络舆情的影响,他们往往更愿意接受第一时间接收到的信息,或是自己关注的博主所的消息、观点,这些信息会在他们认知中形成持久的影响,从而对后面信息的接受度降低。网络自媒体传播互动性强,所以当高职学生们接收到第一时间的信息且被暗示之后,继而会感染到他人。

(四)排解宣泄,释放压力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高职学生,他们大多通过个人的学习、经验、感悟、大众潮流建构自身的认知体系,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他们有限的心理能量无法应付超量的信息,从而无法确立自己对网络信息的评价和立场。再加上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压力,从而产生焦虑、迷茫、不满等情绪,当这些负面情绪缺乏适当的宣泄途径,网络刚好为他们提供了广阔而相对自由的空间,从而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非理性言论。

(五)网络规则和安全意识较弱

在网络世界中,泛娱乐主义给学生带来较大影响,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购物、聊天、看娱乐视频等,虚拟的环境、丰富多彩的互动、娱乐轻松的氛围给人一种安逸的错觉,易导致他们的安全意识薄弱。同时自由开放的环境也让人滋生侥幸、隐蔽等心态。由此,他们在虚拟世界里面匿名地自由表达、大胆阐述,甚至使网络成了党同伐异、恶意攻击的战场,这样容易导致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越来越薄弱,甚至对网络暴力、网络恶俗等不良现象司空见惯,进而影响其对周围世界真实的感知。此外,高职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不熟悉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存在个人信息泄露、账号被盗、遭遇网络诈骗、不安全支付等现象。

四、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及影响因素

网络传播的内容通常是数字化的碎片信息。在网络环境下,这种符号式的信息是非常容易被复制的,当一个信息传播过程完结后,信息传播并未终止,而是开启下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因素会导致原始信息出现分化或被断章取义地曲解、传播。另外,互联网的工具特性也直接影响着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及传播效果。

(一)传播主体

两级传播机制,意见领袖的导向。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一项关于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的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发挥影响,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在网络平台上有一群人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影响着传播内容的取舍,对传播过程发挥着主动作用。很多意见领袖被认为是可信的、无私心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是代表社会良知的公共事务的监督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当他们针对社会热点、公共事件发表言论时,其观点往往会影响大批网民的关注甚至舆论的发展趋势。高职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UP主、抖音号等传播主体的信息关注较多,从而容易受到他们意见和舆情倾向的影响。

(二)传播受众

自我中心的信息加工模式。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的生成是一个信息由输入到输出的阶段。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积累的网络信息进行加工、重组,再至网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心理能量,并寻找机会予以宣泄。而网络媒体传播和表达的便利性,恰恰为这种心理能量的宣泄提供了条件。由于学业、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学生在学习、工作方面的压力易产生烦闷压抑的情绪。这些积累的抑郁心结,不一定都能通过现实途径得到解决。他们可能会借助网络媒体发表各种言论,或利用、发明网络词汇以回应网络舆情事件中的焦点问题。诸如“打工人”的自我嘲讽、“凡尔赛”的犀利式炫耀、“你说的都对”的无奈感等。当自己的情绪和心结得到网友的关注时,这种自我表露和嘲讽获得的“成就感”会让他们乐于其中,使自媒体成为表达自我的重要平台。此外,在年轻化、社交化、娱乐化的网络媒体上,年龄相仿的高职学生群体在价值观、语言表达和社会经验等方面比较接近,更容易结成一个网络舆情网。在这个“网”中,个体间的舆情传播阻力相对较小,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他们很容易在第一时间获取消息,并跟帖发表评论。

(三)传播媒介

网络技术的介入,影响网络舆情态势。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Python、人工智能、云计算、AI等新技术正在逐渐改变网上的舆论生态格局。同时,网络言论载体正日新月异发展,互联网数据壁垒仍广泛存在。因此,网络舆情的演变和把控,具有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和数据需求。在各类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应用中,关注、评论、@和转发等功能形成“链状”“环状”和“树状”的立体型的舆情传播结构,每个用户都成为了一个以自身为中心的信息源,“接收者”的权利空间明显超越了“传播者”。信息的接受者可以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再加工,然后传播给其他用户,并依据“粉丝”的数量形成或大或小的信息传播圈。在这种媒介传播功能下,网络舆情会变得更容易扩散、变形和失真,从而与信息源越来越远。

五、结语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小窗口,也是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效果和校园稳定的晴雨表。加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和机制研究,对做好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作者:唐婷婷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