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工作室教育改革反思

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工作室教育改革反思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工业设计专业高等教育与企业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立足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基于十几年的双师型创新工作室实践教学与研究,提出适合设计类专业的工作室实训教育模式。在借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工作室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工作室实训与实践教育体系有机整合,借助合作企业科研团队共建导师队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三段式工作室教育模式。在工作室业绩考核方面,探索了一套针对工作室导师、企业导师以及学生培养质量的考核办法,保证工作室教学质量。本文立足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尝试探讨以双师制为特色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创新;教育改革

1设计工作室的创办与发展

创新工作室主要目标是通过整合高校与地方企业资源,一方面发挥高校师资团队专业理论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借助行业龙头企业提供的市场资讯和设计实践经验,共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工作室宗旨是培养一批服务未来地方经济的建设者,他们既能够认清信息化工业时代的发展潮流,又能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和艺术创作技能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为创造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贡献力量。

2创新工作室教学理念

2.1实践性

设计类专业是侧重实践应用型的专业,工业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相比较更强调产品的实用功能。设计师的设计思想需要通过市场评审,每一个概念设计通过手绘和电脑辅助设计进行表达设计思维,将抽象的设计理念变成可以感知的对象,通过用户实际评审后方能投产面市。因此,设计的实践性是设计的生命力,是检验产品是否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唯一途径。现有国内高校的设计专业,更多的是从设计理论和概念出发,并未深入到生产实践层面,因此很难判断每一个创意在落地过程会遇到怎样的问题。企业的设计实践都是面向市场需求,面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相较于学院派设计,企业的设计更为接地气,离市场更近。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能让专业教育更贴近生产实践,设计的实现可行性更高。

2.2艺术性

通过专业基础技能的训练,完成从绘画到设计的转变,打破“纯艺术”和“实用艺术”的界限,提倡产品设计的艺术表达,从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方面讨论表现手法。在产品设计表现过程中注重艺术的渗透,从手绘技法、造型艺术、渲染技术每一个环节对学生的艺术感觉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在冰冷的工业产品中,运用艺术手段,将浓浓的人情味道融入造型细节,拉近人与产品的距离。

2.3社会性

在设计教学中灌输设计服务需求理念,通过观察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掌握的专业技能,解决社会问题,真正做到服务社会。设计源自社会生产实践,服务社会生产实践。启发学生用设计师的眼睛去仔细观察身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分析和统计从数理层面研究社会需求的主次矛盾,并试图用设计的手段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

2.4前瞻性

设计学科是年轻的学科,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建设是基于西方设计学科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设计学与当前科技发展结合紧密,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设计方法与相关研究同样不断突破原有模式,CNC数字加工、3D打印、VR技术、AI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都与现代设计研究前沿不断碰撞出火花,促使设计研究的发展。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领域,将当前最新的学术与技术研究成果植入课堂,让学生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实时关注行业前沿的发展资讯。

3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工作室教育改革模式

3.1工作室制课程设置

设计工作室教学作为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实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的桥梁。工作室教学从大二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申请研究方向相对应的工作室,工作室负责教师根据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进行审查和筛选。从大二到大四的三年时间,将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业基础、第二阶段专业技术、第三阶段专业综合。进入工作室第一年是专业基础学习包括产品设计基本程序与方法、设计史论以及基础设计表现等内容;第二年的专业技术学习包括产品设计手绘表现技法、平面设计软件、三维建模软件、渲染与后期制作;第三年是综合设计阶段,包括概念产品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系统设计等,该阶段借助设计竞赛与设计实践项目的锻炼,不断积累设计经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工作室三段式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

3.2建设工作室师资团队与培训平台

工作室师资聘任方面采用双导师、双向聘任、双轨制教学。为保证工作室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持续稳定的师资团队是保障条件。首先,在导师的选择方面,工作室一方面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另一方面选择设计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设计师作为指导教师;其次,工作室导师双向挂职,学校教师以顾问形式在企业挂职,企业设计师以兼职教师身份在学校挂职,双方将各自特长传授给工作室学生;第三,工作室作为学校与企业的桥梁,承接企业横向课题,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设计项目,让学生承担一线设计师的工作,企业工程师则将自己的从业经验传授给学生,承担指导教师的角色。由于导师来源的多元化,导致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为形成持续稳定的工作室导师队伍,学校与参与工作室建设的企业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双方共建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师资培训平台。

3.3建设工作室考评制度

合理规范的工作室考评制度有助于指导教师明确努力的方向,引导工作室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通过完善的考评制度选拔技能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企业工程师,并明确导师职责,设立导师津贴和绩效制度;另一方面,对工作室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室教学成果进行考核,将相关考评结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工作室考评体系改革越来越体现关注教学实际成效,注重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等内涵性指标。学校定期组织师资培训活动,邀请国内外设计工作室知名导师团队对现有指导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培训。设立工作室建设专项经费,按照工作室管理办法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团队截至目前位置已完成校企合作教学改革项目8项,建立校企合作精品课程5门。团队对各创新工作室每年完成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任务进行每年一度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校企合作成果、导师能力提升情况、学徒培养质量等。通过工作室推进导师队伍建设,保证充足的师资储备,建设能满足工作室壮大和发展的需要;以工作室为平台,推动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形成面向市场的量产案例,相关专利与科研论文等成果;借助工作室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面临国家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的变革的特殊时期,团队紧跟时代变革节奏,积极拓展创新,主动作为试点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拓者,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训体系。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校企合作各方的深度合作关系,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工作室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等问题,为切实加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作者:顾炎辉 单位: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