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摘要:为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促进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通过对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必备的专业基本素质与社会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结合本校教学改革实践情况,提出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设想。得到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阐明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新思路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引言

工业设计是一门集工学、美学、经济学、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由于我国工业设计起步较晚,专业教学存在滞后性、发展不成熟等弊端,随着招生力度的逐年加大,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教学整体质量呈现下滑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工业设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因此研究和建立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1]。

一、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工业设计是一门注重应用实践型学科,但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发展不完善,办学定位和目标不够清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毕业生设计创新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不能满足设计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快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探索,对工业设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与社会对接能力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

教学模式的结构、要求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的设计专业课程大部分为舶来品,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缺乏经验,当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仍旧很单一,大部分为灌输式教学[2-3]。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教师依照课本和课件讲授理论知识,以教师为中心,师生缺乏互动性,忽略了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教授理论知识完毕后,通常会进行课堂作业练习,同学们在课堂中完成作业的方式大部分也是效仿、修改网络素材,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导致作品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教学模式单一,进而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知如何应用到实践当中,丧失了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最终造成其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背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二)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

工业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型、实践型学科,目前各高校在设计课程的设置上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没有根据工业设计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在课程结构设置上涉及面较窄,对交叉学科的重视性不够,课程教学往往脱离市场实际,纸上谈兵,具体表现为课程缺乏校企合作、对外交流、缺少与社会项目的对接等[4-5]。

(三)考核方式缺乏客观性

目前,传统的工业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以作业为主,学生考勤为辅,教师考核打分往往参照作业的最终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设计过程与思维表达。另外,有些作业的考核形式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设计,这就容易出现组内有些同学不参与作业设计、投机取巧的现象[6]。这种单一考核方式缺乏真实项目考核的模拟性与对接性,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懈怠,进一步增加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难度。

三、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思路

(一)建立开放性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式上,首先让学生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企业单位输送高质量、高素质人才,使其在适应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日益增长的要求基础上,提升设计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并提高生产效率[7]。其次,建立“学生主导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以逐步改变守旧的“教师说教式、课本式、课堂式”教学模式。以我校工业设计专业为例,教师在教授理论内容时引出课堂问题,全班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开放式学习,自主收集课内外资料,在规定时间内确立问题的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学生讨论构思过程中,教师同时也会参与其中,与学生互动交流;最后学生分组进行方案演示汇报,教师根据汇报结果进行讲评、总结(如图1)所示。这种“角色互换型”教学模式能够以“教”促“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收集课堂相关资料,避免了教师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主观性,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构建实践性课程平台

建立健全工业设计实践性课程体系应当以专业技能、专业实践为主体,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具备面对社会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8]。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以应用实践为主,而实践性教学平台的建立是实践教性课程体系的基础,有效平台的建立可使实践教学发挥更大的影响力。1.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即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项目转化为学校课程的产品设计实践课题来源,其优点是可以将企业的实际设计需求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能够将学生设计方案转化成可以实际生产的产品与成果。2017年5月份,山东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与青岛埃克森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基地,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研发创新平台,未来通过该平台,园区相关企业和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将开展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对接与适应能力、增加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增强企业设计活力,搭建高校教育与企业发展之间的桥梁(如图2)所示。2.设计工作室平台:设计工作室是指由专业教师成立,学生为团队成员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内负责教学课题与科研、对外提供设计服务的一种设计团队[9]。以设计工作室为平台的教学方式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移到设计工作室中,进行真实项目实践。在进入工作室时学生首先掌握一定基础的实践理论知识,进而到工作室进行更高阶段的集中训练学习。每个工作室通常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师的任务目标,两者进行双向选择。我校工业设计系先后创建陶瓷雕塑工作室、金属产品加工工作室、手工艺术制作工作室等多个设计工作室平台,对专业学生在陶艺、雕塑、熔铸、琉璃、漆器、扎染、木器、皮具制作等方向进行培养,中央电视台、光明网、中国科学网等多家媒体都曾对我校工业设计系工作室的教学活动进行过报道(如图3)所示。设计工作室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由于工作室和项目相对稳定,教师对相关领域有一定深入的研究积累,对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直接意义。3.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工业设计专业对外合作交流平台的建立主要以学术交流、工作坊学习、交换生学习等形式为主。对外交流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眼界,形成合作机制的优势互补。2018年7月,韩国朝鲜大学师生12人与我校工业设计系参与“2018中韩国际工业设计工作坊”活动,中韩两国学生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针对此次的设计主题“啤酒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积极交流,深入讨论,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提出并完成了各自的设计方案,两国学生也在此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图4)所示。通过此次工作坊活动,我系同学与朝鲜大学的教授、同学深入交流实践,同学们对自己的设计水平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有助于我系师生开阔视野,也对促进教改教研,推动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健全多元化考核方式

为解决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进行探索,提出小组互评、自评与作业考核相结合多元化考核方式,利用模拟项目汇报真实场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小组互评即学生分组相互打分,首先将同学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自主确立作业主题,共同调研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前期工作完毕后,每个组员根据调研、讨论的结果围绕主题分别做系列化产品方案设计。在作业汇报时模拟真实项目汇报场景,学生代表通过演示组内的灵感来源、创作背景、设计思路、难题攻克等过程分别展示组内每个成员的设计方案,汇报结束后,由其他小组扮演客户角色进行分别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为该小组打分。这种汇报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职业汇报环境,通过这种过程,学生可以锻炼演讲能力、设计规划能力、思维能力,避免小组个别组员态度懈怠的弊端。同时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与氛围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更加深刻,培养了学生在日后工作过程中与客户交流汇报设计方案的能力。自评及学生自己为自己打分,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情况,在小组中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贡献值的大小为自己打出客观的分数。这是一个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审视自己的机会,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状态的契机。小组互评、自评与教师作业评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考核成绩的客观性,避免教师单方面评分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责任意识,使教学环节更接近真实项目汇报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专业综合素质的平台。

四、结论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对于专业建设至关重要[10]。只有坚持把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作为重点,采取积极的实践教学改革方式才能有效推动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本文从建立开放性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性课程平台、健全多元化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方式做了系统性探究,未来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专业学生的理论实践、应用实践能力、促进工业设计行业的稳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芳吉 王嘉仪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