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论论文范例

社会舆论论文

社会舆论论文范文1

我们不能让这孤独的勇气被冷漠所吹散。如何去正确看待、积极帮助这群有梦的小精灵,让每个孩子的梦想伸出翅膀,舒展翱翔,是值得每一位社会成员思考与践行的现实问题。因为,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有了彼此之间的协助,这个社会才会让人觉得更温暖,更踏实。”正是通过诸如以上专业、精准的语言的添加与衬托,令观众群体真切感知到社会发展的真实现状,也能以更为客观的认知去接触、认可其他社会群体,从而让社会舆论的形成更为客观、科学。

二、合理融入网络流行语,释放切实有益的应对理念,营造协调性的论述氛围

捕捉并呈现社会万象的更新变化,是社会观察类节目的又一特色。网络时代的到来,显著改变了社会群体的用语习惯,继而也影响了社会舆论的话语表现,观众群体也普遍希求能够观赏到更加贴合自身生活环境、契合自身话语氛围的电视节目。为了继续保持收视优势,良性引导社会舆论,电视社会观察类节目也进行了适时改良,其开始合理融入时下颇为热门的网络流行语,调整节目语言的表现效果,着力去凸显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思维理念,继而也充分营造了协调、活跃的舆论环境。譬如凤凰卫视社会热点观察节目《总编辑时间》就在网络流行语的添加、表现上做到了水乳交融,同时也对社会舆论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灵活引导。如在对猖狂倒票的火车黄牛党进行调查报道时,就作了如下解说与点评:“这群头脑灵活的投机者确实很任性,其来往穿行于购票厅、车站广场以及工厂等人流量巨大的场所附近,乐此不疲,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貌似热情的态度,倒也真忽悠了一大批不明真相的善良群众,于是将白花花的银子都揣进了自己兜里。”“任性”等网络用语的添加,不仅使整个气氛显得轻松自如,同时也鲜明刻画了唯利是图、无孔不入的倒票团伙的丑恶嘴脸,提醒观众群体提高警惕。而在总结辨别黄牛党、整治黄牛党时,其语言设计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添加利用则更为巧妙、自如,如“对于这些害群之马,我们要擦亮眼睛,一是要坚决到正规的售票单位购票,二是要自觉抵制低价票的诱惑,三是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举报。相信在社会大众的协同努力之下,最终留给这些黄牛的,除了寂寞空虚冷,还是寂寞空虚冷。”通过这种诙谐独特的语言引导,使观众群体不仅形成了对于不法谋利群体的理性认知,而且也掌握了防范犯罪团伙欺诈的应对技能,继而良性引导了对于游走在法制边缘的灰色人群的舆论走向。

三、灵活调度背景旁白,形成细腻别致的感官体验,释放人性化的话语气息

背景旁白是电视节目之中常用的语言手法,其与视觉画面相结合,共同营造了与节目主题契合一致的视听体验。在电视社会观察类节目之中,由于其表现主体多为故事结构复杂、人物个性各异的社会百态,所以也需要相对应的背景旁白来理顺脉络、凸显主题。而为了缩小与观众群体之间的距离感,创造更为温暖、和谐的观感体验,电视社会观察类节目也都开始注重更新其背景旁白的设计,不仅加强了语调语气与词句的和缓衔接,还更多地选择了简洁、温馨的语句,这就有效形成了细腻、别致的感官体验,使得人性化的话语气息充分萦绕开来。譬如深圳卫视的《温暖在身边》就以节目语言表述平和、真善情感传递细腻而深受观众群体的喜爱。该节目在语言统筹上多采用背景旁白与背景音乐呼应并行的表现手法,如在讲述怀揣音乐梦想的单亲少年苦学唱歌、勤工俭学、贴补家用之时,就利用舒缓动人的背景音乐与旁白,对这群特殊群体作了动情讴歌:“每当其他孩子都在甜甜的清晨梦乡中时,他们已经悄悄来到厨房,生火做饭;每当夜幕降临,其他家庭都围坐在饭桌前说笑谈天,他们则在打工店里来回忙碌着。他们本分、踏实,遇到困难只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万不得已,绝不去给别人添麻烦,哪怕只是一颗煤球、一盒火柴。只为了能让心中的梦不再缥缈,让自己多唱几首喜爱的歌谣,多看几次父母的微笑,就够了。”在这种温馨、真挚的背景旁白的感染之下,观众群体会主动去感悟温暖、友爱的真情社会,对于单亲家庭的成员群体,也会有更为正确、全面的认知与定位,继而形成科学的舆论氛围。

四、集中增扩激励号召语,促进不同阶层的参与互动,构筑互助化的交流平台

社会舆论论文范文2

在对社会体育组织研究文献的检索中,依据研究的需要,将与“社会体育组织”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条“体育组织”“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体育基金会”等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网络版)收录的CSSCI和核心期刊文献中进行篇名项的精确检索,不设远端时限,以2013年12月31日为时限近端,经逐条查看检索结果,排除掉重合项以及无关的大量文献条目,最终获得321条与社会体育组织相关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1999年前总体研究数量较少,到1999年开始有了明显的增幅,从2000年到2007年,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文献数量一直处于平稳上升趋势,2008年出现爆发式增长,2009年、2010年微幅下调并逐渐趋稳,直到2013年,研究数量再次明显增长。除北京奥运会举办后2009年、2010年出现下滑外,整体曲线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非常活跃,仍处于当前体育学界研究的热点范畴。从图1的曲线中还可以看出有2个年度属于增长高点,分别是2008年和2013年。2008年相对于2007年文献数量增加了19篇,这与我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直接的关系。在2008年,国家组织了一系列科研论文报告会,在宣传力度、重视程度、资助程度等方面都较以往高出很多,因而大大地激发了体育研究领域学者的科研热情,大量的研究成果在这一时间涌现出来,于是出现了文献研究数量“喷涌式”增长的现象。这其中不仅包括“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其他体育类的研究文献也都在这一时期迅猛增长。从文献增长的研究领域来看,主要增加的是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学校体育社团以及赛事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的领域明显得到拓宽,出现了对体育组织进一步细化研究的趋势。另外,组织发展、组织现状、国际体育的研究篇数也略有增长。2013年与2012年相比,研究文献数量也增加了6篇,其增长明显的是现状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覆盖的领域也有所扩大。纵观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文献,其增长的领域和成果出现的时间完全契合我国政策热点和重要体育事件,如“奥运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公共服务建设”等。总体来看,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社会体育组织文化建设、社会体育组织与公共服务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增长比较明显,且管理和发展方面的研究总量都比较大,研究的面也在不断地拓宽和细化。当前,国家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必将成为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新热点。

2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追溯

从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体育组织研究的早期,方瑸对苏联的体育组织进行介绍,该文发表于当年《苏联问题参考资料》第2期,文中描述“苏联管理体育运动的最高机构是全苏体育运动委员会,它是属部长会议管辖的……除了各级体委行使职能之外,在开展体育工作上,苏联的社会体育组织确实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苏联的社会体育组织主要是志愿体育协会和单项运动协会。”并且方瑸从40个志愿者体协中的10个行业系统志愿体协选取了7个影响最大的做了简单描述,包括了公安系统、工业系统、大学生、中小学和技校、铁路、水运系统等。1987年上海体育学院葛利等翻译了美国人W•H•弗里曼发表于《PhysicalEducationinChangingSociety》的《美国社会体育组织简况》一文,介绍了美国存在的社会体育组织及其构成的基本概况。从总体情况上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对体育组织的研究均停留在对美苏体育组织的构成内容。对国内社会体育组织研究首见于报端的是李存章对民间体育组织的研究,其在1991年《体育文史》第6期刊登了《艰苦创业六十载———记我国近代民间体育组织“广东梅县强民体育会”》,文中叙述了“强民体育会”的创立与发展历程,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贡献,以及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这篇文章对于我国民间体育组织的研究开创了历史性的先河,为组织和丰富群众体育活动提供了建设性参考依据,也为各地学习和创建体育组织提供了史料借鉴。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有关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逐渐加速,起初的研究还主要是建国早期以及历史上体育组织的研究,直到1996年起,我国才出现了对新兴体育组织的一些研究,如续川于1996年在《体育文史》发表的《关于我国体育组织体系改革的思考》,吴世英于1998年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中国社区体育组织文化分析》,刘明生于1999年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上海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对策》,李建国于1999年在《体育科学》发表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小型化”探索》等。这一时期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出现了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研究视角多样化的趋势和特点,而也在此时,“社区体育组织”研究出现了第一波热潮。

3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内容分析

从体育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注该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3大方面。

3.1社会体育组织的基本理论研究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相关提法全部采用了“社会组织”这一称谓。社会组织国际上通常称为“志愿者组织”“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第三部门等,“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社会体育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用社会体育组织总称以上这些提法更为合适;因为这样的称谓不仅可以代表以上组织的所有特征,而且更具有现代的意义,也与国家相关文件保持一致。体育界学者对西方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西方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公益性、服务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的讨论上,并与我国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进行了对比。弗里曼等对美国的社会体育组织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潘铁军、张龙针对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可以建立以社区体育俱乐部为中心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实行民办官助、自营自治的组织管理形式,半公益半消费式的经营模式。凌平等对意大利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剖析发现,意大利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属于社会自我协调管理体制。体育界学者就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呈现多维理论视角,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代表性的研究视角有马志和、黄亚玲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视角,魏来等、卢元镇等的法团主义视角,肖林鹏、仇军等、黄汉升的治理理论视角,汪流、王凯珍等的合法性理论视角。他们分别就制度、体系、地位、发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

3.2社会体育组织与政府关系的探讨

该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职能、资源依赖、关系向度等角度。黄亚玲研究指出,体育社团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特质,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社团的3次发展高峰,都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刘东锋等运用经济学理论,就我国政府对非政府体育组织的需求与社会体育组织供给的内容进行分析,其指出:我国非政府组织与国外非政府组织供给上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经济上对政府依赖性太强。王乃英等、熊振强等从政府职能转移视角对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职能的分配做了探寻,分别指出我国政府管理方式应当由行政管理和全面包办转移到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合作型管理模式上来;冯欣欣等从资源依赖视角认为从中观层面探讨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间的合作问题,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和资源互赖是促成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合作的动因,从组织身份和资源依赖2个维度来看,当前我国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形成权力失衡下的有限合作模式,应通过政府赋权和非营利体育组织增能,构建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理想的合作模式。汪流提出了草根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向度应着眼于“合作”而不是“分离”,应当由“政府主导式合作”向“互补式合作”转变。

3.3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该领域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性和人群性体育组织管理的现状调查上。王凯珍等对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进行了现状调查研究,吴树斌对澳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进行了探讨,周小林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探讨了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发展,朱家新、姚磊等对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指出当前对社会体育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和协调,队伍薄弱,经费匮乏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以上这些研究成果为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综上所述,社会体育组织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在国家管理背景下所做的一系列探讨,在新时期我国政府对社会组织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特别是中央政府在社会组织发展的激励和培育、规范发展机制、拓宽发展空间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这些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与尝试对于新时期社会体育组织的建设以及发挥社会体育组织作用,形成社会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服务合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对未来中国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具有新的涵义。

4创新社会治理视域下社会体育组织研究前瞻

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借用国外相关组织的发展经验,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参与治理所需的条件都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

4.1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结合中外社会治理理论,以史实为线索,对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的出现、发展、演进进行历史描述,然后对现实状况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4.2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条件分析以国家政策、民族文化特色等为依托,从组织属性、管理模式、组织职能、组织制度、规模、机构设置、服务内容与实施路径、人员构成等多方面分析参与社会治理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4.3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及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构建

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的研究范畴应包括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现状和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内容包括硬件供给(体育场地设施、机构、人员等)、软件支持(服务管理、相关政策、健身指导等)。基于对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服务的现状调研,还应分别对社会体育组织的规模、投入、效率、机构设置、权限划分等方面效果做出评价,提出对策建议,构建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

4.4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运行机制分析

借鉴国内外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可以从社会人群对体育服务的不同需求出发,基于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探索其供给机制、动力机制、效率机制、激励机制、整合机制和互补关联机制等,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和实现路径。

4.5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的探讨

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伴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社会体育治理的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结合社会体育的现实需求,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以往被动的接受任务、请示、汇报、审批等环节,其注册程序越来越简化,开展活动的灵活度和自由度都将明显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社会体育组织的地位也将重新定位,其将以新的姿态活跃在社会治理领域中,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加强大。这3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也将是体育理论工作者新的研究范畴。

5结束语

社会舆论论文范文3

1.1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最早于1993年在天津体育学院创办。作为开办时间较久的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比如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岗位不对口等。2012年教育部在原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上设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力求使该专业更贴近市场实际需求。各高校随后纷纷开办新设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1.2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该文在重点调查研究了我国40多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等综合信息基础上,在查阅收集和统计分析有关数据基础上,着重从培养目标、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等专业建设总体状况,进行归纳与综合比较。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2.1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绝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依然按照传统的项目进行培养,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雷同,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1.2.2人才培养“低端化”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大多集中在传统的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没有面向较高层次的项目,导致学生就业一般在低端就业市场。

1.2.3毕业生就业难

由于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人才培养“低端化”等问题的困扰,导致该专业无法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使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在2014年的我国十大就业困难专业中,社会体育专业名列其中。

2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管理产业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健康管理的定义有很多,较为普遍的定义为:“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系统的检测、评估、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健康管理是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建立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开始招收第一届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2.2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存在的问题

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与健康管理产业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健康管理人才缺口更显巨大。201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扩大供给、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促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推算,这么巨大的健康服务业市场需要的健康管理相关人才在百万人左右,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相关人才不足十万人,这说明我国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3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

首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前社会体育专业出现的问题,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对口就业的岗位,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学校又没有进行培养。因此,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可以更好地与社会需求衔接,避免出现社会体育专业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其次,各个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与文化区域特征,以及学校的师资条件等,将那些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方向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健康管理作为新兴的事物,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国民的健康需求等原因,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将为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国逐步形成一个产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最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因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的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必要的健康管理与运动干预、促进健康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就可以改变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或专业体检机构那种只能满足疾病的筛查,而对于身体机能状态的测试评估以及后续的运动干预指导等跟踪服务极为缺乏的传统体检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也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

4结论

(1)健康管理是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健康管理人才需求量巨大。通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是成为合格健康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2)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错位,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具有差异性,更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社会舆论论文范文4

(一)南通市中小学体育设施的社会开放情况调查与分析

在随机调查的30所中小学中,有2所学校是自愿无偿对外开放的,而这两所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结构单一,主要以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场为主,田径场都为土质场地。

(二)影响中小学体育设施社会开放的因素

1.上级部门没有开放任务。

目前,虽说国家通知、要求、条列明确指出在不影响本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应当向社会开放使用,但开放的仅是极少数,只有明确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外开放的义务性,才能保证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设施陈旧、学校比较偏远等也是制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客观因素。这与影响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开放过程中的调查结果是相一致的。

2.安全问题。

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过程的安全问题,是大多数学校最为担心的问题,它包括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的安全问题、及锻炼者的安全问题等。首先学生的安全及学校的财产安全,如果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入学校的社会人员身份多样,情况复杂,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学生安全及学校财产构成威胁,而进入学校锻炼的人由于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机能水平、运动机能也不尽相同,在缺乏正确的体育技术指导,没有体育医务监督的情况下,难免会引起多种伤病的发生,如骨折、拉伤等。若发生意外伤害时应该怎么处理,该由谁负责,又有谁来赔付,这都是开放过程中所有学校面临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一个有效的监管体制和治安措施。

3.经费问题。

学校体育设施的损耗,日常维护和更新设备已经是学校不小的一笔开销,一旦对外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场地的使用率会大大增加,无形中加大了体育设施维护和更新设备费用的开支,加大了体育设施成本,在目前国家各种优惠补偿政策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这些费用使学校望而生畏。这也是所有学校担心的经济问题。

4.观念意识。

在调查中,有71.4%的学校认为“没有必要向社会开放”,仅有28.6%的认为“有必要向社会开放”。这说明,大多数学校在观念意识方面还有严重的缺失,意识方面还不到位。只有加强学校领导意识和改变学校的观念,才能使学校体育设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南通市中小学体育设施社会开放率较低,在对南通市随机抽取的30所学校中,向社会开放的学校只有2所,而大多数学校场地结构单一,体育设施缺乏,即使对外开放也不利于创造好的健身条件,影响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因素,从总体来看,分为安全、经费、管理、观念、政府要求与否、群众量等主观因素,而安全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教学区与运动区无法分离、上级没有明确开放任务、体育设施陈旧、学校偏远等客观因素。而这些问题与开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情况是一致的。

(二)建议

1.场地、器材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的反映,也是学校对外开放的必要条件。

建议:在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下,添加体育设施器材,在保障常用体育设施的同时,要尽量建设体育标准场地。

2.要是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必须做好安全方面的措施。

建议:加强监管,第一,要对锻炼者进行身份认证,实行实名登记,做好相关的安全警告标语,明确活动的规则,做好损坏赔偿等规定。第二,设立体育医务监督,对锻炼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等进行临时处理。第三,设立治安措施,加强管制。

3.在经费的问题上可采用多方筹集解决经费不足。

社会舆论论文范文5

H县是晋西北城镇群的核心县区。全县总面积1230平方公里,下辖10个乡镇,162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H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每年外来流动人口约36000人。随着同煤集团、金沙滩农牧场、中联煤业等棚户区改造项目相继建成,全县人口呈现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农民与工人混居的特殊行政生态环境,各类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社会管理任务相对繁重。H县自2011年被确定为山西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以来,为了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和谐“幸福新H”,紧紧围绕“维护重要战略机遇和社会稳定”的总体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的总体要求,以“服务民生”为理念,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为突破口,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村成社区,网格管理”的社会管理模式。

二、H县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成效

H县按照“村成社区,网格管理”建设蓝图,在全县范围内以城区每1000—1500人为一个网格,农村以每300人一个网格的标准,设立了“地缘型、单位型、单元型、乡村型”四类共计139个社区,470个网格,结束了传统城乡分支多、结构交叉、管理不清的局面。H县以“七网合一”为载体和平台,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持体制创新:保证社会管理体系全覆盖

为了实现全县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与法制化,按照“党委总揽全局、政府全面负责、社区两委自治、公众广泛参与、法治保障全局”的要求,H县在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方面重点突出体制创新,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体系覆盖、全员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一是从体制上保证“有组织管事”。全县按照“党组织建在社区”的原则,139个社区全部建立起基层党组织,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网格)工作站为依托”的三级组织结构;形成了“县、乡(镇)、两委(居委会和村委会)、小区(网格)”四级管理框架;细化了社会管理工作的管理层次,明确了各级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和任务,从体制上保证了“有组织管事”。二是从体制上保证“有条件办事”。全县在居民(村民)集中的202个城镇型网格内设置了集政务、劳动、计生、公安、交通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政府机关工作服务大厅,并从财政上给予资金保障,从体制上保证了“有条件办事”。三是从体制上保证“有组织干事”。在学习省内外先进城市管理模式的基础上,H县突破“人员编制难解决”的障碍,由乡(镇)负责,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将素质高、热情足、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好、热爱公益活动的人员充实到社区管理活动之中,并从乡(镇)党委、政府机关择优选用工作经验丰富,党性原则较强的干部担任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与主任,为各社区配备1—2名片警,以解决社区管理人才队伍的需求,从体制上保证了“有组织干事”。

(二)坚持职能转变: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整合与下移

在“服务民生”理念引导下,H县坚持转变政府职能,突出基层政府的社会服务管理职能。首先,整合政法、信访、人社、国土、工商、住建等20多个部门的力量,建成集“数字城管、信息分析、协调派发、公众服务、跟踪督导”为一体的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对全县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真正实现了服务重心下移,政府管理职能延伸的目标。其次,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与各社区居委会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全面推行“三公开”制度,即工作职责公开,服务承诺公开,监督办法公开,自觉为社区居民服务,并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再次,按照“一条龙服务、一站式接待”的要求,将涉及到党建、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矛盾调处、安全生产、民生改善等14个政府职能部门派驻社区,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实行集中办公、集中服务,为群众切实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三)坚持矛盾调处机制创新:“诉调对接”①开创“大调解”工作新局面

H县人民法院是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山西省唯一一家“诉调对接”试点法院。H县法院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参与、司法推动”的工作原则,这是在扩大诉讼和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中得出的一条最重要的工作经验。法院紧紧依靠党委领导,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以H县“网格管理”为依托,以社区法官、流动法庭为基础,以诉调对接中心为枢纽,充分发挥司法推动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促进了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良性互动,形成了人民、司法、行政“三调联动”。矛盾纠纷调解主体和调解方式的多元化和整体化保证了涉诉矛盾纠纷有效分流,提高了化解矛盾纠纷的质量和效率。2013年,法院共诉前调解各类案件2856件,平均调解周期仅为21天,调解成功率为91.4%。全县信访积案化解率100%,在全省排名第一。同时,按照“问题不出格、矛盾不出区”的工作理念,H县大力推动矛盾调解基地建设(县乡设矛盾调解中心、社区设综合治理信访维稳室、农村设矛盾纠纷信息员),打造了自下而上的一体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有效拓宽了矛盾调处渠道,切实解决了基层管理中的大量矛盾纠纷。

(四)坚持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H县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的“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在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坚持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改革。一是大力推进在社区内发展基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建立健全综合性社会组织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桥梁型”社会组织的联席会议制度,县城社区建立社区居民常务会议制度,农村社区建立“四议两公开”制度,搭建并完善基层自治管理服务平台,从机制上保证各类社区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资源共享、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极大地凸显出其重要作用。H县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促进了社会公平、保持了社会良好秩序,社会治理效果显著。H县社会治理的创新性经验,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县域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了标本性经验。

三、县域农村基层政府社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转变政府职能与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制度设计,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中,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政府以经济建设和财政增收为中心的职能特征非常突出,长期以来忽视社会管理职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基层政府作为政府治理的神经末梢,必须加快职能转变,逐步将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作为工作重心。首先,政府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工作,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其次,要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统筹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与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鼓励农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发展的良好机制。最后,作为基层自治组织的居委会和村委会,特别要发挥好社会管理服务的协调作用,形成内生的、稳定的服务功能。

(二)打造“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在发展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前提下,需要打造“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社会整合能力,切实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二是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切实体现自治组织的管理作用。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协调功能,切实体现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和满足居民(村民)多样化社会服务和利益诉求的作用。基于我国基层农村社会管理的实践,当前这种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多元主体缺一不可,而且应该由政府主导、多元化主体参与治理。但是,随着我国农村公民社会的成熟,逐渐会向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协作的混合型基层社会管理格局过渡,待将来社会高度发展和高度文明,政府则可以退出具体的基层管理,进化到自治型基层社会管理格局。

(三)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培育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社会舆论论文范文6

1.注重医德教育。

英国的医德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德教育体系,英国的医德教育是必须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并且注重多学科相互交流,在专业学科中融入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另一特色就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慢慢感悟。同时,它的网络共享资源非常丰富,医德教育的老师都是具有丰富专业经验和人文素养的教师。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正式把医学伦理学列为医学院必修课程,使之成为一门包含哲学和伦理学的新兴学科。虽然说美国的医德教育深受英国的影响,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医德教育快速发展,医德教育模式不断成熟,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医德教育模式。美国的医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就比较注重人文教育,并注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以问题为中心编写教材,把医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并设立医学道德奖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奖励。美国的医德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另外,更多的医德教育是在校外实践中完成的,例如:医院实习、社会志愿服务、义工等形式。

2.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互渗透。

英、美两国的医德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校内学习教育,二是校外实践教育。校内学习教育主要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一些讲座、会议、报告会等,校外实践教育主要是在附属医院或社区医院见习、实习、义工等。英、美两国都将医德教育融入医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更加注重校外实践活动进行医德教育。第一,校内学习模式。英国的医德教育注重学生的法律和伦理知识的培养,法律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是英国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医德教育课程的编写由一个包括教师、医生、律师、哲学家在内的19人小组完成的,学校、家庭、社会广泛参与。同时,注重跨学科交流,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中都要进行伦理教育。在妇产科、儿科、全科医学与社区医疗等课程中穿插医学伦理教学。师资队伍强大,有专门的医德教育研究室,教师都是有医学背景并接受过医学人文培训的综合型人才。美国采取的是一种通识教育,在医学院学习后进入医院仍要进行医德教育,人文课程不仅在临床早期开设,而且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美国的人文课程主要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宗教、法律和伦理学,到1995年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每一所医学院校都拥有一支专业化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是开展医德教育的专门机构,由负责德育工作的一名副校长牵头,下辖24人的工作小组,部门院校还开设了专门的医德教育奖学金。除了课程学习之外,学校也会聘请一些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展道德教育讲座。第二,校外实践教育。英国医德教育的校外实践主要是通过在医院见习或者实习来完成的,成立有专门的医德教辅机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见习、实习的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并对在临床实践中出现的案例进行剖析,以增强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另外,在校医学生或者医院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创办的“道德教育社区”对各类医疗道德事件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美国的校外实践模式除了在医院实习、见习外,社会上还有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也会提供一些医德教育课程,并且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再加上一些讲座和研讨会使得医德教育形式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机会。

二、我国医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德教育不单单是医学院校的任务,家庭和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就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我国医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

1.学校教育方面。

第一,对医德教育不够重视,重专业轻医德。“医乃仁术”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拥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更要拥有良好的医德。然而,较多的医学院校对于医德的重视程度不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追求专业技术上面,对医德教育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完全处于松散状态。尤其是在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完全处于真空状态,实习阶段可以说是医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实践中的一些小小的社会现象就有可能改变医学生原有的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医院和医学院校相互推诿,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处于瘫痪状态。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阶段,学习内容主要以“两课”为主,95%的课程为医学专业课程,医德教育占有学时过少,这样的课程设置根本不能引起学生对医德教育的重视。在实习和毕业阶段,医德教育几乎没有,医学生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专业技术上面。选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比较传统的教材,根本没有根据医学的专业特点进行教材的编写,没有把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有的都是泛泛之词,内容空洞、乏味。进入医学院校的学生大多属于理科生,再加上课程设置的不均衡,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就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浅表层面上。第三,师资队伍匮乏,教育方法陈旧。我国的医德教育课程一般是由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担任,没有专门的医德教育研究机构。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的医学专业背景不是很充分,他们大多是根据自己对医德教育的了解进行一些有限的研究。而专业课教师只是负责医学专业的教育,没有把医德教育渗透其中,实习阶段的带教老师更是对医德教育不管不问。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是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以简单的说教为主,根本没有联系实际,没有考虑当代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按照传统的“灌输”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反抗情绪,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2.社会教育方面。

第一,医患矛盾频发,对医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社会上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专门的医闹群体相应而生,在医院摆花圈、设灵堂等现象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作为未来的医生,大多数医学生表示不敢从事医生行业,为自己的安全担忧。甚至社会上的一些媒体,为了博得大家的眼球,故意扭曲事实、捏造真相,再加上一些患者对医疗行业了解甚少,就会跟着煽风点火,以讹传讹。社会民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信任危机在客观上也使得医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存在不安全感。第二,医疗行业的歪风邪气颠覆医学生的价值观。现实中,部分医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确实存在着收取病人红包、吃回扣、过度医疗等现象。一些医生缺少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理念,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对患者缺少关心,言语冷漠,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耐心的解答。医学生在现实中所见到的与自己在书本上所学的大相径庭,由此产生对书本知识的怀疑,在学校建立的价值观可能被医疗行业的歪风邪气所颠覆。

3.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决定了在医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的错误观念一直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家长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参加各种培训班、奥数班等,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个好的大学,毕业以后能找个好的工作,家长们形成了只有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才是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却忽视了做人准则的培养,功利主义和竞争意识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三、构建“三位一体”医德教育模式的建议

科学的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单单依靠学校撑起教育的大厦是完全不可能的,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更需要社会、家庭的广泛参与,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1.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大环境。

良好的文化环境会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全社会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温馨的大环境。首先,学校要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参与,立足长远,通过开展人文讲座、演讲比赛、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等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其次,要净化社会环境,对医疗行业内部的不良风气进行严厉打击,对社会上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奢靡之风”等腐朽思想进行批判,对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良风尚进行表扬,通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最后,家庭教育是基础,要改变以分数论人才的错误思想,把子女的道德培养作为第一要义,不能过分的溺爱,要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家规家风。

2.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医德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摆正医德教育的重要位置。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特征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认识到医德信念和医德素养在自身的专业技能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医学院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训练技能的传统模式,把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成立专门的医德教育机构,建立一支技术过硬、道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定期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错误思想,把道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第一准则。

3.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

借鉴英美的医德教育课程,建议我国的医德教育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除“两课”外,还应包括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二是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三是由学科综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生态与环境、人与自然、社区卫生保健、卫生事业管理、人口学等。以上三个层面的课程要相互依托、联系紧密。另外,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现代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相融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医德教育,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进行医德教育,建立网络教育新高地。我们要善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4.注重社会实践,保持医德教育的持续性。

对于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医德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医学院校和一些医院对于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相互推诿,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复习考研放弃了实习,使学校教育在向社会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断层。我国的医德教育应该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抓住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医疗纠纷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习带教老师也要深入医院,定期听取大家的汇报,展开讨论。医院的医生更要在巡视患者时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树立榜样,把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运用于实践,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医德教育的效果,确保医德教育的持续性。

5.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社会大众对医疗行业存在的愤恨,导致社会大众对医生丧失了社会信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体制问题,公立医院形成垄断,以营利为目的。按照现有的体制,医生的劳动和收入不成正比,就造成医生通过药品提成和灰色收入来提升经济收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致使医疗纠纷不断涌现。因此,必须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重新确定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公立医院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性目标而出资举办的……公立医院确立的目标应当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能允许公立医院根据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入中,政府补贴达到70%,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是40%,而在我国大部分省市不足10%。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大财政补贴,这样才不至于公立医院过度的注重经济效益,医生也不至于通过开大处方、药品回扣等增加收入,医生满足了自己的应有价值,自然就会回归到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上面,医患关系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改善。

6.完善相关法律,加强监督管理。

社会舆论论文范文7

1.1研究对象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航模方向。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全国关于体育专业办学及特色人才培养相关文献、全国各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类期刊以及其他学术期刊和论著,了解本研究现状。

1.2.2访谈法

对各年级航模方向学生和国内航模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进行访谈,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2.3问卷调查法

采用全面调查方法,对该专业方向09、10、11级三个年级共发放问卷28份,回收28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5份,有效回收率89.3%,满足研究需要。

2结果与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航模方向特色人才培养从2006年开始着手实施,初步确定了培养“航模制作与飞行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在2008年培养方案中进行了一定完善,但总体上目标定位较低,仍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制作飞行能力,为国内航模企事业单位提供操作手的层次上。随着历届航模方向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对专业方向人才需求,以及国内无人机、直升机方面研究不断地深入,我们认为,仅仅满足掌握航模制作与调试飞行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作为本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航模研发以及更高层次无人机研发机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该方向培养更高层次定位均有比较一致认可,68%的同学认为培养定位应该在无人机或更高层次研发机构领域,排名第一(见表1)。为此,学院在2011版培养方案中,已确定了培养“制作、飞行与研发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的提升,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航空产业对该方向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方向良好的发展势头。从该专业方向选择的学生人数来看,2009级至2011级航模方向学生人数的逐年增长,显示出了该专业方向良好的发展前景。

2.2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定位必须通过课程设置及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得以体现。在社会体育专业下增设航模方向,与国内同专业相比是崭新的尝试,对于如何体现该专业方向特色,课程群的设置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2006年学院在初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培养定位,确定了“航模运动概论、机械制图、模型飞机结构工艺制作、模型飞机空气动力学”等六门课程,在2008版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模型飞机的调整原理”,但受当时人才培养定位局限性影响,特色仍不明显,也未设立单独航模方向课程群模块,该方向课程与社会体育专业其他方向课程混杂在一起,同学们对课程设置总体评价较低,调查显示,52%的学生对当时课程设置持“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态度。在2011版培养方案中,结合新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院在保持原有课程基础上,又增加了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研发能力等课程,更加符合目标定位及社会需求。同时针对航模方向单独设置了课程群模块,对该方向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均有了明确界定,使课程特色更加明显(见表2),调查显示,大家对新课程群各门课程普遍持满意态度。

2.3实践性教学环节

作为航模方向的学生,学生在保证基本航模理论知识学习同时,更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与训练,小到每一架航模飞机零部件制作、组装,大到各种类型航模飞机调试、试飞等待。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国内航模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也是迅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拓展知识面,更好的迎合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调查显示,88%的同学认为去航模企事业单位实践训练是“非常必要”和“必要”的。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上,普遍认为应尽早安排,可以利用大二到大三的寒暑假分散进行,并在大四最后一个学年,全年安排在航模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性学习,形成“3+1”的培养模式,一方面,能让该专业方向学生尽早接触社会该领域,弥补学校知识的不足,形成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相结合的校企联合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亲身实践真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软、硬件条件设施

办学条件是保证办学效果的外部条件和物质保障。该方向2006年办学至今,在实验室建设、固定实验仪器、制作工具等方面硬件投入逐年增多,基本满足了该方向学生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但专业师资则一直是制约该专业方向做大做强的瓶颈,常年来,学院该方向一直只有一位专业教师,不仅承担大量的航模理论课教学,同时还兼顾制作、飞行等实践环节教学,师资非常紧缺,成为制约该方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学院也曾多方寻求师资,但从严格专业区分来界定,由于国内至今尚无专门航空模型专业人才培养,现有该方向教师多为具有飞行器、航空制造等相关工科专业背景教师,他们将是体育航模方向的重要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进相关工科专业教师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而对于实践、制作与试飞等实践性课程可通过自身培养学生留校方式得以解决。

3结论与建议

(1)社会体育专业航模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办学初期的培养学生“制作与飞行”能力到现如今的“研发”能力,水平有了较高提升,也更加满足社会对该专业方向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专业方向的办学定位必须以社会需求为指挥棒,并要有长远的规划。

(2)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必需满足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对于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应设置相应的课程群,并能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利于该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

(3)社会体育专业航模方向特色人才培养对于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有针对性地尽早安排,并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舆论论文范文8

高黎贡山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山区,面积280×104hm2。全区处于喜马拉雅山东部南延地段,山地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水平基带的地带性气候为中亚热带气候,气温高、积温多,全年盛行西南风,四季不分明,干湿季明显,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兼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的特征。11月下旬至翌年4月为旱季,日照充足,降水少;5—10月为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7%。高黎贡山东坡主要分布有汉、傈僳、白族、彝、傣等民族,其中,汉族、傈僳族和白族是该区域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研究点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均以小学文化为主,均占总人口的75%以上。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打工等工资性收入。

2研究方法

2.1研究点的选择

在高黎贡山东坡,根据村落分布格局,综合民族组成、人口规模、分布海拔、与自然保护区距离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完成了高黎贡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的初步调查,并选取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白花林行政村的汉龙、芒岗、芒晃3个自然村作为研究“局域社会生态系统”的对象。研究点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具一定代表性。选取的3个自然村户数为35~106户,人口规模131~420人,代表了该区域内自然村的规模类型;民族以傈僳族和汉族为主,是该区域内人口比例最大的两个民族;村落海拔分别为1500m、1200m、1000m,在高黎贡山东坡形成了一定的海拔梯度;同时,村落与自然保护区的直线距离分别是0.6km、1.0km、2.2km,形成村落与保护区的距离梯度。

2.2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在全面进行人口统计(汉龙村50户206人,芒岗村106户420人,芒晃村35户131人)的基础上,按26%的比例抽取农户(汉龙13户、芒岗27户、芒晃10户),共抽得50户作为作用者样本。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完成社会学田野调查和生态学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定性分析,确定V-SES基础组分及其构成;同时,采用精细测量、逐户统计和半结构访谈等方法,获得村落位置、受教育程度、土地利用方式、农林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详细数据;采用SPSS16.0完成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影像数据来源于2007年SPOT-5遥感影像,其分辨率为2.5m。应用ARCGIS9.3软件并结合实地勾绘得到的土地利用图对遥感影像进行逐块校对,矢量化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建立拓扑关系。在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将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根据景观格局指数所反映的不同的生态意义,结合研究目的,选用景观水平上的边缘密度(ED)、斑块平均大小(MPS)、散布与并列指数(IJI)、面积加权的平均斑块分形指数(AWMPFD)和斑块类型水平上的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斑块类型面积(CA)、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LAND)共7个指数,采用Fragstats3.3分析3个自然村的景观格局和空间结构特征。

3结果与分析

3.1V-SES的空间组分及其差异

根据遥感数据2.5m的可解译精度以及实地调研所得土地利用状况,参照《云南植被》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构建了村级土地覆被类型分类系统,并制作土地覆被一级和四级分类示意图。土地覆被类型分为5大类。按构建的村级土地覆被类型系统,高黎贡山东坡V-SES的土地覆被类型包括耕地、植被、建筑、水域和裸地5大类型。其中,耕地又分为水田、旱地和水浇地,植被包括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建筑主要有住宅、学校、教堂、寺庙和农村道路,划分的水域指河流水面,裸地包括矿场、荒山荒地以及滑坡地。自然植被是景观基质和主要组分类型。从景观组成分析V-SES系统的组分构成,地处高海拔的汉龙村,其自然植被斑块面积占到该村总面积的49.00%,地处低海拔的芒晃村,其自然植被斑块面积占到该村总面积的44.00%,均为V-SES系统中面积占比最大的组分类型,表明这两个V-SES的整体景观均以自然植被为基质。地处中海拔的芒岗村,其自然植被仅占总面积的1.20%,但栽培植被高达总面积的91.20%,表明该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景观基质自然植被已被转化为当前的人工植被。V-SES的组分构成存在差异。比较3个V-SES的组分构成,其一、二级组分类型基本一致,均含有耕地、建筑、水域、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等;不同点主要表现在:高海拔的汉龙和低海拔的芒晃有裸地,而中海拔的芒岗无裸地类型。V-SES组分构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四级组分类型上,除咖啡在3个村均有栽培外,汉龙村的人工栽培植被包括核桃、板栗、桑树、竹林、草果5种,芒岗村包括暖温性针叶林(云南松林和杉木林)、核桃、板栗、桃树、荔枝、柑橘和竹林7种,芒晃村包括芒果和柑橘2种。从斑块面积上看,芒晃村的耕地斑块面积占比在3个村中最大,达到该村总面积的11.20%,汉龙村的裸地斑块占比面积最大,达2.50%。

3.2V-SES的空间结构及其差异

采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3.3,选取7个景观格局指数,分别对3个V-SES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比较其空间结构的差异,得到如下结果:景观形状的复杂性:面积加权的平均斑块分形指数AWMPFD运用分维理论来测量斑块和景观的空间形状复杂性。AWMPFD=1表示形状最简单的正方形或圆形,AWMPFD=2表示边界形状最复杂的斑块类型,通常其值的可能上限为1.5。研究点3个V-SES的空间分数维值均大于1,且小于1.5,表明其边界形状均较为简单;相较而言,汉龙村分数维值最低(1.11),景观斑块形状最简单,芒岗的分数维值最高(1.21),景观斑块形状最复杂,芒晃则居于汉龙和芒岗之间。总体散布与并列状况: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在景观尺度上计算不同斑块类型间的相邻程度来分析景观的空间排列和布局特征。IJI值越大,表明某斑块类型与多种其他类型相邻接,景观的异质性越大。3个V-SES中,汉龙村的IJI最大,为69.36%,表明汉龙村的斑块类型与多种其他类型斑块相邻,景观空间排列和分布不规则,异质性高;相反,芒岗村的IJI最小,表明斑块类型仅与少数其他斑块相邻,景观空间分布最规则,异质性低;芒晃村介于上述两村子之间。景观斑块聚集度和连接性:用斑块平均大小MPS、边缘密度ED和斑块结合度COHESION等3个指数,共同表征景观的连接性和斑块类型的聚集度。MPS值越小景观越破碎;ED值越大,斑块形状越复杂;COHESION值越大,说明斑块越紧凑。3个V-SES各类型斑块的COHESION平均值都高于93.50%,说明各村斑块类型分布十分紧凑,景观斑块的聚集度较高;芒岗村的MPS值最小,ED值最大,说明芒岗村景观最破碎,连接性最低;汉龙村的ED最小,MPS最大,说明其整体连接性最好,破碎度最低;芒晃村居于汉龙和芒岗之间。

3.3导致V-SES差异的原因

3.3.1自然因素

气候条件是导致V-SES空间组分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芒晃、芒岗和汉龙的海拔分别是1000m、1200m和1500m,在高黎贡山东坡形成了一定的海拔梯度,导致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年平均气温分别为20.3℃、19.2℃和17.6℃,年降水量为862mm、1016mm和1261mm;气温和水分条件的差异,导致各村土壤和植被的相应变化。这些自然因素共同决定了:1.汉龙的人工植被以核桃、板栗和草果等亚热带经济植物为主;2.芒晃的人工植被以芒果、柑橘和咖啡等热带经济植物为主;3.地处中海拔的芒岗则处于上述二者的过渡地带,人工植被兼具亚热带成分(板栗、核桃和桃树)和热带成分(荔枝、柑橘和咖啡)。地貌对V-SES的组分构成有影响,但对空间结构影响不大。高黎贡山东坡具有高海拔地带地势较陡、中海拔地带地势相对平缓、低海拔地带受河流切割而地形破碎的地貌特征。相应地,地处高海拔的汉龙村和低海拔的芒晃村,其系统组分中均出现以滑坡地为主的裸地斑块。然而,反映景观空间结构的景观形状复杂性、景观空间格局和连接性等指标,均呈现出汉龙和芒岗位于两端、芒晃居于二者之间的状态,与V-SES的地形地貌特征不一致。表明地形地貌不是影响V-SES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需要探究其他方面原因。

3.3.2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压力对V-SES的空间组分和结构影响显著。地势相对平缓的中海拔地带是高黎贡山东坡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村落历史较为久远的区域;且发展形成了高度依赖于种植业的典型农耕社会生态系统。3个V-SES中,中海拔的芒岗村人口最多,是高海拔汉龙村的2.04倍和低海拔芒晃村的3.21倍;人均土地面积芒岗为0.38hm2,汉龙为0.88hm2,芒晃为2.61hm2;人口压力是导致3个V-SES空间组分不同的主要原因,人工植被在芒岗、汉龙和芒晃分别占总面积的91.20%、43.50%和42.61%,而自然植被分别占1.23%、49.04%和44.04%,芒岗村的绝大部分自然植被已被人工景观取代。同时,芒岗村的人口压力和村落发展历史,共同导致其景观斑块形状最复杂、景观空间分布最为规则、景观异质性最低的V-SES空间结构。市场需求是驱动V-SES空间组分和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1996年3个V-SES中仅芒岗和芒晃有四旁零星种植的咖啡;至2013年,汉龙、芒岗和芒晃的咖啡种植面积已分别占到本村总面积10.43%、60.68%和41.21%;期间,国内外咖啡市场的变化,是导致当地大面积种植咖啡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相对稳定的粮食产量和价格,使芒晃村的耕地面积始终保持在总面积10%以上;同样为迎合市场需求,芒岗村的景观组分中出现了以杉木为主的暖温性针叶林斑块(约占总面积的4%)。因此,受市场驱动的经济植物及其种植规模的变化,深刻影响着V-SES的空间组分和结构。外部政策对V-SES空间组分和结构存在影响。近年来,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施,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加强,距离保护区仅0.6km的汉龙村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发展了与生态旅游和观鸟相关的服务业,涵盖交通、旅店、餐饮和导游等。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条件的改善,汉龙村不断增加的丢荒裸地景观,表明其社会子系统对自然子系统的压力正逐步下降或转移;同时表明其空间组分和结构的变化仍在延续。

3.3.3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因素

社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是自然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前所述,高海拔地带地势较陡、中海拔地带地势平缓、低海拔地带地形破碎,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这3个地带上的V-SES的空间结构,与地形地貌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地势平缓的芒岗村由于长期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其景观斑块形状最复杂、景观的空间分布最规则、景观最破碎而异质性最低的空间结构,相反,地形破碎的芒晃村由于干扰强度低,其空间结构在斑块形状复杂性和景观破碎度上都低于芒岗,而地势陡峭的汉龙村在人类作用影响下,呈现出斑块形状最简单、连接性最好而异质性最高的空间结构特征。社会经济对V-SES空间组分和结构的影响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地处高海拔的汉龙村在产业选择上受到气候条件的约束,尽管受国际咖啡市场影响,汉龙村种植咖啡的愿望强烈,但由于热量不足,仅在该村海拔较低的地段出现咖啡种植斑块。相反,亚热带季风气候和荫蔽的常绿阔叶林为其草果种植提供了条件;自然保护区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也为该村发展以观鸟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地处低海拔的芒晃村虽然热量充足但降水少,属干暖河谷气候,仅能发展咖啡、芒果和柑橘为主的热带经济植物种植业,而无法种植亚热带经济植物。地处中海拔的芒岗村则受自然条件约束相对较小,兼具热带和亚热带的多种经济植物。

4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