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实训总结范例

设备实训总结

设备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1+3”教学模式;合作实训

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类专业人才必备的一项专业技术技能,是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测量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1]现阶段,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普遍存在学生基础较差、教学设备更新不及时、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在教学实践中,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把整个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内容细分为若干个项目,按照施工顺序还原现场测量过程,按项目开展“1+3”模式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在“1+3”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反复锻炼测量、记录、成果处理等职业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现阶段,多数中职学生存在初中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能力不强、缺乏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的问题。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主要是通过讲、演、练的方式进行的,由于基础差、班额大、设备少等原因,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理论讲解听不懂、操作演示看不到、操作练习机会少的问题。对专业岗位认知不足、课程目标不明确、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对新课程、新知识、新设备的好奇心逐渐减弱,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往往会引起学习参与度下降、存在感不强等问题,从而导致自卑心理、学习压力倍增的恶性循环。

(二)仪器设备不足

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多数学校工程测量实训仪器设备的扩充速度跟不上招生的速度,导致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训仪器设备严重不足。同时,在课程的实训组织中,由于学生操作不规范、教学监管不到位,仪器设备损坏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仪器设备的不足。仪器设备的更新和维修不及时,导致可实训仪器减少,部分学生的实训课变成了观摩课,实训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教学效率低

在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新知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欠佳。在教学内容上,“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安排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容易出现“理论记不牢,实践乱操作”的现象。在实训教学中,一名教师要同时指导全班学生操作实训,教师疲于奔命而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部分学生在等候中无所事事、消极怠慢。以上情况导致建筑工程测量课堂质量不高、教学效率低。

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推行“1+3”教学模式的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1+3”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活动是精讲知识、设定目标、指导实训、点评结果,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角,从“主演”退到幕后变成“导演”。在小组探究环节,学生思考分析目标任务,共同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制定实施策略并完成人员分工。在合作实训环节,学生相互提醒技术要领,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在总结点评环节,学生分析测量过程,总结测量经验,查找缺点不足,分享技术要领。“1+3”教学模式下,学生从被动地听、看、记变成主动地想、做、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测量实训,测量仪器设备是测量实训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为减低仪器设备损坏率,教师在实训前要重点讲清楚仪器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各小组选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各学习小组安全员,在实训中对仪器进行监管。在“1+3”教学模式中,实训设备被分配到各小组进行合作实训后要实行签领责任制,并在实训过程中设立安全监督员,做到每台设备时刻有人管,每名学生操作安全规范。在合作实训中,先观摩后实训的形式减少了教师操作演示时间,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三)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1+3”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在具体的测量任务探究中,以小组形式讨论后再学习新的知识点。这样的方式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融入各个项目,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指导实践的目的。[2]同时,学生在合作实训活动中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体会到了测量标准的指导意义,熟悉了成果计算与校核的方法。在总结点评环节,学生分享努力尝试的过程,传递着“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测量精神。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1+3”教学模式实现了建筑工程测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了教学实效性。

三、建筑工程测量课程“1+3”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一)精讲理论知识,明确目标任务

建筑工程测量理论主要包括测量的原理、测量的方法、数据处理校核的方法等,掌握理论知识是正确开展建筑工程测量的基础。中职学校学生对理论知识兴趣不高,因此,在“1+3”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将理论知识融入项目教学布置的“1”个“目标导向”中,在1节课内实现理论知识精讲,明确布置一次课的目标任务。例如,在双仪高闭合水准路线测量项目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本次项目的内容,即各小组自选两栋教学楼作为项目基地,完成四个控制点组成的闭合回路水准测量,并满足精度要求。其次,教师要明确项目成果的精度要求,即两次仪器高差必须≥10cm,两个控制点必须偶数段测量,闭合水准路线的闭合差≤±40。然后,教师要明确项目实训的操作步骤:第一步是定控制点,第二步是确定测段数量及转点位置,第三步是完成各测段的测量及数据记录并及时处理测段外业数据,第四步是校核外业数据计算闭合差,完成精度确认。最后,教师要明确实训过程中的实训要点和注意事项,即测量的前后视距要相等、读数前后视顺序、标准立尺姿势、仪器搬站等。

(二)小组探究讨论,制定实训计划

学习小组是学生按照小组探究、合作实训、总结点评“3”个步骤开展探究实践式学习的首要单元,学习小组的划分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因素平均分配,合理的分组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现阶段,建筑类专业班级在50人左右,拟分为8个小组,每组6—7人,选出一名组长、一名安全员。小组探究以组长召集小组讨论形式完成,小组探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重温理论知识、明确目标任务、合理安排分工、熟悉操作要领。在讨论小组人员分工时,通常要商定安排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第一测站测量员,计算能力较好的学生作为第一测站数据记录员,两位安静有耐心的学生负责立尺,基础稍差的两位学生作为学习和监督。在小组探究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发言,在探讨中把准小组的目标,分清自己的角色,明确岗位的职责,核实操作的要领。在小组探究讨论后,教师抽选2个小组各推选一名代表叙述小组的分工,讲述小组如何完成任务,教师做简要点评。

(三)开展合作实训,相互学习借鉴

合作实训是整个项目教学实施的核心阶段,各个小组按照原定的方案实施,教师巡视指导各组完成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并现场解答疑惑,确保合作实训能顺利开展。在合作实训中,学生要按照商定的首站岗位开展实训,在接下来的各测站依次按“学习—记数—操作—立尺—学习”的岗位循环轮岗。循环轮岗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测量任务的所有岗位上开展实训,让学生在岗位交接中交流知识、传承经验、增进友谊,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双仪高闭合水准路线项目中,按照小组探究的项目实施方案,各组派出两位学习、监督学生去签领仪器,其他四位学生负责控制点的选择。仪器到位后,测量、立尺、记数、学习监督的学生各就各位。立尺的两位学生分别在第一时间到达起始控制点和第一个转点,站在尺的正后方双手握尺并立于点上,确保点位正确且尺身竖直。测量的学生需要目估确定两个立尺学生的中点位置,然后安置仪器,整平仪器并瞄准后视尺,开始测量读数。记数的学生需要协助测量操作的学生选点安置仪器,听到读数后,迅速回报数据,并把数据记录在相应的外业表格中,随后完成基本的单测站外业计算。学习、监督的学生认真学习理解记数的表格,掌握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并监督操作和记数是否有不当的操作。第一站过后,学习、监督中先准备好的学生接替记数岗位,记数的学生观看整个测量过程之后进入测量岗位,测量的学生转移到立尺岗位,后视立尺的学生转移到学习监督岗位,以此类推,直至测量任务完成。

(四)总结实践经验,点评操作要领

总结点评通常在一次课的最后20分钟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做实训过程总结,叙述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的方法措施,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提炼关键步骤和操作技巧。教师综合点评各组的完成情况,表扬实训课程的典范,解答讨论后未解决的问题,强调注意事项。例如:在用双仪高法测闭合水准路线中,顺利完成任务并且满足精度要求的小组主要总结操作步骤和减少误差的办法;最终成果超限的小组,会总结他们超限后重测的情况;没有完成外业测量的小组会分析他们的团队协作情况。总结点评是小组探究实践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点评让学生汇报探究情况、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存在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鉴赏能力。同时,对实训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要一起探讨方法、交流经验、制定方案,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的评价需要兼顾测量结果和测量过程,在给出项目评价前不仅要查看学生完成测量的数量和质量,还要考虑测量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学生的表现,并对团结协作、积极思考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加分。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1+3”教学模式以课程内容项目化为基础,以教师的“目标导向”为主导,以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实践式学习活动为主体,将理论知识融入技能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在“1+3”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的主角,“1+3”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技能获得感、标准认同感和团队归属感,高效地培养了测量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好良.新技术下土建类专业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J].科技经济市场,2019(12).

设备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风电专业;实践性教学

与在我国风电专业教学当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教学设备落后,所学的内容和实际应用的已经形成脱节;实训课程比重严重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实训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平台;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教师的实践能力上也存在缺陷等等,所以总结起来,现在我国的风电技术人才培养当中仍然有很多问题。

一、提高课程设置水平

实践教学质量是直接受到课程的设置情况的决定的,无论是课时的多少还是课程内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保证原有的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结合专业内的方向不同,可以将实训课的比例设置为高于50%。风电设备检修与维护方向实践性教学设置: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液压系统、风力发电机组工作原理、风电场电气系统、传感技术、PLc原理及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机电设备电气控制与维修、风电场运行与维护、金工实训、计算机操作与绘图实训、电机检修及拖动实训、电工实训、风电机械设备检修实训、电气运行实训、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等。风电机械设备制造与装配方向实践性教学设置: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计算机绘图(AutocAD)、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数控加工技术、风力发电机组原理、机电设备装配安装与维修、风力发电机组生产及加工、计算机操作与绘图实训、金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实训、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等。

二、改良教学方式

实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习,其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是不同的,所以有着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仅仅教师要改变教学风格,同时也要进一步拓宽教学内容和范围,以实践性作为立足点,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的图片,并且应用内部解剖图来让学生了解风电站的工作原理。结合风电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来让学生可以对于设备的运行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实验课上,可以结合本校实验室的实际条件来开展实验活动,在实验教学期间可以将实验室全天开放,组织学生分批次来进行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动手的机会,来提高学习效果。高职学校作为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训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应建立一套健全的、符合于风电专业应用需求的实训课程体系,让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实训教学包括的内容有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对于基本技能来说,要以集中实训为主,而专业技能实训则要作为强化内容来教学。其中基本技能包括绘图软件操作、电工金工实训、设备检修等等。实训教学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可以学生毕业前一个学年安排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过程管理和整个风电站管理体系。

三、完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实训教学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让保障机制有足够的落实力度,保证基地建设力度,对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也要重视起来,并且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只有保证了实训教学质量,才能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可以视自身情况来确定自建、挂靠等等方式,将行业前沿技术作为标准,并将专业教学作为依托,同时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结合作为主要教学模式。所以学校可以和风电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利,如有必要可以局部改造设施,来满足于实训教学的需求。对于师资建设来说,要聘用要较高学术水平、深厚理论知识并且有着较强实践能力的中年、青年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将教师派往企业进行锻炼,用于指导教学;同时也可以从企业当中聘任一些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开展教学,指导实践。最后,要端正实践教学的态度,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激发起更高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学习当中不断进步。

四、总结

总结起来,在教学当中注重实践性,对于学生的就业和风电专业的建设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并且是将学习和生产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只有如此才能推动高职院校风力发电专业的持续发展。所以我国的高职院校要结合当前的专业的发展情况来开展实训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风电人才,让我国可以进一步实现能源的更新换代。

参考文献:

[1]丁立新.高职风电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风能,2011(4):72-74.

[2]丁立新.对高职风电技术专业学生适岗性的调查研究--以通辽职业学院风电技术专业学生为例[J].风能,2013(4):42-45.

设备实训总结范文3

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业院校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记录了一切实训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过程,存储了职业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信息,是职业院校进行实践课程的参考资料;其二,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将仪器设备的采购过程,质检过程,安装过程,调试过程和报废过程中各环节的职责进行了规定,一旦因此而发生法律纠纷,可以以此为依据去执行;其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利于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尤其是以往的采购管理方案的积累,可以给今后制定更加完善的采购管理方案打下基础。

2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调查发现,现阶段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不符合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不同实验实训设备的维护管理注意事项不是很了解,常常以一刀切的方式去进行维护和管理,由此建立起来的档案常常出现一些问题,使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体系难以有效的反馈出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的特点;其二,职业院校对于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不是很重视,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将复杂的,系统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不懂得使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这也成为制约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其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方式落后,不懂得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去进行调整和改善,导致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一直处于低效率的状态,难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其四,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具体的组织管理部门去专门负责,常常是将其附属到其他职能管理部门权责中去,造成了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组织体系不全的问题,导致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较差。如果上述提到的种种缺陷和不足长期存在的话,势必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不利于职业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

3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策略

3.1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也需要遵循档案管理工作的一般准则。具体来讲,结合多年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经验,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工作原则:其一,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由于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的收集工作是与实习基地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的,并且与实际的实训教学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依照实践教学规律去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其二,专业划分的基本原则。由于职业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其实践课程是不同的,其所需要使用的实验实训设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能做到按专业划分管理类别,也是很有必要的;其三,及时归档的基本原则。由于职业院校专业众多,学生人数多,实验实训设备常常处于连轴转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也应该是动态化的;其四,重点管理的基本原则。简单来讲,就是对于价格昂贵,使用率比较高,出现故障后需要大量维修费用的仪器设备,应该格外注重,将其每一个信息都计录在案,以实现对重点仪器设备的动态化跟踪和管理。上述是在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特定规范,也是制定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策略的依据。

3.2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策略

(1)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的健全,是保证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众多,需要进行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任务重,常常会因为不规范的操作影响档案管理的质量,难以保证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组建专家小组,对当前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和总结,找到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与实际实验实训设备特点不吻合的条款,积极进行改善和调整;其二,凡是与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存在关联的行为,都应该指派专门的档案管理员参与,保证其能够对于整个仪器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以保证收集到的档案信息是真实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归档;其三,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组织体系,以岗位责任制度的健全,将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效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励各个部门参与到实际实验实训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其四,积极将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经费纳入到职业院校预算管理体系中去,实现其物质基础的规范化管理。

(2)不断提高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

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泛,牵涉内容众多,无论是教学资料,还是设备维护资料,都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才去进行处理。针对当前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不佳的问题,应该积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其一,积极开展大范围教育和宣传,尤其在档案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加强学习,使各个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其二,关注与管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其能够处理好日常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的基本管理工作;其三,严格控制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招聘和选拔过程,从档案管理经验,档案管理技能,职业精神等多方面综合考核应聘者的素质,实现对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准入机制的控制和管理;其四,做好新入职人员的培训,保证其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切实的做好各方面的档案管理工作;其五,积极做好信息技术的培训,使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具备信息素质,保证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3)推动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针对于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应该积极推行现代信息化技术管理,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析:其一,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的基本情况,建立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目录数据库,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做好基础数据工作,为提升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使用效率和质量打下基础;其二,倡导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构建职业院校实验实训特色档案体系,更加全面的展现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状态;其三,积极做好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信息的归档处理,以先进的安全加密技术去保证信息的安全,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数字化系统;其四,建立健全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信息系统的评价机制,对于其运行效率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信息的电子化。

4结束语

设备实训总结范文4

移动宽带改变未来生活,现在已进入4G时代,学校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职业化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应用MIMPS教学法开发“LTE移动通信技术”教学过程。教学实施环节,以双主体授课,双主线教学,实训研究为核心,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MIMPS;双主体授课;双主线教学

本课程学习体现4G网络的热点及方向,契合国际通信技术潮流,面向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基础,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利用情境教学,通过项目制让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学习知识,在做中学,学中做,积累一定工作经验,为学生从事4G网络配置与优化、4G网络故障排除、通信工程设计、通信工程施工、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1MIMPS教学法开发教学过程

MIMPS教学法[1]是以职业化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构建模块化课程架构(Modularization),分层-交织(Interlacement)的实训项目为载体,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力(Mission-driven),围绕实训研究(Practi-cal-research)的核心,辅以学生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的助推力,通过任务划分(也称为项目划分)的方式把课程的内容整合成一系列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扮演着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员工角色,实现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过程。最终真正达到提高学员技能水平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

1.1构建模块化课程架构

根据人才需求岗位调研分析,通过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通信行业各个岗位的职责[2],把原来课程章节形式、偏重理论讲解的“LTE移动通信技术”教程,按照课程结构及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对其进行整体规划,把行业技能知识域化,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实现理论直接指导实践,把基础理论知识、实验实训内容[3]和培养目标、学情综合进行分析,将“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划分为六个模块。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后,每个模块的知识和实训对应某一类职业领域,理论学习融合到实训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2分层-交织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分层指每个模块在内容上是相对独立的,对应某一类职业领域,培养相应的岗位能力,交织是根据每个模块完成任务的需要,相关的基础理论会在不同的模块任务中重复出现,逐渐形成知识和能力间融会贯通的交织组织形态。模块一到模块六贯穿了LTE的基本网络架构和常见的无线侧设备的了解和掌握,实训能力要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知识模块由浅入深交织到实训中,经过前五个模块的实训经验和知识积累,模块六中进行案例项目的故障排查,定位可疑的故障点,逐个进行排除,学生处理和解决故障的能力在逐步加强。

1.3任务驱动力

每个模块的教学过程以完成任务为中心,学生拿到任务书后按照要求去完成。整个上课过程分五个环节:任务情境、任务资讯、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总结。模块四LMT配置分四个任务:配置PhyLayerport即CC板网口、配置EthernetLink、配置IPLayerCon-fig、配置VsOam。模块五分五个任务:启动虚拟添加基站、平台物理资源配置、平台传输资源配置、无限参数设备资源配置、无线参数小区配置。在模块六综合实训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4G网络规划、设备部署与联调、业务对接测试和故障处理等任务,训练相关技能,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技能点的考察更聚焦,更求真务实,更体现行业岗位需求特点。

1.4实训研究为核心

操作水平的提高来源于实践,在校学习的实训设备与三大运营商现网设备保持同步,所以学习过程也都是模拟了真实项目的实施全过程[4]。LTE仿真软件包括四个模块,网络拓扑规划,无线设备硬件安装,LMT配置,网管EMS配置。这个仿真软件有很好的故障测控体系,如果设备之间连线错误,软件配置过程中某个参数错误,在进度查询里面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步骤标示是红色,方便学生排除故障。仿真软件和实际设备相比价格低廉,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以工程师的身份反复对虚拟设备进行操作,无线侧设备BBU和核心网,BBU、RRU和天线对接,进入虚拟OMC,运行EMS,增加并启动虚拟、添加基站,进行平台物理资源配置、平台传输资源配置、无线参数设备资源配置、无线参数小区配置,最后数据同步成功后,即可上传下载资源。学习过程中,以实训研究为核心,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在仿真软件中设置通信故障,另一个小组模拟现场故障处理工程师进行故障排除,小组组员在排障过程中相互配合,每个人都积极提出可能出现故障的地方和原因,相互讨论共同验证,极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反复设置故障、排除故障,学生对故障出现的地方和故障呈现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不仅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能对理论加深理解,融会贯通,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1.5分组对抗和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组员之间可以相互排查故障[5]。具体组织过程中小组中设置了项目组长和模块组长,领导组员们共同完成任务。在模块六综合实操展开小组对抗,一个小组在仿真软件中设置通信故障,其他小组模拟现场故障处理工程师进行故障排除,小组组员在排障过程中相互配合,按照排除故障时间给每个小组成绩,任务总结阶段学生充当助教讲解排障的方法和难点,锻炼学生自我总结、归纳、表达的能力,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2教学实施过程

2.1双主线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即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通信行业基本的技术能力要求;职业素质培养即通过职业素质课程、职业素质活动培养学生的面试能力、良好的职业心态、科学的工作方法,增加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每节课课前15分钟由学生上台演讲,针对通信行业的热点问题,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话题,利用PPT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训练自己的求职技能,主动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准职业人,校企合作的精髓就在于强化学生的准职业人定位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去,进而形成习惯。

2.2双主体授课

任务资讯环节由高校老师承担,实训操作由企业工程师承担,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高校教师和学生接触频繁,深知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对纯理论的知识兴趣不高,抽象知识难以理解,自动构建能力较弱,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爱动不爱静,教学过程中以实训研究为核心,任务资讯环节的理论也要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企业工程师实践经验丰富,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实训操作,弥补高校教师企业实践经验欠缺的弱势。课堂上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互相配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有效进行项目实训,保证课堂上高效率、高积极性、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2.3多元化教学评价

“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以实训研究为核心,项目实训考核突出能力本位,强调工作过程。依据实训目标,将整体考核设计为职业素养、实训过程、实训业绩的考核体系[6],含有工具使用、展示交流、整理技术资料、责任感、沟通能力等项目。

3结束语

“LTE移动通信技术”是学习4G移动通信技术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考虑到社会岗位需求和高职高专学生的自身特点,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基于提高学生综合实操能力和职业素养来开发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课堂上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管理课堂,给学生指导和答疑,学生的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高了,任务的完成率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

作者:张雪梅 单位: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童伟.MIMPS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和培养就业能力的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2):28-30.

[2]王洵,张科.高职通信专业“校企融通、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31-33.

[3]施盛建.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分析与实践应用[J].信息通信,2014(1):231-232.

[4]王荣.4G移动通信技术与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解析[J].通讯世界,2016(6):31-32.

设备实训总结范文5

首先要求重构后的每一项目是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即包含三块内容;其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项目应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置;最后应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实施环境———实训基地,即实训基地能够完成教学项目。因此项目从电力电子器件的功能知识和测试技能开始,深入到其构成的主电路和对应的触发电路,最后到项目的实现完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渐进提高的过程。将课程重构为调光灯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直流调速装置应用与检修、开关电源的调试与检修、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安装与调试、变频器应用六个教学项目前,大部分院校都采用挂件结构的实验台完成实训。扩展方便,只需要更换挂件就可以实现。

但是电路板全部封装在系统内部,看到的只是电气符号和电路图。实训部分只是记录实验数据和波形,并作出相关分析,效果不好,也不可能全部把挂件打开使用。结合仿真实验、硬件实验及课程设计、现场试验设计步进式教学方法思路先进,但是企业现场教学难以实现。

怎样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设备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基于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思路。基于项目的教学做一体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一个项目一般至少需6到8个学时,要求按照6步实行教学做一体。结合一次课往往是理论分析与动手实践结合,而不是资讯分析———项目相关理论学习———项目实施。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交融渐进,以调光灯系统为例,从基础实验、仿真实训、项目实训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调光灯系统和其他项目一样,其核心是电力电子器件、触发电路、变流电路三部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三部分的结合成为一个系统。

基础实验在一体化教学中的体现对晶闸管的学习过程,用实训室的器件展开。首先,认识器件。每一组学生发放几个晶闸管,学习辨认晶闸管的阳极、阴极和门极,在此基础上引入晶闸管结构、等效电路。其次,了解晶闸管的工作原理。在教师引导下,做晶闸管的试灯试验,并记录相关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晶闸管导通关段条件。再次,记录晶闸管的型号,师生一起分析晶闸管的相关参数。最后,在教师指导下,用万用表测试管子的性能,并且联系测试实训台上所有晶闸管的好坏,判别晶闸管。触发电路的学习过程,以最常用的单节晶体管触发电路为例。在教师引导下,用示波器对各个部分的波形进行测试,并分析原因。使用过程中某个触发电路可能损坏,通过示波器的测试也能够找出故障。最后对触发电路的工作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仿真实训在一体化教学中的体现一体化教学中涉及的实验实训都要用到电力电子器件,需要三相交流电源和双踪示波器等设备。操作过程虽然严格要求,但是同学们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过流和接地报警,甚至烧保险丝、损坏实训装置。因为系统电路都是封装在挂件内部,一旦损坏难以查找原因、难以修复。另外电力电子线路是一个系统,示波器、器件、触发、同步等任何问题出现,系统就无法启动。计算机仿真不需要三相交流电和设备的操作,在MATLAB/SIMULINK运行环境下,用户只需将所需电气元件的模块添加到模型编辑窗口,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可以快速地组建仿真模型实现电力系统的计算仿真。还可借助计算机仿真弥补实训设备的不足。调光灯主电路为单相半波电路,按照要求找到相关元件构建模型。双击示波器后,可以看到电源电压、输出电流、输出电压、脉冲及晶闸管的电流电压波形。据此,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各波形出现的原因,深刻理解电路工作原理。改变触发延迟角,则可实时观测由此波形的变化,深刻理解调光灯的原理。同时移开触发信号或者移开晶闸管可以模拟触发电路故障、晶闸管断路时的输出效果,对实际电路的调试提供帮助。

综合实训在一体化中教学的体现项目主体由器件的选择、触发电路的安装测试及变流电路的安装组成。按照项目要求和项目图纸安装好电路,经检查无误通电试车,观察灯泡的亮暗变化,并记录相关输出波形。实际调试不像仿真那么容易,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项目无法完成。因此,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实训台电源状况检查;晶闸管好坏的鉴别;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调试;晶闸管调光电路的安装;电路检查;同步检查;脉冲移相角调整。按照这样的顺序,层层监测,可以最大效率完成项目。

目前,实训室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分开教学。理论教师在教室教授理论知识,实践老师教授实训环节的同时,也充当在实训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这种方式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另外一种是,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技能训练的指导者。实训管理人员管理和维护归实训室。这种模式下,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在基于项目的教学做一体化实施过程中,能够把握全局,能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交融。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这种模式下的教师是实训室的使用者,没有设备维护的相关义务,也没有配置维护设备的仪器仪表。只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设备的损坏和缺陷做出记录,由实训室人员修复。本来可以随堂处理的设备故障,却不得不停下。管理者不使用设备,也不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仅靠记录难以高效修复设备。另外,教学中需要的相关器材,必须到实训室办理相关手续。这种使用管理脱离的方式,局限了实训室功能的最大发挥。电力电子实训室管理和维护应由授课老师承担,实施教学管理一体化。

设备实训总结范文6

1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内部构成

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内部组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输送单元、铝合金实训平台以及装配单元等多种构件,其中的核心为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多由传感器、PLC模块以及触摸屏模块的构成,实训过程中应要求学生结合内部构成,进行灵活重组,通过有效的安装,确保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功能优势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功能主要体现在运送物料等方面,运送物料需要借助机械手臂的作用将单元舱内的相关物料输送到加工单元内,待到物料加工完毕后,再将其运输至物料台,实施精准分拣,分拣过程中主要根据产品颜色、材料构成等确保分拣的针对性。基于此,在中职教学过程中运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不仅可为学生展示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利于学生明确其内部构成及功能优势,掌握装置的应用技巧,实现知识的内化,转化为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在明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内部构成后应进一步确定其应用优势,发挥其应用价值,逐渐作用于中职教学,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接下来文章针对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

2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

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相对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加接近行业实际。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操作主要涉及工业现场主流技术以及现阶段工业发展中的控制技术等等,有效利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有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现阶段相对先进的装置设备,并实时了解技术应用特点以及设备构成、功能优势,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第二,设备展示具有一定的直观性。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运用不仅可为学生展示整体的内部构造以及安装特点,同时可以确保设备展现的全面性与直观性,可以一定程度的缩减教学时间,从而逐步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第三,系统相对完善。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内部系统趋于完善,主要构成包括变频器、传感器以及PLC技术等,为设备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可大大系统控制效果。第四,设备应用具有一定的扩展性。教师在运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需求,及时更新设备,突出设备的实用性与可靠性,使得教学方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并使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3中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职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组成,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应用可为学生展示现代化生产中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能优势,该装置中包含许多先进技术,主要涉及可编程控制器、电机驱动、传感器以及机械传动技术等等,学生在接触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过程中,将会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其与操作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使得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是,中职教学环节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经分析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具体见下。第一,实训装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多会将其安排在专业课程之后,从而给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以上教学设计方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未能接触先进的实训装置,加之基础课程不够扎实,面对实训课程,易产生负面情绪,或出现畏难心理,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与此同时,将实训课程放置在专业课程之后,部分学生虽说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很难将理论知识融于实际,缺少实践方向上的指导,最终的实践训练效果不够理想。这样的课程设计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甚至会使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达到企业人才聘用标准,至于其日后发展尤为不利。第二,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无法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部分中职课程体系中未能将机电一体化实现装置操作与训练融入其中,导致学生难以接触相关的实训设备,从而丧失了自我提升与自我完善的机会。此外,也有部分中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各类因素影响,趋向于引进落后的实训装置,理论上来讲是为了引导学生接触启蒙工具,但从长远化角度来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尤为不利。特别是部分中职教师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过程中未能将课堂理论有机结合,无法体现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形成。第三,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机电一体化实验设备在中职课程中的应用极具必要性,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对其根本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主要由于装置数量不足,甚至存在不引进该技术的情况,即便引进了实训装置也伴随着设备应用受限的问题,使得实训装置的功能优势无法发挥,削弱了教学效果,更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4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经上述分析后发现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装置教学中的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光洁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功能优势,做好教学优化与设计,使得教学规划更加合理、科学,符合人才培育需求。针对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4.1优化课程体系。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中职课堂中的应用优势较为显著,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育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一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健全的课程体系作为动力支撑,加快课程体系改革进程、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使之更加符合人才培育标准。在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环节,应重点关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实践与应用,将培育学生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作为基本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将创新理念融于传统课程,突出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实践优势,将其作为教学动力,引导学生学习与自动化生产装配、调试相关的技术手段,并在实践课程中训练自身的操作能力,这样方可将课程改革与实训装置的应用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4.2有效运用实训装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不仅要体现在自动化生产方面,同样要在课程教学环节积极引进该技术,发挥其功能上的价值。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中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成长需求,优化实训装置课程,选择向倒在第一学期设置体验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操作,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选择性的拆卸和装配,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实训装置的内部构成及其应用范围。接下来,则要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标准,组织实训装置相关活动,做好课程开发,利用实训装置的过程中尽可能联系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操作技巧,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设备实训总结范文7

1.1定制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师通常具有多年专业课教学经验,但档案实际工作经验较少。学校可为每位文秘专业教师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规划,文秘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证和教师职称的同时,必须取得国家秘书职业资格二、三级证书,或者参加档案专业职称考评,取得档案专业职称,成为“双师型”教师。

1.2建立教师暑期实践制

学校可规定文秘专业的教师,特别是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师,利用暑期一个月时间到学校档案室进行实践,和档案室档案员一起开展年度档案整理工作,以促进档案管理课程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实践结束后,专业教师要写出实践报告,由档案室主任撰写实践评语,交学校教师发展处提出考核意见,作为推荐教师参加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1.3档案员协助专任教师开展档案实践教学

学校档案员可兼任档案课程实践教学的辅导教师,协助专任教师开展档案实践教学。如,在档案模拟实训室担任实训辅导、在校内档案室进行见习指导等等。档案员作为档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辅导老师,每年必须参加档案继续教育培训、定期参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学校也可不定期邀请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专家赴校对档案员进行工作指导,使他们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增强业务实践能力和教学辅导水平。

2大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水平

2.1建立校内模拟档案实训室

建立模拟档案室实训室,对于档案课程实践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校内模拟档案实训室应配置相应的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档案实训所需的专门设施和设备。档案实训室可按学生数配置电脑,并安装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网络版,系统应具备收发文管理、档案著录、移交接收、整理、查询借阅、统计、检索、库房管理、数据备份等功能,实现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应使用本地区档案管理部门推荐使用的软件,学校将此软件作为指导学生实训的基础系统,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在本地区就业。模拟档案实训室还应购置档案柜、各类档案装具,备有归档章、档号章、打码机、温湿度计、缝纫机、装订机、裁切刀、装订线以及各类文具,满足学生进行档案实训的基本需求。在模拟档案室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共同完成档案的分类、立卷(组件)、排列卷内文件、编页号、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填写卷内备考表、拟写案卷题名、填写案卷封面、装订、排列案卷、编制档号和案卷目录等工作,并对归档文件整理规则进行分解操作,对档案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有初步了解和掌握;学生还应熟悉档案室的各种设备和用具,并具有实际运用经验。为配合档案模拟实践教学,专业教研组应依据档案管理课程要求修订教学计划,确保档案模拟实践教学课时占整个课程时数的40%到50%,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训时间。

2.2开发校本实训教材

教研组应设计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环节的实验方案,编写档案实训校本教材,配套录制学校档案室开展档案工作的录像,并结合网络下载的档案教学影音资料,着重介绍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电子档案等的整理方法。教材应力求做到全面、实用,并符合档案工作最新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校本教材应能有效地辅助学生进行档案工作的全程模拟操作,切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将培养中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落到实处。

2.3实施校内短期见习制

在三年制中职文秘专业二年级第二学期末,学生已完成了档案管理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模拟档案室的实训练习,并已通过国家秘书职业资格五级考试,具有了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能力。在临近学期结束的二周内,为加强学生的档案实践能力,学校可为学生安排校内相关岗位的见习。学校有关教学、行政办公室在学期末都需开展科室内档案预立卷、归档工作,可安排学生3到5人一组到各科室见习,按照“任务到组,责任到人,自我管理,教师指导,阶段考核”的原则,在各科室兼职档案员的指导下熟悉公文处理程序、开展文书立卷工作或归档文件的整理,增强对档案工作的感性认识。见习工作结束时,兼职档案员要在学生的见习报告上出具见习鉴定意见。要确保见习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档案室须事先对各科室兼职档案员进行培训,并规范各科室档案工作流程。

2.4开放学校档案室作为实训基地

学校档案室作为实训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为学生提供经过整合的各项教学资源,如经验丰富的专职档案员、第一手档案材料、先进的档案工作设施和设备等。学校安排文秘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到学校档案室进行为期一周的校内实习,档案室的专职档案员作为辅导老师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专职档案员具有丰富的档案实践工作经验并兼任模拟档案实训室的辅导老师,承担这项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能充分利用档案室的各类档案,如党政档案、教育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会计档案、特种载体档案等,配合专任教师开展档案实践教学,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种档案工作的具体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专职档案员应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工作任务,学生可独立完成某些工作,也可以通过集体协作的方式开展工作,要在此过程中形成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进而总结工作经验;也可以由专职档案员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实践教学应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机而动,力求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和趣味性。

2.5建立校外合作单位实训基地

校外档案实训基地建设是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与本地区档案馆、各机关单位、大中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这些单位签订档案实践教学合作协议,建立起能够常年接收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开展档案实习的实训基地。文秘专业学生经过两年半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已初步具备开展文秘档案工作的基本能力,学校即可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3到5个月的实习。由于档案馆的性质特殊,在档案馆开展档案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以参观学习为主。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实习期间,学生可在该单位档案实习辅导老师的指导下接触并参与实际档案工作,初步熟悉档案工作的环节和程序,并能顶岗开展实践工作,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实习结束时,要由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表现作相应评价,学校据此确定学生实习考核成绩,该成绩应占学生实践总成绩的50%。

3结语

设备实训总结范文8

针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情况,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传统实训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对系统化综合实训的实训内容和实训实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系统化的综合实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技能,且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系统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下简称“模具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模具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技术人员水平普遍参差不齐,且总体素质也不高[1]。这说明,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综合能力上跟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所学知识过于片段化,“技能单一,专业潜力不足”[2]。为此,针对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

在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我校实际的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选取了一套简单的垫片冷冲裁模具的设计和加工作为实训内容。所谓系统化综合实训,即是将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到一副模具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实训过程之中。因此,在系统化综合实训流程的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工作任务的完整性。首先,在完成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后,教师提出此套垫片冷冲压模具的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主要零部件的设计,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套模具的生产加工和装配。显然,实训内容仍贯穿了几门模具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比如垫片模具的设计任务体现了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还能够将AutoCAD、UG三维造型设计等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纳入其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学生所学到的普通机床及其切削加工知识则能应用于模具零件的加工;若采用数控机床加工,实训还可与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内容相联系;凸凹模的加工则需使用特种加工课程的知识;模具钳工工艺学理论知识则能指导模具的装配与试模。由此可见,在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上,整个实训涵盖了整套模具的设计、模具各零部件的加工与装配,实训的实施流程也贴合实际生产过程,有助于学生明确认识整个工作过程,并使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较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仅获得单一的技能,而是模具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

作为实训组织、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实操的重要依据,实训指导书在学生的实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院专门组织相关课程的教师为系统化的模具专业综合实训量身打造了实训指导书。实训指导书的内容在排列上仍然遵循实际的生产过程,并将指导部分与学生书写部分结合到一起。首先将模具设计列为第一模块,内容摒弃了繁杂的公式,将设计所需查找的图表截取相关部分附在指导书后面,缩短了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实训时间较短时,我们还可以将整副模具的设计计算过程部分印刷出来,学生只需填写相应的设计内容或选择相应选项即可。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的书写时间,统一了书写格式,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效率并便于教师评阅。设计所涉及的图纸,要求学生采用AutoCAD和UG软件代替手工进行绘制,图纸格式采用企业常用格式,如尺寸标注等,使学生将来即使刚开始在企业工作也不会对图纸感到陌生或不会读图。第二模块为一般模具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指导书中列出相关机床及其基本操作,由学生编写工艺过程卡并进行相关加工。与以往机床操作实训由教师提供零件图纸,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加工不同,这里是由学生自行设计零件并制定加工工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第三模块为一般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视情况可选一个零件的数控加工为代表采用UG软件的数控编程模块进行自动编程与机床对接,还可选一个零件进行手动自主编程,前者能体现实际的生产情况,后者则能检验学生对数控编程知识的掌握。第四模块为模具凸凹模的特种加工,根据我院的实际实训条件可采用快走丝、慢走丝或电火花加工。该模块重点检验学生对加工过程中参数的设置的合理程度。第五模块为模具的装配与调试。实训指导书在内容安排上除了要简单扼要地列出操作步骤和常用工量具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对各工量具的合理应用及对试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

三、实训的组织与安排

联系到实际的工作生产过程,我们将整个系统化综合实训也是分阶段实施的。另外,学生分小组讨论模具设计方案,实施模具的生产加工,以每组不超过5人为宜。第一阶段为模具的设计阶段,学生从这个阶段起即进行分组。设计时间不超过7个工作日,设计完毕交由相关教师审核通过即可进行下一个阶段,鼓励学生提前完成设计。第二阶段为零件的加工。目前,我院在实训实施上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普通机床(除普车外)、特种加工机床数量少,难以同时容纳数量较多的学生进行操作,其他的部分院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个问题。各小组在完成第一阶段所产生的时间差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本院除普车外,其他铣、磨、刨、钻机床合计10台。当同一时间进行此阶段的小组较多机床不够用时,要错开各小组加工的时间段。为使此阶段有序进行并便于安全管理,机床的使用采用预约制,先完成上一步骤并检验合格的先预约。从另一方面来看,预约制减轻了同一时间多人实训的安全隐患,同一时间教学学生数量少,教学效果好,教学双方劳动强度降低,教师在没有预约的时候可以同时任教课堂教学课程,时间灵活。车、铣、磨、刨、钻、特种加工、数控加工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指导,以满足学生同一时间有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工序的指导要求。第三个阶段为零件的装配与调试。这一阶段可以单个教师指导多组学生,但不宜过多,否则会降低教学质量。第四个阶段为答辩阶段。答辩阶段每组成员全员参与,是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训内容的全程回顾、分析与总结。教师对每组的实训表现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四、系统化综合实训总结与分析

总结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得到系统化综合实训实施的优点:①学生分小组,设计时相互讨论,加工时分工协作,答辩时总结汇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②各实训阶段时间上灵活安排,缓解了实训设备不足的压力,减少了同一时间实训人数多带来的安全隐患,便于管理;③实训内容的选择和实施,体现了完整的工作过程,有机融合了模具专业的各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理论指导了实践,以实践巩固验证了理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弥补了传统教学各门课程知识脱节的情况;④提出了实训设备预约制,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效率,间接地加强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主人翁感和时间的紧迫感。

五、结语

通过前面对模具专业系统化实训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综合性系统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并提出了“预约式实训”这种新的实训安排方式,合理高效地使用了教学资源,教学效果也更好。然而,这种实训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是我们对专业实训系统化实施的初步尝试,它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还需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比如建立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相应的考核机制、奖励机制。由于系统化综合实训时间的灵活性,如何让学生有时间的紧迫性而不拖沓也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另外,实训指导书也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作者:吴丽霞 李慧娟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