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年度总结范例

设备年度总结

设备年度总结范文1

备件管理年度计划是以首钢京唐公司年度生产和财务计划为依据编制的备件管理专项计划。它有以下内容构成。1)备件需求计划。备件需求计划反映各作业部中的各个作业区设备一年之内需用的全部备件。它是最基本的计划,是编制其他有关备件计划的依据。2)备件订货计划。备件订货计划是以备件需求计划为依据编制的。3)年修备件计划。年修备件计划是京唐公司每年度公司性停产,进行全流程检修进行编制的备件计划。4)备件资金计划。备件资金计划是顾名思义,它是指反映各类备件需用资金,能够预计在一定的时间内设备维修资金指标变化的计划。

2备件计划的编制

编制备件计划是将备件工作从提出需求到备件落实消耗的全部业务活动,有目的地统筹安排、把备件管理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确保维修和生产。

2.1备件需求计划的编制

目前编制备件需求计划的方法有三种。方法一:以备件储备定额和消耗定额为依据。储备备件数量达不到储备定额要求,且消耗定额中在订货周期内的备件。同时还应包括专项备件如:技改、技措和安措等备件需求计划。方法二:以各作业部和作业区的年修、定修和日修为依据,以备件定额和消耗定额为参考,考虑专项备件,由设备部备件处和检修处、技术处全方位考虑提出。方法三:无完整的储备定额和消耗定额,备件工作又多头分散,部分备件编入计划,另一部分则不编入计划,客观上形成了“需要就是计划”的局面。

2.2备件订货计划的编制

根据备件需求计划中的单项数量,减去到库部分,减去合同期货(包括在途的数量),再减去修旧利废部分,得出备件订货总计划数;然后根据不同的渠道制订出分类订货计划,所以备件订货计划是分类计划的汇总。

2.3年修备件计划的编制

编制好年修备件计划,是确保检修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减少流动资金占用的一项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年修备件是我公司专为大修准备的一次性消耗备件,按照储备分类不属正常储备范围,原则上应按计划100%的消耗掉,如果在现场中出现消耗不掉的情况,应从大修专用资金中冲销或专储。

3备件计划的审核、执行和检查

备件计划的审核主要指备件工程师编制出的所有备件计划,都需呈送主管备件的领导进行审核,这是备件计划获得批准,成为生效备件计划的必备手续。

3.1备件计划的执行

备件计划一旦经过各级领导审核、批准,就必须严格执行。并且做到要使所有备件计划得到落实。

3.2备件计划的修订与调整

由于基层备件工程师和点检工程师缺乏对作业区实际情况掌握或设备检修计划的变动等,都会造成备件计划的调整。

3.3备件计划的检查对备件计划还要经常检查其执行情况,对计划本身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

然后上报给各单位的备件员,由备件员汇总并审核本单位各区域提供的备件计划和物料主数据。按要求对本单位所需急件备件进行催交,以满足正常生产需求。如果现场工程师所提报计划经审核合格并汇总分类后在系统中发起审批。备件员还要对本单位的备件计划进行成本核算,不能超出设备部所核定的金额标准。最后把计划电子版报给设备部的计划员,并及时对设备部各专业与本单位各专业及领导间的信息进行沟通。在提报采购申请前,各单位区域点检或专业工程师对要提报的备件物料必须做好“四查”(查消耗、查定额、查库存、查在途)工作,不得“宽打窄用”,凡是库存(包括机旁备件)数量大于最低储备数量和有在途备件的物料原则上不允许再报,设备部计划员一经查出,将归属为不合格计划,确实有特殊需要的须书面说明情况,并有主管部长签字确认,同时确认需求时间。

4工作体会

设备年度总结范文2

本文针对公司大力建设一流配电网、实施变电所双主变租赁工程之际,工程繁忙,带来了设备停电频繁,用户停电次数多的现状,分析总结全面提升配网停电计划管理水平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

背景;过程控制;实施效果

一、产生背景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停电计划管理工作,努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客户满意度,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调控运行班积极参与电网建设实践,认真分析江阴目前停电安排存在的问题,优化电网停电调控一致性,联合配网抢修指挥中心的抢修停电,开展全面提升停电计划管理水平的课题研究。通过“五强一优”工作法的实施,提高停电计划各项指标,降低线路重复停役率,为江阴地区广大用户供好电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采用“五强一优”工作法,即:强化停电计划审核;强化停电范围管理;强化申报单位管理;强化年度停电安排;强化配网决策系统;优化规程制度,全面提升配网停电计划管理水平。

二、主要做法

1.强化停电计划审核,做好停电工作过程控制

要求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应在制定停电施工方案前做好现场勘查,确认停电的必要性和工期合理性,提高停电范围及时间的准确性。加强过程管控,对不需要停电的准备工作安排在停电前完成,在停电检修过程中,会同运维检修部随时掌握各单位工作进程,实时把握同一间隔设备上进行停电检修的线路、变电、运检等不同专业工种之间衔接是否紧密并加以协调,以方便完工前即安排送电操作人员到现场,工作一汇报完工迅速送电,“掐头去尾”消除过程“冗余”。

2.强化停电范围管理,提升优质服务管理水平

2016年底起,调控运行班正式将配变台区停电纳入停电计划管理范围。在原有停电申报工作流程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配变台区的停电申报工作流程,推行配变高压侧设备二次许可工作,着实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在每月的月度停电平衡基础上,增加一次配变台区停电平衡会,将所有配变台区工作均纳入平衡,加强主网与配网、高压与低压之间的配合,真正意义上实现调控管辖范围的全口径覆盖,着实提升供电可靠率及用户满意度。针对目前调度对象变化后配网设备多、配电线路间联系复杂、转供电情况多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检修方式,按照最小化停电范围原则,在保证有明显断开点的前提下,尽量安排线路不停电部分进行转供,既缩减了对外停电范围,又保证了工作的安全。

3.强化申报单位管理,确保配网停电稳定运行

2016年年初,调控运行班对停电申报单位数量进行了压缩,将原来的6家申报单位压缩至现在的3家,实行运行单位归口申请,由运维站、营销部、运维检修部3家单位扎口申报。对于配网运行线路停电,由运维检修部牵头各申请单位召开停电预平衡会,对能够结合在一起的工作先期进行整合归并,归并后再召开停电平衡会统一平衡。统一由运维检修部实施二级许可。相比原来的模式,新模式下更加利于调控运行班扎口管理,降低操作安全风险,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4.强化年度停电安排,确保停电安排合理有序

参照主网模式,调控运行班开展年度及半年度配网停电预安排工作。结合主网年度检修计划,将配网建设项目纳入年度停电计划预安排框架,抓好停电年计划、月计划和日计划的配合,控制计划遗漏、重复停电、不均衡、时期不当、电网运行等风险,从源头上达到规范停电流程的目的。同时建立年度主网停电计划及年度已停电线路数据共享库,供各申请单位上报计划前查询,各申请单位不仅对前3个月已停役的线路进行查询,还对后3个月即将要停役的线路进行比对,有效避免了设备的重复停役、重叠停役、停电时间间隔短等问题的发生,有效确保了停电计划的刚性执行。

5.强化配网决策系统,实现配网停电均衡生产

调控运行班与具备资质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开发配网停电计划优化决策系统。通过软件程序的编制,实现自动生成停电计划、并自动进行重复停电查找、归并、筛选功能,切实提升停电计划的编制协调效率。

6.优化规程制度建设,促进配网停电规范管理

调控运行班重新修订了《江阴电网设备停电计划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各单位在各申请环节的时间节点、责任和要求。规范了停电计划上报、编制流程,强调停电计划严肃性,严审非计划临时停电。要求做到统筹安排一、二次设备停电作业,做到主网、配网、农网统一下达检修计划、统一开展检修、统一考核标准,对同一停电设备和停电范围,原则上半年内不得再次安排停电计划,同时针对目前停电计划变更较多、随意性大的情况,组织各申请、运行单位及客服中心讨论制订了停电计划变更联系单,强制停电变更必须书面出具变更原因、说明必要性,并经设备运行单位、客服中心、调控分中心同意,重大停电还需报请公司分管领导批准,从而从流程上加强计划变更管理。

三、实施效果

通过近半年来的推进实施,调控运行班在配网停电计划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提升了月度停电计划各项指标。9月停电计划完成率、月度计划合格率、月度计划按期实施率、申请单正确率、申请单按时上报率指标均为100%。

2.降低了线路重复停役率。截至9月,配网线路半年度预安排重复停电率为2.7%,同比去年下降了48%。非计划停运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0%。

3.减少停电时间和次数,降低停电时户数,减少售电损失,提高设备可用率。1~9月,调控分中心通过合并停电项目,线路转供电、合解环操作等手段,累计减少停电时户数7012,有效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4.提高计划编制效率,通过停电计划优化决策系统的应用,使得月停电计划编制时间缩短了两个工作日,同时编制更加准确、遗漏更少,提高计划科学合理性和可执行性,进而提高配网停电的精益化管理水平。

作者:沙少波 王志东 徐? 单位:江阴市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设备年度总结范文3

关键词:全面预算;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经营性预算、投资类预算、资金收支预算和财务预算等各项预算的有机组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就火电企业实际应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应对措施,以使全面预算管理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一、火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预算编制。首先由预算管理部门根据年度经营方针、预算总目标、公司年度经营实际情况并结合公司中长期规划编制《全面预算工作指导书》,指导书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年度经营方针、预算总目标、预算编制要求、预算编制安排、预算编制、上报、修正、审批方法与程序。全面预算的编制通常采用零基预算法,部分项目采用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其次由各责任部门进行预算初稿编制,并报送至预算管理部门,经过审核后再反馈各责任部门修改,修改后再上报预算管理部门审查。审查过程中,尽可能从实际需要出发,逐项审核发电总成本中各项费用发生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金额的大小。最后由公司层面进行预算的最终审查,并执行。

(二)预算执行与分析。全面预算一经批准执行,即具有指令性、严肃性。各预算责任部门必须严格遵守,认真组织实施,并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各专业、各班组、各岗位,形成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实际执行中,要建立预算月度、季度、年度三级预算分析总结报告制度,不断进行总结分析,出现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保证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各预算责任部门每月形成预算统计分析报告,于次月提交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管理部门进行数据核对、更正,确定预算差异产生的原因,形成月度预算监管报告。

(三)预算执行结果的应用。全面预算结果的应用,主要分月(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各责任部门月(季)度预算考核依据绩效任务书进行当月(季)考核兑现,各责任部门年度预算考核依据年度管理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进行考核,并在年终奖发放时予以兑现。

二、火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比如有些火电企业没有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要做好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有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编制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预算编制时间结点、内容、考核方法等,其次要建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比如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等。

(二)预算目标缺乏长期与短期效益的结合,也就是没有重视当前运营价值与未来的价值的关系。比如同一类机器设备有若干台都到了服役期,一种做法是认为设备整体更换费用高全部不更换,这样增加设备运行的安全风险;另一种做法是认为设备到了服役期就全部列入年度预算进行更换,这样导致各年度某项预算费用起伏较大。比如劣质煤掺配量,虽然掺配量大能降低当年成本提高当年效益,但是可能造成受热面磨损、减薄,导致以后年度检修费用显著增加。解决的方法是科学分析设备状况,根据设备劣化情况确定一个逐年更换的计划,根据受热面磨损情况确定合理的劣质煤掺烧量,这样就能同时兼顾长期和短期的效益。

(三)预算指标编制或确定不合理。比如上级单位在核定火电企业标煤单价预算时通常会引用上一年度的数据,在核定火电企业检修人工费定额时仍参照以往的标准,但这些指标往往随市场变化较大,如果不结合预期的市场变化来核定,就会造成执行中偏差较大。建议上级单位在编制或下达各项预算指标时,选用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并结合火电企业发电机组的设计能力和市场变化情况,确定合理的预算指标,使预算指标可执行性强。

(四)预算指标定稿下达时间滞后。比如各火电企业预算编制都是前一年9月份启动,但是最终定稿下达往往到次年2月份。大型改造或重要设备采购项目待预算下达后才能进行计划申报,并启动招标流程。按目前招标工作的情况,从申报计划到完成采购合同签订需要约2个月的时间,再加上生产、运输时间,经常导致检修时重要设备不能到货,影响机组检修。各企业应在年底前将预算定稿下发,便于及早安排全年招标采购的工作,保障大型改造项目按时完工、重要设备按时到货。

(五)预算执行中出现业务部门未将预算分解到责任人、无预算控制措施、预算监督不到位等问题。比如检修材料费未分解到班组或个人从而失去控制,比如预算执行责任部门没有制定控制措施,比如预算执行中没有过程监督等。预算执行中,首先应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班组或责任人,并做好宣贯,使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能根植到每个员工心中;其次各责任部门应当制定预算的控制措施,这个控制措施不一定要固定的格式,主要是与具体的业务相结合,比如火电厂标煤单价的控制,每年编写市场调研报告、煤价控制方案,实际上就是预算控制措施;最后预算执行中必须进行月度、季度分析,及时找出执行偏差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六)预算调整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比如因政策变化需要实施一些项目(环保政策变化增加设备等),新增比较困难;比如火电企业发电量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指标(发电煤耗、运行材料费等)没有相应的调整机制,可能导致电量超发时,相关费用控制指标也超标从而使作业人员受到考核的问题。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调整机制,明晰触发预算调整的因素和调整流程,达到调整条件时,能快速的调整,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作业人员工作积极性。

(七)预算结果没有应用到年终考核。比如企业设定了预算指标,也有预算控制措施,但是预算完成情况没有与薪酬或其他福利挂钩,完成与否没有区别,这样长期下去将导致员工对预算执行的积极性下降,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所以,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将预算完成情况应用到年终奖发放或评先选优等领域,极大的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八)投资项目研究不充分,导致预期收益不能实现,项目出现亏损。虽然投资项目与当年运营成果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投资项目关系着企业的未来价值,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重视投资项目的预算管理。首先应加强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把关,主要是投资成本分析、投资盈利分析、投资的不确定性分析等,重点分析企业运营中主要营收相关的指标负偏差10%或以上,是否还能实现盈利;其次做好投资项目的过程控制,主要是质量、进度和概算的控制,以及资金筹措管理,尽可能减少投资期间的财务费用;最后需要进行投资项目的后评价,主要是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

三、结语

当前,在火电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各级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部门负责人和执行人员,要解决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应对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才能实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设备年度总结范文4

设备部负责全厂设备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设备种类多、故障数量大;另一方面设备改造更新速度也很快,对人员的岗位技能要求极高,给设备管理员工的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传统培训模式下,设备部的培训工作出现过以下问题:没有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过去设备部的培训制度不完善,存在重形式、轻考核的问题,缺乏健全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无法针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及提出改进。员工培训缺乏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划,培训效果不佳。对员工的培训大多出于短期收益的考虑,存在“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问题,只有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才组织开展一些临时性培训。同时,在培训前没有对培训需求进行认真分析,致使培训内容与现场实际出现的问题脱节,针对性不强。培训方法单一。一方面,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培训方式主要以效率较低的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主,对学习特点和生产实际情况考虑不足,基本都是以“传,帮,带”的师徒模式,忽视了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另一方面,传统培训模式经常采取聘请专业老师授课。但在培训实践中发现,专业老师虽然在理论方面研究深入,但由于他们没有参与过现场实际生产,对生产环节不能准确把握,员工参加培训后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不够。

二、培训模式创新实践

从2012年度开始,设备部在总结以往培训工作的经验基础之上,本着“全员同参与,培训全覆盖”的原则,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实操培训中心为依托,整合培训资源,注重培训实效,全面推进培训工作向全员能力培训模式转变,使托电公司设备部的培训工 作焕发出新的生机。

1.制定全员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厂

内实操模块取证机制从一期机组投产之初,托电公司就已经开展了技能鉴定取证工作。设备部现有8人取得技能鉴定高级技师资格,38人取得技师资格,107人取得高级工资格。2012年初,设备部按照公司统一部署,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在以往开展技能鉴定取证的基础上,分专业制订了全员厂内实操模块取证计划,通过全员参加技能鉴定考试(外审)与厂内实操模块取证考试(内审)相结合的方式,使设备管理人员的理论、技能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2012~2014年度设备部6个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共设计了圆顶阀检修、发变组保护校验等21个厂内实操模块,涵盖设备管理的各个专业。设备部的每名员工都需要参加厂内实操考试,但员工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来进行学习。模块取证按照先培训、后考试的方式,每个模块配置1~3名导师,对模块取证学员进行培训。与技能鉴定考试不同的是,厂内实操模块考试将培训、考试的重点放在了实际操作上,以解决设备管理检修实际问题为目的,让每一名员工都实际动手进行操作、练习,极大改善了设备管理人员动口多、动手少的情况。通过实际动手进行操作让学员对设备结构、故障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强了设备管理人员处理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高素质的内部培训团队

内部培训师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资源之一,他们实地经历公司的各个生产环节,对企业及员工的生产生活情况非常了解;同时,培训师和受训者同属同一工作环境,培训师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来向受训者讲解,会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设备部以“以点带面”的总体思路,首先,由各专业选拔出技术骨干,通过送他们到厂家培训学习先进技术、到外厂参加大修全过程管理学习、参加内训师授课技巧培训,加强对部分骨干员工的技能培训;然后,再让他们担任日常专业培训以及厂内实操模块导师,进一步检验和提高他们的授课水平。这种滚动促进的方式,不仅让这些技术骨干的技能水平逐步提升,同时也为大家树立了榜样,有利于形成“追、学、赶、超”的学习氛围。现在,设备部已建立起一支以高级技师以及专业班组长、高级点检员等技术骨干为核心的内部培训团队,为部门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3.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设备部保留以往效果较好的培训形式,又增添多样的培训形式。生产现场培训与课堂培训相结合。针对设备出现的异常、障碍情况,将培训场所挪到了生产现场,结合设备运行状态,来进行实地讲解、分析,有助于学员对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以及在运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加深认识,同时还能让大家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方式有更多的了解。选派各类优秀的技术尖子进行培训。伴随着公司各台机组脱硝改造等重点工程的有序进行,设备部有计划地分派选拔技术尖子到相关企业进行培训学习,待其归来后再把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对广大员工进行再次传递,产生一种良性循环,以促进员工共同提高。

4.赛训结合,沙场练兵

广泛开展各类形式的竞赛、比武,以赛检验培训效果,以赛提升培训水平。2012~2014年,设备部共开展各类技术比武、竞赛十余次,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设备部还积极选派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大唐国际、集团公司等各级单位参加竞赛及学习,让他们与兄弟单位的技术尖子进行充分交流学习。

5.建立专业培训中心

很多培训内容需要利用现场设备进行培训,对设备安全、人员安全都会造成威胁;另一方面,生产现场条件有限,粉尘、噪音环境也不利于培训的正常开展。2012年度,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设备部正式建立起了员工培训中心。培训中心配备了各类专业工器具及钳工操作台、电动机检修等十余个项目的培训设施,同时还安装了天车,可以进行设备吊装操作。在不进行培训的时候,也可利用培训中心完成各类检修工作,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培训中心的利用效率。

6.加强新员工培训

设备部在新员工培训课程设计上,除了常规安全教育外,还增加了职业卫生健康、现场风险防控、优秀青年经验介绍等内容,注重对新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7.管理考核严密、加强培训效果评估

在培训工作中,设备部建立健全了培训管理制度,严肃管理考核,实行培训签到制度,以保证培训效果。同时,还加强培训效果评估,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设计了专门的培训效果评估报告,在培训结束后由培训师和受训者进行填写,定期进行总结报告。这样,每次培训后有学员填写培训效果评估报告,便于培训讲师发现问题、提高授课水平,同时也为管理人员对培训讲师进行奖惩提供依据。

8.培训与岗位变更建立联系

设备年度总结范文5

关键词:财政资金自营工程项目;财务管理

一、引言

财政资金自营工程项目,是指单位内部单位承担的主要由财政资金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的部分工程建设任务,与发包工程相对应。某科研所国拨项目建设后是为单位科研生产服务的,建设过程中与科研生产、设备研发、专业服务和运行保障等多项业务密切相关,因此国拨项目的一部分作为自营工程是必然的,而且由于其能够解决单位冗余生产能力,近年来在财政资金投资的固投项目中占比逐渐增长,如X项目的自营工程占总投资的30%左右。按照财政资金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要求,自营工程项目作为国拨项目的一部分,其结余资金也需要上缴国家,与财政类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的处理原则(全部作为项目收益,由项目单位统筹用于研发活动支出)明显不同。单位应高度重视对自营工程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充分利用国拨资金支持单位发展。总体来说,外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加深、拓宽,审计要求也在不断规范和完善。随着自营工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逐步规范,重进度、轻结算的管理思维在逐步扭转,申报的自营工程成本与任务的匹配度逐步增加,外部审计、监督认可度逐步提高。通过对项目监督检查及财务决算审计过程中反映出自营任务财务管理及经费核算方面仍然存在成本归集不准确、超概算等问题,通过对自营工程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全流程梳理,就今后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进行了总结,以提高自营任务成本归集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承担单位的重视程度。

二、自营工程项目分类及确认下达

自营工程项目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设备研制及加工、设计、软件(系统)开发、技术服务、实验验证、调试、生产准备、专项运行、环境影响评价、安全分析评价等,具体进行如下分类。标准自营:即有单位内部自行制定明确收费标准且审计基本已予以认可的内部事项,如:水、电、暖、蒸汽、燃气等。设备自营:即内单位自行研制设备、加工设备等。服务自营:即内单位自行承担工程内的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安全分析评价、试验验证、调试、安装、分析等服务类工程。建安自营:即单位内部自行组织承担的部分保障类零星工程。单位内部对自营工程应分设项目下达部门、管理单位和具体承担单位。其中项目下达部门主要是指对固体资产投资项目进行整体管理的部门,确定自营工程项目并下达。项目管理单位主要是指代表行使工程业主职责,是对工程整体进行四大控制的具体实施单位和责任单位。自营任务承担单位主要是指具体承担自营任务的单位。自营任务应为工程项目批复概算内的建设内容,项目管理单位要严格审核自营任务,原则上未批复为自营的建设内容,承担单位不能承担自营任务。项目管理单位是自营建设内容四大控制的责任单位。承担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或能力。承担单位应由该项目管理单位或主管部门下达任务书,并明确自营任务在工程项目批复概算中的具体内容。任务书下达前应履行内部审签程序。标准自营任务不再下达任务书。任务书应明确约定任务内容、进度要求、质量管理要求、经费控制额度、验收标准、责任权利义务、支付及结算办法、罚则等。

三、自营工程计价、成本列支、核算与结算

(一)计价。根据批复自营工程的内容,按内部管理模式,通过计划任务书、技术服务任务书方式予以分解、下达,确定自营任务的目标、责任及考核要求。自营工程计价应根据工程任务内容并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确定,且不得超出概算(如超概算则必须按工程管理审批权限履行调整审批程序)。

(二)成本列支。自营成本列支的原则“据实列支、合理分摊”。自营成本构成与科研项目相比,有两个不同点:一是不得计入管理费和收益;二是既无各种比例限制要求,也无明细分项预算。1.标准自营成本标准自营成本根据制定的收费标准和提供的准确计量数量确定。2.设备自营成本设备自营成本根据自营任务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支出以及分摊计入的制造费用(研制费用)确定。直接材料包括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件、备品备件、包装物、电子元器件、消耗性气体、试剂以及单独计量的水、电、暖、蒸汽等费用。这里要注意消耗的概念,单独购买的备品备件未消耗的,不能计入。直接材料原则上应进行库存管理,并提供出入库手续。直接人工包括承担自营任务发生的人工成本。这里的人工成本应为应付职工薪酬概念,即为全口径。计入自营任务成本的工时费用应提供工时统计表、工时费用分配表。同时项目单位应留存从事该任务相应的人工记录,且符合该任务使用人工的逻辑性。其他直接支出包括承担自营任务发生的设计费、试验费、外协费、机械台班费、分摊计入的水、电、暖、蒸汽、折旧以及直接为自营任务发生的其他费用支出。计入自营任务成本的机械施工费应提供机械台班统计表。分摊计入的制造费用(研制费用)。3.服务自营成本服务自营成本与自研设备成本相比,成本构成基本相同。其他直接费中可列支任务完成过程中直接相关的差旅、会议、专家评审费和打字复印费等事务费。4.建安自营成本建安自营成本与自研设备成本相比,成本构成基本相同,可以根据施工情况计列消耗的燃油等动力费、机械租赁费、工器具等成本。5.审计中关注的事项(1)设备自营成本:作为最终交付设备产品的构成部分而购置的设备,可以计列为设备自营成本,如为研发“电磁泵”而购置的“电机”(此时实际是材料费)。其他自营任务不得列支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材料费、外协费的列支,应在设计图纸、实验记录、技术总结、验收报告等相关资料中有体现,原则上单独购买的备品备件不允许计列。(2)服务自营成本:服务自营的任务性质偏研究,人工成本占比应比较高,成本核算结果应与任务性质相匹配。例如X项目中的去污任务40万元,成本全部为人工成本,虽经沟通后仅审减3.51万元,但按去污的任务性质看,应有一定的去污材料费等直接成本,显然其成本比例与任务性质不匹配。通用的办公用品等不得计入“其他直接费”(应先计入“研制费用”后再分摊计入);打字复印费总额的合理性。(3)建安自营成本:其中的工器具成本不能一次性全额计入,建议采用五五摊销法。例如X项目中审减树木移栽购置园林用工器具0.56万元。(4)设备自营、服务自营和建安自营的费用分摊范围,仅限研制费用(所级管理费)。例如X项目中审减分摊的管理费144.48万元。分摊的燃料动力费、折旧、制造费用,方法在任务期间应保持一致,与单位内部其他费用分摊原则应保持一致。例如XX项目中审减列支项目启动前水电费1.04万元。(5)不得计提收益。例如XX项目中验证自营任务中审减列支不合理的内部利润1.43万元。

(三)会计核算自营任务。(标准自营除外)应按项目单独核算,以准确反映每项自营任务的收入支出情况。对未完工的自营工程成本,应进行年度结算,以准确反映工程年度成本,也可以简化核算工作,不进行年度结算,但虚列的工程成本应在报表中剔除。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规定合理核算自营任务成本,杜绝擅自变更任务内容,配合项目管理单位做好自营任务的四大控制。由于成本构成不合理、擅自变更任务内容等原因造成的审减费用,由承担单位自行承担。自营任务执行过程中,需进行进度结算的,应在任务书中明确。自营任务价款结算建筑安装工程价款结算的相关流程执行。自营任务完成后,承担单位应向项目管理单位或管理部门提供内部结算单据和任务结算书(含结算报表)。任务结算书的内容、格式由承担单位与项目管理单位共同约定。自营任务最终交付建筑、安装工程的,应提供各单项建筑、安装工程的最终结算成本及成本结算报表。自营任务最终交付设备的,应提供每台/套自营设备的最终结算成本及成本结算报表,并办理资产交割手续。承担单位为完成自营任务与外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须按单项任务进行登记、保存,任务执行完毕时根据项目管理要求移交。承担单位实施自营任务应严格按批复下达的经费额度控制成本支出,未经批复的超支由承担单位自行承担。自营任务结算交付后,结算金额与任务经费控制额度相比有结余的,不得作为收益处理,应以实际结算金额确认任务价款,同时承担单位应将余款退回拨付单位。竣工决算审计对自营任务经费审减的,应相应核减自营任务结算价款。自营任务应参照执行质保金管理规定,质保金比例不得低于最终结算价款的5%,质保期不得少于一年。

四、建议

(一)规范自营工程资金拨付流程。为了进一步规范自营工程资金管理,推动工程建设单位推行自营工程资金“预拨加结算”制度,便于自营任务承担单位及时启动工作,及时准确归集成本,且由于资金在单位内部,风险可控。“预拨加结算”制度,即100万元以下自营任务除质保金外一次性拨付(《国防科工局关于补充完善军工项目财务决算审计内容的通知》(科工财审[2013]1634号)文中“重点审查概算在100万元(含)以上自制设备的直接费用核算是否准确……”),任务结束后进行整体结算;100万元以上的自营任务按不低于总额的70%比例拨付,剩余部分待结算额确定并扣除质保金后一次性拨付;特别重大的自营任务,按照工程进度确定支付节点和预拨额度。

设备年度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PDCA思想;培训程式

一、引言

为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的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然而,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矛盾突出[1],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下简称“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已经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构建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流程实践模式,增强教师培训吸引力,提升培训质量是摆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组织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李新发提出了依据不同教师需求建立分层分类的立体化教师培训体系[2]。赵俊梅指出要基于系统培训,关注成果转化以增强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吸引力[3]。李响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4]。杜鹃在现代学徒制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应用了PDCA循环思想[5]。一般认为,PDCA循环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并完善[6]。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践过程中,学者较多聚焦在培训课程的质量保证、培训成果转化、培训效果评价等方面,未能提出动态的逐步完善的培训流程实践模式以形成长效机制。中职素质提高计划是系统的动态工程,培训项目需要可持续开展,培训时间的有限性和受训者的能力差异决定了项目实施者必须重视培训过程的长效性和持续改善。本文基于PDCA思想构建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程式,整个培训组织工作按照计划(plan)、实施(do)、监控(check)、改进(action)顺序进行,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各环节,形成环环相接,不断向前运动的循环机制[7]。同时,借助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双线并举的措施,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项目规划、具体实施到返岗研修的全过程中,实行全面的监督、总结、反馈和持续改进,促进中职学校教师培训质量的提升,实现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培训程式动态完善。最后,对比最近两个年度的参训学员综合评教指标,验证了本文提出的PDCA循环改进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程式的有效性,以期对部级、省级及校本培训提供参考。

二、中职国培项目培训面临的挑战

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培训实施流程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如何达到教育部、财政部设置的中职教师培训目标任务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诸多学者提出了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培训实践经验与探索路径,但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实践中仍面临种种挑战。(1)培训项目时间紧培训面授周期一般为两周,如何合理设计教学计划,编排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中职国培培训效果。(2)涉及的干系人多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涉及多个部门多方面项目干系人,包括参训的全省各地中职教师,教学部门、网络与技术中心、后勤保卫、财务部门及分管的学校领导等。一个培训项目一般设项目主要负责人和项目执行负责人。项目主要负责人通常为分管领导,负责统筹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执行负责人一般为承办部门领导,主要任务是根据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标专业和预算金额开展具体的项目实施工作,包括科学拟定培训方案,精心组织方案实施,配备保障服务体系等。网络与技术中心负责机房管理、设备调试、网络保障等;教学部门负责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施等工作;一般还配备一定比例的教务人员跟班导学。项目干系人之间的沟通协调势必影响培训的实施开展。(3)培训的需求高好的培训实践模式必然要建立在教师的参训需求之上。工作负担、生活压力等因素促使教师对培训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专业性差异需要培训实践者还要关注培训的个性化需求。虽然培训的面授周期短,但是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是参训教师的“长期需求”,由于行业的发展,持续获取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是“动态需求”,如何融合“动态需求”和“长期需求”也是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的一项挑战。(4)培训成果应用方式欠缺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旨在促进培训成果应用和转化,切实提升参训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促进培训成果向教学和科研一线应用和转化,但目前培训成果应用方式欠缺。

三、PDCA思想在中职国培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既要对接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又要结合区域、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其培训目标主要分为理论认知、技能培养和成果应用等方面。为应对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面临的实践挑战,本文将利用PDCA思想构建以培训目标为导向的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程式,改变以往单线程流水式培训模式,为中职国培提供一条循环改进的实践新路径。

(一)计划阶段(Plan)

PDCA的计划阶段是根据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实施要求,考察学习提高计划的实施和管理经验,组织专家论证会对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基于上一年度参训教师的问卷,提炼群体普遍共性需求基于本年度参训学员训前线上问卷调查,对参训专业技能需求、参训方式、参训期望获得等进行调研,确定培训目标、研讨实施方案,确定线下授课+线上研修的双线模式。确定方案后,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培训计划是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功实施的前提。制定计划时要求:(1)不仅要明确培训目标、教学任务还要精选培训专家团队,保证教学质量。(2)建立培训管理制度,如制定中职国培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工作职责、学员管理制度、网络与技术中心支持服务规范等,形成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项目管理制度体系。

(二)实施阶段(Do)

PDCA的实施阶段指根据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培训活动,完成培训任务。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实施需要牵头部门来组织,其他部门积极配合,有效衔接,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保障培训质量。项目实施进度的安排是否合理,决定了能否在培训周期内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拟定培训目标[8-9]。该阶段包含了培训硬环境和软资源建设:(1)根据审批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启动培训的程序性工作,对机房、后勤、支撑软件平台模块进行统一申请和分配;(2)依据教学计划和实训安排,完成教学任务设置;(3)专业培训专家团队开展线下培训教学活动,设计实验项目、执行教学任务、开放课题训练等;(4)录制线下课程视频资源,供学员线上研修,免费提供专业相关课程资源,解决教师的长期培训需求。

(三)监控阶段(Check)

PDCA的监控阶段总结培训执行计划的结果,并与培训目标进行对比,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该阶段的核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来监控每个阶段的培训成果:(1)培训执行方案科学合理,符合以培训目标为导向;(2)培训的成效评价要有成果,包括实验项目的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成果的可视化呈现等;(3)培训教学任务要认真执行,对培训课时数、参训出勤率、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等进行统计分析;(4)对网络研修课程资源,教师答疑、作业批改等进行评价。通过多角度的监控检查确定培训目标的完成与否,保障培训任务的顺利圆满实施,获得预期的培训效果,打造良好的培训口碑。

(四)改进(Action)

PDCA的改进阶段主要是对培训计划进行改进,对监控结果和评价总结进行反馈、整改和处理,不断完善培训计划、培训管理制度,对监控结果和评价总结进行反馈、整改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培训品牌效应的目标。PDCA四个阶段涉及主体职责及监控指标参见表1。总之,将PDCA的思想贯穿培训实践的全过程,在计划中实施,在实施中监控,在监控后改进,形成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良性循环改进模式。

四、PDCA思想的应用效果分析

以我校承办的2018年度和2019年度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具体实施后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2018年度培训仅采用线下授课方式,包含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2个专业,学员综合评价优秀率见表2。2019年度我校承办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漫制作与设计3个专业,采取了线上结合线下双线培训方式提升了参训积极性,显著提高了参训满意度。分析2018年度学员评教综合评价数据,为方便对比,取两个专业的优秀率的平均值,得到评教结果为93%。2019年度三个专业学员综合评价优秀率见表3。比较看出,2019年度评教指标综合满意度较2018年度提升超过4个百分点。分析发现,2019年度,在计划(plan)阶段,调研学员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总结上一年度培训经验,结合网络研修模式,将培训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克服了时空限制,极大满足了学员迫切的技能提升愿望,学员的综合满意度大幅提升。在培训实施阶段,将现场授课内容录制成视频资源,供学员线上反复观摩;在监控阶段,根据测评结果,实时调整教学方法,调控教学节奏,同时开通网上答疑模块,切实加强师生交流,提升学员培训参与感与积极性,提高了学员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效果。

五、总结

设备年度总结范文7

 

2003年以来,印度经济进入了更快的增长时期。伴随着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印度的对外贸易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值得注意的特点。总结这些特点,不仅可使我们加深对印度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了解,而且对顺利开展中印贸易都有帮助和启发。2003年以来印度对外贸易发展值得注意的新特点主要有:   一、商品贸易增速加快,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1980年以前,由于受到政策抑制等因素影响,印度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较慢。从1980年开始,尤其是自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加快,而2003年以来,印度对外贸易达到了更高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使印度的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1990年度,印度的出口额为181.43亿美元,进口额为240.75亿美元,外贸总额为422.18亿美元;2000-2001年度,出口额为445.6亿美元,进口额为505.36亿美元,外贸总额为950.96亿美元;2008-2009年度,出口额为1,852.95亿美元,进口额为3,036.96亿美元,外贸总额为4,889.91亿美元。①2008-2009年度的贸易总额是1990-1991年度的11.58倍,是2000-2001年度的5.14倍。1990年,印度对外商品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1%,2004年占25%,②2004-2005年度,商品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2%,进口额占16.9%,合计占29.1%;2007-2008年度,商品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1%,进口额占21.9%,合计占36%。③虽然印度的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但由于商品进口大大超过出口,近年来,印度的贸易赤字额迅速扩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0-2001年度,印度的贸易赤字额为59.32亿美元,2005-2006年度,迅速上升到460.75亿美元,2008-2009年度再创历史新高,剧增到1,184.01亿美元。④2009年在贸易规模下降到4,131.3亿美元的情况下,贸易逆差仍然高达868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的逆差额是573亿美元。⑤这种情况如长期发展下去,危及的不仅是印度的国际收支,印度的宏观经济乃至整个经济都将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印度政府近期采取了一些进一步推动出口增长的措施。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新变化   1.出口方面   在独立初期,印度出口的商品以初级产品及其加工品为主,主要是茶叶、黄麻制品、矿石等。后来,随着印度工业化的推进,主要出口商品变成了加工品和制成品,纺织品尤其是服装、珠宝、手工艺品、皮革制品等成为主要出口商品。近年来,皮革及其制品、成衣、手工艺品等的重要性下降,化工产品、机械、运输设备和金属等制成品的出口大量增加,以石油为主的矿物燃料及润滑剂也成为主要出口商品。这致使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变为了机械、运输设备和金属等制成品、珠宝、以石油为主的矿物燃料及润滑剂、化工品、成衣、矿石及矿物质,手工艺品已不再是主要出口商品。2000-2001年度,除农产品外,印度出口最多的商品分别是:珠宝73.84亿美元,占16.57%;机械、运输设备、金属制品(包括钢铁)69.76亿美元,占15.66%;成衣55.77亿美元,占12.52%;化工品50.02亿美元,占11.23%;皮革及其制品19.51亿美元,占4.38%;矿物燃料及润滑剂(包括煤炭)19.31亿美元,占4.33%;手工艺品11.16亿美元,占2.5%;矿石及矿物质(不含煤炭)9.06亿美元,占2.03%。2007-2008年度以来,机械、运输设备、金属制品(包括钢铁)出口占第一位,珠宝和矿物燃料及润滑剂(包括煤炭)交替着占第二、第三位,化工品占第四位,成品服装占第五位,矿石及矿物质(不含煤炭)占第六位。如果按农副产品、工业制成品和矿物燃料及润滑剂分类,则农副产品的重要性迅速下降,工业制成品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矿物燃料及润滑剂的出口迅速上升。2000-2001年度,出口农副产品62.56亿美元,占14.04%;出口工业制成品351.81亿美元,占78.95%;出口矿物燃料及润滑剂19.31亿美元,占4.33%。2007-2008年度,出口农副产品162.02亿美元,占9.93%;出口工业制成品1,046.18亿美元,占64.13%;出口矿物燃料及润滑剂290.30亿美元,占17.80%。2009-2010年度,出口农副产品179.63亿美元,占10.05%;出口工业制成品1,201.67亿美元,占67.23%;出口矿物燃料及润滑剂288亿美元,占16.11%。   2.进口方面   20世纪70年代以前,粮食、机械产品、钢铁、石油及润滑剂、运输设备、有色金属、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等是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70年代后期以来,粮食已经不再是印度的主要进口商品,但随着世界石油价格的攀升,石油及润滑剂成为第一大进口品。同时,化肥、食用油、珠宝等成为印度的主要进口品。近年来,珠宝、有色金属、运输设备、机电产品在印度进口商品额中的比重提升,石油及润滑剂、有色金属、非电气机械产品、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珠宝、钢铁、化肥、运输设备等是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2000-2001年度,印度进口的石油及润滑剂占总进口额的30.97%,珠宝占9.57%,非电气机械及设备占7.33%,运输设备占1.89%,钢铁占1.55%,化肥占1.31%,有色金属占1.07%,化学品及化合物占0.67%。2007-2008年度以来,石油及润滑剂仍然是印度进口额最大的商品,非电气机械及设备、有色金属、珠宝排第二位至第四位,它们的位次年度间有变化。排第五位至第八位的是化学品和化合物、运输设备和钢铁,它们的位次年度间也有变化。就进口商品的大类看,粮食类几乎可以忽略,原料和中间制品的比重提高,资本货物的比重也有所提高。在印度的进口商品分类中,原料和中间产品包括石油及润滑剂、化工产品、珠宝、有色金属、钢铁、化肥等,资本货物包括机床、机械设备和仪器、电气机械、运输设备、金属制品等。#p#分页标题#e#   三、主要贸易伙伴及区域发生明显改变   自印度独立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苏联等国家及西欧和北美长期是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和主要贸易区域。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西亚、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开始成为印度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欧美国家的地位下降,亚洲成为印度对外商品贸易的最大区域。近年来的情况更是如此。综合进出口情况看,在区域方面,近年来西亚北非地区(中东)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其后依次是中国等东北亚地区、欧盟和东盟。在单个国家方面,近年来阿联酋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列第二位,美国的位次降到第三,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位次明显下降,俄国已经不是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与此同时,印度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关系有较大发展。2005-2006年度,印度的商品进口总额为1,491.66亿美元。其中,向欧盟27国进口的占17.4%;向中国和日本等东北亚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占15.51%;向东盟国家进口的占7.30%;向西亚北非19国进口的占7.28%;向北美进口的占6.96%。就单个国家看,从中国进口的占7.29%;从美国进口的占6.34%;从瑞士进口的占4.39%;从德国进口的占4.04%;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占3.32%;从比利时进口的占3.17%;从韩国进口的占3.06%;从阿联酋进口的占2.92%;从法国进口的占2.76%;从英国进口的占2.63%。2009-2010年度,向印度出口商品最多的10个国家及其份额分别是:中国占10.69%,阿联酋占6.76%,沙特阿拉伯占5.93%,美国占5.34%,瑞士占5.10%,澳大利亚占4.30%,伊朗占4.0%,德国占3.58%,印度尼西亚占3.0%,韩国占2.97%。该年度,印度向西亚北非19国的进口额占28.23%;向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占18.55%;向欧盟27国的进口额占13.33%;向东盟国家的进口额占8.95%;向北美的进口额占6.61%。2005-2006年度印度的出口总额为1,030.91亿美元。其中,向欧盟27国出口的占22.53%;向北美出口的占17.82%;向西亚、北非19国出口的占16.18%;向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占15.74%;向东盟国家出口的占10.10%。就单个国家(地区)看,进口印度商品最多的1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占16.83%;阿联酋占8.33%;中国占6.56%;新加坡占5.26%;英国占4.91%;中国香港特区占4.34%;德国占3.48%;比利时占2.78%;意大利占2.44%;日本占2.41%。2009-2010年度,印度的商品出口额为1,787.51亿美元。其中,向欧盟27国出口的占20.16%;向北美出口的占11.56%;向西亚北非19国出口的占22.02%;向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占16.17%;向东盟国家出口的占10.13%。就单个国家(地区)看,进口印度商品最多的1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阿联酋占13.41%,美国占10.93%,中国占6.50%,中国香港特区占4.41%,新加坡占4.25%,荷兰占3.58%,英国占3.48%,德国占3.03%;沙特阿拉伯占2.19%,比利时占2.10%。   四、以软件出口为重点的服务贸易持续高速增长,结构变化巨大   实施经济改革以前,印度对外服务贸易主要以运输和旅游为主,且多呈逆差状态。经济改革后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印度服务贸易呈现的特点:一是持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变化巨大,软件及其服务外包出口所占份额不断扩大,成为最大的服务出口品,运输业和旅游业的重要性下降。2004-2005年度至2009-2010年度,服务出口的年均混合增长率为16.7%(同期商品出口的年均混合增长率为16.4%)。如果把2009-2010年度因世界经济衰退导致的服务出口下降9.6%剔除,则这期间的增长率更高。在2000-2001年度至2007-2008年度期间,旅游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18.3%,运输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25.5%,保险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29.4%,软件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45.7%,商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75.0%,金融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37.5%,通讯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11.3%,整个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27.8%。到2009-2010年度,旅游在服务出口中的份额降到12.4%,运输降到11.7%,包括软件在内的杂项服务的比重提高到73.8%。在杂项服务中,软件占51.9%,商务上升到11.9%(2000-2001年度占2.1%),金融增加至占3.9%(2000-2001年度占2.1%)。①1991-1992年度,印度的软件出口额不过1亿多美元,1995-1996年度上升到8亿美元,1999-2000年度增至39亿美元,②2009-2010年度,已迅猛攀升到497亿美元。①在进口方面,2000-2001年度至2007-2008年度,旅游服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18.6%,运输服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18.3%,保险服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24.7%,软件服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28.2%,商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48.9%,金融服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6.8%,通讯服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31.4%,整个服务进口年均综合增长19.8%。2000-2001年度,旅游占服务进口的19.2%,运输占24.4%,保险占1.5%,杂项服务占52.6%。杂项服务中,软件占4.1%,商务占7.0%,金融占13.5%,通讯占0.9%;2009-2010年度,旅游服务进口的份额降到15.6%,运输降到19.9%,包括软件在内的杂项服务进一步上升到61.5%。在杂项服务中,软件占2.4%,商务占30.1%,金融降到占7.7%,通讯占2.3%。②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在贸易额的迅速扩大方面也得到充分表现。1990年,印度的服务出口额为46.1亿美元,服务进口额为59.43亿美元;③2006年,印度的服务出口额增加到750.57亿美元,服务进口额增加到630.53亿美元;④2008-2009年度,印度的服务出口额为1060亿美元,服务进口额为520亿美元,2009-2010年度的相应数为958亿美元和600亿美元。⑤#p#分页标题#e#   五、启示   1.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欧美日发达国家和印度的经贸关系减弱,亚洲发展中国家及主要石油输出国和印度的经贸关系明显强化,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与印度的经贸关系也有加强。这将对印度与发达国家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及石油输出国的关系带来什么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2.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也是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之一。但是,在中印商品贸易中印度逆差较大,中国是印度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2003-2004年度,在中印双边的商品贸易中,印度逆差仅10.98亿美元,但2008-2009年度剧升至231.43亿美元,相当于该年度印度商品贸易赤字的19.55%。这种情况,引起了印度国内从商界到政界的高度关注和不满。为保证今后中印经贸合作的顺利发展,实现去年12月总理访问印度期间两国提出的到2015年使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方面有必要按照两国政府签订的联合公报中提出的解决双方贸易问题的方案,并进一步采取其他措施,减少印方的贸易逆差。   3.从印度紧靠西亚地区,从西亚主要石油出口国进口石油后再出口或加工后出口的经验看,一个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不一定是这个国家具有优势的产品。一个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及工业优势,把不是自己优势的产品进口后变为优势产品出口。   4.从面积仅8.3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820万的阿联酋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西亚其他主要石油出口国也成为印度主要的贸易伙伴,西亚成为印度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的事实和经验中,我们可以受到启示,即在世界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主要石油输出国的对外经贸合作潜力是巨大的。我国可以进一步挖掘与西亚等主要石油输出国的经贸潜力,发展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   5.随着印度与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和印度在这两个地区的竞争可能加剧,值得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我国的出口企业关注。

设备年度总结范文8

一、提高计划管理意识

首先必须提高管理层的计划管理理念,作为最为基础的管理工作,计划为龙头的管理理念必须建立起来。要通过制度的建立、优化和落实来保证计划管理工作,要通过不断的培训强化计划管理理念,通过绩效的导向建立计划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总目标的实现。计划管理就是要求企业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阶段与环节的活动,都必须服从于企业的目标与要求。计划管理是以全企业、全过程和全员管理为特征的,即是由企业全体职工都参加计划的制定,执行和检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总目标及其计划均分解落实到每个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并且都能纳入企业统一计划的轨道。计划管理的具体实现必须通过管理工作目标化和计划管理系统化来进行。

二、要实现公司年度目标的有效传递,必须要建立以公司年度综合计划为基础的计划管理体系

(1)公司年度综合计划;(2)部门年度主要工作任务计划;(3)岗位年度工作计划;(4)专项工作计划;(5)部门月度工作计划;(6)岗位月度工作计划。这一计划管理体系的完善,将可以做到计划管理所希望的:逐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公司的目标也基本上能达到有效传递。

三、实现公司年度目标的有效传递

1.部门对公司年度目标的有效传递

公司目标的有效传递,部门是关键。部门一是要围绕公司的年度目标、重点工作和生产经营目标责任状的要求,根据部门职责制定部门全年的重点工作任务计划,细化分解公司的年度目标和重点工作;二是要根据年前制定的各专项工作计划(如:检修计划、技改、反措、安措、培训等),根据时间次序的安排,进行详细分解,落实到具体时间节点和岗位上;三是要结合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去年部门工作情况制定部门本年度需要改进的主要工作。

2.岗位对部门目标的有效传递

个人要根据部门的全年主要工作任务计划编制岗位的全年主要工作任务计划。岗位全年工作计划最好由两部门组成:一是日常固定的工作任务;二是阶段性的工作任务。

3.月度计划对全年工作目标的有效传递

年度计划的落实主要体现在月度计划上,部门要根据职责范围,提交责任范围的月度计划工作,由公司计划职能部门统筹后形成公司的月度计划;在落实公司的月度计划项目时,部门要根据责任分工落实到各岗位。

4.平行岗位之间的“目标”传递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目标的传递也可以说是任务的传递,包括平行岗位之间工作任务的互相传递和要求。例如年度招投标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就需要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目标任务传递:(1)全年各项工作计划(如:大小修项目、技改、特殊项目)确定后,全年的招投标计划就要根据前述的计划进行编排;根据招投标制度(如项目费用大小)的要求,项目实施部门应提交本年度需招投标的项目清单传递给经营部;(2)经营部根据招投标项目编制全年的招投标计划,明确配合部门需提供的资料的时间节点,计划形成后传递各部门;(3)各相关部门和岗位根据该计划有次序开展工作,各施其责,从而实现部门之产、岗位之间的目标传递。

四、实现计划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计划管理必需是个动态的管理,计划的制定下达、执行、检查、反馈,要有个全过程的跟踪直到闭环。

1.计划执行的监督

计划一旦制定,就一定要执行,体现计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计划职能部门可用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督。(1)加强对部门月度工作计划编制的监督:各年度专项计划一定要分解到部门的月度工作计划中,通俗讲,就是说各专项工作计划的某一项任务,一定能在部门的某一个月度工作计划中能找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监督这些专项计划有没有得到落实;(2)加强对专项计划项目执行的监督:对于一些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执行的计划项目,要有部门和公司分管领导的批准手续。

2.计划编制、审批监督

计划制定阶段要严谨、客观、实际,而不是为了应付而随便定的计划。计划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的编制、审批环节的监督,督促各职能部门在计划编制阶段严加管理、在计划审批环节严格控制。2.4.3计划完成情况的监督加强对部门月度工作和专项计划完成情况汇报的监督。部门的月度计划要严格执行,每月都需要详细汇报月度计划项目的完成情况,客观原因不能完成的,要根据制定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同时,要建立专项计划的定期汇报体系,做到每季有小结、年终有总结,定期梳理专项计划的完成情况;同时,要加强计划项目完成质量的监督,通过专业技术人员、部门仍至分管领导对计划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监督。

五、规范计划编制流程、提高计划编制水平

1.完善专项计划的相关制度

各职能部门要通过各专项计划管理制度的完善,从定义上明确计划的内容和性质,明确计划编制的程序、内容、时间节点等要求。例如技术改造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每年年中就开始准备明年技改的编制工作,规定了技改计划应如何编制,明确技改项目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定了技改项目的审批流程等等。有些新企业,由于概念的模糊,计划编制时往往把一些日常工作列入到年度计划中,不能突出重点,因此,要通过专项的管理制度,明确应编入计划的内容,使得计划简明扼要、更具体、有可操作性。

2.要加强历史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作为专项计划编写的依据

计划编制的几个阶段中(确定目标、认清现状、研究过去、确定计划前提条件、确定方案),认清现状和研究过去,都需要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计划的编写,是对未来的预判,所以必然需要在总结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估算,才能使计划趋于合理、准确。计划编写的数据,来源于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结果。计划的编写要注重平时工作的积累,年度计划的编制准备工作,不是短短的半个月、一个月或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也不是纯粹拍拍脑袋就可以想清楚的,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日积月累,记录下来。比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把一些一时不能根本解决的缺陷记录下来,作为下一年度设备维护计划的一部分;要把往年发现的一些对人身安全或设备安全存在着隐患而一时又不能整改的记录下来,作为制定安措或者反事故措施计划内容;要统计一年来备品备件的消耗情况,作为每年的零星采购计划、备件采购计划的参考;要把每一年氮气、CO2、氢气、水、滑油等大宗材料的具体使用情况,比较详细的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作为大宗材料采购计划的依据;要把平时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想法记录下来,进行思考研究,作为明年技术改造计划的项目。

3.部门月度计划的编写

月度工作计划,一定要有效传递、分解、执行全年的工作任务的作用。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应突出公司的工作重点,例如比较重大工作、需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较重要的专项工作(如技改项目)等等。部门的月度工作计划,应能指导部门的月度工作,实现部门月度工作目标。部门月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与公司的总体计划、部门间的工作计划、部门各岗位个人计划有机结合。月度工作计划的编写,要统一规范要求,计划的基本要素要具备,计划的内容应简单扼要,目标详细具体,责任部门要分清,完成时间要明确。

六、结论

计划管理是新发电企业必须重视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新发电企业在计划管理体系尚未完善的状况下,本文针对企业在计划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看法,为新发电企业不断完善计划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必须提出的是,由于电力生产的特殊性(受调度的影响),往往成为某些否定计划管理作用的借口,因此,加强对计划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至关重要;同时,在生产管理实践中要不断的完善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使企业目标有效传递;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和计划管理的动态监督管理,是计划管理的重要保障。

作者:许更生 单位:福建晋江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

第二篇

一、发电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

经济活动分析颇为复杂,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首先要明白最终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要实事求是,根据企业现状确定分析课题;其次要注重分析的全面性,并且要抓住重点。既从整体考虑,又找出关键问题作为重点解决;整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资料,需及时收集并整理,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此外,要逐渐制度化、规划化,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如编制相关报告、召开会议等,还应跟紧时代,结合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经营的发展战略。

二、发电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分析

电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需从以下几方面对其竞争能力加以分析:一是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现状,如发电量、燃料耗率、厂用电总量、总产值以及发电成本等指标。如发电成本直接关乎企业利益;燃料耗率关乎机组运行水平和燃料利用率等;二是能够反映出企业的实力,以此去估计其经济社会效益。如上网电价、上网电量、设备利用时间、工业增加值等,全员劳动生产率等,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措施及时解决;三是能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过程,包括厂用电量、发电设备性能、最高负荷、最低负荷、年度报告等指标。

三、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分析及实施

(一)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采用最优化技术中的多目标优化规划理论和方法,首先在各种客观约束条件下建立定量数学模型;应用定量模型对各个指标、各种约束条件的组合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主、次指标(分层指标)及其影响因素指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通过仿真来分析投入指标、约束条件与产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年度各个指标考核制的确定提供依据,为过程管理和调控提供依据,以使得通过各指标的管理和考核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并同时完成其它非利润指标。然后将定量模型软件化。

(二)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制定的原则

综合计划管理需涉及企业每一方面,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将规划、投资、经营等活动纳入目标管理,并做好相关工作;综合计划管理还应有科学的战略作指导,将目标分为几个阶段逐一实现;为防止出现盲目规划的情况,需实时了解市场动态,根据用户需求制定相应的计划。对于各项指标,在约束的同时,还应有一定的激励性,以不断强化管理的态度去实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施内部模拟市场。

(三)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方案

首先,在制定综合计划并在内部传达时,要确保其全面性和严密性。建立合理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包括基建指标、节能指标、财务指标等。下达指标任务要清晰明确及时,如收入利润指标,要将所有细节都清楚说明,保证所有人员都能正确理解;其次,各项计划需专业负责、统一管理,设立专业管理部门,多由计划经营部门负责管理指导。每一项指标管理时都要有相应的部门组织实施。将经济活动分析和综合计划管理有机结合,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确保指标任务能够顺利完成。抓住重点项目和关键点,进行专项管理;此外,需加强综合计划的考核。把综合计划各项计划指标纳入企业的业绩考核中去,通过业绩考核,增强企业各部门和职工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主动完成任务的紧迫性和主动性。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