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电影论文范例

商业电影论文

商业电影论文范文1

(一)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

对于企业来讲,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收益,由于通过互联网络的使用,企业对于客户的订单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而且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需找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企业形象宣传,大大减少了人、财、物的消耗。

(二)提高企业的工作质量。

电子商务能够使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同时电子商务可以提供交互式的销售渠道,使商家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自身的工作,极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质量。

(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化网络的现代化商业手段,它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企业的市场信息问题,及时了解市场的动向,有利于企业在产品上的创新。企业要立足于市场,不仅要发挥低成本优势,而且要充分了解市场信息,积极参与产品创新,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四)市场竞争中更显公平化。

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进行的,那么企业所面临的就是一个虚拟的市场,这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打破了大企业独占鳌头的局面,为企业间的竞争带来了公平化。

二、电子商务给企业营销环境带来的变化

(一)传统营销方式得以改变。

传统营销总是依赖于人力去进行对企业进行宣传,大大增加了对人、财、物的投入,浪费了企业大量的资金,随着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直接面对消费者,省去了大量的中间环节,如果交易成功,也不必去银行进行现金支付,直接通过网上银行或者常用的支付宝进行支付,大大方便了交易的进行,省时、省力又快捷。

(二)信息沟通的互动性与及时性。

以往的信息沟通都是单向沟通,但是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信息沟通具有相互性,不仅能够给对方发送及时的信息,也能够得到对方反馈的信息,及时、方便。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平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无比巨大的优势。

三、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消费新方式

(一)消费者购买方式由被动变主动。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消费者在企业营销中的地位产生了巨大冲击。在传统的营销中,消费者的购买方式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企业营销则是处于主动地位,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消费者对商品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论是产品的质量、款式、花色、包装、服务等方面,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购买方式越来越主动。

(二)消费者购买乐趣逐渐提高。

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络能够了解自己喜欢的产品信息,加上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越发没有时间约朋友逛街,所以消费者就通过网上购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对网络购物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四、电子商务给企业营销理念带来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无形中给企业营销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营销理念的变化是随着营销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而变化的,电子商务的产生打破了原有的营销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营销活动中的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社会等几个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电子商务活动中个人的消费意识得到很大的满足,真正体现了人的“个性”特征。电子商务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企业才能够抓住市场的主体发展起来,而传统营销理念中体现更多的是企业个体的利益,没有考虑整体双赢的利益,因此,电子商务给传统的营销理念带来一次更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营销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只有具备电子商务理念的企业才能更好的把握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商业电影论文范文2

1.与旅游产业和产品有很强的契合性。首先,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很强,需要交通、邮电、商业、轻工、城建、文化和文物等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因而进行决策时,除要考虑向旅游者提供餐饮、住宿及其他相关产品和服务外,还要满足各相关行业的需要。旅游电子商务可以把众多的旅游供应商、旅游中介、旅游者联系在一起,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及旅游相关行业可借助同一网站招徕更多的顾客。新兴的“网络旅游公司”成为旅游行业的多面手,将原来市场分散的利润点集中起来,在优势互补基础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形成银行、旅游中介商、旅游产品生产者、旅游者四方得利的共赢局面。其次,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贮藏的特点,其生产和销售的过程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完成的,避开了现代电子商务中配送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而且旅游产品具有信息性的特点,旅游产品的销售过程实际上是产品信息的传递过程,所以旅游产品最适合发展电子商务。

2.有利于旅游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创新经营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极大降低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

首先,降低了旅游企业的交易成本。据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CH中国电子商务指数报告》的测算结果表明,电子商务比传统交易方式节省11.61%的费用和9.34%的时间,这与美国莱曼兄弟投资公司经济学家易斯的研究结论相同。易斯的研究指出两点:网上销售商品的平均价格要比零售商店同样的商品低13%;网上零售价格将随网上购物等“电子交易”的增加而下降。

其次,降低了旅游企业的信息传播成本。网络媒介具有无时间地域限制、无时间版面约束、内容详尽、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网络营销无需付出店面租金成本。

最后,减少了旅游市场的中介成本。电脑网络形成的“媒体空间”取代了“物质空间”,“虚拟市场”取代了“传统市场”,旅游企业和消费者可进行直接交易,节约了市场成本。旅游企业还可以应用电子商务创新经营模式。首先,旅游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吸引新顾客。作为新的营销渠道,由于网上定购比较方便快捷,不受时空的限制,扩大了市场“空间”,增加了吸引力,互联网可吸引那些在传统营销渠道中无法吸引的顾客到网上定购。其次,旅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可以与旅游者进行交互式沟通,旅游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旅游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服务需求,旅游企业可以及时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旅游者需求,设计新的旅游线路或提供个性化服务,这种旅游经营方式的改进也为旅游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3.满足消费者的独特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的消费日益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反映在旅游业上,就是追求个性化的旅游———个性化的旅游线路、个性化的旅游经历、个性化的旅游纪念品等,加上不断改善的高速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旅途时间,从而加剧了这种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在我国旅游业4000多亿元的产值中,有90%来自于商业散客和家庭自助游,说明这是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显然,传统的业务管理模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这恰恰为旅游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具有高速度、高精度和低成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以类似“定制”的方式去满足众多的远距离、小批量的旅游消费需求。

4.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入世后,国外旅游服务公司长驱直入,凭借成熟的电子商务经验,它们引发的决不是简单平等的传统旅游竞争。据一些业内人士预计,一旦旅游市场全面开放网络旅游迅速成熟,那么,全国现有的十数万大小旅行社90%将不复存在。我国旅游企业只有积极参与运用电子商务,适应国际旅游需求的新特征和国际旅游交易的新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旅游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二、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2001年,我国各类涉及旅游类网站已达5000个。但据2009年Alexa分析目前所实现的旅游电子商务还限于各种票据、住宿预定、旅游线路预定及发送电子邮件等,只有1%的网站实现了网上付款的方式。也就是说总体上仍停留在上网查询和预订,下网进行交易和结算的阶段,在内容提供、服务方式和网络技术等方面与旅游电子商务尚有很大差距。用电子商务的概念来衡量,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1.环境因素。尽管近几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迅速提高,但网络发展环境与旅游电子商务开展所要求达到的规模还相距甚远,网上的消费者也多为高收入或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用户多分布在沿海城市,东部沿海普遍高于西北内陆地区。据中国互联网格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到互联网的便捷作用,随着上网设备成本的下降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但调查还显示,49%以上的网民是不具有支付能力或支付能力较低的青少年(年龄在24岁以下),许多人属于旅游电子交易中的“无效”用户。

2.法制因素。旅游行业现有的管理规范制约了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曾颁布了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一系列规定以及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关处罚条例,但对旅游电子商务活动如何进行管理、如何对网上活动进行网络监管、网上交易纠纷的解决方式与手段、旅游网站的经营业务合法性等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对行业管理规范进行扩充和完善,使之更适合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并推动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3.交易因素。由于缺乏法律约束和相应的管理机制,一些不法商家利用网络技术的不完善和电子商务法规的不健全,虚假信息,获得非法利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诚信危机,影响了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一些网民,出于好奇或恶作剧心理,在网上定购了相当数量的旅游服务,但却不付款购买,增大了上网企业的信息处理量和网络管理难度,扰乱了旅游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

4.安全因素。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与旅游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网上支付等手段还没有找到安全便捷的解决方案。电脑病毒和非法闯入等均构成对电子商务网络系统的威胁。很多的用户不愿意进行网上支付是因为担心自己的信用卡等资料会被网络黑客窃取造成损失。除此之外,网上做交易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用户认证程序,用户大量的隐私被暴露在网上,这使得越来越重视隐私权的公众不愿意进行网上交易。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国内旅游企业通常采用的做法是:旅游预订用网络,付款交易用传统方式。电子商务的快捷性、低成本性等特征未能得到体现,使旅游网站基本停留于提供信息的初级层次。

5.观念因素。从企业角度讲,电子商务目前还没有被广大旅游企业所完全接受,网上促销、网上预定,尤其是网上结算,在我国众多旅游企业来说还是件比较陌生的事。许多企业对上网促销的宣传和营销效果缺少认识和体验,即使已经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它们在实际工作中所作的准备和相应的调整也不够完善。从消费者角度讲,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心理传统而保守,很多人只相信“眼见为实”,而不愿接受网络商品,而这种消费心理定势又非一朝一夕能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应对策略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应成为全国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组织者,在旅游信息网络建设、旅游信息开发、旅游信息网络上的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提供法律和政策的保障,制定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总体规划,确定其法律地位,以促进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和旅游信息开发。另外要加快制定、完善和修正旅游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如有关电子合同的法律,要对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予以明确,对数字签名、电子商务凭证的合法性予以确认,对电子商务凭证、电子支付数据的伪造、变更、涂销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消除制约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瓶颈。同时逐步完善网络安全性控制,加强对网上黑客的防范并制定相关打击电脑黑客的法规。

2.尽快解决网上支付及其安全问题。国外电子商务发展得好,与信用卡使用的普及和全国网络化是密不可分的。国内各大银行应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巨大利益和发展趋势,尽早介入旅游电子商务以抢占先机,为旅游企业的网上营销提供信用担保。旅游企业也应积极与银行合作,普及信用卡、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等电子支付方式,使网上付款变得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同时安装确实有效的防火墙,防止“黑客”攻击,保障网员的隐私权和财产安全,使上网人员对网络安全有信心。

商业电影论文范文3

(一)电子合同风险

电子合同是电子商务环境下形成的。其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认证和电子签名等方面。电子合同的安全性、易改动性、不规范性、非证据性严重影响了网上交易市场的安全性和公平性,使在线交易市场秩序混乱。其涉及的法律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二是点击合同等类型的电子合同效力问题。电子合同中潜在的法律风险也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主要法律风险之一。

(二)信息与数据安全风险

由于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进行的交易活动,因此也存在着安全性等问题。对于电子商务经营者来说,确保商务通信的安全及保护客户信息的安全和完整至关重要。如果商务信息被人知悉,就可能丧失商机,也有可能使消费者受到损害。因此,电子商务营销活动要确保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确保交易的不可否认性。否则,确保如果无视信息安全和合法的数据保护的要求就会面临法律风险。

(三)知识产权风险

知识产权的内容包括著作权、外观设计权、专利和商标。如何应对知识产权风险,企业要从两个维度来考虑:一方面,从事电子商务营销可能对他人知识产权的触犯,即存在侵权风险;另一方面,可能被他人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侵害,即存在被侵权风险。

(四)商业信用保证风险

电子商务同样面临着传统交易中的商业信用问题。如果从事电商营销不能严格履行合同,出现产品、商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将会造成商业信用不高,进而会损害电子商务的形象和商业信誉。此外,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公民信用制度,网络交易中大量的不实交易也冲击着人们对网络的信任,电子商务中存在着的诸多的欺诈信息也将会使交易双方面临着法律风险。

二、从事电子商务时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电子合同法律的风险防范

订立电子合同时,应根据其特殊性进行操作,对电子合同进行存档,同时利用第三方交易平台实现合同的完成,是解决目前电子合同缔结方面有关法律不完善这一问题很好的途径。消费者应重点留意电子合同由合同提供方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所提示的格式条款,确保合同一方能够充分地审阅电子格式合同,避免签订电子格式合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同时,电子商务的企业应当注重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知识产权的风险防范

企业在参与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中应当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侵害的风险。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应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注意识别具有特殊形式的知识产权,避免不恰当使用技术手段从而导致的知识产权侵权。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时应要对本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自我监管,保护自身其不受侵害,注意维护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

(三)网络技术法律的风险防范

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与安全立法、网络技术、人员素质、电子商务的应用环境等有关的较为复杂的系统问题。这需要企业必须进行网络安全的评估,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建设,堵住安全缺口,做好系统的软硬件系统组件,包括到入侵和攻击时的应急和恢复计划,数据、设备的安全与维护,各种服务的安全运行级别,受网络安全管理职能的分配与责任分担、口令安全管理等网络技术安全管理各项措施,用户的权利分级和责任等。

(四)商业信用风险防范

商业电影论文范文4

1、英语基础能力不足

相较于本科英语专业学生,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基本功明显欠缺。甚至相较于本科其他专业的学生,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能力有时也会存在着差距。这先天的劣势,在学生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时已经存在,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仍然无法弥补这一点。

2、商务知识广而不精

商务知识方面存在着广而不精的问题。具体来看,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行业领域相对较为集中,大多数从事外贸进出口、货代、英语教育等领域,而这些专业需要的商务知识基本上分为了:进出口贸易、国际货代、商务礼仪、秘书、商务谈判等。用人单位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就是,毕业生多少懂一些这些行业的知识,但在具体工作实际操作的时候,会发现毕业生对商务知识的了解相当宽泛肤浅不够深入。说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范围涵盖足够,但是在具体的细节深入度不够。有行业专家建议我们可以开设一些具体行业的选修课程或者是行业讲座,由行业专家或者我们的优秀毕业生来讲授,增加学生的行业、商务知识的认知感。

3、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应有别于本科同类专业的一大优势应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本身在入校时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基础能力方面就弱于本科院校。如若实践能力再不强,如何与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竞争呢?但实际调研结果却显示,在具体工作岗位上有很多毕业生并未展现出很好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用人单位也表示招收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很大原因是看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像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那样眼高手低,实践能力较弱。

二、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应着手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加强和突破。

1、加强实训课程开发

高职高专学生无论哪个专业同本科院校学生作对比,都存在着一大先天不足,即入学成绩不高,基础知识较差。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后,这一先天不足短时间之内无法得到修正。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了解什么是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答案显而易见,即:实践能力。在上述曾经提到,相关用人单位对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产生过疑问,这就说明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仍然有待加强。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着手开发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实训课程开发,我们国家领导人主席也多次提及加强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要促进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加强相关实训课程的开发。实训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做到切合目前市场的需求,不要广而大,要准而精,切实满足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使他们加强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部分实训课程在开发时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使我们的课程切实满足商务市场的各个环节和需求,也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专家或者优秀毕业生参与到我们实训课程的开发和实际应用中来,为企业和毕业生架起直通桥梁。

2、切实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

由于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方面与本科同类专业的学生有着先天的劣势,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岗位后,随着工作时间、经验的累积,基础知识的不足将逐渐减弱,而不断更新行业知识、学习新信息的能力将为我们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后续职业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要不断深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专业课程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以及综合人文素质可持续能力,这将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发挥作用。

三、结语

商业电影论文范文5

1媒体融合对期刊发展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已形成成熟、完善的新媒体传播格局[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方式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2015年,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速度愈发加快。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3],媒体融合的大趋势给期刊传统出版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数字出版对期刊传统出版造成多方面的冲击,数字出版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是对期刊传统出版形态和样式的全方位变革[4]。其次,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的“即时性”对期刊传统期刊的周期性出版造成了更大的冲击。最后,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阅读平台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具备了更丰富的体现形式,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使传统媒体的关注度下降。

2媒体融合背景下期刊编辑应培养的能力

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应着重培养期刊编辑在学习能力、编辑能力、出版公关能力、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期刊更快的完成转型。

2.1学习能力

期刊编辑的学习能力是指获取并掌握期刊编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学习能力既包括观察、认知、思考、理解、掌握等学的能力,也包括应用、熟练、创新、创造等习的能力。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5],是期刊编辑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其中,构建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是期刊编辑自我发展的基础,也是素质提升的关键,关乎期刊的良性发展[6]。期刊的编辑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结构[7]。在编辑技术学习能力方面,期刊编辑需要具备编辑学、语言学、写作学、新闻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在专业技术学习能力方面,以《无人系统技术》期刊为例,期刊编辑需要在学科研究热点、无人系统自主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协同控制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完成选题策划、筛选稿件、编辑加工等编辑出版工作。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提高学习新媒体技术相关知识的能力,成为期刊编辑的重要任务之一。期刊编辑应善于接受新事物,在新媒体的学习方面成为主力军。期刊编辑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方向,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积累,积极参加编辑出版和专业技术的培训研讨,努力搭建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

2.2编辑能力

期刊编辑需要培养较强的编辑能力,主要包括编辑管理能力和文字编辑能力两方面。1)编辑管理能力:期刊的编辑出版活动包括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排版、校对、印刷和发行等多个环节,需要期刊编辑进行多方面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期刊编辑需要善于运用文献分析法、学术预测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完成专题的选题策划,达到提高期刊质量,并同时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2)文字编辑能力:是期刊编辑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论文的作者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研究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将一篇论文编辑成为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通顺的好文章,使其学术价值充分体现,正是期刊编辑工作的价值所在。在新媒体广泛使用的当前,在新媒体平台上对论文进行加工,在确保内容真实可靠的基础上,使用更加贴近用户的网络语言,更有助于期刊平台的广泛推广,从而做到借力新媒体,保持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2.3出版公关能力

期刊编辑需要培养较强的出版公关能力。出版公关能力表现为善于在与期刊活动相关的业界中保持良好的编辑形象,赢得作者和读者的青睐,这是现代期刊出版中编辑的重要素质之一[8]。在工作中,期刊编辑不仅要与外部(编委、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等群体)进行联络,还要与内部(编辑部领导、同事)进行协调,能否做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对编辑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很大的影响[9]。因此,期刊编辑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外部联络和内部协调两个方面。期刊编辑的外部联络能力主要指与编委、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等群体的沟通交流能力。编委通常由具备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专家构成,需要编辑部的适当沟通联络,以充分发挥期刊编委在办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审稿专家主要负责期刊的学术把关,与编辑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需要期刊编辑加强与审稿专家的沟通,以筛选出高质量的稿件进行发表,提高期刊的质量。与作者的高效沟通能够使优秀稿件更加快速的发表,推广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读者,满足读者需求是期刊的主要目的之一,注重读者的反馈,做到良性互动,保障期刊质量。期刊编辑的内部协调能力主要指在期刊出版活动中,编辑能够做好与编辑部领导、同事的内部协调工作,使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与刊物其他编辑做好内部协调,能够发挥每个人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优势,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团队作战的优势,对期刊的发展不无裨益。

2.4创新能力

期刊编辑需要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期刊编辑应思想活跃、富创造性,大胆创新[10]。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需要期刊编辑具有创新思维,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传统期刊,探索和发掘新的期刊发展的方式和方法[11]。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期刊编辑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探索实践,增强体制机制创新、技术手段创新、内容表达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谋求融合发展的新路径[12]。

2.5经营能力

期刊编辑需要培养较强的经营能力。媒体融合是技术上和经营方式上的双重融合,经营能力是期刊编辑必备的能力之一。从传播方式上看,传统期刊采用纸质发行,属于“点对点”的发行模式,发行速度和反馈速度均较为缓慢。随着数字出版和新媒体的出现,期刊内容的效率大大提高,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期刊编辑经营能力的培养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利用新媒体拓展发行渠道、开发延伸产品、加强期刊品牌建设、以及提高品牌价值等。

商业电影论文范文6

“审丑”是相对审美而言的,审丑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以其敢于打破传统,质疑权威而受到关注,另一方面又因其哗众取宠而遭到批判。近年来出现“审丑”现象的文化和产品已经渗透于很多领域,并有扩张和蔓延的态势。审丑现象通常以设计作品颠覆公众的常规审美观或传统道德观来获得人们的关注。本论文以这种审丑现象为切入点,对电影海报设计中出现的这种现象的成因、影响进行研究。电影海报设计由于娱乐、大众消费等特性,审丑现象尤为明显。本应具备一定收藏价值和纪念价值的电影海报都沦为简单的明星大头照拼贴,甚至是耗资巨大的名片如《赤壁》《建国大业》等,都是明星堆砌,把极具意义的历史电影宣传低俗化。更甚有电影海报,直接照搬国外海报,无论是构图、色调还是文字编排都如出一辙,这种忽视知识产权的做法会让观者误认为该电影也是抄袭之作。还有一些海报,夸大电影的暴力血腥,呈现出一种极端的病态画面,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总之,商业电影海报的审丑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有特点的现象,研究这种现象的特点和成因,有助于改善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商业电影海报审丑现象特点

一张优秀的电影海报除了其商业上的成功外,还应具备原创性、电影代表性、脱离低俗趣味等。如果不具备前述特性,而是以抄袭、堆砌、低俗为主体,则会出现审丑现象。具体而言,商业电影海报审丑现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直接照搬他人作品,进行简单复制。

直接照搬他人作品,进行简单复制。如果没有见过好莱坞电影Loveactually的海报,这也不失为一张出色的海报。遗憾的是《爱情呼叫转移2》的海报所呈现的细节和构图方式都表明这是一张有抄袭嫌疑的作品。这不是个例:电影《全城热恋》和《Valentine’sday》《非常完美》和AddictedtoLove、《唐琅探案》和《大侦探福尔摩斯》《惊天动地》和《父辈的旗帜》等等,可以说电影海报的抄袭几乎成了惯例。这种海报设计的抄袭会让电影原创性降低。

(二)对人物身体与精神的病态的描绘;对暴力、流血场面情有独钟的展示。

海报在表达色情暴力题材的时候,不应哗众取宠,过于强化色情、暴力、流血场面。例如电影《恰同学少年》实际上是内容为青春的文艺电影,其电影海报却是两个激吻男女和?体女性;完全脱离实际。又如恐怖片《惊魂游戏》,其海报表现的是一张巨大的人脸布满血管,口被铁器撑裂,色调昏暗不明,对人形成极大的心里恐惧。这类因题材需要或是宣传需要而呈现的色情、暴力的海报,应经过艺术处理表达。古希腊群体雕塑拉奥孔是以表达暴力流血场面的经典作品,其化丑为美上的做法值得学习。“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极度苦痛情况下的扭曲变形同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不得不把身体的苦痛冲淡,把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这种在创作中刻意地冲淡其情绪的表达,为的是不影响美。这种化丑为美的价值观同样也适用于商业电影海报。大部分有色情暴力场面的电影都是18岁以上观看;但电影海报作为宣传是无处不在,观者也是随机的,如果海报无所顾忌的展示暴力、色情、流血场面,甚至将其强化,对社会的影响是负面的。商业电影海报传播范围极广,即使电影题材本身有暴力色情的内容,也应进行艺术处理。电影海报《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二钗》等都没有过分的宣扬其中的色情暴力部分,而是将影片中核心表达的精神以优美的画面展开。这也说明大部分优秀的电影海报不会出现审丑现象,这种现象也是可以避免的。

(三)进行杂烩式堆砌的表达。

电影海报采取堆砌明星的方式进行设计,是大部分海报的惯有手法。这类海报大部分都是明星,和剧情没有绝对的关系,观众只能从海报上获知这部电影有哪些明星出演。结果看电影也就纯粹成了追星族了。这种做法虽然不如前面两种审丑现象的影响那么大,但也使得电影低俗化,强化了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商业电影强调明星的号召力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脱离电影只宣传明星。

三、商业电影海报审丑现象的成因

商业电影海报的审丑现象是显而易见的,但其成因却十分复杂,细而述之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电影周期而导致的,二是人的文化心理因素,三是社会伦理因素。这三个主要因素导致电影海报的设计质量参差不齐,成为许多人的诟病的地方。

(一)电影周期因素。

这是导致电影海报优良变化的主要因素。电影海报的分前期、中期、后期,这三种电影海报由于需求不同、制作目的不同、决定方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以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海报为例。1.前期:这时候的海报以展示影片概念、气氛做主导。前期海报的风格基本是导演、制片人说了算,由于电影还没开拍,可能是演员的定妆照,或者剧照,所以海报展示的往往是一种场景和气氛。《山楂树之恋》是一部要冲击国际奖项的大片,所以在前期的海报中尽可能的展现出东方特色艺术氛围。海报呈现的是主角在电影中的生活状态,配合海报下方的书法字体,呈现隽永的年代感。张艺谋作为前期海报的决定人,具有较高的艺术眼光,所以前期海报呈现出来的构图、色彩、字体等都十分出色。2.中期:中期海报大部分是在电影上映前的半年或两三个月期间。其作用是披露电影剧情、人物关系。《山楂树之恋》男女主角的“偶然相遇美丽邂逅,便使双方产生了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虽说他们之间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但在爱的过程中他们的爱非常纯粹,也充满了浪漫情调。”中期海报正是以油画风格来表达电影的基调和故事情节:电影角色在类似于梵高绘画的漫天笔触中出现,男女主角对视但身体方向不同的肢体语言暗示影片的人物关系,也暗示纯洁爱情表现。这种海报艺术性强、富有想象力,具有收藏价值。3.后期:后期海报主要在影片即将上映前的最后阶段推出,被称为“主海报”。主海报的作用是在电影发行环节,比如在电影院里张贴、户外路牌、灯箱广告里展示,曝光率极高,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购票入座。这时候的海报主要是由投资方决定。而投资方认为突出影片的大牌明星作为吸引眼球的因素,能更有力的推广电影,以至于曝光最多的便是大头照式的海报。所以《山楂树之恋》的后期海报也不能免俗的出现被炒热的男女主角的形象。海报拼贴生硬,人物在画面的右下方表情平淡、肢体语言匮乏无表现力。后期海报的粗制滥造、堆砌明星或者抄袭,是因为曝光率最高的主海报由非专业的投资方决定。

(二)文化心理因素。

部分审丑现象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而导致的。文化“从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所以文化具有极大的惯性,能左右世界上存在的几乎所有东西,其中当然包括电影海报设计。仍以《山楂树之恋》为例,该片是名导演的大片,完全有望冲击国际奖项,所以针对不同国家所设计的电影海报也完全不同。如英美版的海报,连人物形象都没有,只有一个下巴的特写被拍得莹润光泽,引人遐思。画面上的人物通过乌黑的头发、绑在脖子上的帽绳、白色的衬衫等细节,让人明白这是一个关于知青的故事。反观西班牙版本的,无论是构图和色调都照搬《断背山》海报套路;虽然人物的头像完全展现,但是由于尺寸过小,无细节。同样,以色列版本直接表现男主角背负女主角的画面也过于直白,胜在构图清晰,人们可以通过两人的服饰和身体动态完全明了影片的时代背景。该电影还有台湾版、日本版等都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作为一个成功的电影海报设计者,只有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共通性意念,通过民族化装饰方式表现出来,免去因文化、地域、语言等使人们交流产生阻碍的因素,通过视觉图形进行心灵沟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之路。不过这种因文化而导致的审丑现象还是较为少见,是成因的一个小分支。

(三)社会伦理因素。

商业电影海报审丑现象的成因除了前面所说的以外,社会伦理所产生的影响也是较为巨大的。其一是因为制作成本等原因,导致电影的海报设计人员非专攻人员;其二是电影海报的制作不受重视,流程过于复杂;其三是海报的设计诉求过多,意见无法统一。1.海报设计人员非专攻人员。根据中国新闻网的记者调查,国内的电影海报大部分是由从事广告、平面设计的公司会兼做电影海报设计业务,而并非影视从业者。电影海报由于片方的重视程度不够,制作费十分低廉,这也意味着如果广告公司如果耗费人力物力去打造一张海报是无法盈利的。所以广告公司为了保证最高的利润,选择了以抄袭、照搬,堆砌演员大头照的做法。2.制作不受重视,流程过于复杂。国内大部分片方对海报并不重视,没有具体的负责人,也没有固定的流程,这导致制作时间拖沓、无人担纲。3.设计诉求过多,意见无法统一。北京异开视觉艺术设计创意总监马超曾在采访中说过:“有时候一款海报差不多要耗一年,做了无数个版,一会繁体字版,一会英文版……有时候导演一套意见,制片人一套意见,发行公司也有一套意见……最后我们的稿子被改成不知道什么样。”而更严重的是,每一部电影的广告商、投资商都喜欢发表意见,对其商标的尺寸、大小、颜色乃至位置都有要求,这都会对电影海报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小结

商业电影论文范文7

微电影的创作是普通电影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其中的艺术范畴之一。在微电影的剧本创作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要非去遵循很多技术上或理论上的条款去设计。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恩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的法则是如此简单,以至于我们必须提到科学思想的复杂性的高度上去认识它们。”20世纪最有禀赋的美国小说家司考特•费兹格拉德就是一个典范,他就试图用摄影机的角度和错综复杂的电影技术来创作电影剧本,但这些东西却妨碍了他的写作初衷,最终他写出来的剧本没一个不是经过后来大量改写才能得以问世的,甚至有的一直躺在制片厂的保险柜里,蒙上一层尘土。其实想要创作出具有可拍性、可看性的优秀作品,我们只需要抓住一些在戏剧写作中的细节要领,就可以尝试开始普通民众的微电影创作。左拉也于1881年在他发表的论文集《戏剧中的自然主义》中强调“自然主义”戏剧的名称及其创作原则。他认为“,真实不需要矫饰,剧作家必须如实地接受自然”,而无须通过想象来安排一系列戏剧效果,这跟费恩曼对于电影创作的思想是一致的。

微电影的容量不大,且主力的制作人员多数为非专业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对自身生活经历的提炼与不矫饰的戏剧化的描述,是创作出好剧本的捷径,因此微电影的创作人员,加深对自然主义戏剧观的理解,是一条理解易见效快的途径。但是,基于微电影之微小特点,其无法像长篇巨作那样,具备“凤头、猪肚、豹尾”般的完整性。那么,我们不一定非要在短小精悍的剧本里,设计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的剧情,有时候却可能只需要几个充满强烈戏剧性的冲突和包袱,足以牢牢抓住观众,从而成就一部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常规的剧本创作讲究铺垫,也就是猪肚环节要肥而不腻,这样高潮才能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但是微电影的猪肚环节注定是需要瘦而不柴,才能烘托出一个好的高潮。自然主义戏剧观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将长长的铺垫简化成几个生活中决定性的瞬间,并将这几个瞬间穿连起来,同样能做出很好的铺垫,而这几个瞬间需要信息传达非常到位,才能以短概长,这就需要与观众的生活经验非常贴近,才能为观众用短的信息提示从而完型出长的过程。而自然主义戏剧观所强调的一大重点也就在于戏剧的贴近性,这显然非常符合微电影剧本创作的诉求。目前我国微电影的剧本创作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客户定制,另一种就是自由创作,而且这两种模式已经初具产业化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两种模式的特点来研究一下微电影的剧本创作。

二、商业宣传诉求明确的微电影剧本创作重在扼要、入戏快

客户定制,一般由商家直接寻找制作团队来量身为其打造微视频宣传片,商业宣传诉求非常明确,此类微电影通常以草根平台——高端制作,这类悖论的结合来引发内在的“竞争”,从而对观众建立初步的吸引力,有着精良的制作团队与一线明星协作。或者也有某些网站自愿在微电影的运营中承担中枢的作用,将剧本选拔项目和广告商之间联系起来。有的网站的操作方法如下:如果有广告客户希望拍摄一部宣传自己企业的微电影,广告客户会委托网站上剧本创作任务,说明剧本的创作方向和简介,然后借助网络平台大范围召集符合这个客户要求的微电影剧本。这样的模式不仅为广告商减轻了很多负担,同时也使很多优秀的剧本和优秀的编剧创作人才不断被发掘出来。比如《一触即发》、《不跟随》这样的纯为商家造势宣传的微电影,就属于客户定制型,它们在创作时需要找到产品要宣扬的性能和想要造势的理念,再找到某个故事或人物作为载体将其自然地表现出来。这两部作品都做到了巧妙地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诠释出该产品所要的主要性能和品牌理念。这是很多定制型创作者值得学习的典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常规的广告宣传片不同,这种定制型的微电影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拿广告当电影看,甚至忘了这是在宣传产品。所以其要求创作者对于主题的驾御能力一定要强,不能延展开来信马由缰。我们要先明确客户的需求,从而确立主题,然后再展开思路,尽量通过不同层次的矛盾来反映该主题。而且创作者最好有奇思妙想的创意使广告有意思、吸引人。比如“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里,要求在十分钟内说一个故事,讲一个道理,有很多国内外优秀导演都加盟其中,像《百花深处》《、生命线》都是值得欣赏的短片。像一些传统电影,在剧情设计上、引发共鸣上也做得很好。比如电影《转山》,片名听起来貌似是个平铺直叙的公路片,但影片借主人公张书豪的经历渐渐展开,在他经历了一切凶险之后,终于站在了布达拉宫前,与大家一起载歌载舞时,观众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内心的欢乐。另外,该片的情感戏一样饱含感人的温度。最后主人公从西藏回来再度在校园遇到他的女友,两人平和地并肩走在校园里,波澜不惊的情感故事,不禁让观众心生暖意,引发强烈的心理共鸣。

美国电影研究者悉德•菲尔德曾把电影的戏剧性结构总结为: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情、情节或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一个戏剧性的结局。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它分为:建置、对抗、结局三大部分。如何安排这些结构的组成部分就决定了电影表现的最终呈现。常规电影较长的时间篇幅,可以为开头提供较为宽裕的时间量,来设置一个导入的环节。微电影由于篇幅短,导入环节不太可能很长,所以导入环节就应该力求简洁有力,较快地进入故事的发展阶段,但是这样就存在一个矛盾:简短的开头,信息的跳跃会比较大,要弥合这对矛盾,微电影影片开头的创意设计与节奏把握就变得极其重要,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像“北京麦田映画”的微电影作品《爱疯时代》,惊悚微电影《镜中迷魂》,以及百度公司制作的《旁边的陌生人》《、火锅》等微电影作品都是此类创作的典范之作。这几部微电影普遍特点是开头特别出色,从一开始就能明确地吸引住观众,节奏普遍较快,在观众还来不及因为它们是广告而产生一定的抵触前就变化出全新的信息点,开头开门见山,转折频繁,转折力度也大,整体跌宕起伏较为明显是目前看来比较成功的商业微电影的最常见手法。

三、自由创作型的微电影作者也应遵循剧本创作的基本规律

自由创作模式,实质是作者论式的剧本创作,它一方面可以由门户视频网站来担当策划发起者,也可以由自由影视制作人或草根普通民众将其制作的微视频发送至网站、博客、手机、公交、地铁等移动电视客户端。此类创作模式相对客户定制式来讲自由度更高,范围更广。自由创作式里可以分成两个小类别。一种是自娱自乐型或实验型,创作后拍摄,再完成上传,整个娱乐活动也就结束了,这种类型下的创作完全可以百无禁忌,创作人员自我娱乐好了也就达到目的,这类型的剧本“玩开心了就是最高目标”,只要不违背国家相关法律和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即可。而实验型微电影,完全是一种新技法新思路新认识的低廉探路,创作完成后,关注力度仅仅是实验的测试环节,当然也可以是百无禁忌。另一种是娱己兼娱人型,这类剧本的创作既然有公共传播的诉求,就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公共传播的规律,换言之,也就是剧本创作要满足一般意义上的基本剧作规律。

首先,从题材的选取上,拿大家已经关注的话题来吸引眼球无疑是个捷径,微电影创作者可以多留意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做到“与时俱进”,善于从社会热点中搜集创作的素材,比如近期发生的自然灾害、政治经济问题、情感八卦都可以成为一个创作的引子。但想把已经有一定社会评判的事件当故事来说,只是做简单机械地复述事实、人云亦云肯定是不行的。新闻事件只能作为一个触发,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和发展,否则稍不留心就会显得陈旧无趣、味同嚼蜡。因为我们的电影故事之所以区别于新闻,关键就在于有独树一帜的角度、观点去变新闻为故事。另外,很多创作者比较偏好边缘群体,这种题材也能吊起观众的胃口。像许鞍华执导的微电影《我的路》,故事就讲述了一个男人变性的经过,很边缘化的主题,内容注重展现的就是男子家人和朋友在他手术前的变化。随着吴镇宇先生极富张力的实力派表演,把戏剧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边缘题材的一个很好的典范。但这类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边缘群体的人物描述与刻画,最好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展现,不要把作者的主观意愿强加于作品,尽量把评判的权利留给观众,这样做既能提升作品的高度,又扩大了这类影片的受众面。

其次,这种自由创作模式下的剧本创作在戏剧冲突上也要多下功夫。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也在《戏剧的规律》中,明确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那么,想要制造戏剧冲突就必须找到其主题的社会性,只有把社会矛盾体现在文艺作品中,才能缔造深层意义的冲突,使作品的意义更深远。但是剧作家不能把社会性冲突直接展现出来,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性格冲突间接地体现社会冲突。在银幕表现的空间手段中,体现冲突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冲突更是值得注意,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特定的事情才具有特定意义。对于“环境”的处理,在编剧阶段,不仅仅是将其思考成社会环境投射于主题的抽象理解,对于电影这种用视觉作为主要传播形式的艺术,更为有利的策略是将“环境”视作一种人文景观,例如大量的美国电影选择了故事的展开环境是纽约之类的标志性大城市,纽约本身就是美国工业文明的核心人文景观。至于选择了这种类似的景观作为“环境”的基础性载体,很多能指对观众而言也就可以做到不言而喻了。这一点对于微电影来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极好地节省叙事的时间。

另外,戏剧冲突除了在剧情内容上体现,还可以通过戏剧动作和细节来体现。一般我们把戏剧动作分为:纯粹外部动作、性格化动作和心理动作几种。像《小马》中老罗演绎的那场戏就属于纯粹外部动作,片中人物在星巴克买咖啡时,因为是“大杯还是超大杯”而引起的自己抽自己嘴巴的桥段,就属于通过戏剧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那场戏既搞笑,又具有一定的讽刺性,在幽默中讽刺了商家跟顾客玩的文字游戏,用片中人的一种很激烈的反应再现了很多年轻人在买星巴克咖啡时的真实经历,引发了观众一定程度的共鸣。所以说在自由创作模式下的剧本,想要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操作方法就是,满足观众的心理诉求,引起观众的共鸣。像“泡芙小姐”系列、“父亲”系列、“我想有个家”系列等作品都属于此类创作,它们在播出后都收到良好的口碑,因为他们讲的就是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的故事,观众就像看到自己生活的写照,从而达到情感的宣泄。所以这类微电影实则不宜违背基本剧作规律的强行创新活动,过于违背基本戏剧规律的结果就是观众的认知难度大幅度提高,而多数观众的生活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并无大的波澜,写实或写意的表达形式固然可以自由地选择,但是落脚点还是需要回到主题的现实性,这样在核心含义的理解上观众才能与剧作者产生共鸣。我以我笔写我心,仅仅是自娱自乐,想要扩大传播的范围,最终还是需要剧作者完成我以我笔写众心。

商业电影论文范文8

中国当代的电影产业发展迅速,仅一年就会上映几百部影片。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类别,电影处身于市场之中,市场的主导评价标准是回报和利润,于是票房成为电影重要的追逐目标。同时,电影又是面向观众的,观众评分表达了人们对一部电影的认可程度。一方面是功利性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是草根的口碑评价,两者是矛盾的还是共生的,抑或是存在一种规律性的联系?文章截取2010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中票房超6000万的影片,从具体数据和现象出发,对这种关联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文化阐释,尝试以跨学科的方法来解析电影产业的深层关系。

一、电影的艺术属性与市场驯化

早在1911年,意大利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就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宣称电影是一门艺术:电影把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电影是第七艺术,它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都包括在内。应该说,电影与戏剧、绘画、舞蹈等艺术共享许多艺术手法,并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虽然,早在近一个世纪以前,人们就为电影正名,树立其“艺术”的地位,但是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电影由于其大众化的审美趣味,不自觉的媚俗倾向,曾使得诸如霍克海默、阿多诺等知识分子质疑电影的艺术性。或者说,电影本身的蓬勃发展也在威胁着艺术的自主精神,电影的表现手法、与观众的共鸣方式,不同于传统艺术法则的因素,使得人们质疑艺术的合法性。艺术是人类不可思议的创造,它难以定义,说它是无功利的、是给人情感慰藉的、是在人类社会中执行某种功能的、是形式的创造等等,都无可厚非。美国理论家卡勒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说道:“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1]也就是说,文学是特定的文化所认定的,某种文化中认为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就属于文学。这个观念具有启发意义,艺术亦然,它是自然发生的,是流动的、历史性地生成的。“艺术即认同,社会共同体对媒介的专门化地位的认同。”[2]艺术,不是固步自封的,一个社会及其文化裁定并认同某种类型为艺术,那么,它便是艺术。在这种启示下,艺术是合理的,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合理的。

随着电影进入大众化的文化生产中,电影不再是孤独、静谧的创作和品味,而成为一种群体性的事件,其创作是由集体所完成,其观赏亦是由群体所进行。在纷纷扰扰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与逐利是无法回避的,其中票房是最显见的利益获取和最易量化的评价值。影片追求的重点落在了票房之上,同时票房也成为官方机构衡量影片的重要标准。中国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每个季度都会对全国城市电影的票房进行统计,并公布“票房收入前10名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前10名进口影片”、“票房收入前10名地区”、“票房收入前10名电影院”、“票房收入前10名电影院线”等。在市场运作中,电影的生产者、发行机构对票房趋之若鹜,电影和金钱相互纠缠,出现了新的特征:电影作为文化商品被交易,电影作为文化产业被建构,电影作为艺术被期待,此三者相互交织,使电影折射多重向度的特征。电影是一门艺术,应该要有文化精神的关怀;又是市场化的文化商品,企图获得产业的利润。电影扎根于整个社会的公共生活中,毫不掩饰地追求票房,这是一次与物质世界的合谋,是艺术的实在化过程。在市场化的运作下,电影对票房的追逐有其必然性,但这种必然却不能遮蔽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其他诉求。

二、票房与好评的实证分析

2010年上半年,从不同渠道进入中国城市主流院线市场的中外新片有90部,其中,国产影片54部,占60%;进口影片36部,占40%。[3]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484064万元,国产影片票房收入211913万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272152万元。[4]中国电影市场的影片在逐渐增多,市场收益也在逐年上升。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2010年上半年票房前十名的国产影片及进口影片。这些排行榜上的影片不仅获得市场的收益,也受到了主流评价机构的认可。高票房的国产电影类型较为多样,如现代都市职场的恋爱片、历史题材的故事片、穿越时空的科幻片以及动画片、喜剧片等,它们扎根于中国文化,其故事、情节、情感模式有着本土化的亲切感,较容易引起共鸣。高票房的进口电影则多数是瑰丽奇异的科幻片,刀光剑影的动作片,靠画面的奇幻效果、音响的震撼力量让观众获得观影快感。它们共同处于中国电影市场之中,一起抢夺观众、竞争票房。在同一个文化接受语境中,有必要把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纳入一个体系中进行参照讨论。

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电影报》定期公布票房排名前列的影片,与此同时,各大网络如豆瓣、百度、优酷等也出现了以评价分数为指标的排行榜。观众评分,是观众对影片的反馈;观众对影片的解码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需要以警觉和严肃的目光来对待网络的观众评分。一般的商品消费尚且有售后服务,而观影这种文化消费也应该逐步加重对观众回馈信息的关注度。高票房的影片意味着有较多的观众走进影院观赏过这部影片,它们占有了市场;同时,他们是否占有了心灵,是否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以下以2010年上半年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并获得6000万以上票房的影片为对象,考察他们的票房排名及其评价分数。本文从三个较有公信力的网站上收集了观众评价分数,它们分别来自中国的MTIME时光网、豆瓣电影以及美国的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数据如表1所示。首先画出两者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初步看出,票房(x)与总体评分(y)似乎没有太强的联系。为了更加清楚地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法来处理该数据。以下分析结果是采用统计软件SPSS中的线性回归方法得到的。首先考虑所有19部影片,线性回归得到的估计模型为:y^=6.449+1.628×10-5x,其图形如图1(a)所示。对于上述估计模型,我们还需检验其是否显著,即讨论变量x是否真正对评分y起到作用。为此,计算上述模型的方差分析表,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见,检验统计量的P值大于一般给定的检验水平,即0.05,说明该模型是不显著的。换句话说,总体评分与票房之间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其中《阿凡达》这部影片是一个特殊的点,它获得13多亿元的票房,票房远远超出其他点,同时其评分也相当可观。《阿凡达》在2010年上半年的电影市场中,乃一枝独秀。它以计算机数字技术角色造型呈现了陌生化的异域人物,以精湛的3D技术制作了美轮美奂的画面,同时,这部影片也蕴涵了生态、环保、反殖民、人道主义等深刻主题,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象征性地缝合起来。电影有自身的语言,它是一种画面的表达。《阿凡达》营造出壮观、缥缈、神秘的原生态环境,也创造了动态、血腥、震撼的厮杀场面,所有这些画面的激发,在不同瞬间俘获了不同观众的心。《阿凡达》在电影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在观众心目中得到认可,这个特殊点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他影片的规律性。从图1(a)也可得知,电影《阿凡达》从统计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异常点。将《阿凡达》从布局中除去,如图1(b)所示。剔除该数据之后,其他的18部电影重新做线性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估计模型为:y^=6.141+4.055×10-5x,其图形如图1(b)所示,相应的统计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于其P值远大于检验水平(一般取0.05),我们可以认为该模型也是不显著的。因此,从统计的角度来看,票房和总体评分之间的关系是不显著的。#p#分页标题#e#

三、票房与评分的文化关联

我们对2010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中票房超6000万的影片进行了实证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从科学试验的角度最终得出结论,票房和观众评分之间是没有显著关联的。一般人们认为,票房高意味着影片成功,成功的影片应该会有好的评价。事实上,却经常出现“叫座不叫好”或者“叫好不叫座”的影片。票房是一种资本回报,在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下,票房凸显其显赫地位,主流官方机构以票房列位次;而在网络的狂欢话语中,观众积极参与到影片的评论中,并给予评分,建构起平民化的评判制度。票房与评分,在统计的试验中呈现为无显著关联,然而它们在文化上的关联是无法扯断的。

首先,我们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票房为何显示出重要性,并考察影响票房的不同因素,从中看出票房和评分之间的关系是可变的、动态的。电影经过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发行者的集体劳动之后,投放到市场,进入到文化的产业链中。在市场的运营中,它成为一场文化交易,必然要追求经济回报和市场效益,在现阶段集中体现在票房的收入上(还包括衍生产品的开发等)。“最有实力的广播公司离不开电力工业,电影工业也离不开银行,这就是整个领域的特点,对其各个分支机构来说,它们在经济上也都相互交织着。”[5]也就是说,电影产业不能脱离金钱或资本,它也需要借助银行来进行产业投资和融资。电影进入到市场化的生产过程中来,每部影片的生产者都会采取多种方式来抢夺市场份额。观众购买电影券进入影院观看电影,这是观众对影片的一次消费过程,也是对影片的物质性回馈。影片的生产者则希望在这个消费过程中追求尽可能多的票房,以实现市场利润最大化。“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的战场。”[6]电影处身的场域不是温文尔雅的所在,而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中,经济规律、政治力量共同演绎着刀光剑影般的传奇。影片的创作、出品、上映受制于市场规则的调控和权力机构的管制,其中上映的决策、院线的干预都会影响到影片的票房成绩。一部影片并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上映院线和时间,它所能争取到的上映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票房。电影公司的实力、导演的知名度、发行公司的地位制衡着这种自主权,这里面潜藏着利益的博弈。比如,2010年《叶问2》为避6、7月世界杯足球赛分流观众,选择提前在4月27日上映而主攻五一档;《越光宝盒》、《未来警察》理性退出一年中最火爆的贺岁档,改在3、4月上映分别取得过亿和6000多万元;儿童动画片《黑猫警长》为避开3D大片《驯龙高手》,于4月下旬入市而不是选在五一或六一。[3]我们看到这种选择,经常是弱者在面对强势影片时所采取的策略式回避,但是这种回避能带来票房的增加。与此同时,有些实力雄厚的影片则可以如意选择贺岁档、暑期档等旺季,从而得到获取更多票房的机会。由此见得,影片的质量不是票房的唯一原因,外在的社会机制功不可没;而这种机制并非平等的,存在着压制与调和。从这一点上看,如果观众对某一部影片的评价分数是个恒定数值的话,不同的播映自主权所取得的权力(如时间、院线)则会带来不同的票房,如此票房和评分的关系更不能单一而论。

其次,我们从受众分析的角度来阐述观众评分的意义,以及评分与票房的非对称关系。观众从接受的角度对影片进行评分,这里的评价取决于影片本身的艺术质量,同时也受制于观众的心理需求,即影片能否与观众的期待视野形成融合。现今,众多的影视网站如时光网、豆瓣网、MTIME网、优酷网为观众提供了评分和点评的平台,出现了不少以评分为依据的排行榜。如果说对电影票房的重视,是出于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诉求;那么对观众评分的重视,则是一种非功利的人文关怀。观众参与到影片评分中,通过可量化的数值来表达影片带给她们的满足程度。观众评分,无关现实的利益驱动,却折射着影片接受维度的成效,有着潜在的作用。

电影是面向接受者的集体生产,它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因素,比如他们的喜好、关注点、流行趋势等等,电影已然走入世俗化的领地中。“电影制作有一条难以打断的因果链;高科技导致高成本,高成本要求高票房,高票房要求世俗化。”[7]世俗化,意味着走出阳春白雪式的贵族思维,而是面对通俗的、大众的审美取向。于是,生产者较少采取特立独行的制作方式,而把观众当做类成员,并生产类型化的影片。这是一种较为保险的生产方式。出于场景设计、演员、剧作等投资原因,制片厂鼓励类型化电影的发展;出于触及广大观众的愿望,影片自身要磨去棱角,摒弃具有分化和排斥作用的因素。凭借对成功公式的复制可以将费用和风险降低到最低。这些重复需要技巧,如果在画面、音效上有惊人的创新,即使故事类型化,仍然能获得观众不厌其烦的好评。如《阿凡达》在3D技术上的杰出表现,遮掩了其故事的陈旧因素,依然取得了票房和好评的双丰收;如《叶问2》延续了既有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在故事上进行推进,也取得了不俗成绩。观众似乎特别容易接受某些类型的影片,如带有科幻色彩的动画片《爱丽丝梦游仙境》、《玩具总动员》。在中等的美学水平中,富有策略的重复仍然能得到观众的青睐。但在诸如阿多诺等批判学者看来,如此的重复却是艺术的失落。“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会在风格上实现一种自我否定,而拙劣的作品则常常要依赖于与其他作品的相似性,依赖于一种具有替代性特征的一致性。”[8]可以说,在市场运作的环境中,电影的这种重复并非是自甘堕落为“拙劣”,而是保持自身生存的策略。虽然电影生产者出于操作层面的考虑,将观众同质化为类成员;但事实上观众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观众对影片的接受不是被动的,他们并不恭迎着影片预设的意图,而是不停衍生出自身的读解从而释放影片的意义。观众对影片的观赏和解读,是文本解码的过程。斯图亚特•霍尔在《编码,解码》这篇论文中指出,观众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解码方式,第一种是采用主导———霸权符码来进行解码,编码和解码使用的符码是一致的,观众是在主导符码范围内进行操作。第二种是采用协调符码来解码,这种符码结合了相容和对抗两种因素,它一方面承认主导———霸权符码的合法性,同时又试图保持自己的某些特殊规则,使各种主导的规定与自身的“局部条件”和团体地位相协调。第三种是采用对抗符码解码,它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解码信息”,以协调的方式进行的正常指涉和解码被对立起来,于是意义的政治策略、话语的斗争在这个时刻加入进来。[9]接受者对特定文本有着期待,当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影片传达的思想相融合,个体的思维和情绪被影片所驾驭,他们采取的是主导—霸权符码的解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影片容易同时获得高票房和好评分。当影片不能契合观众的期待视野,其画面奇观和思想意图不被观众所认可,观众便采取了对抗符码解码,并重塑自己的观念形态。这种影片虽然凭借多种方法吸引观众支付了电影票,却没有获得好评分,如《越光宝盒》取得不错的票房,但评分却令其难堪。#p#分页标题#e#

从上文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取得高票房的影片并不必然有好的评分,而得到好评分的影片也不必然有高的票房。在理想状态下,高票房与好评价是一对姐妹,相携相行;而市场的蛊惑术却使得两者若即若离,暧昧不清。除了影片自身的质量这个原因之外,票房的好坏,还取决于社会机制的运作;评分的高低,受制于观众本身的心理需求。票房与评分,在影片质量、外在环境、个体心灵的复杂场域中相互牵扯。另外,票房与评分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对于影片观赏者个体而言,他必须先观影再评价,于是票房在前,评分在后。但是影片总是在一个绵延的时间段内播映,对影片观众群体而言,前面观众的评价会促使或阻碍后面观众的观影兴趣,从而影响他们对票房的付出。票房与评分,其统计数据上的无关联表现出了复杂的文化关联性。

四、结语:重塑失落的艺术品格

在后现代的艺术潮流中,宏大叙事和深度意义被瓦解,同时割裂、拼贴、戏仿、反讽等技巧被使用。通俗化的大众艺术风起云涌,冲击着精英艺术的威慑力。日常生活的空间呈现出全面审美化的趋向,即是一种“泛艺术”的态势。韦尔施说:“现代美学有一种走向诗性化和审美化的趋势,现代世界则有一种与日俱增地将现实理解为一种审美现象的趋势。”[10]他描绘了席卷而来的艺术演变,家庭空间、公共场所中的一切都进行着艺术的装点,甚至每一块瓷砖、每一个门把手都要显得有艺术格调。除此之外,政治竞选、体育盛事、娱乐活动都显现为艺术性的景观。城市空间中弥漫着艺术的气息,而庸常的生活又在侵袭着艺术的自律。艺术是否在一切皆艺术化的倾向中丧失了自身的本质?生活的全面艺术化是否消解着艺术本身?电影在这种背景之中应该如何探索自己的道路?

本文开头已说明电影属于艺术,在“泛艺术”的洪流中,我们需要建构属于电影自身的“艺术性”,让这本属于艺术的对象重新“艺术化”。在产业市场的运行中,电影一方面迎合通俗化的审美趣味,以激发大众的观影热情,争取获取好的评价;另一方面则周旋于商业调控和权力管制中,以争取外在的良好机遇,尽量获得高额的票房。法兰克福学派曾严厉批判电影这样的文化工业道德水准廉价,丧失了深刻的内涵,沦为消费品,艺术已被社会扼杀了。他们从内心里拒绝接受电影等大众文化成为艺术。现今的社会制度下,电影被文化裁决为“艺术”,我们必须直面艺术市场化、产业化的现状。固守传统的艺术观念于事无补,缅怀古典的艺术雅兴徒增感伤;而理论和观念本是不断更新的,我们需要在新的事实情况下翻新或改造旧有的艺术观念。电影在后现代的氛围下是可以为艺术正名的。票房与评分,是电影的致命诱惑,也是沉重的镣铐。电影,或与世沉浮,炮制着文化垃圾;或带着镣铐跳出惊艳舞曲。电影需要在票房与评分的夹缝中探求诗意的审美追求、重塑失落的艺术品格。这似乎与喧嚣的市场竞争格格不入,有着痴人说梦似的执拗,但却是电影获得超时空魅力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