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企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商品流通企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商品流通企业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1

信用管理能使整个商品流通过程的交易成本显著降低,利润增加。信用管理对普遍降低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可以从交易过程和交易主体行为的考察中得到进一步证实。一方面,从交易的全过程看,商品流通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易能大大减少相关的交易费用。通过信用管理,可使搜索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降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立起相互信任和承诺,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另一方面,从交易主体行为来看,合作伙伴之间的互通性,提高了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商品流通合作伙伴之间的长期合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交易费用有望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基于信用的商品流通企业管理可以使商品流通企业合作更加流畅

建立商品流通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种合作关系是基于相对信任的前提下的,然而在我国信任机制的发展还不成熟。由于商品流通企业是一个企业联合体组织,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产权上的联系,而仅仅是动态的合作关系。然而,契约可以以书面的形式保证合作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使这种权利和义务赋有法律效应,信用机制的健全是实现商品流通合作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交流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前提条件。商品流通合作关系产生了新增利润,新增利润如何在商品流通企业进行分配是商品流通企业能否继续保持合作关系一个重要的因素。契约模型可以使利润在链中通过层层分剥的形式存在于商品流通企业的各个节点企业中,而不是以最终总利润的形式在企业间进行货币形式的再分配。

契约的特性就是要体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原则。从而使商品流通企业成员企业达到帕雷托最优。契约使商品流通合作企业明确了自己在链中的位置和责任,使合作过程清晰明朗,利于企业把自己的目标和整个商品流通的总目标结合起来,防止个别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破坏整个商品流通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使商品流通企业合作更加流畅。在合作中,契约的缔结,是以绩效优化、竞争力提高和契约双方共同获利为目标的。实现该目标,得通过商品流通企业合作双方在谈判过程中设计合理的合同参数影响双方的行为和动机。因此契约的合同参数必须对商品流通节点企业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以影响节点企业的行为,促进企业之间更紧密的合作,是节点企业致力于“蛋糕”最大—增加自身瓜分的份额。

三、基于信用的商品流通企业管理可以提高商品流通企业合作整体绩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2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管理;对策

存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商品流通企业而言,存货的数量和管理状况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和管理结构。数据显示:一般工业企业的存货占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而商业流通企业的存货占比更高。对于位于商品枢纽中心的商品流通企业来说,存货是营业正常开展的重要基础,而对于地处偏远地区的商品流通企业来说,考虑到运输成本,存货的数量和管理是关系企业经营存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商品流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存货的管理内容,完善的存货管理制度能够增强企业的周转运营效率,增加企业经营利润和资金周转能力,提高企业的活力与市场竞争力;而缺乏良好存货管理制度的企业则会削弱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引发企业的经营危机。

一、商品流通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

(一)存货相关财务指标分析

要想分析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管理状况,要学会分析与存货相关的财务指标计算。在财务指标体系中,与存货核算相关的大概有以下几个指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速度。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总额占流动负债的比率,而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总额减去存货总额,其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存货)/流动负债总额,从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存货的增加会带来速动比率的下降。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较好的速动比率基本保持在1左右,而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数量要比一般企业的存货数量多,导致其速动比率小于1。但由于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要快于其他企业,因此速动比率较低对于商品流通企业而言并没有造成很大影响。存货周转比率是指销售收入与存货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收入/存货,通过上述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发现,存货的数量增加会导致存货周转率的下降,而存货周转率越高,企业的利润也越高。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商品的周转速度都较快。存货是资产组成的一部分,存货数量的多少还会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资产的质量。但是企业存货的多少并不直接代表着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劣,存货数量多并不意味着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好,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经营生产特点来具体决定存货的最佳数,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二)存货量分析

要想分析企业的存货管理优劣情况,首先要学会分析企业的存货量状况,对不同期的存货数量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清楚存货数量变动的具体情况和趋势,对不同的存货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不同分析。一般而言,我们会比较分析两期的存货数量,两期存货数量的对比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本期存货较上期相比持平。两期存货数量的持平代表了企业的存货数量稳定,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存货的稳定是较理想的状态,因为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销售和周转速度都较快,能够在存货周转速度如此快的情况下保持住稳定的存货数量说明企业的管理较完善。二是本期存货数较上期相比出现较大的上升。若是出现较大上升的情况,则需要具体分析,上升的原因其中可能是因为本期企业的销售出现不利,导致企业的存货数大增,大量存货的积压对于企业来说十分不利,但是对于商品流通企业而言,如果企业的销售出现了下滑情况,则商品流通企业会选择减少存货的采购,因此一般情况下商品流通企业很少出现存货数量大幅度上升的情况。若是商品流通企业出现了大幅度的存货上升,则有可能是因为企业预期未来存货的市场价格会出现较大的提高,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考虑,在本期购买大量存货作为储备。三是本期存货较上期相比出现较大的下降。存货的大幅下降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最可能意味着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力,出现停止经营的情况。

二、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存货来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来源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首先,存货的品质存在不稳定性。现如今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收入越来越高,对于消费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质量不能保持良好的稳定状态,会导致消费者对企业以及其产品失去信心,影响企业的销售能力和存货周转速度,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出现危机。其次,存货的来源地存在不稳定性。不同来源地的存货采购会影响到企业存货成本、质量的不同,也会对企业的财务核算造成影响。

(二)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商品流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存货管理制度体系,大多企业对存货的管理都十分粗放、简单,没有形成完整全面的存货管理制度和独立的存货管理部门。特别是一些小型超市等商品流通企业,对于企业的存货根本没有详细完整的账目记录,在进行存货采购时往往是一通混乱,企业管理者都无法理清存货账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三)存货数量存在的问题

对于商品流通企业而言,确定最佳的存货数量是核心问题。对于一些小型超市来说,因为其规模较小,资金规模较小,存货对于超市资产来说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存货的采购也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而对于一些体量较大的商品流通企业而言,存货资金所占的比例就会相对减少。因此,对于不同规模的商品流通企业来说,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存货的数量,而我国大多数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数量计算都存在着问题。

三、改善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起全面的存货管理体系

首先,商品流通企业要重视起存货对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企业内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的存货管理体系。对于存货管理体系,企业要坚持制定存货的明细账目管理,收集、整理每次存货采购的发票和凭据,做好存货采购、支出的账目管理,方便存货的会计核算,让存货的采购和支出账目更加透明化。另外,在存货管理体系中,要对企业的存货进行分类,编制出企业自己的存货目录,更加方便企业存货的入库和获取,方便企业随时补货。

(二)加强存货的定期盘点清查

对于企业存货的管理,要加强盘点和清查工作。企业要定期开展存货的盘点清查工作,并对每次的盘点清查工作都做好账目记录,根据存货盘点情况将不同时期的存货情况进行分类,以便未来更好的管理工作。对于在库存中存放时间过长而没有销售出去的存货,企业要重点做好记录观察,针对企业目前的业务情况和市场环境做出该类存货采购方案的调整,尽量减少此类存货的采购。另外,对于在库存中周转较快的存货,说明此类存货的市场销售情况良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企业可以针对市场需求增加此类存货的数量。存货的定期盘点清查能够加强企业对于市场的了解,优化企业的存货结构。

(三)实施零库存管理模式

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占用资金大、周转速度慢的存货商品十分消耗企业的资源,对于加快存货和资金的流转十分不利,但是这些存货可能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可以针对这些存货采取零库存管理,与零销商签订预定合同,在客户有购买需求时直接与生产厂家联系发货,这样大大地减少了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和库存占用,提高了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司玉娟.商品流通企业及其进货费用的会计处理探析[J].商业会计,2018(19).

[2]李丽.关于新常态下加强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7(22).

[3]郎菁.商品流通企业进货费用的会计处理[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5).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3

关键词:增值税;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所表现出特征,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分别是成本计算与存货核算,成本核算的重点为生产成本,商品流通并不涉及生产成本,而在存货核算方面,工业企业拥有较商品流通企业更多的材料类别,核算侧重点自然有所不同。由此可见,要想使会计核算被赋予效能得到应有发挥,相关人员应对其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所研究课题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一、商品流通介绍

(一)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强调将产品、服务,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进行转移。作为将货币作为媒介所展开的商品交换活动,若产品制造过程,满足价值形成和劳动过程相结合的条件,那么,此过程既代表了价值流通,又代表了实体流通。随着研究的深入,商品流通内涵也更为丰富,现已完成行业概念向产业概念的转变,因此,与商品流通相关的研究,也变得更为深入。

(二)商品流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指的是以产品流通为主要活动的独立企业,此类企业的获利方式,通常为高价售出低价购入的产品,获得可使各项费用得到弥补的进销差价。近几年,产品流通方式不断增加,而网络经营、连锁经营等流通方式的出现,既将产品流通所面临时空界限打破,又为其提供了朝着多元化方向前进的强大动力,此类企业对会计核算所提出要求,自然较过去更为严格。对商品流通企业而言,其职责主要是组织产品流通,经由购入、存储并销售产品的方式,促使生产领域现有社会产品,向消费领域进行转移。事实证明,此类企业对经济发展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既可使人们对消费与生活所提出需求得到满足,又为产品价值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企业所获利润自然更为可观。而在日常运行状态下,此类企业所表现出特征,可被概括为三点:第一,以产品供销为主要活动,日常工作仅为供应和销售产品,不包括制造产品;第二,产品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极大,应将产品资产视为对资产进行管理的主要内容;第三,资金运动轨迹为货币到产品再到货币。

(三)会计核算。研究表明,常规会计核算方法,强调以产品流通为基础,对资金运行与回收进行核算,为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无论是核算内容,还是所适用管理方法,均不同于其他行业,这是因为处于运营状态的工业企业,通常握有大量存货,除了成产品,还有原材料等。但本文所研究企业的存货,主要为产品,但产品规格与种类均较为复杂,这也决定此类企业所适用会计核算模式,具备较为突出的特征。

二、一般商品核算

(一)账簿管理。批发企业所选用核算方法,通常以数量进价金额为主要依据,对库存商品明细进行管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企业内部的仓储与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对商品调拨和进销情况进行记录,而所记录内容集中表现为数量,往往不涉及实际金额与登记价格,强调以数量金额账页为载体,对商品流通全程进行记录。在日常工作状态下,无论是上文提到的仓储与业务部门,还是财会部门,均应花费一定时间,用来对自身账目进行设立,通过互相监督及制约的方式,强化管理工作的严密性和有效性。当然,若条件允许,企业管理者还可在仓库对保管账进行设立,并联合财会与业务部门,对商品账进行设立,除此之外,以库存商品为主体,对明细账进行设立,同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费用处理。工业企业的入库商品成本,通常涉及制造费用、人工费用等,强调以品种法、分步法或其他计算方法为依托,对产品总成本与单位成本进行计算。而产品制造所带来经营费用,均为当期损益的构成部分。本文所研究商品流通企业,往往未将产品制造纳入日常工作,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自然可以忽略不计,会计人员仅需对垫付进价和其他进货费用加以核算即可,这也使进货费用具备了更为有效且灵活的处理方式。另外,对材料进行采购所产生费用,通常涉及保险、装卸等方面,会计人员应将上述费用与采购成本相整合,并将其视为进价成本的主要构成,通过定期归集的方式,为后续分摊环节的跟进提供便利。已售出产品的进货费用,往往满足当期销售所产生费用的条件,而未售出产品的进货费用,若无特殊情况或要求,均应被划分至期末存货成本领域。由于此类企业所拥有产品,通常会表现出规格与品种繁多的特征,且拥有极快的流转率,因此,会计人员可参考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将其视为销售费用的一种。

(三)折扣核算。众所周知,销售折扣主要指的是以赊销、商业信用为背景,以推销产品为目的,由企业向客户提供的折扣优惠,通常分为现金折扣、商业折扣。现金折扣的前提是产品赊销,为使客户尽快完成付款,企业对信用期限内的折扣期限进行拟定,如若在未达到折扣期限时,客户已完成付款,便可享受相应折扣,例如,2/10或1/20,前者表明10天内完成付款,所享受折扣力度为2%,后者表明20天内完成付款,所享受折扣力度为1%。而商业折扣指的是企业以所标明售价为依据,对发货票进行开付,为流通环节提供10%或20%的折扣。例如,2020年6月,B企业由A企业购入一批服装,成本32000元,价款36000元,付款时间满足2/10的折扣条件,经协商,A企业向B企业提供720元现金折扣,以及280元商业折扣。除此之外,销售折让也属于销售折扣,若企业所发出产品,在质量或品种等方面,未达到客户要求,则要通过协商的方式,由企业向客户提供一定优惠,以弥补产品问题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对上文提到的销售折扣进行核算,通常以特定科目为载体,而非传统观念所认为直接冲减收入,当然,若销售退回发生于本月,会计人员应对年度产品、前年度产品销售所带来收入做冲减处理。

(四)精简科目。零售企业用于管理企业的费用普遍较少,若以重要性原则为依据,企业可选择不对相关科目进行开设,而是将其与销售费用所对应科目进行整合,达到精简科目的效果。另外,不对产品成本进行计算的情况,在此类企业内部较为常见,这是因为此类企业无需对产品进行制造,生产成本并不存在,这点应当引起会计人员重视。

(五)存货核算。工业企业用来核算存货的方法,主要是计划成本、实际成本,其中,计划成本法,通常被用于期末阶段,强调以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对实际成本进行调整,而实际成本法,由个别计价、先进先出与加权平均构成,会计人员应酌情选择并运用,为核算质效提供保障。本文所研究企业更倾向于以经营特征为依据,对核算方法进行选用,若企业销售的是鲜活商品,则应对进价金额进行核算,一般企业的核算主体,通常为售价金额,对销售贵重商品的企业而言,加大对数量售价金额进行核算的力度,具有重要意义。而结转期末成本的侧重点,主要是科学分摊进销差价,可供选择的方法,则有盘点实际差价、计算综合差价率等。

(六)削价损失。对本文所研究企业而言,一旦库存产品存在质量不达标、供过于求等问题,企业就应对其进行削价处理,避免带来更严重的影响,若新售价较原售价更低,由此而产生的损失,便被称作削价损失。研究表明,削价处理强调以现行制度为依据,将削价准备金用销价损失准备替代,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销价损失作为减项而存在于负债表中,针对其所开展会计核算工作,自然拥有不同于以往的特征。

三、特殊商品核算

(一)设置账户。近几年,以网络为商品流通载体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此类企业所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拥有较为突出的特征。例如,在结算日常资金时,以网络结算为首选方法,对货币资金进行核算时,此类企业可视情况决定是否以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为依托,对微信、支付宝等存款账户进行设立,并将手续费视为财务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电子凭证。此类企业往往以网络商城为主要形式,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确保商品交易流程可按部就班的开展,电子订单、发票及其他凭证随之产生。由此可见,从事会计核算与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对原始凭证进行打印,整理后逐一盖章并签字,借助电算化软件,系统编制记账凭证。

(三)其他特征。以折扣店、便利店为代表的小型企业,在落实会计核算的相关工作时,可酌情选用较为便捷且简单的方法,例如,将现金收付纳入日常管理范畴,定期收集并整理经济业务所产生凭证,进行到期末阶段时,再将此项工作交由会计完成,避免有不必要问题出现,给企业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

四、增值税的核算

售价核算的基础是实物负责制,强调以售价为依据,通过记账的方式,对库存产品进行全面管控,现阶段,对上述方法加以运用的企业,以零售企业为主,结合售价对产品价值进行记录,为管理者职责的确认提供参考。如若相关规定未将增值税的内容涵盖在内,企业管理者应组织会计人员,对核算方法与管理制度进行拟定。另外,在税收管理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仍有差距存在,要想减小权责发生制、收付制给会计核算所带来影响,主要是对政策加以制定,只有这样才能将赊销等问题出现的几率降到最低。

五、结论

通过对上文所叙述内容加以分析能够看出,当今社会的趋势为商品流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与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进步存在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对此类企业所适用会计核算策略进行研究是大势所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会计核算质效,确保此类企业所获利润更接近理想水平,从而为当今社会提供前进所需动力,持续发展等目标自然可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章青.改进商品流通企业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的策略分析[J].纳税,2019,13(11):12-13.

[2]李浩波.新会计准则下商品流通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策略的探讨[J].纳税,2018,12(23):82.

[3]丁艳.商品流通企业管理会计运用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财会学习,2018(11):116-117.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4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与纽带,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运动方式,为流通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本章从流通领域电子商务活动的需求分析入手,针对不同的流通业态,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商品流通领域电子商务需求分析

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由直接从事商品买卖的企业或个人以及间接管理、调控的行业管理部门构成。所以,我们主要按商品流通企业电子商务需求和行业管理部门电子商务要求两部分来陈述需求目标。

(一)商品流通企业电子商务需求目标

1、建立立足于大型批发市场、大型商贸企业的电子商品交易系统利用局域网实现电子商品登录、查询、储存、加工、传输;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电子订货系统(EOS),构成互联网络将各个局域网连接起来,将局域网与广域网连接起来,实现全国范围和跨国界的电子商务市场,力求实现商品流通的“零库存”贸易。

2、建立立足于大型零售企业的商场电子辅助销售系统首先,从柜台业务开始,利用微机网络、电子触摸屏、多媒体技术,在商场布置多处商品咨询点,将多媒体商品系统、商家信息及其它可供顾客购物参考的信息登录其中,让顾客在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了解本商场经营商品以及商场其它信息,引导消费者购物。第二,利用多种电子工具,如信用卡、IC卡等接收货款,POS系统进行购物结算,利用网络沟通POS与销售控制中心,每日出销售报表(销售商品报表、销售货款报表、不同支付方式分类报表等),随机查询各类柜台商品的上架情况,如发现缺货或将要售完即通知配送中心调货。

3、建立立足于大型零售企业、连锁商店的电子配送系统利用局域网、广域网动态接受销售网点传来的供货需求,经整理分类,制定配送方案,按日或随机出车送货,保证销售柜台、网点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供货。

4、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MIS)为了很好地进行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获得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流通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该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经营业务为基础,以付费获取外部商品、商家、市场、价格、供方、需方等多种信息为前提来构造,通过该系统获取企业所需的政策、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教、地理环境、竞争、消费需求、商品及销售、国际市场等十大信息,辅助企业做经营预决策,监测、调控业务,及时准确、全面提供财务、会计数据,实现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市场信息、采购信息、销售信息、配送信息、后勤服务信息及经济政策、法规等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调用。从MIS的层次来讲又可分为:EDP(电子数据处理)基础层,用以构成人──机业务、财务等部门的基本数据处理系统(作业层);MIS(管理信息系统)中间层,用以构成人──机业务、财务等部门的综合数据(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管理层);DSS(决策支持系统)高级层,用以构成人──机经营、财务等预决策服务支持系统(决策层)。

(二)商品流通行业管理电子商务需求

作为国家行业管理部门或协会,如:国内贸易部、外经贸部和全国供销合作社,在企业实现电子商务的情况下,进行行业统计、协调也必须要利用电子商务来进行。不过企业重在商品经营,而行业管理则重在宏观统计、分析、协调和调控等方面。因而,管理部门电子商务的主要需求为:

1、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商务网

将各局域网、广域网再连接起来,形成跨地区、跨行业(商业、物资、供销、外贸等)的电子商品综合信息网,在宏观经济理论指导下,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专家知识库以及推理机制等,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支持系统。重点放在信息资源网的建设上。

2、建设有特色的全国商务信息网

(1)建设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网络,提高对全国生产资料市场的监测、分析和预测水平,使之既服务于国家宏观管理、决策,又服务于生产、销售企业;

(2)建设完善的消费品市场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定量分析、加强市场周期研究,提高消费品市场预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更全面、准确和及时地反映市场动态;

(3)建设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网络,对有外贸进出口权的生产、流通企业(中国贸促会和中国国际商会已有会员6万多家)进行联网,并与海关联网,构成监测、指导、调控我国商品进出口的网络体系,实现动态管理。

3、狠抓电子商务设计、管理和应用人才的培养

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在国家电子商务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莫过于狠抓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因为无论是电子商务的政策、法规、硬件、软件、信息、处理规程的设计、管理和应用等都主要依赖于适合我国国情需要的人才。正所谓:“科教兴贸”,“人才为本”。

二、电子商务在流通业中的应用分析

(一)流通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流通业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又以零售业的发展最为突出,流通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搞得最活、效益比较高、投资回报较快的热门行业。运用信息网络,推进电子商务活动,无疑是解决我国流通业问题的最佳方法。在引入电子商务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企业效率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比如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八十年代初与休斯公司合作,投资7亿美元建立起美国最大的私人卫星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客户管理、配送中心管理、财务管理、商品计划和价格管理、库存管理、商品管理和员工管理几个部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与任何一家分店和配送中心联系,在一到两分钟之内就可以准确掌握这一天的商品、销售、库存,订货、配送、财务和员工等方面的情况,据此确定是否进货,并指挥配送中心向分店配送货物或在分店之间进行调剂。用电子商务系统有力地提高了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正如沃尔玛的创始人沃而顿先生称:“我们从电脑系统获得的力量成为我们竞争的一大优势。”

三、超级市场电子商务应用

美国超级市场学会把超级市场定义为,年销售额在一百万美元以上,至少设有自选杂货销售部、完整的和按经营部划分的商店。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大辞典商业经济卷》认为:超级市场是实行敞开式售货、顾客自我服务的零售商店。其主要特征是:敞开式售货,自我服务代替售货员服务,广泛采取定量包装,明码标价,分门别类放在货架上,适合一次购买较多数量的商品,由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结算,减少差错,缩短顾客等待时间,占用售货员少,劳动效率高,节约费用开支。超级市场仍属流通行业,应用电子商务与百货商店有相同之处,如需要设立网站,通过电子方式供货,划拨资金等。我们这里主要讨论超级市场的独特之处。与百货商店经营商品多而全不同,目前国内外经营较成功的超级市场的产品定位,基本上是以经营中低档日常消费品、副食品为主。其中,副食品约占60%,工业品约占40%,形成了供应细、小,杂、零的经营特色,基本上做到了顾客一次进店,就能购齐日常生活必需品。因此,超级市场的经营范围应主要是日用消费品,这些商品大致可分为加工食品,日常食品、包装礼品,清洁用品,生活用品,家庭用品等几大类。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的行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经常需要,希望能随时随地得到满足;第二,选购时间很短,购买时常不加思考;第三,购买有习惯性,经常重复购买某一产品;第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价格便宜。#p#分页标题#e#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5

关键词:国际贸易保护;出口物流体系建设;商贸流通效率;建模分析;回归分析

一、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物流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下,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相关变化主要体现在进出口货物商品不断变化、多元化产品竞争减弱、税收保护及各国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与过去相比较,新形势不仅对出口商品产生了影响,还影响了整个出口商贸流通体系,增加了出口物流体系建设中的风险。在这种形势下,流通企业既需要重视本企业的损益盈亏,也需要重视商品流通效率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共同推进流通体系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看,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物流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小生产与大流通矛盾日益突出,在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具体表现为:对外出口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经营规模小;流通交易方式落后;基础设施条件差;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出口产品的供求均衡;现代化信息体系薄弱,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等。这些变化都会对我国出口物流体系建设带来较大影响。具体体现的因素为:进出口货物商品不断变化,导致流通形式处在多变状态,无法形成长时间的统一。多元化产品竞争减弱,单一的产品出口导致流通资源趋同化,阻碍打造多样性物流体系的进程。税收保护及各国政策也发生较大变化,导致不可控因素出现,对前期构建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出口物流体系产生了较大不利影响。并且这种不可控的不确定性无法准确估计结束时间,使得相关体系建设中充满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我国现有出口物流体系建设中存在较大的不可控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出口物流流通效率的影响。

二、外部影响因素对我国出口物流流通效率的影响分析

(一)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外部因素变化对流通效率的影响机理

外部的贸易保护主义带来出口物流相关要素变化,从流通效率的角度出发,将大幅度地影响流通体系的稳定性,对流通体系的提供者造成同一趋势的引导,并打破流通企业规范化进程,进而改变商品的流通效率。具体表现为:更加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求在企业进出口中,更加倾向于某一非市场规则下的商品出口比例(比如在关税时间约束下的出口),进而影响出口物流体系效率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比性。贸易保护主义对商品流通效率的影响机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出口产品不断变化导致的真实性对效率的影响:原有流通体系下,企业出口商品在一定时间内品种和数量相对固定。然而,在贸易保护主义下,出口企业的出口产品不断变化,企业出口与市场行为下的真实性违背,无法保证提供的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完整,造成相关数据核算无法真实地揭示出出口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尤其在存货的采购成本计量中,采用不科学的物资核算计价方法,将导致无法真实地揭露出口物资和商品的流转过程,也无法更加明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存货的资本化计量方式。对于部分存货及存货的周转用具如果持有年限超过1年,将无法予以资本化处理。这些都是在非市场准则下,贸易保护主义下,数据真实性对出口物流效率产生的影响。多元化产品竞争减弱对出口物流流通效率的影响:在外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下,多元化产品竞争被打破,一些特有商品受到打压,甚至被禁止出口或者进口,造成只能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形式完成流通。在流通性资产分析中,需要明确出一些特定资产的控制地位,这就需要完整地分析特定产品的流通情况,这种完整性既体现在会计核算账户的覆盖面上,也体现在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完整性上。但是在多元化产品竞争被打破的情况下,一些流通中的重要资产被严重的闲置或者高度使用,无法完成资产计量,相关分析也无法完整地分析相关流通企业的财务状况。这是因为一些看似高效的流通渠道可能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无法真实的反应市场行为。无法避免流通企业利用抢先回款、优先满足固定客户等行为粉饰利润。在贸易保护主义带来流通因素变化的情况下,无法要求流通企业的分析核算更加完整,流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无法通过财务报告信息,及附注的披露信息掌握企业真实的经营效果,从而影响出口物流流通效率。税收保护及各国政策导致的出口物流流通可比性对效率的影响: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既要求出口信息在横向方面具有可比性,也要求在纵向方面同时具有可比性,即提供的信息必须全方位可比。信息的可比性要求流通企业所采取的分析方式具有连续性,不出现特殊情况不可随意更改的状况。如果公司的政策或制度受到外部影响不一致,需要按照母公司的核算标准调整,并编制调整出口分录。与原有的政策相比,外部税收或者政策干扰导致趋同属性被打破,降低了国内流通企业信息与国际流通企业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将不利于我国的商贸流通数据分析,导致我国出口物流流通效率降低,阻碍我国出口物流体系的构建。

(二)实证分析

衡量流通效率需要高精度的变量,外部干扰是导致评估流通效率不准的重要原因。流通效率评估需要保证企业数据的经营业绩及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如果财务报告真实,流通企业的投资者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约束下,出口企业的核算方式会越来越灵活,这有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也有助于提高物流体系的流通效率、经营业绩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并逐步引导物流产业的规模扩大,实现流通资本在行业中的优化配置,完善出口物流体系。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客观上要求我国采用较为灵活的统计方式计算出口物流流通效率,提高信息的可比性,且我国出口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应与国际通用的形式相吻合。然而,在外部干扰下,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很难准确,为了具有可比性,国内流通企业的分析核算需要向国际趋同,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逐步提高我国流通企业的信息质量,提高出口物流流通效率。衡量流通效率的方法如下:变量选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构建的商贸流通效率影响模型中,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影响控制变量三种要素,以商贸流通效率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以流通产业的外部贸易保护干扰变更作为解释变量,用AC表示;其他的控制影响变量包括流通产业效率IEC、政府扶持程度DGS、金融机构扶持力度DBS和流通产业对外开放的程度FC等。考虑到解释变量和每一个控制影响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综合影响程度,将被解释变量分别表示为:式(1)中的模型方程组分别表示出了解释变量外部贸易保护干扰和各个不同控制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程度,其中α为模型的初始值,ε为模型的误差性,γ0-γ4分别为揭示变量和各个影响控制变量的系数。样本数据选取与模型设定。整合式(1),构建如下的模型:y=α+γ0AC+α+γ1IEC+α+γ2DES+α+γ3DBS+α+γ4FC+ε    (2)样本数据的来源为DS省2005年-2019年的历年统计年鉴,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新会计准则变革前后,该省出口产业整体效率变化情况。流通效率的评价模型如下所示:其中,A和η分别为流通产业产值增加额及年度剩余额,t和i分别为年份和流通产业的产业编号,κ和τ分别为流通产业的初始年度产值和产业投资增长率。基于该模型能够测算出DS省2005-2019年间流通效率增长率。结果分析。结合式(2)和式(3)可以分析出DS省2005年-2019年间总体出口物流流通效率、t值和P值的变化,如表1所示。从表1中的数据变化能够分析出,国际贸易保护下该省的物流流通效率较低,保持在0.5以下,而在贸易保护盛行之前,DS流通资源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以2008年和2009年为例,在贸易市场化程度较好的影响下,DS省的流通产业效率提高了49.8%。到2018年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流通产业的流通效率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从后续1年的变化情况来看,流通效率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中的t值分布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发生后,t值分布的稳定性相对之前有了显著的改变;而P值分布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这些变化都与流通效率的逐步降低密切相关。外部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从约束流通效率行为、提高信息的质量等角度影响了市场环境的改善。加大对企业市场行为及对外财务报告质量的约束,能够加剧流通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影响物流企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效率,在微观市场中不断地降低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由于我国规范的商品流通市场形成时间较短,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较低,导致进一步降低流通产业商品流通效率。

三、外部因素影响下我国出口物流体系建立的措施

(一)加快现代产品流通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工作

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逐渐扩大后,在出口物流企业的投入随机性和风险性大幅增加,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保障相关产品出口与进口在流程上保持顺畅。当相关新法律法规更新之后,出口物流企业需要组织部门的工作人员学习新的准则规范,重新明确每一个法律岗位人员的职责,让人力逐步了解国际出口法律领域的最新知识,保证企业的财务报告和财务信息按照新的法律准则要求执行,进而提高出口物流流通效率。

(二)大力支持出口产品流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下,产品流通主体被破坏。因此需要积极培育产品流通主体。培训流通主体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大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相关产品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为了使产品具备更大的抗冲击性,需要在存储、流通节点等区域加大投入,使产品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具备一定的低成本竞争力。在政策与法律不明朗的情况下,也能够完成流通领域的低成本产业链打造。另外,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发展,在不同国家打造不同的出口流通节点基础设施,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策略。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我国出口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传统商贸流通产业中,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随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元素的加入,商贸流通产业的智能化程度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未来流通产业的竞争必将是流通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大量的人工工作会被智能化的工作方式取代,从而大幅度的节约成本,降低错误率。

参考文献:

1.张俊娥.基于绿色消费视角的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创新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8(3)

2.郑琛誉,李先国,张新圣.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8(4)

3.赵志浩,卢进勇.国际技术溢出:获取路径与对策探讨——基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20(1)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6

关键词:流通产业;体系重塑;流通现状;国民经济

引言

自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经济发展潜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流通产业作为连接我国供给与需求的纽带,在刺激消费、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的主导作用开始显现。但是,现阶段我国流通体系仍存在渠道冲突严重、产业定位不清晰、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对我国流通体系结构进行重塑,进一步完善我国流通体系十分必要。

一、我国流通体系结构现状

(一)流通渠道与主体现状

流通渠道指的是商品从上游生产商环节流动到终端消费者环节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流通业通道,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商品的流通途径、渠道环节和流通形式。在传统流通渠道中,主要涉及的流通业态有生产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但是由于批发商和分销商等臃肿的分销网络的存在,导致商品最终售价远高于其出厂价,消费者要想购买需要的商品,需要承担非常高的渠道成本,由此一些商家开始寻求建立直销型商品流通渠道,将臃肿的分销环节剥离出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要想真正改变这种现状,使商品流通渠道畅通,就要精简分销网络,优化中间环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商业模式开始出现并获得了全面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直销型商品流通渠道的构建成为可能。由此,一种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无中介式直销型流通渠道开始被越来越多企业采纳。图1为以电子商务为基础建立的流通渠道与传统流通渠道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在传统刘安方(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曲靖655001)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流通渠道下,商品从生产环节流通到消费者环节需要经历多级批发商和零售商,每经过一级中间商就要增加一层成本,这些成本最终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模式,批发商、零售商等分销网络由虚拟中间商替代,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沟通与传输,使商品可以从生产商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环节,从而节省了大量流通渠道成本,不但有效降低了消费者购物成本,还帮助企业提升利润率。这种流通渠道模式一经出现,便受到了众多企业热捧,各大零售企业都开始加大投入建设电子商务流通渠道。如图2所示,当大量零售企业开始同电子商务结合,布局建立电子商务流通渠道时,一些上游生产商也开始自建网络直销平台,此时出现了电子商务流通渠道与传统分销流通渠道并行的现象。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流通渠道冲突,使两者互相干扰,这种渠道冲突持续时间越长、涵盖范围越广,对传统分销网络的威胁也就越大,由此必然受到传统渠道的抵制,使二者的渠道冲突更加严重,进而导致整个流通体系的运行效率低下。

(二)流通职能现状

首先,我国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型地位不断提升,在我国向服务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流通产业作为连接需求和消费的纽带,其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其次,流通产业对我国企业生产活动的引导作用不断加强,我国企业生产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产、流通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我国企业主要围绕流通业进行生产活动,而制造业生产环节和生产能力的增强,进一步使流通产业对企业生产的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再次,流通产业对消费经济的引导不断显现,流通业本质上也属于服务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商超等商业中心林立,流通业的发展对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倾向等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方面起到了先导性作用;最后,流通产业对产业链的整合作用不断加强,随着市场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市场的发展壮大,产业链得以不断延伸,而流通业在产业链中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产业链的整合作用也更加显著。随着流通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流通产业的流通职能也不断得到拓展,流通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先导型作用也开始显现,具体体现在其对生产、消费以及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动态协调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同时,流通体系的完善也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其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就业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建设水平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二、流通体系重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消费的改善

从流通渠道现状来看,流通体系重塑将对我国消费市场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流通体系重塑有助于开发新的流通渠道,进而有效促进消费积极性。通过对流通体系结构进行重塑,现阶段已经出现诸多新型流通渠道模式,举例来讲,C2F模式即终端消费者对工厂模式是近期出现的新型电商模式,其主要以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为导向,直接向工厂下订单进行针对性设计和生产,致力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服务。这种流通渠道模式的出现,不但丰富了流通渠道种类,使当前严重的渠道冲突现状有所缓解,还凭借精简的渠道环节、低廉的商品价格、高效的生产效率以及优质的一对一定制服务等优势脱颖而出,短时间内迅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极大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第二,流通体系结构重塑有助于解决流通渠道和主体的冲突,优化消费环境。在市场经济下,居民的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都与流通息息相关,流通体系结构重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流通渠道和主体的冲突,协调流通渠道各主体利益,不仅能让消费环境更和谐,更能刺激流通渠道各主体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间接为消费者创造更良好的消费环境。从流通职能现状来看,流通体系结构重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流通体系重塑将有助于流通职能进一步深化拓展,通过扩大消费总需求来推动消费。流通体系重塑能够开发潜在消费群体,创造未来消费,同时重塑后的流通体系具有更加强大的服务能力和功能结构,可以极大改善消费环境,有助于促进消费者释放消费新需求,从而扩大消费总需求,以此拉动消费。

(二)对民生的改善

流通体系结构重塑将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带动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提升。流通体系重塑能够进一步促进流通产业发挥其先导性作用,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并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同时,流通体系的结构重塑能够有效加强城市与农村地区的联系,极大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从而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流通体系结构重塑将进一步巩固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先导性作用,对于推动就业有极大帮助。流通体系结构重塑对就业的帮助可以用流通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占比来衡量,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时间内,国内社会就业增长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特别是流通产业,截至2015年底,我国流通产业从业人数达到了1.35亿人,增幅远超其他产业。由此可以预见,流通体系结构的重塑将会进一步带动流通产业就业率的提升,流通产业的就业贡献率还将不断提高,其在我国社会就业增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会更加显著。

(三)对生产的改善

从流通渠道现状来看,流通体系结构重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流通体系结构的重塑,流通渠道和主体在供应链的位置将会发生改变,供应链末端的主导性会越发突出,从而倒逼供应链前端即生产端进行优化升级,进而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流通体系结构重塑会带动市场分工细化,并提升供应链专业化程度,促进供应链升级和延展,同时,流通产业同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融合也会不断加强,有助于供应链的整合与发展。从流通职能现状来看,流通体系结构重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流通体系重塑将进一步巩固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先导性作用,有助于加强对第三产业的引导,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由消费决定,而流通产业作为商品流通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关键作用。流通体系重塑有助于发挥流通产业在消费资源配置和功能结构调整中的主导性作用。随着消费升级和生产专业化提升,各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性也在不断加强,由此也促使越来越多消费要素进入流通环节。同时,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也促使其他产业对流通产业中间需求的增长,这也解释了为何流通产业才是提升经济质量和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

三、流通体系结构重塑策略

(一)升级流通渠道和主体

一方面,在互联网普及以及电子商务渠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现有流通渠道和主体进行改革和升级,可以以电子商务为基础,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将一些具有产业优势的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创新和初步改革升级,以此促进流通业务规模的扩张,保证流通渠道畅通。另一方面,立足当下我国流通渠道冲突的问题,应当从流通体系供应链入手,对流通渠道和主体进行改革升级,最重要的就是对电子商务流通渠道与传统分销流通渠道进行重组和优化。作为企业,应该清楚认识到在较为成熟的传统分销流通渠道模式下引进电子商务流通渠道模式,不是对前者的否定以及前者市场的争夺,而是希望能够综合两种流通渠道优势,发现新的消费需求,开拓新的市场,从而有效帮助臃肿的传统分销流通渠道突破发展瓶颈。同时,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分工细化,促使两种流通渠道通力合作,相互协调,根据市场的不同和消费者需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流通渠道运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流通渠道和主体的优化升级,才能真正实现流通体系结构重塑。

(二)培育现代化流通主体

要实现流通体系结构重塑,对流通主体结构的重塑是基础也是核心,只有实现了流通主体结构的重塑,才能真正发挥流通主体在流通体系中的支撑作用,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首先,可以从政府和企业的不同层面促进流通主体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提升流通主体的现代化意识和理念,将流通主体的内部发展和对外开放进行有机结合;其次,要加强大型流通企业的建设和扶持力度,尤其要推进国有外贸流通企业的改革,加强其与国外流通巨头的联系和交流,努力吸收国外流通巨头的发展经验,组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化流通企业,建立现代化流通企业制度并严格执行和遵守,鼓励国内流通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实现协同发展;最后,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流通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努力实现流通企业战略制定、企业运营和商品营销数字化,借助现代化技术提升流通企业综合实力,由此带动流通体系结构的重塑。

(三)完善流通体系政策

为了更好实现流通体系结构的重塑,更好发挥流通职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必须完善现有流通体系政策。政府应该从宏观角度加大对流通产业的调控力度,为流通产业的长远发展和流通体系的重塑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努力完善流通体系政策,从制度和资金等方面加大对流通产业的扶持。首先,流通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我国各级政府都要为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刺激计划,出台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为流通体系结构的重塑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其次,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立足当前我国流通渠道和主体现状,制定改良方案,为流通渠道的重组和优化奠定资金基础,同时要引导流通企业进行良好的资本运作,形成资金链良性动态循环;最后,集中精力培养一批核心流通企业,同时结合各地特有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资金和政策为保障,加强流通企业的交流、重组和整合,实现流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集聚式发展,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和不断转型升级,为流通体系结构的重塑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论

我国经济自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结构不断深化和调整,经济发展潜力不断释放,政府对经济增长的要求从实现更快增长转变为实现更好增长,将主要精力放在经济质量的提升上,而不再仅仅追求经济数据的表面光鲜。作为连接供给与需求的纽带,在我国经济实现稳步增长的过程中,流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我国流通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对流通体系结构进行重塑是十分必要的,流通体系结构重塑、加强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实现稳步增长的前提和基础,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何函翊.谈我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经济绩效的动态影响[J].商业时代,2014(21)

2.孙金秀.现代流通业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基于我国30个省际数据的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6)

3.廖杉杉,鲁钊阳.基于民生导向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重构研究[J].农业考古,2013(1)

4.祝合良,李晓慧.扩大内需与我国流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2)

5.丁俊发.我国流通业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6)

6.余永胜,洪烨丹.城乡一体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探讨—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0)

7.王世进,周敏,司增绰.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市政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4(11)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7

关键词:数字经济;智慧化转型;流通产业;价值输出

一、流通业智慧化转型趋势

(一)智慧零售发展模式逐渐成熟

随着全球新一轮产业与科技革命的发展,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数字贸易平台已逐步实现流通供应链上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四流合一”。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的日益渗透,拓宽了传统零售行业的智慧化转型边界,促使智慧零售模式得以发展。具言之,数字经济形势下,零售业的规模扩张边际收益有所收窄,产品及服务的生命周期日渐缩短。在此情形下,零售企业为应对市场变化,不得不加快调整速度,及时作出调整方案。例如,部分零售企业与大型电商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等合作,借助数字云技术,将自身运营方式进行“云平台化”,打造出无人零售、刷脸支付、社区智慧零售(多多买菜、美团优选)等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自身发展及市场核心竞争力提升。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及应用程度的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智慧零售业还会进一步发展,并通过数据治理打造出数字零售新生态。

(二)智慧生产方式日益普及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数字技术日渐成熟,数字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促使流通业智慧生产方式产生。具体而言,数字经济环境下,商品供需两端脱媒对流通组织产生较大冲击。为稳定供需两端需求并加速自身发展,流通组织开始运用数字技术推行智慧生产方式。农业领域,在数字技术应用与支持下,农业生产组织结合智能化生产设施设备,构建形成环境监控、作物模型大数据分析和精准调节于一体的自动化平台系统,促使流通业农业生产能级和效率得以提高。工业领域,流通组织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以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为“新基建”重点,制造智能化设施设备,创设新一代智能制造生产方式,有效加速流通业工业生产领域的智慧化进程。服务业领域,流通组织凭借数字技术进行大数据客户需求分析、服务服饰及内容创新、虚拟客服体验提供等,促使流通业数字服务内容进一步延伸和扩展。近几年,随着多样化数字技术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渗透程度逐渐加深,流通业智慧生产方式日益普及,流通业农业、工业及服务业领域的生产效能均得到显著提高。

(三)智慧物流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工业 4.0”“互联网 +”发展形势向好,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流通业物流过程的应用持续扩大,引致我国物流行业智慧化转型速度加快。在此过程中,部分龙头企业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配合无人机、自动分拣等典型智慧物流设备,执行无接触式的新配送模式,促使智慧物流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从图1 可以看出,2016-2021 年期间,我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从 2865 亿元升至 6235 亿元,由 12.36% 升至 18.19%,虽然在 2018 年、2020 年间有小幅下降,但发展至今整体处于上升态势。且预计到 2022 年年底,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 6358 亿元,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综合来看,在数字技术优势加持下,智慧物流市场规模整体处于上升态势,这意味着数字技术在物流领域作用持续加强,进一步对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效应。

二、数字经济视域下流通业智慧化转型面临的契机与挑战

(一)契机

市场竞争的乘数效应更强。在数字经济新时期,单一流通载体难以满足流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更加多元丰富的流通载体逐步衍生。这些凭借数字技术形成的多元流通载体不仅满足了市场发展诉求,而且使得流通企业之间形成较强的竞争关系。在此情况下,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有效,彼此利益的乘数效应更强,这会促使流通企业共同推进智慧化转型。消费场景更加全面细致。数字技术通过革新信息处理和分析方法,提升流通媒介交互能力,为更多消费者进入数字世界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流通企业精准获取消费需求动态信息提供了必要技术手段。这种情况下,对于平台型流通企业来说,其数据平台化优势会进一步提升,且能够利用平台更精准地观测全面细致的消费场景,并提出优化调整方案,与流通产业链形成良好的闭合,促进流通业加速智慧化转型。

(二)挑战

流通环节孤岛效应严重。一方面,部分产业相关部门对数字经济和流通业智慧化转型发展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场景式流通全链条。流通业智慧化发展目前仅涉及到精准营销、舆情感知、风险控制等方面,尚未从业务转为场景,实现由点到面的全链条场景式预测和决策,也就难以深入考察数字经济资产潜在价值,难以为流通各环节的智慧化转型提供有效机制保障。另一方面,流通各环节并未形成统一智慧化转型标准。目前,多数流通企业并未建立起覆盖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链,对数据应用仍处于感知阶段。这使得企业内部数据散落于各个业务环节系统,未形成互联互通局面,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导致流通环节孤岛效应严重,流通业智慧化转型面临较大困难。流通数据安全隐患凸显。伴随智能物流、无人仓储等数字技术发展,流通业在迈入智慧化转型过程中,依然面临信息欺骗、隐私泄露等数据安全问题。这类问题严重制约了流通业智慧化转型进程。在全球数据安全问题严峻形势下,流通领域中的互联网数据已成为重点攻击目标。同时,互联网资源汇集导致流通企业数据暴露面扩大、攻击面增多,这使流通业智慧化转型中使用的数据在进行传输、采集、使用、删除、归档等活动时均面临安全挑战。不仅如此,云环境下,流通业单点数据破坏就可能导致局部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由此一来,流通业智慧化转型依然要解决严重的数据安全隐患问题。智慧流通设施布局不均衡。目前多数地区流通企业虽然逐步扩大科研投入比例,在创新能力方面有所突破,但智慧流通设施布局并不均衡。与广州、深圳、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我国许多地区流通企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关键技术商业领域研发水平依然较低。根据无锡观察网站 2020 年基于 13554 家企业的统计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 60% 以上中小流通企业尚处于探索阶段,智慧流通设施配置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仅有约 22% 中小流通企业对生产制造设备实施联网,仅有约有 20% 的流通企业可以应用质量检测设施设备。综上,现阶段我国智慧流通设施布局仍不均衡,多数流通企业基于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基础支撑不足。

三、流通业智慧化转型的创新路径构建及价值输出

(一)数字经济视域下流通业智慧化转型的创新路径构建

流通业从传统管理模式走向数字化经营与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并了解五个方面的内容,以推进智慧化转型有全面系统发展。这五个方面包括:加快治理数字环境、转变生产制造方式、精准匹配客户需求、加速推动产业互联、积极重塑组织架构(详见图 2)。这一框架遵循“环境 -模式 - 需求 - 产业 - 组织”的运行流程,具体运作及实施如下所述。第一,加快治理数字环境,构筑“标准化 + 高信任 +可追溯 + 低损耗”数字技术生态圈。数字经济视域下,流通企业需尽快加速数字技术在物流、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应用,同时围绕降本增效为关键指标,加速构建全程可控智慧化体系。一是在节点城市打造具有智慧化的流通设施,构建具有内部自纠、外部智能抽检系统,由此形成具有制度性约束的监管机制,加速流通业智慧化标准化运作。二是设置商品流通领域流通企业联盟智慧化运作战略,以信任为基础打造共享平台,从而在节约商品流转时间同时进一步降低能源损耗。三是利用车载 GPS、电子追溯码等现代化辅助工具嵌入物流设施设备,形成完善的溯源机制,以及时掌控运输、配送等动态信息,切实维护参与方利益。四是打造覆盖面较广的流通渠道网,引入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降低商品流通配送过程中的损耗。第二,转变生产制造方式,打造“一体化 + 定制化”智能制造模式。在数字化运营时代,传统由人创造的信息转变为由机器和物体生成,如产生自传感器、RFID 标签、仪表、制动器、GPS。这一过程中,流通企业需要打造智慧化的业务运营方案,通过产业链计划一体化与产业链采购一体化方案,推动整体流通智慧化转型能够实现交付、成本、品质、效率最优化。流通企业可以通过设置产品传感器,以实现端、网、云协同的数字化生产系统的定制化打造,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利用,从销售有形产品进入数字化服务领域,并利用数据延伸实现智慧运维服务。第三,精准匹配客户需求,推行区域定位精确的“点对点”智慧营销。未来客户营销核心在于客户运营,而智慧化是流通企业洞察与运营客户的有效抓手。因此,流通企业应运用数字媒体重新界定流通产品的营销和传播方案,使其更聚焦于用户需求及体验,为产品价值添加新活力。同时,针对线下经销商现实诉求,流通企业应基于统一数字化平台,通过大数据、AI 技术应用的场景落地,为经销商提供精准区域定位营销,向客户提供商品销售、售后服务、周边商品等“点对点”营销。第四,加速推动产业互联,建立“动态化 + 可视化 +协同化”智能供应链体系。传统流通业供应链拥有链长、串联、多节点等特点。这些特点带来一定风险,即链长会导致响应时间慢,使供应链易中断,而多节点容易造成信息失真,这些风险和问题催生智慧化供应链需求。因此,流通业智慧化供应链应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驱动,动态、协同、可视的智能供应链体系。流通业智慧化转型过程中,流通企业需要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供应链不同领域,从而取得可持续发展成果。第五,积极重塑组织架构,构筑“灵活 + 柔性 + 自驱”的网状流通组织形态。传统流通组织呈“金字塔”形式,即位于上游的流通企业员工仅遵循工作责任原则,难以从下游客户视角了解其真实诉求。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流通企业可借助数字技术进行智慧化转型,通过数字平台实现“数据穿透”,从而了解用户真实诉求、客户认知数据。具言之,流通企业可通过服务过程跟踪、用户反馈等智慧化活动,形成灵活、柔性的网状组织形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价值创造,最终化解员工个人积极性不足的难题。并且,以数字技术进行智慧化转型,流通企业能够打破传统组织之间物理界限,推动成员之间进行“以数据换资源”自驱活动,从而让赋能价值在客户身上体现出来。

(二)数字经济视域下流通业智慧化转型的价值输出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8

关键词:零售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环境复杂性;流通产业结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商品流通体系中,零售是终端环节,也是商品从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主要端口。零售领域的创新会直接作用于商品流通体系,引发流通产业结构变革。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使得原有零售业态边界进一步模糊,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模式。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零售企业开始从产品、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新,并逐渐趋于结构化、网络化、社交化。在这一背景下,原有流通产业行业、规模、业态、空间网络等结构均受到一定冲击。然而,现阶段实务界对零售创新在流通产业结构变迁中的先导作用仍存疑问:是否所有维度的零售创新均能帮助流通产业结构升级?零售创新是否可以为流通产业革新提供源动力?外部市场环境对二者关系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上述问题均有待进一步验证。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零售创新与流通产业结构变迁

零售创新以互联网为核心载体,实现了实体经济与电商技术的有效融合,具有技术及知识密集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其成为流通产业结构变迁的新驱动力。具体而言,在零售产品创新领域,零售产品研发与新制造等创新发展,丰富了零售产品形式,流通产业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在零售服务创新领域,零售服务不再局限于线下成交,在付费方式、服务态度、退换货和信赖程度等方面,均有所提升(高新凤和谢泗薪,2020)。这一背景下,消费者体验感提升,产品流通数量也大幅增加,从而激发流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零售网点创新领域,新零售摆脱了店址束缚,商品流通范围大幅扩大。流通企业为满足零售商需求,不得不扩大配送范围,增加配送人员。流通企业的流通效率、流通覆盖面和流通参与人员日渐协调、规范,促使流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零售沟通创新领域,互联网技术普及范围逐渐扩大,助推零售沟通模式持续革新。多种新型沟通方式形成,且沟通效率及效果大幅提升。企业可通过新型沟通模式锁定忠实客户与消费订单,促使流通管理更高效(谢莉娟和庄逸群,2019)。可见,零售创新可以有效扩大产品流通规模,完善流通组织,优化流通环节。据此,提出以下假设:H1:零售创新对流通产业结构变迁有显著正向影响。H1a:零售产品创新对流通产业结构变迁有显著正向影响。H1b:零售服务创新对流通产业结构变迁有显著正向影响。H1c:零售网点创新对流通产业结构变迁有显著正向影响。H1d:零售沟通创新对流通产业结构变迁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线上线下一体化与流通产业结构变迁

线上线下一体化源于信息和技术改革,指的是线下环节同线上环节有机融合。在零售领域,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模式不断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策略,并引发部分产业重构。线上渠道优势在于商品信息化程度高,线下渠道则在产品流通与采购等方面更加便利。线上线下渠道向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构建完善的供需闭环,推动流通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零售企业个体而言,线上线下一体化有利于强化零售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增强企业的市场影响力。根据消费者需求,零售企业可升级现有产品,增强线上线下服务质量,助力流通业发展。对于整个零售行业而言,线上线下一体化有助于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释放市场消费潜力,提高流通行业业务量,推动企业完善技术和设施等基础运营条件(于斌斌,2019)。与此同时,线上线下一体化能够加速流通主体间的信息流转进程,使得市场供需变化得以及时反馈。各流通主体均可对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形成高效的流通产业结构。据此,提出如下假设:H2:线上线下一体化正向调节零售创新与流通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

(三)环境复杂性与流通产业结构变迁

环境复杂性主要指企业在产业链中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程度。一定程度上,环境复杂性反映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困难程度。环境复杂性偏高说明不稳定因素较多,企业获得外部信息的有效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零售企业难以制定合理战略措施。换言之,环境复杂性可调节流通产业内的配置关系,进而改变流通产业中各参与主体间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影响商品流通辐射范围(吴兆喆,2019)。具体而言,环境复杂性对流通企业订单满足率、配送中心库存周转率和消费者转化率等要素均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供应链各流通环节,降低货物运输效率。环境复杂性越高,零售企业创新成本越高,受到同行商业攻击的可能性增大。当环境复杂性较低时,零售企业调整空间更大,更有可能在创新方面加大投入,调整已有流通结构。由此,可提出以下假设:H3:环境复杂性负向调节零售创新与流通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基于以上假设条件,提出零售创新对流通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自变量为零售创新,可细分为零售产品创新、零售服务创新、零售网点创新与零售沟通创新四个维度;因变量是流通产业结构变迁;线上线下一体化与环境复杂性则为中间调节变量。

三、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一)量表设计

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具体包含消费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为问卷的具体题项,主要围绕零售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环境复杂性、流通产业结构变迁四个变量展开。具体而言,对于因变量流通产业结构变迁,借鉴胡璇等人(2020)研究,设置规模结构、业态结构、行业结构、商品市场结构以及空间网络结构5个题项。对于自变量零售创新,参考张华(2017)研究,设置14个题项进行测度。其中,零售产品创新、零售服务创新、零售网点创新、零售沟通创新对应的题项分别有3个、4个、3个、4个。对于中介变量,参考Moorman、Heide等人研究方法衡量线上线下一体化水平,并结合电商线上线下渠道合作的特征,设置4个题项测度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环境动态性方面,借鉴King、Garg等人研究结果,设置5个题项进行环境动态性的测度。量表题项共计28个,限于篇幅,具体内容不在此列出。题项定量测量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法进行,设置评分范围是1-5,依次代表非常不认可、不认可、中立态度、认可、非常认可。

(二)数据来源

为增强研究的代表性,调查问卷发放地选择北京、上海、广州三座零售创新程度较高的城市。2019年8-12月,通过个人调查及委托项目合作企业等方式,在问卷星平台散发600份调查问卷。去除作答不完整以及有明显规律的问卷,最终得到50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83.7%。将问卷中的信息进行整理与统计,发现调查对象中有44.51%男性与55.49%女性。年龄在30岁以下的比例为33.52%,30岁至50岁的比例为55.19%,50岁以上人员比例为11.29%。受教育程度最多的是大学学历,占比为50.63%;其次是大学以下学历,占比31.56%;最后是大学以上学历,占比17.81%。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有22.5%,处于4000-7000元之间的占45.8%,7000元以上的占比为31.7%。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等特征分布较为合理,因此调查数据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三)模型构建

为检验上述假设,根据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原理,建立以下回归模型。其中,LT表示流通产业结构变迁,LS表示零售创新。CP、FW、DZ、GT分别代表零售产品创新、零售服务创新、零售网点创新、零售沟通创新。IO是线上线下融合性,LS×IO表示零售创新与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交互项;HJ是环境复杂性,LS×HJ表示零售创新与环境复杂性的交互项。LS×IO×HJ代表线上线下一体化与环境复杂性对流通产业结构变迁的交互项。α1-α10表示各项指标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ε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检验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保障数据有效可靠,需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检验方面,利用Cronbach'α系数法进行检验。一般认为,当Cronbach'α值大于0.7时,数据信度较为理想。效度检验方面,首先分析AVE指标,通过计算发现各变量AVE均大于0.7的建议值。在此基础上,开展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通常KMO值大于0.6,Bartlett值小于0.05,表明调查问卷设置的题项有效且结构效度优良。表1为本文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可知各变量对应Cronbach'α系数、KMO值、Bartlett球形检验值均通过检验,调查问卷具备良好信度与效度,能够进行下一步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为防止文中设计的各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影响回归结果准确性,本文使用SPSS22.0软件,以Pearson法分析变量之间相关性,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其一,自变量4个维度之间,除零售服务创新与沟通创新的相关性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外,其余任意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均在10%统计水平下显著,说明4个维度的变量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其二,自变量中的零售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店址创新、沟通创新均与因变量流通结构变迁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其三,中间变量线上线下一体化与流通结构变迁相关系数为0.401,且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说明二者关系为显著正相关。其四,中间变量环境复杂性与流通结构变迁相关系数为-0.144,并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说明二者关系为显著负相关。根据三组变量间相关系数值及显著性情况可知,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共线性,可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三)拟合度分析

进一步检验样本数据与变量之间的匹配情况,在Amos22.0软件中,运用因子分析法开展模型拟合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数据可知,除GFI以外,IFI、NNFI、CFI值分别为0.931、0.910、0.941,均大于0.9的参考值。SRMR、RMR、RMSEA分别为0.0684、0.0617、0.0514,均小于0.08的参考值。整体而言,模型拟合状况良好,样本数据与变量匹配度较好,能够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四)回归结果分析将样本数据代入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在求解过程中,借鉴Aiken等人分析方法,以环境复杂性与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均值为界限。若样本数据比均值大,则归入高调解组;样本数据小于均值,则归于低调解组。最终得到零售创新对流通组织影响结果,具体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LS→LT的标准化系数为0.871,Sig.值为0.000,通过0.1%统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流通创新能够显著促进流通产业结构变迁。CP→LT、GT→LT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618、0.204,Sig.值分别为0.003、0.009,均在1%统计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FW→LT、DZ→LT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322、0.521,对应Sig.值分别为0.015、0.021,二者均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综上可知,H1、H1a、H1b、H1c、H1d均成立。即零售创新对流通产业结构变迁可发挥正向作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店址创新、沟通创新均能够促进流通产业结构变迁。对比标准化系数可知,零售创新各维度中,产品创新对流通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最为明显,店址创新次之,沟通创新影响最弱。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相较于沟通与服务,产品及店址的创新能够直接推动流通产业商品结构及空间布局的革新。其二,LS×IO→LT的标准化系数为0.323,Sig.值为0.015,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说明在零售创新对流通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过程中,线上线下一体化可起到正向调节作用,H2成立。LS×HJ→LT的标准化系数是-0.316,Sig.值是0.013,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说明环境复杂性在零售创新对流通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即H3成立。其三,LS×IO×HJ→LT的标准化系数为0.167,Sig.值为0.006,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说明在零售创新推动流通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尽管线上线下一体化与环境复杂性调节效果相反,但综合来看,二者的联合调节作用整体偏正向。

五、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