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科技论文范例

药学科技论文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1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并产生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使工业的发达国家转变为信息经济的行列,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从物质资转向人才资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硅谷”智力型,从此可见,当代社会对智力、技术、创新及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从微观经济学的供需模型来分析,当需求大于供求时,一些新型产业的出现是个必然的趋势,因此信息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滋长。

任何一个大规模企业都需要一个以人为本、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管理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它对是一个企业的影响犹如革命对社会一样,也可以说MIS就是一个企业的战略资源,一个没有运用信息科学与技术结合而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面对一个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优势的企业,简直是不堪一击的。而当一个企业制定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还要考虑信息科学与技术产生的系统所带来的战略潜力,更加不可越级的是: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原有的资源等等一系列的影响因子,但让你不可不得不信的是: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系统,会给你一个无可比拟的战略目标。21世纪是一个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力的推动时代,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从企业这一方面来表现其影响力的大小,就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来分析:首先,是对生产管理产生的影响,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主要体现在减少人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目标是很容易达到的,好比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对财务部门实行BPR,结果把原有的500人减到125人,劳动生产率差不多提高了4倍。其次,是用于管理提高效益。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机的应用,使得管理层对于方案及计划的实施有了明显的提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益。提高效率和提高效益合在一起,就是我国提出的“减人增效”,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一个企业来说这些正是使利润最大化的走势。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企业,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

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强劲的引擎,中国经济增长也依赖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当今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是信息,越来越多的人们担心因信息不灵而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担心因信息系统失灵而造成巨大损失。传统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上,而技术进步在经济的增长作用上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它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内生增长理论中利用索洛模型来假设经济的长期增长来自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会引起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此模型认为:在超长经济中,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长期上升。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经济增长用GDP的变化有表现,在信息产业中,尤其是通讯信息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份额比重比较大,可能它对GDP的拉动,实际上有二个效能,一个效能是信息产业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新的增长点,所以我国经济中的发展必须有它。第二,通信产业在经济部门和其他少有几个部门有很强的相关产业链带动作用,比如房地产、汽车、通讯。最近几年风靡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商务,阿里巴巴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电子购物和邮政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邮政局的50%的业务都是由各个网店来支撑的,所以信息化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是非常直接,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中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还是相当大。不仅用户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还是很大,而且传统企业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改造的需求也很大。比如,信息产业在商业应用中运用就很不够,现在制造业在信息技术市场规模中占的份额不到10%,要提高竞争力也将会引入信息技术方面有重大进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电子商务的开拓、产品渠道的销售等都表明了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上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信息科学与技术所带动的信息技术产业大大地优化了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使其行业不断的延伸和扩展如:计算机软件设计、网络编辑、计算机处理系统、软件批发产业等等;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运用信息技术大大改善了生产的模式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如电子厂中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生产高端的电子产品,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贸易方式,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在家购物,并不仅仅是在实体商店里进行交易,大大地服务于各种用户,将其市场扩宽,推向市场,商品的流通渠道也更加的流畅,资金的运行速度加快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2

关键词:药学文献检索;临床药学;教学效果

徐州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建于1997年,经过20余年的发展,秉承“以人为本,药学服务”的现代药学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懂医精药,能力为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1-3],成效显著。药学文献检索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临床药学专业“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能力,掌握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相应的科研素养[5],以利于课程论文和今后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随着“大数据”“精准医疗”“人工智能”等概念的提出,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专业数据库的出现,在丰富药学文献检索课程内容,便利文献检索的同时,也为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本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任务。为适应当前形势,实现我校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通过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案和内容等措施对临床药学专业药学文献检索课程进行改革。

1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学制五年,药学文献检索课程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主要服务于后续的综合技能实验和五年级第二学期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及撰写。因与前期开设的理论课程有明显脱节,时间跨度较长,学生对理论课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不知如何应用,缺乏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感性认识,教学效果欠佳。如能在进行药学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整合与之相关的课程,适时安排相应实践操作,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药学文献检索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6]。针对上述情况,从我校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在本课程授课初期向学生介绍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本课程的目标、定位,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或科研设计的流程,使其认识到本门课程对后续综合技能实验课、毕业论文设计及进一步深造进行科研选题的重要作用,明确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和重要作用。在授课内容上,不拘泥于教材,突出重点,适当讲解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获取科技文献的方法和途径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的方法与要求。在课程的学时分配上,增加中英文数据库的检索及使用上机实践的学时比例,增加网络环境下获取文献的方法及途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教案设计时选择与临床药学学科密切相关的“合理用药”“精准医疗”等科研实例,讲解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班级竞赛的方式,在同时上课的两个班级中,通过随机提问或者让学生推荐的方式选出代表回答问题,作为班级的课程平时积分。利用大学生争强好胜和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7]。在课程安排上,相应的理论教学结束后及时安排上机实践,同时将临床药学专业的综合技能实验安排在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结束后的第二周,并将综合技能实验内容与数据库检索相关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文献检索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上机实践和后续的药学综合技能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2引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文献检索课程主要内容为: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写作概述、中英文数据库的特点及应用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方法。从教学方式上又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设置30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部分具有内容多、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与前期所学的其他课程相关性不大,知识相对独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开展理论部分教学,由于内容相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8]。因此,在药学文献检索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选择与临床药学专业相关的科研实例或话题,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和情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所给出的科研实例或话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联系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加深印象,又能更加容易地掌握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例如在讲授数据库检索及应用时,以学生所熟知的我院某个任课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例,介绍糖尿病发病机制及用药现状,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检索该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申请的发明专利,教师进行总结,介绍应用合适的检索途径和检索策略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介绍学术规范时,向学生介绍2017年湖北某高校知名学者的学术造假事件及其对学校和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行为,如何避免不端行为,通过积极讨论、主动答题等方式引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3制订多元化的考核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考核是保证课程正常开展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药学文献检索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能力,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的方法,使其顺利完成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根据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设置,采用“文献检索知识及应用考核+综述报告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式。其中文献检索知识及应用考核部分占总成绩的50%,考核在第二次上机实践课时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我校图书馆已有的数据库资源或网络资源(如中国知网、Webof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平台),检索相关文献的技能。考核内容基于学生所熟知的专业课教师的课题或与临床药学专业相关的主题设置题目。通过关键词、作者、期刊名称等进行专利、毕业论文及期刊检索。综述报告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40%,布置与临床药学专业相关某一个疾病的“个体化给药”“精准医疗”“合理用药”等课题,或者让学生选择与自己参加过的科研有关的课题撰写相关研究进展,严格按照我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进行撰写,重点强调中英文摘要、主题内容的撰写要求、论文格式、参考文献格式的具体要求。同时采取学生相互检查、挑毛病、提建议的形式,以便学生更快地掌握论文写作技巧。教师在课堂上选择几篇往届学生的综述报告或毕业论文,对于内容质量及格式规范给予点评,供学生参考。根据综述报告的质量和格式规范给予评分,作为综述报告的考查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由课堂回答问题、分组讨论、任务完成及上课出勤组成。通过制订多元化的考核方案,达到检验学生是否具备文献检索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科技论文写作技能的目的,体现文献检索课程以实践为导向的特点,促进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药学文献检索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临床药学专业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本身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该课程对后续综合性技能实验、毕业论文撰写及研究生学习的重要作用,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制订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案,体现药学文献检索课程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掌握文献检索使用及科技论文撰写的方法。根据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将案例教学引入药学文献检索教学中,通过引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开阔学生的视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为学生后续课程及毕业论文撰写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安琳,郑友广,谷小珂,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3):62-64.

[2]段静雨,张春平,李岩,等.大数据背景下临床生药学教学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1):41-42.

[3]高剑,牟杰,薛运生,等.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探讨[J].科技视界,2015(5):46.

[4]牛一民,刘阳.临床药学背景下中医药必修课程的开设[J].药学教育,2017,33(6):30-32.

[5]李艳萍,吴剑峰.药学文献检索与科研设计课程应用型教学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56-57.

[6]陈辉,郝志友,孙彦君,等.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文献检索课现状分析及改革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7):98.

[7]谷小珂,张玲,郑友广.提高临床药学专业药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0):84-85.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3

关键词: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

1制定与职业发展、社会需求相契合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点,我校围绕培养临床药学和工业药学两个方向,制定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形成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位论文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1.1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药学学科准确定位全日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紧贴社会行业需求,创新药学教育模式,形成工业药学和临床药学两个学科方向。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药学方向以“懂医精药,能力为先”为目标,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药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检测、新药临床评价及临床药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服务人才”;工业药学方向则以“实践能力为基础,行业需求为牵引”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较强专业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胜任药物技术转化、生产与技改、推广与流通及药品监管等领域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1.2构建了“校企(院)一体化、三阶段递进式”的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企业(医院)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实践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基础实践阶段—职业技能实践阶段—专题化实践阶段。(1)基础实践阶段:该阶段在研究生第一学期开展,实践时间为1个月。主要依托校内中试实训中心与省糖尿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新药创制与评价工程中心等平台以及临床药学案例教学平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模拟药企中试规模的实训项目或培训学生开展药物服务基本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医院)实践的良好衔接。(2)职业技能实践阶段:该阶段在研究生第二学期开展,实践时间为6~12个月不等。针对临床药学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应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具有国家卫健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资质的医院药学部进行临床实践,完成2~4个临床科室的轮转(每个临床科室不少于3个月),参与病例讨论、用药咨询和药学查房,并完成教学药历、患者用药教育、不良反应上报以及医嘱审核等临床药师职业技能培训。该培养完成后需提交阶段小结并由所在科主任签名,或按照培训内容及考核项目要求进行出科考核。针对工业药学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学校与江苏恩华、江苏万邦、苏州康润等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协同培养,学院统筹安排学生去实践单位的研发部门进行轮转。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熟悉并掌握工业药学主要职业技能。该培养完成后需提交实践总结报告。(3)专题化实践阶段:该阶段从第二阶段完成后开始,直到完成毕业论文,时间不少于6个月。工业药学方向研究生在校内或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可选择药物研发、生产和药物临床评价中的一个专题进行实践研究并完成毕业论文。临床药学方向研究生在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组成的带教小组的指导下,在呼吸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神经内科、肿瘤内科、心血管内科中的一个固定科室进行专题化临床药学实践并完成毕业论文。

1.3优化课程体系

在知识结构上力求理论性与药学实践性并重,专业基础与前沿技术并重,奠定药物研发、药学服务理论基础;在课程体系上,围绕药学服务、药学技术转移等实践内容构建“基础理论+校内实践”的体系。突出问题先导,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将实践性、应用型贯穿于整个课程培养过程。另外,根据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求,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知识拓展讲座:一方面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技术骨干开展与药学相关的研发、生产、药学服务技术前沿讲座;另一方面邀请国内学者、企业人力资源部等授课专家开展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设计及生产安全的讲座。同时,每年邀请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荷兰莱顿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教授和德国Merck公司、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国际知名行业专家,结合临床药学、工业药学的前沿技术给学生开展知识拓展讲座,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加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实践训练环节中,我校十分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满足“三阶段”实践体系中职业技能实践阶段和专题化实践阶段训练的要求。近年来,我校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龙头,积极拓展优质临床药学培训基地,如南京鼓楼医院、北大人民医院、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等国家卫健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作为临床药学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同时,我校与台湾佳生科技顾问有限公司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组建徐州佳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附属医院资质、场地与临床资源,开展专业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分析的医药研发服务,打造中国指标性一期临床研究中心,为临床药学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高质量新药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实践平台。此外,我校与江苏恩华药业、江苏万邦医药、苏州康润医药、江苏福锌雨医药、南京济群等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4个药学相关的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并以此为纽带聘请产业教授作为兼职导师,丰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资源。在积极开展众多企业委托的新药研发技术服务的基础上,依托江苏省新药研究与临床药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福锌雨医药共建新药协同创新中心,并作为第一单位成功申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反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使学生直接参与药物研发的过程,满足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求。

3开展以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为纽带的企业横向合作服务

我校充分发挥药学人才培养的品牌优势与示范效应,与徐州佳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进规范化、国际化的新药临床试验服务平台,建立了包括符合国内及国际质量标准的临床生物等效性试验基地(徐医附院东院)及生物分析实验室(国际GLP实验室),开展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为制药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分析的医药研发服务。目前已在BE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以及临床执行各个方面共同培养研究生,并以此为纽带聘请产业教授或兼职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实践与撰写论文。同时,我校以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目标,以企业委托的新药研发技术服务为载体,努力提升学生在实践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应用能力。如我校与江苏福锌雨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成功申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学校还与江苏恩华药业、江苏万邦医药、江苏豪森药业、苏州康润医药等企业长期合作,通过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促进产教研交叉融合。自2015年至今,与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福锌雨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亚东启天药业有限公司、北京蒙金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徐州耀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多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涉及原料药合成、质量标准建立、剂型改良、临床服务以及协同创新等委托合同。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反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药物研发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础。

4构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4.1重新修订徐州医科大学授予药学专业硕士学位有关研究成果要求的规定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主要考察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学术的数量和质量、学位论文质量。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企业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上,如引入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参与企业横向课题情况、参与成果转化、申报新药等考核指标。

4.2对研究生实践过程实行过程监控

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和教育质量的保证,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实践教学宜采取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现场研究等方式进行,可以在学校实践教育中心的实训车间、企业的研究生工作站及与企业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临床医院等部门开展,着重掌握药品生产实际中所涉及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与专业知识或在药学服务方面,掌握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评价,对医务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在临床用药实践中收集、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的能力。专业学位硕士在校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完成后,研究生需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并参加实践能力考核。由指导该环节的指导人(校内外导师和实践部门的专家)对其实践总结报告及实践能力做出综合评定。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评定成绩。此项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的,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5结语

我校积极探索构建了学科共建、资源共享、人员双跨、研究生共培养等机制,充分调动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的积极性,同时不断拓展优质临床药学实践基地,有效保证临床药学方向专业学位培养要求。积极促进校企协同,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产业教授为纽带,制定政策支持资深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导师。从企业的行业需求出发,联合开展新药研发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反哺药学专业学位工业药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促进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泽,杨庆,季瑞雯.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比较研究[J].药学教育,2016,32(6):1-6.

[2]刘耀,邱学文,夏培元.关于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药房,2016,27(6):851-853.

[3]郭怀忠,崔秀彦,申蕊.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中南药学,2017,15(11):1651-1654.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4

近几年,随着中药领域新学科、新行业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新型中药人才,以推动中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3]。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竞争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4]。因此,构建新型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如何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构建中药学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中药学实习实训是指组织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外场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由野外见习、企业实习、医院实训实习及毕业专题实习等几部分构成。

1.1药用植物野外见习

药用植物野外见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泰顺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和永嘉林坑建立了见习基地,在大二开学的第一周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野外见习,通过一周野外见习,学生对中药的生境、生态及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既拓展了知识面,学生了解了中药资源调查的基本技能、方法,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1.2企业实习

利用药学院自身科研优势成立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为学生了解市场与现代医药企业的运行、树立市场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产业单位承接业务,采取项目分拆、工程师带教指导、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方式,以实现学生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企业提高效益的良好互动。自办企业聘请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也成为学生兼职导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产业技术知识。同时学院建有温郁金GAP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目前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实习、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教科服务平台,每年都能接受数十名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温郁金GAP基地实习,使学生了解道地产区药材种植、采收加工、质量控制,并掌握道地药材的植物形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的主要特征等方面的情况,学生通过企业的实习,在接触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前接触到产品和市场知识,并为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1.3医院实习实训

医院实习实训是药学类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医院实训,使学生了解药品的使用剂量、规格和注意事项,熟悉药品调剂的整个过程[5]。由于临床工作是今后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去向,我们对教学计划做了较大改动,首先是增加了大一暑假临床实训,即利用大一暑假的时间,到附属医院的药房进行一个月的实训,实训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对药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及就业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在每年的例行教学实习检查中了解到中药学专业学生下点实习时间偏短(20周:12月底~5月初),这期间不少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期初补考、毕业前补考、找工作等,还有春节和元旦等假期,真正投入到实习实践工作中去的时间大大减少。为此,我们从2007级开始,对中药学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把第七学期的一部分课程提前上完,第七学期另一部分课程调至第八学期,学生第七学期下点实习(即拟9月1日~2月28日进点实习),第八学期初返校继续第七学期的部分课程学习,以便学生真正实习下点时间延长,加强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实践素质的拓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1.4毕业专题实习

毕业专题实习,包括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等实习实训项目,以往我们将学生的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直接交由实习单位完成,但是几年的实践发现有的实习单位由于科研方面的不足,导致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的质量较差,为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专业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科研论文在校本部完成后再下点实习,实践证明最近两年我们毕业生的论文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学生通过毕业专题实习,可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并掌握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论文答辩过程,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几年的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全国、省、市及学校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9年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08年获浙江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09年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11年又斩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2010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的朗肽创业团队荣获“大学生就业?创业群英会———‘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奖。近三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5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3人,校级优秀毕业生9人。在校学生自然科学科研立项中,中药专业学生连续3年名列前茅。

2与实习基地合作共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现有十几所附属医院和教学实习医院,在人才培养与教学基地之间,通过学科建设紧密联结起来,药学院为基地提供技术与项目的支持,基地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为提高基地教师的带教积极性及带教水平,我们利用学院具有的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及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开放基金这一载体,使医院相关人员参与了项目的申报及课题研究;同时利用中药学专业具有招收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这一优势,我们聘请符合条件的非直管附属医院的药剂科老师当硕士生导师。为进一步提高实习单位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药学院与实习单位交流与合作,实现“医、教”共赢,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产业化等方面展与实习基地展开紧密合作与政策优惠,使实习单位科研、带教水平及带教积极性显著提高,同时在每年的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时,请带教药剂科指导老师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我们还召开每年一次的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经验交流会。总之,通过各种措施激励医院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最终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p#分页标题#e#

3以导师制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首次增列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开启了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会议还审议新增另外1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等文件,标志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制度完善阶段[1]。2017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数量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硕士,增长幅度达到43%,远超研究生总招生数20%的增长幅度[2]。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发展专业学位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截至2020年1月,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开展十年,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由2010年首次增列的43个增加至48个。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首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迈向新征程之际,笔者回顾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情况,总结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继往开来,推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以全面提高本校中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

1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

1.1招生规模与质量

1.1.1招生规模

2011年至201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了12倍,由2011年首次招生的4人,增长到2019年48人,占全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比重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36.4%。与之相对的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年均增长率仅为0.1%,见表1。

1.1.2生源质量

2011年至2019年,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分数稳中有升,年录取平均分超国家分数线29分。每年录取最高分逐年提高,其中2018年,录取最高分为401分,超国家分数线101分,具体见表2。

1.2学位授予人数与质量

1.2.1学位授予人数

2014年,本校首届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截至2019年学校已培养6届共37名毕业研究生,平均每年毕业不足7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向学术型或转专业分流24人,占学位授予总人数的39.3%,其中2015届、2019届毕业研究生分流人数超过当年录取人数的一半(表3)。

1.2.2学位论文类型与内容

根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论文须与中药产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论文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现场调查报告、研究设计方案,也可以相关研究论文。笔者从学位论文题目、关键词分析,37篇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均是研究论文,研究内容涉及中药质量与评价、新药研发、临床药学等产学研课题22篇。中药企业兼职导师指导17篇学位论文,均完整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3届以上。

2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经验

2.1实践创新能力是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主要标志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围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的目标,在研究方向设置、教学时间分配、学位课程安排等方面,突出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着力提高研究生解决中药生产与运用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方向设置紧密结合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涉及“中药质量标准”“新药研制”“临床药学”和“医院制剂”4个领域,服务广东中药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全面推进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教学时间分配突出实践教学。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理论课学习时间为半年,实践教学时间共2.5年,其中专业实践技能实习时间为1年,创新实践训练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为1.5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达1∶5。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理论教学优势,开设中药现代化及关键技术、分子生物学、卫生统计学等专业基础课,使研究生具备系统的中药学知识体系和追踪行业前沿研究进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开设现代生化技术、中药生产与GMP管理等课程,利用中药学国家教学示范中心等校内实验平台,使研究生掌握中药提取工艺、制剂工艺、稳定性实验、质量标准等基本实验技术,了解产品开发的过程和常规方法,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在实践中激发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注重引导研究生直接面对企业、面对产品、面对市场,直接参与到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及销售等整个中药产业链中,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中药产业链的技术难题,在实践中发现科研思路、组织科研课题[4]。两年半的实践分为研发实验、研发实践、自主研发、自主创业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研发实验,时间为进入企业前半年。企业投入一定的创新发展基金,研究生选择企业优势特色训练项目,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基础性实验训练,熟悉研发项目,进一步提升实验操作技能。第二阶段研发实践,也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阶段,时间约为半年至一年半。针对中药产业领域中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撰写文献综述,在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下独立进行研发实践。第三、四阶段为自主研发和自主创业。在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学校鼓励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研究生开展自主选题的创新性科学研究,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组成团队,进行自主创业。

2.2“两段式、双导师”是中药学专业学位最有效培养途径

“两段式”是指第一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位课程学习,时间为半年;第二阶段以高新企业、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培养为主,研究生围绕企业遇到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为两年半[5]。“双导师”是指学校导师或学校选聘的企业兼职导师担任研究生第一导师,第二导师为企业为研究生配备的技术骨干。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被选聘为导师,颁发研究生导师聘书,提供相应的待遇。在研究生业务培养方面,企业兼职导师管理参照学校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按时参加导师培训。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成果归属,由双方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予以协商解决,必要时可签订保密协议。校企双方导师根据企业自身生产建设任务及科研实际,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和学校教学资源,共同选定研究生学位课程,共同商定学位论文选题,共同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共同负责研究生学术指导、学位论文审阅与组织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充分发挥“双导师”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

2.3高新科技企业是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主要阵地

在十年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历程中,中药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本校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阵地和坚定力量。中智药业集团、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最早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且连续培养3届毕业研究生以上,培养时间最长、毕业生人数最多。企业投入近500多万元用于研究生科学研究,给予研究生生活补助1000元/月/人,资助研究生参加所在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对成绩优秀的研究生给予奖励。与企业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获“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等奖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山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参与《广东省中药破壁饮片质量标准研究规范》等62项地方标准的制订等,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

3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足与展望

3.1身份认同危机持续存在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与中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相比,社会大众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认可度仍然低迷[6]。在读期间,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转入学术学位培养屡禁不止,有近40%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流转入学术学位。为吸引更多优秀教师申报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学校降低了导师遴选条件,但申报导师的积极性依旧不高,因此,目前学校中药学专业学位导师队伍规模偏小。导师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意愿不强,在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紧张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招收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3.2企业与高校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但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与学校两个平等的主体背后存在明显的不平等[7]。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需求旺盛、意愿强烈,相比之下,高校本位思想突出,可谓态度冷漠。研究生招生指标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成果产出压力大增,研究生招生指标首先要服务于本校科研需求。因此,虽然学校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不断增长,但每年企业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加不多甚至萎缩。本校拥有3个中药产学研实践基地,31家签约挂牌实践教学基地和185家具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实践教学基地,但是参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的基地不超过10家。高新企业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少、不稳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3.3展望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6

[关键词]医药高校;化学教育;融合教学

化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医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化学课程在大学前两个学年开设,在课程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论和理论指导,是重要的基础课程。[1-2]学生不仅要掌握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现在有不少学生认为化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化学教材与医药专业联系不多,给学生一种学之无用的感觉。[3-4]所以,如何使医药专业的化学课程的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且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从加强医药学专业知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为配合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使学生能在生命科学领域内以化学的观点从分子水平观察和探索生命现象,能应用化学的理论、规律、方法、手段去分析和解决医药专业相关的问题[5-6],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医药高校化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为平台,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多学科渗透交叉融合点转化为教学和研究的创新点,教学和研究的的兴趣点

对传统四大化学课程进行改革,重组、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构筑了与医药课程密切相关的化学课程新体系。以化学与医药学多学科渗透交叉的教学与研究为切入点,形成了能在化学基础课程与生物无机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无机药物、物理药剂学等交叉学科中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教学和学习群体。以物理化学为例,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课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同时它还是联系药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应用的桥梁,因此,物理化学已渗透到药学专业各个领域。将物理化学基础课程与药物合成、药物制剂、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渗透交叉融合,将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转化为教学和研究的创新点,教学和研究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热情。下面是物理化学与物理药剂学课程融合的例子。两门课程融合形成新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有效促进了《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化学实验为载体,使实验室成为综合培养

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最好场所通过编写大学实验化学(应用型医药专业)教材,改变传统的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阵、自成体系,各自依附于其理论课程的传统模式,建立一个在一级学科水平上的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该体系从教材编写、实验教学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实施运行,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调整实验课结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基础化学实验精选了元素性质的实验,以60%化学定量分析的综合性实验,保证医学生在医学检验及生化检验方面的基本需要。无机化学实验精选了元素性质的实验,重点突出了化合物的制备、提纯和分析检验的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与药剂学紧密结合起来,满足药学专业的需要。综合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占50%,基础实验占50%,增加动手动脑的综合性训练。

3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媒介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工具,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媒介。调整章节内容使基础化学课程与生物无机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无机药物、物理药剂学等交叉学科中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大学化学教育与医药专业教育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材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学团队主编或参编了《基础化学》、《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20余部教材,其中国家规划教材6部,全国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3部。

4采用多种多样灵活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积极倡导研究性自主学习。以教师引导,选择应用性特点显著的章节(例如物理化学中的表面现象、胶体化学等),组织学生实验性讲课。发掘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要求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知识和结论,尽力扩大知识面,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多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倡学习的多维性、多元性和自主性和自觉性。模拟科研论文的撰写。以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及方法在医药学专业中的应用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研论文的撰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设计性实验考核。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自由发挥、自由驰骋:他们查文献、查期刊,他们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很有创意的实验层出不穷。学生的研究型自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认真评定,评定时与学生共同论证、共同讨论、不断完善。教师认准后,同学可自由选择时间实施实验。实验室全天候对研究型自设计实验开放。学生完成研究型自设计实验后以论文的形代提交实验结果。重视教学效果反馈工作,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采用两种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1)网上评教;(2)学生座谈会。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教学团队统一进行处理和回复,实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

5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并重,协调发展。通过教学工作拓展团队的知识领域,带动教学水平提高。在科研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建设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创新团队。团队专业学术水平较高,发展方向多元化,能够满足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师资队伍的要求。教学团队形成了生物物理化学及物理药剂学、配位化学与无机药物、手性药物、纳米材料化学和界面化学及生物功能等稳定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通过医药专业化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化学教育改革惠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医学检验等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为了检验我们的化学教学质量,促进能力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了广西教育厅广西化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两项专业最高赛事,组队参加了“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及化学化工论文设计竞赛,学生参赛涌跃,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学生参加广西高校大学生各届化学(化工)类论文设计竞赛获奖十四篇及广西各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共10余项,大学生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已汇编学生物理化学论文集3本,共计约30万字。学生在化学基础课程打下的扎实基础也为其在以后专业学习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创新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学生参赛团队在第六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姚杰,卫建琮,乔华,等.通识教育背景下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2):96-98.

[2]肖锡林,廖力夫,林英武,等.专业认证背景下《医学基础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6):714-717.

[3]李晨,李小强,曹蔚,等.国内外药学专业学位发展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5,29(8):736-739.

[4]田青平,丁红,邢桂琴.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4):360-361.

[5]郭恒俊,王晓云,张立立,等.构建生物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99-100.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7

【关键词】班导师;毕业设计;质量

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不仅是专业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环节,其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也标志着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1]。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的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已不能满足药学教育的要求,同时部分“灌水”论文、“抄袭”论文、“综述”论文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也不利于药学专业人才培养[2]。如何提高药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本科教育中亟须解决的问题[3-4]。班导师制是我国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5]。我们在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作用,开展了应用班导师制度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可行性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保障体系。

一、影响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纵观国内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影响其质量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机制体制因素

一方面,现有的培养方案将学生主要就业签约阶段与毕业设计阶段大部分重合,导致学生忙于找工工作,到岗实习。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少,精力分散,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在实施专业认证之前,各校的培养方案对毕业设计规定表述较为简单或要求较低,总体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虽然较差,最后也通过了。如此导致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低。

(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因素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的态度是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最重要的主观因素之一。由于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些指导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对毕业设计工作投入不够,平时疏于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对学生的论文撰写以及设计实验完成情况检查审核不细致,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一些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限,自身存在较大的职责原因,也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

(三)学生自身因素

药学专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虽然学校在做毕业设计安排时,反复重申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但是学生并未从内心深处真正领会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疏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提高。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回避本科生就业难,待遇低的问题,忙于复习考研、出国,还有的忙于考公务员、准备面试签约,占去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必将影响其毕业设计的完成。除以上主要因素外,还存在着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与医药企业发展实际存在脱节等问题。鉴于此,目前常规的毕业设计保障体系已经不能有效的保障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因此,需要研究设计一种新的保障体系来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二、实施班导师制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势分析

本科生班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较为相似,主要是对学生进行1对1,或者1对x的专业指导,使学生的专业发展具有连续性,指导毕业设计具有超前性[6]。具体表现在:班导师的指导作用得到最大发挥。班导师一般负责3-5名同学,从低年级开始就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期引导和指导。从第一学期开始,药学专业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在不扎实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还能有精力、时间让药学专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科前沿,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在设计期,班导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加强药学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学术水平,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其自身学习特点的毕业设计并全程亲自指导监督,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班导师指导设计的连贯性与有效性的统一。班导师一般从大一开始就与学生接触,大二开始通过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进一步了解学生。班导师可以合理利用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使药学专业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通过两、三年的接触了解,班导师完全可以根据每个同学不同的学习程度,提前进行毕业设计内容的规划,让学生在第五学期开始就进行毕业设计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选定题目,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药学专业毕业生在找工作与完成毕业设计之间的冲突,药学专业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使毕业设计进行得更深入,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由班导师提前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可以保障学生有效的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班导师的思想引领可以有效体现在毕业设计上[7]。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每个人都希望辅导员能关心自己、任课老师能指导自己,但是在目前状态下,很难让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班导师仅仅对1个或者几个学生负责,可以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思想交流。针对学生的学习、经济、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问题,积极疏导,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并给予各方面的帮助。思想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等都会有所改变,也会正确对待毕业设计。同时班导师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让本科生参与自己的课题,既可保证班导师带本科生的热情,也可以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学生也可以从班导师主持参与的课题中进行毕业设计选题,这样既能顺利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还能帮助班导师完成课题任务。

三、基于班导师制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施班导师制可以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但还需要一套保障体系,从各个层面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8]。我们觉得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应主要包括管理部门、评价体系和奖罚制度三部分(图1)。这三部分是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的根本。首先,要设立相应管理部门,实行校级、院级、小组级三级部门共同管理,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校级管理部门由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组成,主要负责制定毕业设计(论文)保障政策、评价标准、奖罚制度;院级管理部门由学院领导小组负责,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班导师测评,协调校级、院级、小组三级的协调管理;小组级管理由学科带头人组成,主要通过QQ群、微信群和班导师及学生们建立联系,及时解决班导师和学生遇到的问题。其次,要建立一套评价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该客观全面的检验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保障高质量的毕业设计的完成[9]。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过程监控。以往的评价制度只是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的最终结果,对于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中期、答辩过程的监控很少。没有切实的监督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过程。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应该更加严格。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应该提高评审要求,一是降低率,将现在的要求的40%降低到20%,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进行抄袭;二是实行盲审机制,可以在校级和院级的平台上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盲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一些垃圾毕业设计(论文)的产生。三是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评价标准。可以从创新性、应用性等方面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可以从、申请专利、申报课题、比赛奖励等方面考察其毕业设计的价值。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才能更好的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四是建立班导师奖罚机制。合理的奖罚机制既能提高班导师的积极性,也能制约一部分班导师的懈怠。奖励机制应包括一定数量的奖金、与晋级部分挂钩、给予相应的课时数等;惩罚机制包括影响年度评优、影响校内项目评选等。只有与班导师的切身利益挂钩,才能真正调动班导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体现当前大学教育质量的最终检验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依据药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具有的专业特殊性,从班导师这个角度出发,提出并实施基于班导师制的毕业设计保障体系,希望能对药学专业本科生教育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彭长宇,曾玉玲,黄进.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初探.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09),86-88.

[2]张烨,马宇衡,曲丽丽.药学本科生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7,39(S1),27-30.

[3]付强.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低水平重复的解决措施.教育现代化.2019,6(27),186-187.

[4]童胜强,程冬萍,李行诺,楚楚,王鸿,颜继忠.药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4),88-90.

[5]匙芳廷,易发成,王烈林,李江波,丁聪聪.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4),130-132.

[6]许智宏,张健楠,马梁,张茜茜,李妍,王靖鑫.本科生专业班导师制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8,(07),159-160.

[7]阎群,李擎,景鹏,王旭,刘庆.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思路探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8),50-51.

[8]郑增娟,段煜,张维芬.提高地方高校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改革.西北医学教育2015,23(02),237-240.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8

关键词:药学;学科;科研绩效

2015年10月5日,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先生喜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国人多年夙愿,一时间各大媒体热议,尤其是屠呦呦先生的所谓“三无”身份以及未发表SCI论文等特征,更引起了对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广泛讨论。屠呦呦先生获奖究竟折射出我国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的哪些问题?尤其是在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民对于健康的需求逐渐增大,我国创新药物研发逐步发展,开设药学类专业本科院校的增多以及医院药学在整个医疗服务链条中的作用日趋显著的背景下,如何能够客观准确地对药学学科的科研业绩进行认定及评价,以提高该学科的科研效率及整体水平,提高科研的投入产出效果等问题己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主要思考的问题。

1药学研究及药学学科

1.1药学研究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已经产生了最原始的药物。药物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以及在与疾病和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萌芽而产生发展的,在中国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千金方》《本草纲目》等有关药物的著作均对我国药物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近百年来,随着西方药学的传入以及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其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医药知识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外,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制药工业的产生,带动了药学教育和药学科研的发展。近代我国关于药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药的药理和化学的研究,药品的生产以仿制和制剂加工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药科技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使我国在药物创新、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甚至在某些重要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尤其是在“十五”———“十二五”期间,在医药行业规划的指引下,更是取得了系列瞩目的科技成果。

1.2药学学科

“学科”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①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也称“科目”。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也有学者认为“学科”的内涵无非就是“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以及“教学的科目”,只是不同论述的侧重点不同[2]。本文所讨论的药学学科更侧重于“学问的分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即2011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划分,药学学科(代码1007)属于医学学科(代码10)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药学一级学科下划分为药物化学(代码100701)、药剂学(代码100702)、生药学(代码100703)、药物分析学(代码100704)、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代码100705)、药理学(代码100706)六个二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大科学”[3]研究模式的产生,新兴学科的渗入以及药学各分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现代药学学科已经成为了以化学、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为基础的、新兴学科(如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等)不断渗入的多学科理论技术交叉融合推动的综合性学科[4]。

2药学学科科研绩效评价

2.1科研绩效评价的概念

科研绩效评价是在一定科研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对一定时期的科研投入、产出和结果进行定量及定性的分析,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性评判[5]。评价的结果不但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导向,还关系到科研管理的各项决策以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等等。早在20世纪中期,许多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对科学研究活动进行评估的尝试,而我国学者对此开展的研究较晚,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国的科研评价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97年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走向了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我国学者关于科研绩效评价的研究对象多以高校,科研机构和医院为主,研究内容多为评价的方法、模型、指标体系,同时也有学者开展了针对于一定学科的学科科研绩效评价的研究[6],即缩小了科研绩效评价的评价范围,将研究对象集中在了某一学科专属的科研活动上面,这与美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Rona-ldN.Kostoff[7]的研究是一致的,他认为科研评价的指标选取必需考虑学科的因素,抛开学科进行的科研评价是没有重要意义的。

2.2药学学科科研绩效评价

药学学科的科研绩效评价的发展与国家的科技发展体制改革是分不开的。在“计划”科技项目的“大锅饭”时代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限,对科研业绩进行评价意义不大。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全国主要科技力量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后,我国的医药科技结构发生了巨变、科研机构进行了转制、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从而也促进了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提升,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2016年的《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工信部联规〔2016〕350号)中更将“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放在了任务首位,同时也提出要推动创新升级和加强研发支持。医药的创新离不开科学研究,重大医药科技成果的产生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么如何客观评价科研人员的成果以使优秀的科研人员脱颖而出;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发挥他们的专长和兴趣扎实开展长期有效的科研活动而不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地完成工作任务;如何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以促进团队发展和鼓励合作;如何促进药学学科的发展和医药科技的创新以达到国家战略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是药学学科科研绩效评价需要研究的问题。

3关于药学学科科研绩效评价的思考

虽然我们已经把科研绩效评价的范围集中在了“学科”的范畴,但要对药学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业绩做出尽可能客观准确的评估和评价,构建相对完备的药学学科科研绩效评价体系,还需要考虑到行业的因素,不能够一概而论。

3.1高校药学学科的科研绩效评价要考虑到“育人”的因素

高校作为我国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但是其与科研院所、医药企业的最大不同在于高校在开展科学研究之时以及产出科研成果之后,还要丰富原有学科或者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创建新学科,把知识条理化、规范化以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也就是说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首先要完成其核心职能人才培养,其次还要完成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因此,在建立高校药学学科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时,必须要考虑到高校的职能。

3.2医院药学学科科研绩效评价要考虑到医院“服务”的功能

随着医院药学工作模式的转变,部分大型综合医院开始设立独立的实验室或研究所来进行药学研究,但医院开展药学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服务,即将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最终提升临床服务水平。因此,在这些实验室和研究所中更多的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医务人员,一方面他们是一个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更需要他们构建一个科研平台,帮助临床医师更科学地进行研究。因此,在建立医院药学学科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时,必须要考虑医院的第一线工作“服务于病人”是医院工作的根本的因素。

3.3公共科研机构的药学学科科研绩效评价要符合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划

公共科研机构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载体,作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地。尤其诸如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更是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集中地,承担着国家的重大科研任务有的甚至是国防任务和军工任务,其在管理(绩效)上必须符合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划,其发展受国家科学发展战略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建立公共机构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时,必须要考虑到国家政策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田丽娟.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6.

[2]陆军,宋筱平,陆叔云.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13-15.

[3]栾永福,孙蓉.大科学研究模式背景下药学学科发展方向的思考[J].评价思路与方法,2013,30(5):257-260.

[4]柴逸峰.我国药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C].第五届全国药学服务与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2013.

[5]戚涌,李千目.科学研究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1.

[6]杨秦,李文林,房玉玲,徐晨辰.高等院校学科科研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医外科学为例[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8(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