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研管理范例

企业科研管理

企业科研管理范文1

关键词:科研企业;管理创新;信息化管理

创新是指创造出一种新型的、高效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合理调配企业中各项资源,提高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工作效率。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创新成为了企业的主要竞争点,并且这方面的竞争在科研企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科研企业需要具备更强的快速反应能力,要能够根据市场实际情况,不断发展自身的管理方式,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在实现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实现生产力的创新发展。

1我国科研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对科研机构进行体制改革,但是因为科研机构的基本条件和外部环境有着诸多差异,各个企业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方向也有所不同。直至今日,科研企业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适应当下,促进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的相互融合,成为当前科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科研企业长期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机制不完善

诸多桥梁科研企业的管理体制都存在不完善、不细致的问题,“粗放式”管理模式在其管理体制中暴露无遗,进而导致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对内部人员的约束力过低,领导决策机制过于死板、程序化。

1.2观念滞后

管理观念滞后是我国桥梁科研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管理人员、领导人员在工作中仍旧沿用老一辈的做法,理论、实践严重脱节,不能迅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要,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创新、过于保守。

1.3运营机制单一

科研企业在项目研发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是我国科研企业相较于外国科研企业来说,在研发经费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原因是我国科研企业的运营机制过于单一,资金来源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桥梁科研企业的发展。

2我国桥梁科研企业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2.1完善制度

对现有科研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建立符合当前市场机制的管理制度,是促进桥梁科研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权责分明、公正公开”,让企业中各项管理工作在做到“有法可依”的同时,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1]。对此,科研企业管理人员要优化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要素组合,合理调整企业内部工作架构,明晰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权责,对企业未来发展也要建立起系统性的筹划,进而让企业各项工作活动更加合理。此外,还要建立质量检测机制、奖惩机制、评价考核机制,通过这些制度来检验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起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

2.2创新观念

要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人员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研发人员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氛围。为引导工作人员进行创新,需要打破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的传统管理观念,根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来破格重用这些研发人才,进而让所有研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充分激发。企业要将员工发展放在和企业发展同等位置上,尊重企业员工价值,实施人性化管理方式,从控制员工、约束员工转变为激励员工、培育员工,让企业员工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环境下,认同自己、认同企业,使其从主观意识上产生“服务企业”的想法,和科研企业共进退。此外,科研企业要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职能,建立相应的人才档案,将人才细分为专业人才、研发人才、管理人才等,通过构建奖励措施,鼓励人才在工作中做专、做强。研发人才的培养要以科研为导向内容,促使人才在实践的过程中开拓自身能力;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注意提高人才的复合管理能力,通过多元化的培训,将管理人才培养成“宽、专、交”的复合型人才。

2.3多元投资

资金是科研企业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为提高企业科研效率,应该优化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方式,秉承“科研兴企”的发展战略,多方筹集科研资金。对此,科研企业要积极加强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无间合作,谋求更多发展创新机会,促使员工在发展创新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以及意义。同时,企业要加强对市场环境的重视程度,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在“动态化”市场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2]。

2.4量化任务

科研企业可以结合现代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将企业中各项工作从“目的”细化为工作的各项“指标”,逐步明确企业管理方式创新的目标是什么,再明确企业创新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北京某科研企业就采取“目的———目标———指标——制度”“四步发展”的管理模式,量化了科研企业内部管理任务,从项目申报到立项到批复,然后到合同管理、经费管理,最后到项目归档、成果管理,该企业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方式,实现了网上审批、信息化管理等等内容。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能够更加全面、透彻掌握项目发展情况,比如项目经费支出、项目开展进度、项目产出等等。互联网时代下的科研企业管理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第一,组织管理逐渐弹性化;第二,科研工作国际化,企业要关注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国际技术发展动态,立足于当下,布局于未来;第三,人才开发集中化,企业要更加重视开发人才潜能,加大在智能建设上的投入;第四,文化建设核心化,文化建设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而创新对于科研企业来说更为重要,所以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营造出企业的内生性文化。

2.5整合统筹

为加快科研企业管理创新步伐,企业领导要对管理创新给予足够重视,坚持以创新管理理念、信息化建设等等手段推动企业发展,明确企业管理创新的工作思路,成立针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改革小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管理模式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根源”然后“对症下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深入听取各个职能部门、研发人员的建议以及意见,统一部署管理创新中的各项任务,将其中的各项权力以及责任落实到人。在管理创新中,各项工作既有相互分工,同时各项工作又相互关联,尤其是文章上述提到的“四步发展”,需要贯彻在企业管理工作的始终。企业管理创新的科学性、合理性,就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科研企业要以“创新”为完善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工作中加强对资源、人员的综合管理,梳理各项工作的审批、报备流程,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管理权限,从科研能力、研究方向、研发经费等等方面入手,保证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在新时期,知识、管理都是科研企业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企业的实际价值,科研企业要将员工看作是企业的发展动力而不是生产动力。在管理中强调“效益为先、公平为主”,以责任以及贡献为管理的导向内容,构建出人性化的统筹管理方式。

2.6技术创新

目前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在了社会各行各业中,“信息化”也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发展渠道,也是企业顺应时展的必然需求。因此,科研企业要以“信息化”为管理创新的主要发展机制,从信息化入手,利用先进技术优化企业中的各项工作。企业在明确工作中各项内容之后,要选择可靠的软件开发商。软件开发商对科研业务要有一定的理解,即将投入使用的软件产品要具备稳定、实用两个主要特点。同时还要确保管理软件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能够根据科研业务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所以,技术框架的建立要体现出先进性、稳定性、实用性、前瞻性四个方面的特征。北京某科研企业就采用了J2EE作为信息化建设主要框架,基于Browse/Server的架构,搭建了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J2EE信息化建设框架,能够实现管理系统的安全访问、安全信息集成服务、高效信息传递服务、全网漫游、单点登录。同时,管理系统建立分为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数据管理层、应用支撑层,这样的系统设计,能够为未来系统功能拓展带来便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改变了科研企业的发展环境以及工作机制,现代科研企业要积极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要向标准化、信息化、柔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对于科研企业来说,“创新”就是科研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创新,科研企业就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科研企业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强化在管理方面的意识以及能力,让企业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能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斌,黄飞.浅谈企业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17(1).

企业科研管理范文2

关键词: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对策

一、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概述

从报告的讲话精神以及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视,尤其是对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视。在国内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科研成果作为有力的抓手。企业提升对科研项目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科研投入,生产迎合消费者需求、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对企业而言,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上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对于国家而言,促进我国经济朝着健康、长远、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目前而言,我国高度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所以,对企业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企业科技创新以及产品研发的重要性,内部资金对科研项目的投入逐渐加大。也就是说,目前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等科研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政府支持,二是企业内部资金。企业科研项目资金数额巨大,对项目经费的管理是企业进行科研创新、研发产品的重要管理任务。只有加强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经费的专用性,能够有效的识别并控制科研项目经费在申请、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保证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科研资金能够使用在正确的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由此可见,加强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对企业的科研项目甚至整个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国家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均日益重视企业的科研创新、产品研发,也逐渐意识到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但在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的科研项目资金主要包括政府支持和企业自有资金两部分,资金数额巨大,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能保证资金使用的有效性。首先,在企业科研项目资金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尽管多数企业制定科研项目支出的范围和标准,但是,科研项目来源层次性广、支出项目复杂,多数企业缺乏授权审批等流程相关的制度规范,不能有力的约束科研经费的执行。另外,大部分企业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与约束,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中的成本核算过程中,财务部门与科研部门缺乏信息共享,财务部门成本核算只关注资金总额,对实际支出与预算科目的一致性关注度较低。同时,对于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的处理缺乏明确的制度约束,容易滋生故意拖延项目进度、“为了花钱而花钱”的不良现象。

(二)科研项目资金预算不合理

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的编制环节。一方面,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的预算编制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深入的交流与协同。企业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员及相关科研人员由于不具备财务会计相关的专业背景,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所编制并上报的预算经费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科研项目实际所需的资金,预算编制科目与实际支出项目不能一一对应,产生科研项目实际费用超支或者预算资金盈余,阻碍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考核评估机制不完善,无法在科研项目完成之际对科研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形成良性的反馈机制,作为同类科研项目的参考。

(三)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从企业长远的发展状况来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绩效评价能够形成良性的反馈,不断提升企业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水平。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大部分企业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编制与使用过程的有效监督。另外,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绩效评价不完善,企业管理者、科研项目相关人员以及财务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不强,科研项目完成后,缺乏对项目资金使用状况的内部审计,对研发产品投入市场的收益分析,与此相对应的奖惩机制不健全,从而使企业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不能形成有效的闭环和良性的反馈促进效应。

三、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需要涉及全面的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制度。首先,需要提高企业对于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视,从上到下形成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氛围与文化。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科研项目的性质,对科研项目管理的目的、原则、方式方法、措施及手段等进行全面有效的规定,有效的约束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的申报流程、使用过程、管理绩效评价及监督等。同时,在制度中应明确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授权审批制度和申报、使用等相关流程,明确各管理人员、负责人员、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等科研项目涉及部门及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在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编制、资金使用及监督过程中各相关人员和部门,主要是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以确保在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编制与申请的得当,资金使用过程合乎制度规范,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活动置于制度与相关规范的监督与约束之下,提升科研项目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与效益。

(二)完善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预算是资金管理活动的起点与有力抓手,只有做好科研项目资金的预算工作,才能在接下来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有理有据。为了避免企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的现象,弥补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方面的不足,建立“财务联络人”的沟通协调机制,当一个科研项目立项启动时,可选派一名高素质的内部财务人员作为该项目的财务联络人,作为项目从预算编制、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财务指导人,及时识别并有效的规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面的风险,保证项目经费合规支出、专款专用。同时,在预算管理的绩效考评环节可加强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绩效考核,提高企业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另外,企业应建立并完善科研项目资金预算调整机制。为了提高预算管理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应关注预算调整问题,制定严格的预算调整条件规定、调整程序和审批流程,保证科研项目资金预算调整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

一方面,企业可以建立包括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在内的联合监督机制,各个部门协同配合、相互牵制,共同做好科研项目资金的项目申报、预算管理、资金使用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也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线上系统,拓展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监督的途径、丰富监督形式,完善科研项目管理资金的监督机制。针对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企业可尝试借鉴国外先进的绩效评价模式,在遵循国内相关制度规定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实际,探索符合企业实际的科研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机制。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项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实际费用与预算科目的一致性等指标延伸至科研项目目标的达成程度、研发产品与技术投入市场的收益性等,根据绩效考评结果确定有针对性的奖惩办法,形成科研项目管理的有效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苏怡.企业国拨资金科研项目核算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7(08).

[2]唐小荣.航天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风,2017(14).

[3]张辉.企业获政府扶持的科研项目专项资金管理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7(19).

企业科研管理范文3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企业;科研能力;问题及措施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科技研发是提升企业激烈市场中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而科研项目管理作为企业配套管理内容之一,整个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向来比较复杂。基于项目工程系统性的观点,可了解到科研项目管理所覆盖范围较广,多个目标及要求汇集为一体,而一位有能力担负科研项目的管理的人员,除了要具备较强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外,还应具备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从大量实践活动中探寻出一套适用于各项目目标的管理方法,并强调运用反复实践方法对其科学性进行系统检验。由此可见,科研项目管理不仅是一门深奥的管理技术,又是一门广义上的艺术,且该以艺术形式永无止境。

一、企业科研项目的特点

(一)风险性

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研究表明,科研项目当前所面临的一大不利因素为技术的非成熟性。一方面,该风险的形成无形中增加了科研管理的难度与负复杂程度,科研项目成功率被严重削弱。相对于不成熟的技术而言,由简单技术所构成的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更高,不符合科研项目实际标准。另一方面,科研项目所制定发展方向及目标,与科研市场实际发展轨道相向而驰,科研项目自身针对性极强,目标模糊面临多种研发方向的选择。若在方向抉择时出现错误,可能将项目引向错误发展方向,最终走向不归路,而如果无法建立明确的目标,企业将与发展机遇失之交臂,徒劳无功。

(二)创新性

从科研项目的成果来看,专业性及多样性等特点显著,如,软件产品、新型工艺步骤、机电一体化产品、新配方、软件科学、新材料以及新药品试剂等项目的研究,研发领域的广泛性,使得科研项目管理在目标及方式方法设定上同样具有创新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三)不确定性

由于科研项目创新性的不断增强,整个研发的难度、时间及成本随之增加,高风险性成为科研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对目标及方向进行调整的主要因素。在固定时期内,各种不确定影响性因素累积增加,例如,产品类型交替更迭、技术发展变化快速、市场需求变幻莫测以及企业发展战略频繁调整等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在科研项目正式进入稳定期前,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保证科研项目和初期预算投入、预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二、现阶段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立项前期可行性论证不足

现阶段,国内绝大部分企业对科研项目可行性论证的了解与认识,主要集中在论证的固有优势,如,适应性、可靠性、先进性、社会性以及经济性等等。但仍有部分企业在科研项目立项前期存在价可行性论证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贪大求全,企图在短时间之内在大课题或者较大课题内获得相应研究成果,整个研发过程中项目的适应性及可行性较差,实际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目标,对科研项目的研发丧失激情和自信,以至于草草收场;第二,在科研项目实际实施过程中,出于缺乏对项目系统性、整体性等的综合分析与考虑,使得研发课题规模较小,过于分散且个体单独性强,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多专业融合发展的目的,产品系统性要求难以达成;第三,未能充分调查竞争对手的竞争产品,缺乏对对方产品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尚未建立起明确研发目标的情况下,怀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盲目性地开展研发工作,不仅造成了对企业资源的过度浪费,且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企业深陷于跟随潮流,将企业置身于劣势竞争地位。

(二)评审机制不健全

在评审人员的责、权、利的设置方面缺乏完整性及延续性,若发生人员责任心不足,容易被“人情面子”所左右,将使得一些已经通过科研审查的项目,仍存在功利性强于适用性的项目,并且容易使得部分科研项目符合相关质量审查及验收标准,以至于评审工作在各科研项目开展中的作用流于表面,科研项目中所存在问题被潜藏覆盖,走弯路,在徒增项目研发成本的同时,增加了研发风险。

(三)研发团队协作能力不强

纵观国内企业,具体的产品是科研项目开展实施的主要对象,整个研究活动的开展与完成得益于各专业领域相互协助的作用,但从传统科研项目管理角度来看,研发部门的研发人员隶属于各自专业技术部门,研发人员的考核评价、职务晋升以及酬薪分配等均由专业技术部门全权负责,在这种研发团队结构下,不利于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在目标和利益方面难以达成一致,难以在真正意义上构成有效协作。

(四)项目监督力度不足

现阶段,企业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尚未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机制,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督和动态管理。如,对具体研究内容进行随意性的更改、擅自拉进研发进度、恶意篡改项目研究结果、研究成果及材料归档时严重违背相关要求、未能从根本上履行合同要求,在记录整个科研过程时缺乏连续性、对研究报告的总结敷衍了事、不愿与他人共享研究成果、未在规定期限内便开展相关结题验收活动。

三、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及应对问题的措施

(一)加快健全评审机制

若要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科研项目活动的全面贯彻落实,可尝试从相关评审机制角度出发,对相关评审人员的责、权、利进行系统优化及完善,从另一角度来看,即对评审人员权利、收益、职责和考核的有效明确,从根本上促进评审人员在科研项目中实际作用的有效发挥,现阶段,普遍采取方式主要内包括两种:一方面,在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团队中保留评审人员岗位,独立于研发团队的方式,使评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避免人情方面的影响与限制,在组织方面脱离团队管理者的约束,勇于发表自身观点,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及看法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二)完善科研项目质量控制流程

基于企业科研项目整个研发过程,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快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整个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体系自始至终处于核心地位,其建立与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企业世界一流目标和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所有科研项目活动的开展与完成均涉及之路昂管理,它通常通过以过程管理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质量体系,整个后期的维护工作充分利用和借助了内审、外审、专项审核以及管理审核等力量,通过日常研发工作中的监督与检查,控制科研项目开展流程的质量与效率。一般科研项目(课题)的设计、开发流程见下图———科研项目质量控制流程图。

(三)加强项目系统化管理,打造精品项目管理工程

一方面,在科研项目进入组织阶段后昂对各环节任务进行系统划分,保证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在科研团队内的贯彻落实,确保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全面提升。目前,企业主要遵从以下环节开展相应的科学研发活动,如,方案论证阶段、方案研制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方案定型阶段、实际生产阶段。一项成功的科研项目离不开“人”的支持,加强科研团队人才素质要求,使其具备专业研发技能,与现代科研项目实际需求融合发展,增强科研团队内部成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企业科研项目成功几率。另一方面,全面深化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严格审核前期设计环节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最大限度的抵御各类风险的形成与演变。通常情况下,产品的技术方案决定了整个科研项目中的费用风险、计划风险和技术风险,而产品所应用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方法以及试验规格量等均取决于价产品所采用技术、产品自身复杂性以及总体向分系统指标分解难易程度的均衡性等,若具体技术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阻碍性和非确定性因素时,无形中将增加费用风险和计划风险,因而,应进一步增强对设计评审的严格把关,从根本上降低科研项目实际研制过程中所面临风险。

(四)创新研发团队组建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企业科技研发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应勇于打破传统人员隶属于各自专业技术部门的常规,将长期致力于同一科研项目的相关人员进行凝聚,使其共同组建为一个团队,设立共同的利益目标,既能够在科研团队之间建立起相互团结、相互协作的关系,又能够对企业传统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进行有效保留。

(五)加强科研项目的立项可行性论证

若企业要达到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可行性论证,应从广泛调研、精确策划、知己知彼以及科学组织等多个方面入手,做好科研项目中的调研基础和双方了解工作,并对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把握,总结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的整体规律,通过更加精准的判断和预测,指引企业科研项目中立项选题、科研方向选择、成果指标制定、时间进度安排、合作单位选择以及人力经费投入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工作策划与组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的成功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充分体现,研发质量决定最终整体项目的绩效,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企业科研项目活动开展过程中质量与效益的双重获得。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基层科研创新活力,营造创新氛围,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对企业科研项目经费配套设施,大幅减轻企业财务负担,同时企业还应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促使科研项目管理努力朝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方向发展,调动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玉.企业科研项目研发激励机制研究[A].决策论坛———系统科学在工程决策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78-79

[2]于娜.以项目管理人为中心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会议暨2012第四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论文集[C].2012.56-57

企业科研管理范文4

关键词:科研管理;创新能力;预研制度;研究探讨

科研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自主创新的基础,科研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科研成效,从一个重要方面决定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央企业已成为国家创新主力军的当前,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需要,更是落实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取得一批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创新成果,是当前央企科研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本文分析企业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企业科研管理水平的建议,期望以之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科技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1企业科研管理存在问题

1.1基础性、前瞻性重视不足,制约了企业高水平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对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化重视程度高,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原创性基础研究的前端环节投入不足,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导致作为前沿技术源头的基础研究欠账较多,支撑产业升级、引领前沿技术突破的源头技术储备相对不足,引领领域发展、开拓学科方向的原创性成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仍存短板,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1.2预研方向不明确,造成科技成果推广缓慢

明确下一步做什么产品和技术,对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把有限的科技经费花在刀刃上,避免无效投入,只有“做什么”的方向对了,才能更接近成功。很多企业在立项过程中存在“拍脑袋”的现象,拍对了给企业带来一笔利润,拍错了不仅形成不了收入,还有可能造成资产闲置,研发方向充满了盲目性和偶然性。

1.3国际化视野不宽,开放创新不足,对国际创新资源利用不充分

随着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开放创新成为重大趋势。从宏观来看,现行国家政策对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还存在约束,影响了企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开展高水平开放创新。从企业自身来看,对国际创新资源重要性认识、国际化工作布局开展、国际竞争力人才储备、对国际市场国际法律、国际化经验等有所欠缺,都是重要原因。

1.4研发市场意识淡薄,重研发过程而不重经济效益

研发人员受“重科技成果快出科技成果、轻商品化轻形成产值”和“论文、专利、报奖、职称”等影响,对产品的可生产性、可维护性、可操作性不了解,对物料采购成本控制,对科技成果产生的效益,成本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等较淡薄,只重点关注进度和性能,较少会站在客户的角度进行研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样机文化”的问题,很多科研项目长期以来形成了“样机”研发,即只能做出某项技术的样机,而无法规模化生产形成效益;二是“被动研发”的问题,有时研发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研发过程受市场影响较大;三是“协同研发”的问题,研发时较少考虑到生产、维护、功能使用性、定价等问题,生产、售后、市场缺少提前介入科研,没有把客户的需求调查清楚做细,忽略把维护需求纳入设计里,没有在需求完备、方案周全的基础上再动手研发,没有尽可能一次性把新产品做好等;四是“最后一公里”产业化的问题,很多产品推广都卡在最后产业转化和准入这两个环节上,对成果的制造转化、品质控制、成本控制、供应链控制、内部生产承接缺乏认识。

2提高企业科研管理水平的建议

2.1建立预研制度

工程建设领域是先设计后施工。预研就是找方向,在市场前景不明确或技术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如果该产品有可能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就着重探索解决产品实现的可行性。华为公司预研人员占10%,经费占10%,从中可以看出预研的重要性。一是预研的好处,预研直接与国际标准接轨,以倒叙的方法进入产品预研,避免产品开发结束才发现不满足国际标准,又需要重头再来。预研要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通过参加国际论坛、标准组织会议、技术协会论坛,获取最新技术情报,参与技术源头,并对涉及到的核心技术、合作方、未来发展前景做透彻分析。预研目标是“做什么产品”,避免“做错产品”,应用研发部门是“做出产品”,测试部门是“做好产品”,可以各司其职。二是技术先行,在产品应用前景尚不明确或技术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对前瞻性技术或技术难点进行研究,着重探索和解决技术实现的可行性,为产品开发提供支撑。提前排雷,对技术预研、产品平台预研、共用模块等难题进行攻关,不把技术难题留到产品开发阶段再去解决。

2.2完善IPD协同研发机制

在预研方向确定以后开展协同研发,尽可能一次性把产品做好做精。一是协同研发负责制,让研发、市场、生产、财务、采购、售后服务等各部门的代表共同参与。每个团队就像一个创业小公司,过去,产品研发只是研发工程师的事,各部门都对其提要求;现在,产品工程师和研发工程师共同参与,共同为产品成败负责。二是协同研发职责,市场人员收集客户需求、产品规格、市场空间潜力、价格等信息;生产人员需要提前熟悉产品的功能性能、可操作性、可安装性、用户文档、工具研发,可以提前介入熟悉产品,科研为工程考虑留接口,工程为科研考虑提需求;售后服务代表提出维护性需求、可靠性、可维护性要求,减少未来产品在维护方面的成本;财务代表对制造成本、物料成本、产品生命周期销售额、利润等进行测算;采购代表在设计阶段就引入元器件供应商的竞争和谈判,过去往往元器件的选择由研发人员决定,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使产品功能更强大,很少考虑降低成本。三是协同研发的主要目的,把市场、生产、售后等相关部门拉在一起,把客户的需求调查清楚做细,把维护的需求做进设计里,在需求完备、方案周全的基础上再开始动手研发。表面上在需求调研和设计阶段把时间拉长,但是产品的销售周期、生产周期、维护周期大为缩短,确保在做产品之前先想清楚了,争取一次性做好,就像建筑施工领域正在风行使用的BIM设计。

2.3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为了使科技成果产生的效益与个人的贡献相对匹配,按劳取酬,激发各领域、各岗位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人尽其才,为公司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建议完善激励考核制度。一是建立科研项目负责人评价方法,研究建立对个人科技贡献的评价办法,以价值创造为最终目标的导向,采用产值系数积分等手段累计历史贡献,作为职务晋升、薪酬发放、股权期权的依据。二是建立科研项目分类考核制度,在考评制度上落实科研成果与绩效挂钩,将产品实际落地应用作为科研项目考核指标之一,并与项目负责人和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把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非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区分,制定KPI按不同贡献精准考核,定制化考核;要完善奖惩制度并确保落实,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完善科研分红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机制,准确评价科研成果的科技价值、经济价值,制定可量化的验收和评价标准,按照经济效益和科技价值进行分红。四是在奖励制度上探索对高端科技人才的股权激励。积极探索利用股权期权激励、科技成果分红等模式,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和研发人才给予特殊奖励;积极探索对领军人才和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以及引进的高端人才实行一项一策和年薪制。

2.4拓宽视野,构建国际创新资源利用大格局

当前,开放创新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创新体制、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一是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的大方向和全球产业革命大趋势,通过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确定研发定位和业务范围,建立国内国外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提升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能力,提高研发成果的海外市场竞争力。二是在产品开发上进行联合创新设计,在系统提供上实现中国标准输出,推动整体装备走出去,增强跨国经营的能力。三是随着国际业务的拓展抢抓机遇,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合作等多种方式,让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四是增强开放合作意识,运用好企业技术创新应用和实践的大平台,当好科技资源的组织者,聚合各类优质资源,吸引更多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协同开展技术创新。

2.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纳海内外优秀人才

人才建设要当成企业的重大基础工程来抓,有制度、有计划、有管理。一是构建人才体系,制定人才建设计划,按照战略高端人才、行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进行分级准确定义,制定人才建设计划,采取量化目标、具体措施、质量要求,明确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充分发掘内部人才、有计划培养,利用师傅带徒弟对技术扎实、创新思路开阔、敢于担当的人才进行定点培养;运用好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培养交叉创新人才,构造颠覆性创新,结合业务要求对每个博士后制定切实有效的培养计划。三是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合作,借助项目合作,引入一批在校学生加入到公司项目团队实习,建议可将合作项目有关内容作为学生毕业课题。四是开阔国际视野,探索引入海外高端人才,汇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前沿科技的海外人才。

3结束语

企业科研管理范文5

从时间上看,由于管道施工企业的各上级单位均要求在科研项目立项前,先进行局内部专家的开题论证,因而不能等到每年年初再开始研究科研项目的立项,而应该在上年的九、十月份针对企业可能承担、延续承担甚至是行业前沿的工程项目可能出现的施工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考量和研究,明确研究目标、研究计划、研究任务、任务划分及测算研究经费等。从空间上看,立项不能仅局限于本企业的需要,而要着眼于行业前沿科技的发展。比如,管道行业进行水网大口径管道施工一直面临着高风险、高投入的难题,以往在便道修筑、管材运输和施工设备通行上只能采取开挖排水沟强排、铺设枕木排等高投入的技术方案。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二工程公司(以下简称管道二公司)2012年首先在企业内组织专家组审核立项了《特殊地区管道施工技术研究》课题,重点研究设计一种湿地铺路车,使其能够在土壤承重能力20-30KPa的典型水网湿地区域铺设一种便于通行的钢质柔性带,作为设备通行路面,以便于管材运输和施工设备通行。在顺利完成科技查新、经费预算、立项建议书和PPT编制准备后,在局组织的开题专家论证会上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认为该课题实用性强,能真正解决水网现场的施工难题。2013年7月—9月,课题组在江如工地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配套钢质柔性带和聚酯柔性带湿地铺路车能够满足在施工作业区土质松软地带设备的通行。课题通过审核后,管道二公司在行业中率先采用柔性带用于水网湿地地区管道施工作业带便道修筑,提高了水网地区施工作业的机械化水平。

二、过程决定结果,抓好科研课题实施关

管道施工企业的科研课题具有“一长五多”的特点:一是耗时长,一般需要1~2年;二是耗资多,有的课题多达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科研投入;三是涉及人员多,包括投资部门领导、上级主管领导及管理人员、评审专家、参加研发人员、辅助人员、管理人员等;四是单位多,参与单位有课题投资部门、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公司主管部门、承担课题项目部或分公司;五是地点多,科研人员分散,研发地点和试验、成果推广地点不同;六是环节多,要经过立项论证、签订任务书、研发实施、阶段检查、年度检查、自验收、最终验收、成果登记、申报奖励等环节。为此,抓好科研项目的过程管控是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唯一抓手,专业管理部门要从3个方面把好项目研发的实施关。

1.确保研究人员真正到位

有的企业在立项时课题组中往往会因为照顾关系而让某些部门领导挂名,真正承担研发任务的人员却不多。针对这种问题,科研部门要确保课题成员必须是真正能解决专业研发问题和从事课题管理的专业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管道施工企业人员分散,每次现场试验、季度检查、年度检查甚至是自验收都涉及到协调课题组人员按时参加汇报的问题。如管道二公司和研究院、设计院共同承担了集团公司的《大型常压储罐安装技术研究》课题,公司有3人参加课题组(1人为项目经理、另2人分别为兰州、江西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保证专业人员到位,管道二公司积极向兰州EPC项目部出具集团公司和管道局科技部门的试验和会议通知,取得该项目部的支持;主动与江西项目经理协商,在尽量不影响现场技术管理的同时,协调课题成员返回徐州进行大型储罐厚壁板焊接试验,并在奖金、津贴等方面提供相应的证明,避免因科研影响到参与人员的切身利益。

2.想方设法为课题研发创造研发和试验条件

在课题研发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资金紧张、现场试验条件选择、配合设备和人员难以直接把控等问题。管道二公司科研管理部门加强与财务、项目部领导的协调,尽量优先满足课题资金需求;提前向课题负责人了解试验需要的现场条件、设备及配备人员要求,优选适合课题组试验的施工现场,并与现场项目经理、技术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一旦现场具备条件,马上通知课题组进入现场进行试验。

3.针对科研面临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

无论是研究涉及的安全问题还是试验仪器、仪表或条件,科研管理部门有责任去保障,也有义务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输管道沉管下沟施工技术研究》课题组在3月份江如项目首次进行水网沉管下沟焊道应变试验时,采用的是有线应变记录仪,存在着记录时靠人工控制时间间隔、试验距离,试验相对来说精度不够,而且试验过程中试验人员爬上爬下钢管也有安全风险。鉴于此,科研管理部门在现场向课题组建议安装无线应变设备,课题组采纳了建议,无线应变设备利用蓝牙技术可以定时(最小间隔5小时)、定距(最小距离1米)准确采集数据,并随之投入到6月份的新疆现场试验,在消除了安全风险的同时保障了采集数据更加精准。

三、精益求精,把好工法、专利、软件研究申报审核关

管道二公司科研管理部门一直在推行科研专业管理的精细化和流程化,针对课题、工法、专利和计算机软件编印实施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流程,并常年通过网络、集中办班、展览、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贯和培训,不断在具体的工法、专利和软件开发和申报中加强专业指导,企业每年获得的科研成果都一次次刷新了上年度的纪录,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把好工法、专利、软件研究申报审核关,就是在工法、专利、计算机软件的研发和实施过程中实行专人跟踪检查和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发现和解决其开发、应用、总结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醒、督促项目责任人及时改进,保证各个项目按年初制订的计划有效进行。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投入大量精力仔细审核、修改申报材料,保证涉及的创新技术无漏洞、文字严谨、内容简练。细致的管理程序要求上述研究项目在现场实施完成且初稿编写完成后一般要经过多道审核关。首先,由工法、专利管理人员把好头一关,对相应材料的格式、内容进行审核,并将初步修改意见反馈给编写人。其次,编写人按初步审核意见修改完成后,管理人员对修改稿进行审核,并提交二审修改稿给技术部科研工作主管领导审核,将二审综合意见反馈给编写人。再次,编写人再次修改后,管理人员对三审稿进行审核,并提交评审稿给工法委员会各专业委员,汇总委员的审核意见统一反馈给工法编写人。通过反复不断的编写审核、修改,工法初稿中存在的诸如工艺原理不准、工艺流程不完善、操作要点不突出、HSE技措不全、经济效益对比漏项、应用工程列举数据不全等问题都能一一解决,从而提高了成果的准确性和创新性,也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对创新技术的总结和理解能力。正因为把好了上述成果的审核关,管道二公司2013年申报的《油气管道穿越河渠吸淤冲填筑坝施工工法》等4项新工法和3项升级工法被评为2011—2012年度省部级工法,《长输管道干线机械化安装工法》被评为国家一级工法,继续成为管道局拥有工法最多的企业。同时,企业取得6项国家专利证书,受理2项专利,5个项目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本年度专利、计算机软件申请量、受理及获取数量均创公司历史最好记录。

四、算好成本帐,把好科研成果转化关

企业科研管理范文6

关键词:国有企业;科研档案管理;创新思考

1科研档案的特殊性

1.1专业性

档案按照不同的形成方法和编辑内容,可以划分为科技档案、文书档案、专门档案等不同种类的档案。科研档案属于科技档案中的一个类别,高度的专业性是它的最大特征。各行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通过实验、检验、设计、加工、制造、定型、专业、验收等一系列活动而编制成科研档案。各项科研活动都具有客观性和严格的科学性,记录这些活动所得的科研档案也就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1.2多样性

科研生产活动探讨着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包含着产业结构模式内各个行业的内容,也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研讨。同时科研档案载体形式各异,有纸质档案、电子档案、胶片等,而电子档案又包含有文档、表格、视频等多种形式。由此可见,科研档案无论从编制的内容,还是从储存的载体,都具有复杂的多样性。多样性给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实现科研档案的科学管理是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3现实性

科研档案的现实性是指它具有较强的现实使用价值。因为一般档案归档后,大多用来进行历史查考;而科研档案归档后,不仅没有退出现行使用过程,相反正是它们发挥现行效用的活跃时间。科研活动是一个持久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个项目讨论实验完结后,科研活动就正式终结,结论就能编制成书。科研档案是伴随研讨对象的变化而变化,需要及时做出修改、补充和再使用。所以,为了确保科研档案具有符合实际的使用性,必须制定和健全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修改和补充的内容能够动态地反映出科研活动的真实情况。现实性维系了科研档案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是推动科研活动不断发展的动力[1]。

2国有企业科研档案管理发展进程中的创新思考

科研档案管理水平能直接反映国有企业科研生产活动的真实情况,是保证国有企业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之一。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应用是科研档案管理的基本工作,只有抓好这三个环节的管理,才能确保国有企业科研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1科研档案的收集

收集是科研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对档案信息收集工作的重视程度[2]。在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大时代,很多国有企业实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信息收集管理模式。无论是传统的线下收集纸质科研信息,还是通过网络技术收集线上的管理数据,都应该遵循全过程的“四同步”管理原则。(1)科研管理部门与研发部门下达的“科研技术文案计划”同步,确保研讨的任务和代号相一致。伴随着研究进程而形成的,包括科研准备阶段、试验研究阶段、总结鉴定验收阶段、成果申报奖励阶段、推广应用阶段,全过程都会产生相应的文件。(2)科研的实际进度与科研文件的编制内容同步,确保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归档质量符合要求。科研活动各阶段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应收集齐全归档。归档范围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课题执行计划、调研报告、试验大纲、研究总结报告、课题评审表、科技成果鉴定书、成果奖励申报材料和获奖凭证材料等。涉及归档科研文件材料应完整、准确、系统,必须全面反映科研工作的过程和结果。(3)检验、鉴定的科研成果必须与科研编写的档案材料相一致,确保科研档案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所归档的科研文件材料,凡需审批签署的必须完备签批手续,并以签署的原件归档,一般不得以复印件代替。(4)上报登记、审批获奖的科研人员名单以及科研技术成果必须与科研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相一致。对于在归档后形成的一些文件材料,如获奖凭证、用户反馈信息等,科研课题负责人在获取这些文件后应及时送交档案管理部门归档,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与此同时,对于通过线下纸质收集回来的数据,档案室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数据管理系统对其进行采集、鉴定、分类、排号、命名和保存管理,必须保持完整的原始数据和归档整理的数据储存在电子档案里面。对于通过线上网络收集回来的数据,需要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从而更好地把信息转移到相应的接口部门。

2.2科研档案的整理

科研档案收集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除了有效的信息收集外,还需要通过科学的鉴定和整理[3]。从科研档案的整个形成过程来看,科研档案的整理工作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对于刚编制完成没有通过鉴定最终确认归档的数据信息,可以通过相关技术人员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整理;对于那些已经整理归档形成最终科研档案的文件,则需要由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整理。科研档案的编排整理需要遵循“主要来源”原则,明确科研档案的储存期限、内容类别、形成时间等关键因素后,对电子文档、纸质文档和原始数据进行同步排序和编号。如使用英文字母作为前序对科研内容进行分类,接着使用数字作为后序对科研成果的形成时间作出标识。科研档案的编号就相当于人们的居民身份证,一个档号只能标识一个科研档案,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应用过程中,都有一个统一且唯一的编号,避免出现重复或差错。科研档案的整理环节是联系收集和应用之间的良好纽带,国有企业必须做好档案的整理工作。

2.3科研档案的应用

国有企业科研档案的有效应用离不开一个强大的搜索体系。高速有效的科研档案搜索系统是为了满足检索者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最简捷的步骤,准确地查找到相应的科研档案,是提高科研档案利用率的有效途径[4]。目前,国有企业主要通过手工搜索和机读搜索两种方式进行科研档案的查找,并且这两种基本的搜索方法将会延续使用很长时间。原因是,现阶段国有企业的科研管理档案的分类方法、摆放方式和著录方式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虽然上述两种基本的档案搜索工具是国有企业最为常用的方式,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但档案管理部门可以从组织结构和系统模式的再设计方面考虑,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科研档案的利用率。国有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着手:(1)建设一个全面的科研管理数据库。国有企业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不再局限于看档案,而是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以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目前的科研档案储存实际,从被动接收科研文件转变为主动收集科研信息,建立一个全面的科研管理数据库和实用型搜索工具。(2)采用科学的分类排架方法。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科研档案的搜索应该集中于机读搜索方法上面,研制开发高端的网络化检索体系。通过科学的分类排架方法,做好科研的知识圈和资产权管理,为国有企业的科研生产活动提供指导意见[5]。高层管理人员的任何一个决定都不是单纯地依靠经验或直觉做出的,而是需要有准确的数据和分析作为支撑。由此可见,科研档案的有效应用,对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必须做好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谈清辉.国有企业科技档案检索方法提升与大数据管理探究[J].档案学研究,2014(05):60-63.

[2]顾君秋.试析新时期国企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J].财经界(学术版),2016(22):344-346.

[3]谈清辉.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科研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新模式探究[J].机电兵船档案,2015(05):54-57.

[4]戍红琴.创新促进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科学发展[J].办公室业务,2015(18):63.

企业科研管理范文7

关键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新形势

当前无论行业还是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科研竞争十分激烈,各大企业争相在研发领域投入很大的精力。近期,美国又发动对华贸易战,对我国多家科技公司进行制裁。这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科技创新工作刻不容缓,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加强科研管理工作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新形势下企业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8年4月,在湖北视察并作重要讲话时强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这形象地指出了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科研工作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科研工作本身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必须因企而异,根据自身发展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战略和措施,才能最终促进企业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实现突破。加强企业科研管理,能够使科研工作制度化和科学化,促进科研项目计划的圆满完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出人才、出成果、创造较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企业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

目前,企业的科研管理部门需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在面对大量的信息的时候需要第一时间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的处理,为了在实际的过程中能够在海量的数据库中调取相应的数据信息,企业广泛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确保企业的科研管理工作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但是,企业之间的科研管理工作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对比较少。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标准,将会导致企业科研决策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导致对研发成果进行准确的认定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大。

(二)企业科研管理工作的理念相对落后

科研工作回报高,但由于运转周期长、投入资金多、人力资源要求高、风险高等因素,再加上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许多企业往往不愿投入科研。近年来,随着创新型国家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将创新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然而,科研管理工作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仍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企业大多数时候无法很清晰的认识到市场方向与管理目标的结合是研发的重点,并非一味地追求科研项目的难度。另外,企业还存在着不太重视知识产权的情况,这将会导致企业在后续的经营过程中会失去知识产权。

(三)企业科研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我国企业的研发部门内部之间的权责往往无法很清晰的进行划分,这导致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个部门的领导,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的研发工作与各个部门之间联系紧密,如果科研工作出现一定的预期偏差的时候,没有对研发部门进行直接管理的部门受到相应的奖惩措施,将会导致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甚至有的企业以工厂管理的方式管理实验室,以来件加工的方式组织科研工作等等,势必导致科研工作的失败。

三、加强企业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些措施

(一)加强科研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在现代的各个行业单位的管理中,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可以提高单位之间和行业内部的信息利用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工作效率。科研工作是一个非常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与高校,企业与政府,企业内部各部门人员之间的有效及时沟通和密切配合,对信息化管理的依赖程度更高。企业应积极创建科研服务型平台,出台科研管理工作的各向规范,共享资源、信息、人才等,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科研工作机制,制定合理的科研管理计划,进而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二)转变科研工作的管理理念

企业应当及时的转变思路,对企业的研发成果及时申报,以确保企业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知识产权的要求。企业的研发部门需要对传统的知识能够直接共享的观念进行更正,科研人员需要重视自己的知识劳动成果,并对知识成果加以保护。企业也应当对保护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做出相应的努力,通过完善的机制能够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申报,确保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研发人员的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企业还应当对科研人员进行市场经济观念培训,通过让科研人员参加培训,确保能够提高其相对应的科学技术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将创新运用在科研工作中。

(三)创新科研工作管理机制

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对研发过程中的技术成果进行保护,通过采取合理的方式对新知识进行产业化管理,使研发出的技术成果能够得到快速转化。通过技术创新能够明显的提升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企业通过采取合理的方式对技术和管理工作明确分工,能够很明显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够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占有优势,同时还能积极保护企业科研人员的知识劳动成果。

四、结语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着严峻形势,企业科研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企业必须认识到科研管理工作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信息化管理、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创新工作体制等,争取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参考文献:

[1]陈静.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若干思考[J].社科纵横,2014,29(09):47-49.

[2]邓永权,周南,何薇.浅谈高校科研管理中创新性的体现[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S1):25-26.

[3]刘洁,麻戈.论科研管理综合能力[J].科学管理研究,2004(05):98-100.

企业科研管理范文8

关键词:电力企业;科研物资;合同管理;管理制度

1科研物资合同管理职责

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合同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合同承办部门需要履行的管理职责,主要如下:组织合同项目谈判;起草合同文本;负责合同文本审查会签的流转;办理授权委托申请;监督、组织合同履行;负责本单位合同统计,保管合同档案;保管合同当事人主体资格和资信证明文件;指定合同承办人。

2科研物资合同管理特点

科研物资合同管理和普通的商务合同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科研物资合同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科研生产的复杂性、保密性、不确定性、专业性和知识产权归属等。科研物资合同的形式多种多样,科研物资合同的管理必须规范才能防止合同风险,降低电力企业的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科研物资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对科研合同的风险意识认知薄弱

不少科研工作者缺乏对科研合同的法律风险意识的认知,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在现实化的法律风险途径中有效维护制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另外,对科研合同的风险意识认知薄弱在客观上导致了自我利益保护的薄弱化。

3.2科研合同签订环节缺乏合同风险意识

在科研合同签订之前,没有对对方的经营效益、研发能力、履约能力等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和了解,仅仅是为了争取“合同”而签合同,合同签订以后,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才发现对方并不具备完全履约的能力,这就导致了签订的合同半途而废;合同签订的双方都是依据签订的合同去取得权利并履行义务,有些合同签约人并没有透彻的理解合同中的定义和各个条款,这就导致了合同的签订并不标准,存在一些风险;科研合同执行周期一般较长,一些签订完毕的科研合同没有被及时交到合同管理部门,这就导致了合同管理台账的建立不及时,合同管理部门无法动态跟踪合同的执行情况,因而无法有效地管理合同。

3.3科研合同在管理上存在纰漏

科研合同的风险不仅存在于制定过程中,还存在于履约过程中。企业中对于科研合同的管理一般是传统化方式管理,缺乏体系化的调控手段和监管体制,因此科研合同的履约过程无法得到有效地管理和监督,有些合同在签署以后,后期的审查流程缺失,导致合同失去了执行意义。企业科研合同在管理上的缺失会导致原本该追究的合同权利丧失了最佳的诉求时间,因而合同风险无法及时得到解决,给企业的自身利益带来了损害。

4科研物资合同管理规范

4.1加强、完善物资合同管理制度

一个合同的正式订立,要经过一系列过程,如资信调查、当事人谈判、合同文本起草、合同审核、合同签署等。合同订立以后,还涉及合同的履行过程,另外,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还可能会涉及合同变更、合同解除、合同纠纷的处理等问题。合同既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和麻烦。目前,市场经济中也发生过一些案例,有些企业因为合同管理不规范,签订的合同中存在一条或多条漏洞条款,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甚至导致破产。因此,企业必须加强科研合同规范化管理,高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企业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各种科研合同管理制度,保证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4.1.1供应商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单位对外签订合同的性质,涉及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要求,制定相应层级的供应商管理评审程序,另外,合同管理部门还要对招投标相关单位的一些信息进行全方位评价以及审核,如主体资格、资信财政状况、履约能力等,尽量避免在招标谈判中忽略细节、核心内容等问题,在完成供应商信息审核的基础上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单,以便进行管理。

4.1.2合同会签制度

合同会签制度一定要规避越权签署合同的情形,应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分类制定合同的会签程序,对于重大的合同,由法定代表人进行签署,对于一般事务性合同或数额较小的合同,则可以由被授权的业务部门进行签署,另外,经过指定部门签字流转后的合同才能生效。

4.1.3合同履约管理制度

合同的履约需要科学合理的物资供应计划,在合同的履约过程中,根据物资需求、供应商生产情况等实际情况的变化,合理地调整物资供应计划,保证物资按期交货;另外,为确保供应商按照供应计划完成生产,合同管理部门应该动态跟踪供应商的生产状况,并形成生产进度报告,确保物资按期供应;物资到货以后,合同管理部门应联系物资需求部门,一起验收货物,如果在验收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及时与供应商联系并协商解决;建立合同履约台账,及时跟踪合同履约情况,监督合同执行过程。

4.1.4合同纠纷解决办法

合同签订双方对于因合同及合同有关事项发生的争议应该本着诚实信用原则,通过友好协商进行争议的解决,经过友好协商无法解决的争议则提交至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1.5合同变更管理办法

由于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一些物资合同在履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变更。一是对于设备类物资,在物资的单价和规格参数不变、合同签订数量和金额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合同金额的增加超过50万,在需求单位领导审批以及原合同会签部门审签完成之后,由需求单位和供应商签订补充合同;如果合同金额的增加小于50万,则在原合同会签部门审签完成之后,由需求单位和供应商签订补充合同;二是对于材料物资,在物资单价和规格参数不变、合同签订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合同签订增加的数量不超过原合同规定数量的15%,则在原合同会签部门审签完成之后,由需求单位和供应商签订补充合同;三是合同物资型号变更,这种情况需要重新纳入物资采购计划,在需求单位领导审批以及原合同会签部门审签完成之后,由需求单位和供应商签订补充合同。

4.1.6合同档案管理制度

合同的档案管理包括了合同文本归档、合同保管、合同登记和合同统计管理。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合同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对合同从签订到履行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资料进行备案、归档。以便在合同纠纷出现的情况下尽快收集取证,进而维护自身利益,减少经济损失。

4.2创建完善的物资合同管理体系

科研合同管理体系能够实时反映合同的进展情况,能够保证科研管理部门动态监督合同的全过程,另外,信息化合同管理体系具有智能化和高效化等优势,节省了纸质审批的人力物力资源,使合同管理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在信息化合同管理体系中,合同在网上进行立项并完成审批流程,缩短了科研项目计划统计上报工作的时间,合同信息均集成在系统中,业务主管和各审核人员能够在系统中全面了解合同信息,一线部门可以在系统中动态跟踪项目进展,提高了合同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共享性,增强了监控力度,另外,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实现合同管理与招投标的同步,合同管理人员要积极参与招投标过程,及时了解招投标的情况,另外,合同管理人员要与招投标负责人一起审查相关招标文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招投标负责人根据建议对招投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减少、避免不规范、不合法的行为,使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在招标的全过程中,招标负责人员应积极配合合同管理人员,共享相关招标文件,促进招标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效益。完善招投标的制度体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招投标的制度体系,规范和约束招投标过程,避免招投标过程中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明确招投标的细节实施法则,推动招投标工作的合理性、标准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合同条款中存在字里行间的歧义从而引发其他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另外,应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并做好严格地审查工作,杜绝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出现恶意招投标和评标不公平等行为,使招投标当事人和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完善合同管理的体系。应该设立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对合同的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并对其他管理部门履行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动态跟踪合同的履约情况并进行汇总。强化科研合同管理队伍建设。科研人员法律意识的缺失导致了科研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风险,因此要对科研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另外,还要做好对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科研合同知识普及教育,使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合同管理意识得到提高,进而自觉地依法办事,保证科研合同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5结束语

只有科研合同管理规范化才能保证技术交易、成果转化顺利进行,电力企业科研合同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合同实行全过程管理与监督,保证科研合同管理的规范化,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勇,欧志强.铁路大型科技企业技术合同管理浅谈[J].铁道建筑,2010,(3):100-102.

[2]王淩燕,徐和平.科研合同担保缺失的风险与防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21-25.

[3]李莎,蔺瀑.浅析企业技术合同规范化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1,(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