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例6篇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1

关键词: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职融通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5-0064-05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后,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双轨运行,各行其职,普通高中以升学教育为主,职业高中教育面向就业,这种高中教育体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但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转型,随着岗位转换频率的升高,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普通高中缺乏基本职业素养,职业高中忽视基础知识传授的弊端日渐凸显,高中职教与普教这种分离和割裂的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面对这一时代挑战,各国高中所采取的普遍策略就是加强普职融通,美国甚至早在1918年就开始了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尝试并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目前,普职融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中教育改革的主流走向。我国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也特别强调:“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这明确指示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当前与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要走向――普职融通。那么,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为什么要从当前的普职分轨走向普职融通,本文就此作一系统阐述。

一、普职融通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各国高中教育改革的普遍诉求

当今社会,随着生产自动化和经营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分工由简单工种向复合、复杂工种转变,岗位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能力多元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之亟需,这对整个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作为上承高等教育,下连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必须重新思考和审视自身的培养目标与功能定位并做出新的制度安排。

1. 职业高中以培养某一专门技能为功能定位的终结性教育已不合时宜,世界职业教育正朝着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

当前,职业教育正从一次性终结教育向整个生涯教育转变,澳大利亚的关键能力培训、英国的核心能力培训、德国的基础职业能力培训以及美国将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更名为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等,都反映出现代职业教育重心的战略性转型。这一时代转型,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诺顿・格拉布(W. Norton Grubb)为代表的英国新职业主义思潮就有过充分的论证并由此推动了英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职业主义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对儿童未来的职业生活和继续教育来说,最完美的基础究竟是什么?对此,新职业主义的回答是,打破单一、狭隘的职业训练壁垒,向儿童传授通用、可迁移的核心技能。这里的“核心技能”(Core Skill),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指向某种特定职业的单一技能,而是指完成各种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的实际能力。要达成此目标,学生必须具备宽厚的、丰富的知识基础;必须掌握某项技能所属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各种职业知识(非某种单一的技能领域);必须具备多元职业能力。可见,职业教育的功能不再是掌握单一技能,而必须传授学生职业世界中共同的、普遍的、核心的知识,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靠近与融合成为必然。

2. 普通高中完全指向升学预备而缺乏任何职业准备的发展思路,与当前世界范围内所提倡的全民职业技术教育追求相背离

早在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就前瞻性地提出要将技术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要对接受普通教育的孩子进行最基本的、综合的技术教育,以适应未来职业生活的需要。但实际上,各国并未将技术教育及相关内容纳入普通教育范畴。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把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列入普通教育的课程计划。在此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全民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所有人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修订的《面向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建议书》中再次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全民教育和普通教育以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为儿童提供有助于就业与工作、高质量生活和不断发展的机会。受此影响,各国也陆续开始了普通教育增加职业教育内容的改革与探索。1988年英国基础教育的基础科目中增设了“设计与技术”,美国专门了《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2000年),德国、日本、荷兰、瑞典、新加坡等国也先后实施了面向基础教育的技术教育计划。可见,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普通教育要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高中阶段必须首当其冲。“在中学阶段就应该进行普遍综合技术教育――这种教育可以保证职业的流动性并将引向终身教育” [1 ]。

如前所述,职业高中需要加强基础知识学习,而普通高中则需要增加职业教育内容与职责,高中普、职之间一向壁垒森严的局面由此而打破,普职融通成为时展的必然,也成为了世界各国高中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美国是最早开始探索普职融通也是探索较为成功的国家,其普职融通的主要模式是综合高中,目前,美国的综合高中大约占高中学校的95%左右;英国、德国和瑞典等国家中等教育阶段也是以综合高中为主体,英国英格兰的综合高中占高中规模的85%,在威尔士和苏格兰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99% [2 ]。而且,英国从1995年开始就先后成立专门的“教育与就业部”“教育与技能部”来整体性统筹和协调高中的普职融通,其普职融通的一贯追求与不懈努力可见一斑。同样,芬兰也构建了普职一体化体系,横向上,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可相互转换,纵向上,普通高中与多科技术学院、职业高中与普通高等教育也可联通 [3 ]。

二、普职融通是我国高中教育逐步普及后的必然走向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高中有着不同的目标追求与功能定位。19世纪初,高中教育刚诞生时,主要是精英教育,开设学术性课程,实施普通教育,是大学的预科。进入20世纪,高中教育开始承担升学就业双重功能,即或者为高等学校输送具备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条件的生源;或者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建设者。而随着高中教育走向大众化并日渐普及,其培养目标和功能定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和转移。

1. 随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高中教育从普职分离走向普职融通

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在20世纪50~70年代进入高中教育的普及阶段,高中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这一转型使得高中的性质与培养目标也相应发生了变化。1999年出版的《教育概况:1998年经合组织(OECD)指标》一书就指出,OECD成员国大部分普及了高中教育,美国甚至把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普及率接近100%。随着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基础性和大众性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特性,因此,高中教育除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双重功能外,力求为今后的继续教育作准备(升学)、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就业)、培养完全人格的人(全人)就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高中教育的主旨追求。在日本,二战前高中的主要职能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作准备,战后日本的新制高中则为所有国民形成并提高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服务。高中应“通过适应各自兴趣和关心等的学术和职业领域的基础性的基本的学习,谋求个性的进一步发展和自立” [4 ]。1997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在《1998~2002年教育发展战略》(1998~2002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中指出,中学教育要“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富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为他们将来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继续学习和富有产出性的就业做好准备” [5 ]。1998年,芬兰的《高中学校法》规定:“高中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之成为良好的、平衡发展的和文明的个人与社会成员,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工作生活、个人兴趣及多方面的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6 ]因此,随着高中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高中培养“全人”、培养公民基本素养的目标开始凸显并不断得以强化,普通高中专门面向升学、职业高中完全指向就业的“片面”教育已不合时宜,同时兼顾升学与就业成为时代赋予高中改革与发展的新使命,普职融通由此成为了高中发展的必然走向 [7 ]。

2. 我国高中教育逐步普及,普职融通提上日程

2009年我国普通高中毛入学率为79.2%,《教育规划纲要》提出2015年、2020年高中毛入学率将分别达到87%、90%,事实上,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随着高中的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将从过去学术倾向的精英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基本的公民素质和公民精神为主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功能也将从过去简单的选拨、甄别转变为以培养“全人”为目标。“全人”培养目标的提出,这意味着普高指向升学教育,职高指向就业服务的高中双轨运行制度必须发生转变,普职融通成为必然并日显迫切。

三、普职融通是克服当前普职分离带来系列问题的必然选择

整体而言,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较为薄弱且发展缓慢。期间,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停办,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被破坏,中等教育阶段只有普通教育,普通高中毕业生除极少数能升入大学,绝大部分毕业后必须走向就业,但却缺乏基本的就业准备。针对这一状况,1980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要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自此,我国逐步形成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双轨并行的高中教育发展格局,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特定时期经济发展对技术人员的发展需求,但随着时展,这种普职隔离的状况所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其一,直接导致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出现过3次比较大的变革: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等教育结构大调整,普高压缩,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第二次是1998年后,高校扩招,普高迅速升温,中等职业教育大滑坡;第三次则是2005年以来,国家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国家政策有针对性地引导,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大体相当。从数量上看,目前我国高中普职规模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教育看似协调,但社会普遍热衷于普通高中教育,职业高中备受冷落,“普高热”与“职教冷”局面并未有明显改观,高中“一条腿”走路的局面已经严重制约了整个高中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其二,致使普通高中长期陷入“升学率”怪圈并导致系列教育问题。高中阶段教育以普通高中为尊,除了导致职业高中发展受阻之外,普通高中本身也完全陷入了追求“升学率”、“高考状元”的“应试教育”的怪圈,素质教育得不到有效贯彻与落实,由此产生诸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校际之间争夺生源、择校等系列问题。近年来,国家也试图在高中阶段不断推进课程、考试评价等相关层面的改革,但一直无法迈出实质性的改革步伐。

其三,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高中阶段普职分离的双轨格局,一方面使学生初中毕业即面临非普即职的选择,而且一旦选择,很大程度上就定了终身,普、职之间缺乏沟通和转换的通道与可能,提前分流,过早定向,不可逆转;另一方面,普职分离使得学生无论选择普高还是职高,其接受的教育或者面向升学或者为就业预备,这无论从个体本身的发展还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都是片面的。

普职融通,是从根本上打破高中教育的双轨格局,通过对高中教育的结构性调整来实现高中教育的功能性转变。高中教育从普职分离走向普职融通,有利于实现高中教育的整体性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全人”型高中培养目标,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四、普职融通是贯彻落实我国相关教育政策的当然之举

尽管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使普职融通变得尤为迫切,但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高中如何兼顾升学和就业,却是一贯的政策追求。不过,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条件的约束,普职融通一直停留于政策的提倡与政府的呼吁,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与落实。

1. 普通中学承担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20世纪50~8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就曾明确提出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即兼顾升学和职业预备,这一目标与宗旨,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1954年1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正式确定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不仅供应高等学校以足够合格新生,并且还要供应国家生产建设以足够的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1963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中学计划革案》规定中学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1983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中提的依旧是:中学教育“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当前还要着重注意培养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可见,我国对高中教育“双重任务”的规定和强调,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2. 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20世纪80~90年代后期)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学“双重任务”的定位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落实时困难重重,尤其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初中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双重任务自然转移到了普通高中身上。但对于普通高中是否应承担双重任务,理论与实践界却存在较多争论,1989年先后,出现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双重任务论、单一任务论、主次任务论、基础任务论、根本任务论等多种论点。普通高中的发展究竟向何处去,似乎陷入了困境。1995年5月,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朱开轩在全国高中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在“双重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两个侧重”,即“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并指出普通高中应有4种办学模式:一部分生源较好的普通高中以升学教育为主;大部分普通高中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少部分生源较差、升学率低的普通高中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也可以举办少量特色高中或特色班,培养外语、体育和艺术等特长学生。但由于整个社会对升学教育趋之若鹜,加上应试教育的盛行,普通高中教育最终侧重的仍然是升学预备教育。

3. 普职融通的初步尝试――综合高中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期~2010年)

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普职融通的改革热潮,尤其是综合高中改革几乎风靡全球。80年代后期有学者开始陆续将国外综合高中的改革经验介绍到中国,尤其到90年代中期,我国台湾地区明确宣布将综合高中作为办学模式之一,这给陷入困境中的高中发展带来一丝希望,综合中学作为一种能够沟通普、职的新型办学模式一时成为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此时,国家对综合高中的倡导倾向非常明显。1995年5月的全国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议对高中办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一部分高中可以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和就业预备的学校。”其后,我国许多地区相继进行综合高中试点。1998年12月,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此后,全国许多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中学对试办综合高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200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教育规划)》强调:“尽快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相沟通、衔接、协调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综合高中的改革与探索也可谓热火朝天,1992年北京市东城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改革,江苏南通三中综合高中实验改革,1994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中学综合型高中实验,1995年上海市试办“双学籍、双文凭”教育等成为这一时期的改革典型。然而,由于综合高中定位不清楚,教育资源配置没有特殊政策,综合高中课程开发没有启动,特别是国家考试制度没有配套改革 [8 ],使曾经一度高涨的地方探索逐渐消退。到2010年,全国仅有大约500所综合高中学校。综合高中的改革热潮逐渐褪去。

应该说,无论是从世界高中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还是我国高中逐步普及的本土现实,以及我国高中教育政策的一贯提倡和当前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来看,普职融通,都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和主流走向,这也是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的政策主旨所在。当然,我们也惊喜地看到一些省市已经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相关探索与改革,如:南京将在未来10年投入两亿元重点建设“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以及“国际高中” [9 ];重庆市从2012年9月份开始有22所学校试点设立综合高中 [10 ]。但客观地说,普职融通的发展走向是明朗的,而改革却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袁桂林.关注高中横向定位问题――对促进高中学校类型多样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2-05-22(1).

[3]Fi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Vocational Competence,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Working Life andFurtherStudy[EB/OL].http:///main.php?sivu_id=9,2010-06-01.

[4]张德伟.略论后期中等教育的性质、地位、功能和作用――一个国际与比较教育的视野[J].外国教育研究,2004,(3):2-4.

[5]胡庆芳.决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美国高中课程改革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3):32-37.

[6]李家永.芬兰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3,(8):86-89.

[7]闻 待.高中教育发展大众化定位[J].上海教育科研,2011,(9):25-29.

[8]刘丽群.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6):65-72.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2

中职学校 综合办学 办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结构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已经对高中阶段的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传统的高中阶段教育在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且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普通高中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优秀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但是,升学竞争的压力几乎使所有普通高中脱离了双重任务的轨道,高中教育只与高等教育对口,为就业做准备的任务成了一句空话。单一的以升学为目标的办学模式使普通高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都是从文化基础方面安排的,很少给学生以直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没有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这样使高考落榜直接就业的毕业生缺乏参加社会劳动的思想和技术准备,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一些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条件较差的学校,由于升学率低导致生源困难,而生源质量又使这些学校完成单一的升学任务更加困难,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由此可见,现行普通高中单一、僵化的办学模式,使学校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与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的需要极不适应。同时也导致普通高中教育进入了一个无法解脱的怪圈,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普通高中已经成了单纯的升学预备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克服了传统的普通高中着重于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发展实际脱节,学生缺乏就业准备,导致经济部门缺乏足够的熟练工人,阻碍经济发展的弊端。但专业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往往落后于职业技术的变迁,同时又削弱了高中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局限于某一专业而缺乏适应能力,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难、就业率低、适应能力差,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职业院校数量激增,造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与就业困难,办学效益与质量低下,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有经济形势方面的,有就业形势方面的,有社会上根深蒂固的鄙薄职业教育方面的,还有教育宏观发展形势的影响,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很难满足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由此,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从2002年起开始构建力求突破传统普教、职教办学模式,兼取两者之长,探索文化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实践创新能力强,学生在动态发展中可以多次选择学习方向的、流动的、多渠道的、开放的办学形式――综合办学模式,寻求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新增长点,走综合教育之路。构筑普教、职教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二、综合办学模式的含义

综合办学模式,就是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引入普通高中教育因素,以市场需求、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为方向,以培养学生具有普通高中文化知识、综合基本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为目的,具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双重功能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

综合办学模式通过分流的办法,让一部分具有职业兴趣爱好的,具有音体美等方面个性特长的,或不准备升学的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分流出来,采取相近专业集中在一起,充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的资源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学生集中进行对口升学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 。

综合办学模式的培养目标,一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二是为社会输送新型劳动者。

综合办学模式,不是简单的普教加职教,而是融普教与职教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将普教与职教协调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办学形式和课程设置的综合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政策法规和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坚持“三个面向”的思想;和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一系列指示。

2.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理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法律和文件。

四、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思考

1.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向,对人才结构的合理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实施综合办学模式有利于改善教育结构,使教育更好地为培养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需要。从世界范围看,当前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潮流是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高中教育应担负着“双重任务”。但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原因,扭曲了人们对高中双重任务的认识。在实践中把升学任务演化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加剧了传统教育与社会生产实际脱离的弊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就需要一种进能升学深造,退有服务社会一技之长的新型办学模式与之相适应。

3.现实国情的需要。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影响教育的两大重要因素: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人口众多,所以高中毕业生都上大学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提高人口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综合办学模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途径。

4.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教育、科技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竞争。人才不仅仅指高科技人才,服务于第一线的劳动者的素质,也是国力强弱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劳动力水平的要求,已经由主要依靠体力变为主要依靠智力、知识、生产技能。科教兴国的实质,就是人才兴国。综合办学模式承担着培养大量实用型落地人才的任务。

5.高中阶段的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需要。高中阶段的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求知欲和各种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相对确定,他们对理想、前途的思考也比较深刻和实际,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有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和多次的选择机会。综合办学模式可以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多次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6.有较现实的社会因素。目前,学生及其家长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愿望日益增长,且越来越强烈。因此,综合办学模式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仅推动垦区教育的发展,而且也会推动垦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有广泛的生源基础。据我们调查了解,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巩固和提高,近年来的初中毕业生基本保持平稳。而仅靠现有的普通高中是无法满足学生进一步升学深造的需求。

8.有成功的办学经验可以借鉴。在国外,从美国1910年建立综合高中开始,迄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综合高中,且已占高中教育的多数。在国内,自八十年代苏南地区创办综合高中以来,江苏、上海、北京、河北、湖北等省(市)都大量地兴办综合高中,且呈发展普及之势。

9.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可以利用。近几年,由于教育宏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也造成了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量减少,特别是比较偏远学校,存在设施闲置、资源浪费的现状。综合办学模式可以充分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可以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在高职升学和就业培养教育方面的师资、设备、管理、办学经验等优势,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解决学校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危机,缓解社会的、经济的各种压力。

10.审批手续简便。实施综合办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原有的其它职能保持不变。这样,相当于市级教育局即可批准,无需省教育厅评估审批。

五、实践探索的措施

1.办学性质、主要任务和培养目标

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原有职能不变,组建综合高中,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为学生创造多次选择发展的机会,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为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普通高校、高职院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升学预备教育。

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打基础,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完成就业预备教育。

2.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基本学制三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3.办学模式

采取分段分流模式。即“一二分段,高二分流”(1+2模式)和“二一分段,高三分流”(2+1模式)。一年级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要求进行,二年级根据学生成绩及志愿进行分流,部分学生继续进行普通高中学习,部分学生可选择不同专业进入综合班参加高职升学教育。三年级根据情况可进一步分流,由学生自愿选择参加普通高考、高职升学或就业。

与此同时,实施多证书模式。学生实行“双注册”,既取得普通高中学籍,又取得普通中专学籍。凡通过高中会考的,可发给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参加高职升学考试或准备就业的,通过省级统考及学校考试,可发给中职毕业证书;凡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可发给职业资格证书。

4.管理体制

综合高中与中职学校实行一个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内部机构设置予以调整,增设相关职能部门,与原有职能保持相对独立,分类管理。

5.教育教学管理

成立综合高中教务处和政教处,负责教师及教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管理,设立学科教研组和年级组负责教学任务和学生工作的具体实施。

综合高中教师与原中职教师明确划分,同一学期互不兼任课程,分别管理,制定教师考评办法,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等规章制度。

参照普通高中及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制定综合高中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对普教、职教(升学、就业)学生实行分类管理,保持两类学生教学与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参考文献:

[1]郭扬.普职沟通中高职衔接模式之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0,(8).

[2]徐德明,马建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保障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02,(3).

[3]周娟,闵思鹏.谈新形势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3,(3).

[4]高红梅.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02).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3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底,力争使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   ——摘自《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化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就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问:教育部新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先提出要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再一次把农村教育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能请您谈谈这样做的理由吗?   答:农村教育面广量大,中小学在校生多达1.6亿。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离开农村教育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广大群众受教育水平和接受教育机会明显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要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   问:《行动计划》在加强农村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我们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期实现西部“两基”攻坚、中部“巩固提高”、东部“双高普九”的目标,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做的工作如下:一是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力争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二是贯彻落实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确保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取得成效。三是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四是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五是建立和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六是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七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问: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主要目标:一是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扫除600万文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二是到2007年,西部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分别实现各自的“两基”目标,有条件的省(区、市)通过国家的“两基”评估验收。截至2002年尚未实现“两基”的372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个团场,到2007年绝大部分要达到国家“两基”验收标准,极少数特别困难的县也要达到国家“普六”标准。   完成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扶持西部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大力加强西部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明确各级政府在“两基”攻坚中的责任等。中央主要是对“两基”攻坚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省级人民政府必须对本地“两基”攻坚目标的实现切实负起责任。各攻坚县要结合中央、省级“两基”攻坚目标,制定出县域内分年度、分项目的具体发展目标,认真组织实施,把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问:《行动计划》对于中部和东部的农村教育作何考虑?   答:除了“实现西部两基攻坚”外,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现“中部巩固提高成果、东部‘双高普九’”的目标,目的就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   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要以加强农村初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要加大控制初中辍学的力度,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要加快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2010年全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将建立起“双高普九”的任务目标责任制,将有关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县,以县级(市、区)为单位组织实施。要在使所有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优质学校的数量、扩大优质学校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提高校舍建筑质量和生均校舍面积,全面消除危房,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要建设符合国家建设和卫生标准的学生宿舍、食堂和学校公共卫生设施;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使学校的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藏书量及生均占有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体育、美育设施达到国家或省级规定标准。   问:在加强农村教育过程中,农村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将会凸显。这方面我们有何考虑?   答: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充分重视。首先,这次振兴行动计划包括了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提出要加强编制管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要全部达到国家规定学历的基础上,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大部分要达到专科、本科学历,其中一部分要达到研究生学历。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使所有在职教师能够定期接受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等的培训。建立起完善的校长选拔任用方式制度,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制度。(本报记者符德新)   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   ——摘自《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宁夏:奋力攻坚势在必得   “两基”攻坚,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成为宁夏人民最熟悉的词之一。   从黄河两岸到六盘山下,10年间宁夏几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区近600万回汉人民,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两基”攻坚持久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成果:1998年年底,在占总人口55.4%的北部川区13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2003年秋,在“贫苦甲天下”的宁南山区,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目标。如今,漫步在酣战“两基”硝烟未散的宁夏山川大地,人们所见到的最漂亮的建筑大多是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灿烂的笑容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在宁夏“两基”攻坚的“三部曲”中,前两部已经完成,眼下宁夏再次向南部山区“普九”攻坚发起最后冲刺。   盐池在宁夏山区九县(区)中今年将率先完成“普九”任务,日前记者来到该县大水坑镇中心小学,看到“普九”的春风已吹到了这所远离县城的学校。校长张云兴奋地告诉记者,自治区副主席刘仲、教育厅厅长蔡国英几天前刚来过学校,当听说学校有2000人规模,办学质量也不错时,领导们非常高兴,鼓励他们要借“普九”之机,使学校的基础建设、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张校长充满信心地说,“普九”的政府行为一到位,师生们的心里就踏实多了。今年,学校教师办公楼和学生饭厅的建设及校园美化的硬件建设都有望得到解决,到了秋天当你们再来时会发现学校变得更美。   日前,记者从宁夏“两基”攻坚指挥机构——自治区教育督导室了解到在2003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各项社会事业必须全面提速,到2007年在宁南山区实现“普九”目标。决心下定,自治区及时召开了宁南山区“普九”攻坚大会,自治区政府与各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完成“普九”任务的时间表。   实施宁南山区“普九”攻坚,重点和难点在于民族教育。为此,自治区在投入近3亿元深入实施“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回民中学重点工程,打造回族教育优质骨干学校体系的同时,又决定实施回族教育“五个一”工程,即:乡村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一个都不能少,乡村和学校巩固学生一个都不能流失,在每个回族人口超过50%的乡镇各建设一所示范性初中和小学,自治区一个直属机关单位帮扶一所初中,干部职工广泛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以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快速发展,为如期实现“普九”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相信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宁夏一定会在全区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两基”这个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宏愿!(本报记者陈晓东)   河北:多措并举巩固“普九”成果   河北省在全部实现“普九”目标并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后,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开始转入全面巩固提高阶段。   从2000年起,河北省委、省政府在认真分析了全省义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后,把“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列为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考查目标,并要求市、县、乡建立目标责任制,省政府为此下发了《关于做好“普九”巩固提高和复查工作的通知》。2001年起河北省对各县(市、区)进行每三年一轮的“普九”复查,到去年年底,全省172个县(市、区)全部进行了普九后的第一轮复查。“普九”复查制度促进了各地大力提高“普九”水平、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积极性,使“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普九”水平大大提高。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省接受“普九”复查的县(市、区)用于“普九”巩固提高的总投入达到54.7亿元,共新建、扩建校舍335.23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343.8万平方米。   为进一步提高“普九”水平,河北省大力调整学校布局。据统计,3年来,小学由46465所减为28433所,校均规模由175人提高到237人,初中由4191所减为3908所,校均规模由982人提高到1109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明显加快,大部分学校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和整体业务素质迅速提高。据统计,小学专任教师中具备专科学历的由2000年的22.22%提高到目前的41.2%,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由8.92%提高到13.6%,与此同时,学校的管理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都得到稳步提高。   河北省还对“普九”巩固提高做出了中长期规划,到2007年,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现存危房的改造,初步建起具有本省特色的远程教育体系,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建立起“研训一体化”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到2010年,全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河北省已开始全面推进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按照标准化要求实现均衡发展,努力转化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山区、边远地区和坝上地区建设寄宿制学校。(本报记者杨占苍)   福建:“双高普九”潮涌八闽   日前从闽南晋江市传来喜讯:通过为期4天的严格评估,晋江市顺利通过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组织的“双高普九”评估验收,成为该省第7个通过“双高普九”验收的县级市。   实施“双高普九”是福建省推进“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重大举措。2002年初,福建省教育厅根据全省“两基”工作不断发展的实际,及时作出了实施“双高普九”工程的部署,决定从2003年起启动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评估验收工作,并规划“十五”期间分批对经济基础较好或“两基”工作较巩固的34个县(市、区)进行“双高普九”的评估验收。验收工作分三年完成:2003年安排7个县(市、区),2004年安排10个县(市、区),2005年安排17个县(市、区)。   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经省政府同意,福建省教育厅及时制定了“双高普九”评估标准和验收办法,把评估标准分为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扫盲工作等6个项目,并逐项进行了细化,从28个方面提出了要求。省里还对验收程序进行了严格规定,在县(市、区)自评的基础上,经设区市核查,基本具备验收条件的,再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验收。经验收达标的,由省政府授予“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称号。但“双高普九”的荣誉称号并非终身制,获得称号后,如有明显退步,先予以警示,整改期限之内仍未改变面貌的,将取消荣誉称号。   厦门市开元区是全国“两基”工作的先进地区,在实施“双高普九”工程中,全区喊出了“做福建省‘双高普九’的排头兵”的响亮口号,区委、区政府明确把“双高普九”工程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区里一举投入3670万元建设区电教中心,完成区教育主干网和区教育中心的建设;投入4800万元进行校舍扩建和改造。接受验收前,又筹集240万元完善区属小学劳技室、语音室、体育器材设备等,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双高普九”水平。   泉州市鲤城区当年“两基”验收时小学校舍面积仅4.9万平方米。在“双高普九”工作中,区委、区政府优先保证“普九”的投入,并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多渠道筹措改善办学条件资金,全面抓好乡镇中小学“十配套”建设,使全区中小学校舍面积迅速增加到11万多平方米,新添中小学电脑2430台。同时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推进课改,坚持依法办学,以德治校,把育人放在首位,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3%,辍学率0.98%。   在涌动的“双高普九”热潮中,各地各有关部门、各区辖街道都积极行动起来,把支持教育、实现“双高普九”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通力协作,积极主动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如财政部门及时追补不足的教育经费;城建部门为学校基建大开绿灯;人事部门优先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公安部门积极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在校园设特别保护区,设立综治副校长;关工委、妇联与社区主动配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外来人口多、流动人口多、拆迁户多、空挂户多是2003年7个首批接受“双高普九”验收县的共同特征,为了解3岁至24岁人口文化情况,各区所辖街道(乡镇)克服人员流动性大、人难找、证难取等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普及程度和扫盲工作的动态管理机制 。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4

【关键词】课程标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相辅相成

1. 所谓“应试教育”,其含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在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中,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基本的检验方式是通过考试,主要是限定时间的闭卷笔试。因此,所有学生年复一年,孜孜苦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能够过关或者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是“应试教育”的含义之一。

(2)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后,学生把学习的主要目标就对准考取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周而复始,愈演愈烈。许多屡战屡败的考生,不得不舍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挤占必要的休息、娱乐活动时间,集中精力向“宏伟”目标冲刺。而且成功与否,对一个学生将来的发展前途及切身利益至观重要。因此,高考的内容、方式实际上变成了中学教育的“指挥棒”。这是“应试教育”的含义之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学教育的任务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升学”和“就业”,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亦有多次的规定。1954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育会议上 正式确定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是“不仅供应高等学校以足够合格新生,并且还要供应国家建设以足够的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1963年公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新生;1978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十年中学计划草案》中,对中学任务的规定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文件中,就高中“培养目标”的表述仍然是“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双重任务”的规定虽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但应该看到以下一些现象:一是一些普通高中为了完成向高校输送新生的任务,竭力学术化,随意增删课程内容,提高难度,加大作业量,把普通高中变成大学预备教育,应试教育;二是为了落实已成定论的双重任务,普通高中,家庭和社会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搞重复教育,为高校落榜生办就业培训班和复习班;三是双重任务在实际贯彻执行中被为数不少的普通高中学校将向高校输送合格学生简化成自己的全部任务,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端正普通高中的教育思想,然而全国性的“片追”现象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普通高中与“任务”相关的种种现象有两个主要根源:一是“升学”和“就业”都是围绕着社会发展这一轴心而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真正考虑人的发展这一面;二是混淆了社会对教育的选择功能和教育的育人(本质)功能。高中毕业生在走向上不是升学就是就业,的确是一种自然的走向,也是一种社会选择功能作用的结果,而不高中教育本质功能的体现。虽然高中办学质量的好坏,水平的高低,影响其毕业生升学人数的多寡或就业适应性的强弱,但是一所高中有多少学生升学及升入何种高校,有多少学生就业及从事何种职业,这些在更大程度上是由多种社会因素所决定的,而并非一所高中所能决定的。社会对教育的选择功能与高中的育人功能虽密切相关,但并不是一回事。一方面应该承认高中毕业生毕业后的这两种去向,更应该看到作为育人的普通高中教育阶段,有着与社会相应的更广泛的使命和任务。如果把普通高中办成“升学教育”或“应试教育”,那么必然急功近利,也就必然不能解决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反而会使它们更加复杂,尖锐或激化。素质教育当然是旨在推广和普及现代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科技及人文意识,科技应用和操作能力及敬业精神,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

2. 相当一部分教育者认为,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让大部分学生通过素质教育后自觉地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而不光争先恐后地挤上高考这座“独木桥” 这种把教育体制区分为“应试”和“素质”教育两种模式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1)所谓应试教育,归根到底必然要以素质教育为内容和归宿,要以一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为实际内容,考试仅仅是对所培养的人才达到这种规格、标准的程度进行衡量的方法之一。所以,“素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应试”只是对本质属性进行检测的方式。把二者割裂开来,做为不同教育模式的观点,是有悖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的。

(2)对教育对象基本素质的衡量是一项非常细致、缜密而又复杂的工作,应试的内容、方式如有疏漏、欠周密、科学性不强,必然会使这种检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其后果不仅仅是造成了一次人才选拔的失误,而且对整个人才选拔的标准要求会产生误导作用,长此以往所造成的实际损失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所以,“应试”和“素质”是教育自身规律内部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固然有许多方面需要改革,如录取考试的方式单调,考试内容有不利于真正的素质优良、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诱导学生只要死啃书本,即可“金榜题名”。但是如果把其归结于“应试教育”仍是欠准确的。很多国家大都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是通行的做法;任何受教育者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应试心理,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人才选拔机制所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任何国家的教育体制都不可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任何素质教育的模式都不可能完全抛弃考试检测的方式。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始终把学习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任务;把服务大局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核心要求;把推进“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作为工作重点;把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作为有力支撑;把“智慧普法”和精准普法作为创新举措,夯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乡村建设基础,全面完成“七五”普法各项任务,为文明城市创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对照当前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大力施施精准普法,将科学、精准的工作理念有机导入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推进体系,推动法治宣传教育管理精准和服务精准,实现法治宣传教育科学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各行业,各领域、各阶层从业人员法律素质、法律意识,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为推进法治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统一领导和各司其职相结合。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做到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

(二)坚持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在日常广泛开展普法宣传的同时,结合特殊时段和节点,根据不同人群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和需求,开展各类主题鲜明、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集中法治宣传教育,推动法治宣传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坚持立足实际与注重实效相结合。立足国家机关实际,结合单位工作特点,创新普法理念、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积极推动各项普法责任的落实,切实增强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工作步骤

(一)安排部署阶段(4月18日-4月30日)。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要召开专题会议,对集中开展精准普法专项行动进行安排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要求、举措和时限。

(二)集中宣传阶段(5月1日一6月1日)。组建普法者队伍,结合行业特点和工作职责创新宣传方式,依托各类宣传载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精准普法专项行动,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工作格局,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总结提升阶段(6月2日一7月31日)。对集中宣传阶段取得的成效、发现的问题和强项短板进行全面总结,召开专门会议,加强沟通协调,精准分析研判,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举措并及时加以整改落实,为后续深化普法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五、工作任务

(一)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意识

1.严格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把宪法和党内法规列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认真组织开展集体学法。坚持会前学法,召开党委(党组)会、行政工作会前要结合会议内容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坚持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做到凡是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必须把决策前学习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前置程序。党委(党组)书记认真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一把手”讲法治课。坚持举办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各村(社区)要结合形势和工作实际,邀请普法讲师团成员或其他法律专家、学者进行集中学习辅导。建立领导干部参加学法考勤、学法记录档案、学法情况公示制度,确保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镇属各单位)

2.严格落实日常学法刺度。各村(社区)、镇属各单位根据工作性质和普法责任清单制定年度学法计划,明确学习重点、目标要求,加强督促检查,保证每人每年学法不少于40学时,坚持撰写学法笔记或学法体会,增强学法用法实效。深入法律进机关(单位)活动,采取开展法律知识竟赛、学法用法演讲、法治论坛、法治讲座、法治书画摄影作品展、法治文艺等多种形式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单位网站,远程教育系统、干部培训系统等网络资源,建设网络学法学校、网络学法课堂,搭建和完善学法平台。注重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新技术定期推送学法内容。在机关单位服务大厅、集中办公场所开辟学法园地,组织开展以案释法、旁听庭审、警示教有等学法活动,拓宽学法用法渠道,增强学法可视化和冲击力。(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镇属各单位)

3.健全完善法治培训制度。把宪法法律列为镇村组干部学习的必修课,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制度,针对本单位执法人员和执法管理服务对象开展专题法治培训,强化法治培训专职骨干教师队伍和培训师资库建设,选聘党政领导干部和有关专家、律师组建普法讲师团,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机关、单位、企业开展法治宣讲和法律服务,促进各村组干部及国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镇属各单位)

4.严格落实学法用法考评机制。组织国家工作人员法考试,将试结果作为评进先进,年度考核的依据,将学法用法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镇属各单位)

(二)着力培养青少年法律信仰

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法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费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学校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积极开辟法治教育第二课堂,广泛开展主题班会、模拟法庭、法律知识赛、辩论会等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牵头单位:教育工作站。责任单位:各学校)

2.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教育引导作用,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兼职法治副校长要充分了解掌握学校周边地区管理动向,联系学校实际,结合学生特点,每月认真开展1次法治教育辅导活动,同时协助学校加强内部安全防范工作,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牵头单位:教育工作站。责任单位:各学校)

3.积极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每个中小学校要至少建成一个法治宣传栏、一个法律图书架,坚持上一次集中法治教育课、开展一次法治数育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法治文艺节日,举办青少年法治手抄报、法治漫画、法治征文等法治文化活动,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氖化围。利用学校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个人社交平台进行法治宣传,增强网络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法治事件、现实案例,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牵头单位:教育工作站。责任单位:各学校)

(三)着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

1.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学法制度。指导镇域范围内各类企业制定学法计划,通过班前会前学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组织企业职工学习《中小企业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开展企业管理人员法治培训、法治讲座以及法律知识考试。(责任单位:镇安监站)

2.指导企业建设法治宣传教育阵地。通过在企业自办广播、网站开办法治专题栏目和厂区设置法治宣传栏等形式,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企业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增法治观念。(责任单位:镇安监站)

3.深入开展“法治体检”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组建法律服务先锋队,定期深入镇域范国内企业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法治体检,宣讲法律知识,了解法律需求,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推荐企业法律顺问,全力保障企业依法管理、依法经营。(责任单位:镇安监站)

(四)着力促进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依法从事宗教活动

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精准供给法律知识。定期深入镇域范围内宗场所开展法治讲座、法律知识培训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宗教场所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室(角)等学法阵地,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开展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责任单位:综治办)

(五)着力引导农民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

1.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形成以点带面普法格局。组织镇、村妇联干部开展法治教育培训,提升妇联干部依法维权的能力。吸收有经验、讲率献、懂专业的“法律服务志愿者“,根据不同家庭的需求,为广大妇女及其家庭成员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心理辅导等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责任单位:镇妇联)

2.扎实组织实施2万名“法律明自人”培养工程。重点在村(社区)“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老党员、老教师当中培养“注律明白人”,切实提高村(居)民的法律素质、法治观念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水平,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为基层改革发展、和谐稳定奠定良好法治基础。(牵头单位:司法所,责任单位:各村委会(社区))

3.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每个行政村建成1个法律图书室(角)和1个固定法治宣传栏,结合法治乡村建设,在各村文化广场增设法治宣传展板。丰富农村普法形式,结合民俗文化、乡村大舞台建设等,运用歌曲、戏剧、书画等艺术形式,组织农村业余文化骨干、民间艺人和村自乐班子开展法治文艺活动。利用乡村广播,每天播放法治宣传内容,将法律知识传播到农民群众耳朵里、将法治观念根植到农民群众脑海里、意识里。(牵头单位:司法所,责任单位:各村委会(社区)

4.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活动。依托司法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定期义务开展针对农民群众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时有效调解各种矛盾纠纷。通过调处典型案件,扩大以案释法效果,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牵头单位:各村委会(社区),责任单位:司法所)

(六)着力促进城镇居民依法参与社会管理

1.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数育。组织开社区居民法律知识竟赛、法治征文、法治演讲比赛、案倒评析、模拟法庭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节假日、“6.5”世界环境日、“6.26”国际禁毒日等时间节点,国绕土地、资产、财产、拆迁安置补偿、就业、环保、消防及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权益保障、社区矫正等方面法律法规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等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牵头单位:各村委会(社区),责任单位: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安监站)

2.加强村(社区)“六个ー”建设。每个村(社区)至少建立一个法治宣传橱窗、一个法律图书角(室)、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普法队伍、建立一套村(居)民学法制度、开展一次义务法治宣传活动、为村(居)民上一堂法治课。有条件的村(居)要积极推进村(居)普法学校(诗堂)、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宣传电子屏幕建设,推进村(居)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牵头单位:各村委会(社区),责任单位: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

3.坚持以案释法制度。汇编一批典型真实案例,通过本单位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和手机短信平台等形式,定期向社会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导、规范、预防和教育功能,增强法治宣传效果。(责任单位: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

4.突出交通安全法治宣传。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重点,公安交警部门选取全县发生的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制成宣传册,在交警中队、驾考中心、路面执勤岗等窗口开展日常通安全宣传。(责任单位:派出所)

六、工作要求

(一)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根据行业特点和单位职能,将法治传教育贯穿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坚持“科学、精准、高效、集约”的工作理念,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控,形成层级式、链条式整体运行体系,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流程规范化、服务管理精细化、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产品多元化,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质效的有力提升。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6

20xx年是我县迎接国家"两基"达标验收年,也是我县教育发展关键的一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教育工作暨"两基"迎检工作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自治区南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xx年我县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部署今年教育工作和"两基"迎检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完成20xx年教育工作任务。

下面,我讲三方面问题:

一、传达自治区和南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自治区于20xx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南宁召开20xx年全区教育工作会议,自治区副主席吴恒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自治区高校工会书记、教育厅厅长余益中就20xx年全区教育工作做了总结性报告,并对20xx年教育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会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宋晓天主持,自治区教育厅有关处室领导、全区14个地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教育局长、110个县(市、区)分管领导和教育局长参加了会议。

在会上,吴恒副主席对全区20xx年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指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要认识到发展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做到教育公平;二是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学习,正确领会中央和自治区文件精神,明确目标责任,奋发进取,努力工作,不断开创我区教育新局面。

会上,余益中厅长对我区20xx年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他指出,20xx年全区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提前完成"两基"攻坚工作任务,"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迈出新步伐,全面启动迎接国家"两基"评估验收工作;二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开局良好,农村地区小学初中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三是基础教育工程全面完成;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启动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五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区全面推进;六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七是"广西振兴职业教育九大工程规划"顺利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八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强化安全管理,促进了教育协调发展。

余益中厅长强调20xx年的教育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以通过国家对我区的"两基"评估验收为首要目标,统筹推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二是以实施"振兴职业教育九大工程规划"为重点,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以安全稳定工作为核心,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自治区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后不久,南宁市又于20xx年12月27日在南宁市政府二楼会议室召开南宁市教育工作会议,与会人员有:副市长藏国平、市教育局长夏建军、市政府副秘书长封宁、市直相关单位领导、各县县长、分管副县长、各县教育局长、财政局副局长、督导室主任。

在会上,市教育局夏建军局长总结20xx年全市教育工作,部署20xx年的教育工作。在总结20xx年的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时,他主要讲了几点:一是各县区认真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和"普实"工作,"两基"和"普实"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加大高中的招生力度,并办好示范性高中,高中教育快速发展;三是努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四是扎实实施素质教育,学生教育素质不断提高,高考取得好成绩;五是扶植民办教育,基本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和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七是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做好安全工作,杜绝了各种不良事故的发生;八是规范学校收费工作,学校乱收费现象已经基本杜绝。

关于20xx年的教育工作,夏局长提出几点具体要求: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统领教育全局;二是认真抓素质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做好迎接国家"两基"验收的准备工作。他还着重强调"两基"一票否决的五大问题:一是拖欠教师工资;二是教育普及程度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辍学率不达标;三是学校存在d级危房;四是有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五是有弄虚作假。并要求各县要高度重视,全力解决好以上五大问题。

会上,藏国平副市长作了三点指示:一是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抓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号召各单位、部门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搞好20xx年的教育工作。三是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做好迎接国家"两基"验收工作。

以上是自治区、南宁市20xx年教育工作会议的基本精神,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二、XX年我县教育工作回顾

(一)以"普九"工作为重点,加大投入,奋力攻坚,"普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0xx年我县继续加大力度,装修完善xx、xx年"两基"攻坚土建项目。同时,我们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开展声势浩大的维修校舍、绿化美化校园活动。通过扩建校舍、整治校园环境,我县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焕然一新。目前,全县中小学校"五室一场"、"八室一场"齐全,全县实现村级以上学校教室楼房化、教学点无泥屋的目标,教室、宿舍亮丽一新。

在抓校舍、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还克服重重困难,挖掘潜力,添置教学装备。20xx年,筹措近300万元资金,添置实验室的各种实验设备。目前,全县各学校的图书仪器装备已基本达到标准要求。

2、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近三年来,我们采取强有力措施,一手抓教师数量补充,一手抓教师素质提高,不断提高全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教师素质提高方面,我们一是抓学历提高;二是抓业务培训;三是整顿教师工作作风、整顿教师劳动纪律,清除教师队伍中不良行为。通过培训、教育、整顿,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达100%;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达95%以上。

3、学校管理得到加强。

县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常规管理的指导和检查,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是学校建立健全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教职工管理,对学校招生、收费、学生升留级、学生课业负担、学生奖惩等都按制度严格执行。二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进入规范化的轨道,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教研活动有序开展,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随意停课放假、占用师生上课时间、从事其他非教育教学活动的现象得到了清除;三是学校落实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了安全防范措施,师生的安全有了保障;四是学校加强了对学生后勤工作的管理,学校后勤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热爱学校,以校为家,安心学习;五是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人文景观布局得体,氛围浓郁,学生在优美的人文环境中得到了熏陶。

4、保障适龄儿童入学和防止学生辍学的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坚持实施每学年开学初"下发三个通知"、"启动三套人马"、"狠抓三个环节"的防辍控辍制度。同时,认真贯彻执行旨在保障贫因学生入学的"两免一补"政策,认真实施各种扶助贫困生项目,把"两免一补"作为阳光工程、德政工程来实施,有效地保障了贫困生入学。

由于保障机制健全,我县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XX-XX学年度,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71%、98.04%,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16%、1.79%以内。

5、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普实"各项工作的落实。

XX年,我们以"普实"工作为重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全力以赴,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普实"攻坚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普实"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人员配备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其中初中配有实验管理人员90人,小学配有实验管理员184人;二是硬件设施不断得到完善,中小学的实验室、仪器室用房及仪器柜、实验室桌凳等均符合规定要求,理科仪器、电教设备、体育设备、音乐、美术、劳技、卫生器材、图书配备等均按要求的类别标准配备,全县中小学有计算机1100台,多媒体教室17间,大部分中学及部分中心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全县中小学添置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模式一496套,模式二143套,模式三13套,各中小学的教学设备有了很大的改善;三是各中小学仪器管理不断规范,实验教学开足率大大提高,真正发挥了教学装备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县的"普实"工作顺利通过了自治区评估验收,这是"普九"通过验收之后,我县教育工作取得了又一丰硕的成果。

(二)大力发展高中和学前幼儿教育,高中教育和学前幼儿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发展高中教育方面,我们重点抓了几项工作:一是扩建校舍,添置设施,扩大高中招生容量,高中在校生增加到6896人,基本满足了我县广大初中毕业学生就读普通高中的愿望,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已接受50%。二是加强高中教学研究,加大备考力度,努力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和应考水平。近几年来,我县高考成绩一年上一个新台阶。XX年,全县高考上重点线100多人,上本科线1072人,上本科线比去年多92人,高考成绩居同级县先进行列。

在发展学前幼儿教育方面,我们除建好县中心幼儿园,充分利用各乡镇学校闲置资源,办好公办学前幼儿教育外,还积极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目前全县有幼儿园44所(其中公立6所、私立38所),全县学前幼儿在园在班达8184人,学前幼儿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加强职技校建设,职业教育走出困境。

为扭转职业教育下滑的势头,我们继续加强对职技校管理:一是整顿和充实职技校师资队伍,加强职技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树立职技校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加强职技校硬件建设,把职技校真正办成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基地。三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不断探索职校办学的新路子。县职技校先后与广东的多个厂家、企业联合举办各种培训班,与南宁六职校联合举办了家政服务培训班,并由这些合办对象安排或推荐就业,增强了职技校的吸引力,为我县实现劳动力转移,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贡献。

(四)加强安全教育和防范,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得到加强。

我们时刻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制度和措施,消除了校舍、设施安全、校外活动安全隐患,全县学校安全稳定,年内没有发生混乱、,没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和责任事故,全县学校秩序井然,安全教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总之,三年来,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县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仍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离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然有一定差距,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二、XX年我县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

XX年是我县部级"两基"达标验收年。今年全县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1、继续抓好"普九"巩固提高工作,确保普及程度稳中有升,确保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确保师资配备、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投入等达到"普九"的标准要求。

2、抓好扫盲巩固提高工作。主要任务是完善乡镇化技术学校建设,按规定配备专兼职教师,落实扫盲和农民教育经费,开展科技培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完善各种软件材料等。

3、挖掘潜力,发展高中教育和学前幼儿教育。至年底,全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50%以上,在校高中阶段学生力争达到1万人。每个乡镇有一个中心幼儿园,学前幼儿教育入学(园)率达到60%左右,在园(班)儿童达9000人左右。

4、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年内,职技校设置专业四个以上,在校生达到1000人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精心谋划,加强领导,克服困难,奋力攻坚。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一)把"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我县的"普九"工作于XX年10月份顺利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后,很多同志认为我县"普九"工作大功告成,可以歇一歇、松一松、放一放了,特别是"普实"刚结束,有的同志认为先缓一缓,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两基"工作不仅不能放、不能松,而且还必须比以前抓得更紧,做得更实,因为部级的验收标准更高,要求更严,难度更大。在这里我提几点要求: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迎接国家验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XX年,我县的"普九"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验收,XX年,我县"普实"通过了自治区验收,在座各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的"普九"是低标准的达标,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初中生辍学率有反弹趋势,办学条件标准较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业务能力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普九"发展还不平衡,还有一些相对薄弱的乡镇和学校。学校内部管理还存在着相对薄弱的环节。此外,实施义务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基本实现"普九"只是阶段性的达标,并不意味着"普九"工作的终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做好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求我们想方设法把我县义务教育质量推上一个新台阶。另外,我县扫盲工作于1998年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后,一些乡镇扫盲机构撤了,工作停止了,扫盲工作的很多指标已经下滑,不少软件材料已经丢失,硬件设备已经陈旧。现在扫盲工作要迎接国家验收,一切必须从头开始,是一项任务艰巨繁重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认清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投入到该项工作中。

2、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普九"巩固提高工作的领导。

自治区"普九"验收过后,受"普实"工作的冲击,部分乡镇对于"普九"工作的领导力度有所减弱,一些县直部门对涉及"普九"工作的事项能缓则缓,能拖则拖,一些乡镇的"普九"攻坚办出现了人员散、工作停的局面,这些对于我县今年的"两基"国家验收是非常不利的。县直各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必须严格按照马山县XX-XX"两基"攻坚实施方案的规定,把"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履行职责,把"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抓紧抓好,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3、对照标准,及时查找本乡镇、本学校在"普九"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县"普九"虽然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不够完善。表现在一些学校场室不足,配套设施不全,图书、仪器、音美体器材达不到标准要求,学生运动场地不足等等。

(2)学校常规管理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如一些学校有制度而没有落实,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到位的地方,包括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档案资料管理等方面。

(3)在校学生的辍学情况仍不容忽视。虽然全县学生辍学率总体控制在达标范围内,但个别学校偏高,另外,很多学生是在多次思想工作后才回到学校的,如果没有突出到位的工作,辍学率就很难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因此,防辍控辍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能有任何麻痹情绪。

以上是各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希望各乡镇、学校逐条对照检查,及早发现问题,找到漏洞,使整改工作有的放矢。

4、精心策划,争分夺秒,扎扎实实抓好下阶段工作。

(1)各乡镇要立即召开动员会,动员宣传,提高认识。要通过开会动员和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目前我县"两基"还存在什么问题,各乡镇、各部门、学校和广大干部群众在"两基"整改和巩固提高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明确什么是"两基",开展"两基"工作有什么意义和要求等等,使各部门、各学校和广大干部群众象过去支持"普九"攻坚工作那样支持"两基"迎检准备工作。各乡镇的"两基"工作动员会议要在本月召开。

(2)各乡镇要在对本乡镇"两基"工作进行认真细致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及时制订"两基"整改提高方案,整改提高方案要具体列出本乡镇目前在"两基"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整改,要列出整改的责任人、整改期限等。整改方案要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并于2月份上交县"两基"办。

(3)各乡镇要及时与各村民委、各部门、学校签订目标责任状,落实责任。各乡镇会后要及时将本乡镇的任务再分解到各村、各部门和各学校,使"两基"等各项相关工作件件有人抓,件件有人负责。

(4)加强督查、指导、监督。"两基"是艰苦繁杂的工作。经过两年的"普九"攻坚,不少同志已经疲惫不堪了,有的同志已经厌倦了,但我们不能出现马虎、应付了事的现象。希望大家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精神,一鼓作气,拿下"两基"工作的最后胜利。县人民政府每个季度将组织一次督查,在督查中若发现工作不积极主动,导致工作量不按时完成的,将对有关人员进行严厉批评。各乡镇党委、政府,各乡镇中心学校也要把"两基"督查监控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落实,每个季度要到位指导督查3-4次,及时解决在"两基"迎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确保这项工作扎实稳步开展,确保各项任务按时按量完成。

(二)加强职技校建设,确保职业教育取得新的突破。

职业教育对培养农村新型劳动者、对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我县的职业教育。

1、加强师资培训和县职技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选送和鼓励教师到有关高校、企业培养、培训,顶岗实习,加强校本培训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特别是以加强"双师型"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内外结合,调整充实专业教师,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2、整合县职校与县农机校资源,扩大职技校规模,完善县职技校基础设施,加大实验设备投入,规范教学区、实验实习基地、运动区及生活区的建设,添置电子商务及机电等实验设备。

3、改革招生方式,加大招生工作力度,实施初三毕业生春季分流,县职技校提前招生的办法。县教育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职业学校招生指标按初中毕业生数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作为指令性计划,确保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

4、切实加强农民工的转移培训工作。积极争取扶持,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对我县不想升学的初三及高三年级毕业生进行分流,实行全员培训,搞好推荐就业工作。

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强化技能训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针对订单教育的新形势,开发不同课程模块,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满足不同受教育者和岗位需求。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挖掘潜力,积极开展短期培训,实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特别是面向"三农"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务工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6、继续抓好联合办学,校企联办,订单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进一步扩大县职技校的办学模式,提升县职技校的办学能力。

(三)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学前幼儿教育,进一步扩大高中教育和学前幼儿教育的规模。

1、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

近几年来,我县高中教育的发展势头良好,今年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强管理,把我县高中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今年的重点工作是:继续加强马山中学全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及周鹿中学等几所县普通高中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增强招生的能力。周鹿中学作为县重点普通中学,除投入要逐年递增外,还要多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这方面考虑,加快初中剥离出去的步伐,力争到2011年初中全部剥离出去,腾出更多的位子招收高中新生。县金伦中学校园用地不足,要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扩大校园面积,同时再扩建校舍,使该校成为在校高中生1000人左右的普通高完中,给县城的初中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读高中的机会。古零中学等也要继续加大投入,挖掘潜力扩招。

2、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