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范例

农业气象

农业气象范文1

1.农业推广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师生共同设计任务。(1)教师设计部分。综合考虑农业推广学科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学生所在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笔者在农业推广课程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方法。即,老师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为一个符合课程需求的、规定了教学范围但不指定具体名称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地×××项目的推广),这一综合任务又下设若干子任务:①农业推广人员角色认识;②×××地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与确定;③×××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④×××农业推广项目的总结评价;⑤×××农业推广项目成果报奖。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分别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中。(2)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及实施。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扮演的身份及工作性质与程序;然后结合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爱好、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知识点、当地自然与社会条件等综合分析选择确定农业推广项目,并撰写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确定了具体推广项目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选项目的复杂程度、当地农民素质条件,以及硬件设施等选择确定项目的推广模式与方法,并撰写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模拟推广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农民的采纳情况随时应变使用多种方法,并锻炼学习人际交往及演讲的沟通、交流、语言技巧;项目推广演练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双重总结与评价,一重总结为对自身所选项目及推广情况进行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总结评价,并撰写总结报告,二重总结为学生之间相互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总结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学生们需要撰写推广项目成果请奖申请书,学习推广项目的报奖流程。

2.农业气象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1)教师单独设计任务。教师将学生所学专业目标与农业气象课程目标充分结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为基础,对整门课程设置了总体目标任务“×××省农业种植业区域规划”,课程总任务下设支撑典型任务共7个:①×××省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搜集;②光照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③温度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④水分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⑤风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⑥×××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分析;⑦观测不同作物的农田小气候特征。(2)任务实施过程。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参考资料、学习提示等简要向学生进行说明,学生课下个人完成并小组汇总分析,第二次课上时间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时间为学生对课下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老师随时点评指导,后半部分时间由教师下达下一个任务,依次类推,直到学期结束,完成全部的典型学习任务。最后,师生共同汇总各典型任务结果并分析,完成课程总任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文库、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进行检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两门课程在学期结束后都对该班36名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表,两次共收回问卷调查表7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图表制作和统计。

三、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两门课程结束后,都对该班学生进行了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内容完全一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资料查阅能力、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等方面入手调查。

1.学习兴趣有无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36份,比例100%;无学习兴趣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28份,比例77.8%;无学习兴趣问卷8份,比例22.2%。

2.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26份,比例77.8%;没提高问卷8份,比例22.2%。

3.资料查阅能力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

4.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

5.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24份,比例66.7%;没提高问卷12份,比例33.3%。

6.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0份,比例83.3%;没提高问卷6份,比例16.7%。

7.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6份,比例100%;不全面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0份,比例83.3%;不全面问卷6份,比例16.7%。

8.综合素质提高程度。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29份,比例80.6%;没提高问卷7份,比例19.4%。农业推广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自觉性、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明显优越于农业气象课程;查阅资料能力与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差不明显。可见,虽然任务驱动教学的优越于传统填鸭式教学,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根据课程需要、专业需求、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又比单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优越。

四、结语

农业气象范文2

1.1可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调整

我国的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生态农业迈进的转型中,除了要考虑必要的技术支撑和市场发展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气象保障最为基础,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农业结构分布特征不同,根据气象保障可以有效的调整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得生态农业经济最大化。

1.2提高对生态农业生产的服务

我国人口的基数越来越大,对粮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如果粮食产量无法提高,随之带来的社会矛盾会越来越大,给我国的发展会埋下安全隐患,但是如果一味的扩大种植面积,只会使得自然植被减少,土地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这样只会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而这些问题又会反作用生态农业的生产发展,因此加大对农业的生产服务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2.1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象保障部门只是单纯的提供气象信息,不同的农业生态作物在不同气候下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要对农业提供气象保障,有效布局生态农业结构,就需要明白气候与作物生长的关系,以下几个因素是最为主要的:温度因素,温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农作物的活跃生长温度要大于10℃,作物在生长气期每天温度累积的总和,称之为积温,根据积温基本上我国可以划分出5个温度带,分别是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以及寒温带。当白天温度和阳光适宜便于作物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更多的养分,夜间温度低光照少,呼吸作用下降,便于自身养分积累;水分和光热,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水稻甘蔗等作物就是需要水分多的作物,而甜菜高粱等就相对需要较少,然而我国降雨量分布极不均衡,年降水量以400mm为标准,东西主要产业分别是种植业以及畜牧业,又以800mm年降水量将南和北划分为水田农业以及旱田农业。当水分和光热在空间地域上结合得越好,作物的生长也就越好,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地域水分和光热相差加大,因而对农业作物的生产也有着重要制约作用。

2.2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气象设备的运用,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测也越来越准确,气象保障可以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预防提示,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作物生产的保护对策,从而保障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气象保障服务可以精准地提供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便于作物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进行产业布局,从而避免盲目的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产量和质量,在不同气候环境下,作物的产量由于受到温度、光热、水分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作物产出的质量和产量都受到影响,其气象保障正好可以根据准确的气候信息指导种植方法的改善,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预警自然灾害,保护环境,天有不测风云,往往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会使得收成颗粒无收,良好的气象保障服务可以提前预警,便于对作物提前做出方法措施,以免受灾,气候的变化往往也会改变作物生长环境的变化,气象保障服务可以提供有效的天气数据,便于作物种植的转移,从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进一步加强气象保障服务

随着农业结构升级,对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专业更精确的气象保障,对此,除了继续保持发挥原有的气象服务优势外,也要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标准,拓展更多的气象保障渠道,进一步推进气象观测业务的力度与精细度,针对不同地域不同问题开展更专业的研究探讨,加大气象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密切联系农业基层,从而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

4结语

农业气象范文3

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为农业气象保险行业的成长提供温床,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气象保险的发展受到牵连。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气象对农业保险业的影响显然易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启,市场化经营要求我们应对风险的手段要更加灵活,不仅限于要防范,还要承担着世界先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应对风险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及人们对农业保险服务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保险行业发展态势低迷。诸多问题给农业保险服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意义

2.1增加利益减少损失

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保险公司自觉地探索经营农业保险的路子。现阶段,天气预测技术日益成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但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大幅度降低,这预示着气象保险行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也会促使更多保险公司的产生,进而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形成良性发展。不难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保险公司创造出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对于收入相对单一的农户来说,国家补贴和买入气象保险的双重保障,能缓冲意外风险的破坏,避免遭遇重创性的损失。

2.2促进气象行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新的气象监测技术层出不叠。各国也为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规律的研究力度。监测机构对气象变化的高度要求和广大民众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竞争等因素都促进气象监测技术的飞进。越来越凸显的气象规律为科研事业理清了思路,专业的研究队伍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对气象变化做出更加精细的分析,推进着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2.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当今社会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农业气象保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令气象研究群体备受关注。气象学涉及到多项科研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只有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行业建设中来。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的起飞阶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方学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3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策略

推行保护政策。面对农业保险服务行业的不稳定,中国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监管体制,对气象走势做出准确预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给气象工作带来的危害,出台一系列慰民政策,规范保险交易市场。提高大众对气象投保工作的认知程度。利用媒体加强气象保险的宣传,普及农业气象保险常识,讲解农业保险的益处,增强民众自愿参保的信心,为农业保险大范围的推广制造舆论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延迟了落实进程,从而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科学的气象知识使农民应对灾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规划风险,进而促进其对农业保险的接纳。

4结语

农业气象范文4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业防灾减灾;应用

1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最南端,南枕昆仑山与西藏相连,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和田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年均降水量仅有35.0mm,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0mm,四季多风沙,每年浮尘天气220天以上,其中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d左右。境内有大小河流36条,年径流量74亿立方米。河流季节反差极大,夏季洪涝,秋冬严重干旱,春季极为缺水,4~5月来水量仅占全年的7%。全地区农业人口占85%以上,现有耕地399.58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少边穷传统农业地区,棉花、红枣、核桃、药材、蓖麻、瓜果、设施蔬菜等农作物均有种植。但是,受其地理区域位置以及气候的影响,和田地区干旱、洪涝、雷电、大风、沙尘、寒潮、霜冻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业的正常生产。所以,和田地区特别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大[1]。

1.1气象灾害信息服务途径

和田地区明确当地农村预警信息的有效传播手段,积极告知农民预警信息的途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对村民进行指导。传播手段既有农户自有的手机、电视等,也有政府设置在公共场所的传播设备,如大喇叭以及显示屏等。此外,和田地区了还建立了维汉双语手机声讯业务系统,设置维吾尔语和汉语语音库,为和田地区拓宽了气象信息的渠道,该系统可以凭借维汉双语实现气象信息语音功能,成为应对突发气象灾害以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2]。

1.2实行预警联动机制

针对各类气象灾害,和田地区气象部门一直比较注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强化市县会商、准确及时气象预报、预警等服务信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主动跟进决策气象服务。为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作用,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联动机制,制定部门联动相关章程,明确达到级别的灾害性天气要及时召开部门联络员会议。要求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强与民政、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的预警联动以及灾害联防,密切关注水情、农情以及灾情等信息,大大增强了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与敏感性,为开展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1.3建立特色林果业业务服务系统

和田地区气象工作人员通过深入田间开展实地调研,并且加密监测核桃的采摘时间,结合多年来核桃的物候期以及影响核桃生长品质的温度、光照等要素,建立了和田地区特色林果业务服务系统。该系统可以将气候特征和核桃生长期进行有效结合,对核桃生长所需的光照以及降水等条件进行跟踪观测,进而有效防御干旱气象灾害[3]。

1.4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开展

为了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和田地区一直比较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开展,不断加快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能力建设步伐,为缓解农业灾情提供了科技保障。

2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建议

2.1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信息的精准性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逐渐在气象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该注重强化对农业生产区的财政支持,加强现代化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气象观测以及气象灾害监测自动化。针对和田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以及区域特色发展需求,建设全区自动化农业气象观测网、健全设施农业观测网、完善自动化土壤水分观测网,不断提升农业天气预报信息的准确度,以期为和田地区农业生产给予更为精准有效的气象服务指导。

2.2构建基层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网

将和田地区突发预警信息系统向基层延伸作为重要抓手,不断突进预警信息服务重心逐渐朝基层下移,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县级气象部门传播至乡(镇)协理员、村信息员以及直至入户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网格,推进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设施不断优化升级。

2.3加强气象为农人才队伍建设

应加强和田地区气象为农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市级有专人或者有机构,县级有固定人员与涉农部门及社会力量人员共享的基层服务队伍。加大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及科研支持,培养和选拔一批高素质、高职称、高技术的农业气象服务领军人才,不断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现代农业气象科研成果的集成转化、示范以及推广应用[4]。

2.4增强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应加强和田地区农村区域的气象灾害风险识别以及预防,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区划以及灾害调查,绘制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风险地图,针对农村高敏感天气建立精细到乡(镇)的预报预警产品体系以及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产品体系,不断增强农村气象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中伟,赵莉,石启富.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8,38(14):237.

[2]周文静.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8,49(16):189.

[3]刘晓龙,段小芳.气象为现代化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分析[J].时代农机,2018,45(4):105.

农业气象范文5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装备;土壤水分;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施农业因其可控、保温、光照及设施灌溉的优点,已经在我国农业种植业中广泛推广。设施农业是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体现。这种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技术手段,通过改变自然日光及温度条件,创造供农作物全天候生长的温室环境,进而提高农业产量的设施工程。设施农业的核心工程就是安全型环境温室,关键技术是能够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及相应的调温保温设施构成冬季保暖,夏季防晒的小气候环境。在小气候的温室环境下,光照、温度、湿度及通风条件是温室作物生产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温度是最为重要的气象因子[1]。研究表明温室栽培适于北纬30~40°的区域,超过此范围区域,作物成本就会增加[2]。设施农业的高效益特点,已成为中国农业种植业中的支柱型产业,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温室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调控设备先进、生产和技术规范标准化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其设施农业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少,但在中国设施农业特别是日光温室室内调控设备简陋,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目前还是设施农业研究亟待提高的方向。

1温室气象灾害及预警

由气象灾害导致温室灾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温室设施受到的外界大风、暴雨(雪)和冰雹等气象灾害造成农业设施破坏性的机械损失和物理损伤;二是温室作物本身因强降温、连阴天、久阴骤晴和高温等天气现象导致危害设施内作物生长发育和产品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病害、虫害等。在我国北方主要有掀棚大风,暴雪垮棚,低温寡照、高温热害等4种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其中掀棚大风、暴雪垮棚气象灾害程度是温室结构设计、棚膜预防及保护措施的关键指标;温室内低温寡照和高温热害是蔬菜减产和降低品质的重要因素。在研究气象观测场的大气候与温室内小气候的定量关系和温室内小气候对作物的灾害影响指标的基础上,制定形成的灾害标准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防御和预警、防灾减灾决策等方面提供准确的技术依据。现有的设施作物气象灾害预警方法主要根据实时观测数据对比灾害指标判断其灾害标准的级别,结合气象台天气预报结果来进行灾害预警;也可以采用数值预报产品,结合1~2d日光温室内气象要素和未来1~2d温室外的气象因素值,利用统计学方法建立预报模型,预报日光温室内主要气象要素(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太阳能辐射量、日照时数等)的农用天气预报[3]。

2温室内环境监测设施及气象调控

温室内小气候变化过程和垂直分布规律与温室外气候要素的关系是研究气象灾害标准及农用天气预报的关键[4]。随着气象观测自动化的水平的提高,可在温室内安装实时监测辐射、光照度、二氧化碳、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土壤水分等多要素的气象监测仪,熟悉作物对各类气象要素需求的农业气象指标,研究设施要素的调控方法,建立气象环境综合调节的数学模型。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实时监测数据、动态模型预测及专家知识推理数据库相结合,建立管理决策数据平台,通过移动终端或手机APP等技术实现与用户的联动。喀左气象局根据多年人工观测,探索出日光温室内气象调控的有效方法:(1)悬挂“防寒裙”提高棚前沿地温和气温:在温室大棚前沿挂1m左右的“防寒裙”解决了棚内前沿地温偏低的问题。(2)采用透光率高的棚膜增加光照,可起到增加棚内太阳辐射量,提高气温,降低湿度的作用。(3)棚后墙悬挂反光幕提高地温、增加光照强度技术。(4)调控湿度:采用滴灌,防止漫灌、采用烟剂、粉剂防病治虫,减轻棚室湿度、调控棚室温湿度,调控生态条件防治病虫害。(5)采用垄鑫处理棚室土壤,消毒、增产、防治病虫害效果明显。(6)采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改善棚室土壤,提高地温和CO2浓度。(7)装置植物生长灯,增光补温。(8)双层覆盖防寒保温:增加大棚的覆盖物,双层(一层草帘、一层棉被)或加厚草(毡)帘等。(9)预防高温天气:用温室大棚遮阳降温涂料涂抹棚膜或棚膜外加遮光网。(10)增温控湿、通风透光防治棚内病虫害的发生。(11)增施CO2浓度,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5]。

3设施农业气象装备技术

新型温室设施装备技术系统包括:温室控制系统、温室通风系统、温室灌溉系统、温室移栽系统[9]。其中温度、湿度、光照、太阳辐射量等农业气象环境要素的观测数据既是设施农业调控技术的基本数据,也是建立气象预报预警数学模型的关键,观测数据主要通过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系统获取,张雪芬研制的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具有作物生长、农田气象要素观测和环境监控的功能,可开展作物生长、田间小气候和土壤水分自动化观测[14]。袁光明设计的农业气象观测数据自动化处理系统可以使观测资料实现自动处理、生成报表及历史资料的查询等功能[15]。从目前的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装备技术来看,在自动观测数据获取方面可实现作物生长的动态跟踪、气象要素的空间、时间的加密观测及大数据处理的能力。因我国北方设施农业以日光温室为主,传统的温室结构绝大多数只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在冬季棚内外环境温差大、昼夜温差大,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受环境及装备性能的影响会出现误差,如湿度传感器因长期处于高湿变温的环境,易因迟滞现象导致数据测量值误差偏大;土壤湿度观测值分层自动观测值与经验值不符;百叶箱的通风导致自动传感器的测量值与比对用水银温度计观测值有明显偏差等。这些由仪器引入的误差导致观测数据结果与人工观测值和经验值不符,如2012年10月17日~2014年2月20日时段,从喀左农业设施基地进行了人工与自动观测设备的对比观测的结果表明:人工观测共52d的逐时连续观测数据统计,人工观测棚内相对湿度平均为87%,分别高于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数据7%;高于自动预警仪数据15%。2014年2月25日~3月9日喀左县气象局技术人员在天盛庄园葡萄棚内进行了13d的观测,每h观测1次,测出深圳某公司自动放风仪器感应器的平均相对湿度差与人工观测相差(比人工低)27%。观测结果的偏差给掌握作物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规律探索不同作物对环境响应的定量关系方面、实现温室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带来困扰[10]。

4提高设施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系统是通过传感器感应气象要素的变化并转换成电信号,由信号转换模块经过数据采集装置及通讯系统实现气象观测的自动化功能,传感器的湿敏元件的特性是保证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关键技术,新机理和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是突破气象观测领域开发的先驱。

4.1湿度观测装备的关键技术

湿度传感器主要有电容式、电阻式和热电偶式3种类型,目前,应用在气象观测领域大多为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电容型湿度传感器的湿敏元件感湿原理是湿敏材料的特征参量随其内部水分子含量浓度的线性变化。故湿敏元件的线性度、响应时间、湿滞等静态特性是是衡量湿敏元件性能的主要指标,湿敏材料的湿滞和动态响应特性及其水蒸气传质机理是研究湿敏元件技术指标的关键技术[20]。研究结果表明,湿敏材料感湿膜的厚度、浓度对水分子有效渗透系数和有效扩散系数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不是唯一要素,环境温度的升高,使水蒸气的饱和压力增大,进而影响水分子有效渗透系数和吸附时间,因在温室大棚内的密闭空间,经常出现高温高湿、低温高湿的情况,如果湿敏元件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湿度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4.2土壤水份观测的关键技术

土壤水分监测仪器的驻波比法直接得到的土壤容积含水率与人工观测烘干称重法通过土壤重量含水率与土壤容重计算后得到的容积含水率的值存在着偏差,如喀左县气象部门业务使用的自动土壤水分测量仪,2018年9月1日~2018年11月20日期间对0~100cm等8个土层的土壤水分观测仪器进行自动站与人工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层次正差值在1.2%~18.1%之间,最大值18.1%和最小值1.2%均出现在40~50cm层次。自动站与人工观测土壤相对湿度值负差值在-0.6%~-5.4%之间,最大值-5.4%出现在20~30cm,最小值-0.6%出现在10~20cm深度。因此,自动站观测值总体高于人工观测值,其中20~30cm偏低较多,40~50cm偏高较多,0~10cm和30~40cm层次差别较小。影响自动观测测量准确性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自动监测仪器的相对湿度等最终观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各土层的土壤常数值直接相关,故人工测量的土壤常数的准确性能直接影响自动监测仪器的观测结果;二是监测仪器的投入业务运行前,用传感器输出值与人工的比对结果计算修正值,将数据修正后的终值作为观测结果,故修正值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观测质量。因土壤水分的观测与土壤特性等相关参数关联密切,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有必要和人工观测对应的观测要素值实施在线比对和定期修正,才能使装备稳定特性与人工比对相结合,才能真正减小自动土壤水分的驻波比法与人工烘干法的观测结果的数据偏差,将这种比对后的偏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才能确保自动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确保数据准确及可业务化,实现土壤水份观测的自动化观测仪器能够在气象预报、科研领域的应用。

5结论

5.1设施农业气象装备发展面对的方向

设施农业应用设施及环境调控手段,为作物生长提供相对适宜的气象环境条件,但目前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的还处于初级阶段,设施农业还没完全摆脱自然环境对作物产量、质量的危害,设施农业气象发展还以应对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为主要方向,为了适应地域、气候及防灾减灾的特点,其观测装备的观测手段不宜千篇一律,应在不同空间层次、观测要素等方面有所调整,如北方以适应防掀棚大风,暴雪垮棚,低温寡照、高温热害及病虫害的气象灾害配备相应的观测装备等。环境调节的基础数据来自于温室内部的气象观测数据,目前国内在天气、航空、军事预报等方面已具备先进、精准的气象新型装备科研技术成果,可结合温室内部的特殊环境进行农业气象装备科研领域方面的技术融合,另一方面应加强与植保等部门之间的科研合作,将气象装备与植保装备相结合,一方面加强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向提高装备的有效综合利用。

5.2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制与探索

农业气象范文6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业防灾减灾;现状;对策建议

农业生产过程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一旦出现大范围气象灾害,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在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工作人员应认识到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机制,提高气象服务质量。

1气象服务概述

1.1气象服务特点

实际上,农业气象服务可以反映出气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相关性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服务设备和技术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的关联更为紧密,有效减轻了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自现代化设备在各级气象部门中得到广泛应用以来,不仅可对各种气象要素数据进行监测,同时结合保存的数据信息,可为研究气候和气象条件提供数据支撑。结合各种现代化软件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并预测气候变化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气象服务为农业生产的准确性[1]。

1.2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的形式

1.2.1短期预测在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中。短期天气预报的主要形式是借助各种短期软件获取所需的气象要素数据,以分析和评价天气情况。为了确保天气预报的精确度和气象信息的公开性,需要体现其及时性水平,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短期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预警作用,而配合使用人工增雨或人工防雹,可有效缓解干旱或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当前,短期预报具有及时性强、准确性高的优势,可为农业生产作业提供精准的时间段,进而提高天气作业效率。

1.2.2长期预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天气预报技术类型不断增多。现代化气象检测设备在提升天气预报精确度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在农业防灾减灾中,可通过长期预报手段掌握未来某时间段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并合理预测高(低)温、强降水出现时间,第一时间做好预警,方便农民提前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办法。

1.3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应用的必要性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种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较大。农业气象服务可有效预测未来天气变化,提前防御,将不利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2]。自气象部门引入现代化观测仪器设备和技术以来,气象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随着气象服务水平的提高,除了可指导农业水利项目建设工作外,还能根据未来气候变化加强农业体系建设,进而选择合适的播期,确保农业生产工作持续、有序推进。

2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服务内容

2.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

在农业生产中。为广大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灾害性天气信息是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可使人们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为气象部门制定防灾减灾对策提供帮助。

2.2提供灾情信息

农业生产过程受气象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气象灾害的出现不利于优质高产农作物的形成。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同时还能报道农业受灾程度。只有确保气象部门准确掌握灾情信息,才能有效提升防灾减灾对策的科学合理水平,进而减少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2.3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

将地面遥感与监控系统相结合可对农作物生长状况进行监测。方便农气人员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方面的信息,以实现农作物管理的科学性。

2.4作物生长和产量预报

气象部门可根据农作物各个发育阶段提供气象服务信息。并结合气象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状况,发挥出气象服务的作用,以确保农作物的优质、高产。

2.5划分农业气候资源

在气象服务的基础上。可对不同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分布进行划分,进而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科学的依据。

3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3.1农业防灾减灾中的气象预警

将气象服务应用于农业防灾减灾中的核心是气象预警。为了有效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象预警是较为关键的环节。实际上,气象预警是除了天气预报外,气象服务的重要业务,也是气象为农服务的重点。当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自动化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可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此外,因风云三号D卫星的发射成功,还能同其他类型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实现组网,提升了数据更新的时效性[3]。其中,有超过90%的数据更新速度只有2h,进一步增强了气象预报的精度。气象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具体应用是以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等表示的。以如下预警信息为例:阴天转多云,最低气温在5℃~13℃之间,最高气温则在20℃~24℃之间,预计未来7d降水增多,气温下降,部分地区会有雾或者浓雾天气出现。根据这些气象信息可以提出气象服务建议,比如早晚温度偏低,需要做好防寒保暖,雨雾天气能见度偏低,需注意交通安全,降水多气温偏低,需注意暴雨洪涝等。

3.2气象服务指导农业生产

在农业防灾减灾中。需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进而为“三农”提供服务。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而防灾减灾的实质则是为现代农业服务,防灾减灾中的气象就是通过充分利用气象服务达到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的目的。农业生产过程对气象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不同农作物对气象条件的需求也有一定差异,且每种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气象要素也有不同需求。比如,水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热量、光照条件不尽相同。在气象服务的基础上,可准确把握水稻适宜种植温度和不同生长期最适宜温度条件,并以气象服务的方式指导农民科学进行农业生产,确保农作物的优质、高产。

3.3农业防灾减灾中的气象科普宣传

将各种手段活动相结合。向社会大众普及气象学相关知识,并为其指导生产生活、防灾减灾的方式称之为气象科普宣传。气象科普宣传作为气象服务的重要环节,取得的成果较为显著。当前,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不断向农村地区深入,全国各地均围绕世界气象日开展不同形式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比如,在春耕春播之前,建平县气象部门根据当地气候发生发展规律,专门组织气象技术人员编制《气象为农服务手册》《乡镇气象信息员培训教材》《农业气象实用技术》等,并以乡镇为单位,将其发放至各个农业站和农民手中。此外,建平县气象部门还邀请当地气象、农业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开展乡镇气象信息员培训工作,并向其讲解气象基础知识、灾害天气种类、灾害预警信号、防灾减灾指南等不同方面的气象知识。

4建平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现状

4.1积极开展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

建平县气象局按照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总要求。聚焦群众服务需求,不断创新气象服务方式,全力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近年来,建平县气象局始终坚持把“三农”气象服务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春播、秋收等关键农时,工作人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村大集等地,为农民开展农事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建立气象为农服务微信群,每天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决策服务材料等内容,为种植或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为缓解旱情和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抓住每一次天气过程,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农业增产、增效做好气象保障服务。在做好为农服务工作的同时,县气象局不断增加现代化建设投入,已建设完成了覆盖全部乡镇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25套、自动土壤水分站2套,农业小气候站2套、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4.2提供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因灾害性天气不可避免。气象部门可以将气象卫星、大数据模拟、雷达等手段相结合,以提前预知灾害性天气,使人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防御。因网络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增强,建平县境内布置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基本可以监测各个乡镇天气变化情况,以期为预报预警工作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全县范围内安装的气象电子显示屏几乎覆盖当地县委、县政府、县政协、涉农部门、各乡镇村委会等,在传播气象信息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重要天气过程来临前,为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准确、及时、贴心的气象服务,县气象局积极拓展气象服务渠道,充分利用手机短信、气象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微博、微信群等方式,及时气象服务信息。不断创新气象信息方式,利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制作未来3d的天气预报、重要天气报告和预警、雨情等信息。

4.3提供农业气象专题服务

结合农业气象服务需求。为广大农民提供天气预报、农业相关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产品和农业生产建议;在省、市气象局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建平县气象部门不断完善农业气象周年服务,并规范了气象为农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服务范围,积极调整本地从事种植或养殖的农户在农时关键期、农作物关键期时间,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对策建议,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气象服务。每月向当地农业局、各个乡镇、县委、县政府等部门发送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影响评价,以期为关键农事活动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在春耕春播、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提升预报准确率和预警信息的时效性水平;加大对全县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的更新维护力度,确保各类监测设备可以正常运行,为更好地开展春秋季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保障;建平县气象部门还加强同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联动,通过强化信息共享、信息产品共发,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水平。

4.4打造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开展直通式气象

自建平县气象局安装并使用省局研发的网络版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以来。通过新建的无缝拼接屏,使得气象业务和预警信息平台均得到了完善。业务岗位人员可熟练使用该平台,以充分发挥出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此外,还更新了直通气象服务信息库,针对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设施农业大户等,通过短信的方式提供气象服务,并将天气变化情况提前告知农业大户,使其提前将准备工作做好,将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降到最低。建平县气象部门借助手机短信平台,至少每7d1次气象信息,并不定期培训种植规模大、服务效果好的重点服务对象。自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以来,使得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提升了气象为农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水平。

5对策与建议

5.1构建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系统

将气象服务应用于建平县农业防灾减灾中。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确保农作物的优质、高产。因此,建平县气象部门需及时构建气象应急网络系统,并不断完善。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相继成立了气象指挥部门和应急部门,以对气象灾害进行联合指挥和应用,使得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防灾减灾科学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建平县气象管理指挥工作中,需认识到现代化网络监测设备的优势,充分调动当地有利资源,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尽快制定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对策,以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5.2加强观测点的建设

通过近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与过去相比,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通过改善原有生产规划,可形成新的农业布局模式。对于建平县气象部门来说,为了不断完善农产品工作流程,要利用网络分析农业数据和产品规划;构建网络监测点,以实现对特定区域的全面监控,快速、精确地获取气象数据,便于人们及时掌握当地气象变化情况。此外,建平县气象部门还可以在特定管辖区域采集气象资料和预警信息,结合这些信息及时更新数据储存库,并准确判断未来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御对策,降低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5.3优化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通过全面预测气象灾害和分析气象数据信息。构建反应快、灵敏度高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受到建平县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构建的气象预警系统功能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农业跨区域和协作程度的提升,需要统筹规划当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不断优化完善气象灾害预警网络。建平县气象部门应加强与当地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在提升预测信息准确性的同时,还要合理分配当地可调度的辖区资源,进而降低农业受损程度。

5.4加强宣传,增强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在农业防灾减灾中。建平县气象部门除了提供完善的气象服务外,还要保证农民有较强的防灾减灾意识,以便在气象灾害出现时可及时制定科学高效的防灾减灾对策。因此,应在建平县境内加大气象服务宣传,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扩大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宣传范围。此外,气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也会对气象服务工作质量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需明确气象服务人员的招收标准,并在员工内部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加强管理人员与员工间的沟通协作,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积极营造和谐、高效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6结语

气象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一旦出现气象灾害或由此引发次生灾害,势必造成农作物受损严重。因此,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显得极其重要,通过对当地涉农、涉灾部门及农户提供及时有效的灾害预警信息,可将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以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罗坤海,胡妍妍,等.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研究[J].种子科技,2019,37(17):148,151.

[2]董晨洁,张庆广,王颖,等.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0):117.

农业气象范文7

1.干旱。干旱是指由于水分的收支及供求失衡而造成的水分短缺。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极为显著。我国的干旱情况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季节性与区域性。我国的干旱平均两三年就会发生一次,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特大旱灾发生次数至少十余次。我国的干旱横跨四季,春季集中在华北、东北、云南、四川等地,夏季在东北、华北、西北、黄淮地区,秋季在东北西南、黄淮、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南等地,冬季则主要集中在南方。

2.洪涝。洪涝灾害的形成与降水量、土壤结构、地理位置、植被、季节等密切相关。自古以来,洪涝灾害都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我国江河众多,每年汛期都会有一定的洪涝灾害发生。尤其是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耕地密集,洪灾频发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特点分为:一是普遍性。我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都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侵蚀。二是高损失性。根据1991年到2007年的中国历年洪涝灾害损失官方数据,其中损失中重度以上的年份个数有八个,损失金额都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三是突发性。以我国东部地区为例,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然而防洪能力较弱,经常是洪涝灾害突袭来临,造成损失较大,突发性较强。

3.台风。台风源自于热带海洋上产生的低气压,当近地最大风速超过17.2km/s时就称之为“台风”。我国在气候上受到了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气旋的影响,主要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受灾严重,台风也被人们称为全球上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台风具有影响范围广、季节性强、受灾程度大、出现频率高、以及灾区较为集中等特点。台风一般发生在5月到11月之间,由于受到西北太平洋与热带季风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台风的高发区,间接影响达到32个省市。

4.冰雹。在农业气象灾害范畴内,冰雹是一种区域性较强的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果实、枝叶以及杆茎上,属于机械性损伤。冰雹灾害产生于强对流天气中发生,与地理位置、外部环境以及气象条件所形成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在山区、平原、内陆、沿海均由分布,可以说一种比较常见的气象灾害。近年来,在不经常发生冰雹灾害的湖南、江西等省也遭受了冰雹的袭击。我国的北方山区地带是冰雹灾害的高发区,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危害。

5.冷冻。冷冻灾害主要指由于温度较低而引起的霜冻、寒冻等气象灾害,根据冷冻灾害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冻害与低温冷害。冻害产生于冬季期间,一般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冻害分为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两种,在此种条件下。农作物较易产生冻害,严重时农作物则会死亡。低温冷害则指的是由于温度偏低而使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发生障碍的情况,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的气象灾害。

6.其它气象灾害。除了上述五种气象灾害以外,还有低温连阴雨、雪灾等也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乃至农业经济都受到一定影响。根据报道,2007年,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遭受了连续十几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导致了很多农作物产生霉变,有的已长出的农作物也产生的烂果现象,致使农民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我国湖南、广西等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雪灾侵害,直接影响到冬季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减产,农业经济稳定性失衡。

二、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气象灾害的产生,它对农业的不良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国疆土辽阔,包括多种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冷冻等等,不同种气象灾害都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以洪涝灾害为例,每年七八月份是洪涝灾害的高发期,此时也是长江流域玉米的生长盛期,此时,如果发生洪涝灾害,容易造成大片玉米的绝收。

2.对农作物种植时间的影响。如果时值农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却发生了气象灾害会导致推迟农作物的种植,如果继续提前播种,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该农作物的整体产量与质量。以山东省冬小麦的种植为例,到了小麦的生长发育期却恰逢冷冻气象灾害,为了能够使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与诸多外界因素相适应,势必要延迟播种时间。如果提前播种,就会出现小麦在入冬前长势过旺,造成小麦过冬时遭受冷冻灾害侵蚀,从而引起冬小麦的产量下降。

3.对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所谓设施农业是指人们为了抵御气象灾害或者是不良气候条件而进行的工程农业,如保温、加光、人工建筑等,主要以花卉果蔬、田间作物以及水产畜牧营造一个小型的气候环境。气象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气象灾害也会对设施农业造成破坏,如暴雨、冰雹、冷冻等,都会造成相关设施的毁坏。

三、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农业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我国的农业经济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显著的上升走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分为十五个阶段,其中,1988年到1991年的农田受灾面积达到了全国农田面积的一半以上,平均每年的经济损失达到750亿元以上,而受灾面积则达到47952万平方公顷。根据2007年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达到500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占我国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1%到3%。2008年,同样尤其气象灾害导致我国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100亿元,占GDP总值的4.5%。

2.农业经济影响频率加快。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其发生气象灾害的频率分别为12.5%、42.9%、60%、70%、100%,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频率不断加快,危害随之增加。平均每年国民生长总值的4%都被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所抵消,损失严重。

3.农业经济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气象灾害的发生,不仅对农业经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对其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一旦气象灾害产生,将会极大地降低农业产量,而产量的降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当季农作物的市场价格,由于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将会增涨,气象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短期通胀压力,不利于我国市场的稳定。

四、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1.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各地政府应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到农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内,由政府牵头对气象防灾减灾进行通盘部署,其构建完善的防御工作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系统,以统一领导、联合进行的方式,有规律组织气象灾害的防御指挥、预报警报、防御实施;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从而保障各项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开展大型农业设施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系统,减低灾害的破坏率。

2.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气象灾害的产生与当前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相关政府与防灾减灾工作人员了解环境变化、掌握气象规律,提高农业对气象变化的防御性,进而调整农业布局,以达到农业发展与气象资源充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实现农业高产、高质,农业经济高效的目的。

3.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首先,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系统,将减灾教育纳入各类农村教育体系中,通过该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气象灾害易发区人群了解灾害的起因及防御措施。其次,提高从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建设效益,从而减少农业生产损失,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逐步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天气农业保险模式,建立由政府牵头,商业保险公司参与,补贴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新模式,有效化解农业灾害风险,稳定农业生产。

5.增强生态意识,农业生产与气象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气象灾害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以对水资源污染控制与保护,人居环境改善与防灾减灾进行统筹考虑,比如对山、水、林等合理开局,统筹考虑村镇小气候形成,避免发生气象灾害。

五、总结

农业气象范文8

1.干旱。

干旱是指由于水分的收支及供求失衡而造成的水分短缺。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极为显著。我国的干旱情况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季节性与区域性。我国的干旱平均两三年就会发生一次,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特大旱灾发生次数至少十余次。我国的干旱横跨四季,春季集中在华北、东北、云南、四川等地,夏季在东北、华北、西北、黄淮地区,秋季在东北西南、黄淮、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南等地,冬季则主要集中在南方。

2.洪涝。

洪涝灾害的形成与降水量、土壤结构、地理位置、植被、季节等密切相关。自古以来,洪涝灾害都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我国江河众多,每年汛期都会有一定的洪涝灾害发生。尤其是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耕地密集,洪灾频发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特点分为:一是普遍性。我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都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侵蚀。二是高损失性。根据1991年到2007年的中国历年洪涝灾害损失官方数据,其中损失中重度以上的年份个数有八个,损失金额都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三是突发性。以我国东部地区为例,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然而防洪能力较弱,经常是洪涝灾害突袭来临,造成损失较大,突发性较强。

3.台风。

台风源自于热带海洋上产生的低气压,当近地最大风速超过17.2km/s时就称之为“台风”。我国在气候上受到了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气旋的影响,主要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受灾严重,台风也被人们称为全球上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台风具有影响范围广、季节性强、受灾程度大、出现频率高、以及灾区较为集中等特点。台风一般发生在5月到11月之间,由于受到西北太平洋与热带季风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台风的高发区,间接影响达到32个省市。

4.冰雹。

在农业气象灾害范畴内,冰雹是一种区域性较强的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果实、枝叶以及杆茎上,属于机械性损伤。冰雹灾害产生于强对流天气中发生,与地理位置、外部环境以及气象条件所形成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在山区、平原、内陆、沿海均由分布,可以说一种比较常见的气象灾害。近年来,在不经常发生冰雹灾害的湖南、江西等省也遭受了冰雹的袭击。我国的北方山区地带是冰雹灾害的高发区,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危害。

5.冷冻。

冷冻灾害主要指由于温度较低而引起的霜冻、寒冻等气象灾害,根据冷冻灾害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冻害与低温冷害。冻害产生于冬季期间,一般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冻害分为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两种,在此种条件下。农作物较易产生冻害,严重时农作物则会死亡。低温冷害则指的是由于温度偏低而使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发生障碍的情况,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的气象灾害。

6.其它气象灾害。

除了上述五种气象灾害以外,还有低温连阴雨、雪灾等也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乃至农业经济都受到一定影响。根据报道,2007年,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遭受了连续十几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导致了很多农作物产生霉变,有的已长出的农作物也产生的烂果现象,致使农民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我国湖南、广西等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雪灾侵害,直接影响到冬季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减产,农业经济稳定性失衡。

二、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产生,它对农业的不良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国疆土辽阔,包括多种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冷冻等等,不同种气象灾害都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以洪涝灾害为例,每年七八月份是洪涝灾害的高发期,此时也是长江流域玉米的生长盛期,此时,如果发生洪涝灾害,容易造成大片玉米的绝收。

2.对农作物种植时间的影响。

如果时值农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却发生了气象灾害会导致推迟农作物的种植,如果继续提前播种,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该农作物的整体产量与质量。以山东省冬小麦的种植为例,到了小麦的生长发育期却恰逢冷冻气象灾害,为了能够使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与诸多外界因素相适应,势必要延迟播种时间。如果提前播种,就会出现小麦在入冬前长势过旺,造成小麦过冬时遭受冷冻灾害侵蚀,从而引起冬小麦的产量下降。

3.对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人们为了抵御气象灾害或者是不良气候条件而进行的工程农业,如保温、加光、人工建筑等,主要以花卉果蔬、田间作物以及水产畜牧营造一个小型的气候环境。气象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气象灾害也会对设施农业造成破坏,如暴雨、冰雹、冷冻等,都会造成相关设施的毁坏。

三、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农业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我国的农业经济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显著的上升走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分为十五个阶段,其中,1988年到1991年的农田受灾面积达到了全国农田面积的一半以上,平均每年的经济损失达到750亿元以上,而受灾面积则达到47952万平方公顷。根据2007年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达到500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占我国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1%到3%。2008年,同样尤其气象灾害导致我国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100亿元,占GDP总值的4.5%。

2.农业经济影响频率加快。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其发生气象灾害的频率分别为12.5%、42.9%、60%、70%、100%,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频率不断加快,危害随之增加。平均每年国民生长总值的4%都被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所抵消,损失严重。

3.农业经济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发生,不仅对农业经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对其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一旦气象灾害产生,将会极大地降低农业产量,而产量的降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当季农作物的市场价格,由于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将会增涨,气象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短期通胀压力,不利于我国市场的稳定。

四、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1.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体系。

各地政府应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到农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内,由政府牵头对气象防灾减灾进行通盘部署,其构建完善的防御工作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系统,以统一领导、联合进行的方式,有规律组织气象灾害的防御指挥、预报警报、防御实施;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从而保障各项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开展大型农业设施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系统,减低灾害的破坏率。

2.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

气象灾害的产生与当前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相关政府与防灾减灾工作人员了解环境变化、掌握气象规律,提高农业对气象变化的防御性,进而调整农业布局,以达到农业发展与气象资源充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实现农业高产、高质,农业经济高效的目的。

3.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首先,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系统,将减灾教育纳入各类农村教育体系中,通过该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气象灾害易发区人群了解灾害的起因及防御措施。其次,提高从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建设效益,从而减少农业生产损失,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逐步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

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天气农业保险模式,建立由政府牵头,商业保险公司参与,补贴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新模式,有效化解农业灾害风险,稳定农业生产。

5.增强生态意识,农业生产与气象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气象灾害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以对水资源污染控制与保护,人居环境改善与防灾减灾进行统筹考虑,比如对山、水、林等合理开局,统筹考虑村镇小气候形成,避免发生气象灾害。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