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培训范例

农业培训

农业培训范文1

一般正式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都是经过多地点、多年份的试验、示范后进行推广的。但有时也有从试验直接走向推广的,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推广技术较为简单、推广风险比较小,适应推广范围比较小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也未尝不可,但不宜经常采用。现举一例,天祝县东坪乡是天祝县南部的一个乡,人口6000,耕地1.4万亩,均为山旱地,也积极参与甘肃省推广的“全膜垄作马铃薯推广项目”,当年覆膜种植超过4000亩,而这个乡下辖4个行政村,常年马铃薯播种面积是8000~1万亩的水平。这个项目在全省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天祝县也有5万亩以上的马铃薯覆膜种植,而天祝县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是8万~10万亩。同样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东坪乡覆膜种植马铃薯在收获后发现,覆膜马铃薯相对露天马铃薯,也就是不覆膜的马铃薯几乎没有增产,这让人难以理解,当地农户也不认可这项推广技术。究其原因认为这是东坪乡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的。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膜下种植,达到保水增温的作用,使马铃薯生长快,生长好,从而达到高产的这样一个目的。而东坪乡为什么就不能呢?当年农技人员在该乡扎帐村的一块地里,简单做了对比试验:在同一块地里让种植户一半覆膜种植,另一半不覆膜种植,其他条件全部一致,收获后发现,无覆膜种植的产量是2400kg/亩,覆膜种植的产量是2000kg/亩,产量差距20%左右。原因分析是:

1)东坪乡地方较热,是天祝县的“热地方”,平均气温高于全县3℃左右,土壤疏松,种植马铃薯的墒情一般靠秋冬季降水,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光、热、水条件已基本满足马铃薯生长。但覆膜后,地温升高快,膜下温度过高,因为基础温度已与马铃薯所需温度吻合,温度过高便会影响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尤其是气温超过28℃后,马铃薯就出现生长不良或停止生长)。

2)覆膜后,土壤通透性降低,秋季降雨时,水分不能充分渗透到马铃薯块茎生长垄体内部,从而使产量受到影响。鉴于以上情况,乡党委政府认真研究后向县里作了汇报,后经县里同意,不再向东坪乡下达“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的任务指标,依旧沿用当地传统的种植方法,并鼓励探索新方法。从这一例证可以看出,推广任何一项新技术,都应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个步骤;同时每项技术不一定在所有地区都适应或适合,也应避免“一刀切”的推广方式,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的推广同样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农技推广人员主观努力和精心指导,更需要广大农户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发挥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二、良好的技术服务与规范的推广原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1)良好的技术服务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同时需要各级农技人员具备自身过硬的业务素质,这就需要农技人员不断加强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农业经济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的需求。

农业培训范文2

关键词:三亚;农业科技培训;问题;发展对策   

农业科技进步不仅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还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海南省三亚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为推动全市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提升全市农业产业的技术水平做出了贡献。但是,该市目前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科技培训现状

三亚市位于海南省的最南端,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发展热带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热作水果生产基地。2016 年全市乡村人口 31.38 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口 13.33 万人。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 102.68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21.59%[1]。目前,三亚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主要由各级种植、畜牧、农机等技术部门承担实施,通过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课堂教学与田头授课、现场学习和交流等方式,结合科技活动月等活动开展。2017 年,全市组织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现场会等 60 多期,培训农民约 3700 人次,发放各类资料约 2 万多份。培训内容主要有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机操作维修技术及农业相关政策法规等。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从业者主动性差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存在劳动条件差,工作量大,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等不利因素,造成大多数年轻人特别是拥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目前,三亚市农业从业者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获取新知识的愿望不强,学习能力也较弱。而且,长期以来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并依靠口手相传相互传播,形成的种植习惯根深蒂固。他们中有很多人甚至对农业科技知识,特别是新品种、新技术等持怀疑态度,不愿做出改变。

(二)培训人才不足

目前,三亚市承担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工作的是市、区农业部门所属的各事业单位,包括农技推广机构和研究院所等。市级各技术部门中从事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技术人员仅 80 多人,基层区级农业部门中技术员更少,每个区平均不足 10 人。其中,全市具有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仅 15 人,农业科技队伍特别是高级人才队伍严重短缺。

(三)培训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一是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由于科技人员培训经费不足,科研、推广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许多农业科技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尤其是中长期培训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自身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给农户培训的内容相对滞后。二是实践经验不足。部分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年轻的技术员,虽然拥有较高的职称或学历,但参加生产实践较少,与农户沟通不顺畅,讲课时理论过多或是过于教条,不能有效满足农民培训需求,影响了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四)田间培训基地缺乏

一方面开展农业科技田间应用示范,再通过现场观摩等形式,让农民看到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优势,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最直观的方式;另一方面,培训过程中让农户进行田间实际操作,也更利于农户掌握新技术。但是,目前市、区两级农技推广机构都缺乏必要的田间示范基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培训效果。

三、对策建议

(一)积极探索培训模式

拓宽农业科技培训模式,提高农户参与的热情,提升培训效果。一是继续做好田头培训。将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农户可以根据田间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随时提问,并得到有效的指导。二是采取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模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农民群体,可选择微信公众号、田头宣传栏、视频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宣传。三是改变课堂授课形式。用图片、小视频等代替大量的文字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说,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吸引农民的注意力。

(二)开展多样化培训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原则,针对农民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需求等特点开展分类培训[2]。例如,可分批组织农村青年、农村妇女、中老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农业雇工及农业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培训。二是针对不同区域的特色作物、土壤条件和病虫害发生特点等因素,分片区、分类别调整培训内容。三是调整培训时间。根据培训对象自身特点、学习目的等,适当调整培训时间。如,普通农民以 0.5~1 天的短期培训为主,职业技能培训以 5~7 天的中期培训为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培训的效果,是培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增加培训专项经费,鼓励农技人员外出参加培训更新知识技能,特别是资格认证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二是鼓励农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参与田间生产试验示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提升培训的实用性。三是鼓励农技人才经常走出去,到农民劳动的田间、地头以及家中,多与农民沟通互动,了解和掌握与农民的需求,提高科技培训实效。

(四)健全培训体系

农业科技培训,是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农业部大力提倡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模式,要积极引入农业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投入到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中来,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教育培训体系。应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鼓励他们建立培训场所,引进师资力量,配置培训设备,组建实训基地等。要确保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长效性,从而使培训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3]。

(五)做好田间技术示范

针对当地主要生产作物,在田间选择交通便利,农民积极主动配合的地块,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的田间示范。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组织农民观摩,让农民看到农业科技给生产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优势和便利等,消除农民的怀疑和顾虑,有效激发农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农民主动应用。(六)开通技术服务热线根据三亚市农业生产实际,结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拨打电话可以实现直接、有效地沟通。各级农业部门应继续加强热线电话这一传统沟通渠道建设,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公开电话,让农民能够随时随地与技术专家沟通、咨询,并得到专业的指导。

(七)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鼓励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引入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农技部门要做好相关技术服务,指导农民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打造农产品品牌。一是及时病虫情报,指导田间适时防治,科学安全有效地使用农药。二是根据三亚市的气候,在台风、暴雨、降温等恶劣天气时,及时技术指导措施,组织农民做好应对。三是引导农民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引进无人机等先进植保器械用于防治。

参考文献

[1]三亚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三亚调查队.三亚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2]李环环,牛晓静.法国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01):154-157

农业培训范文3

农业科技培训是一项基础性、长效性工作。要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重点围绕协调管理、资金投入、考核奖惩等环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扎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稳步推进。

1.1健全管理机制

农业科技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面向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培训工作应重点抓好县、乡两级的培训。目前县级的农口部门基础较好,一般都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根据各自职能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乡镇不平衡性较大,基础较差,有的乡镇甚至很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健全农业科技培训的管理机制,县级主要是完善提高,应重点抓好协调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统一管理的角度,可建立由农口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根据各地产业特点,挂靠在主要产业的主管部门,主要做好全县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意见的制定和协调指导。县级重点抓好乡镇、村级农技人员以及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的培训。乡镇要打好基础,可建立由政府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牵头、农口各站所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协调指导全乡镇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主要抓好广大农民的培训教育工作。由于乡镇师资力量不足,县级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强化对乡镇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农口各业务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的科技人员要积极参与到乡镇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中去,每年承担一定课时的授课任务,并常态化地坚持下去。

1.2健全投入机制

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农业科技培训的各项扶持政策,对各种培训专项资金一定要确保落实到位,严禁挪作他用。有些地方,在农业科技推广上仍然是简单的层层行政推动,往往到“最后一公里”就推不下去了,效果甚微。县、乡两级要更新观念,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减少一般性的会议部署,把重心放到培训上,把资金投到培训上,农民真正地掌握了农业科技知识,不用“催收催种”,自然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农业科技培训投入要有制度保障,不能仅靠哪一任领导重视就多投一点,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增加投入的民生工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各方面都要重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形成合力,积极给予培训设施、场地等物质上的帮助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重视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提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县、乡财政要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将农业科技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加投入。各级农口业务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要认真抓好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包装、立项、实施工作,对其他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也要安排一定的培训专项经费,通过农业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培训能力。

1.3健全激励机制

各级要制定农业科技培训的中长期计划、年度实施方案。要明确责任,建立考核制度,把农业科技培训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考核之中,纳入优质服务部门的考评之中。要建立督查制度,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同时,要建立奖惩制度,把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业绩与农业科技人员的提拔使用、技术职务晋升、各种评优、继续教育等结合起来,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对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培训工作,发放一定的补助费,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加大典型培植力度,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推动农业科技培训的深入开展。对农民参加培训学习,可以在种苗供应、农产品销售等农业专业化服务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农民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不断创新是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水平的重要保证

农业科技培训有其自身的特点,区域性、季节性、操作性都很强。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水平离不开创新,需要立足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创新的思维、开拓的精神做好培训工作。培训内容要体现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培训方式既要实用有效、切合农村实际,也要跟上现代教育理念,积极运用先进的教育手段。

2.1贴近产业特点开展培训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要突出重点、抓出特色。在做好各项常规技术普及的基础上,要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特点,紧紧围绕传统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推进培训工作的开展。一个地方的优势产业一般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也较高,因此不但要抓好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培训,更要重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营销技术的培训。要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紧密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进展进行培训,随着品种结构的变化,对配套技术的应用也必然提出相应的要求,农业科技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不断充实、不断更新。

2.2鼓励专业大户现身说法

农民渴望致富,希望掌握更多的农业科学知识。各类专业大户实际上就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是最有说服力、最有可信度的人。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在农业科技培训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现身说法作用。让不同类型的专业大户承担起“土专家”、“土教授”的角色,在乡镇农业科技培训班上为广大农民传经送宝。同时,专业大户的“三亩二分地”也是乡镇农业科技培训班最好的“实习工厂”,乡镇、村要善于做好协调引导工作,让“农民学员”在“实习打工”中增强信心、取到真经、学到真本领。

2.3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作用

农业培训范文4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需要提高质量,农业转移人口也要进行深层次的培训,阐述了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一个阶段,在坚持以人为本培训过程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水平的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培训模式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培训模式;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将来我国发展战略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城镇化伴随的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由农民转为市民;农业人口如何更好地向市民转变,关键在于搞好农业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便他们掌握适应城市生活的一技之长。因此,对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培训,其支撑服务体系如何构建,将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工业革命进程中的英国是城镇化的发端。城镇化别称城市化,即农业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把农业人口转变为市民、把农村转变为城镇逐步扩大城镇化规模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密集发展的过程。城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标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提及和重视,政府在制定重大发展决策时以人为本的理念也经常引用。发展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以前粗放的使用土地和滥用能源中转变为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发展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促进地域城市群之间的协调配合;另外,发展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要注意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侧重于关心“人”,应该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宗旨,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正确面对和处理城乡二元矛盾、交通拥堵、房价高、社区服务差等问题。

1.2城镇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新型城市化不能光靠政府的政策指导,要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发展城镇化要依靠市场规律,在当地经济发展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协调好政府之外的资源。政府要正确定位,做好制定政策和宏观监督的作用,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和人们的矛盾,从而充分发挥人们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另外,城镇化的资金来源也可以不仅仅只依靠政府贷款,可以适当地扩大资金来源,增加一些直接融资的手段,例如债券和股票交易,形成政府、民间和个人等多渠道融资。

2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2.1城镇就业人数稳定增长

近几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规模快速增进,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在农村转移人口中,一类是户口在农村但长期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的人群,他们大多是渴望城镇更好的就业发展机会、生活、教育和医疗等,这类人群主要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组成;另一类是户籍在城镇,原来土地被征用的人群,这一类人所占的比重较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略低于2012年末的4.09%;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比2012年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长3.6%。

2.2土地城镇化先于人口城镇化

一直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城镇化发展往往是粗放式的土地扩张,在“土地生财”、以发展城镇化提高工作业绩观念的指导下,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发展相对侧重发展水平,忽视发展质量。国家统计局统计了从1990年到2011年城镇化发展状况和人口城镇化发展情况,1990年我国的城镇建成区面积12856km2,城镇人口数30195万人,在20世纪末,全国的城镇化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4.5%,土地的城镇化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8倍。截至2011年,我国的城镇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43603km2,城镇人口数增加到69079万人,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26%增长到2012年的53%,伴随着城建区和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但城镇化的建设明显忽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规律以及环境协调发展、城市功能区布局,盲目强征强盖,许多政府强征农民土地的新闻见诸报端,好多居民房建造了没人居住或者建筑配套设施简陋,使得花费高昂的居民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城”。

2.3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发展质量落后

近几十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4%,但是我国的城镇化率低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近30%,同期低于世界平均发展水平,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规模激增的条件下,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不完善。不能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如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险,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户籍、资金等条件限制,与城镇居民平等的享受上述服务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3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培训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必要条件

3.1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是每个农业转移人口的权利

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系统阐述了终身教育思想,指出教育应当贯穿人的一生各个阶段,接受各种教育直到生命的尽头。第2届国际TVE大会也提出了“全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口号,号召职业教育要面向所有人,接受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这种思想对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和农业转移人口接受职业教育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如今,随着我国对教育的巨大投入和支持,人们接受的教育水平普遍偏高,一般的知识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技能的学习也显得更加重要。职业技能的培训能够满足广大的农业转移人口的需要,能够让他们在城镇“进得去”。

3.2职业教育培训能够使农业转移人口立足城镇

职业教育培训目标更明确,侧重于提高培训对象的技能和文化素质,可以说是最见成效的教育投资方式。农业转移人口往往在农村所受的文化教育水平低,技能缺乏,在转移城镇的过程中更多的人带有盲目性,缺乏长久的职业技能规划。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势必要组织合理有效的针对农村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项目,职业教育培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明确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只要能让农村转移人口看到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可观的收入,农村转移人口就能更好地在城镇立足。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不足

4.1法律不健全,政府关注度不够

至今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没有统一独立的部门组织和监管,现阶段实行的是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监管的措施,每个部门都设有各自的管理体系和规划纲要,在组织和监管上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条文。目前,我国政府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再培训问题出台了各种规划纲要和通知,例如早在2003年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2009年和2010年教育部分别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些规划和通知都明确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做好农民工培训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尽快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但是在涉及到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方面却没有提及。另外,在已出台的一些关于职业技能的法规如《农业法》《宪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中也提及了受教育者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也提及了增强农民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方面的内容,但是均缺乏具体可操作实施的条款。

4.2教育机构单一,形同虚设

现在我国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通常由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共同管理,各种监管部门各自为政,都设有各自的培训规划,但是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合作,培训机构形同虚设。另外,职业教育培训没有充分引入市场培训体制,缺少民间培训力量的准入制度,没有发挥很多涉及农业的企业、农村合作社、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的培训和宣传力量。有学者对江苏省13个省直辖市的37个行政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4.9%的农民没有接受政府机构的职业教育培训,他们认为政府的就业培训工作做得还不够;有51.9%的农民获得就业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收看电视;有近48%的人不知道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哪里[1]。

4.3培训经费少,缺乏资金保障

首先,现阶段我国《规划》里规定,农业转移人口的再培训经费由三方即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支付。虽然从2012开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占GDP的4%,但是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在高等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投入少之又少,界定模糊。我国的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庞大,多是欠发达地区,所以人均培训经费欠缺。其次,我国政府虽然规定了用人单位有对农业转移人口培训的义务,但是因为各种情况和原因,用人单位不愿意把收入所得的一部分用于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投资。我国的农业转移人口流动性大,且很多所从事的工作为简单劳动技术工作,用人单位考虑到成本或缺乏长远规划不愿拿出资金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技能培训。最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没有足够的资金担负再培训费用。我国的农业转移人平均工资低,再加上农民工工资缺乏合理的监管制度,很多农民工存在工资被推迟发放和克扣的情况;外出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多为男性劳动力,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通常肩负整个家庭的教育和生活开支费用,所以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不愿意把收入所得投入到职业技能再培训上。

4.4教育内容单一,实用技能少

在现有的实行的职业教育培训中,职业教育培训工作通常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进行,教育内容陈旧,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培训的项目多与农业转移人口所急需的岗位不吻合,农业转移人口通常是从事简单的手工业者,但是陈春霞等对江苏职位急需岗位的问卷调查结果可知,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工、技师是社会急需人才[2],但是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相关培训的内容却很少。培训项目缺乏针对性,马建富指出,只有17.2%的农民认为对“教学内容很有用”,“部分有用”的农民有60.4%,“教育内容没用”的农民有22.4%[1]。

4.5农业转移人口自身认识不高,观念陈旧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受小农意识的影响,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缺乏主动性,甚至存在一批人坚持认为职业教育培训无用论,或者缺乏长久发展的眼光,舍不得把资金投资在教育培训方面。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信息可知,我国的农民工文化水平多集中在初中,随着学历的提高,所受教育的人群相对较小,但是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5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水平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末端,是由农村人口汇集建设新城镇的起点。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城镇化水平,如何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入新型城镇、在城镇“留得住”并且“有尊严”地活下去,如何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水平,需要在农业转移人口职业培训时做好如下工作。

5.1国家要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城镇化发展的好坏需要国家政府的实时控制和引导。伴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机,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和文件保证城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但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早就经历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过渡,发达国家有一系列的立法经验值得大家借鉴。英国是最早经历城镇化发展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分别制定的相关法律条文有《失业工人法》《技术教育法》《产业培训法》《就业与训练法》《农业培训局法》等[3],这些法律都规定了对失业人员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为失业人员安排就业计划和提供社会保障,规定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设置、评估、财政等涉及的相关问题。日本政府颁布了涉及到具体实施办法的法规,包括《社会教育法》《青年振兴法》等,其中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中明确规定,为“使农业从业者及其家庭生活得到适当的职业,以利于家庭农业经营相关者生活稳定,必须采取措施充实教育、职业训练和职业介绍事业,振兴农村地方工业,扩充社会保障”。此外,职业教育大国德国很早以前就制定了相关法律,这些法律规定了“双元制”的教育模式。我国应该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的法律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例如,在国家监管层面、企业培训方面、教师准入方面、资金来源方面都应做好具体详细的法律法规。

5.2资金支持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的关键点

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在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资金问题上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政策。但是面临各种现实资金不足问题,在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上各方面的组织者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家要制定财政政策,对农业转移人口实施资助和保障,实施农民工职业培训配套的资助政策。这种财政政策能够体现教育公平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对全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导向作用。国家在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上要因地制宜,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试点进行免费培训制度,公共基础课程和高技能培训课程收费标准可以进行相应调整。此外,国家还须要调动企业和民间的力量、中介机构、农业转移人口积极性,充分运用市场竞争规律,提倡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应该规定企业必须拿出一部分收入所得进行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对消极完成任务的企业进行罚款,对表现优异的企业进行资金奖励。

5.3建立多方面的监督考核制度

首先,政府应该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方面做好监管工作。合格的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具有合乎国家资格的条件和设施,具有组织性、规模性、信誉性。高质量、有特色、高技能、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机构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水平的保证。其次,要建立职业教育机构教师的准入制度。职业教育培训的教师所面对的对象与在校学生不同,所教课程和课程计划也具有特殊性,所以在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进行招聘和资格考试中要与传统的教师选拔不同,评判奖励标准和教师编制也要相应地改变。最后,要对接受培训的农业转移人口进行系统的监管和考核。我国现阶段在农业转移人口的考核上面临的人口流动性大、培训不系统,对农业转移人口可以尝试建立学籍制度,对每一个培训人员进行学籍编号,建立档案,禁止中途无故辍学。另外,在农业转移人口的考试制度上应该严格管理,对顺利考取证书的学员实行奖励。

5.4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前沿化

要倡导培训模式多元化,培训方式要因地制宜。例如,在中国北部和南部地区气候有很大的差别,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有很大的差别。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对象也常常因为工种、工作时间、个人情况等原因要求实行有计划的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此外,除了传统的“师徒制”培训模式外,还应该提倡适应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培训,我国现在正在尝试发展“企业培训与开发模式”“公共职业培训模式”,我国农业转移人口众多,只有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才能满足他们再教育的需要。在面对我国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滞后、空泛,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对称、不实用的特点时,要依据市场需求从课程模式、课程实施和评价方面进行改进。在改革职业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改进经验,把科技技术运用到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从土地脱离转移到城镇,他们通常技术性水平、素质水平低,意大利和韩国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都经历了类似的阶段:农业转移人口重新选择就业时往往优先选择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和建筑业。他们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依托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

作者:刘志兵 李洪辰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建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32-36.

农业培训范文5

农业推广硕士是我国新设置的农业教育领域的专业学位之一,2000年6月成立了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并于同年试点招生,具有特定农业职业背景,面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和教育尚处于探索之中,开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工作的研究,有助于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为进一步完善农科研究生教育体系打下坚实基础。2010年,从中央到各地方省市、社会各界,对新疆的发展均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新疆发展面临大好机遇,新疆现代化农业也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已经显现出令人惊喜而振奋的“新疆效率”。新疆农业的大发展不仅为自治区也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证,同时,为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新疆农业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农业各领域现有人才素质,显的及其重要。

一、扩大招生规模

目前我区农业推广系统中普遍存在人员学位、学历偏低的现状,大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农业推广、管理和科研工作的人数较少,加之对农业推广硕士招收对象的条件要求较高、学费较贵,致使生源的数量匮乏。扩大招生规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树立正确认识,加大宣传力度。面向社会、面向农业部门、面向基层,广泛阐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打消考生与用人单位的等级顾虑,吸引更多的优秀在职人员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农业推广硕士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与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的一种专业学位,与MBA、MPA、工程硕士、教育硕士等同属于一类型的学位,是一种正规的研究生教育,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只是培养方式、知识与能力要求等方面有所差异,不能说谁高谁低,谁优谁劣。

其次,面向经济主战场,积极与政府部门或企业合作,开展“联合办学”或“合作培养”,解决学员的学费问题。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全部来自本自治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要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近年来,新疆人才流失相当严重,面对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提高各农业领域骨干人才素质,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提供智力障。只有招生规模扩大,才能在充足的生源中择优录取,保证生源的质量,提高培养质量。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聘用高级职称校内外指导教师,实施双导师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基层单位,所在地区较闭塞,收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较为困难,独立研究能力较差。双导师制就是指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由一名校内的指导教师和一名研究生选送单位推荐的、来自农业推广一线的指导教师共同担任。校内导师需在研究生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研究论文关键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相关领域国内外前沿的了解以及收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并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全国农业推广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性农业推广硕士师资培训项目,加强研讨交流。

三、规范化培养环节建设

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等领域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应用、强调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秉持课程体系突出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组织相关任课教师收集、研究、引用领域协作组编制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根据教学中实际情况更新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强化农业推广硕士生产与实际、管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同时也要考虑他们接触新方法、新理论不足等特点,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观看录象资料、实地参观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利用现代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在教学时间上的安排上,要合理设置学时,注重面授和自学相结合,规定最少授课时间,多安排学员双休日、节假日到学校上课。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主要是行政人员、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等,他们多数为单位骨干,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要求学员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每门课程缺勤达1/3以上不能参加考试。

在实践中,由于大多数学员在学习的同时还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务,部分学员还集行政职务、技术职务于一身,仍有部分学员由于种种原因(如出差,单位不够支持)等不能做到要求。校方考虑到此学工矛盾,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实行弹性学制,对工作忙的学员,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这一重要的培养环节,为提高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考试的难度和课程考试的形式上,应体现农业推广硕士的特点和教学形式多样性和全面性。课程考试的形式应根据具体的科目与实际应用性进行分门别类的考试或者进行论文撰写以及讨论等形式进行。同时也要加强对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管理,严格实行签到考勤制度,缺课超过所学课程实际学时的1/3者,不得参加所学课程考试,有的学员缺课严重,随意大,停课自学现象时有发生等现象,强化研究生课程的面授学时管理。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平衡开卷(闭卷)卷面成绩。

四、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

首先,选题是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它在一定意义上对论文的完成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是着眼于解决当前农业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问题。

农业培训范文6

[关键词]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影响因素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华德•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一个重要论断:“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由此可以看出,个人技能的提升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而且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而且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提升竞争力。另外,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的快捷途径之一。

1问题的提出

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作为研究对象,鄯善县位于吐鲁番盆地东部,西距乌鲁木齐市280km,东距哈密市340km,并且具有交通便利和区位优越等特点。鄯善县总面积3.98万km2,辖5乡5镇、1个国营农场、2个省级工业园区、68个行政村和24个社区。鄯善县总人口数高达24.27万人。在鄯善县建设新农村的时候,农民作为建设的主要载体,应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全方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林牧渔的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7年,农林牧渔业是在整体16个行业当中人力资本水平最低的行业。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从而导致农民的思想观念及理解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舒尔茨所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中明确提出:人力资本主要展现在人们的身上,其表现方式为人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和相关技术熟练程度等方面,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李铁强[1]明确提出“把人力资本逐步积累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农业的主要发展就是在于科技、教育方面,主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借助于科技进步用来提升劳动者的自身素质”。

2影响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因素

2.1农民个体因素

现阶段,很多农民思想认识落后,认为自身的劳动技术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没有区别,甚至有的农民认为过多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整体来看,影响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因素主要是农民的思想认识和个体特征等,其中主要包含农民的性别和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参加过培训等。2.1.1性别和年龄。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当前大部分农村以男性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农村男性劳动力更愿意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从年龄来看,由于年轻人具有思想开放和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的特点,所以,在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方面要比年长的人意愿更加强烈。但是,就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现状而言,很多农民认为在家务农发展空间较小,年轻农民更加趋向于外出打工,再加上农业技术培训属于岗前培训,耗时较长,使得很多年轻人对于参与技术培训的意愿较低。而那些年龄较大的农民则因为年龄、身体素质及接受能力与年轻人有所差异,所以在外出打工过程中不占优势,其更加偏向于在农村稳定发展。2.1.2实训基地较少。现如今,农民在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时候,存在实训基地少的问题。由于农业技术培训并没有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因而对实训基地建设不够重视,农民没有可以进行实训的基地,从而对农业技术培训降低了兴趣,最终导致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人数较少,达不到初期效果[2]。

2.2农民家庭因素

农民家庭因素指的是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时的家庭环境和条件,其中包含家庭的总体人数、家庭主要劳动力人数以及非农务工率和家庭年总收入等。2.2.1家庭总体人数。家庭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庭整体规模,家庭规模越大,经济压力越大。所以,针对家庭总体人数较多的劳动力,希望能够通过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来有效改善自身家庭的经济现状。2.2.2家庭主要劳动力人数。在众多家庭当中,家庭劳动力较多的则更加偏向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因为一个家庭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过多,众多劳动者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所以,主要劳动力较多的家庭希望能够通过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来拓展自身的就业方向,增加就业机会[3]。2.2.3非农务工率。非农务工率的主要计算方法就是家庭非农务工人数除以家庭总体劳动力人数。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针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逐渐提升,促使很多农民外出务工以及在当地从事非农工作,忽视了对家庭耕地方面的管理,最终导致自身家庭的农作物产量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土地流转及抛田等现象。这就使得大部分农民对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兴趣有所降低。相关研究表明,一般非农务工率与农民参加培训的兴趣呈反比关系。2.2.4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当前非农收入所占比例的计算方式是非农收入除以总收入。由于非农收入越高就会加大农民对非农工作的认可程度,从而导致农民降低了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兴趣,最终使得大部分农民不愿意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而且相关研究表明,非农收入所占比例越大的家庭,对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意愿越低。

2.3外部环境因素

现阶段,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直接和间接影响农民的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等,并且包含国家及相关地方政策等问题。第一,我国相关政策的优惠力度越大,农民更加愿意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因为如果我国政策优惠力度越大,也就是在一定层次上表明了政府支持农业技术培训,能够广泛吸引农民的注意。第二,所安排的农业技术培训时间和地点都应根据农民的需求来确定,促使更多的农民愿意参加农业技术培训。

3促进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建议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经形成了自治区到县、乡三级的技术人才库,其中鄯善县农业队伍专业性较强,拥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311人,为鄯善县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力量。今后,鄯善县政府应继续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不断促进鄯善县现代农业的发展。还应高度重视培训对象的选择,以务农为主的年轻农民为主,再结合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但是,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的时候,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每一名农民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以有效提升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兴趣,真正发挥农业技术培训的优势。与此同时,鄯善县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促使农民能够通过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做到学以致用[4]。

4结语

从鄯善县农民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当地政府和农民已经充分认识到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人员仍然很少。鉴于此,首先需要提升农民的基础教育水平,促使农民转变思想认识,从而提升农民参加现代技术培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铁强.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李光明,徐秋艳.影响干旱区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因素分析——基于新疆3县812份问卷调查[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2):1147-1149.

[3]闫艳燕.基于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5.

农业培训范文7

关键词: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

0引言

我国的基础产业就是农业,农业健康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农业未来要实现科学化发展道路。要想培养农村人才发展,需要开展农业职业的教育,采取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新疆吐鲁番鄯善县的经济发展基础就是农业,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业巩固发展动力,新疆吐鲁番鄯善县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切实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实现内外联合,获得双赢,促进新疆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

1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论述了新疆乌鲁木齐鄯善县的农业发展情况。鄯善县位于吐鲁番盆地的东部,距离乌鲁木齐280km,全境观察兰新铁路、兰新高铁、连霍高速等,鄯善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也非常便利。鄯善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夏季比较炎热,冬季比较寒冷,昼夜温差比较大,日照非常充足,无霜期较长,一年可达到204天的无霜期,这种优越的光热条件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白葡萄和哈密瓜。

1.1农民思想保守

鄯善县总人口24.27万人,其中包括汉、维、回等10个民族。新疆乌鲁木齐鄯善县很多农民都习惯说当地的语言,很多时候因为语言不同无法明确培训人员的教学内容,此外农民思想保守、固步自封,他们不愿意去接受新鲜事物,坚持运用传统的种植观念和种植方法,对于当地组织的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不够积极。我国农业生产长时间都是处于传统种植模式当中,农民缺乏农业技术更新。即使农民参加了培训工作,但是还存在旷课和迟到等问题。因为农民的文化层次具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之间具有较大的年龄跨度,知识接受能力也是不同,加剧了培训工作的难度。因为农民的日常工作劳动负荷比较大,缺乏时间完成自主学习。在培训农民的过程中,一些农民不愿意参与培训,通常都是因为行政干预来参加学习,导致农民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因为农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缺乏组织能力和团队凝聚力,不利于学校管理学员。

1.2培训经费不足

针对当前的农业培训学校,通常都是全额拨款单位,因为经费方面的问题,无法配置新型教具和新型设备等,教师也无法实施计划性的进修,导致知识相对老化,无法及时掌握新技术,也无法及时更新培训内容,这样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

1.3师资力量不足

因为培训单位缺乏资金,培新教师缺乏机会进修,无法定期更新技术,此外社会上不够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因此培训工作严重缺乏动力。同时农民培训队伍在充实的过程中,农民培训工作当中缺乏技术人员,虽然也有一些教师融入到农民培训工作当中,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适应培训工作。

2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大相关部门的支持

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新型职业化农业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农业技术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政府需要在政策上支持培训工作,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使培训结构办学的条件得以改善,更好的落实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发展农业的保障就是人才,鄯善县农业队伍的起点比较高,并且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当前已经设置了具备311人的专业技术队伍,支持境内哈密瓜研究,形成技术人才库,保障鄯善县农业生产发展。

2.2培训资源投入的多元化

为了顺利的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但是不能只是依靠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投入,同时需要发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设置良好的经济效益基础,才可以顺利的开展培训工作,增加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动力。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属于长期性工作,工作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应该以政府财政拨款为出,设置专项资金,同时需要发挥企业和社会其他团体的赞助作用,农民还要承担一部分培训费用。要注意规划所有的资金,合理利用所有的资金,使投资主体不断得到优化。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具有公益性质,同时不具备盈利性质,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需要适当的加大财政数量,在财政之处预算当中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新工作,奠定农民科技培训基础,同时需要剪短和管理农民科技培训的资金。财政投入的过程中,也要增加外部资金和技术,例如可以建立乡村和企业的合作模式,由企业负责培训村民,政府也要提供政府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政府也可以发挥学校和科研单位的作用,聘请专家教授专业指导农民。培训的主体就是农民,因此农民应该承担一部分培训费用,这样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同时也可以促使农民认真的参与培训。

2.3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

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要想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需要积极的学习新观念,这就需要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政府可以利用各种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更多的农民投身到培训工作当中。例如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培训意识。此外需要广泛介绍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的经验,在农民科技培训当中融入各类培训机构,提高其竞争力。此外需要鼓励农民自己去传授经验教训。农民的科技培训具有很大的需求,因此不能单纯依靠现有的工作人员,可以选择优秀的农民学员,帮助工作人员完成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此外要注意加大力度实施管理和监督工作。为了保证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的力度,需要设置科学的考核标准,当前新疆吐鲁番鄯善县缺乏农民培训考核标准,这样不利于引起农民的重视意识,因此新疆相关部门需要制定考核标准和方案,实现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的规范化。除此以外需要设置激励机制,公开表彰优秀的农民学员,这样有利于激发其他农民的积极性。针对培训机构,政府可以奖励一定的资金,有利于投入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的硬件设施,针对培训成绩较好的学院,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激发他们的潜力。

2.4加强建设培训机构和单位

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过程中,教师的技术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定期再教育培训教师,使教师队伍更加完善。此外教师采取的培训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因此需要根据培训对象确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法。利用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可以顺利的落实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使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的效果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创新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的方法,可以发挥农民学员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当中利用案例分析和体验观摩等教学方法。在确定具体培训内容之前,需要调查分析需要培训的对象,明确学员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的需求,结合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需求和困难等,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此外需要以培训对象为基础,及时补充前沿性农业知识,使不同农民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最后要保证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模式的多元化,可以结合专家讲座和视频播放以及实践教学等,加强学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因为我国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发挥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力量,实现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的职业化和科学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莉敏,马建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44-48.

[2]姜明伦,于敏,吴祖新,等.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农业科技培训需求及意愿分析——基于宁波市的调查和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09,25(8):14-18.

农业培训范文8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机培训;作用研究;现状分析;强化策略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农业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人力劳动逐渐转变为机械自动化的生产。农业机械也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农机装备不断升级更新的形势下,如果专业技能人才跟不上,即使再好的机械,其作业效能也不能充分发挥,特别在粮食收获环节还容易造成损失。因此,有必要举办农业机械理论、驾驶操作和安全知识培训,通过普及机械理论、技术操作要点和安全作业知识,来提高驾驶员的机械操作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提高生产作业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

1农机培训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新技术和新农机的推广使用

近年来,国家为扶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大量引进和应用新农机和新技术。新农机在日常操作、使用和维修上,与传统农机有很大的区别,而且由于发展观念的限制,农民接受新技术、新农机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就会对新技术、新农机的普及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农机培训,则是对农民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农机使用教育,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农机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维护新农机[1-2]。科学合理的农机培训也可以引导农民使用适合自己的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农机。一种新的技术和农机的出现,可能会为农民带来利益,但许多农民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因为不懂而不敢去尝试,这时,开展农机培训,可以让农民对新技术和新农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加强农机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农机的认知,促使广大农民接受新技术、购置新农机。同时,加强农机培训,也能提高农民使用和维护新农机的能力,使新技术和新农机的使用更加有效。

1.2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农村开始大量使用各类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然而,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农机使用者都没有接受过机械、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的专业教育。这就导致许多农机使用者的使用技术、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较差,从而引发了各种安全事故,给自身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通过加强对农户的农机培训,可以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驾驶意识,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从而降低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时的安全风险,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3-4]。

1.3有利于提升农户的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主要是推动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当前,农村的劳动力正在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农民都希望可以利用先进的农机进行农业生产,让自己能够从传统人力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近年来,在国家与各地方政府的研究和扶持下,农民对购买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情正处于上升期,农机使用效果成为最好的宣传推广材料。加强农机培训,有助于农民更全面认识和理解新农机、新技术,提高农民专业机械技术和操作能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实现机械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1.4有利于稳定农业市场,保障农民权益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农机市场迅速发展,服务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繁荣现状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我国的农机市场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健全等。由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机被大量应用,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这个机会,将大量低价、劣质、有安全隐患的农机引入市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我国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容易引起农户和农机企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机培训,能提高农民对不合格农机的辨别能力,降低购买劣质农机的概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抵制不合格农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大量的农机维修机构,但许多机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只有极少数的机修人员通过了正规的训练,获得了上岗资格。这不仅会影响到农机的操作效果,还会危及到农户的利益和人身安全。加强农业机械的技术培训,能够提高机修人员的技术素质,让他们通过正规的技术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而为稳定农业机械市场和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逐渐提升该行业的人才水平。

1.5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的专业水平

当前,有些乡镇逐步将基层农机管理站和其他站所合并,组建农机服务中心,这种管理方式让农机工作成为工作人员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有很多管理人员对农机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也没有掌握足够的农机专业知识,这种情况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5]。加强农机培训,可以使初级农机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和经营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职位带来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农民认识到先进农机需要有效应用与良好推广。为了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应重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农艺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技艺,农机是帮助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将农机与农艺进行良好融合,可以提升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但在进行农机培训和推广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农艺的传授,就会导致机械化技术无法与现代化农艺进行结合,单纯地进行农机推广工作并不能让农民切实地认识到农机的优势,无法高效发挥农机使用的价值。

2强化农机培训的策略

2.1强化农机人才队伍的建设

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是农机培训的主体,其技术水平、服务意识、专业素质是影响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有两个对策:一是注重引进优秀的技术人员。受工资、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多优秀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通过提高工资待遇、优化工作条件、实行轮岗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到基层农机站工作。二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和教育。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速,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可以对新农机的使用技术有更多的了解,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还要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实践的灵活性,使农户能够更好地掌握训练的实际应用。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方法在加强农业机械训练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借助实物、模型示教盘、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工具,可以激发农户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成效。同时,利用农忙时间,还可以安排技术人员和农机培训教师深入农村、农户、田地中,主动为农民创建农机使用维护档案,手把手地教给农民科学、规范和安全的农机操作方法,解决农户在农机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6-7]。

2.2开设专业的技术培训学校

很多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短缺,仅依靠农机部门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力量非常薄弱。农机培训既是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兴农工作的根本。因此,有关部门对这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扶持,为农机培训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农机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农机培训机构要积极创新农机技术培训方法,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健全农机培训激励机制,并聘请技术过硬、热爱农机事业、职业道德良好的农机培训教师组成农机技术培训队伍。此外,在农机培训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机培训教材,以推动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农机培训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而教师又是农机培训的灵魂。没有好的师资,就像没有好的农机具,也就无法使办学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的基石。要加强农机专业师资的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农机培训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定期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系统的学习,着重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邀请权威专家授课,以达到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的目的。只有如此,农机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培养一批懂管理、懂理论、会操作、会维修的农机培训人才,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要改善教师的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留住和稳定师资,并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较高规范化办学水平、先进的教学仪器、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一所农机培训机构的靓丽名片,这样的机构会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农机培训机构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拓展教育范围。本着“以人为本,知人善任”的原则,达到“共赢”的目的,促进农机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8]。

2.3加大农机宣传推广力度

要想切实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工作效果,就要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了解农机推广工作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设定专项资金用于农机推广工作,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订科学可靠的推广方案,提升宣传工作的工作效果,使农民可以清晰地明白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优势,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加强对于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不仅因为其拥有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更是因为其高技术农业生产人员充沛,农民对于各类机械化技术的掌握水平较高,农机培训体系完备。要对农机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将农机推广工作作为日常重要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工作小组,对农机推广工作和农机市场进行监管和指导,保障推广工作的相关内容可以落地。此外,还要对农机市场进行科学化管理,对于不规范和不达标的农机站进行处理,保障农机设备的质量,维护农民的权益,进而激发农民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9-10]。农机推广工作者可以先从农机大户入手,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大户使用更加先进的农机设备,使大户可以产生模范带头作用,进而调动其他农户使用农机设备进行农业生产。农机推广部门还应丰富宣传推广方式,现在的农民在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新观念和新思想,这就让农机推广工作拥有创新改进宣传推广方式的空间。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信息渠道开展农机推广工作,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利用多种渠道使农民正确认识农机,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观念深植现代农民的心中,让农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地方政府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可以主动参与农机推广工作的落实,真正发挥出农民的价值。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