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探究

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探究

摘要:生态畜牧业是贵州省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贵州省积极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分析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今后可通过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加强畜牧业污粪资源化利用和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养等措施实现贵州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贵州省;生态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对策

贵州省高度重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畜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水平,也带来废弃物污染、饲料安全和药物残留等问题。因此,生态畜牧业是实现贵州省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1发展现状

1.1生态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贵州省不断深化生态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牛、羊等草食生态畜牧业发展,加快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根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显示,牛当年出栏数从2011年97.21万头增加到2019年的168.56万头,羊当年出栏数从2011年的197.31万头增加到2019年的293.55万头,牛肉产量从2011年的12万t增加到2018年的19.9万t,羊肉产量从2011年的3.37万t增加到2018年的5.03万t,禽肉产量从2011年的14.35万t增加到2018年的20.04万t,猪肉在肉类产量中的占比从2011年的83.3%下降为2018年的78.6%,生态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2生态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快。为推动贵州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通过内培和外引两种方式,培育了和记、富之源、三联乳业、黄南武等一批知名本土农业企业,吸引了温氏、德康、正大、铁骑力士、正邦等省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家庭牧场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了从饲料、养殖、屠宰、精深加工、物流、品牌推广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了产品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走出了一条绿色、高端、生态、安全的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

1.3畜禽粪污治理扎实推进。贵州省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为核心,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项目,形成了黔农公司沼气工程种养循环利用一体化模式、柳江公司机肥生产模式、温氏集团生物发酵床处理模式、金鸡农庄生态散养还田模式及鸿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粪污集中处理利用模式,有力推动了贵州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目前,贵州省畜牧业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3%,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率达到86.6%。

1.4畜牧业标准化和产品认证建设稳步推进。为提升畜禽养殖水平,贵州省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从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5个方面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建设。2018年,贵州省已建成部级、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64个,认证无公害畜产品572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1782个,认证畜产品地理标志13个,注册畜禽产品商标数百个,拥有一批受市场认可的优质畜产品。1.5疫病防控扎实有效疫病防控对于保障畜牧业持续发展、动物产品安全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背景下,贵州省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构建了从省到村的5级动物防疫体系,建立了兽医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三大体系。有效推进了动物疫病防控、检疫监督、屠宰监管、兽药监察等系列工作,为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6要素保障坚实有力。为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和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贵州省积极强化要素保障。在资金保障上,为解决农业产业各个环节的资金问题,2018年贵州省成立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目前已投资基金278亿元,共带动9.52万户、28.35万人脱贫,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发“黔微贷”等金融产品,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全省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在土地要素保障上,完善政策支撑,做好农村产业项目建设用地保障服务工作,制定设施农用地政策,降低用地成本,不断强化农村产业发展的土地要素保障。

1.7生态畜牧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贵州省高标准建立了全链条信息化追溯管理系统,实现了育种、饲养、加工、消费的全流程跟踪服务,有力推进了牛羊养殖产业现代化。在贵州省沿河、习水、桐梓等8个肉羊产业重点县开展山羊大数据全溯源管理平台建设。通过山羊佩戴的大数据追溯耳标,养殖户可以将山羊的养殖信息录入到平台。消费者扫描产品二维码可以获取产品从养殖到加工各个环节的信息。同时,构建“贵州黄牛产业智慧云平台”,实现贵州黄牛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可溯源。

1.8畜牧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贵州省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农产品风味独特、品质上乘,贵州省牛、羊等畜牧产品具有生态和绿色等特点。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和贵州牛羊产业协会充分开发本地特色畜禽品种,积极开展畜产品品牌营销,打造了“1+N+X”品牌体系,加快打造“贵州黄牛”“贵州山羊”品牌,助推“黔牧出山”。通过建立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开展品质认证,将品质优势变为品牌知名度。2019年,认证无公害畜产品251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960个,认证畜产品地理标志7个。

1.9销售渠道不断拓展。销售渠道直接影响畜牧产业收益。贵州省强化销售渠道建设,打通线上和线下渠道,加强畜牧生产组织与批发市场、连锁超市、餐饮企业的合作,发展连锁、直销、专柜、体验店等实体经营,支持企业发展自营冷链配送模式,提升企业物流服务质量,拓展省内外销售市场。重点开拓都市圈及城市群等外部市场,打造上海和广州精细分割中心,在青岛和上海开办牛肉体验店,并通过盒马鲜生进入西安、成都、武汉等7个省会市场。

2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发展资金不足,限制规模发展。现代畜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近年来生态畜牧业建设成本、生产成本有所提高,部分中小养殖户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不足。虽然贵州省对生态畜牧业制定了扶持发展政策,对生态畜牧业的设施建设和生产环节进行一定的补贴,但相对于建设所需投入依然存在较大缺口。同时,金融贷款门槛高,贷款限制较多,缺乏有效的担保物,导致养殖户贷款困难。

2.2畜草产业缺乏总体规划,总量供需失衡。杜明广等(2019)[1]认为,贵州省草畜产业缺乏全面的规划,畜草产业主要依靠各地政府的规划和所在地农民的种植习惯,由于地方政府对畜草产业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贵州省各地畜草产业发展不平衡。李建雄等(2019)[2]认为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畜牧业健康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在总量供应上,贵州省畜草产量无法与当前贵州省快速发展的牛羊产业的需求相匹配,且大多数企业本身生产过程中存在重畜轻草现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对畜牧业可能造成一定损害。在肺炎疫情期间,因省域间物流管制,外省的饲草饲料无法正常供应,贵州省几乎所有肉牛企业都面临饲草饲料储存不足的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2.3畜牧污染还未根治,对环境存在负面影响。依丽娟(2020)[3]认为,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牲畜对草场的需求加大,在草料种植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酸化和板结。同时,养殖规模扩大,畜禽排泄物数量增加,尽管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畜牧产业粪污治理有一定的财政支持,但因有一定的门槛限制,对于规模小、分布广的中小型规模养殖场的补助资金覆盖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畜牧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建设与贵州省快速发展的畜牧业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污粪中含有的烃、氮、磷等化合物和营养元素渗入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使水体富营养化,刺激藻类快速繁殖,加速水中氧份消耗,不利于水生生物生长,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刘明团(2014)[4]认为,生态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中,使用抗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等有效保障了畜牧业发展。史之玉(2006)[5]认为,一些养殖户缺乏专业知识,少数企业和个人为谋取非法利益,在饲料生产经营和养殖环节超量、超期使用添加剂和药物,导致动物性食品中残留抗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和兽药。不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污造成土壤重金属和抗生素超标,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消费者摄入产品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

2.4缺乏养殖知识,服务支撑不足。不少养殖户采用传统的散养养殖方式,饲养技术落后,饲喂缺乏规律,喂养时间随意,喂料量无依据,经常变换饲料,影响畜禽消化吸收,影响畜禽生长。同时,存在畜禽圈舍简陋的情况,温度不适宜,生活环境差,影响畜禽发育。科技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人才队伍和专业设备严重不足。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年龄不合理,畜牧技术人员“青黄不接”,操作技术水平急需提高。疫病防控体系薄弱,畜禽品种改良得不到有效推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实与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养殖新技术得不到有效普及。

2.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近年来贵州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畜牧业具有投入大、生产高风险、回报期长、收益低等特点,有效抵押物少,导致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度较大。第二,经营主体间利益联结不紧密。“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比较松散,不同主体间的市场地位不平等,信任度低,利益联结比较脆弱,订单违约率较高,“空壳社”等问题较为突出。第三,专业人才缺乏。近年来畜牧产品屡次发生安全问题,与养殖户技术水平低、缺乏畜牧专业人才有直接关系。缺乏掌握养殖技能的人才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第四,合作社实力较弱。近年来,贵州省畜牧业农民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但总体规模较小、实力偏弱、功能单一、运行不规范、凝聚力和带动力不强。第五,农业服务保障功能不足。由于缺乏人才和经营服务单一,导致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保险覆盖面小、险种少、理赔水平低,对畜牧经营主体的保障能力不足。

3促进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大相关资金保障力度。生态畜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促进贵州省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建议加强财政扶持力度,重点向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示范创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信息平台、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推广等项目倾斜。降低中小养殖户申请养殖补助补贴的政策门槛,制定针对中小养殖户的补贴政策。创新金融手段,采用信贷、贴息等金融工具,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生态畜牧业建设。加强畜牧业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提高政策性畜牧业保险覆盖面。加强与保险监管部门和经营机构合作,完善畜牧业保险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保险业务传统的承保、理赔业务流程,提升畜牧业保险的保障能力,满足畜牧生产对保险的需求,为现代畜牧业建设保驾护航。

3.2提升饲草供给水平。莫本田等(2010)[6]认为,牧草产业是促进贵州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手段,应从粮食安全的高度对贵州省畜草产业进行整体规划。针对贵州省优质高产饲草种源的弱势,按照“按需选种、择优选种”的标准引进优质牧草品种。积极开展牧草新品种引种和培育,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优质牧草种植,建设优质高效的饲草种植基地,积极发展饲草生产加工一体化经营主体,提升饲草加工能力,推动饲草料生产使用成本持续降低,提高贵州省饲草供给能力,促进节粮、环保型生态畜牧业的发展[7]。

3.3加强畜牧业污粪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污染治理应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建设方向,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步伐。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强畜禽圈舍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污粪处理设施,完善企业污粪处理管理制度,推进规模以下养殖户污粪治理全覆盖。优化养殖布局,以种定养、农牧结合,促使种养业协调发展,实现种养双赢。同时,完善养殖场与规模坝区间有机肥输送系统建设,提高输送效率,提升种植户利用有机肥的便利程度。

3.4提升中小养殖户生产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畜牧业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优势、贵州省牛羊产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行业优势及规模化畜牧养殖经营主体的要素优势,强化对中小养殖户生产技术培训,推广高效的养殖技术。对中小养殖场户进行生产指导,提升中小畜牧业疫病防控意识、能力和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加强畜牧中小养殖户与规模企业合作,构建“农户+企业”模式,由企业提供畜种、疫病防控和销售服务等,育肥后根据约定价格收购,降低养殖户市场波动风险。

3.5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鼓励农村能人、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以及农业科技人员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生产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集聚效应。加强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畜牧产品品牌发展,积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质量推动品牌价值提升。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机制,建立保底分红、订单收购、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和吸纳就业等方式,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养殖户成为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受益者。

4结束语

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在推动贵州省农业供给侧改革、助推脱贫攻坚、提升养殖户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贵州省在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要素保障不足、饲草供给失衡、粪污污染压力较大、中小养殖户管理水平较低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偏弱等问题。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提出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提升饲草供给水平、加强养殖业污染治理、提升中小养殖户经营管理水平、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等对策,以促进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

作者:万志涛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