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综述

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综述

摘要:

创业生态系统从全新的视角为创业活动研究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即从个体创业研究到系统创业研究,为创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全局性的视角。通过对前人相关文献的疏理与研究发现:创业生态系统已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广泛关注,并一致认同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但学术界对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有关代表性文献进行疏理,希望能推进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创业活动;创业生态系统;创业生态主体

一、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推动下,我国的创业活动越来越活跃,创业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创业活动体系的不完善与创业水平的有限性却使创业活动的发展受限。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创业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术界和实践界提高对创业活动研究的重视。我国的创业活动大约开始于2000年,创业活动的研究则始于2005年之后,且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创业者个体或者针对某一创业项目的创业群体上,例如创业导向理论、创业机会论、外部环境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等。从个体创业到大众创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业活动需要整个系统的协调运作才能均衡发展,学者们形象地把这样的创业活动领域称为创业生态系统。综合国内外文献发现,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比较少,目前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构建原理以及案例分析上。本文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视角,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疏理,归纳和总结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观点,希望能够推进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

二、文献回顾

(一)有关创业生态系统内涵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前人相关文献的疏理发现,国内外学者有关创业生态系统概念的界定及内涵演化的研究大致可以总结如下: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最早始于1990年,学者Aldrich(1990)最早开发了将生态学应用于创业研究领域的方法,通过对生态学中种群内部与种群间的分析,对制度层面要素与企业创业关系进行重点研究。到2003年,Aldrich(2003)又进一步研究了生态学中的进化问题,总结出创业活动的某些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陆续有更多的学者们开始了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如Zacharakis等人就从环境生态的视角对区域性互联网创业活动的发展进行了研究。2005年之后,国外学者对创业生态的研究有所突破(以大学为切入点)。Dunn(2005)通过研究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基本框架。Cohen(2006)将创业生态系统界定为促进创业活动在某区域内相互作用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创业环境的总体。而Yusof(2009)结合学校创业实践提出了学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整合模型,揭示了主体与各种环境的不同内涵,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加入了参与主体的概念。Isenberg(2014)通过实践调研把一直以来人们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解做了一个对错测试,用十句话对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现实的检验,最终总结出了创业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实践证明外部环境对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决定性作用。国内对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林嵩(2011)通过分析创业活动所固有的独特性,证明了创业生态学研究视角的可行性,并总结出创业生态学的内涵不仅包括创业环境等外部环境,创业生态主体参与者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创业生态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特质都将成为影响创业生态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把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定义为:由新创企业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创业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确定定义后并从创业微观个体、中观种群群落、宏观系统三个角度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进行了阐述。蔡莉(2016)在研究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时,在前人的基础上,突出了创业生态系统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加入了创业生态系统平衡作用的目的,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多种创业参与主体(包括创业企业及相关企业和机构)及其所处的创业环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彼此间进行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致力于提高整体创业活动水平(创业数量和创业成功率)。

(二)有关区域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有关区域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总结如下:Dunn(2005)、Cohen(2006)等学者通过对各地的创业活动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促进区域创业活动活跃性的重要推动力。创业生态系统中包含众多的微观组成单位,也就是创业促进要素。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并不是将这些要素进行简单的数学加和,而是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对创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Isenberg(2010)以美国硅谷为例对构建成功的创业生态系统的促进要素进行总结,指出美国硅谷的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同时还分析出促进硅谷创业活动成功的六大重要要素,其中特别指出,并不是拥有六大要素创业生态系统就能成功建立,硅谷的成功更多地依托于特定的区域外部环境。虽然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不能复制,可是却可以起到拉动的作用。Edward(2011)提出连接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创新网络,能够实现更大区域的生态整合。Isenberg(2014)指出成熟企业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对新创企业的带动作用及其在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中的重要促进作用,为创业生态系统区域的扩大化提供了路径。Graham(2015)等学者以斯坦福大学为基础研究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指出高校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具有的独特性与协调性,其可以作为创业生态系统培育的润滑剂。国内学者有关区域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与培育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林嵩(2011)在《北京市创业生态指数报告》一书中系统性地构建了创业生态指数,并为北京市的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整体评测,通过数理建模定量分析了北京市创业生态系统的水平,为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培育提供了逻辑基础。蔡莉(2016)等人从企业网络集中度与政府参与度双元作用角度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和比较,并将某个创业生态系统归属于以下几种类型中的某一种:企业网络高度集中,政府高度参与;企业网络高度集中,政府低度参与;企业网络低度集中,政府高参与;企业网络低度集中,政府低度参与。这样从创业活动的产生角度划分,既总结出了创业生态的类型,同时也为我们构建与培育创业生态系统提供了支持;既能针对区域的经济与制度环境归属特定的创业生态系统类型,有针对性地构建与培育区域性创业生态系统,又能在不同创业生态系统类型之间进行协调,促进创业生态系统平衡。翟羽佳(2013)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对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培育进行了研究,开创性地构建了区域创业生态系统模型,并提出了调控与培育创业生态系统的措施。此外,我国还有一些学者专门针对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杨勇、王志杰(2014)对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政策仿真进行了相关研究。赵涛、刘文光、边伟军(2011)从生态学视角对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在结构上是由创业生态群落和创业支撑环境要素两部分构成,同时总结出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四种机制,即动力机制、遗传机制、演进机制和反馈机制。

三、研究总结与启示

综合分析国内外对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可以总结以下几点。其一,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阶段。其二,目前国内外学者们一致认同创业生态系统的区域性,并通过不同区域实例进行分析,试图找到构建与培育某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做法。其三,目前学者们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专注于一个个独立的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忽视了区域创业生态系统间的关联性与促进性。以北京中关村为例,中关村具有创业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众多成功因素,聚集着丰厚的知识与众多的人才,实现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正如Isenberg所说,成熟企业是新创企业的重要合作者,可以实现创业生态系统的扩建,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带动发展中的创业生态系统,可以最终实现更大范围的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创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于创业活动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国企改革、资源型城市转型等措施的推进都是创业活动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国的宏观环境已经为构建和谐的创业生态系统敞开了大门。

作者:廉雪 丁永波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5]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4).

[6]蔡莉,彭秀青,SatishNambisan,王玲.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1).

[7]翟羽佳.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培育——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3.

[8]杨勇,王志杰.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政策仿真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12).

[9]赵涛,刘文光,边伟军.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