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探究

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探究

[提要]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强调和谐共生的新型创新范式,对该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高创新效率、突破创新瓶颈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和各指标权重,科学合理地对该生态系统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高校、科研组织和政府等主体深度融合,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

一、引言

报告提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是加快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举措。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各区域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分化明显。近年来,各区域整合辖区科研院所和各大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创造出企业、高校、科研组织和政府等紧密合作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关系到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水平,因此对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研究,也可以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本研究结合生态学、协同创新等理论,对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为政府评估产学研协同创新效果提供相关依据,同时也帮助指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更有效地开展协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

二、研究综述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Moore(1993)结合生态学理论提出生态系统是旨在实现价值增值的组织和个体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社会网络。Adner(2006)引入创新管理领域,将创新生态系统界定为核心企业与其他周边企业建立联系而形成的复杂创新社会网络。Romano(2014)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多个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知识创造和传播。解学梅(2020)将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创新主体通过物质交换、知识转移等方式形成的具有平衡性的动态生态系统。本研究主要采用董铠军(2018)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即在环境和合作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下,各企业、高校、科研组织等通过知识创造和转移等方式形成的相互联结的复杂动态网络。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产学研协同创新内涵、构成和评价等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较少。李晓娣(2019)把握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特征,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创新共生单元、创新共生载体、创新共生基质、创新共生网络和创新共生环境等五个指标。郝英杰(2020)从知识能力协同度角度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具体包括该区域金融机构发展水平、创新载体发展水平、知识产权和政府创新政策等四个指标。Perkmann(2011)从创新输入、创新输出和创新过程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不同协同创新时期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水平。王邦俊(2018)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包括高校和研发机构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各主体创新协同度三个维度。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1、数据可获取原则。本文围绕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选择与其密切相关并且数据易获取的指标,从而保障该指标体系的应用推广。2、指标系统性原则。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其指标选取不仅要包含各创新主体,还应包括环境等因素,更体现该生态系统全面性。3、指标生态性原则。指标所选取内容是该生态系统地综合反映,因此指标选取应体现该区域生态系统特征。4、指标区域适用性。各区域由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指标选取方面要深入把握区域特征,更有针对性地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本研究主要借鉴王帮俊(2018)和陈向东(2014)等相关研究,并结合区域特征,突出生态系统和协同创新等特征,将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分为协同创新投入、协同创新产出和协同创新环境三个一级指标。1、协同创新投入。健康运转的创新生态系统需保持稳定的投入运作能力,协同创新投入是指生态系统中各主体间的相互投入,促进知识转移、吸收和利用等,从而促进该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提高。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将协同创新投入分为主体创新投入和辅助创新投入两个二级指标,主要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组织,再对其细分为区域规上企业R&D经费对其他创新主体投入金额、区域高校R&D经费对其他创新主体投入金额、区域研发机构R&D经费对其他创新主体投入金额三个三级指标;辅助创新主体具体为政府对主要创新主体R&D经费投入金额、金融机构贷款金额用于规上企业R&D经费投入金额两个三级指标。2、协同创新产出。健康运转的创新生态系统需具备良好的势能转化能力,即在生态系统中表现出来的经济、技术等产出结果。本文主要将协同创新产出分为科技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二级指标。科技效益具体包括作者同异单位合作、高校和研发机构专利所有权许可及转让和区域规上企业新产品开发四个三级指标;经济效益主要包括区域规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所有权转让许可收入和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四个三级指标;由于社会效益的难以衡量性,本文主要选取区域环境改善情况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情况两个三级指标。3、协同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环境是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影响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将协同创新环境分为创新环境和协同支撑两个二级指标。创新环境主要体现在对人、财、物等创新资源投入情况,人力资源主要体现在区域R&D全时人员当量,财力资源主要体现在区域R&D经费投入,物力资源主要体现在区域创新基础设施水平,最后是研发机构的企业与总企业占比,该指标体现该区域企业的平均研发实力。协同支撑具体分为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金额和政府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和区域中介组织发展和法律制度环境等三个三级指标。综合以上指标选取原则和以往相关文献研究,最终确定了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相关数据主要通过查阅公开的国家或城市的统计数据,具体包括《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区域关于产学研相关数据。由于各评价指标计量单位不同,将定量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指标赋权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确定各指标权重能够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形式邀请产学研协同创新专家学者对指标相对重要性进行赋值,构建判断矩阵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步骤1(构建层次模型):本研究首先构建评价指标层次模型,层次模型共包括A、B和C三层,A层包含的具体指标为(A1,A2,A3),B层包含的具体指标为(B1,B2,…,B6,B7),C层包含的具体指标为(C1,C2,…,C21,C22)。步骤2(构建判断矩阵):邀请企业、高校、科研组织和政府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每一层次所构建的判断矩阵以上一层次元素作为参考进行两两比较,按照1~9标度法进行赋值。A层构建的判断矩阵为A={Aij|i,j=1-m}m×m,其中,Aij为A层元素Ai对Aj的比较结果,m为A层影响因素的个数;B层构建的判断矩阵为B={Bij|i,j=1-n}n×n,其中Bij为B层元素Bi对Bj的比较结果,n为B层影响因素的个数;C层构建的判断矩阵为C={Cij|i,j=1-l}l×l,其中Cij为C层元素Ci对Cj的比较结果,l为C层影响因素的个数。步骤3(指标权重计算):本文主要采用几何平均法来计算各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w1,最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1nni=1移(AW)iWi=1nni=1移nj=1移aijWjWi,(AW)i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计算权重值如表1所示。(表1)步骤4(矩阵一致性检验):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而保证误差在接受范围内。首先计算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然后计算一致性指标CI值,CI=(λmax-n)/(n-1),平均随机一次性指标RI值通过查表得到,最后计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通过计算得出各矩阵CR均小于0.1,表明所构建的判断矩阵是可以接受的。

四、保障措施及应用

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组成的完整评价系统。评价指标能够反映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各主体投入要素、产出情况和环境支持等情况,是评价体系的基本单元。除了评价指标外,还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周期。具体来说,本研究评价主体是区域产学研相关部门,对生态系统进行评价,从而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评价客体主要是指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主体和辅助主体。由于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所包含的评价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需要较长时期观测才能得到数据,因此本研究主要将评价周期定为年度考评,通过年度考评对生态系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反馈。构建完整的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全面了解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促进各创新主体间合理配置资源。(1)全面了解各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为促进区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建议。努力提升区域高校、科研组织等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2)科学评价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合理配置相关资源。利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政府对产学研各方按其价值贡献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并根据各主体投入、产出与所处环境决定是否采取措施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3)构建更加优化合理的投入体系,形成区域企业、高校、科研组织等多元协同创新结构。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新要素流动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良好运转。

五、结语

基于数据可获取、指标系统性及指标生态性等原则,从协同创新环境、协同创新投入和协同创新产出三个方面制定了适应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试图客观地评价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效果。在之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对区域生态系统中各主体间的互动和协同情况进行更深入的定性定量分析,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生态系统运转提供相关依据。

参考文献:

[1]解学梅,王宏伟.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与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0.38(05).

[2]董铠军.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与结构———结合生态学理论[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35(05).

[3]李晓娣,张小燕.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及其进化研究———基于共生度模型、融合速度特征进化动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04).

[4]郝英杰,潘杰义,龙昀光.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能力要素协同性评价———以深圳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07).

作者:李雅琦 杨倩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省兵工科技创新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