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生态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摘要:在梳理国内外森林康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森林生态文化的内涵,分析了森林康养文化的构成及文化的物质载体,论证了生态文化是丰富森林康养的核心要素,提出了生态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森林康养;生态文化;文旅融合

1森林生态文化内涵

从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乃至进入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阶段,森林始终与人类息息相关。人们经历了从最初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和恐惧,到农耕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逐渐加大对以森林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索取和利用,试图彻底征服那幽暗神秘的自然秘境。然而最终我们发现,当我们不再敬畏森林、大肆地破坏和索取之后,我们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微弱,如同失根漂浮的浪子。我们所获得的财富与我们丢失的生态家园和精神归宿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我们开始反思,开始重视自然界中永恒意义的生态伦理。因此,现代森林文化将生态文明的价值纳入自身的价值体系,森林生态文化应运而生。它以森林为背景,探索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引导人谦卑地接受自然、主动关怀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森林生态文化是一个复合系统,可以拆分为森林生态哲学、森林生态伦理学、森林生态美学[1]。

1.1森林生态哲学

森林生态哲学是从哲学层面思考森林的本质、地位,以及人与森林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我国传统生态哲学观以“天人合一”的和合哲学思想为基本精神[2]。正如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当遵循自然法则。现代生态哲学观融合了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的“同一性”思想,把人与森林都看作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追求整体和部分有机统一的哲学境界。

1.2森林生态伦理学

森林生态伦理是相对于之前人类中心主义的新的伦理观念,它包括森林与地球、森林与人类、人类与后代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首先,我们不能只承认森林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还要承认森林自身具有的价值。我们要尊重森林作为一个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参与生物圈能量转化、调节地表水循环、维护全球气候平衡,其本身对于地球文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有义务遵循自然界的生态伦理,维持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全、维持整个地球文明的可持续发展[4]。

1.3森林生态美学

森林是大地最美丽的皮肤,森林中悄然孕育着辽阔、苍远和厚重的生命美学。走向荒野和森林,目睹森林的纯净而迢远,才能理解森林古老的生命真相。在森林深处,一切生命都是原始和野性的,与我们熟知的都市经验相反,超越人的意志和想象,蓬勃生长散发着魅力和诱惑。这股狂野原始的生命力量让每一个深入秘境的人感动,因而能够真正地敬畏森林、对森林报以感激之情,理解森林对于人类物质和精神上双重意义的哺育和滋养。发现森林之美,是热爱自然生态环境的密码。

2森林生态文化的载体及其表现方式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说:"我们生命内容90%仍是自然的"。即使我们建立了一部辉煌灿烂的工业文明史,但是生命的自然性让我们无法彻底丢弃自然、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完全依赖工业和科技生活。现代人面临的亚健康状态以及各种精神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脱离自然环境而导致的。就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森林都给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福利,人类也无法离开森林给予的恩惠。以下内容将讨论森林生态文化对于森林康养行业发展的物质体现。

2.1森林景观价值与绿色“符号”文化

森林是一个完整的的生态系统,能够产生对应的疗养价值。现代研究表明,风、水、鸟叫、蛙鸣等自然的声浪,遵循人在安静愉悦时候脑波和心跳等节律,能够使人放松、感到安全。心理学认为,人类对这些自然声波的情感反应是一种物理现象,在自然环境中接触声波使人感到更加舒适。此外,森林苍绿的环境正好也符合我们喜爱的绿色“符号”文化。绿色被人类视为生命的色彩。大多数树木有葱绿的树叶,许多树木还会释放出一种叫做透明带的物质,它能分散阳光,让树木看起来更绿。浸润在茂密的绿色森林环境中,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而且还具有缓解人们精神的紧张和焦虑,使人镇静[5]。

2.2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崇尚自然的康养文化

森林本身能够提供生态服务功能,比如杀菌、调节气候。植物产生的杀菌剂和臭氧等物质,被称为芬多精。芬多精可以抑制空气中细菌的传播或杀死一些细菌,减少污染,使人感到呼吸通畅,达到提神醒脑的效果。此外,芬多精与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协同作用,改善森林空气的舒适性,这是森林中一个独特的"健康因素"。心理层面上,沉浸在芬多精的清爽环境中能够使人觉得自己与大自然的联系更密切,身体感到更轻盈更充满能量,对人精神的提振和心情的改善都具有显著作用。此外,森林能够改变空气湿度、温度、风力等自然条件形成令人感动舒适的小气候环境。森林小气候的形成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具有积极作用[6]。生理上,森林环境中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富含负离子的空气可以发挥,改善心肺功能,调节血压,调节心律以及治疗慢性疾病等多种功能。心理上,由于身处自然环境能够让我们暂时忘记平时工作学习的焦虑和紧张的感觉,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焦虑、平静心灵、减轻疲劳和提高幸福感。这样怡人的环境条件符合我们崇尚自然的康养文化[7]。

3生态文化提升森林康养品质

3.1创造森林康养的文化意境

文化认同是旅游的灵魂所在。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探寻和欣赏的过程是旅游者对文化进行审美和体验的过程。作为与城市文明相异的一个镜像,发掘森林文化给人带来的艺术激励甚至哲学影响,才能提高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以生态文化作为森林旅游的精神内核,不仅能唤起游客对森林的认知和审美,还能激起游客内心蔓延的浪漫和诗意,引起人类与大自然的精神共鸣。就像海子的诗《醉卧故乡》中写道:“树林是情人”,渲染森林神秘温柔的艺术氛围,为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创造文化意境[8]。

3.2体验生态文化的浪漫生活

森林生态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保留着远古的神性和诗意。“森林对于我们民族而言,是一个可以幻想的世外桃源。如果还能在云深之处的仙境中过上梅妻鹤子的生活,谁不想体验一下山林之中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闲适和优雅呢。暂时离开熙熙攘攘,摆脱蝇营狗苟,做一个胸襟开阔的人,关心苍莽的森林和宇宙。草木的芬芳与诗文的典雅互相衬托给游客带来一场触及灵魂的生命体验。

3.3传承民族生态文化的品格

在东方森林文化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草一天堂。今天的森林康养旅游不应该只是去休闲旅游,也应该是一场叩问民族传统文化的旅行[9]。中华民族先民认为草木皆有品格。先民喜欢用兰花松枝之类的草木制成香囊,一来利用其植物精气熏香养生,二来佩戴在身上表明自己像草木淡然不俗的品格。当我们踏足森林之中,切身感受草木品性、怀想先民寄情山水的品格,更能够激励自己去传承这样优秀的品质。

4生态文化与森林康养融合的发展路径

4.1文学和艺术的熏陶

文学和艺术能够潜移默化地对人的精神内涵产生深远的影响。将森林生态文化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传递给人们,在形式上更易于接受,也更富有吸引力、易于引发人与自然精神层面的共鸣。就森林文化而言,以日本和俄国为例,这两个民族都对森林有着特殊而真挚的情感。宫崎骏本人受中尾佐助的“照叶林文化论”影响,崇拜、敬畏森林。因而,森林的意象经常出现在宫崎骏的动漫中,表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10]宫崎骏的动漫中所表现出的森林情结一方面受日本民族森林信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观众的这种情感。至于俄国,几乎是浩瀚的原始森林塑造了这个民族深邃沉郁的性格[11]。俄罗斯人对森林即充斥着恐惧又极度崇拜依赖森林,森林永远是俄罗斯童话展开的背景,时而幽深可怖,时而梦幻美好。值得借鉴的是,我们也需要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建立起我们民族对于森林的认知体系,唤起我们对森林的情感。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生态文化的思想,孟子道:"斧斤以时入山林"、孔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都表现出对草木的体恤,表现出对自然的回归[12]。

4.2加强大众宣传教育

作为当下全球视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普及森林生态文化知识十分重要。通过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向人们普及森林生态知识、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增进人们对森林生态的认知和情感,建立人与自然的深度联结[13]。此外,教育部门可以在中小学普及森林生态教育、组织学生进行森林生态实践,提高学生对森林生态文化的感受力、鉴赏力,引导其在自然中体验学习,激发其对森林生态圈的的好奇。[14]通过宣传教育增进人们对森林生态的认识,改变其生活方式,认知并且把生态文化内化为一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亲近自然,这样才能激发全民对森林康养旅游的兴趣。

4.3推进物质载体工程建设

建设全民生态文化,除了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生态审美与科学文化水平,还需要加强客观的物质载体的建设,提升物质载体的文化品位[15]。例如,推进建设中国森林文化示范教育基地和自然生态历史博物馆、林业历史博物馆、森林公园、防护林等。此外,还应充分挖掘景区景点的生态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突出独特的地方性生态文化特色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提升文化品位的措施具体应表现在景区的规划以及游览日程设计上,景区可以增加交互式AR实时传递科普知识,利用全息投影更加生动立体地让游客切身体验森林漫步的感觉,给予游客更多的沉浸式体验,使其深度理解生态文化内涵。

4.4弘扬民族性生态文化

民族性、地域性的生态文化更富有魅力,它既有自然生态风光还有民族的人文特色。由于不同民族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森林环境中,在认识和利用森林的过程中,形成了森林文化民族性的特征,显现出不同的宗教、风俗、习惯。例如,苗族人对树林怀有敬畏之心,绝不会加以破坏;纳西村寨会通过村民大会选举德高望重的老人制定护林规则,按时对树林山神进行祭祀活动。这种朴素原始的自然崇拜、森林信仰给人一种远古的神秘感,它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直到今天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当尊重当地的习俗和禁忌,并对这种特殊的文化做出保护措施,保护森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外做旅游宣传时,也应该突出民族性生态文化作为特色,吸引旅游者的兴趣,推动森林文化旅游的发展。

作者:钱正青 沈潇玲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