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减少效应研讨

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减少效应研讨

一、农业增长的新疆农村贫困减少边际效应分析

从整体趋势上看,农业三大经济收入对农村减贫的影响并不明显,一般来说,在农业发展的初期,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以及规模效应的作用,三条边际效应曲线应该呈递减趋势,在1996至2011年间三条边际效应曲线除了在2002至2006年份外,整体变化非常平稳,说明新疆农业经济收入的增长对农村的减贫效应不大。其次,从符号上分析,三条曲线在绝大部分年份中都是围绕坐标轴附近波动,无论是哪条曲线都出现了正负值交替现象,而且出现正值和负值的频数相差不多,表明在农业经济收入刚性增长的条件下,对农村贫困率减少的边际效应趋势竟然出现促进和恶化两种相反的趋势,这可能说明了农业经济中经常出现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导致的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导致的农民农业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悲剧。

再次,从农业经济三大生产构成上分析,新疆农业粮食种植业收入对农村减贫的边际效应影响最稳定,林业和牧业收入的风险最大,从时间上看,新疆农业经济发展在2002年至2006年这五年间发展最不稳定,在2003至2005年间三大农业生产收入对农村的减贫都出现了恶化的趋势,其中牧业在三年间有两年出现了负值,恶化的程度为-33.60,2004年粮食种植业指数为-3.29,而牧业收入的减贫边际影响出现了过山车局面,指数从2004年的-33.60升为2005年的15.19,显然这种局面不利于农村长期减贫。

总体来说,从1996年到2011年新疆国民生产总值增速达到了年平均9.6%,而第一产业农业的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仅为5.7%,在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新疆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1996年的27.7%下降到2011年的17.2%,这些数据表明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并不快。同时,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96年的46.89%下降到2011年的22.26%,下降的幅度近50%,这表明了新疆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村贫困减少作用不大,上述分析表明,虽然新疆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村贫困减少从趋势上并不明显,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说明新疆农业经济增长并不是农村贫困下降的唯一的主要解释要素,显然还有其它重要因素的影响到农村贫困的减少。

二、不同收入来源的新疆农村贫困减少效应分析

新疆第二、三产业增长是否比农业经济增长在减少农村贫困的作用中更重要?需要对农民不同产业收入来源引起的贫困减少效应进行分析。已经有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达托(Datt,2007)和拉瓦(Ravallion)根据中国有关数据研究显示,不同的产业之间对农村减贫的作用是不同的,尤其是第一产业对农民和农村的减贫作用远远大于其它两个产业。任婷(2011)根据2009年之前的相关数据研究认为新疆第一产业的减贫效应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减贫效应最小,章元等(2011)利用世界银行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29个省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无论是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在农村贫困发生率减少效应因素模型中都不显著。CSLS(2003)则更多的从就业方面考虑,也得出了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村减贫的效应不明显。上述文献研究在不同产业对贫困减少效应上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这里采取各收入来源贡献率增长率来说明新疆不同产业收入来源的减贫贡献可以更好说明问题。研究表明:新疆农村经营收入的绝对贡献增长率除了1997年和2000年一直保持低递减的趋势,而相对贡献增长率在2004年以前徘徊在低增长水平,以后年份一直降低到负增长水平,同时,工资性收入的绝对和相对贡献增长率除个别年分外一直保持高增长状况,但是,2004年后呈递减趋势特别是2009年出现负增长,这可能与新疆局势不稳有一定关联,总的来说,通过贡献增长率基本能说明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率减少的原因,虽然世界银行有关专家认为农业经济的增长对农村贫困的减少可以用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WorldBank,2001),这有个逻辑问题,既然农业收入是新疆农村贫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什么还未脱贫?

所以,分析新疆农村贫困率不断降低要看什么收入增长最快,哪种收入贡献增长率最大,显然,非农部门经济增长对新疆贫困农民的渗透效应(Trickle-DownEffect)越来越大,于是引入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概念来说明新疆非农部门对农业部门的渗透作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等于各个产业的构成比重除以各产业的就业比重减去1,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大于就业结构,该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结构偏离度小于零,表明该产业的产值份额低于就业份额,社会上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表明该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减少,反之亦然。从产业结构偏离度符号分析,新疆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1996年以来一直为负值,而且偏离度越来越大,这表明第一产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大于产出,而且两者不成比率,显然投入的比率越来越高于产出的比率,这是不能解释农业收入增长对农村减贫效应的主要作用的,这也许还能解释当前城乡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彻底离开土地又舍不得,不离开净收入又低,农业收入增长甚至会加重农民的贫困。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在2007年以前保持为正值,而后出现负值,这说明新疆第三产业在2006年以前还是对新疆农村贫困的减缓还是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它因素如金融危机以及突发社会事件的影响,新疆第三产业对农村贫困的减贫效应越来越低,当然可能对城镇贫困减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新疆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无论从符号还是趋势上都可说明,新疆非农部门生产要素存在帕累托改进,虽然有人反感“唯GDP”论,但是没有工业产值增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光靠农民传统农业种植收入以及政府的扶贫收入转移是很难脱贫的。

三、总结与讨论

新疆经济发展和农村贫困减少的奇迹与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大趋势是相符的,农村贫困减少的主要因素研究却是见仁见智,本文分析发现:第一,从农业经济三大收入来源对农村贫困较少的弹性分析来看,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农业收入增长对农村贫困发生率降低的边际效应趋势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变化趋势不大,农业三大经济收入对农村减贫的影响并不明显。第二,从不同产业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减少的贡献增长率上看,第二产业的贫困减少贡献增长率明显高于第一产业贡献增长率。第三、从产业结构偏离度上分析可知第二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为新疆农村非农经济发展和农村贫困减少提供了动力源泉。

对于上述分析我们展开一些初步讨论:首先,为什么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村减贫效应的边际效应不明显?根据有关理论,土地和资本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两个最主要的要素,新疆地广人稀,人均土地比全国高,但自然条件恶劣,土地“细碎化”现象是新疆乃至全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同时,农产品附加值又低,这种条件下希望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村减贫具备规模边际效应是不现实的。其次,工业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张培刚,1992),其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有两个比重,一个是农业产值构成比重,另一个是农业人口就业比重,新疆2011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1.7%,但是农业人口就业比重为48.86%,新疆农村减贫仍任重而道远。

作者:黄国勇 张敏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安徽蚌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