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循环农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发展循环农业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这对现在河南省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分析河南省如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大势所趋。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比各种文献资料,从河南省的现状出发,发现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存在体制松散重复、土地治理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等发展问题。之后参考我国江苏省和日本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情况,给出3个发展路径:加强体制管理,全面治理土地污染,提高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有机农业;河南省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历史文化悠久,地处黄河中下游,资源丰富,并且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农业种植探索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素质普遍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人们在享受物质文化的同时,越来越忽视了资源稀缺以及人类活动对资源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并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及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1]。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中有要求资源的高效化程度,并且要求农业生产投入尽可能减量化和清洁化[2]。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农村部提出:“从2017年起集中力量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2017—2020年建设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300个左右。”所以,探究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问题及其发展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1河南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1河南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做法

1.1.1邓州市依据自身优势构建农业产业链。目前,邓州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做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以农户为主体,以沼气发展为核心。这种做法围绕农村家庭的沼气建设项目,用养猪的粪便来生成沼气,用沼气来种植果树。另一种是调动当地的劳动力,把庭院经济和优质果蔬高产示范园区结合起来,通过前面的果树种植可以直接销售给当地及外地的顾客以获取收益,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1.1.2平顶山市首创“百亩千头生态方”基地。平顶山市宝丰县也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的地方,其将猪粪和土地进行科学匹配,合理进行种植,将土地分为多个6.667hm2,每6.667hm2建立一个生猪生产线,将种植和养殖结合起来。这种做法比单纯养殖的收益多十几倍以上,而且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是一种绿色、盈利发展模式,也是一种产业扶贫模式(每条生产线可带动10户贫困户),被誉为“竖在田间地头的扶贫车间”。目前,平顶山市已发展生产线318条,共带动贫困户2903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1.1.3许昌市禹州市建设生态绿色循环示范园区。许昌市禹州市总的做法是让企业和农业大户实现互动,建立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使其相结合,形成一条由龙头企业带动绿色循环农业发展的道路。其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成立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园管理委员会,二是组建专家指导交流委员会,三是建立农村股份制公司。

1.2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发展成效

1.2.1农业生产环境明显改善。河南省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发展这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使地力低下的农田提升了等级,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由于立体循环农业的建立,土地利用面积有所减少,2017年河南省森林面积达409.65万hm2,较2015年增长15.15万hm2;农田使用的二氧化硫由2016年的41.36万t减少至2017年的28.63万t;与2015年相比,2017年河南省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分别减少了10.0%和13.8%;2017年河南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2017年河南省的可再生能源如沼气工程达6100个。1.2.2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河南省的农产品生产朝着更加绿色有机的方向发展,在设施方面拥有几百台大型烘干机,烘干能力达到总产量的60%。2017年,河南省粮食质量总体在2级以上,位居全国前列,绿色有机农产品增长率达10%,人们的食品变得更加绿色、卫生和健康。

2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体制松散重复和资源分配不合理

一是农业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端,分割严重,上下级机构独立设置,各自为政,不利于激励农业各创新主体的活力,不利于多方面调动农业科技资源,造成资源浪费,也严重制约了生态循环农业的科技进步。二是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农业机构重复设置,且分工不明确,横向之间有所联系,所以,低水平重复的成果多,有用的重大科技成果比较少,从而造成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很多部门和领域的执行活动开展不顺畅,因为他们缺乏法律政策和依据。比如,农户建沼气池这一件事就由多个部门介入,致使同一地区相邻的几个村,有的村建沼气池有补助,有的村却没有,有的村补助多,有的村补助少,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三是农业科研资源分配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阶段,农业产中阶段的研究又主要体现在种植业领域。相关资料表明,产中阶段科技人员的71%集中在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等的科技人员分别为12%、8%。这种不平衡性阻碍了生态循环农业整体前进的步伐。

2.2土地污染和治理不完善

从古至今,人们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短短几十年来耕地肥力明显下降。农用化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420.71万t升至2017年的706.70万t,现如今的化肥用量比正常情况下多了100倍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很多,但利用率仅为40%;农用塑料膜使用量、农药和农用柴油的使用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药用量达14.4kg。工厂的生产废水也在不停地往地里排放。调查发现,因为土地污染问题造成的损失在上亿元。另外,耕地、水资源和食品联系也比较密切,污染物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堆积,危害人体健康。

2.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人才不够

虽然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因未解决抗生素、重金属的循环污染问题,其效果大打折扣。目前,从基层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到农村基层干部、生产一线的农业劳动者,仍然保持着粗放传统的农业经营理念,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不足,甚至根本就不了解,导致许多循环农业科技成果不能通过农户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严重制约了河南省循环农业的科技进步[3]。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农业技术人才流失,即便有科技人才,大部分也只是懂得一部分知识,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3国内外生态循环农业的经验借鉴

3.1江苏省循环经济产业链

现如今,要努力提高农业生态补偿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江苏省正在不断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技术补偿力度,不断引导农业废弃物及资源的综合利用,解决农业清洁生产工程方面的技术问题,合理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替代。

3.2日本循环农业

图1所示为日本爱东町的循环农业,这一循环例子重点强调日本油菜业的循环发展,从右向左来看,油菜等作物的油渣和居民、学校的废弃物可以作为碳化燃料,与家畜的肥料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循环利用。该地区各个循环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少运用外部资源,减少成本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

4促进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径

4.1加强体制机制和资源分配管理

首先,加强科学法制的制度建设。确保保质保量供给农产品,是国家实行正确的方针制度的体现。所以,河南省需要制定科学的体制机制,有了指导,才会有行动的方向,并制定明确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线图,学会用法治的力量来规范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行为。其次,在资源分配与管理方面,在保证农业科研资源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以及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各方面的分配合理之外,也要发挥科技在田间的作用,以资源化理念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减少用量、循环利用资源。比如,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多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尽量多次使用农膜,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追求资源利用最大化[4]。

4.2全面治理土地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土地资源的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建立科学的耕作制度和完善的土地生态保护利益补偿机制;营造农田防护林,采取退耕还林、轮作、间作的耕作方式,全面推进土地保护工作,彻底解决土地治理问题。深入开展减排行动计划,倡导进行绿色种植[5]。在使用化学肥料时,依靠科技进步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4.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

4.3.1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平台。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管理者要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入手,尽可能建立利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科技平台,并且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注重农业资源的创新利用,不断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循环经济的实际类型不同,集合传统农业的相关技术,由单一的传统技术逐渐转变为综合性的技术工艺,有效突出集成技术,以这样的方式来构建一个农业科技创新平台[6]。4.3.2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生态循环农业主角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让农民拥有现代服务意识,多建立农业培训学校或者组织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把人才留住,不仅要培养其科学学术能力,他们还必须热爱农业,愿意为农业事业献身,最好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和生态原理知识。另外,要注意培养多方面的人才,让有不同长项的人管理不同的部门,这样分工比较明确。

参考文献

[1]杨友林,陈明生.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改善生态环境[J].中国畜禽种业,2018(7):42.

[2]肖阳.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我国化肥减量增效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3]姜国峰.美日德等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332模式及“体系化”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8(2):108-111.

[4]李双喜,吕卫光,郑宪清,等.都市型郊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以上海市崇明区菜蚓鳝立体种养模式为例[J].上海农业学报,2017(6):23-27.

[5]张俊峰,杨红,李虎,等.北京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11):109-116.

[6]谈存峰,张莉,田万慧.农田循环生产技术农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西北内陆河灌区样本农户数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8):33-37.

作者:李雅倩 梁瑞华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